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汉语言文学学习总结

汉语言文学学习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汉语言文学学习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汉语言文学学习总结

汉语言文学学习总结范文第1篇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各大高校的传统的文史类学科,随着社会对文学人才需求的增加,近年来受到广泛的重视,在高校就业去向中,新闻出版部门、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都有涉及。汉语言文学在教学上不仅能够直接地体现我国博大精深的汉语魅力,而且象征着我国悠久历史的五千年文化也得到良好的传播和发扬。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的改革开放发展方向,汉语言文学在高校中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专业素质的培养得到重视。着重探讨在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转型,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在此,进一步研究应用性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实践手段,而且是对学生发展方向进行系统的跟进教学,它作为一种新式的教学方法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具有积极的效果,在当前各大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大力推广和宣传。高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学生的基本培养要求是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在教学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在研究中国古今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对国外文学进行研究。汉语言文学是我国高等学府唯一一个对古今中外文学进行全面涉猎的专业,其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而且自身的语言水平和文化素质也得到升华。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企事业单位中对应用型人才需求不断,高校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技能型、应用性人才。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因地制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不但要对语言和文学的基本理论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应该加强对于汉语言文学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也要适度地学习,以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和文学鉴赏能力。重点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查找资料和阅读文献的能力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灌输给学生汉语言文学教育相关的文学语言艺术的政策和法规,以解决学生在走进社会、就业后遇到的基本问题。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教学的现状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培养社会技能型及应用性人才已经是各大高校重视的问题,如何更好地使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是高校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制约,注重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思路转变方向。在我国,传统的大学教育注重对学术性、学科性人才的培养,重理论轻实践,忽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情况。汉语言文学就是其中之一,重视对文学的教学,在具体实践上没有深入研究。社会的发展需要高校正视其存在的社会价值,并调整教学方案,着重应用性转型。在高校的教学系统中,汉语言文学学科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和社会就业人员配置的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上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面临边缘化的危险。因此,调整现有的汉语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探索并研究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转型势在必行。针对目前的现状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转型显得极其紧迫和重要,各大高校在意识到这一点以后,也在探索更新更好的育人之路,进行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转型探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局面,汉语言文学作为文科专业的重点学科,时事政治对其影响重大,深受其变化发展的影响。在了解了这一点之后,对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培养意义重大,及时找到新的培养模式、新途径、新方法,是我国各个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唯一出路。在当前,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侧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战略上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主要为基础文学课、专业课以及专业实践课。当前,在社会大量需求应用性人才的情况下,促进了汉语言文学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革,增加应用性教学模式。这样有利地突破了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的束缚,并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实际的应用能力以提高学生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热情。

三、汉语言文学学科应用性转型的必要性

高校是人才的集结地,也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发源地。在我国企事业单位中,绝大多数重视对人才应用性的培养,高校应该紧紧把握这一特点,满足社会的需求,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人文学院的基础性学科,对提高学生的应用性能力更需要进行新形势下的探索和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教学是一个不断积累经验,需要进行长期总结和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新形式下对课程环境和实践环节进行不断完善。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教学的改革和探索符合当今时展的需要,培养应用性人才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而且能够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综上,汉语言文学学科在应用性教学实践中应该侧重提高其人文价值和就业应用价值。

四、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转型探索的策略研究

(一)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具有丰富性、趣味性、实用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具有广泛的知识系统。专业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而且要重视对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应用性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提高学生对古代和现代汉语言文学的实际阅读水平并加强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普通话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并运用各种多媒体等新型教学辅助工具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堂教学效率。最后,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对课堂的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根据学生的具体内容进行适度地调整,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使其具有丰富性、趣味性、实用性。

(二)专业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文学素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当前这个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具有一定的社会教育意义。在教改的重点上,教师应该注意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转型方面的教育。所以,专业教师要注意自身文化素养的增加,不断进行自我充电,改变传统意义上专业课教学的常规教学观念并逐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转型要对学生在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两个方面进行必要的融合。教师要紧跟时展,对时事新闻进行第一手资料的总结,及时对学生进行教学传达,并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进行实践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尊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规律,把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并充分地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有节奏地对教学工作进行改革。

(三)在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在毕业择业上选择就业的工作较其他的专业同学来讲比较开放,只要是涉及文学文字方面的工作都比较合适,相对火爆的工作如文秘、新闻以及广告策划等。因此,专业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这些工作岗位的特点和优势,利用情境教学模式来和学生进行互动。在教授公关谈判等课程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造两个公司谈判的情境,让学生假想作为一名谈判专家该如何运用自身的语言艺术来赢得整场谈判,为公司创造效益。情境教学法下,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实际工作中的魅力和作用。与此同时,情境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专业素质,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情境教学法的设置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转型起着积极的作用。

(四)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的相关联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文科专业里所学的知识是比较宽泛的,但是在学生就业上,许多知识却运用不到,这是我国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加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的相联系性,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际技能是关键所在。在文科专业里,图书管理、新闻学这样的专业就和汉语言文学专业之间具有很强的相联系性。比如记者在采访时,需要有很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才能很好地把事件的原委叙述给观众。这时就需要汉语言文学课程上的语言锻炼,只有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其他类似专业的相联系性,才能使应用性教学落在实处。促进学生增加自身的应用能力,使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转型得到发展,并且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五、结语

汉语言文学学习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

一、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概况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设置最多、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更是高等院校专业构建中不可或缺的基础专业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近现代大学中又称中文系或国文系,近年有些高校称中国语言文学系。

在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众多高校中,民族院校处于一种比较特殊的地位。民族院校是我国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我国目前共有本科民族院校13所,其中国家民委直属6所即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大连民族学院,各省、区属7所即云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湖北民族学院。此外还有一些处于少数民族地区、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主的综合性高校如新疆大学、内蒙古大学、大学、广西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都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较早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如西南民族大学1956年设专科,1957年设本科。

相对于各类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而言,民族院校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师资队伍、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既有相似的问题,更面临着各自特殊的难题。首先,民族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诸多方面本来就无法和综合性大学相比;其次,在我们民族院校内部强调突出民族特色因而对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视不够,无论是经费还是科研项目等方面都不可能向其倾斜;第三,民族院校内其他专业的同志没有认识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性、应用性地位和作用,一味强调各自专业的应用性、实用性,忽略了汉语言文学对其他那些应用性、实用性专业的支撑作用。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民族院校的重要意义

(一)对于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从民族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来讲,汉语文是他们必备的工具。民族院校的学生无论在学校选学什么专业,都离不开汉语文这根拐杖。如果汉语文的基础比较差,学习各类专业知识将必然会面临许多困难,肯定会影响到他们的专业学习和研究。

其次,汉语文可以提高民族院校学生择业的竞争力。当今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假如学生只是精通某种民族语文而缺乏汉语文的表达和书写能力,学生毕业时就会感受到比别人更大更多的就业压力。

第三,汉语文对于中华大家庭各民族共同交流和经济建设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华大家庭中有55个少数民族,党和政府一贯主张“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宪法也明文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语文是民族地区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所必需的。但是汉语是我国最广泛的交际工具,也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更是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语言之一。因此,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就离不开汉语言文字学的学习。有少数民族学者早就指出:“少数民族懂得汉语文的人越多,运用汉语文的能力越强,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也就发展越快。”

(二)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首先,汉语言文字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结晶。语言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形成和变化的,在形成、发展、变化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各民族之间的交往都会对汉语产生影响,换句话说汉字不单单属于汉民族,而且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结晶。

其次,汉字文献也不仅仅是汉族文化的载体。浩如烟海的汉字古籍文献,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综合知识的总结,也记载着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交流,甚至许多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经验、文学艺术也主要靠汉字文献而得以流传至今,换言之汉字文献成为中华多民族交流的见证,也为保存各少数民族文化做出过积极贡献。

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可以进一步增强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树立在中华大家庭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思想观念,树立“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意识,从而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三)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稳定与发展少数民族人才学好汉语言文学,可以更好地对外交流,可以更便捷地获取各类信息,从而更好地为少数民族省、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作贡献,缩小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距,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繁荣昌盛做出更大贡献。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的思考和愿景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已经开始在汉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上作思考、探索和改革。

第一,文学院近些年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并从学理上进行探讨,在实践中进行改革。比如徐希平早在2003年就发表了《关于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2007年又发表了《加强实践、突出特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等论文,从理论上对此进行了思索和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各学科的老师都在积极探索、踏实改革、认真实践,学院在2007年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办学50周年之际,特地将全院师生对于汉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相关论文结集出版。

第二,加强教学改革与研究。文学院从2006年期每年定期举行“文学院教学活动月暨教学艺术研讨会”,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三届,全院师生共同参与,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

第三,加强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学院十分重视课程建设,到目前为止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省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校级精品课程现代汉语、美学概论、外国文学史。汉语言文学专业2007年被批准为四川省特色专业。

第四,在学校实行完全学分制的前提下,认真调查研究,切实修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和学生修读指南,突出汉语言文学在民族院校的特色和优势。其中我们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坚持完成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通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拓宽对民族文化、民族文学以及民族交融有关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其次适当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对各民族学生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再者增加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介绍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即重视过去被忽略的各少数民族代表性文学作品和许多保留在汉字文献中的少数民族作品;最后注重基础课与应用型课程的有机结合,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各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超级秘书网

第五,切实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增大各门课程的信息量,有效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到目前为止,汉语言文学专业所有课程都已实现多媒体教学。

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尝试和努力,但我们和兄弟院校还有差距,我们也还有许多困惑,所以我们殷切期望通过全国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研讨会,实现如下愿景:

其一,加强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我们扬长避短、进一步突出各自的特色,更好地适应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对多民族人才的需求。

其二,希望由此搭建一个平台,将研讨会办成一个可持续的、松散的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联谊、交流和沟通的论坛。我们希望由今天开始,以后大家轮流、不定期地举办此研讨会,增进友谊,互相学习,使我们办出各自特色。

其三,推动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建设。过去因为各种客观和主观的原因,我们不得不选用“权威”教材,可是这些教材却不适合民族院校多民族学生的文化和知识水平,我们希望组织力量编写立足于民族院校多民族学生实际情况的、适合多民族学生多元文化背景的教材。

其四,推动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召开研讨会,有幸请到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文学院、中文系的各位领导、专家,希望能不吝赐教,毫不保留地将您们好的办学理念和思路,成功的改革实践经验传授给我们,我们将认真学习,深化我们的教学改革,推动我们的专业建设,从而使汉语言文学专业,使文学院办得更有特色。

参考文献:

[1]张绵英,阿旺措成。略论藏族地区的‘双语’教学[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民族语言文学研究专辑)。

[2]。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3]徐希平。关于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10)。

汉语言文学学习总结范文第3篇

汉语言文学作为具备悠久历史同时又能够紧紧跟随时展的步伐的专业来讲,该专业所进行培养的人才自身应当具备非常强的独立审美的能力,在面对工作社会的时候,不单单可以使自己的专业和特长得到全面的发挥来进行服务大众,服务社会,进而来给社会创造一定的价值,同时还可以通过对与自身具备的优秀品质和人格进行塑造,实现使自己的审美品位得到全面的,不断的提升,进而来实现使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得到传承并且将其发扬光大。传统教学所指的学科知识论主要是指传统学科的教学理论具备的主要教学指导思想,学科知识论主要是认为我们发现感知的所有存在的知识都是有用的,对于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且融会贯通的运用就是一个人自身具备的职业能力,所以就要求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务必具备知识了解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其中的实践课就应当归属于理论课知识的附属演绎。在我国对于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汉语言文学和理工科学科两者进行相比,汉语言文学自身的实用型并没有那么强,同时汉语言文学在教学的过程中,相比理工科,学生对其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从根本上谈汉语言文学不单单是我国社会文明的一种简单的传承,同时还是实现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对学生自身要求具备较高文学素养,不仅仅可以熟练地进行对汉语言文字的运用,同时还要自身具备比较高的文章写作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对语言文学的文言文能够有有比较好的理解能力以及书写表达的能力,不仅要对文言文可以读懂,同时对于文言文中的通假字以及同音字还要具备基本的识别能力和融汇贯通的运用能力。

2如今我国汉语言文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汉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不像数学之类的科目利用公式就可记住一个概念。汉字的组成就具有字和音两个概念,还有它所表达的意,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需要不断地渗透才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仍然没有完全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而实现改良,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也仅仅是以教材为中心的基础型内容,尤其是许多教师仍然采取简单、机械的课堂讲授法来传递汉语言文学知识,通常的做法是根据课文内容,逐字逐句分析,讲解字、词、句的基本含义,画出重点,这种做法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的培养。在以往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学生已经习惯于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上课根据老师的要求记笔记,下课同学之间对照笔记,考试的时候划范围,全凭知识的积累和背诵,学生鲜少有自己的理解,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根本无法实现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真正目的,对于培养新时期人才的文学素养来说并没有益处。

3优化我国当代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模式的措施

3.1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正所包含的内容所涉及到的方面比较广,其中主要包括我国的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以及中国的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等非常多的文化课程,这其中所学习的学科课程包含的内容之间具有文化的交叉和重叠,例如在汉语言文学的文学概论中所包含的文体学知识和写作学,之间存在的重复和交叉设计的教学课程的安排非常不利于在教学中对学生所学的知识有效形成比较系统性的知识结构,这就造成对语言文学教学的效率非常低。因此在语言文学教育的课堂上主要把学生来为课堂的中心,作为老师应该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地丰富,做到让学生在快乐的玩耍中学习,而老师则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作为解答课堂上课下疑难问题的角色。

3.2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学生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汉语言文学自身具备的应用性主要是体现在对学生就业时的导向,主要强调学生自身对于知识的最根本的应用能力,来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岗位,实现更加快速的适应社会的职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对于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将我国古代作诗中所用到的平仄,以及对联中所用到的虚实进行融入学习,综合的让学生进行掌握,这样不单单的增加了学生们对于汉语学习的兴致,同时还使得中国的古典文化得到传承了。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如果仅仅是采用单一的教学办法,对学生是没有知识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的,因此这就要求学校应当积极进行对比较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施进行引进使用,做到利用多媒体设施进行教学,让老师自己进行制作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教学动画,保证学生们在一个舒心愉快的环境下进行语言文学的学习,同时教师来应该做到以汉语言文学自身的性质和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态度和特点来进行分析,不断地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总结,探索出最佳适合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方法。

3.3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和实践之间有效的结合。在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单单的让汉语言文学整体的教育方法方式仅仅停留在教育的表面。教育院校对于汉语言文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做到推陈出新,一定要打破陈旧传统的汉语言教育方式模式,真正做到提高整个汉语言文学自身教学过程中的社会适用性。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实践具体的过程中,参与教学的教师一定要摒弃陈旧的教学方式,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灌输知识,采取单一呆板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的结合讲授法和引导法以及采取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以及采取小组合作的办法等诸多的形式进行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应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赋予汉语言文学教学新的时代语言,开创新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格局,让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喜欢汉语言文学学习。

4结论

汉语言文学学习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新时期 汉语言 文学教育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教育学科,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位置。一些学生认为汉语言文学的实用意义不大,教学的知识也相对比较乏味和枯燥,对汉语言教育的重视不够,不能体会到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和其自身对我国人文知识传承的作用。针对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出现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措施进行及时的解决,才能提高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

1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汉语言文学教学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作用,需要高等院校充分重视。目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学方面和教材方面的问题。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相对比较落后,不能适应新时期中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要求。例如,教师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学氛围比较沉寂,基本属于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所讲解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比较淡薄。汉语言文学知识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本身就已经比较枯燥和乏味。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汉语言文学学习,就会降低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另一项问题就是教材问题。高等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使用的教材,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汉语言文学课本内容的影响,在新时期中不能与时俱进的对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教材内容进行创新和重新组合,已经不适合新时期中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需要。因为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教材内容比较陈旧、与时代脱节,所以学生觉得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知识比较枯燥、乏味、缺少新意,对汉语言文学缺乏学习兴趣。一些高等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材中的内容,大部分都是需要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汉语言知识进行练习和实验,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文语言文学教育中解决问题的建议

2.1对教育方法进行创新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在新的时期中,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和发展要求。因此,在高等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与时俱进的更新和改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适应新时期中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新的要求。例如,在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运用提问的方式,或者运用的具体案例进行教学。汉语言文学的实践性相对比较小,但是并不是不存在的。教师在完成一节汉语言教学之后,可以先把下节课可能会涉及到的相关汉语言文学问题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进行查询和记录。学生在接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分组合作或者班级合作,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利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实现对相关资料的收集。在汉语言文学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应用不同的方式实现。例如,学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图书室、网站等方式,对相关视频、文字记录或者表格信息进行收集。

2.2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用性

新时期中,我国教育教学体制已经改变,实施新课改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专业素养,满足新时期中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后,就会走向就业的道路,通过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高等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观念也应该进行一定的改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行,新的课程标准改革越来越深,需要汉语言文学增加自身的实用性,才能满足新时期中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用性,学校可以根据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强对汉语言文学教学教材的改革,实现教学的重组和改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那些死记硬背的内容,对教学知识进行创新,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例如,教师在作文教学课堂过程中,除了要对需要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还应该拓展一些课外知识。学生可以有计划地阅读一些相关的汉语言文学杂志期刊,对自己不理解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进行查阅,或者和老师、同学一起探讨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兴趣,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汉语言文学成绩,有效地提高了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2.3提高教师的专业性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教育教学过程中,一项历史悠久的学科,是我国知识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对汉语言文学非常精通,具有比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水准。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新时期的要求,对教学的观念和方式进行完善和创新。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的教学情况,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汉语言教学的效果。

3总结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实际的汉语言教学过程中,因为某些因素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院校和教师等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改善和解决,才能促进汉语言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汉语言文学学习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知识经济;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科学发展

汉语言作为我们母语,是人们日常工作、生活、思想交流的基础与保障,同时是中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网络语言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对汉语言文学的创新,但在一定程度上其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不利之处。

一、新时期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影响

1、网络方便了人们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

移动图书馆的开发,数字资源库的建设,已逐渐成为了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网络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作品阅读只能通过纸质的书籍,进行慢慢品味书中的韵味,而如今网络技术日益普及,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设备等的流行,人们在阅读的时间、方式上的选择上更加灵活,从而节约时间,提升了阅读效率。另一方面,在网络技术普及之前,外国的经典名著很难被普通人群所接触到,而如今文学爱好者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可以品味到更多的优秀外国经典名著。

2、网络语言带来的积极影响

网络语言是在现有汉语言的基础上,结合新事物、新现象的特点而产生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汉语言文学的推陈出新。其在借用了汉语言语法中的缩略、谐音等变化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赋予了新的内涵与意义,是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交汇。网络语言具有不受传统的语法制约,吸引力较强等特点,是网络文化的重要体现,给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也增添了许多的乐趣与色彩。以网络语言“人在逋尽蔽例,其本意是指人们在旅行过程中遇到的尴尬事情,但是“人在逋尽比聪缘酶加的形象、生动,从而被大多数人所喜欢与接受。

另一方面,网络语言往往来源于生活中比较热点的新闻或事件,是对其社会现象的侧面体现与反映。比如“我爸是李刚”,是人们对于一些仗着自己父母有权有势,从而不遵守社会公德、法律法规年轻人的讽刺与调侃。体现的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以及人们对于这种社会现象的批判与不满。在信息化的今天,网络已成为了人们表达思想情感、对于社会现象、法律法规等看法与思考的重要平台与渠道,网络语言成为了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

3、网络语言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部分网络语言偏离了汉语规范。网络语言普遍是为了追求新奇和方便,在很多方面都没有遵循汉语规范。有些词语的词义被曲解,还有很多刻意的错别字,这些都会在汉语言发展方面有负面的影响。网民的主要群体之一,就是青少年,他们喜欢新鲜事物,而且乐于并且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情感非常丰富,却没有很强的辨别是非的能力。青少年正处于语言的学习和培养的阶段,大量的使用、接触网络语言,接受了其中不规范的特点,容易不规范表达的坏习惯。

二、对待网络语言的正确态度

1、取其精华

网络语言是根据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通过大众媒体得到发展与普及。在网络语言中,还是有着一定的可取之处的。它对人们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且在语气上面显得更加生动诙谐。正确地看待网络语言,就要懂得分辨网络语言的精华和糟粕。切忌一味地模仿任何性质的网络语言,丢弃汉语言文学的精华。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网络文化良莠不齐,人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正确分析网络语言的好处和弊端,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网络语言,同时也不能放弃对现代语言文学的诵读。

2、摒弃恶俗的网络语言

有很多网络语言具备不良信息。比如“TMD”,在网络语言之中,它的原本意思消失了,而变成一种具有不良信息的词语,应当杜绝使用这种网络语言。使用这种具有不良信息的网络语言,不仅不利于人们文明用语,而且还会引导人们养成坏习惯。对于这些落后的网络语言,我们一定要分辨清楚它们的利与弊,正确地看待它们的发展。

三、在网络环境中汉语言教学的科学策略

1、优化高校汉语言文学的课程体系

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科学化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汉语言文学的实效性与服务育人功能的体现。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综合学科建设、大学生文化教育、应用型能力培养的诸多功能。既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又要将大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各方面能力的锻炼有机集合。高校是培养社会发展建设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大学生在高校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后,最终会走向社会,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转化为能力,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信念与理想而不懈奋斗。因此,汉语言文学课程的设计应该体现出时代特色,与社会所需求人才的标准与要求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关注其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其应用文写作功底,口语表达能力。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大学生知识体系构建、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与结合。

2、改进高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法

经济的全球化导致了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在科学技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文化观点与现象也呈现出了时代特色。但是在实践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与多元的文化背景与现象不相协调,缺乏一定的创新性与时代性。汉语言文学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学生进行了积极的引导,然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启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汉语言文学教学实效性的增强。在多媒体时代的今天,网络技术日益普及,大学生对于新媒体充满了兴趣。注重大学生在汉语言文学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能够在上网、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积累知识,思考遇到的问题,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与综合素质。

3、师生互动,活跃课堂,净化语言环境

高校课程的设置,教学的进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出适合于社会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因此,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应该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思路与创新理念,赋予其时代特色与新的含义。以往教师在课堂从上课一直讲到下课,一味掌握主动权的方式已不适应新时期优秀人才的培养,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表达其自己的观点与想法。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搜集整理具有讨论意义的主题,在课堂上开展小组讨论,最后老师做出总结与陈述,对于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做出评价与鼓励。同时,老师可以通过微信、QQ等组建网络交流平台,在课后或日常的生活中,遇到问题,可以及时的探讨与交流。在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及时的了解、掌握的学生思想与状态,摒弃恶俗的网络语言,净化语言环境,对学生加以及时的引导与启发,这样才有利与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在新时期研究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应当抵制不良、低俗的网络语言,学习好汉语言文学,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汤玫英.网络语言创新的动因及其不当取向.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04).

[2] 高岭,土宁宁,马骏鹰,《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2).

[3] 张爱明,宗瑞.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分析[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8)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