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长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甘青宁地区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
办学模式,即办学样式。是根据办学主体、办学目标和学制等主要特征的不同情况划分的办学标准样式。准确了解当前甘青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所采用的办学模式,立足实际,分析其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吸取“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精华为发展甘青宁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提供借鉴。当前甘青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所采用的办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校校联合办学模式
所谓校校联合,是指通过与其他学校的合作来实现人才培养。该模式是当前甘青宁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所采取的一个主要模式。在甘青宁民族地区,由于民族职业教育起步晚,发展缓慢,专业的技能型教师、技能实训基地和就业渠道等这些基础条件达不到要求,所以与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合作,借助其合作学校的专业教学、技能训练与就业渠道来联合培养技术人才。该模式的特点在于可以迅速提高生源质量,提高学校办学效益。能实现技术人才的培养和输出。比如: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合作学校多集中在天津、青岛、北京等地。宁夏回族自治区合作的学校多集中在山东、福建等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合作的学校大多集中于山东、江苏等地。
2、封闭式办学模式
该类型的职业学校采取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既没有与其他学校联合培养,也没有与当地企业进行合作,只是该学校自己负责招生,只负责进行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不组织实习和不负责人才输出。这种办学模式多是原计划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办学效率和质量非常落后,该种模式落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几年来,该种学校出现无生源地现状。经济知识迅速更新的当代,此种教育模式太过被动和封闭,也是职业教育最不应该采取的生存之道。
3、校企联合办学模式
校企联合办学,就是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来培养人才。它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课堂和实际工作的有效结合来培养人才的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有: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增强了办学的活力,培养的人才适应市场的需要。它分为两种不同的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该种模式就是根据某个企业现阶段发展状况对某方面的技术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专门按照企业所需来培养和提供给技术人才。该种模式的特点是按需培养人才,生源多,见效快,学生就业有保障。能增加企业和职业院校的信心,同时也能增加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信心,进一步而言,也能改变家长对职业院校的偏见。另一种是合作培养模式,就是企业和学校合作开办相关专业,包括联合培养中心,集中实习实训基地,合作成立“双师型”教师。该种培养模式是德国现阶段的主要培养模式,也是我国发达地区所大力推广的培养模式,但在甘青宁地区该种模式处于探索阶段。
二、借鉴“双元制”教育模式下发展民族职业教育的启示
1、立足民族地区实际,发展民族特色专业
从文化适应性的角度研究民族职业教育是传统的视角,但在操作层面比较乏力。能否将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有效的运用到我国甘青宁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中,结合民族地区的文化风俗,从趋同化的潮流中开发出民族特色。比如,银川第一职业高中开发的“宁夏全羊宴”。即依据“满汉全席”中传统格式,设计并制作的一套全羊宴菜单。该专业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受穆斯林文化的影响,主观上是对少数民族的尊重,客观上也使清真菜得到传承和发展。以藏传佛教文化圈开发的唐卡艺术专业。即“卷轴画”,是根据唐卡有画轴、便于悬挂膜拜瞻仰和收藏携带的宗教美术品。唐卡因色彩亮丽、图像庄严,具有高度的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被称为佛教艺术的一朵奇葩。在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青海省的很多职业学校设置了该专业。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是制约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2、转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在民族职业教育中投入更多的人文情怀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家长传统的教育理念,职业技术学校是家长对孩子未来做出选择时最后所考虑的选项,在多数家长眼里,职业技术院校毕业对孩子而言也没有多大的发展空间。改变传统的对职业技术院校的偏见,我们需要将职业院校做好,做到家长放心送孩子上职业院校,学生在学校学到真正的技术,成为合格的技术人才。
当前职业教育最大的问题:一是学生技能不足,培养了一批不够“职业”的学生。二是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了一批用不上的学生。三是教育理念跟不上,培养了一批没有职业精神的学生。他们想当白领做干部,却没有岗位;社会需要蓝领和工人,他们却不愿意做;即使愿当蓝领做工人,职业技能也不够。政府和社会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学校,给予补助,但是效果不好。
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
一是政府补助按学生人数计算拨款,不分专业,不讲成本。学校从自身利益出发,开办成本低的、容易办的专业。而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专业,往往成本高、不容易办,学校不愿意办。即使办了,学校也不能按需要建设实训基地,配备双师型老师,开设实训课程。
二是对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的规划引导不够,学校什么专业好招生就办什么专业。由于社会对职业的偏见,学生和家长都希望选择“白领专业”,学校开办这类专业容易招生,结果,做学生容易当白领难。
三是普通高校抢生源,影响职业学校的正常发展。在社会对职业教育存有偏见的现实面前,普通高校开办职业学院,凭借“母体”的金字招牌,抢走职业教育的生源,却不一定具备双师型老师和实训基地。
四是政策不公平,民办职业教育发展艰难。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具有专业需求多样性和变化快的特点。民办职业教育贴近市场、机制灵活和经营高效,更能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要。然而,近些年部分省份实施职教攻坚计划,政府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公办学校,使两者处于更加不公平竞争地位,民办职业教育发展面临更大的困难。
为此,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1.科学合理设置专业、确定招生人数。按照我国的发展需要,统筹规划,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培养用得上、能就业的职业技能人才,为国家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2.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职业院校。按照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需要,对学校的建设和专业设置,制定准入标准。当前尤其要注重双师型老师的培养和配备,以及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实训课程的设置。
3.按专业的培养成本提供政府补助。政府对职业教育公用经费的补助不能简单按人头发放,应根据培养成本,按学校类型、专业不同,分档次给予补助,引导职业院校结合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办出学校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 困惑 对策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当前深入贯彻落实职业教育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是培养各种复合型、实用型的技术工人,可以满足企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然而,随着企业对务工人员需求的不断扩大,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考验,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种困惑”:
一、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惑
1.社会传统落后观念对农村职业教育认识存有较多偏见,造成职业教育生源不足的困惑。
首先,表现为社会对高学历的追捧,家长把子女接受教育的目的只定位于追求高学历和高收入的科研管理人才的目标上,不到万不得己,家长通常不会支持孩子上职业学校;进了职校的学生亦有自卑感,总觉低人一等;社会上也存在有职业学校就是成绩差生去的地方的偏见思想,错误认为职业学校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有用人才。
其二,由旧体制下的政府主办变成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学校主办,职业教育的市场化特征日益凸显,在新的形势下,受国内各大专院校扩招和私立高中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风波的冲击,中职教育一度遭遇冷落,职教招生更是难上加难。而近几年国家对中等教育在经费投入、师资调配和政策支持等方面有所加强,但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还是杯水车薪。
2.职教招生市场混乱,造成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举步维艰的困惑。
随着我国初中学龄高峰期的即将过去,加之各大中城市对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工需求的不再那么强烈,职技校招生将面临更大挑战。再者,国内许多职技校为追求办学利润的最大化,不惜降低学生入学条件和收费标准;有的民办职技校为了和公办职技校竞争,采取公开散发虚假招生简章,以高额回扣雇用招生人员为其招生等不正当手段,恶性抢夺生源;一些根本不具备办学条件的私人学校也常打着正规院校的招牌,高额“购买生源”,致使正规职技校按正常的招生机制几乎招不到学生。
3.生源素质普遍偏低,造成了教育教学管理难度增加的困惑。
由于农村职业学校存在着招生困惑,造成农村职业学校的招生已经没有入学的门槛,学校要生存,生源就是学校得以生存的前提条件。所以对生源无选择的余地,只要想就读职业学校就照单全收,甚至挖空心思想尽一切办法去招生,每所职业学校都把招生工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也是无奈之举。
二、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事业,是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真实,是提升县域经济水平的重要源动力。“十一五”期间,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人力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只要各级、各有关部门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抢抓机遇,认真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和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加强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以及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真抓实干,加大投入,开拓创新,通过不懈努力,农村职业教育一定会摆脱困境,拓展出新的更大发展空间。
1.要转变观念,增强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事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正确引导和教育广大干部群众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统一思想,积极营造全社会广泛关注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要把职高发展与普高发展同步规划,尽快出台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政策,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增强区县职教中心办学实力。
2.政府出面,部门联合,强化职教招生市场的管理。
要严格执行职校招生审批制度,对职技校招生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坚决禁止不具备办学条件、没有办学实力的“冒牌”职技校进入县内招生,对那些采取不正当手段搞无序竞争招生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抵制。取缔非法的“招生中介机构”。要积极采取措施,建立新的职技校招生机制。职技校招生应在各级招生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以职业院校为龙头,各生源学校加强宣传配合,取消提前介入学校招生的做法,保证生源质量。
3.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成立县职教中心管理委员会,建立职教联系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讨论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4.建立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①拓宽渠道,专兼结合,广泛吸收优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注重面向社会广泛吸取具有一定工作实践经验、符合教师资格要求的优秀人才到基地担任专任教师;吸收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中等职业学校兼职任教:优化基地的人力资源配置,使教师配备适应职业教育事业发需要。
②加大培养力度,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大力推进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积极开展校本培训,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为重点,制订校内培训计划;采取老带新、高带低等“传帮带”活动,是高尚师德和精湛教艺得到传承和发扬;围绕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广泛开展教学研究、技能竞赛、教学成果展示交流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水平;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邀请有关专家和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举办培训讲座,开展技术指导,开阔教师视野,跟进技术发展,密切与社会的联系。
关键词:英国;职业指导计划;儿童职业启蒙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1-0079-02
英国政府于2009年10月26日推出了一项职业指导计划,将向英国的小学生提供职业信息,并让他们体验大学校园生活和企业工作环境。这项计划旨在使小学生及早找到各自兴趣所在,扩大他们的视野,激发家境普通的孩子的上进心。英国儿童、中小学与家庭事务大臣埃德·鲍尔斯认为需要将职业教育时间提前,从上小学的娃娃抓起。然而,也有教师对这项计划表示担忧,他们认为不可以过早地扼杀孩子的想象力或划定他们的选择范围。但是,适当合理的职业指导和教育不仅不会限制儿童的想象力和选择范围,而且还会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和人生规划产生有益的影响,关键是如何把握实施的深度和广度。笔者拟从可能性、必要性和应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探讨儿童职业启蒙教育。
实施儿童职业启蒙教育的可能性
(一)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儿童职业启蒙教育提供了可能
首先,从儿童的生理特点来看,进行适当的职业教育和适量的锻炼,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动手能力。
由于儿童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发展不平衡,兴奋占优势,并易扩散,因此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占优势,第二信号系统相对较弱,表现出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动作准确性差等特点。进行简单适量的职业训练和工具操作,可以有效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儿童的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
此外,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时期,躯干和四肢都在生长发育阶段中,进行一些适度的职业锻炼和操作,不仅有益于儿童身体的协调性的发展,还可以提高儿童对自己身体的认识。
其次,从儿童的心理特点来看,合理的职业指导和职业锻炼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和心理认同。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7~12岁儿童的心理正处于由较低的心理活动过程向高级心理活动过程迅速发展的过渡阶段,该时期儿童的心理具有三个主要特征:(1)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模式向抽象思维过渡;(2)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自觉性迅速发展;(3)集体意识和个性逐渐形成。因此,这个时期对于个体的品质和意识而言,不仅是有利期,也是关键期。
在这一时期可以利用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职业启蒙教育。第一,可以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使其提升对自己的认同和归属感;第二,可以培养儿童的发散思维,提高抽象思维水平;第三,可以培养儿童的集体意识和与人协作的精神;第四,有助于塑造儿童良好的人格品质。
(二)职业教育的规律为儿童职业启蒙教育提供了可能
从职业教育本身来看,其发展规律也呼唤对儿童的职业启蒙教育。
职业发展理论的先驱弗兰克·帕森斯认为,职业发展是个体的“职业自我概念”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过程。职业发展在个人生活中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发展过程,职业选择不是个人生活中面临择业时的单一事件,而是一个过程,人的职业态度和要求也不是面临就业时才有的,而是在童年时期就开始孕育职业选择的萌芽。
我国教育家刘占恩在《择业自审表》首项内容“择业须知”中曾明确指出:“对于所择的职业,若要成功,必须有充分的预备与相当的学识”。职业选择是不断发展的,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增补有益的信息,持续吸收相关学识,这一过程无法一蹴而就,需要从小开始积累和学习。
此外,要使人们永远具有既为个人谋生,又为社会服务的职业意识,有赖于职业指导。这种指导是一种长期持续不断的过程,开始于职业选择之前,继续于已得职业之后。因此,儿童时期的职业指导是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
实施儿童职业启蒙教育的必要性
(一)顺应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英国儿童、中小学与家庭事务大臣埃德·鲍尔斯说:“我们知道,相比于在7岁至9岁就接受相关教育的孩子而言,14岁开始思考这些问题已太晚。”英国的这项职业指导计划将率先在曼彻斯特、普利茅斯、约克等7个地区的38所试点小学实施。届时,试点小学里7~11岁的小学生将有机会进入大学和企业,切身感受成年人如何学习和工作。同时,教师也会在全校师生大会上为学生的职业选择出谋划策,并提醒家长做好相关准备,以便指导孩子做出正确选择。另外,在诸如“脸谱”等社交网站上,儿童也能获得职业指导信息。
在德国,学校的设置不仅是逐渐递进的,而且在接受完基础教育之后,还可以针对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学校进行专门学习。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学校就会根据不同学生的天赋和特长进行分流,一部分孩子从10岁就已经开始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了。德国人认为,儿童修完基础学校后,应当进入最适合他们学习能力的学校就读,德国发达的职业教育和高度工业化与小学分流不无关系。
美国在1971年就开始在全美范围内推行实施的终身化的职业教育——生计教育也涵括了对儿童的职业教育和指导,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从幼儿园到成年获得全部生涯的谋生技能,并形成个人生活方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通过的《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中提出:“初步了解技术和职业生活应是普通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此可以形成对现代文化的技术本质的理解,并使他们尊重那些需要实际技能的工作。”
(二)弥补国内儿童职业教育的空白
虽然我国正在逐步提高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和投入,但是由于职业教育起步晚,还有一些观念认识没有转变,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仍处于劣势,专门针对儿童的职业启蒙教育和指导更是一片空白。
由于职业教育不到位,很多学生只有在所谓“学有所成”之后才考虑定位问题,只有在面临毕业时才考虑职业问题。这就造成对于“职业意识”的无意识,导致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新失业群体”等就业难题。我国的职业教育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当下应当做的,就是要利用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和扶持这一契机,从娃娃抓起,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发展。
(三)塑造个体的职业归属感和幸福感
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起步晚,职业教育不完善,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观念存在问题。家长、教师、学生普遍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职业指导,使得专门的职业学校在社会上的地位低下。虽然人们最终都会在某一时段面临就业,开始职业生涯,但却对这之前的职业教育不屑一顾。从娃娃抓起,对儿童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和职业指导,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逐渐扭转职业教育的劣势地位,逐渐转变社会对职业学校的偏见。不仅不会限制儿童的选择,还会为儿童提供更广阔的视野,深化其对职业选择的认识,为以后职业生涯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做好准备,使得个体在重视个性发展的基础上,拥有一定的能力,并且担负起社会所赋予的重任。
实施儿童职业启蒙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避免强制教育和过度教育
早在18世纪,被誉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的德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赫尔巴特就曾警告教育者:“不要进行过度的教育,要避免运用一切不必要的强制,这样的强制可能使儿童无所适从,可能抑制他们的情绪,毁灭他们的乐趣;同时这还可能毁灭他们今后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探讨职业教育是否应从娃娃抓起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把握好实施职业教育的度,适度的教育和指导有益无害,不恰当的教育就会适得其反。
因此,以儿童职业启蒙教育这一概念定义儿童职业教育,就是要强调对儿童的非职业定向的启蒙教育,避免过早地给儿童带来心理枷锁和社会负担。职业启蒙教育旨在激发儿童对职业的好奇和兴趣,为儿童提供初步的职业认识,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完整的人格品质。
此外,还要注意避免强制教育。职业启蒙教育应当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其兴趣出发,给儿童自由选择的空间,以免儿童产生逆反心理。
(二)注意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转变
在对儿童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和指导的过程中,教师的素质和对待职业教育的态度显得至关重要。儿童的职业意识正处于懵懂阶段,接受性和可塑性极强,对他们进行正确的职业教育,有助于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长久的错误观念和偏见。因此,教师首先应当提升自己对职业教育和指导的认识,注意自己的言行,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念,扭转错误的文化传统偏见,以使职业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注重儿童人生关怀及品质和意识的培养
儿童职业启蒙教育的模式建构是重点,也是难点,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地点选择、教学内容筛选等都需要经过严谨的研究和科学的安排,都亟待大量相关研究和理论的支持。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要始终围绕启蒙二字,把握合适的度。
对儿童的职业教育,重点不是训练儿童掌握某种技艺或产生某种社会责任感,而是要给予儿童丰富的人生关怀,塑造其健全的品质和完整的人格。因此,没有必要安排过于专业的过程和紧凑的课时,可以选择类似于手工劳动等简单的课程,并通过选择合适的户外地点将职业教育和指导融入教学内容中,给儿童以职业代入感,丰富儿童的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叶亚玲.职业教育应从儿童起步——由“新失业群体”引发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5).
[2]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新华网.英国职业规划从娃娃抓起 让小学生体验企业环境[OL].[2009-10-27].http:///edu/2009-
10/27/content_12337161.htm.
[4]余瀛波.教育至上:一切从娃娃抓起[N].法制日报,2009-11-17:(2).
关键词:瑞士职业教育;模式探讨;启迪
职业教育在瑞士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是其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强大的基础。瑞士的职业教育历史悠久,同时受多元文化的熏陶,逐渐形成了完善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瑞士职业教育模式堪称世界典范,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占有主导的作用,为瑞士的繁荣发展夯实了基础。
一、瑞士职业教育发展特色
1.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瑞士整个国家形成一种强烈的共识,认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必须注重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因此,瑞士在法律、国家政策、经费方面对职业教育都给予很多倾斜,确保了为企业、行业输送各类型的技术人才。经过长期的发展,其职业教育体系十分完善。瑞士全民对职业教育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并十分受重视,把职业教育发展作为国家的大事来办。在瑞士,人们对上职业学校没有偏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受重视程度是相同的,上职业院校同样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样获得社会尊重。只要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家长一律支持,在学生的利益方面,全社会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2.实行独具特色的“学徒培训制”职业教育模式
瑞士的职业学校创办于20世纪40年代,其推行的独具特色的“学徒培训制”体现了瑞士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的一个突出亮点,更是职业教育的成功典范。瑞士的学徒培训制体现了特色的双轨制,即学徒在企业进行培训和在职业学校学习同时进行。学生不用考试就可进入企业做学徒,双方签订合同后进行备案。学徒在学习期间除了学习文化知识,主要进行企业要求的技术培训,在企业进行实际的技术操作。在培训的过程中他们非常重视培养学徒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学徒一周只有1~2天时间学习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其余3~4天都到企业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技术培训。在学徒培训期满后,考试合格者获得联邦政府颁发的技能证书,毕业后成为合格的技术工作者,想深造的也可到大学继续学习。因此瑞士的学徒制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战性,为满足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要求提供了稳定的渠道,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3.企业与各行业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处于重要位置
瑞士传统的二元制模式是企业培训和职业学校的技术理论学者相结合。近年来,随着企业与职业学校的紧密联系以及对专业培训机构的需求,二元制模式逐渐向更符合实际发展需要的三元制模式转变,即企业、学校和行业培训机构。瑞士各行业、企业内部都设有培训机构,并且愿意出资来组织学徒培训,政府每年会拨给培训企业一定的资金补助。企业每年为职业学校提供相应的培训岗位,同时学校也为企业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人才。随着社会对培训要求的不断提高,三元制培训模式逐渐形成。“依据强大的企业联合力量,通过资源整合,行业协会能够提供更加完备、系统的培训机制,弥补中小企业培训的不足”,做到了企业、职业学校、行业培训中心三者的相互贯通。可见,瑞士的企业和行业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处于重要的位置,这样的培养模式可使学校省去购置培训设备和租用场地的开支,大大降低了职业培训的成本。
4.职业教育类型特征鲜明,高学历是其发展的方向
在瑞士的整个教育体系中,不仅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搭建了中职、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完整体系,而且在普通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也构建起了一套完善的可相互沟通的立交桥。1994年,瑞士开始针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尤其重视职业教育的学历,相继在职业教育中设置了学士和硕士学位,职业学位的颁发是对联邦职业高中文凭的补充,以此来证明持有者具有较强的学术能力。学生获得此学位之后就具有了直接进入应用科技大学学习的通行证,若想进入州立大学或联邦技术学院,则仅需再通过大学水平测试即可。因此,职业教育的学位已经变得越来越具有影响力,也是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稳定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5.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持瑞士职业教育走在世界前列的关键,瑞士对师资的培养具有很高的要求,保证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高素质和高质量。瑞士职业教育的师资分为三人类:通识教育教师,主要在校内教授通识、基础课程;专业课教师,主要在校内或者行会培训中心教授专业知识;实训教师,主要指企业中指导学生实地操作实践的师傅。对各类师资的基本要求是必须具有大学学习经历,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具有教育学、教学方法方面的知识。另外还要有教育培训的经历。专业课教师一般要求高职或大学毕业,并要求至少有两年的从业经历,有一定学时的任职培养。实训教师则要求取得师傅资格并且至少有两年的实践经历,同时完成教育学方面的培养课时。此外,瑞士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国际化程度高,学校往往会从世界各国聘用急需专业和新兴专业的教师,而且学校和很多国家的学校之间都签订了互派协议。不同国籍,不同文化的师资人才的组合,形成了宽广的文化视野和全面的智慧集聚。
二、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1.职业教育顶层设计不完善,思想观念滞后,办学理念不明确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尽管如此,职业教育在体制、规模以及质量方面都还存在诸多不适应之处。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职业教育还是传统的职业教育,教育观念落后、管理体制僵化、办学形式封闭,不适应整个现代化的需求。因此改变职业教育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办学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教育的发展策略,实现由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的转变,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加速实现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实际工作中,很多高职院校办学存在浮躁心理,在专业设置、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上向本科院校看齐,没有把高职教育办学目标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也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2.社会普遍对职业教育存在思想偏见,认可度不足
长期以来受中国传统“精英教育”的影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见,还带着一些鄙视的眼光去看待职业教育,认为职业教育没出路,比不上正规的大学本科教育。蓝领阶层在中国人心中没有地位,专门以培养高级蓝领为己任的职业教育也就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导致职业学校招生困难的态势一直在延续,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政策落实不到位,二是观念陈旧。因此要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用人风尚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
3.职业教育投入不足,职教办学条件差
目前,我国职业学校的经费短缺现象严重,国家财政预算内事业费用只能基本满足人员经费,许多学校缺少最基本的设施和设备,更不用说提供教师培训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地方政府对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不能做到统筹兼顾,资金安排很难保证。
4.职业培训力量薄弱,职普衔接与沟通不畅
职业培训与职业学校教育应是各居其位、相辅相成的。目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链中还存在一定缺失,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及成人教育之间、职业教育内部各层次之间都存在衔接和沟通不畅的问题。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大多具有终结性教育性质。虽然近年来这种局面有所改观,但是初、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还没有完全贯通,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沟通很有限,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基本上还处于相互隔离状态。虽然建立各种形式、层次的教育之间“立交桥”的呼声很高,但缺乏制度和政策保证无以实现。
5.全社会普遍忽视非学历教育
学历教育在我国一直是主流教育,长期以来受“重学历,轻能力”的思想观念束缚,职业教育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尴尬位置。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使学生的社会生存与竞争环境存在天壤之别,高考上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可得到多种的就业途径,大学学历成为一个人“高低”的标签。相反,职业教育毕业学生的学历不被承认,职业技能型人才不被尊重。在工作中,还受到“干部”和“工人”身份的限制,即使是高技能型人才,在地位、收入、待遇上也整体低于管理人员。人为制定的政策,限制了专业技术人才的发展。
三、瑞士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思考和启示
1.完善职教顶层设计,改变传统思想偏见,注重营造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
国家和政府应深刻意识到职业教育在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方面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切实加大对我国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给予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同等的发展机遇,并制定出相关政策法律积极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瑞士之所以是世界顶级的职业教育发展典范,在于其有着良好的社会氛围,在教育层次的选择上,对职业教育有积极、正确的认识,更倾向于好就业而不是学历的高低,这也是瑞士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的优势所在。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顶层设计的重中之重,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不变方向。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偏见的影响,社会普遍对职业教育不重视,甚至歧视。这种偏见阻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加强在社会中的宣传力度,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错误看法,让其认识到只要是符合自身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在职业学校学习同样有很好的出路。
2.要切实做好职业教育中高职内外部的衔接和沟通
要提升职业教育的生源,拓宽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出路,逐步形成职业教育从中等到高等直至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体系。此外,在学制衔接、教学内容和课程的衔接等方面都要进行完善,这样才能保证教育质量,推进教育机会平等保证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虽然现在国家政策放宽,出台了新的方案,针对技校毕业生的“2+3”“3+4”升学模式,但在具体施行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对口院校数量少,专业单一。我国职业教育的升学模式应全部放开,这样有利于实现择优就读,同时建议取消“2+3”模式,这是人才的浪费。要加强两个方面的衔接与沟通。一方面是中职与高职的衔接与沟通。发挥职业学校对中职的拉动作用,真正建立比较完善的人才成长“立交桥”,在制定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政策时,要采取通过单独设立的招生考试、主要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措施,进一步拓宽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沟通的渠道,全面放开高职院校优先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逐步增加高职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数量,逐步提高高职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比例。另一方面是高职与研究生阶段的衔接和沟通。应适当扩大各校研究生教育招收高职毕业生的比例和规模,不人为设置政策上的障碍,满足学生更高层次发展的需求。把“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落到实处,把各项政策落实到位,真正地做到职普比例合理,真正实现职业学校直接与职业大学贯通,而不是中高职贯通,实现人才一次培训,终生受益。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上,要加强两个方面的沟通,一是职前与职后,即职教与高等职育的沟通;二是职教与普教的沟通,为初等、中等职校毕业生提供多种形式的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普通教育加入职业教育某部分的内容,职业教育加入普通教育的基础性内容,提高学生自身素质。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充分引入现代师徒制
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国家要支持学校按照有关规定自主聘请兼职教师,聘用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型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任教情况应作为其业绩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推进校企之间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例如:技工院校的“大师工作室”。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地方政府要比照普通高中和高等学校,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核定公办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着来自行会、企业的师资力量不足,职业教育教师职业技能欠缺的弊端。因此,仿照瑞士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方式实行三元化的现代师徒制是必经之路。将文化课教师交给师范院校培养,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交给大学培养,而实践技能则在取得专业资格后进行集中培训,或者要求有一定的实习或从业经历。企业师傅则重点强调专业技能、实践操作技能,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进行教育、教学方面的集中培训。如此,每类教师的要求侧重点都有所不同,但却可以在岗位发挥最好的效果,将个体的“双师型”教师发展成“双师型”团队。
4.打破传统对学历的偏见,提升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在我国,学历教育一直以来受到广泛重视,各用人单位也以学历为基准,职业院校学生的学历不被认可,职业教育不被认可为学历教育。我国职业教育是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在一线从事工作的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并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技术能力。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但目前受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学历等于能力的思想根深蒂固,难以一时扭转,学历问题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很不公平。因此,政府应该大力支持职业教育,使“不唯学历只凭能力”落到实处。
5.以实践为导向,促进校企合作良性发展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而作为企业和行业组织,他们熟悉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特点,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技能型人员的素质要求有着深刻的认识。而职业学校所教授的是理论知识,单凭职业技术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企业和行业是我国职业教育实行培训和学习相结合的关键环节。然而,目前我国的企业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仍有待加强。鉴于此,国家可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和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企业和学校可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设置培训课程并建立实习基地,将教学与生产实践、科学产业与生产技术合理结合起来,真正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机制。同时,职业院校也可以积极探索成立校办企业,实现对外可以营销,对内可以培训,达到“厂加销训”为一体的校企合作培训模式。
参考文献:
[1]徐涵.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2).
[2]杨人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J].教育研究,2011(11).
[3]范唯,郭扬,马树超.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
[4]吴雪萍,张科.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证参考框架分析[J].教育研究,2011(3).
[5]唐永泽.瑞士完整互通的两类教育体系考察[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