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机械动力

农业机械动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机械动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机械动力

农业机械动力范文第1篇

1.1农机化是发展新产业的强大支撑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把产业发展摆在首要位置,发展农村经济,为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化装备武装农业优势产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做大做强农业产业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1.2农机化是培育新农民的重要途径 无论是建设新农村,还是发展农机化,都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农机部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强化人本观念,在普及推广农业生产机械化、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中,着力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1.3农机化是建设新村镇的有效措施 通过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化肥深施机械化技术,不仅解决了秸秆堆放甚至焚烧秸秆造成的空气污染,消除了施肥不当造成的水源污染,还改良了土壤,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1.4农机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 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重大方略。一方面,国家通过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既扶持了农民发展粮食生产,又有效拉动了农机市场需求,加快了农机工业振兴。另一方面,农机化的迅速发展,既加快了农村劳动力的稳定转移,富裕了农民,又促进了我省新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2.农业机械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

2.1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机化发展的主体也是农民。要牢固树立市场观念,充分发挥市场在农机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特别是在实施购机补贴政策中,要给予农民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使农民既能从国家补贴政策中得实惠,又能从充分的市场竞争中添实惠,获得更低的机具价格,更好的售后服务。

2.2坚持走非均衡发展的路子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量力而行”的方针,从不同乡村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以及自然经济条件、产业特点、种植制度的实际出发,确定优先发展农机化的重点区域、重点村镇、优势产业和关键环节,不搞齐步走,一刀切。重点支持产业优势明显、群众积极性高的乡村,以及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发展农机化。

2.3坚持可持续发展 为适应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的要求,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化肥深施、农机节能技术的推广力度,促进循环农业发展。

2.4坚持典型引路 加强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农民的意见,充分尊重基层和农民的首创精神,发现典型,树立样板,充分发挥典型和样板的示范带动作用,解放思想,善于创新,积极探索发展农机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

3.农业机械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

3.1 要继续提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 要充分利用国家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契机,确保农机化在政策推动、效益驱动、需求拉动下,实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应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引导农民自觉自愿购置农业机械。同时,要加大对农机化的投资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利用各种可利用的农业装备项目和专项资金,引导农民及农村的龙头企业因地制宜地发展收获、植保、田间耕作、还田、青贮、粮食烘干、农副产品深加工、保护性耕作等机械技术;发展节水溉灌、设施农业等系列化机械作业,有效促进农业生产全过程、全领域的机械化,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3.2要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的经济效益 首先要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改善农机装备结构,积极引导农民购置耗能少、作业率高、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农机具,发展多功能高级的复式作业机械,加快老旧机型的更新换代;其次要提高农机作业效率,加快农机作业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进程,推进农机作业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再次,要构建节约型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体系。主要是节水、节肥、节药、节约种子、节约能源,真正使农业机械为农业生产提供节能增效的途径。

农业机械动力范文第2篇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高度重视的民生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业是农村地区最为重要的产业,农业经济的增长将直接影响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整体上升。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共识,同时也为国内外许多经验所证实。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这表明农村金融发展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那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是否真正促进了农业经济增长呢?

由于发达国家不存在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及相应调控政策,国外学者对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甚少。在国内研究中,曹协和(2008)、马孝先(2013)等学者通过不同的维度和方法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然而,温涛(2005)、赵洪丹(2015)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农村金融发展未能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反而具有一定的负效应。

从以上文献可看出,国内学者对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仍存在异议。若金融发展决定经济,则这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良性发展关系;若经济决定金融,则说明农村金融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为此,笔者拟以处于传统农业区的黑龙江省为例,实证分析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探索农村金融发展能否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二、变量选取、模型选择和数据来源

(一)模型选择和变量选取

参照已有研究,笔者用农、林、牧、渔总产值来衡量农业经济增长,用AGP表示;用金融规模来衡量金融发展水平,用GM表示。本文结合国内学者的普遍做法,定义农村金融规模为:GM=农村存、贷款和/农村GDP。资本是生产的必备条件,本文假定农村劳动力处于最大生产能力,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机械动力作为资本投入加入到模型,分别用GT和JX表示。在数据处理上,令GT=固定资产投资/农村GDP,JX=农业机械动力/农村GDP。在模型选择上,考虑到时间序列变量的相互影响及本文的研究对象,本文选取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分析。

(二)数据来源

本文的分析区间为1986~2009年,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1986~2014)、《黑龙江省统计年鉴》(1986~2014)、《中国乡镇企业及农产品加工年鉴》(1986~2012)以及《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等。

三、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和协整检验

为避免“伪回归”现象,本文先对变量进行ADF单位根检验,AGP、GM、GT和JX均为非平稳变量,而对上述变量进行一阶差分后,在5%显著水平下都为平稳变量,即原序列是一阶单整序列,即变量均是I(1)过程,满足协整检验的条件。本文通过VAR模型,利用SC、AIC等准则判定最优滞后阶数为1阶,将其作为Johansen协整检验的最优滞后阶数。

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表明,5%显著水平下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其中一个标准化方程为:

AGP=2.006GM-53.607GT+1263.994JX+5.417

(1.896) (10.137) (590.156) (0.500)

上式(第二行为标准差)表明农业产值与金融规模、机械投资呈正相关关系,与固定资产投资呈负相关关系。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发现,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误差修正项能通过反向调节使变量在长期内达到均衡的关系。

(二)格兰杰因果分析结果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AGP在10%的显著水平下是GM的格兰杰原因,在5%的水平下是JX的格兰杰原因;GM、JX、GT均不是AGP的格兰杰原因。GM不是AGP的格兰杰原因,可能是因为农村资金大量外流使得金融效率较低所致。数据表明,自1995年后,黑龙江省农村存款余额一直高于贷款余额,且差额呈不断扩大之势,到2013年末,差额达到5911.7亿元,表明大量资金外流。

(三)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结果

脉冲响应结果表明,短期内AGP对来自自身及JX、GM的冲击响应为正,而对GT的响应为负。方差分解结果表明AGP对自身的方差解释度最大,且从第2期开始逐渐下降;GM和JX的方差解释度几近相同,随时间的推移不断上升,最大值可达20%左右。

农业机械动力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人均收入计量经济模型

一、引言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正在用7%的耕地养活着占世界人口22%的人民。这一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农业技术进步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型:生物化学技术进步和物理技术进步。前者包括种子改良、化肥和农药等流动性生产资料的开发、栽培和饲养方法的改善,其中取得效果最明显的是提高土地生产率和稳定生产水平;后者通常表现为对农业机械、农业生产设施等固定生产资料的开发改良,带来的直接效果是缩短单位产量的劳动时间,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为了更好地说明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的影响,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出发,以我国农业技术进步为自变量,农民人均收入为因变量,建立一个计量经济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分析,得出当前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尤其是农民收入所反映出的一些特征,从而为我国的农业技术投入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基本模型建立与数据描述

农业机械动力范文第4篇

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农业机械化地现状,指出了农业机械化对我国农村经济振兴的意义深远,随后指出了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现实困难和相应对策。

1 国内外农业机械化现状研究

长期以来,国家通过科技计划的实施,重点开展了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及农产品加工等农机关键技术设备的研制与开发,初步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较为健全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体系,为我国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40~60年代实现了农业生产机械化,农业机械已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无论从历史上看,还是从现实上考察,农业机械化都是解放农区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劳动率的最有效手段。从这个角度看,“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仍然是真理。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在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兴领域,这种差距还在不断加大,因此必须加快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发展,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促进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 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现实困难

2.1 劳动力转移困难

由于我国工业发展水平和规模等因素的限制,农业劳动力很难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客观上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另外,发展农业机械化对劳动力需求的数量减少,但素质要求提高。而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多,素质差。

2.2 资金困难

农业机械化的农机科研开发、投入生产和农民购买农机产品需要大量的资金。一方面,自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户为单位经营后,农业资金难以集中使用。另一方面,我们国家的财政暂时拿不出很多的资金来投入农业机械化,这对农业机械化造成了很大困难。

2.3 注意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农业机械的发展为解放生产力、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与此同时,现代化农业机械的使用加速了生态环境的破坏,采取相应工程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已经刻不容缓。新型农业机械的研制,仅仅考虑高效、增产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它对环境的破坏,还要考虑一旦环境遭到破坏如何去补偿。要重视水、土、绿的利用伦理,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要有计划按比例地进行资源储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态的正常循环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构建和谐社会。

3 农机化是振兴农村经济的关键

3.1 是节约高效型农业发展的关键

农业机械化是节约型农业发展的基础,节约型农业的发展体现在劳动力、耕作、水、种子、化肥、农药等方面的节约,发展节约型农业、节约型农村,农业机械化是关键。各种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大幅度减少了人力和畜力的投人,提供了更大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农业机械的广泛运用,将传统农业转变为高效农业,提高了种子、化肥、农药的利用率。为生产要素的节约和合理利用,农副产品加工增值提供了支援和保障,推动了节约型农业的发展。桔秆综合利用等工程技术的应用,不仅使秸秆变废为宝,还直接为农民增加了收人,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土地肥力,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形成规模效益

农业机械化的目的是用机械动力代替人畜力,提高农业生产率,以释放出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二、三产业当中,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从发展阶段看,我国农机化已进入了初级阶段后期,准备迈向中级阶段的关键时期。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传统农业将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机械化定会得到快速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4 以大中型农业机械化为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我国农业的发展,主要靠提高单位面积生产能力为主,耕地面积不可能增加了,因此,除了采用优良品种外,利用农业机械为载体,大面积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是农业发展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目前出现的农机跨地区作业,在生产方式上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开辟了我国小规模农业使用大型农机具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的现实道路,其前途正无可限量。

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要求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主要应使用大中型农业机械。现代农业技术要求的,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立体作业,绝非是小型农机具所能胜任的。高性能、大马力农机具的优越性和重要性日显突出,以往,因其价格昂贵而很少考虑其价值,缺乏推广应用的积极性。现在,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大马力、大型农机具有效实现农艺技术的高性能,其性价比、综合效益大大优于一般农机具,更适合大面积规模作业,是当前农业机械发展的主要方面。政策性补贴应集中在重点机具品种上,当前,应是大中型和高性能的农机具,如大中型拖拉机、深松免耕机、精量播种机、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秸秆综合利用机等。

农业机械动力范文第5篇

(一) 是节约高效型农业发展的关键

农业机械化是节约型农业发展的基础,节约型农业的发展体现在劳动力、耕作、水、种子、化肥、农药等方面的节约,发展节约型农业、节约型农村,农业机械化是关键。各种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大幅度减少了人力和畜力的投人,提供了更大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农业机械的广泛运用,将传统农业转变为高效农业,提高了种子、化肥、农药的利用率。为生产要素的节约和合理利用,农副产品加工增值提供了支援和保障,推动了节约型农业的发展。桔秆综合利用等工程技术的应用,不仅使秸秆变废为宝,还直接为农民增加了收人,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土地肥力,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形成规模效益

农业机械化的目的是用机械动力代替人畜力,提高农业生产率,以释放出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二、三产业当中,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从发展阶段看,我国农机化已进入了初级阶段后期,准备迈向中级阶段的关键时期。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传统农业将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机械化定会得到快速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我国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了分离,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为我国农村经济的繁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它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使得地块过于零碎,现代化的机械耕作方式很难推广,而导致小农经营的原始耕作方式仍在很多地方保持。农机合作组织是农机服务在新形势下的一种有效组织方式,在经营上本着农民自愿的原则,在明确农村土地所有权、稳定家庭承包经营权、放活土地使用权的基础上,农民以土地入股,实行集约化经营,在生产中提高大机械的利用率,发挥农业机械化的优势。农机合作组织极大地解放、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为实现农业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三) 为解放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村小城镇建设创造了条件。农业机械代替了人畜力在耕、耙、播、收、植保、排灌等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中的繁重劳作,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节省了农田作业时间,使剩余农业劳动力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促进了农村的小城镇建没。例如有些农村地区走农机化规模生产的路子,采用。反租倒包。的形式,将全村土地集中在少数种田能手中,实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实现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程机械化,极大地解放了全村的劳动力。

(四) 为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做出了贡献我国西北各地充分发挥农业机械抢墒播种、坐水播种、节本增效的优势,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示范面积逐年增加,极大地提高了抗旱减灾增收的科技含量,增强了农业抗旱自救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态。再如,地膜覆盖技术对增产作用较大,用机械覆膜比人工覆膜工效提高10~50倍,节省5%的薄膜,而且在5级大风下仍可正常作业,每公顷节约成本60~100元;在华北部分地区实现耕、耙、播、收机械化作业,可争抢农时,实现一年两熟,极大地提高土地产出率。

二、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现实困难

(一) 劳动力转移困难。由于我国工业发展水平和规模等因素的限制,农业劳动力很难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客观上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另外,发展农业机械化对劳动力需求的数量减少,但素质要求提高。而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多,素质差。

(二) 资金困难。农业机械化的农机科研开发、投入生产和农民购买农机产品需要大量的资金。一方面,自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户为单位经营后,农业资金难以集中使用。另一方面,我们国家的财政暂时拿不出很多的资金来投入农业机械化,这对农业机械化造成了很大困难。

三、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对策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 实事求是,有差别地发展。我们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量力而行。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条件差别较大,因而农业机械化在地区、项目、水平、形式的布局上将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对不同的地区要因时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允许不平衡,有差别地发展。

(二) 加快工业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工业以及其他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能吸收农村多余的劳动力,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创造条件。另外,工业的快速发展还可以为发展农业机械化提供资金,降低农机具的生产成本,为农业提供适用、配套、高效、价廉的农机具。

(三) 拓宽投资渠道。实现农业机械化,需要大量的资金,离不开国家的帮助。但是,目前国家财力有限,我国农业投入不足,尤其是农业机械化的投入不足,单靠国家的扶助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必须拓宽投资渠道,政府、企业、私人和外资均可成为出资的主体,发动全社会力量发展农业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