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家庭教育存在三个误区: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对孩子进行智的教育;家长言传多于身教;对孩子物质要求的满足超过对孩子精神需求的关注。应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即发挥家长良好的榜样作用、良好的教养方式的作用和良好的家庭氛围的作用。
实现民族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千千万万、各行各业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所以人们更重视教育问题,家长更希望孩子成才。
一、心理健康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首要要求
1.心理健康是对人才的首要要求
近几年来,心理学界提出了一个比较新的观点:对一个人的成功来说,智商影响只占20%,而情商因素则占80%,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它将成为21世纪衡量一个人素质的首要因素。智商是人的智力水平的指标,用来比较人的聪明程度。情商指人认识、控制和调节自身情感的能力,主要包括认识自身情绪、管理自身情绪、自我激励能力、认知他人情绪及人际关系管理五个方面。情商教育注重坚强的意志、良好的自控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乐观进取的性格等对人的影响。情商教育让青少年学会情绪管理,学会为人处世,让他们更加快乐、自信、受欢迎、有爱心和意志力,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情商是人心理健康标准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是对人才的首要要求。
2.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1)现实地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这是指要有正确的自我观念,现实地接受自己。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与自己的实际情况越相符,就越有利于适应环境,表明其心理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
(2)对现实合乎常理地认识与反应,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观念与行为,情绪反应适度。所谓合乎常理地认识客观现实,是指对一些人人皆知的常识性东西的认识不要悖于常理。心理健康者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合乎常理的,适度的,该大喜则大喜,该小愠则小愠。
(3)对挫折有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心理健康的人遇到挫折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一些自我防御的方法,将由于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紧张情绪消除掉,从而表现出对挫折有较好的耐受力。
(4)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相一致,符合常规。社会对各种角色有相应的要求或规范。个体的行为与其充当的角色的规范基本一致,是其心理处在健康正常状态的表现。
(5)正常健康的交往。能够以正常的方式与周围的人交往,没有诸如社交恐惧症和极端的自我中心之类不正常的交往行为。
(6)统一的人格,心理保持延续性。健康的人格是统一的,因此它表现出一贯性与统一性。
二、当前家庭教育中的误区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意义深远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第一要素。
然而当前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误区,主要表现:
1.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对孩子进行智的教育
家长很舍得教育投资。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上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除了正常在校学习之外,家长还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特长班,希望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以后就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自己为人父母的任务就完成了。在他们看来,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成功的智力教育。而这样做完全忽视了孩子爱玩的天性,使孩子觉得学习不快乐,生活没意思,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和对父母的逆反心理,甚至逃离家庭,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2.家长言传多于身教
有些家长对孩子说教不断,整天对孩子唠叨做人的大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不厌其烦。而他们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却按不同的原则处理问题。如此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经常使孩子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人做事和立足社会。
3.对孩子物质要求的满足超过对孩子精神需求的关注
家长普遍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对孩子的物质要求,家长大都有求必应。如果孩子学习进步,成绩提高了,家长更乐于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当孩子情绪低落时,家长很少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和负面情绪,多表现平淡,只一味督促孩子不要胡思乱想,好好学习,否则会影响成绩。虽然丰衣足食,但是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理解、关心和爱护,觉得孤独无助。在家庭中孩子与父母的有效交流很少,这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情商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长期以来,家长只重视青少年身体的健康、知识的进步,严重忽视了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忽视了要教给孩子如何与人交流、沟通、合作,如何为人处世……而这些才是让青少年受益终生的。
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家长在与子女朝夕相处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和利用家庭的环境氛围,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子女施以影响的活动。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他们的个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良好的榜样作用
家长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关键作用。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心理学家班杜拉曾做过攻击反应试验,结果发现孩子倾向于模仿成人动作。这一实验向人们证明了榜样行为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的品德修养,一言一行,甚至神态表情,动作细节,无不对青少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示范行为会起到重要的榜样作用。
2.良好的教养方式的作用
(1)教养方式一般有四种类型。
第一种,溺爱型。家长以孩子为中心,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造就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溺爱使孩子自私,任性,骄横,自我中心,缺乏责任心,不懂得尊重、关心和感谢。这样的孩子一旦离开家庭,走向社会,会处处碰壁,无所适从。家长的爱恰恰害了孩子。
第二种,专断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严格苛刻,粗暴生硬,强迫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办事。家长的简单粗暴使孩子自卑、懦弱、冷漠、逆反,没有安全感。这样的孩子或唯唯诺诺,或冷漠麻木,或无所畏惧,很难与别人友好相处,使孩子身心都受到严重伤害。
第三种,放任型。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家长对孩子不关心,使孩子冷漠、自私,不懂爱和关心,行为放纵,没有责任感和同情心。这样的孩子一旦受外界刺激,容易产生偏激行为,导致违法犯罪。
第四种,民主型。家长对孩子关心、尊重、理解、信任,爱而不惯,严而不苛。对孩子多鼓励和引导。家长的关心和尊重使孩子真诚、自信、自尊,积极进取,有责任感,人际关系融洽,社会适应良好。显然四种教养方式中只有民主型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是最有益的。
有研究表明,家长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格特征形成及其对生活事件应对方式都有重要影响。家长良好的教养方式使孩子情绪稳定,轻松兴奋,自信开朗,能促进青少年人格特征健康发展和形成,使青少年形成解决问题、求助的积极应对方式。不良的家长教养方式让
孩子或自我中心、骄横任性,或自卑懦弱、敏感多疑,或自私自利、冷漠无情,人际关系差,适应能力差,主观幸福感缺失,导致青少年形成不健康人格特征,使青少年形成自责、幻想、退避、僵化等消极应对方式。
(2)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智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孩子情商的教育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父母要关心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些都有助于孩子学习如何表达自己,如何关心帮助他人,如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会很好地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为孩子的日后成功和一生幸福奠定基础。
3.良好家庭氛围的重要作用
家庭氛围主要指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所形成的气氛。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这里只讨论夫妻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夫妻感情是否和睦时刻感染着孩子,夫妻关系是否融洽对孩子成长有重大意义。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乐园。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为了他们的快乐成长和一生幸福,父母应保持和谐的夫妻关系,这是家庭氛围良好的基础。夫妻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给孩子创造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在爱的抚慰下健康快乐成长。夫妻间有矛盾分歧,应避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即使夫妻离异,也不要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责,要让孩子感到父母仍然爱着自己。在爱的氛围中长大,孩子也懂得了爱,学会了爱,变得活泼开朗,积极向上,豁达大度,善解人意。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担负着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青少年健康成长有赖于国家和社会的关心与爱护,更离不开家庭环境的熏陶与滋养。
参考文献:
[1]王楠.现代青少年亲子关系产生冲突的原因及解决策略[j].时代教育,2009(1).
[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俄大学生价值取向对比研究”课题组.中俄大学生价值取向对比调研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8(12).
[3]南怀瑾选集:第10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牧区寄宿制;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
当前,牧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管理、发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牧区寄宿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下面,我就以我校的实际谈谈对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点认识和看法。
我校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东临天祝藏族自治县,西接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北部自东向西与凉州区、肃州区、嘉峪关市、玉门市等市县区毗邻,南部与青海省的门源回族自治县等县相连,是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一所完全中学。学校始建于1957年,也是一所牧区寄宿制中学,服务辖区以康乐乡、皇城镇、大河乡、祁丰乡、白银乡、马蹄乡、明花乡7个乡镇为主。学生来自农牧民家庭,家庭背景较为复杂,家庭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因此,住宿学生在健康成长过程中缺乏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最好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应是成长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然而,由于我县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很多学生家长文化层次低,再加上长期在离家很远的牧场放牧,他们无力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认为孩子有学上,有饭吃,就不会有什么心理问题。再加上父母离异、父母外出打工、父母无责任心等,直接导致了住宿学生心理上出现了障碍。
在我们肯定基础教育的巨大成就时,也不应忽视它的不足,只片面强调学校的知识传授,而对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相对放松或缺乏。由于对心理教育认识的缺乏,再加上社会上的其他因素,很多青少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会出现闭锁心理、情绪情感激荡、早恋,并在行动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同时这些孩子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交流,这些都是住宿学生与家庭教育断层而导致的结果。而这种缺失从小学带到初中、高中,现象更为普遍,情况更为严重。如果这种家庭教育不及时填补,将使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成为空谈。
住宿生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学校和教师便是学生接触最多最广的,因而住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管理密不可分。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生的心理问题便突出表现于学校生活当中。从我校的寄宿生来看,发现教师操的心、出的力都特别多,但效果不明显。如班主任常常不定期到宿舍去关心住校生的生活;值日老师每天都会查寝,看住校生是否按时就寝;节日期间有些住校生因路途太远不能回家,班主任去和他们一起过节等。由于缺失家庭教育已经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如果在学校教育中只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升学率,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会使学生的心理矛盾更加集中、更加突出,从而使其心灵受到无形的伤害。鉴于家庭和学校在教育学生中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本人认为对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开展辅导课,对寄宿生进行心理辅导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将来才可能是真正有用的人才。在新学年,可在初一、高一新生进行“少年军校”训练过程中开展一堂心理辅导课,辅导的内容应涉及心理常识、青春期常识教育,人际交往指导教育,帮助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个别新生要进行摸底调查,对不同家庭、不同民族、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心理方面给予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同时,在我们进行集中和分散辅导中,还应有各种心理讲座,内容涉及青少年心理变化、人际交往、健全人格、理想信念等。在讲座中,要突出典型心理问题归类疏导,激励学生健康发展,让学生获取更多的心理发展规律,积累知识,形成良好的品德,从而达到育人的最终目的。
2. 建立心理咨询室,为个别寄宿生进行心理辅导
由于牧区家庭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的心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学校要解决学生的各种困惑,就必须设立心理咨询室,为个别学生提供倾诉的平台,对他们的各种问题进行疏导、启发、接纳、交流、理解等方式,逐步排除个别寄宿生的心理问题。
3. 建立家校联教制,引导家长关注寄宿生心理健康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情况。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或进行家访,通过沟通,了解寄宿生的心理状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同时针对牧民家庭思想观念落后,学校应积极引导家长注重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心理变化提供宽松、民主的家庭环境。
4. 实施“孝德教育”,引导寄宿生树立健康心理
青少年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原因,思想行为偏激,易冲动,不能较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很容易做出“不利于己而有害于人”的行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孝敬父母是子女最基本的道德。对父母的孝,是对一切人关怀的开始。“亲亲,仁也。”这就是说,孝是仁行的基础,仁爱的精神蕴于孝德之中。作为子女而有孝德,是“家和”的基础;将孝德推延,去爱他人,这是“人和”的基础。一个不爱自己父母的人,很难去爱别人;一个不会关心别人的人,也很难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尤其是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生活,要和班里的同学相处好,更要和宿舍的同学相处融洽,这样才能安心地学习、生活。学校是我们学生的第二个家庭,在学校教育中,使学生养成“入则孝,出则悌”的道德习惯,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促成“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良好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价值观,使他们的心理在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和谐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个案分析:学生有了错误历来都是得不到宽容的,很自然地会挨一顿,这已是惯例。但新课程强调要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和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换一种宽容、尊重的方式来对待学生的过错,也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接上页)法,承担起心理辅导、教育的任务,并要为适应时代变化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能力和素质,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辅导员。
对于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能力和素质,我认为除了教师自身要努力学习和积累心理教育的知识、技巧外,政府和教育部门应重视心理健康师资培训,要多开设心理教育的课程,定期对教师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心理疏导专业技能,这是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也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
三、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人,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
去看过医生的人都知道:医生给病人看病,要先诊断病情找出病因才能开出良方,药到病除。教师的职业有时就像医生,要给出现问题的学生开出良方,帮助解决心理困扰。
现在的学生正处于一个知识不断更新、科技飞速进步、经济迅猛发展、人才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之中,这些无疑会给他们带来压力,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就多了,如学习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青春期心理问题,挫折适应问题等,这些是青少年学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面对这些层出不穷的心理问题,要做好疏导工作,实施心理教育与疏导的教师就要多方了解学生情况,做学生的知心人,深入细致了解其心理状况,这样才能找出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切实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
在此我结合我经历的一个相关案例来谈谈。一次课余时间,我发现我班学生林××焦虑不安,通过谈话我了解到他因压力过重,致使学习紧张、焦虑,成绩下降,进而产生自卑心理,结果恶性循环。找出症结后就能"对症下药",于是我像他的一个好伙伴一样和他一起分析原因和寻找解决的办法。原来他初中成绩拔尖,父母期望过高,高中基础不扎实,学习竞争激烈,一时无法摆脱失败的困惑,便产生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无法静下心来学习。对此,我给他提出如下几个解决办法:一、调整学习,夯实基础;二、树立成功意识,不断激励他,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绩;三、调整心态,摆脱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只要做到努力就行,不要考虑成绩的名次;四、学会放松,到大自然中慢跑,释放精神压力,保持轻松、精力充沛的良好状态。经过多次的心理疏导,他的情绪终于较为稳定,成绩也稳步上升,我心中有说不出的欣慰!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就是要重视学生的心理保健,时时处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注意随时变换自己的角色。我们有时可是学生的老师,有时可是学生的同学,有时又可是学生的学生。想方设法从多种角度给予学生关心、帮助,做学生的知心人,深入细致了解学生心理状况,有效的预防学生出现心理障碍,保障学生个性发展。让孩子们的心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四、教师要懂得运用策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
作为教师不仅要解决一些学生已出现的心理问题,而且还要帮助学生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这就要求教师要懂得运用策略,才能更好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的培训。例如:
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加大对学生进行普及心理学知识的教育,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心理常识,特别是掌握心理健康的一些标准,知道解决心理问题捆扰的解脱方法;二是开展心理咨询、咨询信箱、咨询电话,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活动;三是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打开心灵窗户说"悄悄话"的活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可以找自己知心的朋友通过说"悄悄话"的方式谈心。因为是同龄人,通过互相倾诉、互相沟通、共同分忧、极易达到心理沟通的目的;四是家校连手开展心理辅导,通过家长接待日、家长会、家访等渠道做宣传,让学生家长对心理辅导有所了解,并配合学校开展工作,家校连手形成合力,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减少学生过重的作业量;二是多开展一些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三是倡导教师对教材大胆取舍,减低对学生的要求,开辟第二课堂;四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辅助教学;五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评价。
注重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融洽班集体关系:主要是通过课堂、讲座、咨询、学习小组活动、实验竞赛、社会实践等形式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结交朋友,使学生在交往中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人际关系,克服紧张、恐惧、自卑、孤独、偏见、敌意、猜疑、嫉妒等不良心理心理倾向。
总之,只要我们广大教师队伍能发挥教育的力量,善于运用道德形象和道德行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感化,在潜移默化中把心理健康教育抓实、抓紧、抓好,努力做好学生灵魂的塑造者,相信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会有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郑维康.《青少年心理咨询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2] 陈旭编.《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3] 吴昌顺.《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其对策》.《人民教育》,1999(11)
[4] 俞国良,王永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教育研究,2002(7)
[关键词]苏州相城实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1)02-0076-03
在提倡“低碳生活,构建绿色家园”的今天,积极构建“绿色精神家园”成为中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 “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精心的、周到的培养和教育。父母和教师仅仅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儿童的心理健康、把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更加重要的任务。”为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基于此,苏州相城实验中学努力探索中学生生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学生生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一种以教育学、心理学为理论指导,以学校和家庭这两个学生的主要生存环境为依托,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建立起一种较为稳定的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的教育生态系统模式。苏州相城实验中学以学校和家庭两个生存环境为切入点,逐步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生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一个中心”是指以学生为中心,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两个基本点”是指教师和家长,以形成家校合力,提高教育有效性。在此模式的指导下,学校确立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目标:第一,预防和矫正中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第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全人格;第三,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智力发展。为促使生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效落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中学生生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需要一定的制度、组织领导机构和专兼职人员作保障。为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学校全校上下形成统一认识,建立起以校长为组长的全方位、重点突出的多层教育体系(见图1),
健全的组织网络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不断完善,人员不断充实,工作渠道全面畅通。例如,学校成立家长学校,组建家长委员会;学校制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防护制度、家长学校工作制度、危机学生干预与转介制度、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等各种规章制度。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领导小组研讨制订每学期的具体工作计划,由专职心理教师负责实施,由学校领导小组负责考核、验收。学科教师针对学科特点,制订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计划,利用家长学校开展家校联系,邀请家长进校园,形成定期邀请心理专家和教育专家向家长普及家教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制度,如为家长开展如何把握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等讲座,让家长更懂得孩子的心。同时,学校让家长参加学生班队会,为孩子和家长架起沟通的桥梁,使家校形成合力,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效力。
二、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为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广和规范必须依靠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是学校生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得以实践的中坚力量。
为提高教师素质,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每学期外聘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来校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如青春期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生心理问题处理方法与技巧、学生学习心理及辅导、教师心理保健等,并与教师继续教育相结合,以提高全员教师的心育意识和工作技能。同时,学校注重专职心理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其提供提升专业能力和组织管理效能的专题课程。例如,学校多次派专职心理教师参加市级心理骨干教师研修班、NLP技术培训班、亚隆团体辅导工作坊、学校情境下的情绪管理工作坊、心理教师的每年进阶培训等,为他们的专业发展增添动力。学校建立了区级心理健康教师集体教研制度,定期开展活动,加强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实现共同发展。
对于新教师,学校会对他们开展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和方法技术的岗前专业培训,既安排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理、青少年心理特点及教育、学生心理问题识别与分析等理论课程,也安排了学生问题处理技术与会话技术等方法技巧培训课程。这些培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越来越多的教师自觉地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运用于教育之中。
这样,学校逐渐形成了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中心、骨干教师为辐射、全员教师参与的教师队伍,保证了生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实施。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当前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和载体。结合实际和学生特点,学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首先,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规律。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为此,学校形成了初一年级课程辅导,初二、初三年级专题辅导的心育课程体系。初一年级每双周有一节课,以学习适应、情绪调节、人际交往、自我发展为内容;初二、初三利用班队会每月一节,以青春期教育、战胜挫折、自我提高等为内容。多年来,学校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模式,形成了深受学生欢迎、课堂气氛民主、课堂形式多样的一套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五个环节:课前热身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愉快地进入课堂;展开讨论,寻找答案;联系自我,注重体验;师生共同总结,深化主题。经过几年的研究积累,学校编写了相城实验中学彻中生健康教育教程》校本课程。
其次,以心理咨询为主要交流方式,为学生和家长搭建解决困惑的平台。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既拓宽了师生之间的心理交流渠道,也为家长提供了教子问题的交流空间。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设有“室”“线”“箱”“刊”四类,通过面谈、电话、信函、网站等形式开展咨询活动,并介绍学生需要的心理学常识、回答学生提出的带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除心理咨询室外,学校还建立了心怡室,通过小团体辅导形式对学生进行松弛训练;购置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书籍、报刊,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图书阅览角”;组织“健康杯”学生心理美
文大赛、“心理健康教育手抄报”比赛;设立了学生心理信息员辅导小组;开展校园心理剧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做到助人自助。
再次,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为契机,加强学生心理档案的现代化管理。为使心理咨询教师更客观地了解和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变化,学校购置了“心海”软件学生档案系统,在专家指导下,更科学地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审慎的态度制定了测量计划,在不同年级进行创造能力自测、卡特尔14PF人格测量等,使心理测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它在咨询和诊断过程中的作用。同时,学校要求心理教师根据测量结果给学校和班主任教师写出报告,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这种信息化管理,心理咨询教师可以迅速找到某个学生的各方面资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最后,以实现三结合为拓展方式,使心理健康教育经常化、系列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结合”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第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团队活动紧密结合。通过新生军训、少年团校,学生的组织能力、适应能力、交际能力和意志品质得到了发展,形成了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第二,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紧密结合。为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学校将班级作为疏导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阵地。第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学校在家长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使家长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有关常识,了解自己孩子的各种心理特点、存在的问题及简单的矫正方法,使家长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
四、提高家长的心育水平和能力,为学校工作提供有力的后盾
每个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由于家长素质不同,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上多多少少存在一定的误区。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子技能技巧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内容。
学校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定期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提高家长的心育意识。几年来,学校多次邀请国内家庭教育专家来校为家长做辅导讲座,家长就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与专家进行交流。例如,学校举办的“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讲座,向家长传授科学的教育原则和方法,使其积累成功的家教经验;“孩子的心理知多少”的讲座让家长了解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以使其有针对性地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实施教育;“考试焦虑的防治”的讲座告诉家长要降低期望值,不要一味地关注孩子的分数,并学会一些简单的心理放松训练法。通过学习,家长学会了了解孩子、认识孩子,规范自身的教子行为,并积极创设健康的家庭环境,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教育环境中陶冶出健康的心理品质。
对于部分有问题的学生,学校召开家长―教师恳谈会。教师邀请有关家长参加,就某些学生的问题进行协调讨论,形成统一认识,寻求教育良方。同时,教师利用家访的契机,了解孩子的家庭教育环境。教师与家长推心置腹的交谈营造了和谐友好的气氛,既能把正确的教育信息传递给家长,又能得到家长的积极配合。在学校和教师的引导下,家长的思想意识得到了转变,掌握了科学的教育方法,促进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推动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五、开展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时是无形的,是不能立竿见影的,因而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评估重点放在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以及相应行为的改进上,通过目标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对心理健康教育情况进行有效评估,以更好地改善此工作。
为确保评估的科学性、有效性,学校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估。第一,通过学生心理测量情况进行评定。第二,通过学生的内省材料进行分析评定。每次心理健康教育课或一次活动结束后,学校会让学生写出体会、感受,并对学生的感受和体会材料进行分析,观察其心理变化。第三,通过家长访谈和学生访谈。一方面,教师与家长密切配合,观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后学生是否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以此来评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对学生的访谈,教师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找到改进办法。第四,通过心理咨询案例进行分析。学生咨询后,教师认真写出案例分析,并进行跟踪调查,这一结果也能对我们的教育过程、结果进行有效评价。
几年来,学校有计划地保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学生生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顺利实施,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心理素质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了学生、教师、学校及家长的共同发展。虽然在具体工作中学校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会不断得到解决,而且随着问题的解决,这一模式会更加成熟和完善。笔者相信,在未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校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关键词: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相互关系;有机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20-01
1.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小学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就目前而言,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在长期应试教育的背影下,教学质量是显性的效益,社会对基础教育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是教学质量,对学校评价的衡量尺度依然是升学率,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重智育、轻小学德育教育的现实。近年来,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强调的不少,但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评估与督查体系,督导流于形式,评价缺乏依据。在学校层面,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也普遍缺乏明确的工作的理念、科学的管理机制和有效的人员保障,教育的实效性与学生复杂多元的思想状态和层出不穷的心理问题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因学生个人品德和心理问题所次生的校园安全事件和师生矛盾也比较突出。在独生子女时代,学生心理发展正呈现着一种独特的群体特征,面对当前社会竞争压力增大、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的现状,社会主流价值观得到冲击,如何引导学生培育良好的心态、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必要。
2.正确把握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孟子说,"心庄则体舒","尊德乐义,可以嚣嚣矣"。对青少年学生而言,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才能准确理解、认同品德教育和道德教育,使小学德育教育产生内化功效。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校小学德育教育的目标构成,也是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基A。传统的小学德育教育方法以灌输和说教为主,过分强调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的要求,这种方式显然是一厢情愿的,效果并不理想。只有转变小学德育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在品德形成中的主体地位和内化作用,运用心理咨询、角色扮演、沟通分析等心理辅导方法,逐渐改变学生的认知行为,不断了解学生个性发展趋势,因势利导,才会减少思想工作的阻力,增强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效果。小学德育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也具有导向作用。小学德育教育的核心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就必然有什么样的思想和心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态势,学生对主流社会价值观的接受程度、理解程度也存在很大差异。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些学生会以心理失衡的状态出现,而这些问题并不能简单归咎于心理问题,它往往与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问题交织在一起。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障碍,提高某一方面的心理素质,就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把他们的态度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因此,小学德育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会起到推动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