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指导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指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指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指导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指导范文第1篇

【关键词】辅导员 心理健康教育 职责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起步,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大学不断扩招,大学生队伍急速膨胀,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学习、感情、就业等各种压力不断加剧,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足够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置了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了专职辅导员开展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本文试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发,梳理出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要职责。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成因

何谓心理健康?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这表明了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主要体现在自身活动和与他人相交往的活动中,社会、家庭、学校、个人人际关系等构成的学习生活环境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以此为据,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大致划分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学校新环境的适应问题

“90”后大学生过惯了养尊处优、过分依赖家人的生活,要在新环境下学会独立生活、适应大学生活的节奏尚有一定困难,他们会在很长一段时间不可避免地感到迷茫、无助。

(二)学习压力的困扰

面对大学课程科目多、学业重、任课教师指导力度不够的现状,他们会产生无助与沮丧,这就有可能造成学习困难,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将注意力转移到网络或其他娱乐事项,从而荒废学业。

(三)人际交往的困惑

由于身边同学不同的性格与生活习惯对彼此的沟通造成了一定障碍,在面临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时显得力不从心,他们可能因选择自我保护而不愿与人交往,最终造成孤僻的性格,甚至形成自闭症。

(四)感情问题

大学生处于生理发育趋于成熟时期,恋爱和性问题自然而然地会走进他们的生活,但由于绝大部分学生对性的问题认识不足,同时对异性充满了神秘、渴望与恐惧,有可能因此引发极端事件。

(五)就业压力的影响

大学扩招之后,很多大学生面临工作难找的窘境,这就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出现“就业恐惧症”。轻者失眠、焦虑不安,重者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极其危险。

(六)不可忽视的家庭因素

家庭对于每位学生成长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家庭不睦或不完整的家庭很难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保障,这类学生很有可能产生忧郁、伤感、孤僻、自卑的心理障碍。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职责

面对众多学生纷繁复杂的心理问题,各大高校逐步建立起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了专职辅导员,形成了覆盖面较广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作为处于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队伍则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肩负着重要的职责。我认为辅导员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自身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储备

辅导员一定要不断丰富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从而增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能力。此外,辅导员还需掌握一定的心理访谈技术,如专注与倾听技术、情感反应技术、同心理技术、具体化技术、探问技术等。这些都为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自助助人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与专业保障。

(二)拓宽宣传渠道,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除了定期开展以“大学生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班会,辅导员还应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宽宣传渠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力度,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预期目的。利用宣传栏张贴“心理健康小提示”;建立班级QQ信息群、博客,随时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学生观看以励志、感恩等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影片。

(三)全面掌握学生信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由于大多数辅导员年龄与大学生相仿、知识背景相似、兴趣爱好相近,无形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困难时,辅导员应尽自己所能,全力帮助,维系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及时有效干预学生学习、生活当中随机出现的心理障碍。

(四)培养学生骨干,提高工作效率

由于辅导员日常工作过于繁琐,部分辅导员便无暇及时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这就大大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培养学生骨干以协助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就成为必然之需。在每个班级推选出一名优秀的学生骨干担任班级心理委员,这样就更容易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有针对性的确定重点教育对象与开展教育活动,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五)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确立重点帮扶对象

在新生入学之初对新生进行了科学的心理测试,并建立了心理档案,以便于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随时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及时、有效地处理所发现的心理问题。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各年级侧重点不同,应定期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测试,分析他们的成长与进步历程,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三、结束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这不仅仅是某位辅导员、某个学校的责任,而是整个社会所应关注的问题。作为与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生管理者,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故此高校辅导员要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所在,通过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与工作技能,在工作中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终实现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预期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指导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途径 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6-0027-02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2001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都赋予了心理健康教育无可替代的重要学科地位,给予了其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使命。在此情势下,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也被认为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由于高校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目标、课程性质、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诸多认识偏差以及师资、管理等方面的缺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工作成效无从考核,学生对于课堂讲授内容的兴趣淡薄,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频遭冷遇,因心理原因造成的校园极端事件偶有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的身份参与到教育教学当中,存在着“课程学科化、学生教材教参化、忽视社会心理健康、教学内容脱离日常生活、教学形式偏理论、课程设置单一化等”① 的多重偏差。

如何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怎样才能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因服从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而带来的诸多偏差,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心的热点话题。廖琳提出了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② 王椿阳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同时也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所有年级的大学生;③ 袁小平等通过调查发现,不同年级、性别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与需求不一样,同时总结出了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和特殊案例;④ 石祥认为,应该构建一套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体系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⑤ 另有学者分别从教材、教法、师资等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观点,做了大量的调研与尝试,但仍有诸多难以克服的具体问题无从解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让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而是在于提高大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为他们的职业生涯服务,为他们的幸福人生服务。福建师范大学叶一舵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待遇上的学科身份与地位,但不是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工作中的学科化倾向。”⑥ 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的身份来对待,囿于课程设置的条框藩篱,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目的则很难达到,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回归本位,立足于育人目标,寻找一条适合的教育途径。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析。

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包含了三重含义:学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主体,教师属外部的精神力量;教师是发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决定方面,学生便成为心理健康问题的被决定方面;教作为一种能动引导活动,学则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被导认识活动。

第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设计应以人为本,提倡个性发展的变化。评价不能以简单的分数划分等级,而是应以大学生认知结构的同化、顺应、重构和迁移来体现学习者的能力。根据每一位学生心理认知的变化,客观公正地分析大学生某时段所具有的心理特征与个性倾向性,肯定学习者的努力,指导并鼓励学习者提升与完善心理素质。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不同于普通课程的考评成绩,体现在学生档案中也不仅仅只是一个数字,它是针对学习者在校期间心理健康成长的一组文字描述,是动态的、发展的。评价最后的落脚点应该是该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能力特长、职业性向以及知情意行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取向。

第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高校管理层要深刻认识到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的重要性,调整工作重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强调面向全体大学生,做好心理疾病的预防工作,积极关注心理健康水平偏低的学生群体,重点支持以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机构为核心的心理健康管理体系的构建,有效发挥学生、教师和学校等基本教育要素的作用,形成灵活高效的心理健康管理运作机制,保障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总之,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视为一门必修或选修课程来进行设置和实施,而应是渗透在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实践等所有行为当中的成长、观察和指导行为。不应是一种结构严谨、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而应是一种查缺补漏、因材施教的指导艺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考核也不是僵化的测评指标和数字代表的成绩,而是发展的、描述的、指向学生职业生涯与和谐人生的路标灯塔。

注 释

①欧贤才、杨晓玲.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多重偏差与匡正[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111~113

②廖琳.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3):63~64

③王椿阳.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调查与分析——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3):17~19

④袁小平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调查与探析[J].科教文汇,2008(4):20~21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指导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和大学生的教育需求,尤其在当代大学生个性差异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完善现代教学体系,针对当代大学生特点,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近些年,主体性教学模式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发展趋势,也成为教育学界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探索的新课题。主体性教学模式更重视学习的自主性,强调教学管理的灵活性,更注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主体性教学,主要是挖掘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性潜力,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自主性、创造性的主体。[1]实施主体性教学模式,其最终目的不仅在于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形成新的教育思想和育人观念,以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所承担的使命。本文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1.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内涵

主体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性教学,发挥学生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参与教学和其他教育活动的教学模式。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主体性是现代大学生的典型特征,这就要求教学内容要丰富,教学形式要多样化,教学环境要宽松自由,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自主学习。主体性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任务决定了自主学习成为主体性教学模式的主要形式。三是以人为本是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主体性教学模式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主体精神为发展目标,逐渐形成促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教学环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本质。在这个主体性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所需是进行大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必要前提。它强调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和学生主动参与的主体性作用,还会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样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注重观察与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情况,适当地采用不同情况不同对待的方式组织和安排心理健康教学活动,让学生养成自我调整心理状态的行为习惯,实现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学目标。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特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是指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以心理健康教学为载体,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发挥主体参与性,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自选心理健康教学内容,自主设计教学方式和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讨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逐渐形成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主体性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施目标是培育、发展、完善人的主体性,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双方主体的自我实现。该模式主要包含以下特点:[2]第一,教学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把教学内容交给学生,根据学生的自身心理健康情况和对相关知识的渴望程度来进行自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指定教学范围,缩小学生选择范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讲述学生感兴趣的心理教育内容和热点话题,帮助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丰富度和实效性。第二,教学方案由学生自主设计。在制订教学方案方面,学生可以借助自身的人力资源和物质力量,提前准备好教学相关材料和教学方案,如教学案例、相关视频、情景剧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做好学生的指导性工作,帮助学生搜集相关的教学信息,发散学生思维,学会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发现不足并及时阅览指导。通过学生自主设计教案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同时结合教师的理性思维,共同合作促进教学的良好发展。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主体性作用,让教学方案满足学生的求知点和心理健康所需。第三,教学主体由学生做主导。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心理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体验教学的主体感,进而营造一个高效、舒适的教学环境和人际环境,让学生在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锻炼自身的主体能力,为转化为自身潜能提供适宜的外部条件。

二、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优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性重视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只有达到重视的高度,心理健康教育双方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其中,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需要转变学生学习观念,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为主动汲取知识、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教学状态;教师作为实施教学的主体,主要发挥指导性作用,从原来的主动传授知识转变为学习过程的指导者,逐渐达到自主学习的教学效果。[3]

1.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一个注重学生主体参与性的教学内容,它需要师生双方发挥主动性积极参与。这种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对于学生自身而言,主动参与就意味着主动学习,主动获取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当代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问题应该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在头脑意识中通过感知、努力和实践来进行;作为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开发学生创新思维。这种互动式交流既提升了教学艺术又展示出人格魅力。

2.强化师生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双方多向交流的互动关系,它需要在教学课堂上实现良好的互动模式,达到相互获取知识的目的。这种获取知识的关系,不仅包含言语的沟通,还包括知识、经验、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交流。在实现教学目标方面,它要求学生能够配合老师,与老师产生更多的互动,是对学生意志力、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展现。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恰恰增强了合作学习的师生关系。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是让彼此看到对方的优点,并共同认同接受的教学感受。因此,实施这种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教师应增加交流的机会,集思广益,以达成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的共识。

3.营造全面开放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以书本、黑板、多媒体为主的教学环境,采用以老师为主导教书、学生听书的教学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对教学环境进行了创新。在该模式中,学生作为主体,从头至尾、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可以从心理健康的问题出发,主动安排教学内容,并创新思维,不是将眼光放在标准答案上,而是要扩大范围;在教学形式方面,可以适当采用课内课外、室内室外等方式,改变现有的教学空间,引进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拥有自由、广阔的教学环境,这些直接体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的优势。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中,学生和教师是不能分开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离不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作为学生,需要教师针对其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正确引导。一方面,在实施教学前进行指导,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做好深入分析、认真指导教案的工作,这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基础保障;另一方面,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做好引导工作,在整体的教学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发挥主体性地位,同时教师要时刻掌握学生的参与尺度、课堂气氛以及教学内容是否偏离主题等环节,做好总体把握大局、定期引导、关键时刻及时补救等工作。

2.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主要参与主体。在实施主体性教学模式时,容易产生学生过于主体性或教师过于主导性等不和谐的师生关系现象。因此,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重要保证。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具体来说,首先要把充分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积极思考、讨论,保证学生在教学时间内有效地获取知识。其次,给学生营造思维空间。对于教学内容,学生要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形成一种自学的氛围。最后,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原则。

3.采用适当、科学的教学辅助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过程。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亲身实践,适当地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辅助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教学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情境感染法。情境感染,作为一种动力,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进而产生主动学习的行为。二是活动竞争法。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开展有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心理实践活动中获取实践经验,强化理解,创新思想。

4.全面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它非常重视方式方法以及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给予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经历不同,在教学指导方面不一定就要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要求来进行,可以鼓励学生并适当地放手让学生发挥。二是积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做到畅所欲言,培养他们自主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进而积极引导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5.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针对性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重教育教学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一方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面要注重个性化和实用性。由于学生个体在多方面存在差异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特色也会略有不同。实施该模式的宗旨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时提供策略和方向上的引导,因此应讲求实用。例如向学生传授一些简单实用的心理调节知识和技巧等。另一方面,对大学生运用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时,要以人为本,注重区别对待。

四、结语

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发挥着主体性、实践性和合作性的重要作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适应时代要求,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过程应不断完善。同时,高校应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发展状态,结合大学生自身的优势,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模式,切实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真正达到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磊,蒋丽.主体性教学模式探讨[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2):20.

[2]李海涛,邝利芬,周云华.大学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建构[J].宜春学院学报,2009(5):136-137.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指导范文第4篇

1方法渠道单一

就目前而言,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单一,教育的过程中缺乏完整的教学体系,高校辅导员常常作为救火队员,采用的教育方法也较为单一,早已经不适用于当代学生管理的需要。此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尚未在所有高校建立起来,一旦突发事件发生时,并没有一套完善的预警机制和心理危机处理工作机制,因此,亟待建立一套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学生家里进行沟通,综合了解大学生整体状态,实现家庭和学校的双重保证,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2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相应对策

2.1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体制

心理健康领导的小组建立后首要任务就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做一次大规模的普查,只有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才能够更好的开展工作,满足大学生心理辅导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职责是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辅导,对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后盾支持和保障。同时在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大学生心理咨询与发展辅导研究中心应负责协调和组织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科研以及辅导和咨询工作,接受学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与发展辅导研究中心的指导。

2.2全面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的首要前提是要了解全体大学生心理的真实情况,这就需要对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进行普查,走入学生群体,真正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了解生活中学生存在的不和谐因素,洞悉学生们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和心理辅导工作,增多与大学生接触的时间。此外,还可以发动学生社团成立心理健康协会,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积极性。

2.3建立心理档案和高危人群预警机制

大学生作为弱势群体,其必然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因此,采取有效的手段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跟踪,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来完善预警机制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对于失恋的学生,特困生以及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可以进行情感关怀和心理疏导。此外,还可以定期组织校外心理专家对同学们进行集中培训,了解学生们关心的问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普查,给予大学生及时的反馈,有针对性的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4加快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指导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的意义

民办高校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的特殊性,使得民办高校大学生有着比较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也有当代大学生的共性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既会碰到当代大学生因复杂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来自学习、人际交往、情感、就业、经济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同时还承受着比公办学生更沉重的由高额学费带来的经济压力和社会偏见带来的社会认同压力等。这些都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律,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是非常必要的。

2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的现状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一个逐步认识、重视和发展的过程,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晚,起点低,规模和力度小,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而且不平衡,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目前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检索以往的文献,可以看出。研究人员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研究方法上,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很少。理论研究中主要集中在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依据、目标、内容、途径、保障机制等几大方面。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也影响了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因此探索高校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任务、特点、规律及有效地开展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建构一套适合各高校开展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把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我国教育理论发展的需要,是现实发展的必然需求。

在国外,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形成了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流派,而且有多种各具特色的实际操作模式。而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未能引起许多高校的足够重视。没有形成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心理学和教育学。任何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综合国内外最新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结合具体的调查研究。建构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纳入到学校的整体教育体系。

3.1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建构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明确清晰的目标体系对科学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目标应在素质教育总的宗旨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生个体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根据大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人格特征、成长环境等特点,分别提出各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建立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培养出符合时展、人格健全、饭巯蛏希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较高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

3.2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建构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年级特点等基础上,围绕大学生成长、成才应该具备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学的、针对性强的规划。开设以心理学课程为指导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系统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学会心理调适的方法,掌握情绪调适的方法。了解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使学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现实的挫折。

学校根据各年级、各专业学生、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同时针对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需求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开展系列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比如:大学生文明礼仪等行为规范教育类、创新能力教育类、感恩教育类、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类等做为当代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3.3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干预体系的立体网络建构

当前的新形势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需要全方位、多渠道建构立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干预体系。

从新生入学起,通过问卷调查、心理测验等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为每一位入学的新生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于数据调查结果显示异常的学生,进行干预,跟踪反馈。同时全院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辅导教师的事情,应形成高校领导、全体教师、学生工作者、学生干部等全员参与组织构成的立体网络。建立“课堂教学、教育活动、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多位一体的干预体系。

3.4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建构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正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有关规定和方式方法还有许多不不足。在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各程中,理论教学研究与实践训练课程相结合模式,可以利用高校本身的优势,整合各种资源,建立一套理论准确、目标明确、体系完善、网络健全的模式体系。针对大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应该具备的能力,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践性训练活动。学生参与性强,效果显著。常用的方法有团体训练法、认知训练法、成功激励法和表象训练法等等。

除上述几点,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外,加大“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力度,通过辩论、演讲、征文、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健康月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全面系统地训练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营造积极、健康、向上、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拓展训练、朋辈心理咨询也都是可以尝试的好方法。朋辈心理咨询,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助能力,提高互助水平。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探索适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方式方法,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保健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郭卫珍.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南华大学,201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