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职业教育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面对机遇与挑战,办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合理、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本文从师资队伍的现状入手,谈一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师资队伍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教师数量上,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在建设方向上,要努力建立一支“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已成为共识,并显示了实际效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现有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2 实践能力不强。对数多名高职教师的抽样调查数据表明,由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占67.1%,由其他高校调入的占8.7%,由企业调人的占22.2%,由科研机构调人的占2%;可见,大多数教师缺乏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工作经历与实践经验,实践能力不强。
3 相关政策不配套。高职高专师资评审与普通高校有所区别,以体现高职高专院校的师资特点和办学特色。现行的高校教师职务评聘办法偏重于学术水平和科技能力,影响了高职教师,特别是主要从事实践教学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高职教师队伍的稳定。对此,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特点和有关规定,制订适合高职高专教师工作特点的教师职务评审办法。为中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但是此项工作至今进度缓慢。
4 师资来源渠道单一,培训渠道不畅。高职院校专职教师主要来自高校毕业直接任教,渠道比较单一,缺少有实践经历的教师。另外有计划地培养、培训教师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教育部2001年以后开始在天津、上海、北京、河南、宁波等地建立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但培训制度尚不健全,培训规模小、随机性、渠道不通畅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且实践技能培训依然是一个难点;出国培训还很困难;另外,各个高职高专院校的培训政策也不尽一致,培训工作还未进入有序、规范的状态。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2 改善并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1)科学引导和培育青年教师。现有的师资大多数直接来自高校毕业生,并且年轻教师偏多,缺乏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工作经历与实践经验,可以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了解并熟悉企业的生产实际;二是采取“导师制”,在专业教研室内部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作用,以老带新。培育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2)实施学历提升工程,改善教师的学历结构。针对学历结构相对偏低的问题,可以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在引进方面,各院校要出台超常规吸引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尽快补充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在培训方面,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鼓励现有教师攻读硕士及以上学位;二是选送骨干教师到国内有关院校进行短期培训;三是送到国外进行短期研修。
(3)加强教师梯队建设,形成合理的职称结构。职称结构也是影响师资队伍建设的“瓶颈”问题,要想改善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师资结构不尽合理的现象,_可以采取以下办法:外部引进——以优惠的条件吸引高职称人才;继续聘用——继续聘用校内外刚退休高职称人员;内部培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3 建设一支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是能够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有较强实践能力或较高教学水平的校外专家,不仅是各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的补充,而且能带来生产一线最新的动态、成果和经验,对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对“双师型”队伍建设都是不可缺少的。积极从企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是改革学校的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变化的要求,实现教学与生产、科研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有力措施。
一、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的现状
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全国高等院校毕业生,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0%。从2002年开始,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64.7%,比去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2003年6月的初次就业率50%(其中高职初次就业率为30%),比上一年下降近15个百分点。从人才需求的学历看,用人单位对高学历毕业生的需求将越来越高于对低学历毕业生的需求。以2003年为例,研究生供需比约为1:2.6,本科生约为1:1.3,高职生约为1:0.4,见高职毕业生供需矛盾过于突出。应该看到,当前高职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确实暴露了我们的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结构、就业制度、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加剧了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
二、从高职院校自身条件透视就业问题
(一)办学条件差不容忽视。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学校数量相对快速增长,办学规模也迅速扩大,但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严重的经费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占地面积、校舍、教学基础设施等等。
(二)教学质量不高。从师资队伍来看,整体水平不高。从相关部门的调查来看,被调查者中认为其所在学校师资的整体素质差的占6%,较差的占27%,一般的占43%,较好的占24%;在课堂教学方面,认为其所在学校任课教师的总体教学效果较差的占20%,一般的占56%,较好的占18%;同时,被调查者普遍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缺乏因材施教,师生缺乏交流,且存在“满堂灌”现象,36%的学生认为其所在学校师生严重缺乏交流,47%的学生认为较少,12%的学生认为一般,仅有5%的学生认为可以;从教师自身方面看,部分教师认为自己存在着知识枯竭现象,因此学校应提高对教师的职业生涯的关心度,加快教师的培养与引进。
(三)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够科学、规范,现行专业中仍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师资缺乏,特别在教师的质量上,一些院校系部的某些专业课程,有时甚至连堂四节都由一位教师任课,这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是难以适应的;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轨;从教学的管理来看,教学管理人员手段落后且缺乏管理经验;不重视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比如交际、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及礼仪方面的知识等等。
三、立足实际,畅谈相应建议
从上面的原因可知,要想改变当前高职学生的就业难的情况,首当其冲的要立足现实,并且改变传统的就业思维、模式,鼓励学生创业,让“就业”与“创业”并行,并将二者化为实际行动,进入课堂教学,这样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效结合,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开辟新的航线。
(一)重视就业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就业能力
1.加强和引导教育,形成正确的择业心态。高职毕业生在择业时,突出表现在期望过高、定位不够合理,在薪酬预期、就业领域、企业规模等通常出现高估的情况,这种脱离现实的择业观易导致社会需要失调。在“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8年度调查报告中”,对“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的认识上,用人单位把“学生调整就业心态”放在首要位置。因此,广大高职毕业生应当培养良好的择业心态。这也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准确定位自己,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要求,避免追求就业中的高层次、高薪酬,还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寻求就业。
2.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时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应贯穿整个学业过程”的呼声很高,很多学生提出就业指导不能仅仅是“季节性快餐”,而应全程性指导服务,全方位切入。事实上,大学生一踏进大学校门,就应该开始职业规划,为自己的发展设定长远目标。学校除了教会学生正确的自我定位,做好自我规划外,还应承担职业指导的责任,这就要求重视就业方面的课程。高职院校应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目标,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建立分阶段、多层次的就业指导体系,全过程、全方位进行就业培训和指导。
(二)创业教育为就业保驾护航
1.将创业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培养学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和“自信心”、“责任感”等有利于创业的健康人格。要充实和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借鉴总结古今中外有关成功创业的经验,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可以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心理咨询机构或者采取座谈、个别谈心、等多种形式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帮助他们直面人生,正确对待创业过程中的困难。
2.将创业教育融入课堂实践教学中。特别是学校的《就业与创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这类关于就业与创业方面的课程,特别是职业院校,一方面要着力培养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将课本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开设创业指导课程,不仅向学生传授与创业有关的基本知识,还要让他们懂得具体如何操作,如进行市场调查、如何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如何制定各种计划等等。
3.将创业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中。社会实践始终是大学生锻炼成长的大课堂,创业教育也要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这更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努力。高职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动手能力强,这样,一方面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帮助他们了解国情、市场,让他们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明白创业的艰幸,强化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训练其劳动技能培养其劳动观点。另一方面,广泛开展科技文化活动,如开展科技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充分发挥他们的知识和能力优势,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四、总结全文
作为职业院校,要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这就需要加强学校的就业指导力度,对于相关就业与创业课程的开设也应该从实际出发,为学生的就业与创业开辟道路,从而充分体现职业院校特色,真正做到“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努力开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杨金土等7人.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高中后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北京:1998,4.
[2]高书国.2002年中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目标.北京:中国公共政策分析2004年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03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04.2月10.
【关键】职业教育;发展;改革;行为习惯
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如何发展?对于我国教育体系中一个特殊门类的职业教育,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已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管理的更新,产品的结构调整,怎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受企业欢迎?职业教育需要在方方面面面进行改革,管理制度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就业思想观念的转变。总之,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企业的第一线培养出合格人才是职业学校的必然选择。也是职业学校自身发展壮大的根本条件。
一、“以人为本”建立新的学生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现在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良习惯。父母给予理所当然的享受型思想。如何把这些学生培养成能吃苦耐劳、有独立能力的社会有用人才?学校的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学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综合水平和学生素质的高低。因此,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的变革是职业学校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一些人的观念里,从职校毕业的学生只要有技术,这个学校一定就好,这种学生一定就会受企业欢迎。但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观念的转变,我们的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已经不单单看着一个人的技术的好坏。是否能适应企业的管理等等,已作为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重要依据。因此,职业学校的管理模式必须大刀阔斧的改革,“以人为本”建立一个全新的学校管理制度。让我们的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能很快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培养出技术过硬,其它综合素质也过硬的实用型人才。用人单位喜欢,必然使职业学校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二、改革传统课程设置、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专业之间的相容性
职业教育区别于义务教育,强调实用性。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规章制度,课程设置混乱,导致内容繁琐,理论教学时数偏多。这种课程设置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会出现学生对专业的理论知识会比较熟悉,而对外工种甚至相近工种的有关知识却知之甚少的问题。所以,用这种传统的课程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很难适应未来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变化的需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市场是检验一个人能力的大舞台。如何使我们的学生在这个大舞台更具竞争力,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舍弃一些理论上不必要的课程设置,适当增加一些对学生有兴趣、有益的课程。加强实际动手能力培养,打破专一的专业学习,使学生获得两种以上的专业学习机会,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也更增强了职业学校的优势,使职业学校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三、加强学生就业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就业制度的必然趋势。面对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如何帮助学生打开就业大门,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呢?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整体素质固然重要,但是没有熟练地掌握推销自己的技巧,没有正确的就业观,就很难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现实中很多学生在毕业前一直没有就业经验,并不是不具备就业的实力,而是缺乏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就业的现状或过高地强调自己对首次就业的期望值,还有些是缺乏起码的自信心而失去了一些本应属于自己的机会,而处于就业等待的迷茫状态。很多学校都会选择在这时候进行一些就业方面的教育,或者一直开设有这门课程,但效果却不好。没有真正意义上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就业,消除他们内心是即将踏入社会的惶恐。最终导致错误的择业又失业,造成学校资源的浪费,为学校的发展埋下隐患。
列宁说过:“要知道,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某些知识,而且还有他的行为、生活方式及对日常现象的态度”。总而言之,社会是不断得发展,这需要我们的学生掌握更多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去适应。在将来,综合素质能力强的人才,一专多能的人才将是今后发展的趋势。我们职业学校需要改革,一场彻彻底底的改革,为自己赢得市场吧,赢得机会。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学》,作者:李强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随着旅游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我国经济产业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行业。旅游业的飞跃也大大促进了旅游教育的发展。现在旅游教育已具有相当规模了,其中中职教育占有一定比例。但是旅游教育在飞速的发展中存在这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有些中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脱离实际,难以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不高,难以满足岗位的需求;毕业生的求职观念和方法不正确,难于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形势变化对要求……当然很多中职院校在旅游教育中都采取了一定的方法和措施, 比如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先进的教学设施以及通过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合作来进行旅游教育改革,都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效。为了中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笔者针对旅游管理的教师教学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一、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特点
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特点是以能力为中心、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培养既具有一定的旅游管理理论基础,又能熟练掌握现代旅游行业的服务与管理技能,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具备良好旅游职业道德修养、较强的服务意识和综合职业能力,能适应旅游企业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中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是: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兴趣不强,对动手实践的课程非常感兴趣。总体而言,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有以下几个特点:1.实践性强2 .理论完善3.对学生要求高。旅游管理专业属于服务行业,不管是景区、酒店还是旅行社都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实操能力,并且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发展。
二、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各个中职院校都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作出了一定的努力, 但是因为各个学校师资条件的不同,实训设施也有差别,因此,各个中职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环节也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 师资雄厚的学校有自己的实训基地,创建了自己的旅行社和酒店,为学生实践建立了完整的实践体系,为旅游管理实践做出了很多尝试。但是大多数院校都存在实训基地不完善,实训环节不完整的问题。
从目前大部分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的情况来看, 该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一般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为校内教学实训环节,一般会安排在本专业的实训室中进行,学生单科实训的单项技能过于单一,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学生的实际专业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另一部分为校外企业实习环节,企业为保障自身利益,会长期把实习学生固定在某个岗位,这样的实习不仅不能使学生得到实践的锻炼,反而会使学生对旅游行业产生不良印象,从而影响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选择。
各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大多属于“半路出家”者,缺乏对旅游学科的系统把握和必要的实践经验,不能很好地把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教学效果很难保证。即使不是半路出家,还存在一种问题,就是年轻老师毕业就就业,学校面对学校,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很多院校不注意对教师的培训,教师在讲课的过程无法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只能将空洞的理论,教学缺乏吸引力和实际作用。 现在很多学校注意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就是着力与解决现有的问题。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注意不能陷入证书的迷障,而不注重考查教师真正的实操能力。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1.课程体系全面化
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开设要全面化,因为旅游行业对学生要求很高, 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方位人才。 同样在全面化的基础上要有主有次,争取做到兼顾全局、主次分明;在使学生能把我重点、分清主次,夯实行业专业知识,明确未来职业发展路径。课程设置要注重以就业为导向,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相互融合,注重突出实践课程的比例。理论教学要精练,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2.实训环节系统化
许多院校在实训这一环节上一直采用固定的在校学习两年,出去实习一年的做法,这样做的确是减少了许多麻烦,学生实习直接接轨就业。但也有自身的缺点,它使得许多学生完全的丢弃了前两年所学的理论知识。应该打破这一局限,让实训环节灵活化、实用化,将实训分为课程见习、阶段岗位实习、旅游旺季实训、毕业顶岗综合实习。根据不同课程和进度需要,分阶段逐一消化整合。课程见习:根据教学课程进行相应见习实训,包括基本服务技能,基本操作示范,企业运营,工作制度和相关的工作纪律,以完成上述单个课题为目的的实操练习或观摩环节。阶段岗位实习:各学期机动安排,由企业提供若干工作岗位,实训人员直接上岗操作和服务。 旅游旺季实训:当旅游旺季来临,合作企业将优先聘请能够熟练操作业务的学生或老师。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五-六学期,就本专业知识综合实操运用。
3.理论知识全面化
关键词:事业单位 教育经费 使用与管理 措施
一、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1.职工教育培训是促进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十二五”时期,我国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对交通运输科学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交通运输科学发展,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交通从业人员队伍作支撑,要有一大批掌握现代管理知识、法律知识,熟悉市场规则、依法行政的管理干部,掌握现代科技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掌握实用技术、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劳动者作保障,这是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交通教育培训工作,为交通运输科学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2.职工教育培训是事业单位的重要职责。管理人员理论学习、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勤人员的操作技能是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管理人员理论水平、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工勤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履行职工教育培训的职责。
3.职工教育培训是职工适应岗位要求和个人发展的迫切需要。提高职工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维护职工的学习权、发展权的需要,是职工适应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需要,也是职工适应岗位要求和个人发展的迫切需要。要进一步完善各项措施,提供职工参加学习和培训的必要保障。
二、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
职工教育经费是指企事业单位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用于职工教育事业的一项费用,是企事业单位为职工学习先进技术和提高综合素质、文化水平、业务能力而支付的费用。单位职工不但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享受集体福利的权利,还有接受岗位培训、后续教育的权利,为此需要一定的教育经费。
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国家有相关政策规定,要在政策范围内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更是如此。
企业及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职工教育经费,要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提取,列入管理费用。属于试制新产品、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的职工教育培训费用,可以在项目经费中列支。其他事业单位的职工教育经费按不低于职工工资总额的2%提取,在事业费中列支。不足部分,可以在事业基金中列支。企业事业单位工会要在工会经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职工教育。
我局成立于2003年6月28日,是交通运输部直属一级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是国家海上专业救助机构之一。主要负责中国南海海域的国内外船舶、水上设施和遇险的国内外航空器及其它方面的水上人命救助。现有职工859人,其中岸基人员348人,救助船员511人(船员队伍中管理级船员96人,操作级船员123人)。下设9个机关处室、 11个二级单位。根据相关文件规定,提取工资总额的1.5-2.5%作为教育培训经费。因为经费比较紧张,财政拨款不足,我局厉行节约,采取缺什么补什么、请进来、训练与培训相结合等方式开展职工教育培训。从2003-2011年,我局实际教育经费支出年平均91.4万元,平均占工资总额比例1.49%。
三、加强职工教育经费的管理
1.明确职工教育经费的开支。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列支范围包括:上岗和转岗培训;各类岗位适应性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单位批准的职工外送培训;购置教学设备与设施;职工岗位自学成才奖励费用;职工教育培训管理费用;其他开支。职工教育经费要严格审核,严格按照开支范围列支。如职工参加社会上的学历教育及个人为取得学位而参加的在职学历教育、资料费、工人技术等级鉴定培训、职称考试等项目不能在教育经费中开支。对于管理人员的境外培训和考察,其一次性单项支出较高的费用应从其他管理费用中支出,避免挤占日常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开支。要保证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60%以上向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倾斜。
2.明确职工教育培训的内容。职工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有:政治理论、职业道德教育;岗位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以及适应性培训;管理人员业务和理论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职工转岗转业培训;根据需要对职工进行的各类文化教育和技术技能培训。
3.切实加强职工教育管理。一是建立健全职工教育培训管理制度。明确教育经费的使用,严格按照规定范围和控制额度开支。为规范和加强职工教育管理工作,提高职工的素质,我局制定了《南海救助局职工教育管理办法》,明确了管理职责、培训内容、教育经费的使用、职工培训期间的待遇等。二是做好教育经费的预算。我局是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财务实行预算管理,做好职工教育经费的预算,是职工教育经费的来源保障。三是做好年度职工教育培训计划。根据职工的培训需求、单位年度重点工作及发展前景、教育经费预算,拟定出全局年度职工培训计划,经局领导审批后,下发到机关各处室和二级单位。没有列入计划的培训项目,严格控制,提出书面申请,报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局领导批准才能实施。四是签订培训协议。对培训费用大、培训时间长的项目,建议与参培人员签订培训协议,确保培训效果。因个人原因,导致无法完成培训任务的,培训费用由参加培训的人员负责,情节严重的,还需要承担违约责任。五是严格按照计划做好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确定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和任课教员,选好教材,健全考勤制度,严肃考试纪律,确保培训质量。六是做好培训效果评估,获得培训项目改进信息。教师的课程设置、授课方式、培训技能,考核培训机构、资料实用性等是否达到原定的目标和要求,受训人的知识技能是否有所提高,对培训进行评估,不断改进培训项目,调整培训计划。七是做好培训记录,建立健全职工教育培训档案。做好培训记录,建立职工教育培训原始台账,建立职工培训学习档案,完整记录职工学习与培训的情况。
4.完善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督。我局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教育经费的提取和使用,全程接受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接受上级审计机构和局内审计部门的审查。我局职工教育管理规定,教育经费由局财务处和人教处监督使用,需在局教育经费开支的,须事先将费用凭证经人教处审核后,行政负责人签字,方能到局财务处报销。人教处将不定期地对各单位的教育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核查。
综上所述,职工培训教育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一环,是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力保障。在国家政策规定的范围内,根据单位自身经济状况,最大可能地提取职工教育经费,通过有效的管理,明确教育经费使用范围、培训内容,做好培训计划、组织实施、教学评估以及职工教育培训记录,完善监督机制,教育培训主管、财务、审计等部门齐抓严管共监督,职工教育经费使用和管理一定能取得实际效果,发挥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关于做好“十二五”时期交通运输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通知(厅科技字〔2011〕1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