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与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职教育;管理模式;双师型教师;就业
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
1.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我国高职教育以良好的势头不断发展,对促进就业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我国高职教育行业整体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不可否认的是,高职教育发展良莠不齐,一些不好的教育现象仍阻碍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如,一些学校不能紧跟时代步伐,在专业设置与招生上没有良好的导向,导致职业教育与社会的发展需要脱节,浪费了人力、财力;一些学校对学生管理不善,学校制度松散,不良的学风影响着学生的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锻炼.高职教育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但目前职业教育仍存在偏重理论、实践缺乏的弊病,这对于高职教育发展极为不利,而优秀良好的师资难以保证,管理模式教条与陈腐,缺乏活力,在当前对高职人才紧缺的环境下,这些无遗阻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2.高职教育的潜力与发展前景
就业问题在我国的发展中比较突出,高职教育以其对社会发展的敏锐洞察力、良好的专业设置、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对解决就业难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在我国的长期教育发展规划中,将对一些二本院校进行改革,设置为高职院校。虽然还没有实施,但这绝对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前进方向,并且现在正进行试点。这也足以表明市场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政府已经出台多项措施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有着巨大的潜力与发展前景。
二、我国高职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1.“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良好发展的重要保证,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师资力量,一方面是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是紧跟社会与时展的专业前沿教师,两方面充分保证了学生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这样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求。“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素质至关重要,这是学校在高职教育中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政府支持,学校积极培养和鼓励,行业精英的实践授课,都为“双师型”队伍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以期实现教师队伍更好、更快地发展。
2.服务经济,就业导向的发展模式
高职教育有着良好的导向,它直接针对性地为经济服务,这一导向是高职教育紧跟时代步伐、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也避免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服务经济、就业导向的发展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地验证,显现出发展的活力,这是高职教育高就业率的一个重要原因。
3.实现“五个对接”“十个衔接”的系统培养
所谓的“五个对接”指的是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十个链接”指重点做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适应区域产业需求,明晰人才培养目标;紧跟社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与教材;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进教育教学过程;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改革招生制度,拓宽人才成长途径;以能力为核心的评价模式改革;教师队伍建设;产教合作对接,强化行业指导;校企深度合作。系统设计,系统规划,系统培养,充分保证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高职教育管理模式的发展与创新,对于高职教育紧跟时代步伐,培养出更具发展潜力、高素质的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这也是高职教育长期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必须在实践的不断发展中获得完善、充实与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必将迈向更高的台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晓,石伟平.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评析[J].职教论坛,2012,(10).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状;思考;激发兴趣;拓宽知识;推广;电化教学
前段时间看到这样一则报道,美国投资团来中国考察,对于中国教育这一块大为不解。他们认为中国其实并不缺少高等的理论人才,而现在中国最急需的应该是中等技术人才。然而虽然如此,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却并不乐观,这就要引起我们的思考了。市场究竟是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人才呢?我们又该如何进行职业教育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前景
由于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我国现在职业教育改革正在逐步进行,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学生的就业也是逐年好转,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输出了一大批工作在最前沿的技术人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1.职教在整个教育中所占比例不合理。近年来,由于用人单位进人标准的竞相攀高和高校的扩招,使普通高中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相应中等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比例下降。据教育部统计,到2002年,全国一半以上省市普高与中职比例由原来的5.5∶4.5下降到6∶4,一些地方甚至已下降到7∶3。这违背了国家普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比例大体相当的发展要求。这种状况一方面使高校毕业生就业更难,另一方面也使生产服务第一线紧缺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矛盾更加突出。
2.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比例严重失调。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中、高等职业教育比例失衡。近年来,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各种途径,竞相升格,一般省市升格学校都在30所左右,有的甚至多达60余所。一些省市70%以上的原国家级重点普通中专升格为高职院(校),致使大批优质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流失,中高级职教生比例失调。
虽然中等职业教育存在这些问题,一直影响着它的发展,但是它的前景很是乐观:目前,我国高级技工、技师仅占技术工人总量的3.5%左右,与发达国家通常占20%―40%相比,我国高技能人才“高级蓝领”的短缺,已明显制约着先进工艺设备的广泛应用,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为了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产业竞争力,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思考
1.激发兴趣。由于多种困素,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对专业知识了解甚少,缺乏感性认识,学生对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学习感到很困难。我们就应该想法调动学生的兴趣,若能把讲课的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或潜在的共同的兴趣点相结合,就能激发和引导出学生们的兴趣,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兴之不至,心不为之思”只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才会在听课的基础上,自己积极的思维,让教学事半功倍。
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很多,很多有经验教师的方法就值得我们借鉴。行为引导教学,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另外,案例教学也是很好的方法,通过有趣的例子和故事,既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让课堂十分融洽。
2.从拓宽知识面的角度出发。知识是一个网络,浩如翰海,互相贯通,所以说“活到老,学到老。”是至理名言。教育是对整个人的培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要学习多方面的知识。比如在讲商务谈判时,经常会遇到因为中西文化的差异,让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而针对这种情况,就只能给学生补充一些西方文化的知识。而对于扩充知识,不仅只是让老师一个人讲解,可以让学生自己下去搜集资料进行讨论,既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让他们学知识的效果更好了。
3.加强练习,加深理解,实践出真知。作为技能教育,学生的动手能力尤为重要,想要让他们完全掌握应会的知识,必须靠练习。而我们也应该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毕竟我们是以培养中等技术人员为职责的,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要远远高于理论知识。同时我们的学生对动手的东西更是青睐,这样也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在进行完理论教授外,关键就是让学生能够实际应用,而我们也可以多开展一些技能比赛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把应该掌握的技能练得得心应手。另外,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就要面临就业,他们对于技能掌握的情况,直接影响着用人单位对我们学生的满意程度,也直接关系着我们学校自己品牌的创建。
总之,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目前教育应该大力提倡发展的,是我们满足目前经济高速发展而带来的技术人才严重短缺的唯一途径。怎样搞好中等职业技能教育,是目前摆在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需要我们齐心协力解决的。
参考文献:
[1]周颖.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 继续教育,2006(3).
[2]张淮萍.关于中等职业教育中实践性教学的思考. 山西科技,2011(3).
【关键词】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教育;技术人才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办学模式不断创新,招生规模和毕业生就业率再上新台阶,驶上了发展“快车道”。社会及企业对于职业教育技术人才的渴求仍然十分迫切。随着职业教育机构数量及规模上的不断壮大,我们更需要深入了解职业教育的存在现状,进而缩小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与企业人才需求的距离,促进培养优质的人力资源,填补社会对各类技术人才的需求缺口。
1.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
职业教育是发展到某个特殊时期的产物。职业教育受益于社会,社会也可受益于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和神圣职责。近几年国际制造业巨头纷纷将生产基地迁往中国的迹象表明,未来几年内,中国很可能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机械制造业中心,“高级蓝领”将会更加“抢手”。但现在大多数人有“白领情结”,年轻人不愿当工人,当了工人也不去钻研技术。有的人则认为,现在提拔干部靠文凭,有绝活也上不去。为此,专家提醒求职者,“本科起步、硕士达标、博士吃香”的用人格局必将改变,文凭不再是地位的象征,有真本事才能谋生。在未来几年,受过良好中等及高等职业教育的技术工人比大学生甚至博士还要吃香。
2.现今职业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
随着国家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关注,我国近些年职业教育机构的数量和规模在不断壮大,但是依然不能满足企业对于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所提供的高级技术人才都哪里去了?”面对这样的设问,笔者通过访谈对存在的问题做如下总结:
(1)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不高、不足。
(2)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现有办学条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导致职业教育质量不高。
(3)职业教育的办学机制普遍不够灵活。
3.职业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合理化建议
3.1大家对于职业教育在认识上有很大的差距
首先,是家长方面。多数没有让孩子接受职业教育的家长表示抗拒,多数已经让孩子接受了职业教育的家长也只表示无奈。其次,是学生方面。大多数人认为选择职业教育是无奈之举,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他们都更倾向于接受小初高到大学的普教之路,他们认为职业教育是蓝领的代名词,是社会劳动力结构的最底层,这就导致了职业教育成了多数人无奈的选择,同时,各职业院校也只能无奈的接受普通教育“淘汰”下来的学生。另一方面,人力资源市场即招聘单位,对高等教育的认可远高于职业教育,所开列的学历条件节节提升,从专科、本科直至硕士,这就导致了几乎所有家庭都希望孩子上高中考大学,从而导致了生源不足和生源质量差的现状。
随着各个高校的不断扩招,更多人有了更多选择高校的机会,这也导致了职业教育不仅面临着生源质量不高的现状,也必须面临着生源不足的尴尬场面。而事实上,职业教育无论是作为市场经济下优质劳动力的供应手段还是作为社会发展的必要人才供给方式,他的重要性都不可忽视。
3.2职业教育的质量有待提高
职业院校的教育质量问题还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作为职业院校要不断提高学校教育和教学水平质量,与市场与技术接轨,才能逐步取得大家的信任。这里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要从三个方面抓起:
第一,端正教学目的,更新发展理念,加强职业教育的合作层次。现在许多教学机构并不以培养人才为目的,而是伺机追求利益,他们的教学质量该如何保证?面对招生滑坡、毕业生就业困难等日益严峻的职业教育发展形势,有的职业院校缺乏把学校做大做强的抱负和开拓进取精神,满足现状,坐等政策。还有的职业院校对自身的定位不清楚,这就导致了耗费教育资源的社会底层劳动力过多,而真正的高级技术人才却不足的局面。职业教育的合作仍处于较低层次仍是以劳务输出型为主。如此造成一些学校把学生当做财源,学生“进口”有钱,“出口”也有钱。谁招的学生多,谁赚的钱就多。有些地方的中职教育就是为了招生,为了就业,为了赚钱。
第二,优化师资力量。师资力量不强,民办学校教师队伍不稳。理论课老师无技能等级证书,动手能力差,纸上谈兵;实习指导老师多数是从企业一线内退的技术工人,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文化水平偏低,缺乏教学能力。“双师型”教师匮乏。一些职业院校舍不得花钱去聘请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担任老师,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和紧缺专业教师尤为不足。民办学校教师待遇不高,与公办教师待遇不对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普遍都存在后顾之忧,人才引得进来,留不下来,部分学校成了避难所、中转站、培训部,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
第三,理论技能和教学设备亟待更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更加注重技能的培养,而许多职业院校的理论技能和教学设备都过于陈旧,不能与社会的先进技术接轨,这种条件下又怎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跟得上时代进步的高级技术人才。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现有办学条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
3.3职业教育的办校体制灵活性还需提高
一些依托企业办校的教育机构,虽然在规模和教学质量上略高于民营办校,但他们的体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企业办校,学校就会受到企业的影响,企业效益好的时候,企业对学校的各方面的投入会多会好,一旦企业出现问题,学校就随之波动;企业办校限制了学校的规划和发展,应该说企业办校的模式还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计划经济,国企办校这个问题更加突出。对于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也并不畅顺,条块分割,“婆婆”多,谁也管,谁也管不好的局面也严重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企业办校也有成功案例,台企富士康,他们的思路非常活跃,在岗职工工休时间完成一定学分,一边工作一边上学,一边就业一边学业,工休时间是文化理论,工作时间是实训实战,一边挣钱一边捞文凭,多好啊。改革教学体制,实行弹性教学,如“带薪顶岗实习、半工半读”等,来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另一方面,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不要死搬死扣教条,要根据现代企业的需求发展和现有设备,灵活调整课程、教材内容和知识结构。加快培养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急需的各类实用人才,缓解技术人才短缺的状况。
3.4不仅要保障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更要加大投入监管
职业教育的办学经费大部分靠自我筹措,现在大部分学校缺乏足够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师待遇,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规范性也亟待提高。一些职业院校为了吸引更多的生源,将资金过多的用于广告宣传和招租的过程中,并不能根本上解决生源问题,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毫无益处。
关键词:新时期;中职教育;改革发展
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及高校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劣势,其生源质量不佳、师资力量有限、教育经费不足等严重的影响到中职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及发展质量。因此,中职学校进行持续性的教育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中职学校需从生源质量、师资力量以及教育经费方面综合性考虑,力求寻找到符合中职教育发展需求的改革之路,推动中职教育的优化升级。
1.新时期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在新时期的发展下,中职教育进行持续性改革势在必行。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就学生而言,通过持续性的教育改革能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满足当今学生发展的需求。由于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已经呈现白日化的态势,学生只有接受最优质的教育,才能提高社会竞争力,从而实现学生长远发展[1]。②就中职学校而言,由于我国教育需求的加大,中职学校的数量不断增加,其只有进行有效的教育改革,才能提高中职学校的办学质量,也才能吸引更多优质的生源,实现中职学校与学生的共同发展。③就整个教育行业而言,中职学校只有进行有效的教育改革,才能够推动整个教育行业的改革和优化,从而提高我国整体学校的教育水平。因此,中职学校在实际的发展当中,需采取有效的改革策略,提高教育改革的质量,进一步提高中职学校的竞争力[2]。
2.新时期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策略
中职学校应充分的认识到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并从教育理念、专业设置、办学特色、师资质量等方面进行改革,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2.1教育理念的改革发展
中职学校在进行持续性改革的过程中,首先应进行教育理念的改革发展。何为教育理念?教育理念实际上是指教育思想,其具有引领教育方法的作用。随着教育行业的发展,中职学校的教育理念不应停滞不前,需进一步完善及创新。例如,创办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专业发展为目标的中职教育理念,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及专业教育,凸现中职教育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从而推动中职教育的优化改革。此外,中职学校还应积极学习其他学校优秀的教育理念,并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应用和创新。
2.2专业设置的科学优化
中职学校主要以培养技术型和实用型人才为主,其专业设置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质量。因此,在新时期的中职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需对专业设置进行进一步的优化。首先,应摒弃一些落后、不实用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转而将正处于持续发展的专业融入到中职教育中,像,机制专业、数控专业等[3]。此外,应结合各个专业理论及技术的发展,对各个专业进行创新,引进现代化理论及技术,提高各个专业的教学质量。
2.3办学特色的凸现创设
中职学校要想获得长远发展需创设办学特色。而目前很多中职学校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生源质量不佳、学生就业率低,发展前景不好。因此,只有创设办学特色,才能够提高中职学校的教育质量[4]。具体应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努力。①打造教育品牌。中职学校应将本校师资力量最雄厚、设备最先进、专业前景最佳等专业作为品牌专业打造,将其设置成为中职学校的招牌,以吸引更多优质的生源。②推行校企联合,拓展安置渠道,中职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注意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的培养,实行校企联办,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开展订单招生、定向安置,形成以进名优企业多,对口岗位多,技术岗位多和学生自主创业多的就业特色。
2.4师资质量的优化提高
中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依赖于高质量的师资。因此,中职学校在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需打造一支精品化的师资队伍,更好地学生开展教学服务。①坚持引进来。中职学校须招聘高学历、高能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经验教师,同时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促进中职学校与教师的共同发展。②坚持走出去。中职学校应定期组织本校教师到他校学习交流,同时还应选派优秀教师出国深造,学习西方国家职业教育的优秀办学理念,并将其带回进行有效应用[5]。③实施优秀师资的有效流动。中职学校可与其他学校交换优秀教师学习,将他校的优势引入到本校,从而提高中职学校教育的质量。总之,中职学校只有拥有一批高品质、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才能提高中职学校的教育质量及科研水平,从而提高中职学校社会竞争力,实现中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中职教育也获得了长远的发展动力,其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且中职学校也已经成为为社会直接输送人才的重要教育机构,在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新形势下,中职教育不能满足当下,应持续进行改革与创新,力求与社会的用人需求以及人才的发展需求接轨,以实现最佳的发展效果,为社会培养更多优质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王维先 单位:沈阳市汽车工程学校
参考文献:
[1]丁留宝,张洁.近十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问题及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6(01).
[2]鄂甜.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6(01).
[3]吴亚娟,闫超.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国企研究.2015(20).
关键词 职业教育;企业;技能型人才;对接;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13-0032-06
服务区域经济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如何使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紧密对接,是职业教育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也是职业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2011年8月,安徽省教育厅以问卷调查和组织座谈等方式在全省调查了除亳州、六安、铜陵以外13个市的60家企业,每个企业随机调查5~10名职工,回收有效问卷378份。调查的企业涉及国有、民营、外资、合资等经济类型和农林牧渔业、制造业、电力能源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传输与计算机服务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行业。
一、企业技能型人才现状与需求的矛盾
(一)企业的人才现状与发展要求不适应
一是人才数量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2010年安徽省城镇非私营企业职工204.7万人,私营企业职工239.2万人[1]。60家企业职工总数为14.76万人,职工在101~500人和1000人以上的企业居多,见图1。从调查情况来看,企业技能型人才缺口较大。57家企业2011~2013年需要技能型人才6.9万人,主要是需要初、中级工,见图2。二是人才素质难以适应企业岗位要求。在学历要求上,60家企业中管理、技术岗位要求本科及以上的24家,高职的23家;生产、销售岗位要求中职的45家。从职工学历结构来看,初中及以下和普高比重仍较大,见图3,20家企业初中及以下职工比重达50%以上。在技能水平上,职工上岗前接受技能培训的占65.9%,57家企业职工中有技能等级的占87.9%,以初、中级工为主,见图4,初、中级工占75%以上的有29家,占50%~75%的有16家;调查的职工中无技能等级的占23.5%。在岗位能力上,33.1%的职工认为工作中最大的困难是职业技能缺乏。企业认为,实践能力薄弱、基础技术不扎实、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管理知识薄弱等是技能型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企业用工环境与人才择业要求不够融洽
16家企业认为技能型人才离职较多或过多。调查的职工中,“跳过槽”的达62%,见图5。职工择业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工资收入与待遇、个人锻炼及发展前景和工作地点、单位性质及环境,分别占48.9%、26.2%、20.6%。而企业职工整体收入较低,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占55.7%,见图6。有些职工还未享受“五险一金”,有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险和住房公积金的分别占78.8%、81.7%、76.5%、39.7%、69.8%和34.3%。46%、38.1%的职工分别认为工作中最大的困难是工资太低、工作太辛苦。薪酬待遇低、晋升机会少、能力发挥受限制、劳动强度大和人际关系不融洽是技能型人才离职跳槽的主要原因。调查表明,薪酬待遇、发展机会、企业前景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三大要素。
(三)院校人才供给与企业人才需求不匹配
52家企业认为公开招聘是职工来源的主要渠道,其中36家认为是第一渠道;34家认为校企合作是主要渠道,其中11家认为是第一渠道。此外,职工来源渠道还有劳动力市场和员工推荐等。企业职工以本地来源为主,56家企业职工中来自本省的占69.1%,其中本市的占43.7%,有近1/3来自外省。2010年,安徽省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614所,招生37.85万人,在校生95.59万人,毕业生32.75万人。由此可见,校企合作还未成为企业技能型人才的第一来源。作为发展中的中部地区,一方面,其职业院校为东部发达地区培养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本地企业又依靠外地提供劳动力资源。
(四)政府的政策支持与企业及职工期望不协同
认为引进技能型人才难的主要原因是专业招聘会少、层次低、紧缺人才难寻,人才政策落实不到位和信息沟通不及时的企业分别为43家、24家和17家。调查显示,企业引进技能型人才普遍遇到子女教育、人才落户、住房补贴和人才奖励等政策问题,有的想解决却不知道怎么解决,有的缺乏相关政策无法解决或是对相关政策不够了解,还有的不相信能够解决。58家企业希望改善技能型人才现状;29家企业认为最重要的是政府制定吸引、稳定技能型人才的优惠政策,提高人才待遇;20家企业认为需要制定选拔、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机制。希望政府做好培训和再就业工作、提供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的职工分别占62.7%、48.4%。企业希望政府加强职工继续教育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分别为47家、10家。职工认为政府对技术工人就业最重要的是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和优惠条件,分别占51.3%和45.5%。
(五)企业对人才的关注与对职教的支持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