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当前农民素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的差距,分析了导致农民素质较低的原因,并提出了新时期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策略。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急需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如果不把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题,既使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将是一个不全面、不完善的新农村。因此,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这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

农民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成果,进行规模经营、产业化生产,创建科技型农业,才能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民整体收入的提高。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

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目标和要求的差距

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已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主要障碍。在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6.7%,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受过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在北方有的农村,“3个月种田,3个月过年,3个月耍钱,3个月游闲”。 农村有些地方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严重。相对偏低的农民素质已经成为解决“ 三农”问题的“瓶颈”。

新农村建设提倡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就这一标准来说,现阶段我国农民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比较匮乏。很多农民只能从事简单的传统农业耕作或只有传统农业的经验和技能,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普遍较低,对市场经济还停留在粗浅、模糊的认识水平上,对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缺乏必要的思想和物质准备。二是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较弱。由不懂法而造成的违法事件时有发生,更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三是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一些地方宗族、地域观念根深蒂固,封建迷信大行其道,一些消极思想和陈规陋习沉渣泛起,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导致农民素质较低的原因

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低,究其原因,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国家对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建国以后,国家的教育经费有一部分被投入到高等教育当中,而用于义务教育经费的大部分被用来发展城镇的义务教育,真正需要这笔资金的农村学校的所得却较少,更不用提农村职业教育了。

农村的现状使农民无法支付子女的高额学费。从上世纪80年代年到目前为止,农产品的价格涨了7-8倍。而农民教育支出却涨了70-80倍。农业人员的收入不仅微薄而且社会福利和基本生活保障基本没有。同时,社会普遍对农村劳动者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见,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压力。即使是农村出来的高校毕业生,也不愿意回到农村。

居住地偏僻导致联系受限信息接受难。9亿农民居住在我国90%以上的广阔地面上,其中的绝大部分都不在乡镇、集市上。农村地广人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信息传递媒介稀少。农民的活动范围有限,造成其商品交换、社会交往、信息互通等行为显现出封闭性、局限性、盲目性。

农民自身原因。主要是观念陈旧,主观上不求进取;小富即安、故土难离和满足现状等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农民的思想。有的家长还让没有完成初中学业的子女辍学;有的是邻里互相影响,没有看到各自的差别。缺乏创新精神和敢闯、敢干、敢试的勇气和信心。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思路

当前我国农村的职业教育基础薄弱。统计显示,我国2亿多35岁以下的农村青年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足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这样的职业教育状况,难以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提高认识水平,狠抓职业教育。各级政府要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把抓好新时期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农民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真正认识到抓好职业教育对于尽快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顺利实现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意义,并统一思想,真抓实干,干出成效。

建立和完善各级农村教育体系,调整优化县乡村教育结构。根据农村教育的区域性、 分散性和辐射性特点,协同各省(区、市)高等院校,依托现有的分布在各地、市的农业职业技术院校,建立省、地农村教育综合培训中心作为教育培训示范基地,省、地农村教育培训基地示范、辐射和带动县、乡、村的职业教育中心和城乡文化技术学校健康、持续发展,建立和完善高、中、初等农村教育体系。

拓宽筹资渠道,保证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是一项社会公共事业,要鼓励和依靠社会力量积极创办职业教育。应出台相关政策,动员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要在《职业教育法》和《社会力量办学促进法》的基础上,给民办职业学校以政策上的优惠;对企业资助职业教育的经费,或者是委托职业学校培养员工的费用,可允许企业计入生产成本,用以鼓励企业投资职业教育;以产业结构调整拉动职业教育,以职业教育的扩大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围绕农民成才,创新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要根据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坚持以农民成才、就业为主导,力争做到教学与岗位之间“零距离”。二者既要“对口”,更要“接口”,提高农民参加职业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方便学生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城乡分段和职前职后分段完成学业。要调整专业设置,满足社会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需求。根据本地经济特点或劳动力输入地的需求来进行专业设置。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农村教育提供出路。积极发展农村高中和面向农村的高职教育,从城乡一体化、全面发展教育、高等教育面向农村实现区域化,为农村教育提供出路这一角度看,有其深远的战略意义。现有的高职学院、中等专业学校、县职教中心都有条件发展高职教育和社区教育。

确立“大职教”观念,实施“大职教”战略。新时期的农村职业教育,应担负起培养三支队伍的重任:即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者队伍,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及经营管理等实用人才队伍和从事一、二、三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对他们不只培养技能、传授知识,还要修养道德、提高觉悟。因此,搞好职业教育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

提高农民素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长期的过程。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完善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民培训体系,全面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使农民尽快掌握农业新技术、新知识,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而提高农民素质的根本,则是要培养学习型农民,让农民自身树立市场观念、增强民主法制意识。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职业教育一定要先行。

参考文献

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一、专门性和制度化建设的重要性

对某一行业来说,专门化表现在这个行业在某领域的特殊性,即专业。所谓“专业”,在社会上直接表现为具有某领域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专业人士是指将自己在某方面专门的知识提供给他人以获利的人。某一行业的专业化是指行业的整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专业化的高低表现了整个行业发展的快慢,专业化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满足客户的要求,进而维护客户的利益。所以,专业化的重要性在于对整个行业水平的提高。而“制度化”在某方面指的是对某一行业的约束和规范,对某一行业的制度化指的是建立一个稳定运行的体系并保证体系在运行过程中能够切实符合计划所要求,并且没有片面性、间断性等缺点。对任何行业来说,制度化建设都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对整个行业进行统筹规划,也能促进整个行业的信息对等,实现行业的全面、全部、全程发展。

二、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门性

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的专门性体现在职业教育的专业化上,由于职业教育对专业领域方面的要求比较严格,造就了职业教育教师的发展在教育领域发展的专门性。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门性也就是专业化的体现。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许多专业领域对知识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加强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性来保证输出人才的专业性刻不容缓。职业教育的专业化发展目的是培养出一线的全面复合型人才,来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的需要。为了实现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门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首先要从政策方面颁布适合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标准的政策来实现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基本要求;其次,要对学校实行全新的管理模式,为教师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最后,职业教育教师也要从自身出发,不断完善自己,来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有了这些措施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教师行业的专门化发展,实现整个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知识储备和素质水平的提高,实现符合我国当今发展现状的全方面、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化建设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化建设指的是对所有教师能力的发展进行规范化管理,以提高整个教师群体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水平。制度化建设需要很严苛的条件:要以相关政策为基础,还要具有专业的培训体系,以及独特并适合当前发展的体系模式。其中模式的选择最为关键。而我国职业教育专业所缺乏的就是适合我国现状的体系模式,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两种:一是旧有模式无法满足需求而新模式发展不够完善;二是社会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的要求有了新的高度,现如今的模式有点捉襟见肘。职业教育的制度化建设应当在符合当今社会制度的基础上具备全面发展、自主建设、系统化发展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发展,我们要做到全方位覆盖、建立与当今发展状况相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善不合理培养要求,从而做到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化建设,培养出更适合我国发展的职业教育教师人才。

四、结束语

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生 生涯规划 问题 建议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我国国内较早进行该领域探索研究的尤敬党、吴大同对生涯规划的定义为:生涯规划是指能让人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科学确立目标,正确选择职业,并运用适当的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避免人生的陷阱,获得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快乐。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众所周知,近年来,由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鄙薄以及人才使用一味追求高学历,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对于学生缺乏吸引力,多数学生不甘心轻弃考大学的机会,不愿意就读职校,导致生源不但在数量而且在质量方面都出现了较大滑坡,即使在读的中职生虽然就业率居高不下,但就就业质量而言,令人不敢妄言。

当前中职教育面临的问题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但面临时代的变迁和市场进行的不断推进,新的问题不断涌现:

第一、中等职业教育面临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不断出现生源短缺现象。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加上我国适龄人口的不断减少,考上大学的门槛变得越来越低,这在一定程度上积压了进入中等教育的生源空间。生源人数的减少,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下,将变得不可避免,如何保持生源将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第二、中等教育的办学和宣传模式正在被动地作响社会化,走出去将成为新的尝试。

我国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由于毕业生传统的就业出路不存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等职业学校走出去的动力和宣传创新性以及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模式 。随着职业教育发展的不断推进,以及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变迁,如何实现现有职业教育的提升和创新,将是中等院校面临的又一个问题。

第三、中等职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欠缺将是系统教学中的一大损失和挑战。

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和推进是不需要遵循现有教学体系,因为现有教学体系大纲与现实需要已经有了很大的距离和脱节。而构成人才培育基础的中等职业教育,对人才结构的培育远远要大于当前应试教育的知识构成体系,作为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规划教育的落伍或缺失不应该被遗忘。职业规划意识引导的重要性远远要大于专业课程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生崖规划课程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是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培养结果,是知识与人格的完整统一的过程,是教学者与被学者相互作用的过程。职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对毕业生进行职业规划意识培养的课程,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第二、职业生涯规划是中职生个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个人发展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职生作为直接面向工作岗位接受系统教育的低龄人才,在个人发展方面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对当前只注重技能培养的中等职业教育现状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和必要的补充,有利于中职生的个人规划和职业调整,也是完善现行职业教育的必然。

第三、职业生涯规划是突破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就业观念的探索和尝试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没错,任何教育在一定程度或在终极结果来说都是就业教育。所以,就业教育的观念影响了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和知识体系构成,进而影响了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结构的架设和教育,教育没有体现人性化,没有照顾中职生作为个体因素的体现,他们同样是整个社会人才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应该具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同样有权利被关注人生发展全程,所以职业规划对于中职学校来说是一项新的挑战。

个人建议:

笔者通过多年在中职教育的工作经历,对职业教育发展,贴别是职业规划的引入有个人的认识,与大家共勉:

第一、职业规划课程作为一门课程尽快纳入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大纲,安排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老师进行讲授。目前,国家有关职业规划课程主要研究在大学层面,那么如何针对中职生进行开设和研究,也将是新的挑战和课题。

第二、职业规划课程纳入学管内容,职业规划作为一门引导性课程,实践性比较强,需要班主任在日常班级和学生管理中不断进行引导和跟进,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这样就要求班主任同样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

第三、职业规划作为一门专业性强的课程,各学校要高度重视,有计划安排人员参加专业培训,提升专业水平和能力,构建高水平人才队伍。

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问题;影响因素

经济结构的调整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点,而西部欠发达地区作为今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一方面需要自身升级,一方面也需要承接来自东部沿海地区的转移产业。产业调整和升级需要有支撑产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劳动者转变为劳动力资源的前提就是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技能,这些都有赖于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作支撑。笔者从实际出发,通过分析在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变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期望找到变革和发展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影响因素,以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办学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距离培养目标还有很大差距随着《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相关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提出,职业教育迎来了又一个发展高峰期。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也在这个大背景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无论从学校的教学条件还是招生规模,都得到了较快的提高。但是,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起点较低的现实决定了这些发展还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特别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还很薄弱,重理论轻实践,造成了职业教育泛高中化的倾向。wWw.133229.COM

职业化教育理念还很淡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大量植根于传统的职业学校或农业学校,这类学校的职业教育历史较短,满足职业教育所需的软硬件条件较弱,特别是实习、实训设施较差,缺少必要的技能训练指导教师,这些都造成了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打上了深深的普通教育烙印,反过来也形成了职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无法突现职业化理念,选择职业教育往往成为学生初中升高中落选时的无奈选择。

职业教育依然处于低水平的数量扩展模式阶段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各种措施的效应逐渐显现,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稳中有升,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扩张。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1999年在校生只有340人,2010年已达到3000人。在校生规模的扩张,必然要求学校加大办学投入,而有限的经费投入造成了职业教育仍然在“重理论,轻实践”的老路上徘徊,培养的毕业生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职业技能,往往是与农民工、初中毕业生一起就业,无法凸显职业教育的成效和优势。

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有所改善,但依然是挑战大于机遇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职校生越来越受到用人企业的青睐,再加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让家长和学生认识到高考并非成才和就业的唯一路径,职业教育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在这个意义上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社会对一线工人的工资报酬和认可度还有待改善,这种状况传导性地影响了家长和学生积极选择职业教育的热情。地方政府虽然已经意识到职业教育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但实际上的职业教育投入还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高投入教育类型的客观要求,这些客观上形成了对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挑战。

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还很陈旧,无法体现特色和保证质量我国的职业教育可以追溯到黄炎培先生创办的我国近现代第一所中等职业学校——中华职业学校。建国后的职业教育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特别是高校扩招,严重挤压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导致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没有在延续中得到升华,依然在普通教育培养模式的影响下自发地发展,没有形成适合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教学过程、教学方式、课程结构、专业结构等必备要素,因此无法体现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特色,造成了自身无法被社会和学生及其家长高度认可的现状。

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依然滞后于企业需求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培养过程和环境要与企业接轨,现实情况却是职业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上没有形成良好的衔接机制,学校无法准确地将企业文化要素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往往还停留在普通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上,企业也无法灵敏地把自身要求传导给学校,这种状况导致了职教学生就业后不能很快地适应企业的管理和文化氛围,甚至造成了毕业生因对企业环境不适应而频繁换岗,也使得企业对学校培养的人才不满意,也直接形成了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负面评价,这又在客观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

师资队伍建设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性要求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没有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仅仅是从《教师法》的角度规定了学历要求,没有符合职业教育的准入考核内容。同时,我国也没有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模式,而是延续普通教育教师的培养模式,甚至直接从普通高校引入毕业生担任教师。再加上进入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人员专业化发展也很滞后,没有一个良好的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机制。所有这些都造成了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无法保证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政府重视程度依然不够,财政和其他方面的投入不足我国职业院校属地方院校,在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前提下,地方政府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地方政府的态度和行为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东部发达地区政府相对来说更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这是我国东西部职业教育发展呈现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东部发达地区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在区域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的认识更到位,他们把发展职业教育和发展地方经济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经济发展带动职业教育发展,以职业教育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西部欠发达地区政府对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致使将财力、物力、人力用于见效快的短期经济建设上,忽视了职业教育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未能形成良性循环。

校企合作薄弱,无法形成与企业、产业的无缝对接西部欠发达地区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工业经济不发达,大中型企业较少,多是一些小型厂矿企业,效益平平,校企合作松散,基础薄弱,企业支持、资助职业教育力不从心,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较差。没有企业的支持,职业学校只能孤军奋战,势单力薄,发展速度慢,教学质量不高。近几年,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和东部及发达地区企业的所谓“校企合作”,实际上是学校为企业组织招工,企业和学校没有实质性的教学合作,更没有资金支持。

教学研究滞后,教学研究成果的教育教学转化率较低由于职业教育受到各种影响,使得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没有在前进中稳步推进,教学基本模式还大量地停留在普通高中教育或高等专科教育的样式中,这就导致了教师难教、学生厌学和没有特色。

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 农村职业教育 淮阴区职业教育

引言

党的十将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重点进行强调,指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难点在于“乡”,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与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双赢关系。目前我国已总体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时期;进入传统农业向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过渡的关键时期;进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的重要时期。在这至关重要的时刻,如何才能合理、有效地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呢?立足长远,除了需要国家在政策与财力上的大力支持外,还应积极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实现农民素质的提高。在此笔者以淮阴区职业教育为例,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行探讨。

1.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是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先行条件。2005年,我国召开职业教育大会,会上决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2010年我国又制定并推出了《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了“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可见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剧的今天,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城乡统筹规划的有效方法,对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淮阴区整体的长久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2.淮阴区职业教育现状

淮阴区原有职业高中两所,分别为淮阴区职教中心和淮阴区职业高级中学。两所学校秉承服务地方经济的宗旨,采取“南北联络,东西联合”的办学指导思想,通过不断努力,先后在上海、无锡、南京、苏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建立起丰富的就业网络,并成功与上海、山西等多地职教学校开展联合办学。同时两所学校选取机电、计算机和电子三个专业为重点发展对象,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专业办学特色,先后为淮阴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多次受到省、市乃至国家的表彰。2009年,淮阴区政府对淮阴区职业教育发展进行全新规划,通过对教育资源的整合,将两所原有职业高中进行合并,在工业园区内成立一所四星级职业高中,从而为淮阴区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城乡经济的进一步腾飞提供保障。

在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淮阴区职业教育也不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淮阴区职业教育的专业优势和淮阴区的产业优势有着明显的错位,极大地削弱了职业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作用。淮阴区职业学校的优势专业在机电、电子和计算机等几个方向,而淮阴区目前的产业优势却在机电产品生产与加工、机械制造和化工三个领域。

2.2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淮阴区企业对所用工人的文化、技能和素质要求不一致,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2.3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与实际需要相比仍然不足。近年虽然政府已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但职业学校仍存在基础建设落后、设备老化、资金短缺等一系列问题。

(4)专业师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发展不平衡,影响了学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需要高水平的教师,而现有的教师很少为真正来自企业的技术性老师,多为普通教师转成,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相关技术水平的提高。

3.淮阴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措施

3.1强化对职业教育的再认识。

近年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不断投入,职业教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其社会认可度并未获得大幅提升,出现了“老师热、家长冷;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让其明白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不断加剧,广大农村急需大量中初级实用技术人才,而职业教育则是满足这一需求,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3.2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

虽然1994年我国已制定并颁布了《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但总体而言,我国的职业教育法制建设仍不健全,职业教育的发展缺少规范、稳定的制度环境。这就需要政府在《职业教育法》的大原则下,加紧对《青年劳动保护法》、《失业对策法》、《职业教育促进法》、《技能鉴定法》等法规、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建立起一个由政府做主导的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制度保障体系。

3.3调整专业设置,拓宽职业学校资金渠道。

淮阴区职业学校从当地实际出发,结合本地企业需求,对现有专业配置进行调整,在保持原有特色专业的同时,增强对化工、机械制造等当地急需领域的人才培养。同时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保障体制,政府逐年增加投入的同时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让学校通过市场的方式拓宽经费来源。

3.4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对具有专业技能老师的引进,同时加大对现有老师的培训,使其能够承担相应的专业技能教学。此外可开展与其他职业学校的联合办学,通过优势互补,弥补自身劣势专业教学经验的不足,实现多专业、全方位的综合发展。

结语

淮阴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必然是一条长期且艰苦、复杂的道路,当地政府应依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采取因地制宜的合理措施,以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为切入点,对城乡职业教育的总体资源进行公平、合理、有效的分配,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只要以农村实际为出发点,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并主动寻求发展机会,就必然可以为淮阴区乃至整个江苏省的农村职业教育开辟全新局面,迎来农村职教发展的春天,为城乡一体化进程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魏会廷.河南省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3(10):31-33.

[2]时全丽.论高职教育在农村地区文化引领功能的发挥——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3,4(2):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