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机合成经验

有机合成经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有机合成经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有机合成经验

有机合成经验范文第1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质检技术机构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来自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压力,使质检技术机构逐渐显露出一些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薄弱环节。据国家质检总局调查统计:截止2014年底,我国共有各类检验检测机构28000余家,从业人员86万余人,各类仪器设备近400万台套,实验室面积超过6000万平方米,营业收入近1600亿元,出具检验检测报告3亿余份。事业单位性质的检验检测机构为11500家,占行业总规模的40.58%,企业性质的占56.1%。目前,市地一级质检机构均为政府依法设置的事业性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在当前面临食品检测职能划转、取消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工作模式的情况下,如何应对检验检测机构整合,合理规划和发展,已成为一个需要探讨的新课题。

一、当期质检机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地市一级质检机构在省局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经历了一系类的改革机遇和市场营销磨练后,围绕各地产业特征,打造了一批国家中心、省中心,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整体上还存在着规模小、能力低、包袱重等问题,与整体的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职责定位不清,体制不顺、政策不活。当前事业单位改革,多数质检机构划入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财政体制上仍然延续着垂直管理期间的财政管理体制,以收定支。在此体制下,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没有保障,造成 “保吃饭”成为当前大部分市级质检机构的首要任务。但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性质限制,造成营销机制不灵活,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二)规模小、检测能力发展不平衡。多年来大部分地市质检机构主要围绕食品质量安全,致力于食品检验能力建设,其它专业的能力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不够协调和均衡发展。2014年食品检测职能划转,占据地市质检机构业务量的50%以上,给质检机构带来了生存冲击。各市地质检机构立足本地,受区域经济结构的影响严重,难以规模发展。

(三)政策依赖性强,经费不足。长期以来,除济南、青岛外,大部分地市质检机构业务主要是履行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职责, 2014年下半年由定检工作转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模式,取消定检收费,这使大部分质检机构失去了工作“总抓手”。各地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经费虽然得到不同程度的落实,但在财政上基本上都是在“质监局大盘子”里自己调配解决。

(四)市场营销意识差,竞争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地市质检机构主要依托“监督”职能,缺乏市场主体意识,对产业经济和市场需求不敏感,机构组织体系受行政影响而不是以市场服务对象来划分,市场竞争力不强。当前,地市质检机构的营业收入与国内综合性检测机构相比差距大,市场占有率低。

(五)技术力量薄弱,企业依赖性低。当前,部分地市人员编制不足,个别市地编制不足10人,受编制的影响,技术机构正式人员只出不进,同时合同制聘用人员流转速度较快,造成人员培养难,很多专业出现人才断层。特别是为节约人力成本,重在强调“多能”,很难做到“一专”。同时,受“创收任务”压力的影响,技术机构长期从事重复的符合性检测,加之人员技术水平不高,造成科技创新、综合服务能力薄弱,难以满足地方企业在研发验证、标准服务、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服务要求,造成客户对市级质检机构的依赖性低。

二、地市质检机构改革与发展的建议

(一)合理定位、理顺体制。按照《全国质检系统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指导意见》(国质检科【2015】86号文),明确改革整合质检检验机构分为公益类和经营类两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指出:“公益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主要为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为政府监管提供技术支持,为重大国计民生项目提供技术支持,以及提供其他不宜由市场机制提供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就目前政府依法设置检验检测机构而言,质监部门所属的质检技术机构具有“三公”性质,即政府的公共实验室、服务产业的公共技术平台和非赢利的公益性机构。地市一级质检机构是综合性检测机构,其综合能力、检测手段、人员素质等优于其他单一检测能力的机构或区县检测检验机构,特别是近年来圆满完成产品安全事件、重大活动等安全检测工作也说明了作为市级质检系统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在为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风险管理等方面更具优势,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服务政府更具公信力,更适于定位为公益类检验检测机构。全省县级质检机构整合后定为公益二类,那么地市级质检技术机构理应定为公益二类。

目前,我省地市质检机构均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财政体制方面有财政拨款类和财政辅助类,但各地市一直延续垂直管理期间的财政政策,以收定支,经费没有保障。鉴于食药、农业、海洋与渔业等政府实验室均为公益一类或为财政拨款类公益二类,质检机构亟需理顺财政体制,适于定位为公益一类或为财政拨款类公益二类,以此减轻创收任务压力,从而使质检机构服务于政府更具公信力。

(二)转企改制时机尚不成熟。

一是从市级质检机构经济收入和检测能力来看,实施经营类改制条件尚不成熟。与国内一些部委、行业内的大的检验检测机构相比,年经济效益较低,检验业务规模较小,与南方发达地区的县级检测机构相比也有很大差距。目前利用政府职能和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且能维持人员工资和设备能力的持续增长。转企改制后如无政府职能和政府支持,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对检验检测机构检测能力的发展将受到制约。

二是受地方经济等因素影响,即使检验资源相对丰富的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仍保留公益性实验室,检验检测业务来源还不能与南方一些发达城市相比较。如:政府计划检测业务来源等。

三是转企改制有一定阻力。质检机构现有从事检验检测的人员有事业编、企业编、合同编、临时用工等多种形式。在目前顶层设计未明确到位,即转企改制的政策,如:财政政策、资产划拨、人员安置和税收政策等均未明确,国家局中编办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整合”只是一个指导性意见,相关配套文件缺失,各省只是在探讨摸索阶段。匆匆将目前我省的市级机构转企改制,会遇到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反而会影响各市机构的运行及业务发展。

四是政府监管需要有公信力的检验检测机构。近几年来,各级政府部门运用市场资源,探讨运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但部分社会机构为承揽业务,压低价格,恶意竞争,结果是检验质量的偷工减料,检验的公正性、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三)横向整合,逐步推进,做大做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优势在于强大的技术机构作为支撑,而鉴于目前市级质检机构的性质和运行模式,整体改制转企的时机尚不成熟,在质检技术机构面临各种发展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可在质检系统内部先实行质检、计量内部整合,从而形成整体发展合力,从而做大做强。进而按照国务院《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实施意见》中关于“条件先成熟的先行整合,暂不具备条件的逐步推进”的原则,借鉴菏泽市模式,推进同城同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实现本市之内的横向联合。

(四)培育和增强质检机构的核心竞争力。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市级质检机构必须专注于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一是技术领先,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效率和效益为目标,不断提升检验检测与科研创新能力。二是提升服务,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成当地企业的公共实验室,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企业运行效益,成为当地市乃至全省招商引资的一张名片,为培育山东财源健康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要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的时效性,实现多元化一站式服务的模式,是新形势下各检验机构努力追求的业务模式。四是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地市质检机构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质检技术机构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来自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压力,使质检技术机构逐渐显露出一些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薄弱环节。据国家质检总局调查统计:截止2014年底,我国共有各类检验检测机构28000余家,从业人员86万余人,各类仪器设备近400万台套,实验室面积超过6000万平方米,营业收入近1600亿元,出具检验检测报告3亿余份。事业单位性质的检验检测机构为11500家,占行业总规模的40.58%,企业性质的占56.1%。目前,市地一级质检机构均为政府依法设置的事业性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在当前面临食品检测职能划转、取消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工作模式的情况下,如何应对检验检测机构整合,合理规划和发展,已成为一个需要探讨的新课题。

一、当期质检机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地市一级质检机构在省局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经历了一系类的改革机遇和市场营销磨练后,围绕各地产业特征,打造了一批国家中心、省中心,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整体上还存在着规模小、能力低、包袱重等问题,与整体的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职责定位不清,体制不顺、政策不活。当前事业单位改革,多数质检机构划入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财政体制上仍然延续着垂直管理期间的财政管理体制,以收定支。在此体制下,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没有保障,造成 “保吃饭”成为当前大部分市级质检机构的首要任务。但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性质限制,造成营销机制不灵活,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二)规模小、检测能力发展不平衡。多年来大部分地市质检机构主要围绕食品质量安全,致力于食品检验能力建设,其它专业的能力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不够协调和均衡发展。2014年食品检测职能划转,占据地市质检机构业务量的50%以上,给质检机构带来了生存冲击。各市地质检机构立足本地,受区域经济结构的影响严重,难以规模发展。

(三)政策依赖性强,经费不足。长期以来,除济南、青岛外,大部分地市质检机构业务主要是履行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职责, 2014年下半年由定检工作转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模式,取消定检收费,这使大部分质检机构失去了工作“总抓手”。各地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经费虽然得到不同程度的落实,但在财政上基本上都是在“质监局大盘子”里自己调配解决。

(四)市场营销意识差,竞争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地市质检机构主要依托“监督”职能,缺乏市场主体意识,对产业经济和市场需求不敏感,机构组织体系受行政影响而不是以市场服务对象来划分,市场竞争力不强。当前,地市质检机构的营业收入与国内综合性检测机构相比差距大,市场占有率低。

(五)技术力量薄弱,企业依赖性低。当前,部分地市人员编制不足,个别市地编制不足10人,受编制的影响,技术机构正式人员只出不进,同时合同制聘用人员流转速度较快,造成人员培养难,很多专业出现人才断层。特别是为节约人力成本,重在强调“多能”,很难做到“一专”。同时,受“创收任务”压力的影响,技术机构长期从事重复的符合性检测,加之人员技术水平不高,造成科技创新、综合服务能力薄弱,难以满足地方企业在研发验证、标准服务、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服务要求,造成客户对市级质检机构的依赖性低。

二、地市质检机构改革与发展的建议

(一)合理定位、理顺体制。按照《全国质检系统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指导意见》(国质检科【2015】86号文),明确改革整合质检检验机构分为公益类和经营类两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指出:“公益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主要为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为政府监管提供技术支持,为重大国计民生项目提供技术支持,以及提供其他不宜由市场机制提供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就目前政府依法设置检验检测机构而言,质监部门所属的质检技术机构具有“三公”性质,即政府的公共实验室、服务产业的公共技术平台和非赢利的公益性机构。地市一级质检机构是综合性检测机构,其综合能力、检测手段、人员素质等优于其他单一检测能力的机构或区县检测检验机构,特别是近年来圆满完成产品安全事件、重大活动等安全检测工作也说明了作为市级质检系统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在为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风险管理等方面更具优势,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服务政府更具公信力,更适于定位为公益类检验检测机构。全省县级质检机构整合后定为公益二类,那么地市级质检技术机构理应定为公益二类。

目前,我省地市质检机构均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财政体制方面有财政拨款类和财政辅助类,但各地市一直延续垂直管理期间的财政政策,以收定支,经费没有保障。鉴于食药、农业、海洋与渔业等政府实验室均为公益一类或为财政拨款类公益二类,质检机构亟需理顺财政体制,适于定位为公益一类或为财政拨款类公益二类,以此减轻创收任务压力,从而使质检机构服务于政府更具公信力。

(二)转企改制时机尚不成熟。

一是从市级质检机构经济收入和检测能力来看,实施经营类改制条件尚不成熟。与国内一些部委、行业内的大的检验检测机构相比,年经济效益较低,检验业务规模较小,与南方发达地区的县级检测机构相比也有很大差距。目前利用政府职能和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且能维持人员工资和设备能力的持续增长。转企改制后如无政府职能和政府支持,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对检验检测机构检测能力的发展将受到制约。

二是受地方经济等因素影响,即使检验资源相对丰富的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仍保留公益性实验室,检验检测业务来源还不能与南方一些发达城市相比较。如:政府计划检测业务来源等。

三是转企改制有一定阻力。质检机构现有从事检验检测的人员有事业编、企业编、合同编、临时用工等多种形式。在目前顶层设计未明确到位,即转企改制的政策,如:财政政策、资产划拨、人员安置和税收政策等均未明确,国家局中编办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整合”只是一个指导性意见,相关配套文件缺失,各省只是在探讨摸索阶段。匆匆将目前我省的市级机构转企改制,会遇到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反而会影响各市机构的运行及业务发展。

四是政府监管需要有公信力的检验检测机构。近几年来,各级政府部门运用市场资源,探讨运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但部分社会机构为承揽业务,压低价格,恶意竞争,结果是检验质量的偷工减料,检验的公正性、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三)横向整合,逐步推进,做大做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优势在于强大的技术机构作为支撑,而鉴于目前市级质检机构的性质和运行模式,整体改制转企的时机尚不成熟,在质检技术机构面临各种发展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可在质检系统内部先实行质检、计量内部整合,从而形成整体发展合力,从而做大做强。进而按照国务院《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实施意见》中关于“条件先成熟的先行整合,暂不具备条件的逐步推进”的原则,借鉴菏泽市模式,推进同城同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实现本市之内的横向联合。

(四)培育和增强质检机构的核心竞争力。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市级质检机构必须专注于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一是技术领先,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效率和效益为目标,不断提升检验检测与科研创新能力。二是提升服务,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成当地企业的公共实验室,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企业运行效益,成为当地市乃至全省招商引资的一张名片,为培育山东财源健康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要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的时效性,实现多元化一站式服务的模式,是新形势下各检验机构努力追求的业务模式。四是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地市质检机构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质检技术机构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来自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压力,使质检技术机构逐渐显露出一些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薄弱环节。据国家质检总局调查统计:截止2014年底,我国共有各类检验检测机构28000余家,从业人员86万余人,各类仪器设备近400万台套,实验室面积超过6000万平方米,营业收入近1600亿元,出具检验检测报告3亿余份。事业单位性质的检验检测机构为11500家,占行业总规模的40.58%,企业性质的占56.1%。目前,市地一级质检机构均为政府依法设置的事业性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在当前面临食品检测职能划转、取消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工作模式的情况下,如何应对检验检测机构整合,合理规划和发展,已成为一个需要探讨的新课题。

一、当期质检机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地市一级质检机构在省局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经历了一系类的改革机遇和市场营销磨练后,围绕各地产业特征,打造了一批国家中心、省中心,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整体上还存在着规模小、能力低、包袱重等问题,与整体的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职责定位不清,体制不顺、政策不活。当前事业单位改革,多数质检机构划入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财政体制上仍然延续着垂直管理期间的财政管理体制,以收定支。在此体制下,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没有保障,造成 “保吃饭”成为当前大部分市级质检机构的首要任务。但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性质限制,造成营销机制不灵活,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二)规模小、检测能力发展不平衡。多年来大部分地市质检机构主要围绕食品质量安全,致力于食品检验能力建设,其它专业的能力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不够协调和均衡发展。2014年食品检测职能划转,占据地市质检机构业务量的50%以上,给质检机构带来了生存冲击。各市地质检机构立足本地,受区域经济结构的影响严重,难以规模发展。

(三)政策依赖性强,经费不足。长期以来,除济南、青岛外,大部分地市质检机构业务主要是履行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职责, 2014年下半年由定检工作转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模式,取消定检收费,这使大部分质检机构失去了工作“总抓手”。各地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经费虽然得到不同程度的落实,但在财政上基本上都是在“质监局大盘子”里自己调配解决。

(四)市场营销意识差,竞争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地市质检机构主要依托“监督”职能,缺乏市场主体意识,对产业经济和市场需求不敏感,机构组织体系受行政影响而不是以市场服务对象来划分,市场竞争力不强。当前,地市质检机构的营业收入与国内综合性检测机构相比差距大,市场占有率低。

(五)技术力量薄弱,企业依赖性低。当前,部分地市人员编制不足,个别市地编制不足10人,受编制的影响,技术机构正式人员只出不进,同时合同制聘用人员流转速度较快,造成人员培养难,很多专业出现人才断层。特别是为节约人力成本,重在强调“多能”,很难做到“一专”。同时,受“创收任务”压力的影响,技术机构长期从事重复的符合性检测,加之人员技术水平不高,造成科技创新、综合服务能力薄弱,难以满足地方企业在研发验证、标准服务、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服务要求,造成客户对市级质检机构的依赖性低。

二、地市质检机构改革与发展的建议

(一)合理定位、理顺体制。按照《全国质检系统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指导意见》(国质检科【2015】86号文),明确改革整合质检检验机构分为公益类和经营类两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指出:“公益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主要为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为政府监管提供技术支持,为重大国计民生项目提供技术支持,以及提供其他不宜由市场机制提供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就目前政府依法设置检验检测机构而言,质监部门所属的质检技术机构具有“三公”性质,即政府的公共实验室、服务产业的公共技术平台和非赢利的公益性机构。地市一级质检机构是综合性检测机构,其综合能力、检测手段、人员素质等优于其他单一检测能力的机构或区县检测检验机构,特别是近年来圆满完成产品安全事件、重大活动等安全检测工作也说明了作为市级质检系统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在为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风险管理等方面更具优势,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服务政府更具公信力,更适于定位为公益类检验检测机构。全省县级质检机构整合后定为公益二类,那么地市级质检技术机构理应定为公益二类。

目前,我省地市质检机构均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财政体制方面有财政拨款类和财政辅助类,但各地市一直延续垂直管理期间的财政政策,以收定支,经费没有保障。鉴于食药、农业、海洋与渔业等政府实验室均为公益一类或为财政拨款类公益二类,质检机构亟需理顺财政体制,适于定位为公益一类或为财政拨款类公益二类,以此减轻创收任务压力,从而使质检机构服务于政府更具公信力。

(二)转企改制时机尚不成熟。

一是从市级质检机构经济收入和检测能力来看,实施经营类改制条件尚不成熟。与国内一些部委、行业内的大的检验检测机构相比,年经济效益较低,检验业务规模较小,与南方发达地区的县级检测机构相比也有很大差距。目前利用政府职能和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且能维持人员工资和设备能力的持续增长。转企改制后如无政府职能和政府支持,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对检验检测机构检测能力的发展将受到制约。

二是受地方经济等因素影响,即使检验资源相对丰富的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仍保留公益性实验室,检验检测业务来源还不能与南方一些发达城市相比较。如:政府计划检测业务来源等。

三是转企改制有一定阻力。质检机构现有从事检验检测的人员有事业编、企业编、合同编、临时用工等多种形式。在目前顶层设计未明确到位,即转企改制的政策,如:财政政策、资产划拨、人员安置和税收政策等均未明确,国家局中编办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整合”只是一个指导性意见,相关配套文件缺失,各省只是在探讨摸索阶段。匆匆将目前我省的市级机构转企改制,会遇到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反而会影响各市机构的运行及业务发展。

四是政府监管需要有公信力的检验检测机构。近几年来,各级政府部门运用市场资源,探讨运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但部分社会机构为承揽业务,压低价格,恶意竞争,结果是检验质量的偷工减料,检验的公正性、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三)横向整合,逐步推进,做大做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优势在于强大的技术机构作为支撑,而鉴于目前市级质检机构的性质和运行模式,整体改制转企的时机尚不成熟,在质检技术机构面临各种发展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可在质检系统内部先实行质检、计量内部整合,从而形成整体发展合力,从而做大做强。进而按照国务院《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实施意见》中关于“条件先成熟的先行整合,暂不具备条件的逐步推进”的原则,借鉴菏泽市模式,推进同城同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实现本市之内的横向联合。

(四)培育和增强质检机构的核心竞争力。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市级质检机构必须专注于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一是技术领先,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效率和效益为目标,不断提升检验检测与科研创新能力。二是提升服务,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成当地企业的公共实验室,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企业运行效益,成为当地市乃至全省招商引资的一张名片,为培育山东财源健康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要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的时效性,实现多元化一站式服务的模式,是新形势下各检验机构努力追求的业务模式。四是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地市质检机构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质检技术机构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来自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压力,使质检技术机构逐渐显露出一些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薄弱环节。据国家质检总局调查统计:截止2014年底,我国共有各类检验检测机构28000余家,从业人员86万余人,各类仪器设备近400万台套,实验室面积超过6000万平方米,营业收入近1600亿元,出具检验检测报告3亿余份。事业单位性质的检验检测机构为11500家,占行业总规模的40.58%,企业性质的占56.1%。目前,市地一级质检机构均为政府依法设置的事业性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在当前面临食品检测职能划转、取消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工作模式的情况下,如何应对检验检测机构整合,合理规划和发展,已成为一个需要探讨的新课题。

一、当期质检机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地市一级质检机构在省局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经历了一系类的改革机遇和市场营销磨练后,围绕各地产业特征,打造了一批国家中心、省中心,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整体上还存在着规模小、能力低、包袱重等问题,与整体的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职责定位不清,体制不顺、政策不活。当前事业单位改革,多数质检机构划入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财政体制上仍然延续着垂直管理期间的财政管理体制,以收定支。在此体制下,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没有保障,造成 “保吃饭”成为当前大部分市级质检机构的首要任务。但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性质限制,造成营销机制不灵活,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二)规模小、检测能力发展不平衡。多年来大部分地市质检机构主要围绕食品质量安全,致力于食品检验能力建设,其它专业的能力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不够协调和均衡发展。2014年食品检测职能划转,占据地市质检机构业务量的50%以上,给质检机构带来了生存冲击。各市地质检机构立足本地,受区域经济结构的影响严重,难以规模发展。

(三)政策依赖性强,经费不足。长期以来,除济南、青岛外,大部分地市质检机构业务主要是履行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职责, 2014年下半年由定检工作转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模式,取消定检收费,这使大部分质检机构失去了工作“总抓手”。各地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经费虽然得到不同程度的落实,但在财政上基本上都是在“质监局大盘子”里自己调配解决。

(四)市场营销意识差,竞争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地市质检机构主要依托“监督”职能,缺乏市场主体意识,对产业经济和市场需求不敏感,机构组织体系受行政影响而不是以市场服务对象来划分,市场竞争力不强。当前,地市质检机构的营业收入与国内综合性检测机构相比差距大,市场占有率低。

(五)技术力量薄弱,企业依赖性低。当前,部分地市人员编制不足,个别市地编制不足10人,受编制的影响,技术机构正式人员只出不进,同时合同制聘用人员流转速度较快,造成人员培养难,很多专业出现人才断层。特别是为节约人力成本,重在强调“多能”,很难做到“一专”。同时,受“创收任务”压力的影响,技术机构长期从事重复的符合性检测,加之人员技术水平不高,造成科技创新、综合服务能力薄弱,难以满足地方企业在研发验证、标准服务、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服务要求,造成客户对市级质检机构的依赖性低。

二、地市质检机构改革与发展的建议

(一)合理定位、理顺体制。按照《全国质检系统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指导意见》(国质检科【2015】86号文),明确改革整合质检检验机构分为公益类和经营类两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指出:“公益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主要为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为政府监管提供技术支持,为重大国计民生项目提供技术支持,以及提供其他不宜由市场机制提供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就目前政府依法设置检验检测机构而言,质监部门所属的质检技术机构具有“三公”性质,即政府的公共实验室、服务产业的公共技术平台和非赢利的公益性机构。地市一级质检机构是综合性检测机构,其综合能力、检测手段、人员素质等优于其他单一检测能力的机构或区县检测检验机构,特别是近年来圆满完成产品安全事件、重大活动等安全检测工作也说明了作为市级质检系统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在为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风险管理等方面更具优势,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服务政府更具公信力,更适于定位为公益类检验检测机构。全省县级质检机构整合后定为公益二类,那么地市级质检技术机构理应定为公益二类。

目前,我省地市质检机构均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财政体制方面有财政拨款类和财政辅助类,但各地市一直延续垂直管理期间的财政政策,以收定支,经费没有保障。鉴于食药、农业、海洋与渔业等政府实验室均为公益一类或为财政拨款类公益二类,质检机构亟需理顺财政体制,适于定位为公益一类或为财政拨款类公益二类,以此减轻创收任务压力,从而使质检机构服务于政府更具公信力。

(二)转企改制时机尚不成熟。

一是从市级质检机构经济收入和检测能力来看,实施经营类改制条件尚不成熟。与国内一些部委、行业内的大的检验检测机构相比,年经济效益较低,检验业务规模较小,与南方发达地区的县级检测机构相比也有很大差距。目前利用政府职能和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且能维持人员工资和设备能力的持续增长。转企改制后如无政府职能和政府支持,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对检验检测机构检测能力的发展将受到制约。

二是受地方经济等因素影响,即使检验资源相对丰富的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仍保留公益性实验室,检验检测业务来源还不能与南方一些发达城市相比较。如:政府计划检测业务来源等。

三是转企改制有一定阻力。质检机构现有从事检验检测的人员有事业编、企业编、合同编、临时用工等多种形式。在目前顶层设计未明确到位,即转企改制的政策,如:财政政策、资产划拨、人员安置和税收政策等均未明确,国家局中编办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整合”只是一个指导性意见,相关配套文件缺失,各省只是在探讨摸索阶段。匆匆将目前我省的市级机构转企改制,会遇到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反而会影响各市机构的运行及业务发展。

四是政府监管需要有公信力的检验检测机构。近几年来,各级政府部门运用市场资源,探讨运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但部分社会机构为承揽业务,压低价格,恶意竞争,结果是检验质量的偷工减料,检验的公正性、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三)横向整合,逐步推进,做大做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优势在于强大的技术机构作为支撑,而鉴于目前市级质检机构的性质和运行模式,整体改制转企的时机尚不成熟,在质检技术机构面临各种发展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可在质检系统内部先实行质检、计量内部整合,从而形成整体发展合力,从而做大做强。进而按照国务院《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实施意见》中关于“条件先成熟的先行整合,暂不具备条件的逐步推进”的原则,借鉴菏泽市模式,推进同城同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实现本市之内的横向联合。

(四)培育和增强质检机构的核心竞争力。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市级质检机构必须专注于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一是技术领先,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效率和效益为目标,不断提升检验检测与科研创新能力。二是提升服务,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成当地企业的公共实验室,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企业运行效益,成为当地市乃至全省招商引资的一张名片,为培育山东财源健康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要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的时效性,实现多元化一站式服务的模式,是新形势下各检验机构努力追求的业务模式。四是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地市质检机构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质检技术机构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来自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压力,使质检技术机构逐渐显露出一些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薄弱环节。据国家质检总局调查统计:截止2014年底,我国共有各类检验检测机构28000余家,从业人员86万余人,各类仪器设备近400万台套,实验室面积超过6000万平方米,营业收入近1600亿元,出具检验检测报告3亿余份。事业单位性质的检验检测机构为11500家,占行业总规模的40.58%,企业性质的占56.1%。目前,市地一级质检机构均为政府依法设置的事业性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在当前面临食品检测职能划转、取消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工作模式的情况下,如何应对检验检测机构整合,合理规划和发展,已成为一个需要探讨的新课题。

一、当期质检机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地市一级质检机构在省局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经历了一系类的改革机遇和市场营销磨练后,围绕各地产业特征,打造了一批国家中心、省中心,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整体上还存在着规模小、能力低、包袱重等问题,与整体的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职责定位不清,体制不顺、政策不活。当前事业单位改革,多数质检机构划入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财政体制上仍然延续着垂直管理期间的财政管理体制,以收定支。在此体制下,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没有保障,造成 “保吃饭”成为当前大部分市级质检机构的首要任务。但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性质限制,造成营销机制不灵活,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二)规模小、检测能力发展不平衡。多年来大部分地市质检机构主要围绕食品质量安全,致力于食品检验能力建设,其它专业的能力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不够协调和均衡发展。2014年食品检测职能划转,占据地市质检机构业务量的50%以上,给质检机构带来了生存冲击。各市地质检机构立足本地,受区域经济结构的影响严重,难以规模发展。

(三)政策依赖性强,经费不足。长期以来,除济南、青岛外,大部分地市质检机构业务主要是履行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职责, 2014年下半年由定检工作转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模式,取消定检收费,这使大部分质检机构失去了工作“总抓手”。各地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经费虽然得到不同程度的落实,但在财政上基本上都是在“质监局大盘子”里自己调配解决。

(四)市场营销意识差,竞争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地市质检机构主要依托“监督”职能,缺乏市场主体意识,对产业经济和市场需求不敏感,机构组织体系受行政影响而不是以市场服务对象来划分,市场竞争力不强。当前,地市质检机构的营业收入与国内综合性检测机构相比差距大,市场占有率低。

(五)技术力量薄弱,企业依赖性低。当前,部分地市人员编制不足,个别市地编制不足10人,受编制的影响,技术机构正式人员只出不进,同时合同制聘用人员流转速度较快,造成人员培养难,很多专业出现人才断层。特别是为节约人力成本,重在强调“多能”,很难做到“一专”。同时,受“创收任务”压力的影响,技术机构长期从事重复的符合性检测,加之人员技术水平不高,造成科技创新、综合服务能力薄弱,难以满足地方企业在研发验证、标准服务、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服务要求,造成客户对市级质检机构的依赖性低。

二、地市质检机构改革与发展的建议

(一)合理定位、理顺体制。按照《全国质检系统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指导意见》(国质检科【2015】86号文),明确改革整合质检检验机构分为公益类和经营类两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指出:“公益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主要为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为政府监管提供技术支持,为重大国计民生项目提供技术支持,以及提供其他不宜由市场机制提供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就目前政府依法设置检验检测机构而言,质监部门所属的质检技术机构具有“三公”性质,即政府的公共实验室、服务产业的公共技术平台和非赢利的公益性机构。地市一级质检机构是综合性检测机构,其综合能力、检测手段、人员素质等优于其他单一检测能力的机构或区县检测检验机构,特别是近年来圆满完成产品安全事件、重大活动等安全检测工作也说明了作为市级质检系统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在为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风险管理等方面更具优势,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服务政府更具公信力,更适于定位为公益类检验检测机构。全省县级质检机构整合后定为公益二类,那么地市级质检技术机构理应定为公益二类。

目前,我省地市质检机构均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财政体制方面有财政拨款类和财政辅助类,但各地市一直延续垂直管理期间的财政政策,以收定支,经费没有保障。鉴于食药、农业、海洋与渔业等政府实验室均为公益一类或为财政拨款类公益二类,质检机构亟需理顺财政体制,适于定位为公益一类或为财政拨款类公益二类,以此减轻创收任务压力,从而使质检机构服务于政府更具公信力。

(二)转企改制时机尚不成熟。

一是从市级质检机构经济收入和检测能力来看,实施经营类改制条件尚不成熟。与国内一些部委、行业内的大的检验检测机构相比,年经济效益较低,检验业务规模较小,与南方发达地区的县级检测机构相比也有很大差距。目前利用政府职能和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且能维持人员工资和设备能力的持续增长。转企改制后如无政府职能和政府支持,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对检验检测机构检测能力的发展将受到制约。

二是受地方经济等因素影响,即使检验资源相对丰富的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仍保留公益性实验室,检验检测业务来源还不能与南方一些发达城市相比较。如:政府计划检测业务来源等。

三是转企改制有一定阻力。质检机构现有从事检验检测的人员有事业编、企业编、合同编、临时用工等多种形式。在目前顶层设计未明确到位,即转企改制的政策,如:财政政策、资产划拨、人员安置和税收政策等均未明确,国家局中编办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整合”只是一个指导性意见,相关配套文件缺失,各省只是在探讨摸索阶段。匆匆将目前我省的市级机构转企改制,会遇到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反而会影响各市机构的运行及业务发展。

四是政府监管需要有公信力的检验检测机构。近几年来,各级政府部门运用市场资源,探讨运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但部分社会机构为承揽业务,压低价格,恶意竞争,结果是检验质量的偷工减料,检验的公正性、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三)横向整合,逐步推进,做大做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优势在于强大的技术机构作为支撑,而鉴于目前市级质检机构的性质和运行模式,整体改制转企的时机尚不成熟,在质检技术机构面临各种发展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可在质检系统内部先实行质检、计量内部整合,从而形成整体发展合力,从而做大做强。进而按照国务院《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实施意见》中关于“条件先成熟的先行整合,暂不具备条件的逐步推进”的原则,借鉴菏泽市模式,推进同城同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实现本市之内的横向联合。

(四)培育和增强质检机构的核心竞争力。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市级质检机构必须专注于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一是技术领先,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效率和效益为目标,不断提升检验检测与科研创新能力。二是提升服务,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成当地企业的公共实验室,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企业运行效益,成为当地市乃至全省招商引资的一张名片,为培育山东财源健康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要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的时效性,实现多元化一站式服务的模式,是新形势下各检验机构努力追求的业务模式。四是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地市质检机构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质检技术机构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来自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压力,使质检技术机构逐渐显露出一些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薄弱环节。据国家质检总局调查统计:截止2014年底,我国共有各类检验检测机构28000余家,从业人员86万余人,各类仪器设备近400万台套,实验室面积超过6000万平方米,营业收入近1600亿元,出具检验检测报告3亿余份。事业单位性质的检验检测机构为11500家,占行业总规模的40.58%,企业性质的占56.1%。目前,市地一级质检机构均为政府依法设置的事业性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在当前面临食品检测职能划转、取消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工作模式的情况下,如何应对检验检测机构整合,合理规划和发展,已成为一个需要探讨的新课题。

一、当期质检机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地市一级质检机构在省局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经历了一系类的改革机遇和市场营销磨练后,围绕各地产业特征,打造了一批国家中心、省中心,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整体上还存在着规模小、能力低、包袱重等问题,与整体的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职责定位不清,体制不顺、政策不活。当前事业单位改革,多数质检机构划入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财政体制上仍然延续着垂直管理期间的财政管理体制,以收定支。在此体制下,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没有保障,造成 “保吃饭”成为当前大部分市级质检机构的首要任务。但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性质限制,造成营销机制不灵活,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二)规模小、检测能力发展不平衡。多年来大部分地市质检机构主要围绕食品质量安全,致力于食品检验能力建设,其它专业的能力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不够协调和均衡发展。2014年食品检测职能划转,占据地市质检机构业务量的50%以上,给质检机构带来了生存冲击。各市地质检机构立足本地,受区域经济结构的影响严重,难以规模发展。

(三)政策依赖性强,经费不足。长期以来,除济南、青岛外,大部分地市质检机构业务主要是履行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职责, 2014年下半年由定检工作转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模式,取消定检收费,这使大部分质检机构失去了工作“总抓手”。各地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经费虽然得到不同程度的落实,但在财政上基本上都是在“质监局大盘子”里自己调配解决。

(四)市场营销意识差,竞争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地市质检机构主要依托“监督”职能,缺乏市场主体意识,对产业经济和市场需求不敏感,机构组织体系受行政影响而不是以市场服务对象来划分,市场竞争力不强。当前,地市质检机构的营业收入与国内综合性检测机构相比差距大,市场占有率低。

(五)技术力量薄弱,企业依赖性低。当前,部分地市人员编制不足,个别市地编制不足10人,受编制的影响,技术机构正式人员只出不进,同时合同制聘用人员流转速度较快,造成人员培养难,很多专业出现人才断层。特别是为节约人力成本,重在强调“多能”,很难做到“一专”。同时,受“创收任务”压力的影响,技术机构长期从事重复的符合性检测,加之人员技术水平不高,造成科技创新、综合服务能力薄弱,难以满足地方企业在研发验证、标准服务、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服务要求,造成客户对市级质检机构的依赖性低。

二、地市质检机构改革与发展的建议

(一)合理定位、理顺体制。按照《全国质检系统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指导意见》(国质检科【2015】86号文),明确改革整合质检检验机构分为公益类和经营类两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指出:“公益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主要为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为政府监管提供技术支持,为重大国计民生项目提供技术支持,以及提供其他不宜由市场机制提供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就目前政府依法设置检验检测机构而言,质监部门所属的质检技术机构具有“三公”性质,即政府的公共实验室、服务产业的公共技术平台和非赢利的公益性机构。地市一级质检机构是综合性检测机构,其综合能力、检测手段、人员素质等优于其他单一检测能力的机构或区县检测检验机构,特别是近年来圆满完成产品安全事件、重大活动等安全检测工作也说明了作为市级质检系统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在为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风险管理等方面更具优势,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服务政府更具公信力,更适于定位为公益类检验检测机构。全省县级质检机构整合后定为公益二类,那么地市级质检技术机构理应定为公益二类。

目前,我省地市质检机构均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财政体制方面有财政拨款类和财政辅助类,但各地市一直延续垂直管理期间的财政政策,以收定支,经费没有保障。鉴于食药、农业、海洋与渔业等政府实验室均为公益一类或为财政拨款类公益二类,质检机构亟需理顺财政体制,适于定位为公益一类或为财政拨款类公益二类,以此减轻创收任务压力,从而使质检机构服务于政府更具公信力。

(二)转企改制时机尚不成熟。

一是从市级质检机构经济收入和检测能力来看,实施经营类改制条件尚不成熟。与国内一些部委、行业内的大的检验检测机构相比,年经济效益较低,检验业务规模较小,与南方发达地区的县级检测机构相比也有很大差距。目前利用政府职能和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且能维持人员工资和设备能力的持续增长。转企改制后如无政府职能和政府支持,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对检验检测机构检测能力的发展将受到制约。

二是受地方经济等因素影响,即使检验资源相对丰富的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仍保留公益性实验室,检验检测业务来源还不能与南方一些发达城市相比较。如:政府计划检测业务来源等。

三是转企改制有一定阻力。质检机构现有从事检验检测的人员有事业编、企业编、合同编、临时用工等多种形式。在目前顶层设计未明确到位,即转企改制的政策,如:财政政策、资产划拨、人员安置和税收政策等均未明确,国家局中编办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整合”只是一个指导性意见,相关配套文件缺失,各省只是在探讨摸索阶段。匆匆将目前我省的市级机构转企改制,会遇到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反而会影响各市机构的运行及业务发展。

四是政府监管需要有公信力的检验检测机构。近几年来,各级政府部门运用市场资源,探讨运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但部分社会机构为承揽业务,压低价格,恶意竞争,结果是检验质量的偷工减料,检验的公正性、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有机合成经验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职业教育; 经济管理; 实训; 实验;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7- 0109- 02

在高职经管各专业职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训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构建和完善实训教学体系,有效开展高职经管专业大学生创新教育和开展实践活动,对创新职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各高职经管专业在教学中不断注重引入实验与实训教学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积极构建经管专业实验与实训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以计算机仿真、模拟等为主要手段的实训室或实验中心较为普遍,但在实训与实验教学的方法、目标、手段、体系等方面还缺乏统一的认识,有待进一步研究。

1 高职经管专业实训与实验教学的特点

(1) 以面向中小企业,培养职业应用人才为目标。经管各专业实训实验教学以仿真模拟实训和实际操作实训实验为主,对高职现有经管各专业而言,实际操作的实训实验较少,主要是在网络和计算机环境下的上机实验,因此,经管实训与实验教学手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操作模拟和手工仿真实训实验,即实验环境以现实为平台给出虚拟的议题与流程,要学生运用可触及的现实工具,如会计凭证等,进行角色扮演并实施操作,如填制凭证、账簿等,此类实训实验主要用于帮助学生熟悉业务流程,增强动手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目前的手工会计仿真模拟实验、市场营销技巧模拟实验、商务谈判与会议模拟实验、公关与商务社交礼仪训练等均属于此类操作性仿真模拟实验。二是上机模拟实验,即以单个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为平台给出虚拟的企业环境和工作环境,引导学生了解企业的经营环境,熟悉并运用各种工作流程、决策程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此类实训实验主要包括:电子商务实训平台、会计电算化实训平台、企业管理模拟演示平台、证券市场交易模拟平台、EDI模拟系统、ERP模拟系统等。

(2) 专业验证性实训实验教学是构成实验教学的主体。经管专业实践教学应以专业验证性实验教学为主体,专业验证性实验教学是指在各专业的主干课程中,设置实验、实训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技能进行实际的操作、验证和模拟,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专业方法的操作能力,如会计实务课程中的凭证和账簿的填制、证券与投资课程中的证券投资操作模拟实验、市场营销课程中的场景营销模拟实验等均属于此类专业实验教学。由于该类实验突出了与课程的对接作用,针对性较强,是学生开展综合实验和顶岗实习的基础,因此,该类实验应作为经管专业在校学习期间的重要实验环节。

(3) 综合性实验教学是连接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的关键点。综合性实验教学是指高职经济管理各专业在以本专业主干课程为核心的基础上,结合审计、会计、统计、证券、企业管理和电子商务等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一体化的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全面、系统运用经济管理学科群的综合相关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复杂问题的能力,把学生培养为复合型高素质职业应用人才,使学生在专业技能应用和管理能力方面均有所养成和锻炼。

2 高职经管专业实训与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

2.1 实验教学类型的划分

(1) 基础性的实验教学。主要是指以公共技能为核心的操作性的实验,培养学生就业的基本能力和实践能力,具体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基本技能运用、软件开发与应用、经济信息检索等课程。

(2) 专业验证性的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基本原理和方法为目标,是针对学生开展的专业性“三基”训练,如会计专业中的相关凭证和账簿的填制、不同会计核算形式下的系统核算项目操作,从而实现并达到验证会计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掌握会计实务操作的教学目标;再如掌握会计电算化及其软件应用均属于此类验证性实验教学。

(3) 专业综合性的实验教学。专业综合性的实验教学重在强调和突出专业知识和方法的综合运用及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提高,例如,运用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实务、企业管理、计算机应用等课程的知识结构,采取分组形式模拟一个企业集团中,多个独立企业全年的会计业务核算,并通过分组交换的方式对其进行审计、财务分析、决策与预测、企业管理综合评价等方面教学实验,就属于此类综合性的教学实验课程。由于该类实验大部分采用相应的计算机软件系统模拟完成,因此也是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检验,从而综合训练和培养学生分工协作能力、知识储备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理论探究研究性的实验教学。经管专业实验教学应以专业验证性实验教学为核心、综合性实验教学为重点、理论探究研究性实验教学为辅助,该类教学是为培养和挖掘理论基础而开展的实验教学,主要是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中有所体现。

(5) 开拓与创新性的实验教学。以开发学生智力、提高科学职业素养与创新意识为目标,营造自主学习、大胆创新的实验环境,如:学生通过分别扮演总经理、项目经理、财务总管、会计和出纳等角色,让学生了解一个全面而真实的会计核算与管理的世界,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会计制度设计、岗位设计等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的养成。

2.2 经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设计

经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成取决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性就业群体和层次的确立。经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应由3部分内容组成:

(1) 面向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操作性、验证性实验教学。一般是针对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开展的实验,这类课程多为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运用,实验内容以操作性和验证性为主,如: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操作与运用、中级财务会计模拟实验、审计模拟实验等课程属于此类实验部分内容。

(2) 面向本专业涉及多门课程和多种技能的综合性实验课程。如:会计专业的企业会计核算与审计综合模拟实验、工商管理专业的ERP综合实验课程,通过实验可使学生掌握专业运行的全貌,训练和培养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3) 面向经管专业开展的探究性、实战性综合实验课程。由一系列经管专业实验课程群来构成,将经管类各专业目前相互孤立、分割的教育教学体系进行有效集约配置,实现各个专业相互交叉融合,形成一个多专业协作、相互依托、资源共享的经济运行环境,使学生可在这一经济活动的综合模拟平台上,获得与社会实践更加接近的效果,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

有机合成经验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机能实验学;教学改革;实验教学体系

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均属机能性医学基础学科,以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为研究对象。生理学侧重正常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病理生理学侧重病理状态下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而药理学则侧重研究药物作用下的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传统的基础医学机能实验课的实验教学,通常是验证本门学科的理论内容。其优点是实验教学与理论知识密切联系,易于操作,但有明显的缺点:实验课内容偏多、且有重复,只验证不突破,不利于跨学科思维培养,不利于强化多方面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提高实验仪器的使用率和更新率。这三门实验课的共同特点是实验性强,研究对象和方法相近,基本操作相同,具有有机融合为实验生理科学的客观基础。为了使医学生在系统掌握医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系统学习和掌握有关动物机能实验及部分人体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医学科研实验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将原有的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等机能实验课的内容进行了综合组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机能实验学。近年来,许多高等医学院校在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类似的改革。我们暂且把这种改革称为“三合一”教改。此项改革在提高实验仪器的使用率,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实验技能,减少实验课及学生负担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基本形成了一定的体系。然而,在改革初期,由于没有经验,又牵涉到三个教研室的工作,许多院校只是换汤不换药的把三个教研室的人员召集起来组成所谓的机能实验学教研室,课程基本上和原先没什么两样。各个教研室上的实验课内容,在时间安排上也极为不合理,经常是理论课还没有学过就要开始做有关实验了,且4个学时的实验时间在做一些综合性实验时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我校原先也属于这种模式。因为它其实并没有体现出机能学本身的特点,机能学所涉及的三个学科,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它们之间在医学知识链中是密切相关,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即正常机能,疾病状态下机能的变化和药物治疗下机能状态的恢复。除此之外,三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观察指标类同,因此,我们改革后的机能实验学应该是三学科重组整合后,建立起按系统、方法将正常机能活动、异常机能模型、代表性药物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的综合性实验,并开设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选题、设计、实施的设计性实验,以及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深化理论教学的交互式教学园地。这样才能体现出机能实验学强调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本质特点,同时又加强了对三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化。我校经过一定时间的研究并借鉴兄弟院校的一些经验对原来旧的模式进行了改革,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1 组成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1.1 在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中共有三项内容 《机能学实验》、《机能综合实验设计》、多媒体教学数据库。

1.2 《机能学实验》 60学时,第四学期开课。该课程是以三学科经典实验及经典实验方法为基础,包括按实验方法学将正常机能活动,异常机能模型,代表性药物的作用结合起来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实验,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和知识综合能力训练为目的,其中综合性实验占本门课程的50%。

1.3 《机能综合实验设计》 24学时,第五学期开课。该课程是以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统计学、实验动物学及文献检索等前期课程为基础,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实践,从选题、设计实验、实施所设计实验方案、统计及处理实验数据和撰写实验总结的实践过程,达到系统训练学生初步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

1.4 多媒体教学数据库 作为机能学科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的辅助平台,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以验证性模拟实验、机能各学科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思考问题、机能各学科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参考资料、习题及解答等多媒体课和互动式教与学信箱组成的教学园地为基础。通过多媒体实验室的全天候开放和学生的课外上机交互式自学,将实验教学中原赋予深入理解理论教学的内涵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

2 重新编写实验教材

旧的实验教材内容基本上是三学科实验内容的组合,并没有在实质上有何变化。组成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后,原有教材必然不适应教学需求了,于是需要重新编写一本能体现机能学本质的新教材,并根据研究目标和教材内容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3 课程管理

根据教学大纲制订了考核办法,力求客观、公证评价学生对所要求知识的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根据课程特点建立了平时考核、操作考试、实验理论笔试的考核模式。这些办法起到了促使学生认真实践,积极探索的精神。该课程作为必修课以后,上课时学生的积极性明显的高于以前,基本上看不到以前动的动,看的看的状况。学生对实验室课外开放有了要求,甚至有些学生愿意有偿课外进实验室做实验,这些举措引导学生重视实践,从而保证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同时,机能实验室建立了严格的集体备课,预示制度。由于内容涉及多个学科,备课时采取了主备制,由此保证备课的质量和年轻教师的培养。

4 教师队伍的建设

重组后的机能实验学教研室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一些具有较高年资的教师,因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课程的建设发展及年轻教师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部分是一些年轻教师,都是从三个学科教研室抽调过来或是一些专职实验教师。因该课程涉及三个学科的知识所以要求他们必须具备三学科基本操作技能和将三门课程理论知识有机联系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我们也同时建立了一定的培训措施和考评制度。

5 教学形式多样化

机能实验学是应改革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而产生的,其主要是注重思维的培养与动手能力的结合,故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供了可能性,但我们也不能为改革而改革在使用电脑的同时也要保留一些传统的电教方式,在学生实验以前放一定时间的录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还开展了观摩教学、课堂自由讨论、示教等。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他们的兴趣。新的教学体系形成后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为此,我们也做了一些调查和分析。

5.1 课程整合以后的理论教学问题 课程整合以后,原实验教学辅助理论教学的问题如何解决?尽管理论考试成绩分析,独立设置的《机能实验学》课在统计学上不影响理论教学的质量,但除了药理学的理论考试成绩试点班高于非试点班外,生理学和病生理学的理论考试成绩试点班都略低于非试点班,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取消讨论内容和大幅度删减验证性实验有关。这提示我们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解决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深化理论教学内容的途径。因此,有必要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机能学科教学主页及机能学科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多媒体数据库。

5.2 教材内容优化问题 教材内容优化问题设计两个方面,一是内容、实验的难易程度应循序渐进,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二是综合性实验一定注意避免形式上的综合和简单拼凑。应有机的将三学科的内容加以整合,同时注意整合后的可操作性。

5.3 大面积设计性实验的教学组织问题 设计性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无疑十分重要,但设计性实验要求教师要具有一定的科研经验,且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同时设计性实验所消耗的动物、试剂等数量较大,小样本问题少些,数百人大样本,设计性实验如何组织仍是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

5.4 教学手段的改进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机能学科实验教学设备迅速的计算机化,这为机能实验教学手段的改进创造了条件,机能实验室实验仪器网络化的问题,实验室局域网的建设问题,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总之,任何改革都要有一定的代价,但只要是利大于弊,我们一定要往前走,不能因噎废食,畏惧困难。我相信,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建立一个合理、健全、成熟的机能实验学。

参考文献

[1] 姚泰.生理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

有机合成经验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开放性实验教学;EDA技术

21世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一定的实践能力。面对这一要求,高校应对现有的实验课教学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使实验教学适应现代技术变革,以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所开设的实验课具有较强的硬件综合性质。由于实验环境所限,在以往的实验课教学中,主要进行的是验证性实验,无法满足和达到课程设置要求学生具有一定设计能力的目标。早期由于资金和技术原因,只有少数重点院校自己搭建教学平台进行实验课教学,这种平台操作复杂,从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降低了实验效果。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国家对高校实验室经费投入的增加,目前绝大多数院校都能开设这门课程的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也从采用在面包板上连线搭电路到使用教学实验箱进行教学,实验教学环境越来越好,设备操作越来越简单,实验成功率显著提高。然而,良好的实验教学手段和环境并没有显著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达不到设计计算机部件的实验目的,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其重要的原因是教学理念陈旧,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观没有从“知识型”转变到“素质型”、“能力型”上来[1]。

EDA是电子设计自动化( 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的缩写,是上世纪80年代末电子设计领域中高速发展的一项新技术,在电子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已经非常普及。而将EDA技术引入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教学,是近年来的一个趋势。目前,一些高校采用了这种基于EDA技术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教学手段,并且出现与之配套的实验电路箱,使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教学模式和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这种基于EDA技术支持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教学手段,使学生利用FPGA厂商提供的软件设计和综合工具进行计算机部件的设计、仿真和综合,经过多次调试,得到正确的设计结果,然后通过相应的实验仪器对设计结果进行实际功能验证,完成计算机组成部件的设计任务。学生通过参与实验课的各个环节,提高了软件编程、电子设计、芯片使用等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

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高校教学经费的投入,使得高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采用EDA技术支持的实验箱已经比较普遍了。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各高校使用的这类实验箱大多数是各教学仪器生产厂商提供的。这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项目(S08-19);黑龙江省重点学科(081203);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115C-706)。

作者简介:李丽萍(1988-),女,副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教育、计算机体系结构;盛琳阳(1956-),男,教授,本科,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嵌入式系统。

类仪器所提供的功能虽然较多,但设备使用复杂,价格比较昂贵。仪器所提供的许多功能并不是教学必备的,基本闲置不用,较多的功能设置加大了学生掌握仪器使用的难度,增加了操作的复杂度,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进度,分散了学生进行计算机组成部件设计和创新设计的注意力。针对这种状况,如何设计和开发一种能满足实验教学需求的实验仪器,是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专业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熟悉教学内容,掌握一线教学的需求,但缺少资金支持和良好的开发和测试环境;而专业公司具有这些优势,但苦于不了解教学一线需求,开发的教学仪器总是不能满足教学实际需求。于是,我们将教师和企业的专业开发人员的优势结合在一起,我们设计教学内容,提出实验仪器应具备的功能,甚至详细到实验操作平台控制按钮的布置,由哈尔滨市中云科技开发公司进行实验仪器设计,在很短的时间开发出了ZY-ZCⅠ型计算机组成实验教学板,并在教学中使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在本省的几所院校使用和试用后,都受到了教学一线教师的好评。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计算机组成原理新教学方法的教学实验和研究。经过2年的教学实践,摸索和设计出了一套新型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教学方法与模式。

1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这套教学体系和模式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验证计算机组成部件功能为实验目的,以验证正确为验收目标,新的模式是以设计计算机组成部件为目的,以设计成功为验收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新的教学模式完全以学生自主设计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自行设计、调试和分析来完成实验任务,充分体现和发挥了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2]。我们依据这一研究结果,编写了我校《计算机组成实验教学大纲(2009年)》。

2实验教学板的开发与配套教材建设

根据实际教学需求,大力削减意义不大的实验教学经费投入,由哈尔滨师范大学和哈尔滨市中云科技开发公司合作开发了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板如图1所示。

图1ZY-ZCⅠ计算机组成实验教学板

该实验板与市场流行的教学实验箱相比有如下特点:

(1) 外观开关和显示灯布局合理。大多数实验箱面板上布置了大量的芯片,插孔布置分散,经连线后显得非常散乱,影响教学效果。所开发的实验教学板将所需开关与显示灯、连线分别集中在不同区域,避免了连线散乱的现象出现。操作简单,容易掌握。

(2) 实验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强。满足基本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要求,在不需要进行计算机整机设计的情况下,该实验仪器简单实用,价格低廉。

(3) 扩展性好。具备功能扩展接口,以满足进行整机实验的计算机设计课程需求。

在这套实验板的基础上,编写了配套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指导教材并在教学中使用。教材设计了采用EDA技术进行计算机组成部件设计实验内容,包括存储器、基本运算器、总线传输和时序等单一功能和综合功能的设计。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首先向学生提出目的和要求,给出设计提纲、设计环节和设计思路,每一步详细的操作步骤完全由学生自主决定,避免学生只照着给出的步骤搬动开关,看显示灯,记录几个二进制结果数的现象出现[3]。

3实验过程设计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遵从EDA技术设计思路,充分体现自主和自动设计风格。由于EDA设计非常灵活,考虑到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不同于EDA设计课程,也没有更多的学时讲授EDA设计方法,新方法运用层次教学和开放教学手段。

实验在FPGA综合开发工具Quartus II 8.0软件环境下进行,而掌握该软件的全部功能不是几个学时就能解决的,因此,只用少量学时进行软件基本功能使用培训,如对大多数学生要求采用画电路图的方法进行部件设计,并不要求一定要学习VHDL语言和编程设计电路,对有能力的学生鼓励采用VHDL语言编程设计[4]。

鉴于学时限制和课程性质,大部分实验内容由学生在课外完成,如软件环境下的部件设计和仿真环节,完全可以由学生在课下用自己的计算机完成。仿真验证设计正确后才在实验板上进行硬件资源配置,部件功能验证,充分体现了实验开放性特点。

4实验考核方法

为了规范实验教学,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机制。考核方法中包括课堂培训、验收环节、实验报告等环节的考核,并重点在验收环节进行把关。实验内容交代给学生后,在验收环节对学生的全部实验过程进行考核。如在考核时对学生提出不同的技术参数要求以得到不同的结果。学生只能在完全熟悉设计过程的情况下才能很快地更改自己的设计,回答教师问题。由于这种考核机制是面对面考核每个学生,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5实验效果和存在问题分析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课程新方法研究,经过2个年级15个班级的实践,从教学体系,教学大纲,实施方案、实验环境和设备、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和完善。经过相关专家鉴定,认为这种新教学体系和模式满足21世纪教学要求,实现了实验教学由验证实验为主到以设计实验为主的革新,从简单而分散的实验到综合、系统性创新设计的飞跃,从单一的课程实验到各科的融会贯通。新教学体系和模式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全面素质。实践中也发现,Quartus II 8.0软件对计算机硬件环境要求较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该问题能够逐步消除。

6结语

EDA技术是电子设计领域的一场革命,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并广泛应用于多个重要领域。将EDA仿真引入到组成原理的设计性实验中不仅丰富了实验内容、方法和手段,提高了实验效率,而且也使学生接触到现代电子设计的新方法、新手段,更能激发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院采用校企合作方式开发教学仪器,能解决学校资金不足和不具备开发测试环境的难题,是支持高校教学改革的一种探索。

从目前就业市场反馈的信息看,计算机软件人才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供大于求,而熟悉硬件设计的人才则供不应求,年薪也远远高于同等学历的软件人才。掌握这一先进技术在将来工作时更有竞争力,学习也就有了更切实际的目标[5]。

参考文献:

[1] 颜俊松.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研究与探索[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2008,27(1):101-102.

[2] 冯洁. 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实验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4): 102-105.

[3] 陈越.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研究[J]. 福建电脑,2008(2):209.

[4] 秦磊华,王小兰,管军. EDA仿真在组成原理设计性实验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4):79-82.

[5] 钱江波,王让定,石守东,等. 基于EDA技术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8):27-28.

Research on Open Educational Model of Technology Computer Composition

Principle Experiment Class Based on EDA

LI Li-ping, SHENG Lin-yang

(Institut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25, China)

有机合成经验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质量系统;开发应用;质量控制管理

为了保证生产产品的质量,人们通常都会对产品进行检验,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生产出来的产品的质量一年不如一年,生产单位为了节约成本,赚取更多的利润,通常都会在生产产品时偷工减料,甚至以次充好,以至于生产出来的产品的质量越来越差,为了提高我国产品的质量,国家只能够加大对产品的检验力度,但是,组织检验人员对产品进行检验由于种种原因取得的效果并不好,因为毕竟检验人员的能力有限,而且是人都会被各种的利益引诱,因此,计算机质量系统被开发出来,并且逐渐在各行各业的产品检验中得到了应用,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1 计算机质量系统开发的目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渐完善,我国的经济、科学技术、人民生活水平等等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随着人民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上出售的商品的质量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反而有逐渐下降的趋势,最为严重的就是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竟然出现了假冒伪劣产品,一些黑心的商家在对商品进行生产时,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以次充好,或者干脆就不使用国家规定的指定的生产材料对产品进行生产加工,而是使用化学成分类似,但是性能、成本较低的其它对人体有害的生产材料进行生产,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的质量无法达到国家的标准,而且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都有一定的伤害,但是,由于我国在商品的质量检验方面的相关的制度不够完善,当质量检验人员对于一批产品进行质量检验时,由于产品的数量过于庞大,而质量检验人员的人数过少,所以质量检验人员在进行质量检验时通常不能够对每一件产品进行检验,而大都是采用随机抽样检验的方法,在一批产品中随机抽取一定的产品进行质量检验,再通过样本的合格率,估算总体的合格率。

但是,由于对质量检验人员的管理不严格,导致质量检验人员收受厂商的贿赂,而对一些商家的产品不进行严格的检验,或者是谎报检验结果,最终导致出现在市场上的产品质量不合格的数量过多。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计算机质量系统被开发出来,并且逐渐应用到对产品的质量检验中,质量检验人员在对产品进行检验之前,在计算机内输入有关产品的检验参数,然后使用计算机对产品进行检验,符合检验参数的产品的质量就是合格的,不符合参数的产品的质量为不合格,这样使用计算机质量系统对产品进行质量检验的方法能够全面的检验产品的质量,确保每一个出现在市场上被销售的产品都是合格的,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 计算机质量检验系统功能

2.1 检验标准的建立与管理

计算机质量系统的开发的主要作用就是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检验,因此,在计算机质量系统中会根据运用到不同的方面需要输入不同的检验标准,并根据这些检验标准对产品进行检验,质量检验标准是一种描述产品的手段。在计算机内设置的检验参数就是生产单位或者根据对这种产品的要求和最低标准,只有产品的质量检验结果超过在计算机质量系统中设定的参数才能够保证产品的合格性,因此,计算机质量系统中检验标准的建立非常的重要。

对于不同的产品检验标准也不同,不同的生产商家对产品的期待不同,检验标准也不一样,因此,在商家在对一种产品进行设计时,首先就要对产品的的合格标准进行不断的试验,并且得到最终的质量标准,而这个质量标准最终会上交国家质检总局,而国家的质量检验人员就会根据商家提交的质量标准使用计算机质量系统对产品进行检验。与质量检验标准的监理同样重要的就是对质量检验标准的管理,在对产品进行质量检验时,如果质量检验标准被输入错误或者被人为的修改、损毁就会严重影响产品的质量检验结果,因此,在对产品进行质量检验时,一定要对产品的质量检验标准做出完善的管理,确保在对产品进行质量检验时,在计算机质量系统内输入的检验标准都是正确的,而且如果商家由于更改生产材料等原因而导致质量检验标准改变时,质量检验人员也要及时进行记录,并且更新产品的质量检验标准,使得生产的产品能够在计算机质量系统中得到最真实的质量检验。

2.2 计算机质量检验系统的功能

计算机质量系统不仅需要对企业生产的成品商品进行质量检验,而且要对为企业提供原材料的供应商所提供的原材料进行质量检验,决定一件产品的质量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其在生产时所使用的原材料,所以,一般大的企业都会在相熟的供应商的的工厂购买原材料,但是即使是这样企业也需要对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进行质量检测,而对供应商的原材料进行质量检验就是计算机质量系统的第一大功能。

计算机质量系统的第二大功能就是对产品进行质量成本管理,众所周知,在经济发展不景气的今天,经济危机频繁的发生,以至于企业在发展中格外的艰难,为了能够在经济危机中幸存下来,企业只能够通过减少产品的质量成本等方面减少企业的预算,增加企业的利润,企业对质量成本核算的项目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损失、外部故障损失等等,这些成本加在一起将会是一项非常庞大的数目,而使用计算机质量系统能够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而且还能够减少质量检验人员的工作量,使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具有竞争力,在未来发展的更好。

每一个产品的设计都不可能是完全完美的,它一定在某一个方面存在没有被设计人员发现的缺陷,而这种缺陷的存在将会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而且一旦存在缺陷的产品被人们使用将会造成更加严重的结果,而计算机质量系统能够在对产品进行质量检验时发现在产品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和缺陷,减少因此而带来的损失。

3 结语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逐渐的进入到千家万户,并且在各行各业中都得到了广泛地使用,逐渐代替了人们的一些繁重的工作,而且在未来计算机必然会得到更多的发展,因为计算机能够做到许多仅凭人力无法做到的事情,所以,计算机质量系统的广泛使用是时展的必然结果,而且当前的计算机质量系统仍然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科技人员将会不断将计算机质量系统发展完善,使其在产品的质量检验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R T Mcivor,M D Mulvenna,P K Humphreys. A Hybrid Knowledge-Based System for Strategic Purchasing[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1997(04):497-512.doi:10.1016/S0957-4174(96)00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