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考古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软骨洗干净,把多余的油脂切一下。
3、加入所有调料腌制3小时以上,腌料可以根据个人口味适当增减。
4、腌制完成后平铺到空气炸锅烤篮里面,这一步还可以再撒上黑胡椒或者孜然粉。200度烤制10分钟,根据火力不同稍加调整,一般10分钟就能熟透。
未能按时提供二代居民身份证和报考专升本未能按时提交学历认证的考生,若承诺于2018年10月18日前可以取得二代居民身份证或有效学历认证,签订《2018年内蒙古成人高考按期提供二代居民身份证和有效学历认证承诺书》(附件1)后,可先行办理报名现场确认手续。
2018内蒙古乌兰察布成人高考准考证发放时间为10月18日至19日,为提交二代居民身份证或学历认证的考生补刷二代居民身份证,发放《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准考证》(简称《准考证》);若不能兑现承诺者,报名无效,不向其发放准考证,不许其入场参加考试。
各盟市教育招生考试机构负责编排考场;负责打印《准考证》、考场座次表和桌签等材料;负责发放《准考证》以及其他相关工作。
2018年成人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时间表
(一)高中起点升本、专科考试时间表 日期时间 10月27日 10月28日 10月29日
9:00-11:00 语文、汉语文 外语 蒙古语文
14:30-16:30
数学(文科)
数学(理科) 史地(高起本文科) 理化(高起本理科)
我们看2012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对诗歌艺术手法的考查情况:
①广东卷考查了元代白珽的《余杭四月》,第一小题的提问是: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②浙江卷考查了两首诗的比较鉴赏,一首是唐代钱珝的《未展芭蕉》,另一首是金元好问的《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提问的方式是: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③北京卷,则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了诗歌《江堤》的写景手法,其中C是:“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以上都是以诗歌的艺术手法设问,直接考鉴赏查诗歌的艺术手法。此外,间接考查诗歌艺术手法的,如:
①辽宁卷考查张耒的《初见嵩山》,其中第1小题的设问是这样的: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②江西卷考查秦观的《江城子》,其中第2小题的设问是: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从历年高考对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来看,主要的设问方式有:
①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请结合诗歌赏析。
②诗/某诗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③诗/某诗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④诗歌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哪些修辞手法?揭示了什么主题?
⑤诗歌在写某景、某物时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⑥诗歌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作分析。
从上面的设问方式可以看出,有些是“小角度”设题,而有些则是大角度设题。小角度设题,切入点较小,考查的针对性强,题干上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一般说来,小角度设题考查的是诗词的局部,大角度设题,则侧重于考查全诗词,结合形象、语言或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态度等内容综合设题。前者难度低、分值小,后者难度高,分值大。答题时,要弄清题目的要求,看清分值很关键。
那么,如何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呢?
首先熟知诗歌常见的艺术手法,这是基础。如果连常见的艺术手法都不能识别与判断,鉴赏显然是一句空话。诗歌中,艺术手法主要分三类:①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象征、烘托、渲染、用典、虚实结合等。②修辞手法。主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双关、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通感等。③表达方式。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五种。熟知这些常见的艺术手法,有利于我们确认被考查的诗歌的艺术手法,从而展开鉴赏。例如2012年江苏卷《梦江南》最后一句“曳碧云斜”,这句是写景,写景通常运用的手法与描写有关,还与抒情方式有关,从诗句分析不难看出,这里运用了白描,同时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有了这样的确认,后面的赏析就可以顺利展开了。
其次,掌握运用艺术手法的技巧与规律。尽管诗歌艺术贵在创新,但是诗人在长期探索、运用艺术手法时,却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套路,或者说规律,为我们理解诗歌提供了依据。如,写景诗,诗人往往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而所借之景与所抒之情有着必然的联系,甚至形成了一些套路,如杨柳、芳草、长亭、关山、烟波表达离别之情,用西风、残照、斜阳、鹧鸪表达羁旅之愁。再如咏怀古诗,往往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
这“古”与“今”必然存在着今昔对照,言古其实是为了说今,只是诗人因某种原因,不能明说罢了。还有咏物诗,往往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诗人常常通过刻画、塑造物的外在形象与内在品质,来表现自己的“志”,“物”与“志”有着必然的联系。例如2012年天津卷《野菊》,就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野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这正是诗人杨万里的人格写照。
最后,理解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诗人运用艺术手法是为了追求更好的表达效果。而诗人别具匠心的构思、立意往往就通过一定的表达效果传达出来,所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关键是理解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这表达效果,包括对诗歌的意境、形象、构思、立意、语言起到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情感、哲理等。如烘托,它可以营造气氛,加深诗意,强化心里感受。2012年山东卷“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两句,通过描写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的孤独。再如用典,能使诗歌简洁含蓄,余韵盎然,言在此而意在彼,曲折表达诗人的心曲。2012年天津卷的《野菊》,首联与尾联用典,写野菊不追逐流俗,不迎合文人,保持自己的节操,以菊写人,含蓄表达了诗人高洁的志向。再如2012年全国卷《落叶》则动静结合,写出了一场秋雨后,庄稼已收割,田野空旷,深红的落叶,脱离树干,层层叠叠地在半空飞舞的情景,营造凄凉的氛围。
当然,联系作者的背景,整体把握诗句的意思,揣摩诗人作诗的意图,也是很重要的。因为艺术手法是为思想内容服务的。
小角度设题,通常问什么答什么,这比较简单,这里主要探讨解答大角度、综合性强的题目方法。从长期的教学、备考中,我们总结出了这类题目的答题范式:确认手法+分析手法的运用+点出效果/情感。这个答题方式可以阐释为三个答题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有什么效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下面,我们以2012年浙江卷为例,给同学们一个答题示范。
未展芭蕉
(唐) 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 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关键词:成人高考;古诗复习;方法
成人高考语文试题中关于古代诗歌的鉴赏题是从2000年开始推出的新题型,旨在考察考生对中国古诗词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由于古代诗歌本身的特点及鉴赏评价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平时古诗教学普遍存在重诵读理解、轻鉴赏评价的现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成人高考古诗鉴赏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如何通过考前有效的复习,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整合古诗阅读知识,提高古诗鉴赏能力,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谈以下几点体会。
把握大纲,明确要求
成人高考大纲是复习的依据,古诗的复习首先要从把握大纲入手,引导学生明确古诗鉴赏复习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关于古代诗歌鉴赏,成人高考大纲提出的要求是: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现手法,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大纲要求,需作进一步的诠释和讲解。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把握古代诗歌塑造的艺术形象的性格特征,理解艺术形象的社会意义。教师可举出一些学生熟悉的诗歌艺术形象加以说明。如屈原“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情怀、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的反抗精神、琵琶女“天涯沦落”的悲苦和无奈、花木兰替父从军的英雄胆识等,使学生对诗歌形象的概念有初步的感受和具体的认识。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把握诗歌运用语言的艺术,体会其优美、精炼、跳跃、含蓄的语言特点。教师可在学过的诗歌中举出选用贴切的描绘物态、抒写情怀的范例,引导学生体会精妙传神的艺术魅力。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是阅读古诗的高级活动。所谓诗歌的思想内容,是指诗歌所熔铸的作者的感情、旨趣、爱憎、哲理,体现作者对生活理念的认识,对社会价值的判断。对古代诗歌内容的评价,最能体现阅读者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辨识透视能力。
梳理考点,深化理解
明确成人高考大纲的要求之后,就要把握古代诗歌的“考点”,有针对性地复习理解有关知识。针对考试大纲,鉴赏古代诗歌必须具备以下知识。
(一)古代诗歌的一般知识
古代诗歌的一般发展线索:诗经——楚辞——汉魏晋五言诗——唐诗——宋词——元曲等。
古代诗歌的大体分类:古体诗与近体诗,近体诗又分为律诗与绝句等。
近体诗的格律规定:限字句、定韵脚、调平仄、讲对仗等。
以上知识可向学生作一般交代或列表印发,不作重点复习。
(二)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由于这部分内容与考点直接有关,故必须加以详细分析。
精炼即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用语准确、生动、形象。如柳永《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中的“执手”一语,准确而形象地刻画出一对恋人分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他们纵有千言万语要倾诉,但只能“泪眼”相对,四手相握,情满心中,却语哽咽喉。此“执手”二字,抵得上“千言万语”,可见精炼之至。
含蓄诗的语言不能像散文那样直露,要求感情不露,意在言外。如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一二句写空城四周群山绵亘,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江潮依旧拍打着城根,带着寂寞心情退回。勾勒出一片苍茫凄凉的景象。读者不禁要问:山川形胜的六朝古都为何会变成一座空城呢?三四句借月抒怀,暗含国运衰败的感叹。全诗表面看句句写景,细究却句句都蕴含着诗人对故国萧条的感慨,其主旨在于讽喻现实,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其好处是在极短的篇幅中增加诗歌的内涵,引起读者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引周瑜赤壁破曹的历史故事,既表达了对年纪轻轻就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也表达了自己事业无成却华发早生的感慨。
情致理趣诗歌的情致理趣指的是诗歌中那些表现力极强的词句给人的审美情趣。诗的情致理趣与炼字有关,古诗中这类词语很多。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的“横斜”、“浮动”都给人以美的想象及美的享受;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蕴含着一定的哲理。
古诗的语言特点还有跳跃、倒装、谐音、叠字等现象,都比较容易理解。
(三)古代诗歌中的形象
诗人在创作时,以想象为中介,将意念、感情和客观物象融合成诗歌的形象。优秀的叙事诗,大都塑造出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优秀的抒情诗,总描写出种种客观事物的形象,并且浮现或暗含诗人的自身形象。如陆游的《卜算子》中的梅花,就代表一个孤高寂寞,备受打击和嫉妒,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也保持节操不变的爱国志士形象;于谦的《石灰吟》中的“石灰”,则象征一位不怕各种打击,不怕粉身碎骨,“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清官。
(四)古代诗歌创作的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下面择其要者举例说明。
借景抒情王国维评论古诗:“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诗人常用的手法。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烟花含情,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无尽思念,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每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托物言志大千世界、山川河岳、花鸟鱼虫皆可入诗。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着诗人的感情。如唐人陆鲁望《白莲诗》: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
诗人以貌取神,写出白莲的风韵与精神,抒发了处唐末动乱社会中,虽退隐山林,洁身自好,却又关心天下兴亡的情怀,做到了既“不即不离”,又“曲尽其妙”。
借古喻今诗人缅怀古人古事、或歌颂辉煌业绩、或感慨千古遗恨,或喻己怀才不遇、或抨击黑暗现实。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如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借歌咏贾谊,指出封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联系诗人长期遭受压抑的身世,可知其借题发挥的意图。
直抒胸臆诗人情激于衷,冲口而出,以浅白的语言,抒发真挚的情怀。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最后一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卒章显志,一吐心中的郁闷之气,点亮全诗的主题。他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者的心声,表现出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对比烘托在鲜明的对比中增强读者的感受,利用事物的反差揭示诗人的某种情感。如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着重渲染昔日的骄奢逸,最后一句写眼前的凄凉景象。强烈的对比寄寓诗人的深沉忧思。
比喻拟人化平淡为生动,引导读者联想与想象,增加诗歌的内涵与情趣。如杨万里的《红白莲》:
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
恰似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
诗人突发奇想,把一池盛开的莲花,比喻为汉代宫中三千美丽的宫女,她们一半浓妆艳抹,一半淡扫峨眉,各呈其美,真是“浓妆淡抹总相宜”。转贴于
以动写静事物总是相反相成,没有动,就没有静。以动写静、动静结合便成了许多诗人常用的手法。如王维《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写春夜溪山月出惊鸟的幽美境界。月出尚能惊鸟,可见春山之静,而不时传来清脆鸟鸣声,更显春山之静。
虚实相济“实”为眼前景、眼前事,“虚”为想象景、想象事,二者相辅相成更有利于表情达意。如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二句叙滞留巴蜀的原因,是实写;三四句想象回家后深夜畅谈的情景,是虚写。眼前之事已入想象之境,寄怀之切尽在不言之中。
夸张联想夸张是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引发联想以创造意境。例如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四句熔夸张联想于一炉,写出瀑布由极高处飞泻而下的磅礴气势。“疑”字在联想中透出无限赞叹之情。李白的夸张不是简单放大事实的原貌,而是融入了美好的感情。
此外,还有比兴、铺陈、渲染、映衬等表现手法。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关键在两点:一是辨识诗中运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二是赏析其表现作用和艺术效果。后者需要一定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尤其需要加强训练。
(五)古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意象是诗人心中的物象,是诗人为表达情感,用艺术的语言写进诗歌的事物和画面,这些客观事物已经蒙上了一层主观色彩,成为诗人主观世界的写照。因此,它们在诗中已超出本身的含义而蕴含深广的社会内容。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作者描写了六种物象,字里行间透出游子天涯沦落的困顿、苍凉与悲哀。
意境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为了创造和谐、完美的意境,诗人把抒情与写景、叙事结合起来,力求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屈原《涉江》的“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写船行缓慢的景象,抒发的却是诗人眷念国都,关心祖国命运的沉重心情。杜甫《登高》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名句,展现一派秋天苍凉恢廓之景,表达的是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愁之绪。
以上有关知识,是提高古诗鉴赏能力的基础,也是高考答题的基础。复习时可集中讲解,也可结合作题分散讲解。讲解时不能空讲概念,一定要结合诗作具体分析。
授之以渔,点拨方法
鉴赏古诗,是阅读的高级阶段,之所以为高级阶段,是因为它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在文学鉴赏过程中,欣赏者要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变成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就要进行想象活动和情感体验。如果鉴赏者不善于积极的想象或缺乏必要的生活体验,就不可能对作品的意境有深切的感受,也就发现不了作品中的弦外之音、韵外之致。成人高考古诗鉴赏的复习指导,必须遵循鉴赏的基本原理。笔者根据自己的阅读和教学经验,总结出古诗鉴赏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概述如下。
(一)初读
初读的任务是弄懂作品表层意思,因为理解古诗的字面意义是鉴赏的第一步。初读古诗需注意两点:(1)明白词语的含义。古诗中的词语有时有特殊的含义,如典故的意义、语境的意义。(2)理解句子的结构。有的古诗的句子省略跳跃,要补充连贯才能理解;有的古诗语序不是正常排列,要根据词语意义关系加以调整。解读古诗切忌望文生义、主观臆断。如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是互文,意思是主客一同下马,而后一起上船。如果照字面理解成主人下马了,客人已在船上,则下句说的“举酒”则与主人无关,就讲不通了。
(二)吟诵
通过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歌的节奏、韵律,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指导学生诵读是鉴赏的基础,读诗而不能背,等于不读;能背诵,进而才能进入领悟阶段。
(三)入境
反复吟诵,只是鉴赏者与诗中的艺术境界“接近”的一种手段。教师需进一步要求学生,吟诵时伴随想象,眼前浮动诗中所描绘的那些人、物、事的形象。读的次数越多,这些事物的形象就越清晰。这样,学生就不知不觉进入诗的境界,恍若身在其中,进而在思想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这就叫“动情”或“陶醉”。例如,反复诵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你会仿佛进入李白的梦幻境界,看到幻境中的仙人形象,对美丽的仙境会产生向往之情。
(四)领悟
读者经过“入境”时情感体验的之后,诗歌所塑造的形象和意境又从鉴赏者内心游离出去。同时,作为社会角色的“自我”又慢慢呈现出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阅读体验,在冷静的比较与参照中,学生获得了人生的启迪与顿悟。
以往的参考书对诗歌教学都强调诵读,强调让学生在诵读中自己感悟,其原因是顾虑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作品与学生之间的中介,在“传授”过程中越俎代庖,影响乃至左右学生的鉴赏过程。但这不等于说在古诗鉴赏复习过程中淡化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不一定参与学生鉴赏某一首古诗的具体过程,但不排除在鉴赏方法和答题技巧上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与训练。
下面谈谈解答诗歌鉴赏试题学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反复体味,读懂原诗弄懂作者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其方法有三:一是注意分析诗题,诗题是诗的“眼睛”,分析诗题是正确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的途径之一;二是注意利用注释,借以理解诗句,进而准确理解全诗;三是注意联系作者生平与作品的写作时代背景。
仔细研读诗句,咀嚼语言特别注意关键字句、修辞手法和所用典故,体会其精妙之处。
整体把握意境只有整体把握意境,才能防止以偏概全,正确理解诗的形象和诗的含义。要善于想象、联想,用形象思维理解诗歌意境。
仔细辨析诗歌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是托物言志,还是采用了比喻、夸张、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
看清试题要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思想内容,命题上可综合要求,也可就某一方面出题。有时出题的角度不同,答案其实都差不多;有时一题两问,要弄清它们的区别与联系,答题时要看清要求,不要答非所问。
吃透题目的提示考虑到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历,有时出题人为了让考生准确把握题意,特地给予一定的提示。如2003年成人高考大纲样题以杜甫《旅夜抒怀》为出题材料,提示考生“这首五言诗是杜甫晚年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漂泊在长江上游时的作品。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表达了丰富的感情。”对这些提示一定不要轻易放过,这往往是引导答题的路标,只要沿着提示去思考答题,是比较容易获得高分的。
抓住要领,重在表达一般古诗鉴赏题的答案不会很长。要抓住要点简洁作答,切忌含糊笼统、空话套话、人为拔高、丢三落四。
强化训练,提高技能
古诗鉴赏的复习,在学生获得诗歌的基本知识、了解鉴赏的原则和方法以后,关键是强化训练,学生应在强化训练中体验鉴赏过程、提高审题能力、掌握答题技巧。
关键词:古诗词 诵读 教学方法
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但是,由于历史人文环境的变迁、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等的冲击,现在的初中生对古诗词的情感日益生疏,对古诗词的学多停留在识记层面,教师也缺乏合理引导的有效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应继承“诵读”传统,大兴诵读教育之风,同时积极创新方式方法,使之发扬光大,从而让学生品悟古诗词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精神养分,切实提升其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几种古诗词诵读方法。
一、范读法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使学生直接观察教师的表情,揣摩模仿教师的语气、语调,进而理解诗词内容,体悟感情基调。刘国正先生在回忆他的语文老师时说:“先生很少讲,但喜欢吟咏,吟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瓦屋。我也跟着吟咏,跟着铿锵,许多诗篇的妙,是跟着吟咏体会的。”可以说,范读是教师朗读技巧和美感体验的完美结合,不仅在朗读上(诸如停顿、重音、语音、语速、语调等方面)给学生示范指导,同时也对学生感受诗歌的内在美给以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教师范读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一种方法是教师大声朗读,学生小声伴读;另一种方法是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以此增强范读时的师生互动性。
二、朗读法
朗读法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即清晰响亮地把诗词读出来。这种方法能训练语音,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加强学生的记忆力和语言感受力,能培养语感,再现古诗词的情境,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的朗读评价标准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还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朗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自由小声读、个别读、分组读、接龙读、分角色读、分男女声读、齐读等。
三、听读法
听读法指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播放著名朗诵家朗读的诗词。“朗诵艺术家以普通话为依托,通过语气、语调、语速、重音的变化和情绪的调动,或刚劲、激扬、气贯长虹、排山倒海,或温馨、柔美、曲折委婉、浸润心田,以情感再现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用声音重塑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把听众带入作品创设的艺术境界,使听众心灵得到艺术魅力的感染和高尚情操的净化。”朗诵家以其标准的普通话发音,对作品情感的准确把握,以及对朗诵技巧的熟练运用,为古诗词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给学生美的享受与熏陶,也为学生诵读树立了榜样。
四、品读法
品读的过程,其实就是通过轻吟细品,对古诗词所表现的情境、情感、意韵等进行解读和赏鉴的过程。这时学生可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再现逼真的情境,体验诗人的喜怒哀乐,达到情感的交融、心灵的净化。如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一词通过描绘一幅扣人心弦的战斗画面,表现出诗人杀敌立功的壮志豪情和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品读时,要做到心中有画,才能读出画意,反复品读,不断咀嚼赏鉴,才能受到诗人激情的感染,产生感情的共鸣。
五、演读和唱读法
初中生模仿能力强,想象力丰富,古诗词诵读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让他们读读、背背、说说、唱唱、演演,通过变换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增强他们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进入角色,身临其境,与诗中物、诗中人、诗中景、诗中情沟通,增强他们对古诗词语言特点、情感表达和意境意象的领悟。演读法指将诗歌改编成小话剧来进行表演,这是诗歌教学的一种新尝试,适用于故事情节较强的诗词。如,笔者在讲授杜甫的《石壕吏》时,由几名同学分别饰演诗人(叙述者)、小吏、老妇、老翁等,他们的表演绘声绘色,其他同学也兴趣盎然,学生对诗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情感也得以升华。唱读法指用歌曲一般的旋律来吟诵诗词,以此感受诗词的思想内容和内在韵味。诗词本身就是流动的音乐,以其特有的押韵、停顿和重音等,尽显它们别具一格的音韵美。如今,已有许多经典诗词被改编为歌曲,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可以拿来直接学唱,陶冶学生的情操,涵养学生的心灵。
六、多媒体情境导读法
多媒体技术与古诗词诵读教学的整合,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一是可以创造意境美。诗歌是一种审美的艺术,其优美的意境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诗歌的意境如果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用语言表达就显得苍白无力,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就有可能将这种意境形象化地表现出来。如,在讲授王维的《使至塞上》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就可用优秀摄影作品将其直观生动地再现出来。二是可以感受声音美。音乐是生命的律动,是感情的迸发,是人类内心一种无法言说的旋律,更是一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古诗教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个性情感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广大语文教师在尝试不同的方法,但是无论用什么方法,首先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