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民经济现状

国民经济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民经济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民经济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政务信息化;电子政务;政府创新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1-0353-02

1 引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政务信息化成为当今信息化最重要的领域之一。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战略,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信息化的发展道路。推进电子政务,以政府信息化带动国家信息化,创造性地推进了信息化建设。目前,我国各地的政务信息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之中,并且从中央到地方对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和推广力度也在不断加在。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我们必须进一步加深对政务信息化内涵的认识,了解我国政务信息化的实现程度及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认识到实现政务信息化与否对国民经济贡献的巨大影响。

2 政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2.省略域名数有23752 个,其中11995 个政府网站已经建立运行。截至2004 年底,93.4% 的部委拥有部门网站,其中,地级和县级政府门户网站增长迅速。

2.2 国外政务信息化现状

全球管理与科技咨询公司――埃森哲(Accenture)咨询公司在 2001 年对全球 22 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状况做了研究,并给各国的电子政务达标指数的评价是:第一名加拿大(60 分)、第二名新加坡(58 分)、第三名美国(53分),第四名是澳大利亚。五位以后多位欧洲国家,排名顺序为:丹麦、英国、芬兰、中国香港、德国、爱尔兰。下面介绍几个典型国家政务信息化的发展情况。

2.2.1 加拿大

加拿大是拥有世界最先进广播系统的国家。于1999正式颁布了国家的电子政务战略计划“政府在线”(Government On-Line),提出政府要做使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模范,在2004年实现政府所有的信息和服务全部上网。为保证电子政务在全球的领先地位,加拿大政府发挥了强大的领导力作用,推行了“统一的政府”(A Whole Of Government)实施策略,以加强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协同发展,力争满足公众的需求,向他们提供一体化的电子服务。2001年1月,加拿大对政府门户网站进行了意义重大的改进和重新设计,目的是全面推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网上服务。加拿大政府不仅实现了教育、就业、医疗、电子采购、社会保险、企业服务、税务等领域的政府电子服务,而且根据企业和公民的要求不断开发和继承政府入口网站,如建立加拿大青年网站、加拿大出口资源网站等。

2.2.2 美国

美国的电子政务在很大程度上正在成为全球电子政务的模板。作为电子政务的领导者,从1993年到2001年,美国联邦政府已经了1300多项电子政务相关的实施项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于电子政务的实施,1992年到1996年,美国政府的员工减少了24万人,关闭了近2000个办公室,减少开支1180亿美元。到目前为止,已有超过70%互联网用户通过政府网站进行事务处理。

3 政务信息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政务信息化作为带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质量和效率,改善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增强政府行政的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重要性程度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言而喻。所以,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政务信息化对政府行政环境、决策、绩效及政府创新的影响来阐述政务信息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3.1 政务信息化对行政环境的影响

(1)政务信息化建设有利用推动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推动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是当今的世界潮流,并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提升本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据“2002 年中国电子政务技术与应用大会”公布的数据资料表明,2002 年我国政府的电子政务采购额突破了 350 亿元,年增长率近 25%,我国的电子政务市场已由初始阶段逐步向高速发展阶段跨越。另据专家分析,“如果在未来 5 年内,全国 80%以上的政府部门实现信息化办公,全国 3000 多万公务员中有 60%重新配置一套计算机办公设备,那么仅PC 市场就将达 1000 亿元,软件市场容量将达250 亿元。”可见,政务信息化将成为国家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和国内信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动力。

(2)政务信息化建设有助于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一个良好的政府治理模式需要政府、公众、企业和社会之间的信任关系的存在,因此,现代政府在忙于处理复杂多样的行政事务的同时,都特别注重通过同国内外各界公众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来建立并维护良好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关系,树立政府在国内外公众中的良好形象和信誉。建立电子政府,实施电子政务,有利于塑造中国各级政府的形象,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从而加强公众对政府的了解和监督力度,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增强公众对行政决策的信任度。

3.2 政务信息化对行政决策的影响

一些学者认为电子政务建设将有利于行政决策向着合理、规范、高效的方向发展,从而加快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发展趋势。首先,它提高了政府的理性决策能力和公共政策的品质,提升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决策手段的现代化。其次,强化了对行政决策执行的监督力度,降低了决策执行变形的发生率。最后,打破了决策的“暗箱操作”惯例,提高了决策制定的透明度和决策程序的规范性。

3.3 政务信息化对行政绩效的影响

(1)政务信息化对提高行政效率的影响。首先,政务信息化的实施有利于加快信息传递速度,提高政府利用信息的效率。其次,政务信息化建设能减少大量人为的内耗。电子政务建设将逐步实现办公手段的自动化、业务流程的规范化和管理的程序化等,精减冗余的机构和不必要的中间环节,节约办公费用,提高工作质量,将政府的业务活动从体力操作型向知识智能型转变。最后,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简化行政运作环节和程序。由于电子政务建设对政府的组织结构产生很大影响,可以缩减甚至取消中间管理层,无疑将大大简化行政运作的环节和程序,特别是有些原本属于中间管理层环节的将被取消,或者被计算机程序取代。

(2)政务信息化建设对降低行政成本的影响。政务信息化将公务员数量明显减少,管理运作中间环节极大压缩,物资配送与使用最为有效合理,并做到尽可能节约必要成本、有效成本,最大限度地减少超量成本和无效成本。政务信息化建设把一定区域、乃至全国的行政机关都连接在一起,使信息、知识、人力以及创新的方法、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等各种资源真正实现共享,从而有效地利用政府内部和外部资源。

3.4 政务信息化对政府创新的影响

(1)政务信息化对观念创新的影响。首先,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行政组织内部公务员的观念创新。在电子政务实施的过程中,公务员队伍逐步树立了为公众服务的意识、强烈的信息共享意识和要求有更多的团队合作。其次,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行政组织外部公众的观念创新。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进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公民和公民社会的自治式运作能力、与各种力量的横向协调能力、承受各种风险的自主能力等大大加强,公众的权利意识、平等意识、法治意识等空前提高,这些观念的转变都有利于电子政务的运作。

(2)政务信息化建设对组织结构创新的影响。政务信息化建设变革了传统的信息交流模式,打破了政府对信息的控制,这有利于公众的政治参与。同时,政务信息化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行政组织的扁平化提供了技术可能性,促使组织的权力由集权走向分散,使行政组织更具灵活性、有机性和适应性。

4 结语

通过对以上政务信息化内涵及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政务信息化已成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服务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通过对政务信息化的影响分析,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政务信息化实现程度的高低将制约着本国经济的发展。对此,我们必须继续加强政务信息化的建设,继续探索有利有经济发展的政务信息化新模式,充分发挥政务信息化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祝小宁,刘婷婷.电子政务的发展及其对策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

国民经济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民;利益表达;法律机制

“利益表达是指一定的利益主体,为了实现既定的利益目标,而通过一定的方式向利益表达客体反映情况,提出意见,主张利益,从而实现自身利益的政治参与过程。”①研究当前我国农民利益表达不仅可以为政府提供丰富的社会信息,而且可以使农民表达自己的主张,对更好地满足农民的利益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我国农民利益表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有了巨大的发展,农民思想也不断解放,农民逐步打破传统的封建思想的束缚,加之他们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不断提升,要求在政治上的利益能得到满足。就目前情况来看,农民利益表达与以前相比有了较大的改观。但农民利益表达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农民利益表达意识淡薄。农民对自身的利益持有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总是认为即使自己向上级反映情况也是无济于事。尤其是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农民的维权意识更弱,他们不懂得通^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二是农民的利益表达渠道不畅。与以往相比农民的利益表达渠道增多了,比如,制度、农民的人大代表、领导接待日、媒体等,但这些渠道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使其始终不够畅通。

三是农民对农村选举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现在农村也存在贿选的现象,农民对选出的村干部能否代表自身的利益,解决自身的问题毫不关心,同时也不会对村干部进行监督。

四是农民对自身利益缺乏说话的机会。农民利益遭到侵害,向政府部门相关人员反映情况,有关人员大多置之不理,不能真正代表农民的利益。

二、我国农民利益表达不畅的原因

(一)农民主体性的缺失

农民的利益遭到严重的侵害,广大的农民群众迫切需要进行利益表达,以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但是,由于封建思想文化对农民的影响,导致农民缺乏必要的主人翁意识,从而影响着农民的利益表达行为。这就使得现代的农民缺乏公民意识、开放意识、参与意识和自主意识,另外,我国大多数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信息相对闭塞,他们不懂得利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的合理的利益要求,这又限制了农民的利益表达。再者,近年来,基层政府办事效率不高,使农民的利益得不到维护。

(二)农民利益表达组织平台的缺失

一个阶层或阶级利益表达的力度和有效性与自身的组织化程度有密切的关系。组织化程度越高,利益表达就越有力有效,相反,组织化程度越低,利益表达就越弱越无效。农民以特定的方式团结起来,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但唯独农民没有一个表达和维护自身利益的组织平台,农民如果没有有力有效的组织化平台,就很难进行利益表达,从而就不能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与自我教育。

(三)农民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

利益表达渠道是农民实现利益表达的桥梁,其完善程度对农民利益表达行为的实现至关重要。我国农民利益表达的渠道很多,比如,集会、游行、示威,选举人民代表,制度等。虽然我国农民具备了多种利益表达的渠道,但在实际的运行中,仍然不够畅通。

(四)利益表达客体角色错位

农民进行利益表达离不开利益表达客体,而在现代政治实践过程中,利益表达客体在价值观念和评价标准方面存在较大的扭曲。利益表达客体受封建传统文化和自身素质的影响,价值观念仍然比较落后,不能以先进的观念来扮演自身的角色,使他们在解决农民利益问题上出现严重的角色错位。

(五)大众传媒的冷淡

现代大众传媒既快捷又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本可以成为农民利益表达的有力渠道,但是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使大众传媒对关系农民利益的问题关注的越来越少,使农民利益要求不能通过这一渠道得到表达。

三、促进我国农民利益表达的有效途径

(一)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

农民利益表达行为的实现程度与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水平有很大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利益表达意识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受我国传统封建思想和农村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农民有较浓的“顺民”观念,不能正确地充分地表达自身的利益。农民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提高文化素质和增强主体意识,一是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参政意识,从而使农民接受现代民主思想,通过合理的和合法的途径来进行利益表达;二是通过政治社会化手段来增强农民的利益表达能力和意识。三是鼓励农民参与民主实践活动,积累丰富的经验,学习广泛的政治文化,开阔自己的利益表达视野。

(二)建立多种利益表达的平台,疏通利益表达的渠道

要使农民更加充分地进行利益表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就必须为农民搭建多种表达平台,疏通农民利益表达的制度化渠道。从多方面着手来完善制度化渠道,一是扩大农民在人大代表中的比例。二是完善政治协商制度。三是不断完善制度。四是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五是完善听证制度。六是开通多种信息技术渠道。

(三)提高农民利益表达的组织化程度

我国农民占人口的多数,但至今仍没有能够进行利益表达的有力的组织。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不断完善党政权力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二是建立农民自己真正的组织。

(四)加强大众传播媒介的利益表达作用

近几年来,农民通过大众传媒的途径使很多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事件得到解决,如土地承包、农村医疗改革、土地补贴等等。让农民信赖的节目有“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它们能够真实地反映农民的利益要求,能够快速地传播到各个地方,使相关部门了解农民的需要,进而采取措施为农民解决问题。

(五)完善法律制度,形成农民利益表达的法律机制

为了完善农民利益表达的渠道,国家必须不断健全法律制度,一是加大对法律知识的宣传力度。二是降低法律门槛。

作者简介:李彩凤(1987-),女,汉族,籍贯: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单位: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五中,职务:高中政治教师,中学二级,研究方向:中学教学政治。

国民经济现状范文第3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各个教育层面上的民办学校应运而生。199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在第一章总则的第6条就明确指出:“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团体组织和公民等社会力量依法举办高等教育,参与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这就使得民办高校这一新的高等教育形式在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和体系中,得到迅速发展。

1.民办高校的概念

从理论上讲,民办高校是一个办学属性的概念。中国民办高校主要是在办学属性上进行界定和分类。从这个角度上,可以把中国高等院校分为三大类:(1)国立大学――由中国教育部直辖(包括部委院校),主要办学经费和教育投资由国家财政年度预算拨款,学生的学费作为办学事业的补充;(2)省立(公立)大学――由地方政府提供主要的办学经费和教育投入,学费按照国家标准收取,作为办学经费的补充;(3)民办大学――办学经费的来源主要靠学生的学费,学费是按教育成本收取的就是民办的性质[1]。

2.民办高校的类型

目前,从办学属性来看,我国民办高校的类型主要有:(1)依托原有高校办学的二级学院;(2)地方政府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民办学院;(3)由多个企业联台参与,以股份制形式办学的民办学院;(4)由单个企业或企业主出资办学的民办学院;(5)由派独立办学或与企业共同办学的民办学院。这些民办高校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状况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近几年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见表1),尤其是民办普通高校。在2000年至2004年的5年间,经批准有学历授予权的高校数由42所增长到228所,5年间增长了约4.5倍,在校生数由6.83万人增长到139.75万人,增长了约19.5倍。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学校数由1282所增加到1415所,增长了10.37%,虽增幅不大,但在校生数却从105.03万人增长到24S.08万人,增长了133.34%。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不仅在数量上达到了相当的规模,而且在质量上也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形成了一定的结构、层次和办学特色。

三、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营现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不仅有管理问题还有经营问题,高校经营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的重要实践活动。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是以市场为运营背景的,因而更注重市场经营。民办高校也只有树立学校经营的理念,才能在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求得持续发展。

经营就是组织有效追求目标实现,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条件进行的以运筹、谋划为核心的综合性活动。所谓学校经营(School Operating)就是经营者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实现教育目标最大化[3]。我国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是学校自筹,因而将经营的理念渗透到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活动中,有助于教育资源的最优化利用,促使民办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壮大。

民办高等学校,在办学经费上,得不到国家财政支持;在招生问题上,得不到国家计划的支持;在毕业生就业中,又得不到国家劳动人事制度的依托。这是学校办学的三个最重要的方面,本文主要从生源市场、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这三个最重要的方面阐述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经营现状。

1.生源市场

市场机制对民办高校的调节作用,首先表现在生源的竞争上。生源作为第一办学资源,其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办学效益,目前对大多数民办高校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其主要办学经费来源于学杂费收入。从表1看来,我国民办高校这几年的生源状况非常好,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且增长幅度较大,全国民办高校在校生人数2001年比上年增加21.95%,2002年比上年增加9.55%,2003年比上年加29.25%, 2004年比上年增加35.10%;具有学位授予权的民办高校学生数增长快,2001年比上年增加105.12%, 2002年比上年增加127.78%,2003年比上年增加153.28%,2004年比上年增加72.53%。从学校数来看,这几年全国民办高校总数增长比较慢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但具有学位授予的学校数增长很快,这说明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已经不再是以增加高校数量而是以提高质量和扩大招生人数为主。但由于各个民办高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异,生源状况也存在巨大差异。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会同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公室于2000年9月至11月对全国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发现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生源差异悬殊,1998年,民办高校中招生人数最多的达15164人,最少的只有5人;1999年最多的为14516人,最少的42人;2000年招生最多的20500人,最少的22人[4]。

在经济飞速发展形势下,国家办的高校,在数量、结构、种类、专业布局等方面,都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适应不了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多专业、多规格、多层次的要求。民办高等教育办学的灵活多样性及其面向市场的办学特性,使其更具有吸引力。

1999年以来,我国公立大学扩招幅度很大,但扩招仍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从上面的数据分析来看,扩招后并没有对民办高校的生源造成多大影响。相反,由于公立大学也实行了收费制度,使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的差距不断缩小,公众对民办高校的认可度越来越高。民办高等学校对学生的入学考试要求相对较低,这就降低了入学门槛,大批高考不理想的学生及其家长都愿意选择民办高校。

2.资本市场

一般来说高等教育市场的投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学生个人及其家长、高校创收、社会捐赠、社会团体和公民办学经费等。

经费是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关系到民办高等学校生存的基本前提。从总体上看,目前政府给予民办高校的直接拨款和间接资助还非常少,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渠道很单一,主要靠收取学杂费。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会同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公室于2000年9月至11月对全国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

从表2可知,我国民办高等学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杂费。学杂费是我国民办高等学校首要的经费来源,约占了总经费的90%。长期以来,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都明确规定民办高等学校经费筹集的原则,即自筹经费,也就是主要靠收取学杂费。二是贷款。贷款在我国民办高校中所占比例约5%,这说明我国民办高校负债率比较低,一般都能收支平衡。三是政府财政投资。政府财政补贴所占比例也约为5%。我国民办高校实行自筹经费的原则,政府一般不直接对民办高校拨款,政府补贴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政府通过出租和转让闲置国有资产、教育用地等优惠政策,扶持民办高等学校;政府对民办高等学校实行系列税收优惠政策;政府对投资者实行返还政策;政府委托民办高校专门承担相应的教育任务,按照委托协议拨付相应的教育经费[6]。四是捐赠。捐赠是美国私立大学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经费来源,在我国民办高校中,这项经费只占1.2%,数额很小,且主要来自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和国内的一些实业家。五是校办产业。民办高校由于科研能力低,校办产业收入也很低,只占总经费的0.8%。

3.劳动力市场

民办高等教育的特点就是面向市场办学。因此,毕业生或结业生就业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办学机构的生存与发展。民办高校的经营活动就是要直接与市场打交道,一方面及时有效获取市场信息,保证学校对市场的高度适应性;另一方面就是不断创造市场机会,引导教育消费,保证学校的高强竞争力。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毕业、结业生的就业状况不太理想。据2000年的调查,所有被调查的毕业、结业生总计63918人,离校时已经确定工作单位者19106人,即时就业率为29.9%。影响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依次是:社会用人观念、政策环境不健全、不承认学历、毕业生质量低、办学特色不鲜明等[7]。

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经营对策

针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经营现状,提出以下几条对策,以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1.引进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

高等教育是一项资本密集型的事业,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大量的资金投入,经费是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世界上任何一种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只有经费来源获得保障,民办高校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是美国教育经济学家约翰斯通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是按照“谁受益谁付款”的原则,由政府、纳税人、家长、学生、个人或机构捐助者、企业几个方面分担高等教育成本[8]。无论是公办高等教育还是民办高等教育,都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其受益者除了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外,国家、社会、企业等都是它的受益者,因而都应该承受一部分经费。首先,政府应该给民办高校一定的财政拨款。政府财政资助是西方国家发展私立高等学校的重要举措之一。我国民办高校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为国家培养人才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政府要投资经费。政府资助的目的一是减轻私立高校的财政压力,促使其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来;二是降低私立高校的收费,促进教育机会的均等;三是通过制定获得资助的条件,对私立高校进行必要的管理。仅靠学费来求得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将使其路越走越窄,甚至难以前进。所以,政府向民办高校提供资助是必要的,也是提高民办高等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这已被外国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所证明。其次,学生及其家长缴纳的学杂费是其最重要的经费来源。虽然在国外私立高校中,学杂费收入是学校经费来源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项,日本私立高校的学杂费约占总经费的70%[9],美国私立高校的学在非收入所占比例一般在45%左右,但远远低于我国90%。因而要确保学杂费收入是我国民办高校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但比例不应该如此高,学杂费应该适当下调。再次,企业投入。企业是私立高等教育的重要受益者,应该分担一部分高等教育成本。企业可以在民办学校设立奖学金、免费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等方式支持民办高教。还有团体、企业和社会各界捐赠。

2.提高办学质量,扩大生源

我国目前民办高校生源状况很好,但各校间的生源状况差异很大。这说明我国民办高校的潜力很大,人们对学校的选择性也很大,学生和家长都挑选办学水平高的民办学校。因此,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要以质量为生存,不断加大投资提高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而不是一味地以盈利为目的。只有质量提高了,生源才充足,学校才能获得保存和求得发展。

3.学校定位准确,办学特色鲜明

民办高等教育的特点就是面向市场办学。民办高校要保证学校对市场的高度适应性,同时要根据本地区的经济状况决定开设的专业和课程。应找准市场缺什么、少什么,就去开设什么专业、办什么教育。但不能一味的抢热门,电脑是热门,会计是热门,英语是热门,什么热门专业都去争办,不一定就办得好,再加上公立大学热门专业的学生也多,因而不一定都具有竞争力。民办教育要根据本地的经济发展特色,“就地取材”“以少取胜”,才能找准阵地,发挥能量,施展才干,培养本地经济发展所需求的人才,有利于学生就业。开设周期较短的专业,如一年至两年就能毕业的专业,这样才能更灵活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办一两个有特色的专业,提高学校在人才市场的竞争性,不论学校如何定位,办学如何有特色,重要的一点是必须要保证质量。

参考文献:

[1]鲍健强.中国民办高校立法研究的几点思考[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5):14―15.

[2]潘懋元,林莉.2020: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前瞻[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3):4.

[3]朝李钊.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应树立“经营学校”理念[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5(2):52.

[4][5][7]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著.2001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39-143.

[6]杨明,于德龙.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费筹措的市场化运作[J].教育发展研究,2005.

国民经济现状范文第4篇

今年以来,工业经济总体形势呈现增速放缓的趋势,其中消费品工业运行态势平稳,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呈现出明显调整特征,电子制造业受外需萎缩影响波动较大,部分行业下行压力加大,企业效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其中工业经济运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但下行压力加大。从目前国内工业生产的总体形势来看,由于国内工业产品需求波动较小,因此工业生产的总体形势也呈现较为稳定的状态,但是受到出口贸易的影响,下行压力增大。

2.企业运行状况良好,业绩稳中有升。国内工业企业在产品生产制造、销售流通环节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工业企业的运行状况良好,其业绩处于稳中有升的局面,对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工业产品价格呈现逐步回落的态势。由于国内工业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工业企业为了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工业产品价格下降成为了竞争的手段,工业产品价格逐步回落成为了必然的发展态势。

4.工业品出口增速保持稳定状态。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贸易的增速有所放缓,但是考虑到我国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工业产品出口增速目前保持了较为稳定的状态。

二、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分析

考虑到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多,目前工业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工业经济繁荣,则会带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经济低迷,则会拖累国民经济发展。目前来看,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经济提升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从目前工业经济所占比重来看,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例越来越高,工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对国民经济产生的影响日益强烈。从工业经济所占GDP总额来看,工业经济对提升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工业经济带动了周边行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工业经济的发展不只是某个行业的发展,而是与工业周边多个行业的发展,工业经济的繁荣,必将给国民经济提供有力的支撑,将会对实体经济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从目前工业经济的增长来看,对周边行业的带动是非常明显的。

3.工业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提供了手段保证。工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工业经济属于实体经济的一种,对国民经济形成了有力的支撑,保证了国民经济能够减少泡沫,提高整体发展质量。所以,工业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提供了手段保证,提升了国民经济发展质量。

三、工业经济的未来走势预测及分析

考虑到工业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对国民经济的促进及其现实特点,随着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工业经济在未来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快速发展:

1.工业经济将成为实体经济的主要发展形式。由于工业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经济在实体经济领域所产生的效益日益增加,在这种局面下,工业经济势必成为实体经济的重要发展形式,并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未来工业经济将会演变成实体经济的主要发展形式。

2.工业经济所占的比重将逐步加大。从目前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来看,工业经济已经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日益突出。基于这一发展现状,在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趋势下,工业经济占据国民经济的比重将进一步加大,其主体地位将更加突出。

3.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强。考虑到工业经济的现实发展特点以及产业优势,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是比较明显的。基于这一认识,在未来的发展中,只要工业经济不发生较大的波动,国民经济结构不发生较大的变化和调整,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强。

国民经济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民经济;网络经济;发展布局

网络经济构建于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属于特殊的公共产品,在消费体系内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特点,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而提高信息资源的可用性。网络经济能够形成一定的外部效应,经济规模发展较快,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较大。网络经济同时具备高效、经济性强、覆盖范围广的特点,能够影响公众生活的各个层面,同时也会将社会经济的多元体色体现在网络经济中,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引导公众消费理念、经济发展理念发生变化,提高公众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网络经济的发展需要信息技术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在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网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必然性,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有利于形成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其发展带来了更多挑战。以下将就网络经济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网络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网络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网络经济的覆盖范围包括了网络信息沟通、网络休闲娱乐、电子商务、网络信息传递等,不同行业对于网络信息的需求呈现出相同的递增趋势。从当前行业网络信息的应用程度来看,整体处于相对偏低水平,用户的网络信息获取途径多通过搜索引擎实现,不少商家从中发现了发展机遇,通过搜索引擎发掘更大商机。在这样的信息服务模式下,搜索引擎的经济效应不断被放大。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主要以信息便捷性为依据,从而改变公众的生活和消费习惯,在增值服务过程中,即时通信能够为商家带来更多商机,从而创造更客观的经济利润。如网络通信软件中就蕴含着大量商机,通过聊天工具使公众的交流方式更加多元化,沟通体验更加完善。而大型通信服务商具有巨大的资源市场,消费群体规模较大,因此形成了庞大的电子商务消费基础,促进了网络经济的实质性发展,发展前景较为乐观。而且政府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并通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电子商务发展保驾护航,规范电子商务发展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从而为网络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条件。

1.2网络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国内网络资源共享效率相对较低,资源发掘利用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距离,一些社会资源缺乏有效配置,进而造成利用效率低下,形成资源浪费。从当前的网络经济法律监管情况来看,政府尚未对网络经济制定独立而完善的法律法规政策,在立法过程中存在明显滞后性,与当前网络经济强势发展的现状存在脱节。政府对网络经济管理缺乏体系性规划,尤其是对网络运营商的管理缺乏规范性和指导性,对于网络个人用户安全保障不到位,缺乏对网络信息安全的必要认识,因此造成监控缺位,导致个人信息风险增加,一些企业会利用非正常手段介入网络经济环境中。从企业层面来看,一些企业参与网络经济的形式较为单一,主要经济收益形式为移动增值、网络推广、游戏等,这些传统盈利空间已逐步被压缩,而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网络经济,与即时通信、搜索引擎共同成为未来网络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但是当前整体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此外,信息经济产权、网络知识产权等尚未得到充分保障,尤其是在知识产权方面上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机制,进而对网络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难以满足公众对信息资源的庞大需求,进而导致信息供需失衡。信息产权具有流动性特点,不少用户缺乏必要的信息保护意识,而信息产品的复制传播成本较低,因此少数人为了获得更多私利,在网络中窃取他人成果,进而造成知识产权保护真空,难以保障网络知识经济的合法权益。

2网络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分析

2.1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网络经济构建与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在网络经济的带动作用下,国民经济获得了新的发展活力,促进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出现,拉动经济增速的同时,也改变了以往国民经济的增长模式,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被集约型经济发展形式所取代。在国民经济全速发展中,网络经济逐步实现了实体经济的有机融合,进而促进商品流通效率的提高,在交易质量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率的持续增长。而且在商品流通环节流程更加简便,有效控制了交易成本,这些变化带动了国民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网络技术能够对经济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发掘和高效配置,从而使企业对市场信息做出灵活反馈,而政府也能够从相关信息中获得管理优化的良性引导,减少由于盲目投资造成的资源浪费。企业能够在网络经济发展中实现资本的高效运作,从而促进自身竞争力的提高。

2.2促进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现阶段,国家产业结构水平仍有很大的优化空间,无论是从产业结构还是从就业结构来看,其中失衡问题尤其严重,这一发展态势对于社会经济网络化转型造成不利影响。基于此,信息服务产业迅速崛起,对网络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强势助推作用。随着产业形势的不断更新,一些传统行业面临着产业升级需要,而落后产业也被迅速淘汰,通过优胜劣汰机制实现了产业结构的更新优化,为国民经济高效发展创造了新机遇。新技术、新理念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得到高效传播,而且已经实现了向传统产业的融合渗透。通过信息经济的优化作用,企业能够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进而促进信息技术产品升级换代,进一步提高信息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发掘和利用。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作用下,传统产业也加快了结构调整,产业密集度格局有所变化,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逐渐转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发展模式,尤其是知识经济的驱动作用更加明显,促进了企业业务升级、转型速度的加快,实现了技术转移效率的提高。

2.3对国内就业结构形成优化作用

就业结构能够体现出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在产业结构得以完善升级的过程中,也会带动劳动力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在网络经济发展中,信息技术是其支撑载体,劳动者体力付出逐渐减少,但是对于脑力劳动的要求则不断提高。企业会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对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人员结构进行调整,进而促进劳动力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网络经济环境下从业者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为了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不少从业人员对强化自身知识储备,促使自身综合素质发展。此外,在网络经济下就业岗位会有所增加,就业形势更加灵活,供求双方能够通过网络进行直接交易,从而减少了择业成本,促使就业周期得到大幅压缩。

3结论

在网络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国民经济发展趋势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新趋势,产业结构得以优化,就业结构有所升级。虽然当前网络经济发展中仍以一些问题存在,如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网络安全问题突出等,这就需要在未来网络经济的发展中进一步强化对信息资源的保护力度,加强信息安全监管,优化产业结构,为国民经济的高效发展注入新活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勇.论述网络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商,2015(42).

[2]郭莉莉.基于网络经济对国民经济影响的经济学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