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物保护修复

文物保护修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物保护修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物保护修复

文物保护修复范文第1篇

《说文解字》曰:“蜡,蝇胆也。”这说明汉以前人们认识的蜡是蜂蝇、蝇虫等动物的分泌物。“蜡”作为自然界的有机物,从化学组分来看,是一羟基醇或固醇的脂肪酸酯,即长链脂肪酸和长链醇或固醇形成的酯。在不同状况下的定义也有所区别,但广义上讲,“蜡”是指从动物、植物、矿物或其他物质中提炼的油质,具有可塑性,常温下为固体,加热后随着温度的增高,逐渐变软,直至熔化、分解、燃烧,不溶于水,溶于二硫化碳和苯,憎水性强,可用做防水剂,具有一定的作用。正因此特性,在文物保护修复中被广泛应用。品种有:川蜡、黄蜡、石蜡等多种多样。仅列此3种,是因为在文物保护修复中最为常用。

川蜡(图1),即虫腊,是白蜡虫分泌在所寄生的女贞树或白蜡树枝上的蜡质。将这种分泌物从树上刮下来后用热水熔化,撇出蜡,再熔化后并过滤以进行精炼,必要时再进行漂白。色白至微黄,表面光滑有光泽,无明显杂质,质地硬脆适中,断面呈马牙状有光泽,有蜡香气味。主要成份是:烷基酸、三方字离酸、三方字离醇、烃类化合物、树脂等。在文物保护修复中,主要用于书画装裱、蜡笺纸制作、经书的古法蜡护等。

黄蜡(图2),又称蜂蜡,是工蜂腹部下面四对蜡腺分泌的一种有机混合物,具有花粉和花蜜香气。表面呈乳白或蛋黄色、光滑、无杂质、质粘软、断面呈米状。主要成份是:酸类、游离脂肪酸、游离脂肪醇和碳水化合物及类胡萝卜素、维生素A、芳香物质等。在文物保护修复中,主要用于木器烫蜡、漆器蜡护、古砚修复做色、“失蜡法”铸模、百宝嵌古法粘接等。

石蜡(图3),是从石油、页岩油或其他沥青矿物油的原油蒸馏物中提取出来的矿物蜡,是经溶剂精制、溶剂脱蜡,或经蜡冷冻结晶、压榨脱蜡制得蜡膏,再经溶剂脱油、精制而成。为白色或淡黄色半透明物,具有相当明显的晶体结构,质硬脆。主要成份是:直链烷烃及少量带个别支链的烷烃和带长侧链的单环环烷烃。蜡烛的主要成分就是石蜡。在文物保护修复中,主要用于青铜器、钟表的蜡护等。

公元前3世纪,古代先民就已经发现有蜡的树枝、木干在燃烧时,不仅火势旺盛、明亮,而且燃烧时间长,对蜡的作用有了逐步地认识。在以后的历史进程和生活进化中,制蜡技术不断发展,蜡也被广泛地应用:如汉代已有蜡染(古称蜡缬);西晋用蜡制作蜜印(蜜玺、蜜章),为帝王殉葬用。唐朝蜡的加工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拓宽了蜡的利用范围,不仅有侍女秉烛而行的壁画,唐诗中也有大量描写蜡烛的诗句。此外,还有蜡诏、蜡书、蜡丸等,蜡缬布盛行。至宋元明清,蜡的提炼和应用达到高峰,如日中天,以至于当今,我们在承传先人的传统工艺技法时,不断地利用、借鉴、研发蜡在文物保护修复中的功用。

无论是古书画的修复装裱,还是新书画的装裱,在砑光(或称砑背、砑活)工序中,都会使用蜡。具体做法是:将镶裱好的裱件背朝上,平铺在裱案上,用做成碗状(或为半球状)的川蜡,蜡碗面着于画背,手握蜡碗底,将蜡顺序涂擦画背,再用砑石顺序推砑画背(图4、5)。功用是:使画作柔和、平软,背部光整,并使砑石推砑画背时且减小阻力,而避免画心或裱件受损;画卷收卷时有利于对画心的保护,减少磨损,并防潮、防虫;展挂时有隔潮的作用。这是蜡的光滑与憎水的特性的体现。而川蜡不同于黄腊的粘软和石蜡的脆硬,实用于纸质文物的保护。

另外,在古书画修复的接笔、全色上,以及对残破、缺失洞蚀的修补时,有在新笔处、新补处据情打些蜡,以增光感,达到与原作气韵一致的效果。是为“绝活”。

白蜡纸,亦称硬白纸,因纸涂蜡后透明且稍硬而得名。硬黄纸,是在纸上先涂黄檗水染色、防蛀,再涂蜡。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拓写》载:“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古时好拓画,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笔踪。”粉蜡纸,是在纸上刷白粉、涂蜡、砑光。宋米芾《书史》载:“唐中书令褚遂良《枯木赋》是粉蜡纸拓书。”又载:“智永《千文》唐粉蜡纸拓书,有双钩摹字。”由此可见,最早出现唐代的以蜡制作的纸,主要用于摹制法书。蜡笺纸,也是一种涂布蜡纸,所涂布的蜡主要为川蜡。虽史料有载经书、文献有古法烫蜡保护的,但蜡笺纸并非用烫蜡的方法制作的,是源于并综合了以上各蜡纸的优处而制成的蜡纸。因为局限在皇家的诏诰书或写经、法书摹古上,用量甚少以至于工艺失传。如今我们为了修复、复制此类文物,找寻传统工艺,研制的蜡笺纸,为文物保护修复带来了福祉。(图6)

木器文物,无论是家具还是文玩,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巅峰。这不仅反映在其精湛的工艺上,也体现在其深远的历史内涵,是历史与艺术的融合以及美学与哲学等诸文化融入所赋予的更博大的文化气息。就用材来看,大多为紫檀、红木、黄花梨、楠木、黄杨木、酸枝木、乌木等质地坚实、色泽美伦的名贵材料。无论是那种木材,制作完成的器物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烫蜡。这也包括木器文物的保护修复和维护保养。木器烫蜡既能增加光亮,充分展现出材质的内在美,又能对木材起到防潮防尘的保护作用,延长器物的时寿。方法是,用加热设备,将黄蜡熔化到木器上,黄蜡的黏软特性适用于木器,并以热能使蜡渗透木质中,再即刻用干布反复擦拭,以至光润。提示,烫过蜡的木器,在清理尘埃等维护的擦拭中,不能用水或湿布,宜用柔软的干蜡布或鹿皮、麂皮等为佳。(图7)

在砚的保护修复中,对于受伤严重,破碎或断裂的砚,解决、补救的最好方法就是修复。修复方法为:编号拼对、清理碎块断面、使用三甲树脂溶液进行断面刷涂渗透加固、粘接、补缺、作色等环节。其最后一道工序作色,是按照传统的修复方法,用黄蜡和墨,以火烘修复补正。至此,可使受伤严重,破碎或断裂的砚,又得以重新焕发风采。对于一般轻微碰损、剥落的砚,用黄蜡和墨,以火烘修复补正即可。因此,古人有“尤不宜令顽童持洗”的警示戒语。

在古墨的保护中,古法有用蜡纸封护的,其作用是:其一,防潮,以避免墨受潮、脱胶,或霉或粉;其二,防尘,以避免脏污。据载,在实际使用时,不是完全把蜡纸揭去,而是将磨墨处并向上一点的蜡纸撕掉,露出可使用处则可。这样,不仅研磨时,使用者手不黑不脏,而且手上的汗渍、油渍、污渍,不会反污损到墨。

在青铜器文物的修复、复制中,乃至大范畴的金石文物,都与铸造技术有着密切的关联,如,修复时的缺失补配、复制完器等,首先都需要制模,而制模多见用蜡,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云:“古者铸器,必先用蜡为模。”因此,古有“失蜡法”。传统的失蜡法工艺铸造,最早见于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河南淅川楚令尹子庚墓出土的铜禁和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尊盘则为例证。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载:“凡造万钧钟与铸鼎法同,掘坑深丈几尺,燥筑其中如房合。埏泥做模骨,用

石灰、三和土筑,不使有丝毫隙拆。干燥之后,以牛油、黄蜡附其上数寸。油蜡分两:油居什八,蜡居什二。其上高蔽抵晴雨(夏月不可为,油不冻结)。油蜡墁定,然后雕镂书文、物象、丝发成就,然后舂筛绝细土与炭末为泥涂墁,以渐而加厚至数寸,使其内外透体干坚,外施火力炙化其中油蜡,从口上空隙熔流净尽,则其中空处即钟鼎托体之区。”从这一记载中看出:以黄蜡做模,以牛油调节蜡料的性能,以季节为实施的条件,以雕镂精细为目的,详实地说明了失蜡法的工艺、技术、蜡料、熔炼等方法、措施。故宫太和门前的铜狮子,以及见录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记载所铸造的铜鼎、铜炉、铜用端、铜鹤、铜麒麟、铜鹿等殿内外铜瑞饰,亦为失蜡法铸造。如《清官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载:“铸炉处,乾隆四年十月初十日……传旨:着佛保将仙鹤大样拨蜡样呈览,准时再做,钦此。”“于乾隆五年正月二十一日,员外郎佛保将拨得仙鹤蜡样一对、鹿蜡样一对,持进,交太监毛团、胡世杰呈览,奉旨:照样准铸造,钦此。”等等。拨蜡是失蜡法工艺的组成部分,是在预制的模型上贴蜡片,然后捏出所铸物体的基本形状,再用竹片、刻刀等工具拨、刻、雕、镂细部与纹饰。可见,蜡在青铜器文物的保护修复、复制中不可或缺,功用强。而黄蜡的有形且黏的特性,既适合塑型,又利于黏挂模泥。

青铜器烫蜡封护也是传统的古老工艺,据《商周彝器通考》记:“乾嘉以前出土之器,每磨砻光泽,外敷以蜡,今所称熟坑者是也。”同蜡笺纸一样,我们也研究、还原了这一传统用蜡保护修复文物的工艺。

“百宝嵌”是指:为达到突出构图主题和强化装饰效果的目的,在器物上或挂屏、立屏上,选择性地镶嵌金、银、宝石、青金石、绿松石、碧玉、翡翠、水晶、玛瑙、珍珠、珊瑚、玳瑁、砗磲、螺钿、象牙等多种珍贵材料,按样加工出细后,使器物呈现珠光宝气、富丽堂皇的景象。在此类文物的保护修复中,使用蜡可对嵌件润泽封护,使其光彩绚丽。除此以外,古法还有使用黄蜡加入松香、桐油,热调和后,蜡粘接嵌件的作用。(图8)

文物保护修复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物建筑;省礼宾府;修缮;施工方案

Abstract: on the original building for maintenance, the maintenance work, shall strictly adhere to the "don't change the original", "four keep" principle, in modern decoration construction at the same time, insist on your original structure shape, insist to maximize the preserve the component, the principle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now adornment out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building maintenanc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of relatively weak, so for building the maintenance, the mainten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tud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guangzhou sand the British consulate face west deputy building maintenance project as an example,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maintenance, the mainten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scheme,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of deep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on the concrete construction process presents the concrete construction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ith the meaning of the reference for later.

Keywords: cultural buildings; Chee hwa province; Reparative; Construction scheme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工程概况

广州市沙面原英国领事馆西副楼保养维护工程,位于广州市沙面南街46号。工程主要包括外墙面损坏修复、污垢清洗、装修装饰工程、空调、水电安装等。结构形式及特点:具有巴洛克风格的折中主义建筑形式的二层半砖混结构建筑物,各层层高均为4.6M,占地面积:613平方米,建筑面积共1200平方米,始建于1865年,1923年重修,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沙面建筑群中A类文物建筑。工程特点:本工程属于文物保护复原修缮装饰工程,修缮完成后将作为广东省礼宾府使用,施工作业面集中,施工场地小、施工单位多,施工工期短,各专业交叉施工比较多,质量要求高,整个工程施工管理难度大。除精装修施工中需注意的各种问题外,还需注意文物保护复原修缮的原则。

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

2.1墙体的维修

墙体的拆除:根据实际情况,分段拆除重砌,拆除前应检查该墙体的结构情况,对于开裂较大的墙体应临时的加固方案,并进行认真的支撑后方可进行拆除工作,而且在拆除过程中应不断的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搭好操作平台后,分层进行拆除,拆除过程中应尽量保护好原材料,运输和堆放过程中应小心碰坏边角,有利于利用。墙面修复:凿除原墙面破损,空鼓部位,重新按原灰砂浆批荡,扇灰油漆。原墙面部位,重新打磨,刮外墙腻子灰,打磨油漆。

部分内墙面为木格条轻质隔墙,由于年久失修,墙体空鼓、开裂严重,更有部分木格条糟朽虫蛀严重,无法满足使用要求,修复过程中需按原材料,原工艺进行修复,坚持“修旧如故”原则。

2.2室内地面维修

室内大堂地面在拆除后铺面砖,发现原建筑地面为图案丰富的陶瓷马赛克。但已损坏严重,并且形制特殊,无法在原基础上进行修复。经多方研究决定:原陶瓷马赛克进行保护性覆盖,在覆盖面上进行水泥砂浆找平,按原图案、形制定做石头马赛克进行铺设。由于图案及形制特殊,定制规格比较大(一般一个图案分两块)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应先对马赛克进行预铺,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局部裁剪,符合要求后在找平层上均匀涂抹一层10MM白水泥油膏,并根据预铺位置将马赛克拼接铺设,在表面压实拍打平整,使马赛克与白水泥油膏的粘结度及水平平整度均达到规范要求,并及时将压实拍打多余的白水泥油膏用湿抹布抹除干净。

2.3原门窗维修的施工

本工程原门窗维修施工过程:脱漆修补门窗更换玻璃刷油米白色醇酸磁漆。脱漆采用高效脱漆剂人工脱漆。完成该道工序后,为使新刷白色醇酸磁漆不与脱漆剂漆起反应,需用酒精对脱漆完后的门窗木材面进行清洗;拆除原玻璃后,使用原材料对门窗扇进行修补,原门窗线条重新修顺直;更换玻璃时,压条必须采用与原门窗相同的材料,形制按原玻璃压条定制,按原样式安装玻璃,安装完成后需对玻璃进行保护,防止油漆时将玻璃粘上油漆,难以清洗。油漆操作工艺顺序:清理刮浆灰打磨清理刮猪料灰打磨清理刷第一道漆涂滑石粉打磨清理上二道漆涂滑石粉打磨清理上三道漆涂滑石粉打磨清理罩面漆。

2.4脚手架工程

本工程全部采用钢管扣件式脚手架,外维护用脚手架为双排。钢管脚手架采用Φ48×3.5钢管,并保持一定独立性,脚手架设计图在工程施工时提供,施工由专业架子工进行。脚手架采用全封闭的方式。所有外立面必须采用全封闭的施工式,即用密目安全网进行全封闭。上料口或者人行通道两侧要搭设过道防护棚。内脚手架可采用常规方法,亦采用钢管搭设。脚手架的搭设必须符合相关规范、技术标准的要求,保证作业人员的安全。脚手架搭设完后,必须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项目实施时编制详细的有关的专项安全施工组织设计。搭设参数:立杆纵距1.5m,里外立杆间距1.05m,步距1.7m;边墙件布设按二步三跨要求。

施工现场的管理

现场施工管理是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基本问题。一般来说,对于现场施工管理,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3.1做好技术上的管理

一个工程项目往往施工工艺复杂,各施工工种班组多,因此在技术上做好管理工作非常重要。首先,应该熟悉施工图纸,甚至每一道工序进行优化,同时考虑自身的资源(施工队伍、材料供应、资金、设备等)各气候等自然条件,认真、合理地做好施工组织计划。除了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外,还必须在具体的施工工艺上作好技术准备,特别是高新技术要求的施工工艺、技术储备包括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新技术新工艺培训,施工规范,技术交底等工作,确保施工过程的每一工序步骤尽在掌握之中各种情况的处理准备方案,保证能按时保质地完成。

3.2做好材料管理工作

材料的管理工作,应该从材料的定制、材料供应、材料采购、材料进场、材料发放等几方面进行。

3.3做好人员管理工作

施工人员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起着关键的作用,施工队伍中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密不可分,坚持以人为本,可以培养施工队伍的凝聚力,同时又必须明确施工队伍的管理体制,各岗位职责,权利明确,做到令出必行。

3.4做好施工安全工作

安全工作的重点要放在预防阶段,从建立安全教育制度,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制定安全操作规程,保证安全保护设施的设计与设置,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检查和安全监督,安全事故的处理和分析,建立安全值班制度等多方面对安全工作进行管理。

结论

本文以广州市沙面原英国领事馆西副楼保养维护工程为例,对建筑保养、维护的施工方案和主要施工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针对木结构的维修、木构件防虫防腐、墙体的维修、屋面琉璃瓦面的施工维修、灰塑、脚手架工程等施工方案、技术及其现场管理提出了具体的施工措施。以便以后具有借鉴之意义。

参考文献:

[1] 《木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6-83)[S].北京,1983.

文物保护修复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物保护;问题;工作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文化保护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价值的遗物,保护文物是每位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从目前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来看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文物保护意识淡薄、文物保护经费和人手不足、文物保护水平有待提高等,因此,为了保证文物的完整性,我国相关文物保护单位应该大力健全文物保护法制体系与管理制度,提高文物保护技术含量,并加强文物保护管理,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一、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物保护意识淡薄

文物保护工作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但是目前我国文物保护意识淡薄,没有充分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虽然目前我国相关的文物保护单位在大力倡导文物保护工作,逐渐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物保护新体制,但是,社会各界文物保护意识相对来说还比较淡薄,很多地方都在重视开发建设,忽视了文物保护工作。同时,很多群众都认为文物保护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从而使得有的人为了自己的私欲,经常盗取文物,给文物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

(二)文物保护经费和人手不足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很多历史文物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战争的洗礼受损非常严重。比如古代历史建筑,很多古建筑经过长时间的风化,损毁严重,所以非常需要大量的经费进行维修。但是,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文物保护经费和人手都不是很充足,这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相关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缺乏文物保护专业知识,从而使得文物保护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三)文物保护水平有待提高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物保护工作起步比较晚,文物保护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国文物保护科研机构相对滞后,缺乏先进的防火、防潮、防震等文化保护技术。同时,由于文物经过长时间的洗礼受到了严重的损坏,因此,在修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非常多,但是目前我国没有先进的技术,而且修复工作量很大,人才短缺问题非常严重,另外,我国文物单位也没有一个完善的文物保护管理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物保护工作的水平。

二、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方法

(一)健全文物保护法制体系与管理制度

俗话说的好“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文物保护工作来说也不例外。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健全文物保护法制体系与管理制度,根据市场发展需求,对《文物保护法》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同时把文物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中去,保证文物修复工作能够拥有充足的经费。除此之外,我国相关政府还应该建立文物保护监督部门,强化对下级机关的法律监督,让文物保护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一旦文物出现问题,就要及时追究相应负责人的责任,把相关的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并构建立体执法体系网,从而保证文物保护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下去。

(二)科学进行城市规划与建设

众所周知,我国很多古建筑都位于城镇老市区,因此,我国文物保护单位应该重点关注城镇老市区的建设,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遗产保护的关系。同时,在具体的建设规划中,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建设,尽量避开古建筑所在地,努力保证古建筑的完整性。另外,相关文物保护单位应该对文物进行及时维修,并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监督,争取做到能迁移保护的就迁移保护,从而减少对古建筑的破坏。

(三)提高文物保护技术含量

文物保护工作是一个技术含量要求非常严格的工作,文物保护单位在对文物进行修复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文物的历史特征,尽量不改变文物的原始面貌。与此同时,文物保护单位应该摒弃以往的传统落后技术,采用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来对文物进行修复。针对古建筑来说,相关文物保护单位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设文物档案系统,比如,三维激光扫描、近景摄影测量等先进技术手段,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文物的完整性,又能减少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四)加强文物保护管理

我国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从整体上提高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水平,就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文物保护制度,并不断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文化保护单位应该建立完善的文物保护制度,因地制宜,坚持勤俭办事的原则,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避免工作人员出现懒散的工作状态,从而保证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文物保护单位应该加强资金筹集力度,保证文物修复拥有足够的资金;再次,文化保护单位还应该加强文物库房和文物保护管理队伍建设,定期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最后,文物保护单位还应该定期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考核,落实持证上岗制度,对于那些不合格的工作人员要进行淘汰。

(五)注重宣传,提高民众文物保护意识

对于文物保护工作来说,注重宣传,提高民众文物保护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文物保护单位应该加强文物保护宣传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文物保护宣传活动;同时,还要加强与社会公众的交流与沟通,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从而提高民众文物保护意识,积极营造关心文物、遵纪守法的社会氛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作,我国相关文物保护单位应该充分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总结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问题,健全文物保护法制体系与管理制度,并提高文物保护技术含量,从而提高文物保护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心玉.我国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08:159-160.

[2]刘建美.陕甘宁边区文物保护工作述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51-57.

[3]文晓丽,王静.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1.

文物保护修复范文第4篇

[关键词]馆藏文物 管理保护 利用 思考

基层博物馆处于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最前沿,对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悠久历史文明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负有科学管理、科学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出和提供使用的责任。2016年3月4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文物保护,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展示文明大国形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博物馆作为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展览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要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关“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强馆藏文物的管理保护,使之长久地保存下去,留传给子孙后代,并利用这些馆藏文物开展社会教育,造福社会百姓,促进博物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做好文物征集,丰富馆藏内容

博物馆的基本职能是收藏、研究和展示,而文物藏品是博物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馆的社会地位和影响的重要标志。博物馆只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文物、资料、标本,才能更好地进行陈列展览和科学研究。目前,许多基层博物馆普遍存在文物藏品质量较低、珍贵精品文物匮乏的问题,难以为社会公众提供精品荟萃、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展览陈列。因此,要做好藏品的征集工作,通过征集文物,为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的基础。

(一)征集重点。为丰富馆藏,基层博物馆应结合实际做好文物藏品的征集工作,确保征集文物、资料、照片的质量。藏品征集的目标要从单一的精品文物扩大到一般文物、近现代文物、革命文物及民族民俗文物,特别是那些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现代及当代重要实物。基层博物馆尤其要做好能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及人物掌故的碑、志、牌匾及资料;以及反映当地百姓在仕、农、工、商、衣、食、住、行、婚、丧、喜、庆等方面民俗文物和反映当地历代名人的文物、实物及资料的征集,以此充实和丰富基层博物馆文物藏品,展示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征集方式。征集馆藏文物是项系统的工程,要鼓励基层博物馆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征集。主要方式:一是捐赠。接受个人、单位捐赠,由博物馆颁发《捐赠证书》或《收藏证书》,并按相关规定进行奖励;二是暂存。对于民间收藏者不愿出售和捐赠的文物藏品,可在其自愿的基础上,采用适当支付一定费用,所有权不变的借展方式暂存;三是购买。私人和非管辖系统单位(文物商店、拍卖市场、旧货市场)出售的文物、藏品,可按相关规范和程序购买;四是复制或仿制。对于捐赠、暂存、购买等方式无法获得的文物,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复制或仿制。

二、加强文物管理,保护文化遗产

馆藏文物是博物馆可持续开展各项业务活动的重要资源和物质基础,博物馆的一切工作都建立在馆藏文物保护的基础上。然而馆藏文物由于其脆弱性、偶发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点,区别于其他藏品,需要特殊保护。当前,许多基层博物馆“库房”简陋,加上基层博物馆文物保护专业技术人员相对比较匮乏,馆藏文物的管理保护现状十分严峻。而加强馆藏文物的管理保护,是我国宪法与法律赋予博物馆的职责。基层博物馆要坚决执行国家的文物法规和法令,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把收藏和管理保护好馆藏文物作为首要任务,切实强化管理和保护工作,使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存长久地保存下去。

(一)加强基础工作。基层博物馆最基础性的工作,一是要建立馆藏文物的账目及档案,健全文物登录制度。账目和档案是馆藏文物征集、鉴定、登记、管理、保护、研究、使用等一系列活动的真实记录,是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的基础和依据,要按照《文物藏品档案规范》和系列文物修复档案记录规范等技术标准,开展馆藏文物建账建档和管理工作。二是要开展博物馆库房环境达标工程,推动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实施,努力改善藏品保管条件。三是要加强馆藏文物安全防护,完善馆藏文物防火设施,控制文物保存环境,把文物存放在较适宜的地方,切实降低馆藏文物的安全风险。

文物保护修复范文第5篇

关键词:壁画保护;《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紫阳北五省会馆;保护修复

中图分类号:U4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6248(2015)04-0101-05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现存至今的大量文物古迹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历史见证,将它们真实、完整地留传下去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近代的文物保护观念和方法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有效保护了一大批濒于毁坏的古迹的同时,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保护理论和指导原则,并由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和相关的法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以下简称《准则》)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推荐,2002年发行第一版,2004年修改和发行第二版。《准则》是在中国文物保护法规体系的框架下,以《文物保护法》和相关法规为基础,参照以1964年《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以下简称《威尼斯》)为代表的国际原则而制定的。该准则是对文物古迹保护工作进行指导的行业规则和评价工作成果的主要标准,也是对文物保护法规相关条款的专业性阐释,同时可以作为处理有关古迹事务时的专业依据。由于具有把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原则与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实践相结合的特点,自制定以来来,《准则》已被中国的文物古迹保护工作者广为接受,其主要原则和精神也在中国文物古迹主管部门公布的相关法规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体现。

我们以《准则》为标准开展了陕西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保护工作。该壁画的保护修复按照“原址、原位、原貌保护”的要求,符合《准则》的原则,设计了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严格按照文物保护修复的程序,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以保护修复项目为平台,将科学研究、合作交流、人才培养、成果推广、宣传共享与工程实施紧密结合,使保护修复项目成为科技保护创新的“田野实验室”、中德合作交流的“学术沙龙”、文保技能人才的“学习课堂”、殿堂壁画保护的“技术推广站”和文化遗产成果共享的“博物馆”。

紫阳北五省会馆位于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瓦房店,始建于乾隆末年,201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约110多平方米的9幅珍贵壁画,被文物专家评估为目前陕西境内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建筑壁画,壁画整体构图合理,画面绚丽多彩,人物鲜活灵动,技法精致纯熟,对研究商贸会馆文化、建筑史、清代民间绘画艺术、清末民俗文化、移民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由于长期被搁板墙覆盖,该批壁画发现时保存状况较差,存在较为严重的空鼓、开裂、脱落、表面污损、画面模糊、颜料层酥粉起甲,以及盐害、毛细水上升等问题,部分壁画处于极其不稳定状态,亟待进行保护修复。2009~2011年,经过现场病害勘查、前期保护研究、保护修复材料及工艺研究,研究队完成了保护方案编制,从2011年开始实施保护修复工程,2013年完成了壁画的保护修复。2014年11月,获得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文物报社共同主办的首届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奖项。

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保护修复工程以保护壁画历史和艺术价值为目标,遵照原真性、最小干预的保护修复原则,针对壁画存在的主要病害问题,从科学保护修复入手,在工程中注重科研先于实施、科研实施并重,开展了壁画图像学研究、价值评估、数字化影像记录、保存环境远程实时监测、保存状况现场勘察、病害现状及成因分析、制作工艺及材料研究、保护修复材料和工艺的筛选实验等大量的前期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科学、系统地完成了壁画的保护修复实施工作,取得了良好的保护修复效果。

一、保护原则、保护问题及项目实施

(一)壁画的保护问题

壁画依存的过殿及正殿结构现状均为半开放式,过殿东西有墙体,内墙面有壁画,南北两面均为开放式结构,正殿东、北、西三面有围墙,内墙面均存有壁画,南边为开放式,与过殿之间进深不足三米的天井相隔。环境的现状对壁画原址、原位的长久保存存在不利影响。

在保护修复前,壁画本体保存较差,从地仗层到颜料层均存在不同的病害类型。地仗层病害有局部空鼓、变形、开裂、脱落、缺损等;颜料层病害有颜料酥粉、脱落、变色、起甲、起翘、裂隙、灰尘污染等;壁画多处存有钉孔、刻划痕、表面白灰涂刷侵蚀、毛笔及粉笔涂鸦,粘贴标语等近代人为因素造成的损伤,建筑漏雨在壁画的表面造成了多处泥水流挂;壁画表面有不同薄厚程度的褐色涂覆物;地仗层普遍受到以硫酸钙为主的盐害影响,尤以正殿北墙为重,毛细水带来可溶盐活动频繁,造成北墙三幅壁画因受潮地仗局部硝碱,结构强度脆弱。

(二) 保护思路

《准则》第18条规定,文物必须原址保护,在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保护中,以壁画原址、原位、原貌保护为目标,确定了将文物保护工程与科技保护研究有机结合的基本思路,并以此为核心拟定了项目实施的技术路线,坚持以最小干预、最大限度地保存历史、艺术信息为目的,坚持以传统材料及工艺为主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通过病害类型勘查及成因研究、壁画制作工艺及材料研究、历史艺术价值及图像学研究、针对性的保护材料及工艺的筛选研究,结合壁画原位保存环境的无线监测等研究,最终通过规范的壁画保护修复有效保护了壁画本体。

二、主要实施内容及做法

(一)项目的前期研究

大量深入细致的前期研究是科学及规范实施的基础。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的前期研究主要包括:对壁画支撑体结构稳定性、墙底及殿内地面潮湿现象、正殿北墙壁画泛盐、毛细水来源、壁画病害类型的调查研究及记录。制作工艺研究通过现场无损检测分析研究及实验室样品检测分析,对近十种检测分析结果相互验证。针对环境强化了环境监测研究,首次系统全面的在壁画保护修复工程项目中借鉴图像学研究的方法和理论。

1.保存现状勘查

《准则》第19条要求尽可能减少干预。凡是近期没有重大危险的部分,除日常保养以外不应进行更多的干预。必须干预时,附加的手段只用在最必要部分,并减少到最低限度。采用的保护措施,应以延续现状、缓解损伤为主要目标。

通过勘查及研究分析确定了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的典型病害,分地仗类、颜料层及其表面污染三大类。对特征病害的形成及其治理必要性,从保存环境、壁画工艺特征评估入手进行了病害机理方面的研究。现场借助红外热成像、紫外灯观察、便携式X荧光、显微镜等设备对壁画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对不同类型的病害进行了记录,并制作了详细的病害分布图,对壁画现存的主要病害类型及成因进行勘查及分析研究。

2.价值评估及图像学研究

《准则》第23条要求正确把握审美标准。文物古迹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为它的历史真实性,不允许为了追求完整、华丽而改变文物原状。经过查阅相关资料、走访当地工匠、研究队请教对明清绘画具有极高造诣的艺术家,会同考古、修复、保护人员,通过图像学研究分析壁画题材、内容、构图、风格、技法、画面痕迹,结合壁画题记、落款、印章的内容及形式的记录与梳理,明确了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制作过程中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填补了壁画艺术研究资料的空白,可以肯定该壁画是清朝中、晚期民间绘画上乘之作,在全国同时期、同类别中并不多见。在后期修复工程中应注重该类特殊风格的保留与体现。

3.制作工艺及材料研究

通过现场勘查与采样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了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基本结构及其材料配比研究。经勘查分析,紫阳壁画层次清晰,制作精良。灰泥层颗粒配比合理,地仗中加入的麦秸及棉纤维等均与当地环境相匹配,有效抑制地仗早期开裂问题。白底层为当地高岭土[1]制作而成。使用高岭土做壁画白底层并不多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莫高窟壁画有高岭土做很薄的一层白底层的情况[2]。根据县志记载,紫阳县有3处高岭土矿,说明该壁画制作就地取材,体现了制作工匠的智慧。颜料选用当时常用的朱砂、铅丹、铁红、石绿、普鲁士蓝、炭黑及铅白等矿物颜料,碾磨精细,加入了骨胶作为粘合剂。着色面不漏色,未见因地仗渗色而导致的点状或者块状色斑,勾线流畅清晰,晕色均匀,可见绘画底面做工精细,处理良好。壁画颜料绘制完成后,使用桐油有规律性地罩面。

4.保存环境监测

《准则》第20条要求定期实施日常保养。日常保养是文物保护工作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保护手段。要制定日常保养制度,定期监测,及时排除不安全因素和轻微的损伤。第24条要求必须保护文物环境。为了确保壁画的原址、原位保护修复的有效性以及原位的长久保存,明确环境因子与壁画病害之间的交互关系,为病变机理及病害发展规律的研究提供支撑与借鉴。根据壁画保存环境的特点,依据文物保护行业相关规范,在现场安装了与壁画病害病因有直接关系的大气湿度、壁画表面温度、室内光照及紫外线强度、室外风速风向、降雨量进行监测[3-4],获得了为期3年的实时无线监测数据。数据表明,紫阳北五省会馆内壁画表面温度变化、过殿壁画的光照、紫外强度超出了规范要求,形成的研究结论为壁画病因的判断和长期保存提供了翔实的数据,并对保存环境提出改造建议,采取了环境治理及改造的措施[5]。

(二)项目的实施方案确定与论证

1.保护原则与目标

遵照《准则》尊重文物历史原状、最少干预原则和安全为主、质量第一的原则,保持地方特色原则以及保持历史真实性和展示艺术美感相结合的原则。以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原址原位原貌保护为目标,坚持以最小干预、最大限度地保存历史、艺术信息为目的,通过规范的实施,有效保护壁画本体。

2.保护修复材料及工艺筛选研究

《准则》第22条要求使用保护技术。独特的传统工艺技术必须保留。所有的新材料和新工艺都必须经过前期试验和研究,在证明是最有效、对文物古迹是无害的之后,才可以使用。针对紫阳北五省会馆病害类型,展开保护材料及实施工艺的筛选工作,通过模拟实验及标准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经过至少1年的持续观测,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成果实验,以现场评估与论证的方式确定了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主要保护材料及实施工艺。依据标准区实验及专家现场评估结果,组织具备修复工作经验的专业保护修复人员展开具体实施工作。展开与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 :

(1)表面清洗。材料为修复专用“海绵擦”、无水乙醇,工艺为清除灰尘―海绵擦―钙质结垢软化―机械剔除。

(2)壁画的空鼓灌浆加固。材料选用粘土、细砂、玻璃微珠以及纤维素水溶液,工艺为拓孔―预埋注浆管―边沿沟补及画面隔离―逐孔灌浆―支顶与养护―封孔与局部修饰。

(3)地仗局部的脱盐。材料为吸水棉纸(德国生产)、去离子水,工艺为刷除析出的盐分―吸水纸贴附―干燥―更换吸水纸。

(4)酥解地仗的加固。材料选用水性有机硅、鱼胶、REMMRS R300硅酸乙酯类加固液等。工艺为有机硅水溶胶加固粗泥层―鱼胶水溶液加固细泥层―干燥―空鼓灌浆―干燥―REMMRS R300防风化补强材料,2~3遍浓度梯度渗透补强。

(5)颜料层起甲回贴。材料选用鱼鳔胶、海草胶、去离子水等,操作工艺为:乙醇水溶液软化起甲层―鱼胶复合海草胶―回帖―展平及滚压―反复操作2~3遍。

(6)缺损地仗的补全。材料选用当地粘土、沙粒、麦秸、棉纤维、石灰膏、纤维素,操作工艺为:粗泥层修补―细泥层修补―白底层。

(7)缺失颜料层的选择性补绘。材料选用矿物颜料、兔皮胶、明胶及胶矾水,操作工艺为:胶矾水溶液隔离―影线法―胶矾水溶液固色。

3.实施保护修复

《准则》第21条要求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修复应当以现存的有价值的实物为主要依据,并必须保存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遗留的痕迹。一切技术措施应当不妨碍再次对原物进行保护处理;经过处理的部分要和原物或前一次处理的部分既相协调,又可识别。所有修复的部分都应有详细的记录档案和永久的年代标志。

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保护修复工程主要做法包括表面清洗、空鼓灌浆、地仗局部脱盐等8个方面。表面清洗因壁画白底层及颜料层易脱落,主要使用海绵擦、借助显微镜及放大镜等设备使用手术刀等工具机械剔除,以确保实施的细致安全性。选择的空鼓灌浆材料与壁画材料接近,通过灌浆增强了地仗的稳固性,解决了壁画多处地仗结构的高危问题。自2012年7月完成地仗局部的脱盐处理后,至今无明显毛细水频繁活动现象和盐分泛出现象。酥解地仗加固实施工艺顺序的调整使得水溶有机硅性与醇溶性有机硅材料均发挥了良好的渗透加固作用,有效解决了殿堂壁画常见的酥解空鼓分层地仗的结构补强。颜料层起甲回贴及加固消除了颜料层进一步脱落的隐患与趋势,最大化保存了壁画原始绘画信息。缺损地仗补全的密实度、平整度、颜色与原有地仗表面和谐,至今无裂缝。在解决地仗稳定性的同时,提升了壁画的整体视觉完整度。除了建筑木构件的防虫处理之外,在壁画上使用天然雌黄填入虫孔内驱虫、灭虫,避免使用现代合成的杀虫剂给壁画地仗引入新的物质,带来新的污染。缺损颜料层的补全以“线段影线”为主,辅以“平涂法”及“点彩法”,对称性图案及可延续性的缺损图案等可考证及有依据的部位进行补绘,实现了历史真实性与艺术美感恢复效果的结合。

三、主要成果

通过全面细致的前期研究以及大量模拟、标准区的保护材料及工艺筛选研究,确定了适宜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的保护修复材料和工艺,针对性地解决了壁画本体各类病害。结合环境治理解决了紫阳北五省会馆部分壁画底部长期潮湿的问题,使壁画原址、原位的长期保存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坚持“保持历史真实性和展示艺术美感”相结合的思路和“线段影线”补全工艺的应用,复原性地展示了壁画全貌,为以后同类寺观建筑壁画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展示提供新的借鉴与支撑。修复后的壁画安全稳定,保存环境良好。

该壁画的保护修复按照“原址、原位、原貌保护”的要求,符合《准则》的原则,设计了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严格按照文物保护修复的程序,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以保护修复项目为平台,将科学研究、合作交流、人才培养、成果推广、宣传共享与工程实施紧密结合,使保护修复项目成为科技保护创新的“田野实验室”、中德合作交流的“学术沙龙”、文保技能人才的“学习课堂”、殿堂壁画保护的“技术推广站”和文化遗产成果共享的“博物馆”。

四、社会及经济效应

第一,在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保护中,文物保护工程与科技保护研究有机地结合,科研贯穿于工程项目始终,以科研提升文物保护工程实施水平。第二,该壁画保护的前期研究深入细致,对制作材料及工艺、病害成因、图像学、保存环境监测等前期研究遵循学科规律,研究深入,为实施打下坚实的研究基础。环境无线监测系统布点科学,传输系统先进,数据处理及时可靠,对壁画病因的判断和长期保存提供了翔实的数据。借鉴现代图像学的研究方法,结合对壁画题记、绘画内容的研究,明确了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填补了壁画艺术研究资料的空白,并为缺失层补绘提供了依据。第三,壁画保护材料及工艺的筛选研究具有针对性,以壁画制作工艺及材料研究、壁画病害成因研究及保存环境监测充分研究为基础进行筛选,通过模拟实验及标准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经过至少一年的持续观察评估,保证了保护材料的实用性及可靠性,实施工艺比较科学稳妥。第四,在保护修复实施方面,除了常规的保护修复措施外,本项目在缺损地仗的补全、缺失颜料层补绘等方面有自己的特色,按照拟修补颜料残缺部位周边的主色调、图案的布局、线条的走势等分别采取了影线、平涂、点彩等新型先修复补色技法,在保持“可辨识”的前提下,完成画面视觉的延续性与完整性,局部色彩的平衡与和谐,在解决壁画病害问题的同时,提升了壁画视觉的完整度,实现了历史真实性与艺术美感恢复效果的结合。第五,在壁画本体保护的同时注重工程和其它手段有效改善壁画的保存环境,使壁画原址原位的长期保存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第六,本项目通过国际合作借鉴国外壁画保护经验,结合中国文物保护理念,是对中国殿堂壁画保护修复理念和方法的一次积极探索。第七,该项目培养了当地管理机构人员的专业技能,有利于该壁画的日常维护保养。第八,通过对项目的实施进展情况及时进行宣传,有效增强了当地民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自主意识。第九,关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准则》附则中指出,应通过合理的利用充分保护和展示文物古迹的价值,是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壁画项目的保护实施成为促进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的新亮点,紫阳县目前已经建立和推进以会馆文化群落展示利用为核心的文物旅游重点规划,文化遗产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五、结语

《中国文物古迹遗址保护准则》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文件,文物是珍贵的文化遗存,在准则的指导下,在了解文物的科学、历史及艺术价值的前提下,将多方位、多学科的研究与保护实施有机结合,使得文化遗产得到更加长久安全的保存,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公众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统文化的认同,对我们的民族与国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薛俊彦,马清林,周国信.甘肃酒泉、嘉峪关壁画墓颜料分析[J].考古,1995(3):277-281.

[2]侯晓斌.从材料的使用和制作工艺看中国古代壁画的变化与发展[J].文博,2011(4):58-64.

[3]阮元生,谢玉林.影响文物保存的环境因素[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98,10(2):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