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中西方;思想;差异;电影
一、导言
中国和西方文化思想差异在社会的各个层面有各式各样的体现,本文分析了文化和社会范畴内对电影所传达的观念起决定性作用的几个因素,并将从这几个方面来分别说明中西方文化思想和观念在电影中的差异。
二、影响电影中文化思想内容的重要因素
1、宗教
宗教是影响人们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也是导致社会思想差异的一个关键。老师请来的那位有西方留学经历的老师讲到的内容对作者有很大的启发,他说我们所相信的科学也与各种宗教一样,是一种思想而已。而在中国,我们的应试教育教给我们的只有所谓的科学。比如说,我们并不是选择相信进化论,而是关于人类的起源,我们只接触过进化论这一种学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扼杀青少年的想象力的,所以国内没有人能拍出宗教题材的电影,因为没有这个背景,但李安就可以。而通过哲学课,深刻地认识到宗教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几乎可以说宗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主要的思想统治地位,直至今天世界上近70亿人口里,信仰宗教的在48亿以上。这学期的美国新闻简史课上,老师总说的一句话很有代表性:“西方人离了宗教不说话”。而中国的古典神话一直倾向于泛神论,这使得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天启一神教。
在电影创作方面,人们常常惊叹于欧美宗教电影的数量和质量,《第七封印》、《十戒》、《七宗罪》、《耶稣受难记》都是其中的经典;而中东地区反映宗教冲突的影片也有一份深沉而质朴的魅力,《暴雨将至》、《吾等何处去》等。也许我们对于这些电影的精神内核在理解上会有一定障碍,但这也为影片平添了一份神秘而宏大的力量。也许我们没有信仰,但通过观看这些影片渐渐感受到信仰的力量,而信仰贯穿于宗教国家的社会生活中,这一点不只是宗教题材的电影才能体现出来。比如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奖项颁给了伊朗电影《纳得和西敏—一次别离》,在影片中不难看到在这个一路狂飙的现代世界里,古老的宗教观依然顽强地延续着它的生命力,传统和现代的裂痕也因此日渐彰显。女护工给老人洗澡时要打电话咨询教职人员;无助的原告要求被告人对《古兰经》起誓;影片的最后,女护工说出了实情,是因为怕说谎遭到诅咒。
这样的影片让人们不断思考,也许信仰是所谓旧时代的产物,在更高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里将被淘汰,但人是不是该有信仰?观之国内,运动彻底与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决裂,用凶残的斗争冲洗了人们内心的道德和信仰,改革开放之后暴富的暴富,下岗的下岗,急剧发生的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最能助长人们的贪婪自私和嫉妒仇恨,自此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美德和信仰被埋藏起来,戒备心武装着每个人。没有信仰和道德的约束,对物质的追求可以无所顾忌,、医疗黑幕、食品安全等等这些本不该发生的恶性事件在国内缺乏有效的道德制约。
2、思想文化
社会思想与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是相关的,中国的古典思想产生于封建社会农耕经济的泥土中,有一种平和、宽容的整体基调,他得以发展是依靠统治者的庇护,代价是思想中不变的对人民顺从的鼓励,例如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论著中的许多语句直接指向对和谐稳定的社会的向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但与此同时,儒家思想推崇的个人终极价值就是所谓“平天下”,这是政治范畴的,是指在封建集权制度下实现政治抱负,具体说就是辅佐君王统治国家。
一、自我表现。
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在传统文化上存在了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自我的表现方面表现出了很大的不同。中国人在自我表现上一直持保守的态度,不习惯主动,大多数人总是去尽力压抑自我天性的释放。中国社会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一直遵守着宗教礼法,君主制度等,这些条条框框都大大限制了人们思想的自由发展,对人们的自我发展起到了严重的抑制作用,使得人们无法完全的去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甚至是当今社会,大多数中国人为人做事都习惯性的采用谦卑的态度,不轻易将真实的自我展现出来。而西方社会在近代都一直保持着一种较为开放的态度去接受和面对世界的变化,人们将个性的发展放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希望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二、文化差异。
主要表现在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的思想主要表现为儒家思想,即孔子所主张的谦、信、恭,为人做事主张谦虚恭谨、和善忍让。而西方国家却大大相反,处理事情以己为先,先考虑自身利益。在文学方面,也可看出中西方文化巨大的差异。中国文学讲究主谓关系,文章主旨强调以意会来把握,所写文章必须有头有尾,层次分明,起承转合,来龙去脉必须按顺序发展交代清楚,注重整体的完整性,中国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存在上述特点。西方文学作品则表现的较为随性,写作时可从任意一个中间局部开头,人物描写不仅仅从外形表达出来,包括人物面部表情的变化,包括睫毛颤动等细节刻画,而且更加注重内心不可见的独白描写和心理描写。
三、教育差异。
近年来,中西方教育文化的差异一直是我国的热门话题。教育差异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差异的一种体现。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文化,必定会产生出不同的教育体制。不得不承认,西方国家无论是教育体制,还是教育方法都领先于中国。西方教育的主旨就是培养孩子的自我创新能力和培养他们独特的个性。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没有过多的课业压力和考试压力,学生处于开发自我兴趣爱好的阶段,高中和大学的时候才开始学习相关文化知识,其好处在于欧美国家,大部分学生从事的事业都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关。他们在萌芽时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后期则致力于培养兴趣爱好。这种教育方法与中国教育大相径庭。中国的教育更偏向于应试教育,致使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要面对大量的作业和考试。许多父母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将孩子小小年纪就送去补习班学习自己毫不感兴趣的课程。成绩至上的思维方式,使中国学生过分注重成绩,而轻视生活、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试教育培养了学生的考试能力,然而这种能力、制度却带来了更多弊端。近些年我国的教育问题一直都备受重视,相信经过改革,我国的教育制度会更好地适应我国的发展现状。
四、差异。
[关键词] 文化;西方;电影;翻译
影视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多元文化共存与发展的世界中发挥着“文化传播”“文化创新”“文化认同”等重要作用,且对于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有其独特的政治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及娱乐功能等。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交流也打破了国籍、民族、宗教、文化、地域等束缚,形成经济一体化、文化全球化的局面,我国在弘扬民族文化、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西方文化也通过各种方式传入我国,影响我们的生活,“影视文化”就是重要方式之一。对于有着浓郁西方文化色彩的影片,其“电影名”是我们认识该作品的“商标”,决定着观众的第一印象,是否接受,从某种程度上说,它直接关系着影片对观众的吸引力、观赏欲,关系着影片价值能否顺利实现。由此,对于西方电影名的翻译要注重同时兼顾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
一、西方电影名的功能概述
影片最初和观众见面,多是通过片商对电影名的介绍及精彩片段的展播。而电影名是否能够让人印象深刻、神秘好奇、充满观赏欲,则是影片是否能够“成功”实现其价值的关键。由此,电影名须具备如下功能:“信息概括”“美感体现”“价值体现”“祈使”等。信息概括,指电影名能够直截了当地反映出影片的主要内容、主要精神等。美感体现,指电影名的翻译,除了要体现翻译本身的“雅”,还必须要兼顾原作者本意、观众接受度,即审美情感因素。优秀的电影名令人一看就感觉心里愉悦,充满观赏欲望。价值体现,指电影名本身蕴涵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同时还要有助于实现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祈使功能,指电影名能激起观众好奇心,激发观赏欲望,引起观众兴趣,提高票房收入。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电影名翻译的优劣是影片能否成功实现其价值的前期基础。
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影视文化的题材多是来源于生活或是高于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所在地方的独特文化习俗,如:政治、军事、宗教、经济、农业、民族等。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与之相关的文化也不尽相同,且文化差异越来越明显。各种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时有冲突、时有并存、时有相融。如何在世界文化多元化并存与发展的背景下,把文化内涵丰富的西方电影名翻译成更加易于我国观众接受、喜爱的中文片名,还必须充分考虑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翻译的误解、歧义、双关、笑话,导致影片的不成功。相反,只有在顾及中西方文化差异和特点的基础上的翻译,才能确保翻译的质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在思想观、道德观、生活观、价值观等方方面面。如,在价值观与道德标准方面的中西方差异。中国文化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以道德伦理为中心,价值观念中偏重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偏重集体的作用发挥,提倡个人谦虚谨慎,以“自我贬仰”为处世之道,反对过于自我表现;而西方文化则是充满强烈的个人主义精神(独立性与创造力),崇尚个人努力,不掩饰自信心、自豪感和荣誉感,崇拜英雄、强者,强调“个体”的作用和成就。这一点,在许多美国影片中都有反映,如:Hancock―《汉考克》、Superman―《超人》、Shane―《原野奇侠》等都是强调个体作用,歌颂英雄主义精神,在翻译时候要把握中国的传统文化特点和观众的思想观念,方能起到积极作用。在社会及家庭关系方面,西方的“个体性”文化特征,偏重机会均等,平等意识强,崇尚自主自强自立,长辈与晚辈平等,而中国则重视辈分,等级分明。
三、西方“电影名”汉译的原则
“归化”和“异化”是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20世纪90年代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归化(Domestication)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达到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实现“文化对等”的目标,强调译语读者习惯的语言表达方式。异化(Foreignization)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源语言文化),打破目标语言常规,同时具有丰富目的语言文化的翻译方式,强调遵循源语言的表达方式,表达原文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说,“归化”和“异化”可看作是“直译”和“意译”的延伸,但又有所区别。前者打破了“语言层面”因素的局限,翻译过程中,将视野拓展到文化、习俗、美学等方面,后者则是着重于“语言层面”处理的形式和意义。即“归化”和“异化”着重于文化层面的大语境下翻译的价值取向,而“直译和意译”着重于语言层面翻译的价值取向,对于电影名的翻译,有局限性。由此可以看出,在当今拥有多元文化的世界文化背景下,对于以多种文化为背景的西方影视作品,其电影名翻译的优劣,对于影片的吸引力及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有很大作用。
此外,电影名的翻译还需遵循“目的原则”,这也是翻译目的论的首要原则。翻译目的论最早由德国的汉斯・弗米尔提出,是功能派理论翻译的重要内容,主张“目的法则”,即根据不同目的,其翻译策略也不同。电影名的翻译中,需要以观众效应为导向,以实现影片商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兼顾并尊重片商、观众、制片方(原作者)三方的利益,力求获得共识。
四、从西方电影名翻译的实例,看西方“电影名”汉译策略 (一)直译策略
直译,指在翻译过程中按原文逐字逐句一对一的翻译。直译是电影名翻译中常见的策略之一。其翻译效果,简洁明了,能够体现出原电影名的特点,吻合原电影名的内容,保留其独创性。采用直译方式翻译的电影名,要求电影名能反映出影片的大致内容,同时还要和原英文片名相符,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如:A Perfect Word―《完美的世界》、Dawn Rider―《黎明骑士》 、When Harry Met Sally―《当哈利碰上莎莉》 、The Three Stooges―《三个臭皮匠》、Lightning Strikes―《闪电袭击》、Brave Heart―《勇敢的心》、Gladiator―《角斗士》、Hurricane Street―《飓风街道》、Romeo and Juliet―《罗密欧与朱丽叶》、Body of Lies―《谎言之躯》、Snakes on A Train―《毒蛇列车》、The Pearl Harbor―《珍珠港》、Rain Man―《雨人》、True Lies―《真实的谎言》等。
(二)意译策略
意译,指根据原文意义来翻译,而不是逐字逐句一对一的翻译。主要在源语言和目的语言存在较大文化差异,两种语言文化体系相对独立的情况下应用,能达到体现特有文化特色、体现语言特征的目的。在西方电影名的翻译实践中,有时候由于原英文电影名用词及文化背景等种种原因,直译的方式不能较好表达出影片的内容,无法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甚至对影片的上映起到负面作用。这个时候,则可使用意译,即可把原英文电影名和影片内容相结合,超越字面的束缚,打破常规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翻译。如,大家耳熟能详的:Gone With the Wind―《乱世佳人》、Pretty Woman―《风月俏佳人》、Brave Heart―《惊世未了缘)》、Next―《预见未来/先知先觉》、Return to Me―《爱归来》、Sister Act―《修女也疯狂》等。
(三)音译策略
音译,指根据读音来翻译,这种翻译方式简单、通俗、易于操作。翻译实践中,主要用于针对一些使用地名、专有名词等为电影名的翻译。如:Avatar―《阿凡达》、King Kong―《金刚》、Tess《苔丝》、Harry Potter―《哈利・波特》、Casablanca―《卡萨布兰卡》、Sound of Music―《音乐之声》、Jane Eyre―《简・爱》、Aladdin―《阿拉丁》等。
(四)增译策略
增译,指根据英汉语言的不同思维模式、语言表达习惯、方式,翻译时采用巧妙增添词、短句或句子,以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翻译策略。在西方电影名翻译的时候,结合影片内容和中文表达习惯,适当增加词汇,利于电影名更加易于被接受和充满吸引力。如:Ghost―《人鬼情未了》、Hancock―《全民超人汉考克》、Broken Arrow―《断箭行动》、The Sleeping Dictionary―《字典情人》、Water World―《未来水世界》、The Net―《网络惊魂》、Speed―《生死时速》等。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西方影视文化的进步和发展迅速,在我国的传播速度和传播面都极大提高和扩大,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也在不断进步和提升,其翻译法和策略也是灵活多样,如常用到:编译、换译、创新性翻译、补充翻译等策略。这些翻译策略,都为西方电影名的“成功”翻译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西方影视文化在我国的传播。当然,翻译对于译者的翻译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需要译者要与时俱进,积极钻研,探索更多更有效的翻译策略。
五、结 语
电影名的翻译,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要充分考虑有效实现其“文化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发挥好电影名的“商标”作用,以增强影片的吸引力。因此,在西方电影名的翻译过程中,善于根据电影名的特点、影片内容,结合中西方文化差异,不拘泥于使用某个单一的翻译方法或策略,本着“目的原则”,力求最大限度地传神达意,赋予电影名魅力,为实现预期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奠定扎实的前期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朝恒,冯艳.英文电影名翻译策略研究[J].电影文学,2012(12).
[2] 王惠 匡芳涛.目的论与商业效应的契合――英汉电影名翻译的“源流汇”观[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06).
[3] 王惠玲,张碧航.目的论在电影名翻译中的运用[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9).
[4] 冯为兰.中西方电影片名比较与翻译[J].电影文学,2010(08).
[5] 欧阳敏.浅谈英文电影折射出的西方文化[J].电影文学,2009(02).
思维方式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行为、精神、物质等都是思维方式的表现。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造成了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体现在不同的文化领域,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例如,西方文化注重逻辑思维能力,西方人注重对事物的分析与研究,进而强调自己得出的结论与观点。而在中国文化中,“中庸之道”,“理论联系实际”等传统思想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提倡的中庸之道,认为万物皆有可取之处,是一种不偏不倚的共性优化决策的方法论。可见,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在文学作品翻译中体现出很大的差异。3从价值观看中西文化差异价值观指的是个人对事物及其特点的整体认知和评价。中国与西方国家在风俗文化、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形成了中西方在价值观方面的巨大差异。例如,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有褒义的意思,这个词反映了个人价值,突出了个人奋斗的意义;而在中国,“个人主义”强调的是只顾自己,不顾大局的自私主义,是不被推崇的,这种观点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紧密的联系,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强调的是大局意识,认为个人应该服从于集体,注重集体主义精神,反对个人主义思想,这种思想观念是长期以来不断积淀形成的。由此可见,因为不同国家价值观的不同,同一个词语在不同文化中的意义存在很大差异。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如果没有深入地了解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单纯根据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很容易造成歧义,从而造成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障碍,所以,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首先要深刻了解中国与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和历史文化背景,努力翻译出英美文学作品的深层内涵,真实地表达原文的意境,从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二西方文化影响下的英美文学作品赏析
古希腊和罗马是西方历史的发源地,对西方历史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历经久远而古老的发展过程,并在不断的变迁和发展中逐渐融入到西方文学的文化价值观中,因此,、哲学、文学等西方文化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1古希腊罗马神话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影响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很多故事和人物都来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译者只有深刻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才能了解和感悟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与情感。古希腊罗马神话中有大量的美丽传说,这些传说故事被英美作家巧妙地运用在文学作品中,不但深刻地反映了西方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也给读者带来丰富的内涵和情感,给人带来丰富的联想,进而提高读者的审美情趣。很多优秀的英美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引用了大量的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例如,莎士比亚用希腊神话作题材写了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还创作了悲剧《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雪莱创作了歌颂希腊神话人物的动人诗歌《潘之歌》以及《阿波罗颂》。济慈在他的诗歌《夜莺颂》中,借用了希腊神话中的一些传说和人物,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的幻想世界永恒快乐的向往,此外,济慈引用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与凡人恩底弥翁相爱的故事为题材创作了长诗《恩底弥翁》,表达了他对纯美的爱情和幸福的追求。可见,古希腊罗马神话对英美文学作品有重要的影响,译者只有对西方文化有深刻的了解,才能更好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作品的思想内涵,才能将原文的优美意境和审美价值完美地表现出来,进而翻译出具备真实情感的优秀译文,表现出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了解西方文化中的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是深入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的重要方式之一。例如,中文的“情人节”这个词来源于西方的“瓦伦丁节”,这个词的翻译看起来很简单,其中却包含丰富的典故,如果仅从字面来看,并不能理解其中的内涵,也很难翻译出最贴切的意思。“瓦伦丁”是一位罗马教徒,他是一个善良真诚的人,含冤入狱。在狱中,他的真诚打动了典狱长的女儿,他们互相爱慕。瓦伦丁深爱着典狱长的女儿,但是他无法逃脱被处死的命运,他在临死前写信给他深爱的女人,表白自己的无辜以及对她深深的爱意。后来,人们把他临刑的这天定为情人节,以此来表达对瓦伦丁的纪念,人们用情人节表达对爱情的忠诚以及对相爱的人的祝福。译者在翻译这个词时,只有首先了解了这个词背后的典故和意义,才能使译文更贴切地表达原文的内涵,进而提高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2《圣经》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影响《圣经》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思想、精神,同时也融合了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是西方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圣经》对西方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对英美文学也有重要的影响。《圣经》是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给无数的艺术家、文学家、思想家提供了无穷的灵感和启发,很多英美文学作品中引用了其中的文学典故,例如,英国诗人弥尔顿的三部优秀作品《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分别取材于《圣经》中的《创世纪》、《路加福音》、《士师记》。拜伦的作品《该隐》也取材于《圣经》中的《创世纪》,在作品中拜伦把该隐塑造成勇于同权势斗争的勇士形象,表达了作者反对封建专制的精神。《圣经》中的典故除了出现在很多文学作品中,还进入到了英语语言中被广泛运用,例如,犹大之吻、撒旦、所罗门、挪亚方舟等,如果对《圣经》了解不够,就很难理解这些具有宗教色彩的词语。可见,《圣经》对英美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影响,《圣经》的语言具有民族特点,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阅读价值,体现了西方文学的独特魅力。
三中西文化差异下的英美文学作品翻译
英美文学在世界文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点,是西方文化特色的代表。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的传递,文学作品翻译的目标是要准确地表达出作品的内涵,为读者创造身临其境的体验。译者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异,译者如果不能深入地了解和分析西方文化的语言特点,就不能选取合适的语言进行翻译,如果只简单地逐字翻译,而不作形象细致的翻译,这样的译文缺乏生气,枯燥呆板,无法真实地再现原著中丰富的情感与思想内涵,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翻译的质量,无法形象地体现西方文化的语言特点,无法完美体现出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无法让更多的读者了解西方的文化,这样就失去了翻译的效用。例如:“ShynessisherAchilles’heel.”想要翻译这个句子,首先要了解“阿基里斯的脚踵”这个西方典故。这个谚语出自荷马史诗《伊利亚特》,阿基里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他的母亲忒提斯希望自己的孩子永生不死,于是在阿基里斯出生后,捏着他的脚踵把他浸泡在冥河中,使他全身刀枪不入,只有脚踵例外,因此,“Achilles’heel”在西方谚语中被用来指一个人的致命弱点,由此,“ShynessisherAchilles’heel.”这个句子可以被翻译为“害羞是她的致命弱点”。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包括异化和归化,这两种方法是意译和直译的延伸,意译和直译是互相联系、共同发展的,每个文学作品的翻译都是两种方法的结合运用。随着文学作品翻译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意译和直译两种方法也在不断的融合,译者应该深入地领会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融,力争把翻译做到最优水平,译文不但要真实地体现出作品的思想内涵,更要深刻反映出西方的文化特点,进而有效地提高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例如,王佐良翻译的雪莱诗歌《西风颂》运用了意译和直译巧妙结合的方法,其中“an-gelsofrainandlightning”译为“你把雨和电赶了下来”,改变了句式结构,贴切地表达了诗歌的意境。又如,莎士比亚的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先后出现过多种译本,在这些译本中,朱生豪的译本在翻译中运用了意译的方法,不但表达了作者深刻的情感与思想内涵,也展现出了莎士比亚作品的意境美,他把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和读者的审美完美地结合起来,使读者深入地理解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涵,因此,朱生豪的译本成为莎士比亚作品翻译中的经典译本。
四结语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比较法,对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和原因展开分析,追溯我国体育文化演变过程,推测其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发现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体育项目、体育锻炼方式、体育价值观上。研究还发现我国体育文化未来会向着国际化、市场化、竞赛化、大众化、民族化趋势发展。
关键词 中西方体育 体育文化 差异比较 发展趋势
党的十以来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重视发展体育事业,明确提出了“体育文化是重要的发展方向”的重要论断,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体育事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体育文化更高、更全面、更科学的要求。事实上,中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国体育文化,促进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但也有学者提出西方体育文化例如奥运会是一种西方体育文化入侵。因此有学者提出了体育应该回归提高身体素质的本源上来。究其根源,这些观点体现了中外体育文化在融合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事实上,无论是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还是西方的体育文化,它们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点上并无差异。但是由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因此本文通过比较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推敲差异产生的原因,探究我国体育文化演变过程并从未来的发展趋势中思考如何充分发挥我国体育文化的自身优势,吸收国外文化的精髓,建设有中华民族自身特色的体育事业。
一、体育文化的内涵
(一)体育文化的概念
目前,对于体育文化的概念,学者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且存在明显的分歧。这些分歧既有观察角度上的,也有对体育文化在文化中所处地位认识上的,还有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社会发展大背景变化造成的[1]。尽管视角不同,体育文化作为一种客观现象,自身必定存在一定规律性。我们可以尝试从其产生的过程来解析:首先,体育文化是一种人类在其自身的生产和发展过程中,为了健康,全面和谐发展而主动,有意识地进行的一种锻炼活动;其次,体育文化还是在各类体育活动过程中,为了保证体育活动顺利,有序进行所形成、制定的各种制度文化;更深层次来看,它包括了人们在体育活动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民族心理等;此外,不应忽视体育文化的各种物化形式,即以人类创造的物质形式而存在,如奥运奖杯、吉祥物等蕴含体育文化内涵的物质产品。
(二)体育文化形态
根据体育文化的概念,可以将体育文化的形态概括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竞技体育文化、休闲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具备现代体育的一般属性,还具有历史性、传统性、民族性等社会特征,无论是我国体育文化还是西方体育文化都带有浓郁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色彩;竞技体育文化集中体现在体育竞赛过程中一系列体力和智力活动,它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文化发展的最高层次;休闲体育文化休闲作为一种生活理想、方式,在人类几千年文明演化的历史中,始终是思想家们关注的重要领域[2]。
二、中西方体育文化对比分析
(一)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
对于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概括:体育项目差异、体育锻炼方式差异、体育价值观差异。
1.体育项目差异
中西方体育文化最直观、最鲜明的差异体现在体育项目选择的特点上。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自古至今表现出的一个极大的特点就是注重表演、娱乐和养生,以竞技体育为辅,多采取各种活动形式。西方文化则具有浓厚的古希腊色彩,崇拜英雄,挑战极限,渴望胜利,注重竞技。
2.体育锻炼方式差异
体育锻炼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中西方体育文化结构的差异。中国体育文化主张身体锻炼以外达内,高度重视心理状态的训练[3]。西方体育则突出人的身体形态,强调的是身体的外部运动,追求的是更快、更高、更强,宣扬对健美人体的崇拜和对力的赞美[4]。
3.体育价值观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体育价值观念是迥然不同的。西方体育文化肯定体育对于人和人生价值的同时鼓励通过身体性活动而体现出来的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和通过竞争来实现生命价值的创造,体现“更高、更快、更强”的价值目标。在个体价值观的选择上,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强调体育的“嬉戏”和“养气、养生、养性、养志、养气”价值,崇尚身体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和谐统一。
(二)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的原因
中国西方体育文化差异的原因可以概括为:物质基础差异、哲学基础差异、思维方式差异、道德观念差异。
.1物质基础差异
物质是文化形成的基础,不同的物质基础决定不同文化特色,不同的地理位置为文化形成提供不同的物质基础。中国文化是在大河流域下形成的农业文化,属于典型的大陆文化。农业文明使得先民依赖自然,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造就了偏向温和的体育性格。而西方文明起源的古希腊是标准的海洋文化,赋予西方文化鲜明的对抗性烙印。从人与自然的竞争发展到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西方体育文化也自然而然地具有很强的竞争性。
2.哲学基础差异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体育文化以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无为而治”为哲学基础,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体育文化追求人与自然的融合与顺遂。西方体育文化的哲学基础则是“天人相对”、“天人有别”,肯定人通过努力实现对外在困难的克服和对自然的征服,鼓励人们在体育竞技中互相竞争与超越,崇尚不断实现目标而又不断地突破过去的精神。
3.体育思维方式差异
理性思辨和实证分析西方思维方式密切联系的两大特征,同时也是西方体育文化与生俱来的特点。与西方讲究分析、注重普遍、偏于抽象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体育思维更着重于特殊、具体的直观领悟中去把握真理。更习惯于通过观察各种现象,借助以往的经验和知识,从而实现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联系的判断。
4.道德观念差异
道德观念的差异也是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道德上,西方奉行个体本位,而中国提倡群体为中心。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也具有鲜明差异: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伦理重竞争,中国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主张人性恶,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主张人性善,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5]。
三、我国体育文化发展趋势
(一)中国体育文化演变过程
近代以来中国体育文化受到西方体育文化的极大影响,我国体育文化的演变过程实质上就是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碰撞融合过程。追溯其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后,西方体育文化随着“中体西用”的强势登陆中国,西方体育文化体系中的兵操作为军事内容被引进。第二个阶段则是以后,大量西方体育研究的文献开始传入中国。这些西方体育科学研究成果带来了新的视角,为中国体育文化体系奠定了不可或缺的科学基石,也为中国体育文化的继续完善与发展提供了系统化、科学化的理论指南[6]。第三个阶段随着各种体育项目不断开展,我国体育文化内容不断丰富,体育管理机构也逐步形成完善。特别是中国奥委会组织的诞生,标志着体育文化融合深入到组织制度建设中。
(二)我国体育文化发展趋势
毫无疑问,我国中国体育文化正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从中外体育文化的差异和融合演变过程中可以推断我国体育文化未来发展趋势包括:国际化、市场化、竞赛化、大众化、民族化。
1.体育文化国际化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在经济文化全方位上,体育文化的世界化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文化全球化实质是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相互认同的过程,也是一个形成新的全球文化体系的进程,正是这个过程不断推动体育文化的国际化。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都是本土体育文化通过嫁接、改良后成为奥运会项目,从而实现国际化的转型,成为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关注的体育项目。
2.体育文化市场化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文化的市场化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从人自身发展的角度看,文化的市场化又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满足人们精神消费的客观需要。现代体育文化高度繁荣的背后是比赛项目和相关文化活动的高度融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以及国外体育发展的客观经验都促使我国体育事业向着市场化过程不断迈进,我国政府近年来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不断推动体育市场化进程。
3.体育文化竞技化
推进并加快民族传统体育的竞技化步伐,是全球化条件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责任,也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必然之路[7]。体育赛事早已成为现代体育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体育文化的竞技化趋势也日益明显。从我国当前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中,并未忽视竞技体育发展,而是强调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的全面发展,不难看出竞技化依然是未来我国体育文化发展不容忽视的重要方向。
4.体育文化大众化
群众需求是体育文化的动力,同时又是体育文化的最终归宿。从体育文化发展角度来看,群众体育文化的消费需求决定了体育文化的生产及其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不论是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体育文化产业,还是以保障文化权益为目的的公益性体育文化事业,都是间接或直接的服务于大众。因此,我国体育文化只有充分重视群众作为在体育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成为以大众倾向为中心的文化才能在任何时代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长久不衰的活力。
5.体育文化民族化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文化交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态势。奥林匹克运动凭借强大的文化力侵蚀、同化和渗透着其他体育文化。但事实证明机遇与挑战同在,全球化给本土体育文化带来危机,但同时也带来创新的机遇。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本土体育文化不仅可以吸收适合本民族体育文化的养分并进行本土意义上的阐释和解释,用以发展壮大本民族的体育文化;而且这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文化整合,也是保持本民族体育文化生命力的一种最佳措施[8]。体育文化创新本身是文化不断保持生命力和活力的源泉,也是文化横向繁荣分化和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张进才.体育文化基本概念辨析[J].体育与科学.2003.06:32-33,36.
[2] 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45.
[3] 魏丽香.对休闲体育兴起的一点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06:9-11.
[4] 毛运海.体育文化的哲学阐释与中西“和合”趋势[J].襄樊学院学报.2010.02:20-24.
[5] 王罗成.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分析[J].青年文学家.2009.15:180.
[6] 曹继红,王揖涛,茹秀英,胡移山.近现代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及其未来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06:727-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