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交流的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作者阐述了文化交流与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就扣何在英语教学中实现文化交流的方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随民族的发展而发展。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随着国际交往的迅速发展,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着越来越多的思想交流,被称为“跨文化的交流”。在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交流双方经常会遇到一些障碍。但在许多情况下,交流受阻或失败不是由语言引起的。“大至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小至人们的言谈举止、风俗习惯都是文化背景的重要内容,都会影响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原因在于“文化差异影响.误导信息的获得,造成交流障碍。”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特定的文化背景,这种特定的文化背景给异国语言学习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并极可能在国际交往中引起误解。在我国,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学习英语来了解异国文化,这使得英语教学在学习异国文化中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在过去传统的教与学过程中,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贝}1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流。而实际上由干对英美文化中一些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社会准则了解不够,进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较差,重视语言形式的学习而忽视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忽视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结果,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中常常出现障碍,甚至产生误会。所以,如何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加强文化教育以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变的异常重要。
1、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流”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流。在这一过程中,由干交流的双方来自干不同的文化环境,分别受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的影响,各自形成不同的语言习惯,因而人们在交流中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使他们得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
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教学侧重于语言教学,一味地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强调语言的正确性,致使学生不顾场合、时间、交流对象及其他因素的差异,一开口常常是“汉语思维,英语形式”。这容易引起文化冲突,造成双方感情上的不愉快。因此,我们应该抓住不同语言交流产生误解和冲突的焦点,突破文体障碍,把跨文化交流作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正确得体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中、英文化的差异范围较广,大至社会阶层、家庭结构、职业活动,小至约会、打电话、饮食起居等。如果忽视了这些差异,人们在交流中就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愿而导致交流失败。为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应只重视语言教学而忽视语用教学,而应向学生不断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指导他们把握主要的语用差异。
1.1文化意识渗透的内容
文化意识渗透的内容可以说纷繁复杂,包罗万象。但其实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两大类,即知识文化和交流文化。知识文化包括社会组织、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学术思想、民族、宗教、文学、艺术、地理、历史、科技等。交流文化则包括社会习俗、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日常行为准则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基础上,针对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文化和交流文化内容,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进行强化和渗透。此外对干非语言形式的文化如手势语、体态语、声音声调控制,服饰、环境因素、时间语言等,教师也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恰如其分的渗透,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以前,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很少强调文化教育,近年来跨文化交流已成为英语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在许多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都开设厂跨文化交流的必修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一些教师已经认识到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教学中也有意识地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这就给英语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使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浑然一体。要使外语教学从只注重培养语言素质和文学欣赏能力向培养文化素养过渡,使文化规则成为交流能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教材采用原汁原味的语言素材、语言规范,实用,内容丰富,涉及语言、文化、教育、生物等多方面,其中有很多体现了英美民族文化特点的文章。这样的选材有利于教师结合文化背景、文化蕴iii,通过对比,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很重要的是要了解中西方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审美趣味方面的根本差异。”
英语教学中注重文化差异的传授,会加深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交流中不至干造成语用失误。每一种语言都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地传授语言知识,应该尽力引导学生去认识文化差异,了解西方国家特别是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学生在理解语言时只注重表层结构,往往忽略语言所反映的深层语义。有时只靠表层结构分析并不能完全正确领会说、写者的真实意图,这时,就需要指导学生依据自己的文化知识对英语语言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推论,以正确理解其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
1.2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人类的交流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要成功地教授一门外语就必须重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大学英语教学的最主要任务是培养跨文化交流的人才,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美国社会学家海姆斯曾提出过交流能力的四个要素: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和现实性。其中得体性和现实性直接和文化有关。得体性主要是指在说话的对象、话题、场合、身份等不同的情况下,要使用不同的得体语言,这就涉及到文化背景的问题。现实性主要指要使用真实、地道的英语,这也是只靠语言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文化教学是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差异往往会给语言学习及国际交往带来诸多不便,因而,作为语言学习者,了解目的语与母语之间的文化背景差异极有必要。
1.3文化教育是语言交流的关键
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 , 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语言的基础。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外国语大学胡文仲教授指出:“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这里的内涵就是指这种语言的文化成分比如英文谚语中有“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一习语,汉语是用最简洁的四个单词“殊途同归”来表达的,意思是“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同样的目标”,但英语中这个习语的意思来源于西方人对他们文化根基一古罗马圣地的崇拜。所以要是不了解英语的文化历史,难以真正弄明白这个习语的确切含义。
2、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现文化交流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其本身便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它通过语言的教学,向学生传递着异文化圈中的异文化模式,使学生得以全面了解异域文化,并按照我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积极地对之扬弃,从而实现我们民族主流文化的创新,这便是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涵。
其一,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就是通过客观的、非判断性的对比,正确理解本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在摆脱民族中心论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另一种文化。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对于表面的、明显的文化特征,人们通常认为新奇而富有异国情调;第二,对于细微而有意义的,与自己的文化迥异的文化特征,人们通常认为难以置信或难以接受;第三,与第二个层次类似,区别只在于通过道理上的分析认为可以接受;第四,能够做到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来接受其文化。因此,文化导人应通过对比来认识与本族文化不同的文化现象,逐步建立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这些文化现象不再显得新奇和富有异国情调。
其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实现英语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对外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外语学习当成乐事,是外语教学的最佳境界,也是学生学习进步最快的时候。在以往的教学中,文化知识的缺乏常常成为学生理解语言知识的障碍。而在教学中导人相关文化知识,则会大大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从而使其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这与第一步是相辅相成的。文化导人与英语教学一样,不是教师单方面的介绍,而应要求学生共同参与。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实现这一文化目标,如角色表演、情景对话、电影及文学作品赏析、专题讲座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三,正确理解文化的差异,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中外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明确地意识到,无论我们对英美文化理解得多么宽广,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但我们可以努力使其减少到最小程度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文化的共性,同时也要更好地理解自身。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有利于他们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3、文化交流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跨文化交流是双向交流过程,交流双方都了解对方的文化特征,并彼此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是跨文化交流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中国“人世”以后,随着国际交往的更加频繁,人们将面临如何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沟通、交流、合作的问题。教师应培养学生利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对比,更深刻地揭示西方文化的一些主要特征,加深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分辨、分析能力,从而也加深对中国文化本质特征的了解。训练他们使用英语中介语,宣传中华文明的灿烂文化,使他们不仅能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也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使他们不仅了解本国的文化,还乐于接触、学习其它文化,这不仅是学习表面的细节,在日常生活、商业交往、国际事务中能真正尊重西方人的文化,也向他们传递中国的文化,在互相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往来,才能跨越因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
教师要在教学中遵循以下几个原由:即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适合性原则等。
(1)实用性原则:指文化导人要注重与日常交流的主要方面紧密联系,对于那些干扰交流的文化因素,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做到学以致用;
(2)阶段性原则:要求导人的文化内容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注意由浅人深,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扩展其范围;
(3)适合性原则:要求所导人的文化内容应该与教材的内容有关,或者是教材的拓宽。文化导人教学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尽可能地与语言教学同行。
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遵循了以上几个原则,通过对东西方文化差异和文化历史背景的循序渐进的介绍,加深了学生对教材中涉及到的文章文化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3.1文化教学的内容
我国语言学家张占一曾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按功能划分为两种:知识文化和交流文化。知识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艺术等文化知识;交流文化是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流时,那些影响信息准确传达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包括问候、致谢、称呼等习语和委婉语、禁忌语等。教师要做到既不放弃知识文化的积累又要加强交流文化的教学。
文化教学应注重知识文化,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修养为主,了解西方人的价值观及思考问题的方式等。交流文化的传授应该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人手,教师主要向学生讲述英汉常用语在语言形式和风俗礼仪等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英文电影 跨文化交流 非语言系统
1、英文电影的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选择好的英文影片,是电影欣赏的先决条件。选择优秀的英文电影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影片的思想境界要高。电影是思想文化的传播载体,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观众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要选择主题积极高尚的、可以提高思想情操的影片。第二是要选择健康向上的影片,选择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影片。第三是通俗的影片。开始时要选一些听起来易懂、音质较好的影片。对于方言重,生、冷词汇较多的影片不宜选取[1]。可以从情节简单,语言清晰的电影开始学习,等到对电影语言熟悉了之后,再过度到语速快、情节复杂的电影上来。一般说来,英文动画片和儿童片适合英语初学者,如:“Lion King”(《狮子王》)、“Home Alone”(《小鬼当家》)、“Chicken Run”(《小鸡快跑》)、“Snow White”(《白雪公主》)等,这些适合儿童和成人观看的片子都是首选之作。
2、注重对英文电影背景知识的剖析
为了能够充分的理解影片内容,可以在观看之前浏览影片的相关背景知识,首先把电影相关的背景、人物、主线等内容梳理一下,降低难度,方便理解。比如在观看“Gone with the Wind”(《乱世佳人》) 之前 ,如果对美国南北战争等历史背景有所了解,就更容易理解电影中的历史事件。其次,可以通过反复观看影片,掌握重要而较难的词汇和地道的口语、俚语等,这些都可以帮助英语爱好者充分理解影片,并在观看的过程中对这些词汇有意识地进行学习和巩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英文电影对提高跨文化交流的作用
跨文化交流能力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尤其是在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的语言交流能力。不同语言间的非语言交际系统差异非常大,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对方的非语言交际行为所蕴含的潜在意义,形成误解而影响交流沟通[2]。在使用母语交流的过程中,人们很容易理解说话人的非语言交流含义,因为说话人和听话人对各自使用的非语言交际手段非常熟悉。所以,在母语教学中,我们只注重词汇、语言结构等方面的学习,而忽略对非语言交际手段的学习。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如果我们还沿用学习母语时的思路,而忽略对非语言交际手段的训练和学习,就会导致英语学习者对英语的非语言交际系统方面的能力的缺失。所以,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加强对英语国家的非语言交际系统的学习,以提高在英语方面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英文影片对提高人们非语言交流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影视作品来源于生活,展现的是生活中的场景,其语言活泼、真实、生动、富于变化,展现英语民族交流的真实场景,是提高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
3.1电影中的真实场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调、语速的隐含意义。
英文影片可以反映人们的日常交流系列活动。往往通过声调、音高、语速变化等非语言手段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所以教材中学到、听到的英语和真实的英语存在一定差异,这会导致在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合下因不能理解对方非语言系统包含的意思而造成交流困难或失误。英语影片是生活的真实再现,其中包含有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的人物之间的交流对话。这些人物说话有各自的特点,包含不同的语音特点,如儿童的发音平缓,语调夸张,成年男性语音刚毅等。电影中的人物常通过语速的变化来表现情绪或态度。一般来说,语速快表示激动、紧张或愤怒,语速慢则表示沮丧、强调、迷惘、厌烦等[3]。通过观看英文电影,学生可以快速地了解和熟悉英语母语的人们说话的真实情景下,一些细节说蕴含的非语言含义,并运用到英语交流中去,才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3.2英语电影有助于理解英语单词、成语的文化内涵。
对于英语的学习,并不是记住了单词就能理解和使用英语,有些单词、成语在特定环境下有特殊的文化含义。英语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演变而来的,有些词汇、成语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古汉语诗词,如果不清楚诗词的背景故事,很难理解整首诗词的本意。这就是文化因素的作用。英语、汉语是在不同的历史和环境下形成的两个语言系统,两者的文化内容有很大的差异。这些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流的巨大障碍,所以学生对英语文化进行学习和认识有助于对英语语言的理解。英语电影的真实场景,为我们提供理解英语中一些有文化内涵的词语、成语。
3.3英语电影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非语言交流的方式。
人们之间的交流有两种方式,语言的和非语言的。非语言行为在交流中有重要的作用(1)暗含交流者之间的关系(2) 暗含交流内容(3)暗含话语的结构[4]。知晓这些内容后,可以在跨文化交流实践中加以模仿和应用。
四、结语
英文电影,是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的媒介,它提供了英语民族人际交流的真实情景,同时展示了非语言行为的文化情景,加强了学习者对英美概况的了解。丰富的英文电影素材可以帮助我们拓展视野,了解到英语社会和文化的许多方面。通过对英语电影有目的地筛选、反复视听、逐步突破学习和交流过程中的疑惑,从更专业的角度弥补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从而更准确地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更恰如其分地理解和使用英语,以此培养人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逐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凸显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崔金枝.英美电影—英语语言文化的有效导入途径[J].电影评介.2006(16).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关键词:数字虚拟艺术形象;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199-01
一、从文化与数字虚拟艺术形象的关系中体会数字虚拟艺术形象的文化价值
一方面,设计与创作数字虚拟艺术形象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文化创造现象,设计者通过数字技术创造出符合时代文化需求的艺术形象是文化的再创造和创新。它是继绘画、诗歌文学创作等传统文化创作之后的又一种崭新的文化创造性活动,体现了当今文化创造的新特点和内涵。另一方面,这种文化创造的成果(数字虚拟艺术形象)是各种文化元素的高度凝聚和体现,是文化的缩影。大多数数字虚拟艺术形象的创作者和设计者按照一定的文化规律通过归纳总结、调查访问、及自身的文化体验找到特定文化类型的稳定特征和构成方式,提炼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在创造性的把这些元素通过数字技术有机的融合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视觉形象。所以不管是何种数字虚拟艺术形象都能找到文化的影子。
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中体会数字虚拟艺术形象的文化价值。相传达尔文航行到非洲时,曾经把一块红布送给一个翡及安土著居民。那人不是把布作衣料,而是和同伴一起,把布撕成细条,作为装饰缠在身上。这使达尔文感到大惑不解。布匹可以制作衣服以驱寒遮羞,这是理所当然的事。而在当时非洲的土著居民那里,人们注重装饰却没有着装的习惯。这反映了当时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文化传承和交流是世界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推动文化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内在要求。而中国从春秋战国开始,已经开始了文化交流的进程,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交流日益加深,最终成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一部分。而在现代,这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日益加深的时代,文化的软实力作用越加突出,在国际竞争力上的作用日益突出,所以继承中国五千年优秀的文化,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也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而当今数字虚拟艺术形象在文化继承和交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们大多数都市人的生活中,只要大家一看到带着眼镜打着领结的慈祥的老头――肯德基和一个长着红嘴巴红头发,穿着黄色灯笼裤的麦当劳大叔大家都会想起从欧美带来的快餐文化,正是这些数字虚拟艺术形象引领了我们认识西方文化。世界最大的体育盛会奥运会吉祥物更是促进文化交流的典范。吉祥物采取了主办国最突出的文化元素创造而成,它的一举一动都体现了本国文化的深刻内涵,它就像一个文化交流传播大使,完全把本国的文化精髓展现在世界面前。在文化传承和交流的洪流中,数字虚拟艺术形象是一股重要的力量,随着现代传播手段和数字信息化发展的不断加快,它的文化传承与交流作用将更加凸显出来。
二、从文化的进化和发展中窥视数字虚拟艺术形象的文化价值
文化的进化是指一个特定人类群体中文化特征的发展演变,而数字虚拟艺术形象正是文化发展演变的催化剂,甚至更是新文化的缔造者。我国古代皮影戏、戏曲中的传统虚拟艺术形象到现代电影、电视镜头中艺术形象再到当今网络、电影、电视以及各种传播媒介中的数字虚拟艺术形象,他们不但是优秀文化的传播和发扬者,更是各种新文化的引领者和创造者。他们的一举一动甚至衣装、法式、装扮等等都会被人们所模仿形成一种稳定的文化行为习惯;而这些虚拟艺术形象通过各种方式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深深的同化着他们的受众。1952年,66岁的三德士上校在盐湖城创建了被授权的肯德基餐厅,与此同时,根据三德士上校本人的形象设计的虚拟艺术形象成为全球性的企业形象,在当今肯德基全球推广中,这一虚拟艺术形象被做成数字虚拟艺术形象,以各种视觉表现方式,通过现代传媒在全球挂起了一场红色快餐文化。如今我看到这位勤劳、慈祥、可亲的老人形象,就会想起一家人带着儿子吃汉堡、薯条的情景。
三、结语
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无不与文化相联系,从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从风土民俗到社会制度,从科学技术到文学艺术,一切由人所创造的事物都可以看着一种文化现象。而由于文化现象包罗范围的广泛性和构成成分的复杂性,加之对他的研究视角、观点和方法的不同。使得对文化的概念界定极不相同。据有关统计,从1871年到现在出现了有关文化的定义多达300多个。而真正被大多数人普遍接受的定义是:文化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和一个民族、固定的组织群体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影视翻译;译者
一、跨文化传播的内涵及其对影视翻译的启示
跨文化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建立的标志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经典著作《无声的语言》的出版,在书中他用大量的篇幅探讨非语言传播问题,提出了“文化即传播,传播即文化”的观点。他认为文化是人类的媒体,人类生活中没有任何一个方面不涉及文化或者被文化改变。这包括性格、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处事方式、城市规划布局、交通系统统筹以及经济和政府部门运作。学界普遍认同跨文化(Intercultural或Cross-cultural)是越过体系界限来经历文化归属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跨文化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参与和开展的交流。在跨文化交流中参与者不只依赖自己的语言代码、习惯、观念和行为方式,同时也经历和了解对方的语言代码、习惯、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所有关系。跨文化传播是伴随着人类成长进步的历史文化现象,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更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翻译是一种语际交流活动,交流过程不是简单的纯语言形式之间的对等转换,而是把一种文化中的语言代码转换成另一种文化中的对应语言代码,是跨文化传播的活性转换器。Susan Bassnett曾指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1]影视翻译就是通过媒体传播的方式所进行的跨文化交流活动,译者在此过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他们打破了语言的隔膜和障碍,让本国受众通过影视作品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流。影视翻译的重要性正是源于现实生活中人们外文水平不高与期望接受大量优秀外国影视作品之间的矛盾。目前,很多国内受众由于外语能力欠缺,不借助于字幕翻译无法看懂国外的精彩影视作品,因此也就丧失了了解国外文化的机会。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讲,母语超越了任何一种外语对人类思维的影响,因此好的译制作品不仅有助于观众准确理解原作,满足情感需求,还能使人们在欣赏影视作品的过程中顺利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获得新的思想资源。而要实现影视作品的真正价值,就必须有一个既懂两种语言又熟知两种文化的影视译者架起这座桥梁。在影视翻译中,译者是精通两种文化的交流使者,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一种文化的含义在另一种文化的语境和接收空间中完美再现,在文化交流的层面实现意义对等。[2]他们为人类拆除语言文字壁垒,促进不同社会、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因此,译者在影视翻译中担当着关键角色。
二、影视翻译中译者应具备的素质分析
与所有翻译一样,如何正确理解和表达是影视翻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原作进行翻译之前,译者必须对影视作品产生的语言文化背景及其内容了解透彻,才能准确掌握原作的中心思想,进而在此基础上选择恰当的目的语来表达原作的含义,使译作与原作内容尽量对等,这些是对影视翻译最起码的要求。翻译活动中要想生产出更好的译作精品,笔者认为,作为优秀的影视翻译工作者还应该具备以下素养。
(一)具有较强的影视鉴赏能力
审美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级而复杂的活动,包含了复杂的感觉、心理、思维和情感等一系列多样化的精神活动。[3]影视翻译不仅仅包含着语言文字的翻译和阐释,还包含着艺术和审美价值的再创造。译者在开始翻译之前要做足功课,那就是要通过观看鉴赏影视作品或剧本来了解作品内容。但译者不同于普通的受众,他们是服务于受众的特殊受众群体,要通过“看”来“感知、理解、调动情感,触发联想,进入一种再创作的境界”,即审美鉴赏。[4]影视的审美鉴赏包括对影视的民族性、时代性和社会性等文化特征的审美鉴赏和对影视艺术构成手段、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审美鉴赏,以求进一步从看到的东西中解读更丰富的内涵,去破译更深刻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5]事实上,影视鉴赏的目的不只在于欣赏评价,更重要的是对影视作品深层含义和内在价值的认同和理解,而这种认同和理解是译者能否完美再现原作的艺术效果、契合受众的审美情趣、融合目的语的文化特点、取得最佳观赏效果的必要前提。
(二)具备良好的跨文化理解能力
影视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活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必然会给译者带来极大的挑战。中西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模式、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差异等方面。在思维与表达方式上,汉语是一种意合的语言,它的句法关系主要依靠词序或语义来表现;西方语言注重形合,其句子结构严谨、逻辑性强。翻译家傅雷认为,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东方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描写惟恐不周。[6]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具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并承载着某种文化深深的烙印,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历史的积淀,都反映着该民族的劳动创造、艺术成就、价值取向和生活习俗。[7]而这些长久以来形成的文化习惯影响着语言的传播,对于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受众而言,由于缺乏背景知识而不能准确理解具有特定文化信息的词语是很常见的。基于这些原因,影视翻译要求译者充分考虑到两种语言体系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合理处置译作与原作间的关系。
(三)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
影视翻译是文学翻译的组成部分,文学翻译要求译者对源语和目的语都必须有相当深厚的文学功底。因此影视翻译也需要译者有文学家的灵感和艺术家的匠心。[8]影视翻译工作者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能在准确感受原语文化的基础上,恰如其分地将其在目的语文化中展现出来并易为受众接受,使译作真正达到见之于文、形之于声、达之于受众的最佳效果。
(四)具有严谨的翻译态度
翻译本身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影视作品看似有娱乐化的色彩,但是影视翻译依然要保持其严肃性,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本着对影视艺术和广大受众负责的态度去工作,而不应该只是为了机械地完成任务和单纯地追求物质利益而胡译、乱译。影视翻译中译者要注重把握好使用语言的“度”,即翻译时既不能故作高雅,也不能哗众取宠,而要尊重事实并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将原作内容用目的语表达得准确生动、恰如其分,与影视语言可听性、综合性、瞬时性和通俗性等特点相吻合。
三、译者在影视翻译中应遵循的原则
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人们相互了解和交流的障碍,影视翻译质量的高低对人们欣赏影视资源和文化交流也会造成直接影响。影视翻译中要尽可能地消除这种负面影响,缩小中西文化间存在的差异,注重使中西文化在译作中相互交融达到翻译的对等和平衡,才能不断提高影视翻译质量和准确传达原作意义。为此,翻译工作者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与普通翻译不同,影视翻译承载着不同语言文化之间传播的责任和义务,因此要特别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原则。在全球化语境下,译者要做精通中西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者,也要做合格的“把关人”。译者要具备国际化视野,摒弃过重的本土情结,用现代化、全球化的视界来观照中国的本土文化或中西文化的差异,稔熟地把握中西文化和中西审美差异。我们要完成中国影视“走出去”、外国影视“引进来”的战略任务,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依赖译者主体的才华和能力。影视译者要以高度的主人翁意识和负责任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影视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积极的努力。
(二)忠实性原则
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其自身的特质,影视翻译要严格遵循忠实原作的原则,尽可能惟妙惟肖地反映源语文化和作品特征。译者要了解中西文化,把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态下产生的语言融会贯通,才能做到既忠实原文又让译作“活”起来。语言学家拉多曾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中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事实上,文化背景和影视翻译有着相同的目的和功用,那就是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符号传达思想、交流感情。因此,在影视翻译中应坚持把文化背景寓于影视翻译之中,而不能孤立于语言之外,使受众深切体会和准确理解影视作品的内涵,从而提高受众跨文化欣赏影视作品的能力。
(三)通俗化原则
外界环境在不断变化,人们的审美取向更加趋于个性化、多样化。众所周知,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是文化发展的动力。[9]影视作品受众的审美情趣既受到社会、阶层和民族等共同观念以及人类的普遍感情的深刻影响,又带有极其鲜明的个性化色彩。影视翻译工作者要照顾到各个方面的因素,就需要遵循通俗化原则。但是,通俗绝对不是低俗或者平庸,它是以一种目的语人群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阐释影视作品内在和外在的美,是以民族的语言展示民族特色,使“民族的”最终成为“世界的”。大众化的语言其实蕴含着更大的语言张力和更为丰富的表现力。全球化语境中影视翻译工作者坚持通俗化原则,就是要以朴素的语言反映普通抑或深邃的思想,表达简单抑或复杂的情感。
(四)灵活性原则
随着时代的进步,“全球化”不再只是世界政治经济的专属,文化多元化、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进行跨文化传播成为顺应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举措。[10]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文化也一样,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译者要发挥自己的功能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坚持优势互补、兼收并蓄、灵活处置,才能真正做到使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借鉴和交融。影视翻译不能只一味追求语言等值转换,要实现两种文化之间的深层次的转换。因此译者作为文化交流使者,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文化交流层面的意义对等。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对跨文化交流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影视翻译工作者在面对一些敏感性、隐私性、差异性的话题时,应该在尊重源语文化的基础上灵活对待,进而推动不同的文化之间取长补短,,缩小影视作品折射出的文化差距。
四、结 语
跨文化交流和实现文化全球化是时代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影视作为一种大众传播途径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媒介桥梁作用。为了顺应这种文化全球化的走向,通过影视作品成功实现文化传播和交流,就必须充分考虑到目前受众实际外语水平不足的因素,深入思考如何让更多的人更加容易地享受来自不同地域和文化领域的影视作品。影视翻译承担着让观众享受视觉盛宴和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任务,承载着开展跨文化交流的使命,这必然对广大的影视翻译工作者提出更高标准和更严格的要求。影视译者只有具备精湛的翻译能力、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应有的专业资格,才能真正实现影视作品的价值,达到跨文化传播和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Susan Bassnett.Translation Studies[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eg,1991.
[2] Nida Eugene.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 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4] 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5] 蔡东东.英美电影鉴赏[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
[6] 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8]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9] 胡智锋.影视文化前沿[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关键词:茶文化;英语教育;交流;影响力
作为外语学科的大学英语教育,在提升其教学质量的目标驱动下,需要突出对信息交互必要性的理解。通过对信息交互必要性的理解,促使我们明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切入点。现实表明,大学英语教学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功利主义色彩,这种功利主义色彩主要从大学英语教学所遵循的教学目的来呈现出来,如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过级率、增强大学生的考研英语实力。在这样的教学目的影响下,整个教学生态呈现出封闭性特点,具体反映在:重视词汇、阅读、写作训练,并借助单向度的听说训练模式来完成相关教学任务。事实证明,这将不利于大学生将英语应用于工作与生活之中,那么也就无法充分适应“互联网+”时代下的能力需求。基于此,本文将从茶文化对英语教育的影响入手来展开主题讨论。
1茶文化交流的功能定位
在有效发挥茶文化交流影响力之前,需要对茶文化交流的功能进行认识和定位。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
1.1建立文化共性的功能
主体在进行信息交流时需要拥有共同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在信息交互中产生共鸣,进而驱动主体之间不断去强化交流的意愿。不难发现,在这一方面茶文化具有天然的优势。我国作为传统的茶叶出产国,在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中也积淀起了大量的茶文化,其中包括显性和隐性等两个部分;并在长期的农耕文化环境熏陶下,茶文化逐渐与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形成了具有国民特性的心理文化素质。这就决定了,茶文化具有文化共性的功能,这将帮助大学生自主完成茶文化的交流活动。
1.2搭建交互平台的功能
茶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共性,构成了大学生进行茶文化交流的现实基础。但这里还需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以怎样的方式来实施这种交流活动。以大学英语教学为视点,或许有同行会指出应在课堂教学中来实施。若是这样,仍将促使英语教学陷入到封闭循环的泥淖之中。因此,借助品茗和茶道文化,便能为大学生进行交流搭建起良好的平台。不难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品茗是一件十分休闲、愉悦的事件,而这也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大学生的内心体验。
1.3形成延伸教育的功能
延伸教育在这里主要指向,将茶文化交流从常规英语教学中拓展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从语言类课程教学的一般规律出发,将英语应用能力训练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将能为大学生建构起真实的语言环境。因此,延伸教育功能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而茶文化所固有的生活性,便能承担起这样的功能。
2定位驱动下的影响力分析
在以上三个方面的功能定位驱动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影响力分析:
2.1形成趋同心理素质的影响力
相似的文化心理对于个体融入群体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在信息交互时也不会出现排斥现象。这样一来,将能使大学生在围绕着茶文化进行交流时,能够更好的与其他成员形成良好的互动。再者,由于国人与英语国家民众的思维习惯不同,以及对特定文化内涵的理解也存在差异,这就使得传统那种基于国外视角下的信息交流难以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共鸣,从而就直接弱化了他们在掌握英语应用能力上的绩效。由此,茶文化提供了基于趋同心理素质下的影响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2.2形成英语开放教学的影响力
打破现有的英语教学封闭型色彩,才能拓展英语信息交流的容量,也才能减少“哑巴英语”对教学的干扰。那么如何来理解这种影响力呢。第一,以品茗为载体的茶文化信息交流,本身就因脱离了课堂教学的束缚而具有开放性。第二,茶文化所含有的思想文化元素,又为形成英语的开放式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素材。可见,无论是在茶文化的形式表现,还是在茶文化的内容显现等多个方面,都将助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
2.3形成英语生活教学的影响力
本文所指代的大学英语属于公共英语范畴,那么大学生在学习中必然需要将其应用于日常的生活之中。前面已经提到,在“互联网+”时代下跨境电商将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大学生无论是基于跨境电商的创业活动,还是利用这一电商平台进行消费,都需要拥有基本的英语应用能力。
3茶文化交流影响力的应用问题思考
这里就需要去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将茶文化交流的影响力应用于英语教学之中来。为此,这里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3.1课程内容的导入方面
显而易见,将茶文化交流与英语教学相结合属于课程创新范畴。那么在确保课程创新可操作性的前提下,就需要解决课程的导入问题。或者说,茶文化交流应主要针对英语教学的那个和那些版块,以及如何自然的引出茶文化交流方式。笔者认为,我国大学生受困于“哑巴英语”的制约,所以在课程创新中应突出破解这一短板。因此,在听说教学中可以着力发挥茶文化交流的影响力。
3.2课程教学的实施方面
在课程教学的实施方面,需要着手解决茶文化交流与课堂教学环境之间的不相容问题。前面已经指出,课堂环境无法支撑起品茗所需要的氛围和物质载体。但若是满足品茗文化的需求,那么也就必然会打破现有课堂教学的内在平衡。因此,将茶文化交流与英语教学相结合,不能单一依靠英语教学来完成,而需要获得专业教学资源的支撑。
3.3文化交流的指向方面
“茶文化交流的指向”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以怎样的文化信息,来与英语听说训练进行对接。首先,听说训练需要在循序渐进中来完成,再者还需要控制它的难度进而来适应大学生的能力结构。因此,茶文化交流的指向问题,则需要通过集体备课来解决。以上从三个方面所做的思考为下文实施方案的构建提供了思路,但在突出课程创新的可操作性上,还需要充分依靠一线教师和多学科教师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4实施方案
根据上文所述,实施方案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4.1理清课程创新的价值取向
笔者面对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创新工作时,存有这样的看法:即课程创新的目的应在于优化现有的教学模式,而不是为了完成创新任务而不顾所在学校教学资源的承载能力。诸如不少高校在英语教学中所开展的分层教学而言,其从逻辑上来看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实践中却因对学生的分层缺乏科学依据,以及如何建立起有效的分层教学模式层还有待商榷,所以就导致了这种创新的形式大于实质。茶文化交流与英语教学相结合的价值取向,应是形成多元开放的教学模式。
4.2开辟英语听说训练新图景
在本文开篇之处就已提出,需要改观现有的听说训练图景,毕竟以国外元素为主线的听说训练,只能是邯郸学步的效果。而将听说训练与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和生活能力训练相融合,则需要开辟出英语听说训练的新图景。具体的做法包括:第一,重视茶文化与大学生生活经验的匹配,使之在茶文化交流中能形成知识共性。第二,茶文化与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这将能促使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并建立起一种开放式的交流模式。
4.3多部门联动下的课程实施
将茶文化交流与大学英语相结合,应超越课堂教学的束缚。因此,这里可以充分挖掘专业实训教学的平台功能。那么这也就需要一点,那就是建立起多部门联动下的课程实施模式。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可以在物流实训范畴内建立起品茗项目,并严格设计项目的实施方式和主题内容。茶文化交流与英语教学相结合,必然需要在进行茶文化交流时使用英语。因此,教师还需要在实训实施前引导学生完成课前准备工作。
4.4完备茶文化信息提炼梳理
用英语来进行茶文化交流,除了需要学生完成课前准备工作外,还需要教师有目的的进行茶文化信息提炼和梳理。为了与大学生现有的英语一般能力结构相匹配,茶文化信息可以从“茶文化与内心感受”、“中外茶文化异同”等环节来进行提炼。因此,关于这一点还需要依赖集体备课来实现。
5展望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重视青年教师在这一方面的主体作用。为此,以下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分析青年教师的教学现状。当前不少青年教师较为重视英语教学的应试需要,而未能关注“教学相长”的重要性。另外,由于英语教学难以在短时间内获知学生的学习情况,再者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也逐渐定型,所有这些也弱化了青年教师不断挖掘自身教学潜质的意愿。第二,增强青年教师的职业意识。在实施过程中应重视结合从青年教师身边的案例入手,来告诉他们自觉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性。由于青年教师一般都具有研究生学历,因此可从今后的职称评定、学术水平提升等视角进行阐述。这这里需要注意,应抛弃传统的说教形式。最后,建立多部门的协同作业模式十分关键,所以在开展英语教学创新时,教务部门应协调各部门对教学资源的使用问题。另外,在实施课程创新时还应充分承认传统教学模式的合理成分。
6小结
本文认为,为了改观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需要重视茶文化交流对英语教育的正面影响。为了更好的获得这一影响力,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理清课程创新的价值取向、开辟英语听说训练新图景、多部门联动下的课程实施、完备茶文化信息提炼梳理。
参考文献
[1]周冬梅.大学英语有效课堂教学之反思性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2):56-57.
[2]申丽娟.大学英语反思性教学中的教师必备素质[J].云梦学刊,2008(1):12-15.
[3]王妍.反思性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3):26-27.
[4]徐琪.文化与交际能力培养———刍议大学英语教学之转向[J].教育教学论坛,2014(1):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