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

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

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育经济;经济发展;作用;对策

近年来,体育产业已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逐渐受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关注。体育产业不仅有利于世界各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而且同时会带动就业,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因而体育经济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1 体育经济的基本含义

体育经济主要是以体育活动有关的基础设施为基础,将体育活动同经济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体育经济的发展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受市场的主导,其主要代表是英国的体育俱乐部;二是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来参与体育经济管理,其主要代表是日本政府对体育产业采取的应对措施。体育产业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如下:①人们参与的体育活动会带动体育设施、运动服装等体育消费,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反过来会对体育产业起到促进作用,使体育产业能够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②人们参与体育活动会提高其综合素质,让人们更好的服务于体育产业,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2 体育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1)体育经济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以及加强锻炼,与之同时带动了体育消费,体育经济开始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同我国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这些支柱产业相比,虽然体育经济起步比较晚,但是其具备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以及发展速度比较快,体育经济成为支柱产业也只是时间问题。

(2)体育经济还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由于体育经济活动同其他产业的联系较为紧密,因而体育经济的飞速发展也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带动就业,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比如首先在体育产业的飞速发展下产生了体彩事业,其次体育产业还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比如当我国某地有体育赛事时,人们在观看体育赛事的同时还会游览当地;还有,体育产业还会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比如在人们健身锻炼的需求下诞生了健身俱乐部。

(3)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研究调查显示,体育行业和通讯行业等行业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体育行业的发展首先需要这些行业起铺垫作用,同时体育行业的飞速发展反过来会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最优化。此外,体育经济的发展还会带动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国民经济效益。

(4)有利于提高人们综合素质

单单从体育两个字来看,人们通过参与体育活动,不仅会使其身体得到锻炼,而且会提高其综合素质,有了好身体,自然得病的几率就会大为降低,因而人们能够更好的在日常工作中服务,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要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来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从而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

3 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具体对策

(1)要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完善体育经济法律体系

由于我国体育经济市场化程度比较低,导致我国体育经济速度变得缓慢。因此,在体育经济发展中,政府首先要改变观念,不断提高市场对于体育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减轻对体育经济的干预行为,让体育经济逐渐以市场为导向;其次,政府要和企业合作一同发展体育经济,并鼓励企业发展体育经济,比如政府应出台一些政策,来促进中小型体育企业的发展。此外,政府还应不断完善与体育经济有关的法律法规,减少企业之间的纠纷,来更好的维护企业的自身权益。

(2)企业要注重建立"品牌"以及体育用品的创新

鉴于"品牌"的力量以及体育用品的创新会极大的促进体育经济的发展,因而,企业要注重建立"品牌"以及体育用品的创新,首先企业要建立"品牌",将本土化的品牌作为立足点,对体育用品的品牌价值加以强化,打造出自己的品牌特点,从而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其次,企业要通过体育赛事,不断加强该体育品牌的宣传力度,从而推动其走向世界;最后,企业要不断引进国内外先进的体育用品创新技术以及高素质人员,从而不断提高本企业体育用品的创新能力。

(3)提高对体育无形资产的重视程度

首先,企业要提高对体育无形资产的重视程度,来挖掘其所带来的商业价值;其次,企业可以通过赞助体育赛事等形式,不仅会使体育活动得以正常开展,而且还会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有利于实现"双赢";最后,消费者们在关注体育赛事的同时,也会关注到这些体育企业,在选择体育用品时也会选择这些企业下的体育用品,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 小结

综上所述,体育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在体育经济发展中,首先政府要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不断完善体育经济法律体系,同时企业要注重"品牌"以及体育用品的创新,此外,企业还应提高对体育无形资产的重视程度,从而推动我国体育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快速度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成云.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J].体育文化导刊,2013(04).

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私有化,经济发展

一、问题的引入

国有企业在竞争性领域是否应当全面退出,彻底私有化的这个问题学术界已经有了两场著名的争论。一场是著名的郎顾之争,另一场则是近期发生的世行报告之争。两场争论使我们对国有企业是否应该彻底私有化进行了更为深刻的思考。在这次私有化浪潮中,郎顾之争的最后结局,让我们从一定层面上看到了国有企业在私有化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不仅没有起到民进国退的效果,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轰轰烈烈上演了一场民企瓜分国资的一场“盛宴”。支持私有化的理论以国有企业低效论为支撑,认为低效导致国企亏损严重,增加了各国政府的财政压力,引发了通胀压力,阻碍了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和经济增长。但是,国企低效论不仅在理论上缺乏说服力,而且缺乏数据支持。推行了迅速大规模的私有化的前苏联和东欧各国更是面临了各项社会和经济指标全面崩溃的恶果。这提醒我们,私有化的优越性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被夸大了。2008年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以来,多个国家出现了抛弃私有化教条的国有化浪潮,反而取得了较好成效。反而说明了在一定条件下国有化可能也是解决一些经济问题的良方。

二、问题的分析

(一)首先从我国国有企业的作用分析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基础,而国有企业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虽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有企业出现了种种问题,如竞争力不足,低效率问题等,但是国有企业是社会或国家实现某种社会目标的途径,国有企业可以在一些特殊的产业中发挥特殊的职能,完成特殊的任务,或者体现特殊的利益要求。在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不是一般的企业制度,它具有一般企业所不具备的特殊优点(当然也存在某些难以克服的弱点和缺点),可以超越一般企业的某些局限性,实现一般企业难以实现的社会目标。我们观察国有企业的效率,不能仅观察国有企业产值大小、获利多少,更重要的是观察它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和支柱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观察它对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延伸效率,即观察它的总投入产出比,观察他们对社会对国家对全国人民所作的贡献。基本哲学告诉我们要用一分为二分析问题,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不应该只局限于其微小弊端,我们不应该盲目的对国有企业进行彻底的私有化改革,我们要做的是积极发挥其作用对其不足进行改革和完善,而不是对其的完全放弃。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绝不是私有化,而只能是加强监管,让利润在最大程度上惠及全民,同时提高基层员工的收入,缩小企业内部的收入差距。

(二)我国有企业不能私有化有其重要的政治依据

由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决定一个社会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我们党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而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再加上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在十分年轻的阶段,处于探索的过程,经济发展才趋于稳定,怎么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了几百年的历史相比,因此,我们不得不怀疑对提出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建议的别有用心,为了防御外国企业对我国经济的侵略和控制,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坚持国有企业的发展。

(三)我国国有企业不能私有化的历史根据

一方面,这些年来在国有企业主导下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的惊人成就的事实是有目共睹,企业的强大,社会的稳定和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GDP连续保持高速增长,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下,世界各强国经济呈现出疲软的状态,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仍然是一番繁荣的景象。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在这其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世界银行参与设计的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拉丁美洲私有化计划完全失败,拉美的私有化本质上是一个政治过程,包含了权力、财富在不同国家、阶层中的重新分配。为保证私有化的成功和不可逆转,拉美采取了极端激进、彻底的私有化模式。私有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不是遍地黄金,而是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社会动乱。没有真正考虑拉美的经济发展,也不可能真正的关注社会公正问题,霸权国家与上层阶级是这种激进私有化的受益者,拉美国家和人民则付出了沉重代价。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被认为是拉美传统模式失败的主要原因,悲剧不需要重演,拉美以惨痛的教训告诉了我们国有企业私有化是行不通的。这一鲜明的对比,更加坚定了我们国有化的信念。

三、结论

主张搞国有企业私有化,是因为有人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今天之所以发达,就是因为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发展中国家要想富强也必须走这条路。熟不知国有企业私有化和国有企业公有化都只是国家走向富强的一种方式,是一种追求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而已,不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私有化也不定能促所有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拉美的私有化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接受了这些人的私有化药方,结果将会怎样呢?可以肯定,由于国有企业的退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会蜕变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工人阶级和大多数劳动人民势必会基本上或完全丧失生产资料,出现贫富悬殊,导致少数人拥有大量资本和地产,而多数人陷于赤贫,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社会主义制度难以继续存在。在我们这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如果没有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我们迟早会被国际垄断资本所控制,国家和民族独立就难以保障。诸多证据表明:我们必须走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路,反对国有企业的彻底私有化。

参考文献:

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范文第3篇

产业链太长,资本分散,布局不合理,当时存在的这些情况都严重制约了央企的竞争力,也制约着央企在经济结构中主导作用的发挥。

而要增强央企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改变这种现状,进行结构性调整,使央企专注于主业的发展。

当时的人们对此认识并不统一。一位亲身参与了20年来国企改革过程的专家回忆当时的状况说:“经过市场化的改革,企业已经成了市场主体。所以,不少人认为,市场主体就应该遵循市场化的原则,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不管是不是主业,只要能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就可以,为什么一定要为企业规定一个发展方向呢?”

*0年代后期,国企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由于资金的逐渐充裕和金融、房地产等高利润产业的崛起,加之当时管理界流行多元化战略理论,鼓励企业进行多领域投资,以分散风险,所以不少企业都走上了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在非主业领域大量投资,从而造成了企业普遍存在主业不明、主业不强等现象。

但是,随着国家发展进入新阶段,发展战略已经有所调整,对央企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央企不仅必须把自己的主业做大做强,取得国内同行业的主导地位,而且还必须准备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告诉《上海国资》:“从原来的保值增值到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这是不同的两个阶段。”

他认为,第一阶段国资国企改革的任务是制止当时存在的国资流失,实现保值增值。第一阶段的任务基本完成以后,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第二阶段,进行结构调整,发挥国资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战略作用。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曾解释过央企明确主业的意义:“国资委对中央企业的国有资产要求是非常明确的,就是中央的国有资产应该集中在涉及到国家安全以及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以及关键行业,发挥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行业分布过宽,企业的主业太多,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所以,中央企业的布局与结构的调整面临着非常繁重的任务。”

同时,随着三九集团等企业在执行多元化战略时发生资金链断裂等问题,多元化战略也遭到怀疑。张文魁表示:“三九、澳柯玛、华源等案例都说明,多元化会给企业带来较大风险,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济改革 理论创新 辩证分析

从1978年党的到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己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我们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改革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国有经济改革还远没有最终完成。目前,对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核心的国有经济改革,还涉及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需要突破一系列障碍,对于有关所有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系列更深层次、更具体或更敏感的理论问题,必须有进一步的突破和创新。本文试从这个角度着手,对国有经济改革与经济理论创新进行辩证分析。

一、国有经济改革关键在于理论创新和突破

国有经济改革,首先解决的不在于方法,而在于改革原因、改革目标和改革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就取决于理论创新。科学的理论不仅成为国有经济改革的有力理论支撑,而且在不断地转变为改革的设计和实践。

近年来,对于国有经济的社会属性、职能定位、运行方式以及一系列管理原则等方面,我们在理论上已经基本有了一个实事求是的界定和较准确具体的阐述,各方面的认识也正在逐步的统一。因此,改革的步伐近来正在逐步加快,成效也非常显著。然而,要更加有效地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在国有企业中真正建立起一套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对于有关所有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系列更深层次、更具体或更敏感的理论问题,必须有进一步的突破和创新。

二、国有经济改革与理论创新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

在一定程度上说,国有经济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不断创新的过程。我们可以把直接指导国有经济改革的经济理论简单概括为:所有制理论、国有经济功能理论、控制力理论和现代企业理论等几个重要理论。

从以上几个理论要说明的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来看,它们之间应该是互为条件的,而且应该表现为逐层递进的关系,从前到后每个理论分别可以作为下一个理论的基础。但要强调的是,在实践中,它们之间未必表现为一种绝对的先后关系,如我们在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控制力理论是在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但从现在来看,控制力理论已经影响到了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已经成为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理论基础。而且,以前我们的改革过程是“摸着石头过河”,一些理论往往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但每一个重大理论的创新都会反过来再次影响实践,成为实践的指导原则,保证实践的有序进行。所以,从现在来看,我们可以将国有经济的改革过程大致看作是与理论创新同步的过程。

因此,国有经济改革的逻辑思路完全可以结合理论创新的逻辑加以更加明确的说明。

首先国有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所有制问题,所有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中处于基础层面和居于核心地位的改革。由于原有的所有制理论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首先要突破传统的所有制理论,所有制理论不创新那么其他改革都将无法开展;

其次,所有制理论决定了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受所有制理论创新的影响,国有经济的功能重新定位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起主导作用,以此来保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而不是面面俱到。而明晰了国有经济的功能,也就决定了国有经济的改革方向;

再次,要处理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通过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把原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为主导地位,改变国有企业范围过宽、数量过多、比重过大的局面。因此,必须对国有经济进行“有进有退”和“抓大放小”的战略调整,通过控制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实现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从而提出了国有经济控制力理论;

第四,为了更好地实现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从微观层面来看,必须实现微观主体的再造,即需要运用现代产权理论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使企业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实现政企分开。通过股份制改造,不仅可以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提高国有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而且,通过国有资本的独资和控股形式可以保证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更重要的是股份制具有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从而可以更好的实现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最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投资主体多元化,即要进行产权多元化改革,这需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形式,从而也符合了公有制创新理论所要求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目标。从目前情况来看,以股份制改造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己经成为公有制的最重要实现途径。

总的来说,国有经济改革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最后终于明确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为总的战略指导思想。我们现在的国有经济改革,完全是由这条战略指导思想即改革思路决定的。而且,通过以上分析,也可以说我们己经找到了一条逻辑清晰的、科学的国有经济改革思路。

参考文献:

[1]宋涛.生产资料公有制理论的实践和问题[J].《经济评论》.1996年第2期

[2]袁木.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J] .《求是》.1996年第11期

[3]张卓元.国有企业改革―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经济改革的主题[J],《新视野》,1999年第4期

[4]周叔莲.国有企业改革仍需克服思想障碍.《发展导报》.2001年3月2日第3版

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经济核算对策建议

0导言

在经济全球化、知识化、数字化的今天,信息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信息与物质、能源一起构成了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信息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资源和人类的巨大财富,是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基础。

与此同时,信息经济也诞生了。信息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等而言的,通常是以现代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为物质基础的,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主要由信息活动、信息资本、信息劳动者和信息职业四要素构成。信息经济核算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纵向上看,能使人们了解到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信息化发展程度,从而充分考虑自己的国情,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政策,促进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横向上看,可以使人们通过比较的方式来研究世界各国或地区的信息化发展状况,找出差距,寻找信息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尽快调整自己的方针国策,加速本国的信息化发展进程。

当今,信息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已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但信息经济的核算仍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更好的完善我国信息经济核算,这是摆在统计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信息经济核算的重要性

1.1信息经济核算是全面准确认识我国信息化水平的前提

自从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知识产业”的概念以来,尤其是由日本学者1977年首次提出“信息产业”概念以后,随着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对信息产业的宏观测度。目前,信息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如何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认识信息化水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信息化水平是一个含义十分广泛的概念,它包含了若干与信息产业有关的内容。要正确认识信息化水平,就必须对信息经济进行全面的核算,并通过信息经济核算建立起全面反映信息化水平的指标体系。

1.2在我国尽早开展信息经济核算,为日后跟踪信息产业的发展、研究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

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将不断提高,对发展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必将越来越明显。在此背景下,尽快开展信息经济核算,无疑会对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将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信息经济核算不同于以往的信息经济宏观测度,它是通过建立一个核算框架,用若干指标全面地反映我国的信息化水平。同时,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信息经济核算通过长期观察跟踪可以发现该产业发展的规律性,为正确指导其发展和评价它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提供依据。

2信息经济核算理论

2.1国外研究

目前,国外信息经济核算理论主要有马克·波拉特的测度理论、信息化指数模型、信息利用潜力指数模型和厄斯的经济———信息活动相关分析方法。其中:

马克·波拉特宏观测度方法是用信息活动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大小、信息劳动者人数占就业人口的比例大小和信息部门就业者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大小来衡量社会信息化程度。其测度的核心是将国民经济中的信息部门划分为一级和二级信息部门(其中,信息部门是指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企业,其产值的测算用最终需求法和增值法,其增加值等于全部销售收入和其经营收入减去中间产品和服务、进口的购买以及外购经营费用;二级信息部门主要指为内部消费而创造信息服务的政府或非信息企业,其产值由该部门中信息劳动者的收入和信息资本的折扣构成)。

信息化指数法是通过4个因素反映的,每一个因素又由若干个分指标构成,共11个指标。由于这些分指标不同而无法直接运算,所以应先根据统计数据求出各自的绝对值,再将此绝对值转换成指数(按百分比计算),最后求出信息化指数。信息化指数法常用的两种算法是:一步算术平均法,先将基年各项指标的指数定为100,分别用被测年的同类指标值除以基年指标值,求得被测年度的各项指数,再将各项指标值指数相加除以项数,可得最终的信息化指数;二步算术平均法,先分别计算四组要素的指数平均值,即对每组指标的指数值求平均值,再对此平均值求算术平均值,得到信息化指数。

信息利用潜力指数模型(IUP)测试图将各类信息活动的有关参数都包括在内,具有普遍适用性且运用灵活,但目前尚未被广泛应用。

厄斯的经济———信息活动相关分析方法主要通过49个变量作相关分析,衡量每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与其信息活动水平的相关性,然后确定以三个因子来衡量每个国家的信息活动水平。这三个因子是文字传播总量(Writtencommunication)、技术(technology)、图书馆(li?鄄braries)。每个因子下面又分多个参数,这样就构成三因子多参数模型。.2国内研究

国内关于信息经济核算的研究主要包括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信息化指数的改进模型和信息投入产出理论。其中:

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是原吉林工业大学靖继鹏先生用波拉特方法对吉林省信息产业进行了测度,结果发现波拉特方法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产业发展状况。靖继鹏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是采用层次分析法,采用多个指标,从信息产业发展的潜在力、信息产品开发力、信息产业生产力、信息资源流通力、信息资源利用力及反映信息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的信息产业平衡力多个方面去测度信息产业的发展情况。

信息化指数的改进模型是日本信息化指数模型的改进模型,模型体系共包括5大类13项,除了信息装备率一项未做修改外,原有的其他类均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模型中的改进情况包括:①将一级指标“通信主体水平”改为“信息人水平”,因为“信息人水平”指标更能代表所有与信息生产或工作有关的人;②将“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百分比”改为“信息产业就业人口百分比”,因为餐饮服务业是典型的第三产业但与信息化水平没有必然联系;③“人均年使用函件数”被删掉,是因为计算机等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传统意义上的函件数量下降,但信息化水平却不会因此而降低;④把原有的“每万人书籍销售网点数”改为“每万人年图书出版种数”,因为书籍销售网点数无法统计;⑤删去“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密度都比较大(如印度、中国),但这并不能说明发展中国家的信息化指数比较高,相反大多数都比较低;⑥在信息系数中将“个人消费中(除衣食住外)杂费的比率”改为“个人消费中信息消费的比例”,因为许多娱乐消费不能算作信息消费;⑦新增加了“每万人量和每万人专利申请数”两项指标,因为“数”是说明社会科学领域科研能力的最好例证,是一种信息生产能力。“专利申请数”是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科研开发能力的最好的证明,从专利数上能反映出信息化的水平状况。

3对我国进行信息经济核算的建议

通过对我国现有国情的分析,结合国民经济核算的有关事项,作者认为在我国进行信息经济核算的过程中,应当采用信息投入产出方法。信息投入产出方法是从信息经济的角度把国民经济部门划分为信息产业部门与非信息产业部门,再依据“全口径”投入产出表及有关的统计资料,编制信息投入产出表,然后计算一系列经济技术指标,对信息经济进行深入分析。这一理论与方法的应用不仅可以确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经济发展水平,而且能够对信息产业部门的经济效益、信息产业部门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影响及产业结构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为制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信息投入产出法重点需要确定的指标包括:最终产品结构与增加值结构、感应度与带动度和部门经济效益分析三个指标。其中,最终产品结构与增加值结构指标是按信息部门(信息工业部门(信息Ⅰ)、直接信息部门(信息Ⅱ)、间接信息部门(信息Ⅲ))与非信息部门划分的国家四大部门的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来衡量的;感应度与带动度指标(其中,感应度表示国民经济系统各个部门的最终需求每增加一个单位,第i部门相应要增加的总产出值;带动度表示第j部门的最终产品每增加一个单位时,带动国民经济系统各部门总产出的增长量)是通过对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各指标贡献的核算,确定信息投入在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中发挥的作用;部门经济效益分析指标则是通过计算信息部门的经济效益来衡量其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波拉特.李必祥译.信息经济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2陈禹,谢康.知识经济的测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宋玲.信息化水平测度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曾昭磐.根据“全口径”投入产出表编制信息投入产出表的矩阵方法及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1)

5张守一.信息经济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6宋玲.信息化水平测度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7周先波.信息产业与信息技术的经济计量分析[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8秦玫芬.信息化水平测算方法的改进及实例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5)

9郑建明.中国社会信息化进程测度报告[J].情报科学,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