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经济活动的特点

旅游经济活动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经济活动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经济活动的特点

旅游经济活动的特点范文第1篇

1、宏观旅游经济的活动

旅游经济活动是指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之间的经济联系及经济现象与经济关系的综合。它总的概述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旅游者的活动、旅游经营者的活动以及与其相关的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

旅游者的活动。旅游者是指旅游活动的主体,主体条件产生出了具备必要的旅游动机之外,还需要有课支配的、用于旅游的收入和足够的闲暇时间。旅游者的活动一般是从旅游者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旅游景点,并离开常住地到旅游目的地开始,到参加旅游活动之后返回到常住地结束。在这个过程中,旅游者对旅游景点产品的选择,购买和消费;旅游者从购买产品到体验产品,结束体验与返回常住地之间的空间转移过程;旅游者在体验旅游产品过程中的额外消费等,组成了旅游者活动的所有内容。

旅游经营者的活动。旅游经营者的活动是指旅游经营者为了让旅游者顺利的体验旅游产品而为旅游者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活动。在旅游经济活动中,旅游经营者的活动,范围广,内容多,复杂性强。因此,旅游经营者的活动是旅游经济活动的主体活动,也是其经济活动的关键性活动。总的来说,旅游经营者的活动可以分为:旅游社及酒店的经营活动,旅游交通的活动,旅游景区的经营活动等等。各部门的活动相互独立,相互支持,统一与市场经济体制中。

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旅游组织的管理是保证宏观旅游经济顺利正常发展的必然要求。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实施的部门主要有:政府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非政府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主要有:行政管理,监督,领导,宏观调控以及旅游咨询和矛盾协调等。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有效的创造的稳定的旅游经济环境,保证了我国旅游市场的稳定和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

2、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特点

旅游行业作为第三产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目前,我国的旅游业正逐渐走向正规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旅游活动也具备了旅游经济活动的性质。从一般分析来看,现代宏观旅游经济活动主要有双重性质的特点。

审美享受。审美享受是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的直观因素。旅游者选择旅游产品是为了得到体验,一般而言,旅游者的体验主要有娱乐体验、教育体验、逃避体验、移情体验等等,无论是哪种性质的旅游体验,都是旅游者从旅游产品中获得审美享受的表现形式。因此,从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直观分析来看,它具有审美享受的性质特征。

购买活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活动日趋复杂,经济活动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从宏观的旅游经济活动的内容来看,旅游者的活动不再只是单纯的审美享受的活动,而是和旅游经营者之间的经济交换活动,即向旅游经营者购买旅游产品的市场交易活动。随着旅游业得不断发展和完善,旅游经济将日趋复杂并日益完善。

二、现代旅游经济的宏观管理

1、我国现代旅游经济的宏观发展及现状

从目前我国的旅游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旅游经济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一方面,国内旅游者数量不断增多,旅游收入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来自国外的旅游者也越来越多,中国的旅游市场逐步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尽管目前,我国的旅游经济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是从宏观方面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①、作为旅游经济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从目前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看,主要是一些相关的法规文件,还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旅游法律体系;另外,对于现有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得到及时的修正和完善,对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旅游经济市场,不能很好的起到法律调控的作用。

②、旅游经济的服务意识不高。旅游经济作为一个大的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其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各经济活动主体的服务意识,然而,从目前我国宏观旅游经济的服务意识来看,旅游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尤其是旅游经营主体的服务意识有待提高。

③、旅游经济环境破坏严重。旅游经济环境破坏主要有:一个是旅游景点的环境破坏严重,目前,我国很多地方的景区由于旅游者个人行为及旅游景区保护意识不到位,导致景点环境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另一方面,在宏观旅游经济中,其经济环境遭到破坏,欺诈现象,哄骗现象等不诚信的市场交易现象较为严重,对旅游经济环境的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2、现代旅游经济的宏观管理。

①、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旅游经济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介于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的问题,要求我国相关立法部门加强立法工作,完善现有的相关法律,颁布适应新时期的,现代旅游经济的法律法规,为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法律环境。

②、加强旅游经济的服务意识。从宏观方面来看,加强旅游经济的服务意识,一方面是旅游者的服务意识,要求旅游者在旅游景区严格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另一方面,作为旅游经营者,无论是旅行社、还是酒店、还是旅游景区,都应该加强自身的服务意识,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以最后的服务带给旅游者,为我国的旅游经济创造和谐的氛围。

③、加强旅游经济的环境保护。主要包括:旅游景点的环境保护,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奖惩,维修,定期检测以及景区容量的限制等方式在做好景点的保护工作;两外,加强对旅游市场经济环境的维护,坚持宏观调控,坚持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的三者结合,以建立稳定的旅游经济为目标。

旅游经济活动的特点范文第2篇

一、宏观旅游经济的含义

现代旅游经济,是一个包括旅游消费活动、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旅游市场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经济子系统,是国民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系统论角度分析,旅游经济系统,既体现了旅游活动相关的各组成要素的集合,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见图1),还从动态角度反映了整个旅游活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性。

(一)旅游经济活动

旅游经济活动,一般包括三个层面的活动,即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和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第一个层面是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通常包括旅游者从购买旅游产品并离开居住地开始,经过一定距离的空间移动而到达旅游目的地,通过在旅游目的地的活动而满足其旅游需求,再返回居住地的全部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旅游者在旅游客源地选择、决定和购买旅游产品过程,只有当旅游者购买了旅游产品后才可能成为现实的旅游者;二是旅游者往返于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移动过程,实质上就是旅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旅行消费过程;三是在旅游目的地所有旅游活动的消费过程,是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主要内容,也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第二个层面是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主要指旅游企业为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有效进行,直接提供各种旅游服务的所有经营活动过程。由于旅游活动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因此必然涉及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许多企业。按照现代旅游经济系统模型分析,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可大致分为旅行商、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三部分。旅行商的经营服务活动包括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两部分,前者的主要职能是销售旅游产品,招徕和组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后者的主要职能是整合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要素,做好旅游者的接待组织活动等。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则按照旅行商安排的旅游线路,做好旅游者空间运送及旅游活动的所有接待服务活动。主要从事旅游经济研究、旅游规划设计和旅游行政管理。第三个层面是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主要是指旅游目的地政府旅游组织和其它非政府旅游组织,通过旅游行政管理、宏观调控、行业自律和中介咨询等活动,提供旅游信息服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环境,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实现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目的和旅游组织的管理目标。

(二)宏观旅游经济内容和特点

在旅游经济系统中,宏观旅游经济体现了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是旅游发展过程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综合体,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和特点。

1.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纵横交错形成的综合体。从横向看,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表现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同时并存的经济活动过程;从纵向看,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像一般社会再生产一样,是按照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依次进行,并不断循环往复的经济运行过程。因此,这种纵横交错的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运行和化,就形成了旅游经济再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2.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构成的综合体。旅游产业是由多种旅游服务要素构成的经济产业,其既包括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旅行社业、旅游住宿业、旅游餐饮业、旅游运输业、旅游景观业、旅游娱乐业、旅游购物业等,也包括部分或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邮电通讯、医疗卫生、金融保险、文化科学、培训、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及工农业等众多行业。其从纵向上表现为各产业、行业和企业之间上下指导和执行的经济层次关系,从横向上表现为各产业和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的经济序列关系,从而形成多层次、多序列立体交叉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3.宏观旅游经济,是各区域旅游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综合体。任何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的活动都必然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因此一定的区域旅游布局构成了宏观旅游经济的空间表现形式。从纵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为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的上下联系的区域旅游的层次布局结构,如不同级别的风景区、度假区、森林公园和景区景点等;从横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跨省区、跨地市区、跨县区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空间布局结构,体的旅游景区等,从而构成多个旅游区域相结合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二、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是指国家旅游管理机构和相关部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和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运用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职能,统筹协调旅游发展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实现宏观旅游经济的良性运行与发展,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宏观旅游管理,首先必须明确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所谓宏观旅游管理目标,是指国家促进旅游发展和调控旅游经济运行的总体目标。由于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经济社会活动,其涉及面广、环节多、层次多,因此宏观旅游管理目标也必然是多方面性和多层次性的。从总体上分析,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通常可以分为政治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发展目标四个方面。

1.政治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政治目标,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通过旅游活动的广泛开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公民的爱国主义意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旅游的“民间外交”功能,通过大力发展国际旅游(包括出入境旅游),促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影响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国家竞争力等。

2.经济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经济目标,是通过有效配置旅游资源和生产要素,提供质量高、数量多、类型全的旅游产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协调发展。同时,在有效满足国内外旅游者需求的同时,为旅游经营者带来更多的收益,促进旅游目的地群众收入增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国家增加更多的税收和外汇收入,推动旅游服务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3.社会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社会目标,是通过旅游活动和加强宏观旅游管理,在满足国内外旅游者跨文化交流、增进人们相互之间的友谊和理解的同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改变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促进旅游企业文化建设和旅游行业职工素质提高,增加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就业,改善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与促进旅游目的地各项社会事业的繁荣兴旺与发展等。

4.发展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加强旅游宏观管理,不断丰富旅游活动内容,为旅游者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企业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实现旅游目的地及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宏观旅游管理的阶段性目标看,一般可以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主要是实现旅游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中期目标主要是实现旅游行业结构和旅游区域布局的合理化,实现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地增长与发展;远期目标是实现旅游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还必须为后代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旅游管理组织,客体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运行和发展,简言之,宏观旅游管理就是国家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管理。正确理解宏观旅游管理的涵义,还必须注意宏观旅游管理与微观旅游管理、旅游市场管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正确把握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一)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主要是管理的对象不同。微观旅游管理的对象,通常是指对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是以个体旅游活动为客体的管理;而宏观旅游管理则是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管理,是以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为客体的管理。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两者是互为前提的。微观旅游活动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细胞,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必须以微观旅游活动为基础,因此宏观旅游管理是建立在微观旅游管理基础之上的;同时,由于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直接影响着个体旅游活动的进行,因此宏观旅游管理又是微观旅游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并对微观旅游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协调作用。旅游市场是连接个体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桥梁,决定了宏观旅游管理和市场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旅游市场管理,不仅包括对微观旅游活动的作用和影响,对旅游市场的规制、监督和调控等,也包括在宏观旅游管理指导下,对旅游市场机制和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旅游市场管理是宏观旅游管理的对象。但是,在具体的旅游市场管理中,往往又包含了某些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和内容,如对微观旅游活动主体的监管,对旅游市场供求的调控等,因此旅游市场管理与宏观旅游管理又是密切联系的。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通常是通过各种管理职能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进行管理。从旅游管理的实践看,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方面。

1.旅游决策职能

是指政府对旅游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做出选择和决定的职能,其贯穿于整个宏观旅游管理的全过程。在现阶段,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完善过程中,因此政府决策职能在旅游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形成了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各级政府在旅游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促进旅游发展的各种措施方面,还发挥着重要的决策职能和主导作用。

2.旅游规划职能

是根据旅游决策职能确定的旅游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对旅游资源配置和生产力要素进行统筹安排的职能。如政府通过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统筹安排和配置旅游资源要素;通过确定实现旅游发展目标的政策措施,促进宏观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通过采取各种宏观调控方法和手段,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有效地运行等。

旅游经济活动的特点范文第3篇

一、旅游市场机制的概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市场的功能作用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所谓旅游市场机制,是指旅游市场中的交换各方在交换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形式,具体讲就是各旅游市场主体在旅游市场上进行经济活动而形成的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因素有机结合的方式,其表现为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的共同作用过程。

(一)旅游供求机制。旅游供求机制,是指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之间通过竞争而形成的内在联系和作用形式,也就是旅游供求关系在旅游市场中的规律性反映。旅游供求机制不仅对旅游供求的均衡起着调节作用,而且对旅游者的合理流动也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旅游供求机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旅游供求机制及时、灵敏地反映旅游经济运行的内在矛盾,反映旅游市场上供求双方的变化及发展态势,从而为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提供信号和指示方向,调节旅游市场的供求平衡;二是旅游供求机制依靠其他机制的配合作用,有效实现合理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功能,从而调节旅游市场供求结构的平衡;三是国家通过旅游供求机制对旅游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价格机制。旅游价格是旅游产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它既是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之间进行旅游产品交换的媒介,又是衡量旅游经营者生产和经营旅游产品的劳动耗费量的尺度。因此,旅游价格机制是旅游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机制,是旅游供求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价格机制对旅游经济运行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对旅游者而言,旅游价格机制是调节旅游需求方向和需求规模的信号,即通过旅游价格的涨落,反映旅游供求的变化,影响着旅游者的购买欲望,并调节旅游者的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对旅游经营者而言,旅游价格机制是旅游市场竞争和调节旅游产品生产的重要工具,即旅游经营者通过价格变动来占领市场,调节旅游产品生产和供给的数量和结构。对政府宏观管理而言,通过旅游价格机制的作用,一方面为国家制定宏观政策,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提供必需的信息;另一方面也自发地调节着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三)旅游竞争机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哪儿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哪儿就有竞争,“竞争的实质就是消费力对生产力的关系”。因此,旅游竞争机制就是指旅游市场中,各旅游经营者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而相互争夺客源,从而影响旅游供求及资源配置方向的运动过程。

旅游竞争机制作为市场机制的基本要素之一,其核心内容是争夺旅游者。因为争夺到的旅游者越多,表明旅游产品的销售量越大,从而为旅游目的地国家、地区或旅游企业带来的收入越高,经济效益就会越好。同时,争夺旅游中间商,即对从事转销旅游产品,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和个人的争夺,也是旅游竞争机制的重要内容。因为各种各样的旅行社和旅游经纪人,是销售旅游产品的重要分销渠道,争夺到的中间商越多,得到的支持越大,旅游产品销量就越多。争夺旅游者和中间商的目标集中表现为提高旅游市场占有率,因而旅游市场占有率的高低变化对旅游供求和旅游价格产生着影响和决定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竞争机制是客观存在的,是同旅游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紧密结合并共同发生作用的。

(四)旅游风险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经济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都面临着盈利、亏损和破产的多种可能性,都必须承担相应的风险。因此,旅游风险机制就是指旅游经济活动同盈利、亏损和破产之间的相互联系及作用的运动形式。

旅游风险机制作为旅游市场机制的重要部分,是一种无形的市场强制力量,促使每个旅游经营者承认市场竞争的权威,从而自觉地对市场信号做出灵敏的反映,形成适应旅游市场竞争的自我平衡能力。同时,旅游风险机制也利用市场利益动力和破产压力的双重作用,促使每个旅游经营者行为的合理化,并按照旅游市场需求提供适销对路、物美价廉的旅游产品。

二、旅游市场机制的特征

旅游市场机制既有一般市场的共同特征,又有符合旅游市场特点的特殊性,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旅游市场机制的客观性。旅游市场机制的客观性,是指其发挥功能作用的条件是客观的。在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下,旅游市场机制会自然地发挥作用;而当条件不具备时,旅游市场机制的作用也就不能发挥。例如,旅游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旅游价格围绕旅游产品价值而上下波动,从而自动地调节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使之趋于平衡。但是,如果旅游价格不能自由变动,或者其变动形成刚性,即只涨不降或只降不涨,那么旅游价格机制就不能有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旅游经济活动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旅游;竞争力;管理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旅游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其对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已日益成为广泛共识。21世纪随着大众旅游的迅猛发展,人们旅游消费意识的不断提高,旅游的消费需要越来越强势,对旅游目的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提高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不仅是旅游目的地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抢占高地的重要保障,也是旅游目的地发展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内涵

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实力是一个涉及多个层面、综合的因素考量。综合性是旅游竞争力最突出的特点。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竞争力不仅包括以该地旅游业经济实力和经济效益作为衡量标准的经济因素,还包括该地在社会、政治、文化、科技、环境等多方面拥有的竞争优势。要使一个地区真正具有竞争力,不仅要看他的旅游收入情况,看他能否提供令旅游者满意的服务和游览经历,同时也要考虑他的可持续发展,即在实现旅游效益的同时,能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当地居民生活,并且不影响子孙后代生活的自然资源。

二、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主要内容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作为一个综合性指标,它的内容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竞争力、旅游产品竞争力、旅游管理竞争力、旅游经济竞争力以及旅游综合竞争力等。

1、旅游资源竞争力是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基础。旅游资源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开发的基础性要素。只有拥有一定的旅游资源,才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旅游开发也才能成为可能。旅游资源作为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旅游者旅游和观赏的对象,也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2、旅游产品竞争力是旅游资源竞争力的派生,是旅游业竞争力核心竞争内容之一。只有旅游产品具备竞争力,才能获得旅游市场竞争力,从而为旅游目的地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旅游产品是否丰富是反映旅游目的地旅游竞争力的一大重要指标。

3、旅游管理是从旅游行业出发,按照旅游客观规律要求,运用科学方法,选择最优方案,对旅游业进行计划、组织、决策、监督和调节的活动。旅游行业具有综合性强、关联度大、涉及面广等特点,因此旅游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旅游活动的健康发展、旅游产业目标的实现以及旅游效益的增减。旅游管理竞争力是旅游竞争力的重要补充。

4、旅游经济竞争力是竞争力研究的核心。旅游行业作为经济产业之一,其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长期的、可持续的经济利益。旅游目的地经济竞争力的好坏是衡量旅游经济发展程度的根本指标。因此,旅游经济竞争力是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的核心。

5、旅游综合竞争力是从整体的、综合的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加以研究。影响旅游竞争力因素很多,综合性是旅游竞争力最突出的特点。深入探讨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资源、资金、人才、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是确保旅游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法宝。

三、加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建设的对策

加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建设,不仅是旅游目的地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高地的重要保障,也是旅游目的地发展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

1、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提高社会旅游认知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旅游业作为一个社会性产业,其产品生产过程就是城市建设、资源重组、环境美化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善,也有利于吸引外资,形成循环经济建设圈。因此,需要全社会人着眼于大旅游的概念,转变只竞争不合作的观念,站在全局的角度把握市场需求,不断拓展旅游活动,丰富旅游活动内涵,争取双赢和多赢的市场效果。

2、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管理体制就是调节旅游产业经济关系、管理旅游经济活动以及在其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管理体制是否合理决定了一个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运行环境。政府是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主体。其在旅游产业发展中扮演什么角色,直接影响旅游产业的发展。强化政府服务和引导功能,深化体制改革,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推进旅游企业经营与管理,使所有企业共同拥有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发挥旅游行业组织作用,建立旅游服务质量监控体系和旅游产品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引导旅游企业走出恶性竞争困境,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旅游合作,强化区域旅游,形成旅游合作竞争模式。旅游目的地之间不仅存在激烈的旅游竞争,同时也存在相互合作。所谓旅游合作是指不同旅游目的地问的旅游经济主体,依照一定的规则,将旅游资源在地区之间进行优化配置、组合,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旅游经济活动。要在合作中,建立自己独特的旅游品牌,依托品牌优势,进行品牌经营,实施有效的扩张,迅速提升竞争力。加强区域间的旅游合作,建立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综合易市场,寻求企业间的协作。整合信息资源,改变目前各地各自为政、景点景区各行其道的做法,建立统一、高效的宣传促销机制,实现“多元发展、优势互补、协同运作、共同发展”的区域合作发展目标。

(作者单位: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旅游经济活动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摩梭文化; 泸沽湖; 旅游开放度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05-0194-06

随着全球范围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旅游活动大规模兴起,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势头最为强劲和最大的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在促进旅游目的地文化交流、文物古迹保护、社会和环境改善以及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对当地的文化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田敏,2003;Brunt et al, 1999)。旅游不仅对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就业方式、家庭结构等社会文化方面产生了影响(叶文,2006),还进一步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工业结构等,这些方面的改变首先表现在经济结构、制度结构和家庭结构上;此外旅游者在旅游的同时,会以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介入到当地社会文化中,这无疑会对当地居民产生一定的示范效应(李星明,2002;李祝顺等,2003)。

从20世纪以来,学者开始针对旅游业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进行研究,使之成为当前一个热点研究问题(Cerveny, 2004)。从研究方法上看,这些研究经历了从定性到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研究过程。在最初阶段人们主要是以定性分析描述为主,运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对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三个旅游发展的阶段模型:游客类型模型、目的地居民激怒指数模型和目的地生命周期模型(宗晓莲等,2004)。但是由于构建这些模型的资料不够客观以及前提假设的片面性,使得有些学者认为,尽管模型是完备的,但是无力应付一些关键问题上的挑战(Pearce,1996)。为了突破前期研究的局限性,从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大量运用定量的研究方法,用以细分、量化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宗晓莲等,2004)。研究主要从以下角度开展:一是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检测三个阶段模型并探讨它们的适用范围;二是研究不同群体对影响的不同态度,并试图找到影响居民态度的各种变量;同时在定性分析方面,从具体视角出发并综合多种研究方法(Adams,1992),增强了研究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由于此阶段的研究以社会调查(主要是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为基础,以科学的方法克服了早期研究的过于主观和避免了研究对象过于宽泛、难以量化的问题,因此社会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成为分析旅游对社会文化影响的一个良好工具。

从研究内容来看,此类研究也经历了一个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从单一学科的研究扩展到跨学科、多方法相结合的综合研究阶段。在最初的研究阶段,一般都否定旅游开发的价值,强调旅游的消极作用,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了解到注重旅游地背景分析、强调整体性观点,在了解旅游体系和各个目的地社会文化背景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研究(Getz,1986),是更好的理解旅游活动对当地社会经济影响的重要方面。也就是说,我们要从主位和客位、内部和外部的视角才能更客观、准确地说明问题(Wall,1996)。由于旅游发展的程度与居民的影响感知有着很密切的关系(Liu et. al, 1986; Long et al, 1990; Perdue et al, 1990),而且当地的旅游发展程度会通过改变人们的经济行为方式进一步影响居民的感知。因此,在考察旅游发展程度对居民感知的影响时就不能从单一角度来考虑,因为这种描述只是衡量了旅游发展程度的一个方面,即旅游资源的流入,而忽略了当地居民对旅游开放的反映,即旅游资源流出的影响,例如游客类型模型通常是以游客人数作为旅游发展程度的指标,来衡量游客的多寡对居民感知的影响。所以构造一个全面反映旅游发展程度的指标,是研究旅游发展对社会文化影响的一个很好的补充,能使我们从更全面的角度来探讨旅游开发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

本文以泸沽湖地区为研究区域,在经济开放度的概念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开放度的概念,试图通过旅游资源流入和流出来全面反映旅游发展的程度,并且结合社会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来定量测度泸沽湖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当地摩梭人传统观念带来的影响,以及伴随旅游而发展起来的哪些经济活动是影响人们观念的主要因素,从而加深我们对旅游和摩梭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为处理好旅游发展与保护民族文化的关系提供有益的建议。

1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区概况

泸沽湖流域位于川、滇交界处,分属四川省盐源县和云南省宁蒗县,地理位置在北纬27°36′55″~27°47′2″,东经100°43′36″~100°54′20″之间。泸沽湖湖面东部为四川盐源彝族自治县所辖,西部为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范围。

泸沽湖周围是人口较为集中的多民族聚居区,同时也是摩梭人分布相对集中的地区。泸沽湖沿岸居住有摩梭人和彝、汉、纳西、藏、普米、白、壮等7个民族,约1.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约占80%,摩梭人约0.5万。泸沽湖流域云南部分隶属永宁乡落水行政区,辖山跨、普洛、蒗放、王家湾、吕家营、三家村、落水、竹地、里格、小落水、老屋基等11个自然村;四川部分属泸沽湖镇,主要包括直普村、木垮村、多舍村、博树村、舍垮村、山南村等6个行政村。长期以来,由于封闭的地理位置以及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摩梭人仍然保存着母系家庭和“阿夏”走婚习俗的生活方式,被人们誉为“东方的女儿国”,“人类社会发展的活化石”(Wen,2005)。阿夏异居婚也即通常意义上的“走婚”是形成摩梭母系大家庭的根本原因和条件,这种婚姻关系,不受某种法律、神权、族权或某种家规和个人的干涉和约束,男女双方阿夏关系的建立,完全是以感情和爱情作为基础的。母系为主的家庭中女子是家庭的核心,妇女在家庭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家庭成员的合理分工保证了家庭的和谐、稳定。

1.1.2 旅游发展概况

泸沽湖区的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从1992年泸沽湖正式被国务院列为对外开放的旅游区以来,从开放前的游客稀少(主要是个别散客和经官方安排的考察团)到现今众多的游客前往泸沽湖,旅游已经成为当地摩梭人主要的经济活动。据统计,2004年全年游客总人数达20.25万人次;2005年仅五一黄金周7天期间,从宁蒗县进入泸沽湖的游客数量就达到3.4万人,旅游收入高达589.87万元。从2004-2005年间7个月的游客数量对比可以看出,旅游人数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同比增加了5.6%人次。然而这种旅游业的发展处于不平衡状态,以在云南泸沽湖流域的不同村镇的统计来看,大部分村镇还是以第一产业为主,这项收入占到总收入的比重都在90%以上,说明这些村镇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以农牧业为主;而有些村镇的发展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经超过了第一产业,以落水村为代表,2000年已经达到了56%(见表1)(宁蒗县统计年鉴,2005)。

1.2 研究方法

1.2.1 旅游开放度的测量

本文提出旅游开放度的概念,即用旅游地资源的流入和流出衡量旅游业发展情况。针对泸沽湖地区经济发展是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特点,旅游地流入的资源可以用旅游收入占当地总经济收入的比重来衡量,而流出的资源可以用从事非农业人口比重来衡量,通过这两个指标值的大小来判断当地旅游开放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Input=Tourinc/Totalinc(1)

Output=Nonper/Totalper(2)

其中,Input表示旅游开放度的流出程度;Tourinc表示当年旅游业收入,元/年; Totalinc表示当年总的经济收入,元/年。Output表示旅游开放度流出的程度;Nonper表示非农业人口数量,人;Totalper表示总人口数量,人。

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摩梭人传统观念的影响是我们关心的重点,因此这里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由于旅游业的发展而导致的人们收入的增加以及外出打工人数对摩梭人传统观念的影响。

1.2.2 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

我们分别于2005年8月和2006年8月对泸沽湖地区的摩梭家庭进行了走访和问卷调查。 2005年的调查共包括12个村庄,105户摩梭家庭,其中有效样本105份。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家庭、收入和摩梭人对传统文化的看法等;2006年在2005年调查的基础上,为深入了解资源流出对摩梭传统文化的影响而进行补充调查,主要了解人们从事非农经济活动情况,这次调查共涉及人口251人,其中有效样本为168份。

根据统计资料将泸沽湖地区按照旅游发展的不同程度分为几个区域,以2005年及2006年的问卷调查为基础来衡量不同地区旅游开放度的大小,主要从资源流入和流出两个方面考察。为了进一步了解旅游开放度对摩梭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也从两个方面来展开,一方面通过分析不同地区人们对摩梭传统文化和走婚制度的差异来分析旅游开放度(流入)的影响;另一方面将人们从事不同经济活动与传统文化的观念进行相关分析,比较非农经济活动(外出打工)与农业经济活动对摩梭人对自身文化看法的差异,从而分析旅游开放度(流出)的增加对人们传统观念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泸沽湖地区的旅游开放度

近年来,泸沽湖地区旅游的人数呈快速增长趋势,人们的收入来源也逐渐由以农业收入为主向第三产业(旅游业)倾斜,由图1可以看出,在整个泸沽湖流域内有52.1%以上的家庭旅游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50%以上。在旅游业发达的落水村,旅游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50%以上的家庭数已经达到93.6%,其他村只有21.5%,这说明落水村的旅游开放度比较高,而其他村的旅游开放度就比较低。另一方面,从人们从事非农业的经济活动的比例来看(见图2),落水村从事非农业经济活动人口的比例要高出其他村非农活动人口20%,因此从资源流出的角度来讲,落水村的旅游开放度也要高于其他地区。

2.2 旅游开放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2.2.1 旅游开放度流入方面的影响

由以上分析可知,落水村的旅游开放度要高于其他地区。在此基础之上比较两个区域中人们由于旅游开放度的不同导致对传统文化看法的差异。从表2中可以看出,落水村作为旅游开放度较高的地区,有23.1%的摩梭人认为旅游业的发展会在非常大的程度上影响家庭的传统习俗,而其他地区持有此种观点人群的比例只有4.5%,非落水村的摩梭人中绝大多数人(63.6%)认为旅游对摩梭传统习俗无明显影响。在对摩梭传统文化核心――走婚制度的看法上,落水村中认为“传统的走婚观念并没有变化”的人口比例只占总调查人数的37.5%,比其他地区低3.8%,说明旅游开放度的增加改变了人们对摩梭传统走婚制度的看法。但是人们对走婚观念的看法在落水村和其他地区没有显著的差别,持有“传统的走婚观念有变化”观点的人们在两个地区基本相同,也就是说旅游业的开放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在实质上改变摩梭人的传统核心观念。[KG)]

2.2.2 旅游开放度流出方面的影响

由于摩梭人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摩梭人母系家庭和“阿夏”走婚习俗,阿夏异居婚是形成摩梭母系大家庭的根本原因和条件(周华山,2002),因此通过经济和家庭因素与摩梭人持有“走婚”观念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旅游开放度在资源流出方面对摩梭人传统观念的影响。

由于旅游业的开发改变了摩梭人的经济活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行业或是出外打工,这不仅改变了原有摩梭人的生产、生活方式,还对摩梭人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观念产生了影响。这里我们用相关分析的方法比较打工人群与当地从事农业人群在摩梭核心文化“走婚”观念上的差别,分析旅游开放度(流出)方面的影响。结果显示(见表3):摩梭人婚姻观念的变化主要是与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会使用的语言种类,以及从事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并且这些因素对摩梭人走婚观念的影响都是显著的。在这里我们选择外出打工人数代表旅游开放度流出指标,由表3可以看出,外出打工与人们所持有的婚姻观念呈高度的负相关,这也就是说外出打工的人不赞同走婚,而是更倾向于结婚,而留在当地从事农业经济活动的人则更倾向于维持原有的走婚传统习俗。

3 讨 论

3.1 旅游开放度与核心文化

旅游开放度的增加尚未对摩梭文化的核心观念――“走婚”造成实质上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摩梭人仍然保持着其核心的传统文化。通过105户摩梭家庭的调查显示,家庭成员婚姻形式只有阿夏异居婚(走婚)一种的占了47%,只有阿夏同居婚的为17%,只有一夫一妻制的为13%,另外,23%的家庭中有2种或3种婚姻形式并存,虽然这种变化体现了摩梭人的婚姻形式存在着向一夫一妻制转化的趋势,但可以看出“阿夏”异居婚的人群比例仍然占调查家庭中的50%以上。这种主体婚姻形式尚未从根本上改变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①对摩梭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使得摩梭人开始有意识的关注自身的文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阿夏”异居婚的作用。在以旅游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落水村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这里摩梭人的摩梭意识、自信与文化自豪感,胜过其他地区的摩梭人。越来越多的摩梭人意识到吸引旅游者的原因是他们独特的文化,从而开始关注并研究自身的文化,这一切都对人们维持原有的婚姻观念有着促进作用。②大部分地区旅游开发的时间尚短,因此外界的种种影响目前不足以影响到其核心文化领域。从泸沽湖整个流域来看,大部分地域的旅游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多数村镇的经济收入仍以农业为主,通过旅游而产生的外界影响相对来说比较小。

3.2 旅游开放度与传统摩梭文化

虽然摩梭文化的核心――“走婚”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但是旅游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摩梭人对自身文化认识,而且这种影响程度随着旅游开放程度的加大即旅游收入的增加和从事非农业活动人比例的增长而增加。这主要由于旅游活动的开展,现代交通工具的运用,改变了泸沽湖地区与外界隔绝的局面,使得信息交换日益频繁;另外传播媒介的日益普及,也帮助摩梭人通过电视、电话、电脑等方式不断的接触外部世界的信息。这种信息的交流不仅改变了摩梭人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更是在促进摩梭文化传播的同时,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当地传统的文化以及人们对自身文化的看法。在旅游开放度比较高的地区相对于旅游不发达地区来说,大量的游客涌入必然会带来不同的外部文化并与传统的摩梭文化相碰撞;而作为目前旅游相对开发比较慢的泸沽湖流域其他地区的摩梭人来说,这种通过外部接触方式对文化的影响就会相对弱一些。这一结论与King(1993)旅游从业者对旅游的消极评价比一般居民更多的结论相吻合。因而如何进一步加强旅游业与摩梭传统文化的研究,协调两者的冲突,维持并发展摩梭独特文化是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任务。

另外,外出打工作为摩梭人对外界的一种反映,在摩梭人的经济活动中逐渐显现出来。从它与人们婚姻观念的高度负相关可以看出,打工会改变人们传统的“走婚”观念,而且相对于从事旅游业的人群来讲,外出打工者受到的影响要更大些。这主要是由于相对于留在泸沽湖地区从事旅游业的人来说,外出打工的人往往是走出了泸沽湖地区,因而他们比留在当地的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外界社会,也更容易受外界观念的影响。也正是因为更多的人外出打工、学习,使得当地摩梭人的教育程度和与外界交流的语言能力提高,从而进一步影响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年轻人作为外出打工学习的主要人群,也是摩梭文化的传承者和保护摩梭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因此如何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更多的使摩梭人本身意识到自身文化的优越性是在泸沽湖地区实现可持续旅游业发展和保护文化的重点。

3.3 旅游开放度的探讨

在以往衡量旅游发展的程度时,人们通常以外来资源进入到本地区的程度来表示,例如进入游客数量或是旅游带来的收入增加等指标。但是,旅游是一个双向的经济活动,在旅游者不断进入旅游目的地的同时,当地的资源也会因为旅游的影响而出现流出的情况。因此,提出旅游开放度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分别从流入和流出的角度定义了旅游发展程度,从对泸沽湖地区实际分析来看,它能够很好的表示泸沽湖地区的旅游发展程度,而且从流入和流出角度来分析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能够更为深入的了解由于旅游导致的居民感知的变化。旅游开放度概念虽然比较全面的衡量了旅游资源的流入和流出情况,但是由于它只是提出的一个较为简单的计量方法,有很多影响因素还未被纳入到这个概念中,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会进一步细化这个概念的计量,从而更全面的反映一个地区的旅游开放程度。

4 结论与对策建议

旅游业的开发对泸沽湖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受到旅游地地理和原有经济社会条件的限制,形成了不同的旅游开放度格局,导致了旅游开发后地区发展的差异。虽然摩梭文化的核心――走婚制度尚未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但是这种地区不同的旅游开放度格局会对摩梭人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认识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旅游开放度较高的地区,旅游资源的流入(主要表现在人们旅游业收入的增加)会改变人们对摩梭家庭传统习俗的认识;同时从旅游资源的流出(主要表现为在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数)角度来看,由于旅游开放度的增加,摩梭人对传统的走婚观念也有所改变。影响人们对摩梭传统走婚制度看法,存在着众多因素,通过相关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外出打工是影响摩梭人的走婚观念的最重要因素。

针对上述提到的问题,为了实现泸沽湖地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更好的保护摩梭文化,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注重摩梭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旅游业的平衡。泸沽湖地区独特的摩梭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方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必须以保护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为前提。因此,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从保护摩梭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出发,一方面要通过开展多元形式的活动让游客深入体会到独特的民族文化,从而增强游客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意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参与式的方法,建立当地人参与旅游开发的机制,从而调动人们自觉保护民族文化习俗的积极性。

(2)在旅游开发时,应该注意地区间的平衡。旅游开发造成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虽然在短时期内看,旅游开放度较小的地区对保护传统文化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经济上的差距会逐渐缩小这种差距,从而对摩梭文化的保护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针对现今旅游相对不发达的地区,应该帮助他们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点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同时在政策上也应该通过减免税收等方式予以扶持,

(3)给当地的年轻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由于外出打工会对摩梭人对自身文化的继承产生一定的冲击,因此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商业机会能使他们从旅游开发中得到切实的经济利益,从而增强摩梭人自觉保护民族文化的积极性。同时可以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尤其要加强对摩梭文化方面的教育,让年轻人在懂得科技文化的同时了解不同文化各自的特点,通过比较更进一步的了解自身的文化,以促进摩梭传统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Adams V. Tourism and Sherpas, Nepal: Reconstruction of Reciprocity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2 ,(19 ) : 534~554.

[2]Brunt, P and Courtney, P. Host Perceptions of Sociocultural Impacts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9, 26 (3): 493~515.

[3]Cerveny, Lee K. Preliminary Research Findings from a Study of the Sociocultural Effects of Tourism in Haines, Alaska Gen [M]. Tech. Rep. PNWGTR612 Portland, OR: U S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Forest Service, Pacific Northwest Research Station. 2004:144.

[4]Getz D. Models in Tourism, Planning: Towards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J] .Tourism Management, 1986, (7 ): 21~32.

[5]King B, Piram A, Milman A. Social Impacts of Tourism: Host Perceptions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3,(20 ): 650~655.

[6]李祝顺,蒋艳. 欠发达旅游地社会文化变迁与社会心理现代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5):89~93.[Li Zhushun, Jiang Yan. Changing of Social Culture and Modernization of Social Psychology in Developing Tourism Areas[J]. Journal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003,(5):89~93.]

[7]李星明. 旅游者对发展中国际的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254~256.[Li Xingming, Zhao Liangyi. The Impacts of Tourists on the Socialcultur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t. Sci.), 2002,36(2): 254~256.]

[8]Liu J,Var T. Resident Attitudes Toward Tourism Impacts in Hawaii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6,(13 ) : 193~214.

[9]Long P, Perdue R, Allen A. Rural Resident Tourism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by Community Level of Tourism [J].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1990, 28 (3): 3~9.

[10]Pearce P, Moscardo G & Ross f. Tourism Community Relationships [M]. Kidington: Pergamon,1996.

[11]Perdue R, Long P, Allen L. Resident Support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0 , (17) : 586~599.

[12]蒗县统计局.宁蒗县统计年鉴[Z].2005.[Statistic Bureau of Ninglang County. Statistics Yearbook of Ninglang County[Z]. 2005.]

[13]田敏.民族社区社会文化变迁的旅游效应再认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5):40~44.[Tian Min. Reunderstanding of Tourist Effects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e Changes in Ethnic Communities[J].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03,23(5):40~44.]

[14]Wall G. Rethinking Impacts of Tourism [J]. Progress in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1996,(2):207~215.

[15]Wen Zhang. Tourism Development: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Change in the Lives of the Mosuo People[R]. the Workshop on Mekong Tourism Learning across Borders, Social Research Institute Chiang mai University, 2005, 2~25.

[16]叶文著. 旅游规划的价值维度[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Ye Wen. Value Dimensions of Tourism Planningethnic Cultur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sim[M].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