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跨文化交流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科技人员 跨文化交流能力 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1.084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国家之间在科技文化方面的交流也日趋频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大,对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在逐渐加深,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合作都以失败告终,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跨文化交流方面存在问题,科技人员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不强造成了双方合作不顺畅,从而制约了我国与国外的经济科技合作,影响了我国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我国必须要重视对科技人员跨文化交流的培养。
1 科技人员应具备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跨文化能力对于科技人员来说具有多层面的涵义,一般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达到交际目的而所需要具备的能力,这些能力不仅包括行为层面的交际能力,还包括在情感层面以及认知层面的能力。
1.1 认知层面
科技人员必须要对不同国家的语言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不仅要对其语言进行掌握,还需要对其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语言能力包括语法能力以及社会语言能力,语法能力主要是指科技人员需要对异国语言的词汇、语法、构词规则等进行掌握,而社会语言能力则是对科技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科技人员要能够熟练掌握别国的语言,还需要能够根据场合的不同正确使用该国语言,合理的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把所要表达的内容都通过语言传递给交流对象。在这些交际语言能力中,语法能力是最基础的语言交流能力,而能够灵活运用语言则是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关键。
1.2 情感层面
情感上的跨文化交流主要是指科技人T对于外国文化的理解、认同以及移情能力,科技人员如果想要在这个层面上进行良好的跨文化交流,一是要具有接受外国文化的思想;二是要能够理解外国人的想法;三是能够准确把握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点;四是对待外国文化中不理解的事物倾向于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而不是直接排斥,;五是能够在交流过程中对自身以及外国友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了;六是既具有与本国人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也能够获得外国友人的青睐。情感层面的跨文化交流主要是要求科技人员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克服本国文化的思维定势,能够站在别国文化的角度上对问题进行分析。在现实中,科技人员往往就是因为对外国文化缺少系统性的了解,所以造成在交往过程中总是具有一定的文化定势,只有对这种情况进行转变,充分对外国文化进行了解和尊重,才能够避免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现冲突。
1.3 行为层面
行为层面上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主要包括对不同文化的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在这种层面上科技人员要能够对自身文化的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进行分析,主动找到不适合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现的行为方式,并能够采取合理的措施来灵活的应对这种交际障碍,化解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冲突,科技人员只有最终从行为方面进行转变,才能够保证交流过程的顺利进行,从而不断提升我国在跨文化交流的成功率,深化我国的改革开放。
2 科技人员跨文化交流能力现状分析
为了能够更好的对国内科技人员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进行分析,课题组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天津市的科技人员进行了调查。问卷的内容包含了科技人员在认知、情感以及行为三个层面上的跨文化交流情况,整个问卷共有20道题,其中认知层面的有10道,情感层面的有4道,行为层面的有6道。本次调查主要针对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机关部门的科技人员发放了共100份问卷,共收回92份,其中90份为有效问卷。
2.1 认知层面
从认知层面上对天津科技人员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进行研究可知,虽然有75.6%的科技人员学习英语的时间都在10年以上,但是从调查可以看出仅仅只有4.4%的科技人员能够熟练对外语进行应用,而剩下的科技人员中大部分都不能熟练掌握外语,这部分人员占到总数的55.6%,这部分科技人员仅限于认识大部分的外语词汇,但是在口语交际方面的能力很差,虽然有些科技人员能够读懂外文文献或者资料,但是却在阅读的过程中却会遇到很多翻译难题,需要借助翻译软件或者词典才能够完成。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天津市科技人员对外语的认知水平并不高,必然会影响到跨文化交流。
在对跨文化交流情感层面的调查中发现,能够熟练的使用外语来进行进行科研资料查询的人员中,有超过一半的人能够认识到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而不能够对外语进行熟练使用的人员中仅有12%的人能够意识到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这就可以看出科技人员对外语掌握的熟练程度直接会影响到对外国文化在情感层面的认可,所以国内的相关组织必须要加强对科技人员在外语能力方面的培养,让科技人员能够准确把握不同文化之间的区别,这样才能够真正改善我国科技人员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困境,从而不断增加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
2.2 行为层面
从行为层面上对天津市科技人员的跨文化交流行为的调查结果看,能够熟练使用外语的4个科技人员经常会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或者是有机会与外国科技人员进行交流,而在能够基本熟练使用外语的科技人员中,仅仅有大约五分之二的科技人员偶尔能够参与到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或者是获得与外国同行进行交流的机会,而对于不能熟练掌握外语的科技人员则很少会获得进行跨国交流的机会。从这可以看出科技人员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直接影响到了科技人员在交流中的表现,从而对其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 提升科技人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途径
对科技人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国家相关组织机构必须要在思想上重视科技人员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并采取有效措施来不断提升科技人员对外国文化的理解能力,从而改变我国科技人员在跨文化发展中的困境。
3.1 不断拓宽科技人员获取外国文化信息的渠道
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基础,所以科技人员如果想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就必须要对外国语言知识以及使用方法进行掌握,特别是要重点掌握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不同的地方,这样才可以避免在交流过程中出现误解的情况,从而为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科研人员在培养自身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过程中要不断拓宽获取外国文化信息的渠道,主要包括书籍、文献、网络资源以及影像信息等,通过多种方式来更全面的对外国文化进行了解。在这些方式中,科技人员应该重视对网络资源的利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上查询到,而且这种方法比较便捷,是一种快速积累跨文化知识的有效途径。
3.2 要加强对科技人员有关跨文化知识的培训
科技人员想要加强跨文化交流能力就必须要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只有在意识上对外国文化认可和理解,才能够不断提升对外国文化的敏感度,从而在交流过程中能够从外国文化的角度上对整个交流过程进行思考,[脱本国语言文化的思维定势。提高跨文化意识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上,一是加强对外国文化的认识;二是加强对与本国文化出入比较大的外国文化的认识;三是能够从理性层面上对外国文化特征进行分析;四是能够从外国人的思想角度来对文化进行思考。这些跨文化意识的养成都需要对科技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通过专门的培训体系来帮助科技人员建立对外国文化的认识和分析能力,从而让他们认识到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不断培养对外国文化的敏感度,这样才能够帮助科研人员不断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从而能够在对外交往过程中避免出现文化冲突,解决我国的科技跨文化交流困境。
3.3 不断加强科技人员在跨文化交流方面的实践
科研人员不论对外语掌握的是否熟练,在刚开始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必然会由于紧张而出现一定的纰漏,也就是说跨文化交流对于所有的科研人员来说都是一个从紧张到逐渐适应的过程。在适应过程中,科研人员通过与外国人的交流,就能够不断加深对外国文化的认识,从而增强对外国文化的敏感度,这样才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所以对于相关的组织机构来说,在对科研人员进行相关的跨文化交流培训的同时,还需要多为科研人员提供跨文化交流的机会,从而不断帮助科研人员加强心理建设,超越本国文化心理模式的局限性,让科研人员在每一次的跨文化交流中都能够在心理、情感以及观念等方面加深对外国文化的认同,然后引导科研人员对跨文化交流的心理变化进行分析,并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心理变化进行调控,帮助科研人员在心理上实现与外国文化的互通。科研人员在心理调节过程中,要将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总结,并与其他科技人员进行交流,从而找到与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相符的应对策略。另外,相关的组织机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安排科研人员到外国进行深造培训,将科研人员放在外国文化环境下,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培养其对跨国文化的适应能力。
本文由2015天津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资金支持,系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国际科技交流发展战略研究项目 (合同编号:15ZLZLZF0092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 生活习惯 思维方式 价值观 外语教学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都占有重要地位。据资料统计,2008年,往来于中日两国进行经贸、文化、科技等活动的人数已超过480万人次,中日友好城市达233对,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显得尤为重要。
一、 跨文化交流中文化交流的概念
跨文化交流中文化的概念指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群体内成员们共同的生活方式和个人行为方式的规范。具体地说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为人处事,价值观以及交流中的被认同的各个群体所特有的方式。
交流这一概念较为复杂,定义颇多。一般认为:“交流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信息传递,人们相互影响的过程。”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交流则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流行为,因而,这给交流带来了难度。
如何进行跨文化交流呢?首先,只有对日本文化如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等等有了充分的了解、认识。在此基础之上,才有可能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二、生活习惯方面的表现
1.打招呼、寒暄。在会话中,经常会听到“こんにちは” 这句问候语。对于这个词, 学研国语大辞典是这样解释的:“ 是白天的问候语,是白天与他人见面或拜访他人时的寒暄语,可以理解为你好.其使用对象主要是一般关系的人或生人,而不用于自家人或亲朋好友”。比如:同学同事之间见面多是“おはよう”;学生见到老师、下级见到上级多是“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朋友,熟人见面多是“おお”、“おっす”。新世纪大学日语第二册刊登了水谷修教授,其中有这样一段话:30多年以前,在小津安二郎导演的一部电影里,有这样一个场面:由于感情不和,夫妻二人离了婚,结果孩子由母亲抚养。当父亲再见到久别的孩子时,在父子目光对视的瞬间,孩子说出了一句话,这就是“こんにちは” 。这个幼小的孩子说的这句台词非常精彩,它如实地刻画出了当时父与子的关系。在正常生活的家庭成员之间,孩子是不会对父亲说“こんにちは的”。然而,当不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了,换句话说,当变成外人的关系时,才有可能使用。
在水谷信子的“おかあさん、さようなら”中也同样提到了的用法。一个住在日本人家里体验生活的美国高中生向这家的主人问候时说了一句“こんにちは”,结果主人听了十分惊讶。在寒暄语中,“さようなら”这句话也不能对家人使用。在水谷信子的《おかあさん、さようなら》一文中,其中提到:一个小学生认为,总同样重复同样的寒暄话是无能的表现,就决定换一种不同的寒暄方式,于是,早上上学前,他没有使用平时总说的“いってきます”,而说了一声“さようなら”,在厨房的妈妈一听,顿时神色大变,跑到门口连声追问:孩子吓得连忙跑出了家门。在家庭成员之间,若不是在永别时,“さようなら”是不能使用的。如果恋人之间说了这个词 ,则为分手之意。如果是同学之间,同事之间,可以说“じゃあ”、“じゃ、また”。学生对老师,下级对上级,可以说成“お先に失礼します”。所以“さようなら”与中文的“再见”是有所不同的。
2.对数字的好恶。在日本民族看来,奇数是招福的数字。所以喜欢单数,尤其喜欢“3”这个数字。不喜欢双数(8除外),尤其不喜欢“4”这个数字。因为日语“4”的发音“し”与死(し)相同,所以避讳“4”这个数字。日本的个人电话,私家车牌,房间号码都没有“4”这个数字。譬如4人喝啤酒,不可以要4瓶,而应该要3瓶或5瓶。送人礼物也不要送双数。这和中国好事成双,以双数为吉利的习俗完全不同。
3.对称呼的好恶。在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长幼有序,在称呼上,以把对方视为高辈为敬。比如:小学生对二十几岁的人称呼时,一般称呼为“叔叔”、(おじさん)“阿姨”(おばさん)。而在日本,则称之为“哥哥”(お兄さん)、“姐姐”(おさん)。再者,在家庭中,哥哥的孩子称呼哥哥的妹妹,再中国习惯上称之为“姑姑”,而在日本,则称之为“姐姐”。在称呼上,日本以缩小辈分之差表示敬意,而在中国却以扩大辈分之差表示敬意。在日本人看来,年轻代表着青春、活力、生命。 在《おばさん和阿姨》这篇文章中,讲的就是一位学日语的中国的中学生在路上看到一位二十几岁的日本女性把围巾掉在了地上,然后说:“おばさん,あたたのタオルは落としましたよ。”结果,这位女性很不高兴。在日本,称呼50多岁的人时,多用“おじさん”、“おばさん”,而中国多称呼为“爷爷”、“奶奶”。汉语的“阿姨”虽不能说与年龄完全无关,但主要是敬称。而日文的“おばさん”却主要强调年龄,有时还带有负面的意味。称呼二十多岁的女性为,就会让她以为自己不年轻了。同样,称呼五十多岁的日本女人为“おばあさん”(奶奶),日本人也会很不愉快的。再者,“あたた”一词并不是对所有人都可以使用。除了下级对上级,年幼的对年长的不使用以外,一般对陌生人也不使用。此外,在家庭中,妻子称呼丈夫称之为“あなた”。因此,不能把中国的一些语言习惯用在日语中。
三、思维方式方面的表现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日本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共性处理人际关系,对对方的心情想法乃至感情都是体察入微的,即:以心传心,是以体察为特征的思维方式。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时时处处虑及对方,为了不在感情上伤害对方,不使对方丢面子,避免摩擦和不愉快,总是不明言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而是以暗示或含糊的方式来表示自己的意图。拒绝对方时,总是采取一种很委婉的方式,使对方不至于难堪。例如下面一例:
上司の木部と部下の佐藤さんの会:
木:佐藤君、新宿にいい日本酒の店があるんだよ。仕事がわったら一にどうだい。
佐藤:いいですね。 あ、でも、部.大申しないんですが。
木:どうした?
佐藤:今日はほかの束がありまして
木:ふん、そうかい。なにかあるのかい。
佐藤:ええ、は来大学代の後の婚式の司会をすることになっているんですが、今夜これから打ち合わせも兼ねてちょっとむになっておりまして。
木:あ、そうか。 じゃ、仕方がないな。
佐藤:せっかくのおいなのに、申しありません。
木:いやいや。じゃ、またにしよう。
佐藤:また次の会に、ぜひ。
木:分かった。じゃ、また。
木:お先に失礼します。
这是一种很巧妙的拒绝方式。佐藤在受到邀请之后,首先是接受对方的邀请。由此表明如果情况允许的话自己很愿意去的意思。接着,才说实在抱歉,告知对方自己还有别的事。后面使用了“ほかの束がありまして、省略了いけません”。语气委婉,暧昧,表达了说话人的心情。如果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恐怕会直截了当地拒绝。首先说:“今日はだめです。行けません。ほかの束がありまして”。(不行,我还有别的事,去不了)。这样的话,对方可能会不高兴。
四、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这里所指的价值观是指在某种文化背景下群体所共有的。它是判断人们行为好坏对错的标准,并决定着人们行动的目的和方针。在交流活动中,必然伴随着价值观,离开价值观的交流是不可能的。日本人的同学聚会,同事在一起喝酒,多采用均摊付款的形式,即使共同招待客人,也是均摊付款,而且在客人面前公开算帐,掏钱。在家庭中,例如:母亲与出嫁的女儿,婆婆与儿媳买东西时各付各的钱。即便一人付了款,回家后定会算清帐。儿媳有儿媳的帐,婆婆有婆婆的帐。在日本是不能混在一起的。这并不是在计较金钱,而是在坚持在金钱上划清界限,保持距离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以前所讲究的义理人情变得越来越淡薄,为人处事时信守距离美的原则,希望自己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即:不想欠任何人的情,人情只是限于一时一事,过后与此事无关。在家庭中,例如母亲与出嫁的女儿,婆婆与儿媳买东西时各付各的钱。即便一人付了款,回家后定会算清帐。儿媳有儿媳的帐,婆婆有婆婆的帐。在日本是不能混在一起的。这并不是在计较金钱,而是在坚持在金钱上划清界限,保持距离美。再者,日本人请客时会根据客人的数量适量点餐,而不会像中国人那样,有5人却要点8人的量。日本人认为,将摆在自己面前的饭菜尽量吃完是对主人的尊重,所以,即便牺牲肚子也要尽量吃完。如果剩余过多,主人会以为饭菜是不是不合客人的胃口?主人会不开心的。而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请客时用吃不完的美酒菜肴招待客人才能表达自己的诚意,所以,如果菜肴都吃光了,会令主人很难堪。因此有些中国人觉得,请日本人吃饭时日本人很不客气。日本人很小气。曾经有一位同学说:“咱日本外教太小气,前天请我们几个同学吃饭都没吃饱。”“那么饭菜都吃完了吗”?“没有,剩了不少,都吃完了,多令外教难堪啊!”所以,要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一定要对异文化有充分的了解。
五、加强外语教学,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
跨文化交流是学生今后在工作学习中经常要面临的问题。因此,外语教师在进行日语教学的过程中,应从努力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这一目的出发,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不仅培养其语言技能,还必须重视语言表达是否妥当。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汉语与日语两种语言学修养,而且还须具有中日两国比较文化背景学方面的知识,不断培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长学生对日本社会,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等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对中日文化差异和冲突具有识别的敏锐性,理解的科学性和处理的正确性。另外,可利用外籍教师,鼓励学生与外籍教师进行交往,通过个人间的交往使学生可以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利用先进的电教设备,通过看不同的背景的电影,电视画面,使学生真正理解其内涵。拓展学生的视野。努力使学生确立一种科学的,宽容的态度,切忌用本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去理解,去阐释另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排除偏见,积极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并在交流中养成与异文化异民族共存的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陈 岩:《谈中日跨文化交流中摩擦的主要原因》,《日语学习与研究》,2002.1。
[2]王秀文:《跨文化交际与日语教育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3。
[3]王铁桥:《中日文化差异趣谈》,香港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1999。
[4]水谷信子:《心をえる日本座》,研究社,1999。
[5]金田一春彦:《日本の言表》,社,1992。
关键词:跨文化;文化休克;策略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17(C)-0129-01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不同文化之间跨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由于文化的不同,也给跨文化交流带来了障碍,影响了异文化之间的交流,即“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文化休克”对跨文化交流产生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必须努力跨越“文化休克”这一难题。
一、“文化休克”的定义
“文化休克”,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率先提出这一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当一个长期生活于自己母国文化的人突然来到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新的文化环境中时,在一段时间内常常会出现这种文化休克的现象。
二、引发“文化休克”的原因
一般认为引起“文化休克”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
1、在异国文化中丧失了自己在本文化环境中原有的社会角色,因而造成情绪不稳定。
2、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
3、在异国文化中,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使得身处异乡的人难以适应。
三、“文化休克”的阶段
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休克”大体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蜜月阶段:指人们刚到一个新的环境,由于有新鲜感,心理上兴奋,情绪上亢奋和高涨。这个阶段一般持续几个星期到半年的时间。人们常常在到其它国家以前对异国充满美好的憧憬。来到异国文化后,刚开始对所见所闻都感到新鲜满意,处于乐观的、兴奋的“蜜月”阶段。
2、沮丧阶段:指由于在异国经历着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尤其是跨文化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发现自己对新文化缺少了解而产生孤独感,之前的新鲜感和兴奋渐渐被失望、失落、烦恼和焦虑所替代,一般持续几个星期到几个月。有的人还会产生头晕、头疼、四肢乏力、无法正常饮食和休息等生理反应。
3、恢复调整阶段:指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沮丧和迷惑之后,“外乡人”逐渐适应新的生活,找到了应对所处新文化的办法,逐渐解开了一些疑团、熟悉了本地人的语言及非言语的东西,并正确理解了异文化的优缺点,慢慢地适应了异文化的环境。
4、融合阶段(适应阶段):是指进入异文化环境中的人原有的沮丧、烦恼和焦虑消失了。这一阶段他们基本上适应了新的文化环境,能够很好地融合到当地人的风俗习惯、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中去,也能与当地人友好和平地相处。
四、应对跨文化交流中“文化休克”的策略
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虽然经常发生“文化休克”,但“文化休克”并非不可跨越。
1、跨文化培训(Inter-culture Training)跨文化培训一般分为三种方式:(1)知识提供方式。培训往往通过授课、电影、录像、阅读背景资料等方式进行。(2)情感方式。培训内容一般除了第一种方法还包括文化模拟培训、压力释放培训、文化学习训练、强化外语学习等等。(3)沉浸方式。除了以上的内容外一般培训应在东道国进行,与本地人接触,培训内容包括跨文化能力评估分析、文化敏感能力等等。
2、聘请文化顾问进行指导和训练(Personal Coaching from Cross-Cultural Consultants)聘请文化顾问,专门进行个别辅导,指导经理人如何跨越不熟悉的文化领域。有许多大的跨国企业运用“文化翻译”,帮助新的外派经理和家人解决刚到不同文化中所遇到的问题。文化翻译有助于外派经理顺利过度到东道国社会,并解释出现的误解,更快地协助外派经理融入东道国的文化与生活。
3、自我训练。有句谚语说得好“劣匠手中无利器”。无论参加了多么有效的培训,聘请了多么得力的文化顾问,跨文化交际的人本身要做好准备,在出国前做好准备,了解目标国家风土人情、文化、政治、经济等知识,加强外语学习,与那些在目标国家生活过的人交谈、学习,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做好克服文化休克的准备,并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新的文化和结交那里的人们。同时,也还要帮助家人做好准备。
结论:“文化休克”是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和人生体验,对于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对于那些即将或正在处于异文化的人来说,虽然无法改变社会环境,但却可以通过努力做文化调试。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了解了“文化休克”的产生原因及过程,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快跨越“文化休克”,以尽早融入到新文化中,体验新的文化,顺畅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作者简介:阮晓霞,胡乐容,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教师,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本文将以中国的日语教育现状为背景,探讨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日语教育。
不同国别普通百姓间跨文化交际时代的到来
跨文化交际是指“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之间的交际”,21世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际日益频繁。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剧,使得发生于某国的经济危机会快速波及到全球,某一领域的动荡也会引起世界性的连锁反应。同时,由于网络等传媒的发展,人们瞬间就能获知世界发生的许多事情。由于移民、企业活动、留学等,普通百姓身边也随处可遇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逐渐形成了多文化共存的社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要跨越文化不同的障碍,也就是说必须克服单一文化价值观。在这样一个时代,跨文化交际已经不仅停留在政府、政治、学者、经济交际层面,而是已经普及到不同国别的普通百姓层次。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学科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发展起来。之后,迅速在欧洲和亚洲流行起来,1972年在日本召开了首次国际跨文化交际大会。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中国也成为热门话题,相关研究成果不断出现。在中国迄今的研究中,主要关注的是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关系、非语言行为、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对比研究、中国和西方经营理念的比较、国民性、外语和英语教育的关系等问题。在这些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我想先明确几个与跨文化交际相关概念。
1. 跨文化中的文化
文化从广义到狭义定义各种各样,而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应该主要指在跨文化交际中形成的文化障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身感觉中“理所当然”的价值观、行动模式。
2. 交际
交际的定义也具有多样性。广义上是指伴随着符号等某种因素的移动、分离开来的事项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交际行为的功能不仅限于信息的传达、获取,还包括情感沟通等影响对方行为等广泛的内容。语言行为、非语言行为、文化的共享是交际的主要因素。
3. 外语教育与跨文化交际
外语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习者掌握与语言对象国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进行交际的能力。通过外语教育能够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日语教育
日语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培养学生与日本文化背景下的日本人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中国、亚洲其它国家、欧美等与日本文化间,不同程度地存在文化,价值观、行动模式的不同。为了达到日本文化背景下的人、团体之间达到交际的目的,不仅仅要具备用日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还必须具备克服文化障碍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要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必须让学习者有积极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让学习者把习惯于用本国、本民族价值观、行动模式判断对象国文化善恶的视点转化到认识文化不同的视角上去。即不能视与自己文化相同者为善,不同者为恶。因而学生必须理解日本文化、特别是与中国等国存在差异的日本人认为“理所当然”的价值观和行动模式,同时也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日语教育就要做到让学生掌握对日本文化的适应能力,掌握与具有日本文化背景的人交际的能力。
同时,我们的教育应该努力激发学习者产生交际的意愿。当前“宅男”“宅女”不断增多,在大学里也缺少人与人的直接沟通。语言教育更应该注重有意识地提高学习者的交流意愿,进而提高用日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为了使日语教育转变到以中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教育上来,必须在培养目标、教材编写、教育内容、教学法、教师自身等诸多方面进行变革。
比如从教育内容上,应该更多地纳入能够提高交流能力的内容。应该将学习者的日常生活、大学生活等作为大学生比较关注的内容融入教育内容之中。培养相互间自然述说、自然接触、自然沟通的能力。要研究日本与中国不同的价值观、行为模式等跨文化交流的日本“文化”。当然也要探讨形成这种文化的禅宗、茶道、能乐、文乐、日本舞蹈、民谣、演歌、落语、短歌、俳句、日本绘画等日本传统文化、和风文化,传统曲艺等。同时培养学生在对比过程中对本国文化进行反思的能力。
从教学法上来看,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机制。积极引进小组合作学习、协同学习的教育方法,努力促使学生尽量地运用IT技术以及网络等方式增加学习的时间愈空间。
另外,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进行日语教育时,教师应该兼顾日语教育和日本研究。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跨文化交际动机、充实跨文化交际相关内容。同时,教师自身也要站在文化比较的立场上,积极进行日本研究,努力为跨文化交流教育学术支撑。
关键词:全球化;多元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
目前,全球化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席卷整个世界。始于经济的全球化现象,也涉及政治、文化和教育等领域。多元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是文化交流的两种特殊现象,在全球化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实施多元文化教育与跨文化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成为多数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
一、多元文化教育与跨文化教育的关系
多元文化教育以多元文化主义为主要理论基础,主张鼓励学生多元学习,放弃偏见,学习来自各个不同族群、阶层的知识与价值,主张以相互尊重与容忍的态度来面对因为不同性别、种族、阶级、宗教、地区因素所造成的差异,主张在种族、阶级、性别与地域等方面要去中心化。跨文化教育是指跨越本民族、跨越本国家,对其他民族、国家的文化进行学习和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他国、他民族,以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从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看,多元文化教育与跨文化教育在目的、基础、背景等方面具有很多共同点,但二者并非同一概念,主要区别有:
1.立足点不同。多元文化立足于他民族学习本民族或本国的传统文化;跨文化教育是立足于本民族或本国文化而学习他民族的文化。
2.具体目标不同。多元文化教育是为了使少数民族学生或移民学生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并适应他民族的文化而更好地生存;跨文化教育的目的是更好地理解他国或他民族的文化以期望能更好地与之交流。
3.历史背景不同。跨文化教育是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快,国家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又有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为了培养更好地适应并能提高本国与他国合作的成效,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各类高级国际级人才的情况下而被高度关注;多元文化教育是基于尊重少数民族的教育权利和加强对移民的教育,以使其更好地适应移入国文化并能更好地为移入国服务。
二、全球化与多元文化及多元文化教育
全球化与多元文化二者之间不是简单的趋同和存异,全球化是在多样化性的前提下,是各种文化紧密联系,看到差异,为世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全球化为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提供了便利,使得不同文化前所未有地联系起来,不是强势文化吞食其他弱势文化,也不是不同文化融合成为一种文化。全球化与多元化并不矛盾,而是形成一个整体的世界可以容纳各式各样独特而又相互联系的文化形式。因此,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就更有其发展的必要,它能使全球一体化的情况下,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又能进一步发展。
三、全球化与跨文化教育
1.全球化促进跨文化教育的发展。跨文化现象和跨文化教育由来已久,但是在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跨文化教育已经远远不同于其产生之初的意义,当今的跨文化教育在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已经向纵深发展,成为世界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化形势下的经济、科技的进步为跨文化教育的广泛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全球化首先是从经济开始的经济全球化带动了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科技的进步为跨文化教育的广泛深入开展提供了必须条件,突破了地理条件、物质因素的限制,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从未有过的方便。全球化进程中快速流动的人才均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在流动过程中又能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文化(本民族的文化)带到他文化之中,吸收他文化,从而形成文化交流。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流动也是一种重要的跨文化教育。
2.跨文化教育促进全球化进程。跨文化教育为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全球化进程中需要大量具有进行交流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高级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都依赖于跨文化教育的广泛开展。跨文化教育中的文化、科技的交流是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教育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缩短了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进而有利于推动全球化的进程。
四、多元文化教育与跨文化教育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1.更新观念,加强多元文化教育与跨文化教育。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全球化进程加快,文化的交流和人员的流动频繁,每个国家或地区都生活着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这使得国家的人口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样态。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需要彼此尊重,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并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多元文化教育注重各个族群的文化教育以及弱势群体的教育,符合教育民主化的基本要求,是教育民主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多元文化教育与跨文化教育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