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思维的发展

科学思维的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思维的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思维的发展

科学思维的发展范文第1篇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科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思维的发源地,没有问题就不会引起思考,一个不会发现问题的人是很难真正参与到探究活动之中的。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曾说过“发现和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整个科学探究过程的起点,而这个起点就是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开始。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或教师创设的情境产生怀疑、困惑,甚至是否定时,就会激发起极大的学习兴趣,促使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只有学生对问题感兴趣了,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思考的积极性。

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宽松、愉悦、乐学的课堂氛围,积极创设各种情境,自然而然地生成问题,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学生思维。如四年级《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课教学,一开始,老师请了两名同学上台,展示一下如何让手中的一张卡通画不借助胶布、磁铁等工具,贴在黑板上。学生感到为难,力不从心。老师拿过卡通画,巧妙地在身上衣服擦一擦,轻松地将卡通画牢牢地贴在黑板上。学生感到惊奇,产生疑惑,为什么老师能轻松地完成?使了什么魔法?这就自然而然地发现了问题,产生了探究兴趣,探究活动的开展开了一个好头。

二、有理有据地大胆猜想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大胆猜想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大胆猜想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而不是凭空想象。小学生在科学课上,容易胡思乱想,这就要求老师要引导学生有理有据地进行假设、推测。并尽可能地说出完整的推测过程。而说出推测依据需要以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宽厚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选择适宜时机,启发学生思考,激活他们的思维,促使他们去分析、去猜想、去探索,从而养成勤于猜想、善于猜想的思维习惯。

例如在四年级《电路出了什么故障》一课的教学中,一位老师呈现了这样的一个情景。教室里的四盏灯为什么都不亮了?由此引出本节课要探讨的问题:电路出了什么故障?有的同学说:“灯坏了”有的同学说:“停电了”也有同学说:“线路短路了”还有的同学说:“开关坏了”同学们踊跃发言,老师连忙给予及时的肯定:“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能够积极动脑思考,猜想可能产生故障的原因,但是这些因素中有几种是完全可以排除的,你们能通过观察发现吗?”老师的话音刚落,就有同学连忙说道:“没有停电。大家看,投影灯还亮着,怎么可能停电了呢?”说完又有同学站起来说道:“灯坏了的可能性也不大,教室里有好几盏灯,不太可能同时都坏了呢?”……教师及时地点拨让学生的猜想有了方向,使猜想更切合实际。猜想与假设是学生思维发散最为活跃的阶段。因此在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的过程中,作为老师,重要的是引起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做好学生猜想与假设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学生大胆猜想,勇于创新,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思想观点。老师只在学生出现思维障碍时,才给予指导。让学生养成有理有据的思考、猜想。

三、明确实验目的,精心设计实验

在众多调查活动中发现,大部分学生是喜欢上科学课的。喜欢科学课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喜欢科学课的实验活动,实验器材。当实验器材一出现在实验桌上时,学生的兴奋点很快转移到了器材上,没有仔细听清楚实验要求,就蠢蠢欲动了。真要让学生在科学课上耐心地倾听,深入地思考,有些困难。

在很多的课堂教学中,热热闹闹的活动背后,有的学生只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些学生没按要求操作,导致实验现象出不来;还有的学生,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只是在模仿着同学和老师的做法,盲目地操作着。这样的课,看似学生都在参与活动,但由于实验前没有思考,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这样的课堂学生少有收获,甚至在实验活动过程中,秩序混乱,实验都难以完成。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实验前教师没有把实验的方案设计好或者是设计得不够合理,学生没有明确实验的目的造成的。

科学探究活动,活动本身不是目的,所以教师在设计活动时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即通过这个活动,达成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这样才能更好地达成理想的活动效果。

在进行实验教学前必须准备好实验所需仪器、材料,还要严格管理好实验器材,在适当的时候才呈现出来。教师对每组实验有充分准备,与学生一起精心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过程、方法,写出相应实验方案,以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安全性、有序性及实验效果。如四年级《声音的产生》一课教学中,老师往往会提供很多的器材,如鼓、音叉、橡皮筋、钢尺等,学生会不以为然地乱敲乱打,发出各种声音,但没有一个完整的、明晰的实验方法、步骤。学生把握不住观察重点,对声音的产生就无法找到科学合理的解释。如果实验前老师和同学,认真制定实验方案,有计划地呈现实验器材,管理好器材,还让学生明确实验方法。用鼓做实验,要在鼓上放点绿豆,观察绿豆在鼓上的表现;用钢尺做实验时,要将钢尺一端压在桌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弄尺子,观察尺子的摆动情况等。把学生的注意点引到科学操作后所产生的实验现象的观察活动上,这样,效果就好多了。

四、有序开展实验。做好实验记录

实验记录清晰地体现着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成长足迹,是小学生科学探究的信息超市。实验记录有助于小学生明确实验步骤和方法,抓住重要的实验现象,是表达交流、推测、分析得出结论的事实依据。实验过程中,没有指导学生及时对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单纯地做实验,做完之后再让学生来回忆往往就会错失很多必要的、精彩的发现。

如《磁铁的两极》一课教学中,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设计方案,在老师提供的条形磁铁上设计5个定点,分别在5个定点上悬挂回形针,并统计悬挂回形针的数量,实验完后,分析数据,根据回形针的数量得出结论。老师也能根据各个小组所获得实验数据,得出科学结论。如果实验过程中没有翔实的数据记录,就很难严谨、有效地说明结论。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根据具体情况使用文字、图表、画图、符号等方式进行科学记录的习惯,伴随着整个科学探究过程。良好的科学记录习惯,有利于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交流评价。分析实验

探究交流是小学生形成科学认识的重要环节,是让小学生各自发表自己在实验中发现,还有获得的成功或失败的内心感受和体验。这样有争论、有探讨的课堂,能促使学生动脑思考,思维得到了碰撞。在实验结束后,如果没有及时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没有对学生的观察发现进行肯定或纠正,学生的思维只是停留在“玩”的兴奋层面中。

如四年级《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课教学中,学生分组实验,用吹塑纸分别与塑料纸和绸布摩擦后靠近,有的观察到了两条吹塑纸相互吸引,有的观察到了两条吹塑纸相互排斥,有的什么现象也没有观察到。看到现象变化的同学感到兴奋、好玩,没有看到现象变化的同学心中有疑惑,都有想表达内心感受的愿望。如果做完实验没有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就无法发现其中的奥秘,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摩擦产生静电现象,有的带正电,有的带负电,带同种电荷的物体靠近时会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靠近时会相互吸引。

科学思维的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灵活性;思维品质;科学实验;研究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5-0087-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5.028

思维品质是智力活动中,特别是思维活动中智力与能力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1]。具体表现在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和深刻性五方面。林崇德教授通过二十多年的实践研究得出,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其智能的突破口。灵活性作为思维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具有广度和富有顺应性,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教学实践表明,思维灵活的人,不仅智力方向灵活,而且分析、解决问题全面透彻。

一、正逆思维结合,促进科学概念的建构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思维过程都有一个与之相反的思维过程,在这个互逆过程中,存在着正、逆思维的联结[2]。在实验教学中,若把正逆双向思维结合起来,将积极有效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建构。

例如,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若教师在组织学生完成实验的同时,引导学生逆向思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中和反应吗?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举出诸如NaOH与CO2反应生成Na2CO3和水,就不是中和反应,其原因是中和反应不仅生成物要求是盐和水,而且反应物必须是酸与碱。通过正逆思维相结合,学生较明确建构了中和反应的概念。又如电解水与H2在O2中燃烧实验,通过正逆思维结合,有助于正确概念的建构。

通过正逆思维相结合,既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深化对概念理解,又可完善思维顺序,优化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灵活性的思维品质。

二、不同角度思考,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

思维的灵活性表现在人们发散思维活跃,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开展分析和研究,善于超越一般模式,e极地进行各种猜想与联系[3]。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立足不同角度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例如,笔者在复习教学中要求每个小组结合图1,进行仪器组装。然后开展讨论,该装置有哪些作用?讨论结果如下:

(1)收集气体,若用排空气法收集,则收集密度比空气大气体如O2,应从a端进入,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如H2则应从b端进入。若将集气瓶装满水,又可收集什么气体?该气体从哪端进入?在学生讨论基础上,教师可补充该问题,促进学生发散性思考。

(2)洗气装置,若干燥O2,则在集气瓶中装浓硫酸,气体从a端进入。

(3)除杂装置,若要除去CO中混有少量的CO2,则集气瓶中应装NaOH溶液,气体从a端进入。

(4)测量比较产生气体速度,如在探究不同的催化剂对H2O2反应速度的影响时,通过该装置装满水,从b端通入气体,以从a端排入到量筒的水体积来表示产生O2的多少。

心理学研究表明,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寻求变异、独辟蹊径的一种开放式思维方式[4]。在实验教学中对同一个装置开展多角度、不同层次的探索,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也有助于学生灵活性思维品质的发展。

三、概括迁移规律,提高问题解决速度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学习新知之前,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而实验教学往往是在学生已获得的技能和问题解决方法的基础上迁移开展的,也就是将新的、需解决的问题纳入到学生自己已具备的问题解决的图式之中。

例如,如图2所示,请同学们推测发生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图2由于锥形瓶内CO2和NaOH反应,导致气体量减少,气压变小,小气球变大。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感觉难以理解,究其原因,这与学生迁移能力不强有关。其实在学习测空气中O2含量时,已运用了类似原理。如图3,瓶内O2含量减少,气压变小,水就压入瓶内。得出规律:一定容积的容器内,气体量变少,气压减小。若把此概括出的规律,迁移运用到上述实验题的解决,则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速度。

加涅认为:“提高学生或人们在问题解决中的认知策略能力,最重要的问题是提高人们认识和掌握学习迁移的能力。随着时展,知识量骤增,实验教学的目的不再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学习迁移的能力,提高问题解决速度,促进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四、组合分析装置,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思维品质的灵活性经常表现在对实验仪器的正确选择上,能根据实验目的对仪器进行正确的组装,并按一定的程序进行正确的调试和操作。在学生对实验的动手操作过程中,经常会滋生出许多“为什么”,这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从而训练学生思维品质的灵活性。

例如,在按教材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见上图3),发现测量结果偏小。笔者组织学生认真分析原因,其中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当装置内的氧气低于一定含量时,红磷就不再与氧气反应,从而导致测量结果偏小,为此,针对该原因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了实验改进,如图4所示,在一容器中放入“暖宝宝“黑色铁粉末,再在上面放足量的白磷,迅速扣上烧杯,随后白磷自燃,利用这一装置可更准确地测定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

通过对实验误差的分析,引导学生改进实验装置,既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训练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灵活性品质的发展。

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要帮助学生去建构新的概念,去设计、改进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运用实验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且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把看似无序的现象观察变为有序的思维活动,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激发学生变式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载体,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智能的突破口[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21-26

[2] 丁莉.化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及应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2):15-16

[3] 熊言林,张勇.创设实验教学情境 优化学生思维品质[J].中国教育学刊,2009(6):38-41

[4] 王敬义.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提高创新意识[J].化学教育,2003(1):14-16

科学思维的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新思维;科学发展观;作用领导者

毫无疑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的思维品格,是一切创新的重要基础。各级领导干部由于其在社会管理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思维是否具有创新性,对于能否正确履行领导职能,垒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意义犹为重大。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干挑战。

1创新思维重要性概述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需要用创新的思维来把握其内涵。从非本原性的维度进行考察,创新理论是创新思维的产物。因此,要想真正把握创新理论的实质和精髓,认识其价值和意义,离开创新性的思维方法或思维模式,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固有思维模式会潜在地但却顽固地以原有理论为版型,把新理论的蓬勃鲜绿剪裁殆尽以把它纳入原有理论的旧框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刚产生的时候,一些人就是这样来理解它的。他们说,讲生产力没有谁比马克思、恩格斯讲得深刻,讲文化没有谁比列宁讲得透彻,讲为人民服务没有谁比讲得精到。言外之义就是顺应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而创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毫无新意。这些人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从深层原因分析,就是因为他们为固有的思维模式所桎梏而无法触及新理论、新思想的内核,犹如乞丐想象皇帝的生活就是每顿都能吃到烧饼一样。当前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上,少数人也存在着类似状况。把“第一要义是发展”理解为“第一要义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把“核心是以人为本”理解为“核心是以人民为本”等等,不一而足。从表面上看,是这些同志对科学发展观意义的理解出现偏差,但是问题的症结却出在思维方式上,即没有能够掌握科学发展观得以产生的创新思维方式,致使充满创新精神、富有新意的“新话”也被说成了老腔老调的“旧话”。

对于领导者来说,有无创新思维是能否理解科学发展观这一创新理论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对于领导者来说,有无创新的思维方式,还是决定能否将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的重要保证。领导科学研究表明,同一项决策由不同的人来实施,其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即使是一项不完善的决策,若由富有创新精神、意志力坚强的人来实施,也能在实践中弥补其不足,进而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离不开领导者的创新思维。这种思维的创新性至少反映在两个层面:制度和体制的创新,方法和措施的创新。比如,坚持以人为本,如何在制度设计上妥善处理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与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在收入分配制度上,怎样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等等。在发展问题上,用何种方法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如何结合本地区的实际选择独特而有效的发展模式。不同思维方式的领导会作出不同的决策,拿出不同的举措。这些决策和举措在优劣的层次上有上、中、下之分,犹如棋手面对同样的棋局,有的走出的是令人惊叹的妙着,而有的下出的却是令人扼腕的臭棋。“棋差一着,蹩手蹩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因此,领导者有无创新思维品格,会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发展和进步。

2领导者品格——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类对于未来实践活动状况及结果的一种前瞻性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认识受主体、客体以及实践条件的限制,因而有受动性、滞后性的一面;但又因为人有自觉能动性的特点,认识又有能动性、超前性的一面,是人类对于未来实践活动状况及结果的一种前瞻性反映,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三代表以及科学发展的延伸。

2、1解放思想的创新思维

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寻求最优的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或办法。现实的世界是发展着的世界,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流变的过程之中。旧的问题有的解决了,有的没有解决或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他们或依然存在或以新的形式而存在,同时又会不断有新的问题产生。因此,人类始终面临着不断探索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的任务,面临着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思路和不同的解决方法的任务。影响创新的最大的主观障碍就是思维定势。所谓思维定势,简单地说就是过去的思维对当前思维的影响。当我们长期处于某一个环境,多次重复某一活动或反复思考同类问题时,头脑中就会形成一种思维习惯;一旦我们再碰到同类问题时,思维活动就会自然而然地受这种思维定势所支配。思维定势对人们平时思考问题大有帮助,它能使思考者在处理同类或相似问题时省去许多摸索、试探的步骤,不走或少走弯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大大缩短思考时间,提高思考效率。然而。当人们面临新问题时,就需要有新的思考程序和思考步骤,此时,思维定势就会起阻碍作用。因为,人的思维一旦局限在思维定势的框架内就会一条胡同走到底,而想不到其他的思维通道。此时。只有突破思维定势,另辟蹊径,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2、2从一般思维中创新

创新性思维不是离开一般思维的“天启”思维,而是一般思维形式的共组。首先,创新性思维是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辩证统一。“没有漫长而且有耐心的演绎推论,就没有丰富的直觉。”“从特殊到一般的道路是直觉性的,而从一般到特殊的道路则是逻辑性的。”在领导者进行创新思维的过程中,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互为补充的:在逻辑方法还走不通的地方,就需要用非逻辑方法开辟新的通路,而当非逻辑方法已打开通路后,又必须及时地在从旧认识到新认识之间架起“逻辑的桥梁”。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对于创新同等重要。只运用发散思维,不重视收敛思维,就会胡思乱想,一事无成。只运用收敛思维不重视发散思维,则会因于成见,难干创新。在领导活动过程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只靠运用习惯的、传统的思维方法,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它要求有独特的、新颖的、创造性的思想方法,这就必然要打破现成的框架,冲破传统的约束。当前,我们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神圣使命,这是一项前人未为、他人未试过的事业,需要我们艰苦探索、勇于创新的事业。“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我们的事业能否发展,能否加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各级领导者的创新思维。思维创新,事业常青!

科学思维的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医的科学定位 发展思路 叶天士

中医实践与西医检验的关系

实验室检查以及数学化处理,是现代医学科学所必须遵从的重要准则和手段,而中医在这方面恰恰不能通过。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方法问题。以“肺炎”举例来说,中医认为肺炎属于外感病范畴,外感六即风、寒、暑、湿、燥、火以及时行疫疠之邪皆能引起肺炎,尚有病因兼挟问题,如客寒包火,外寒内饮等。其治法各不相同。同时,外感病尚有卫气营血或六经辨证问题,即从表到里的变化过程,如果再结合病人的体质情况,严格地说,中医对急性外感性疾病治疗的方药,几乎是每天都不尽相同的。如果用现代医学研究方法来观察某方药治疗肺炎的疗效,而不去详细区分病因及疾病所处的阶段,是不会取得好的效果的。学术刊物上这一类的科研文章,其样本愈大,随机性愈强,数学统计愈有意义,对中医理论而言,其文章的可信度就愈低。

欲用现代医学认知中医,并使其现代化,首先,其从事人员必须是学贯中西,且要精通。如果一边是中医,一边是西医,搞“两强联合”,由于理论基础不同,貌合神离,恐难成功。

中医不符合现代医学科学概念,但它必然符合未来医学科学概念

中医理论及其临床实践不能通过实验室和数字化处理,所以不能通过现代医学科学所接受。勿庸诲言,它不符合现代医学科学定义下的科学概念,但也勿庸置疑,它必然被未来医学科学所接受。

科学在发展,实验手段在进步,科学的概念也不断变化,只要不懈努力,多发现和创造两者之间的结合点,相互理解和沟通,也许通过某一个突破点就会溃决这万里长堤,从而使这两股科学洪流汇集在一起。

中医要发展,理论须突破

五行学说早已成为诟病中医者的众矢之的,经络学说亦是如此。有人想用西医的解剖学观点使经络学说实物化,曾花费不少人力物和时间去努力,结果都是无果而终。可能是受现代医学的思维方法影响,对中医的理解过于概念化所致。

其实这些学说,都不是中医的核心内容,中医核心的内容是“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其中,通过辨证思考而求得的“病因”,以及论治时所用的“法、方、药”,才是中医的核心内容,同时也应该是进行中医现代化研究的切入点。这些内容是朴素的,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同时又是很神奇的。

虽然中药已有几千种之多,但临床常用的药物仅300多味而已,基本上还在《本经》范围之内。用这300多味药物,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不同的组合与配伍,治疗世上诸多的疾病,这是西医西药所绝对不能理解和做不到的,创造这种神奇的是中医的“法”。

现代医学可以帮助中医加深对生理病理的理解,现代药理学研究可以帮助中医更好地选择药物,但现代医药学都不能代替中医的“法”,而无法之药是不能治病的,这可能是现代医学科学所难以接受中医的又一方面。

当现代医学的发展由约至博,能从整体、宏观的角度看待疾病时,中医理论成为主导思想也不无可能。

“法”是所有的学说运用于临床的最终体现,而只有新理论的提出, 才会有新法的确立。确立了新法,便会产生新的方药配伍,来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推动中医进步。

叶天士推动中医发展与进步

300多年来, 对中医理论发展有重大贡献者,叶天士堪称榜样。

叶氏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使中医对外感病的治疗更臻完善,丰富了中医的理论宝库,对中医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叶氏发明了内风学说,使中医对中风这一历古大证有了正确的认识和治疗;叶氏首先提出了养胃阴方法,其意义远远超出了脾胃病的治疗范畴;叶氏首先提出“肝为刚脏,当济之以柔药”的理论,并制定了很多与之相适应的方药。叶氏提出了“久病入络”的理论,并创立了以“飞升灵动”的虫类药进行治疗的方法;叶氏还独创“奇经治法”等等。叶氏在对中医理论的突破和创新方面的成就远不止这些。

遵古而不泥古,大力创新而不轻言弃旧,像叶氏那样创立更新的理论,提出更多的方法,这才是中医发展的正确道路。

老年人意外伤害与心理症状密切相关

从武汉大学HOPE护理学院获悉,该院护理学博士李斯俭教授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专家联合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老年人意外伤害与其心理症状存在密切关系。

科学思维的发展范文第5篇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法学研究的科学性,追求法学精神的真谛

我们在对商业贿赂法律法规的研究中,首先遇到的就是商业贿赂的法学定义问题。

商业贿赂这一法律术语最早出现在1996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布的《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之中,对商业贿赂的定义是:“经营者为销售或者购买商品,而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行为。”这个定义把商业贿赂的动机表述“为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商业贿赂不仅发生在销售或者购买商品的过程中,在土地转让、工程建设、资源开发、政府采购、金融信贷等商业活动中也有表现,所以我们认为,这个定义是一个不完整的定义。

1998年出版的《法学大辞典》有商业行贿罪和商业两个词条,把《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规定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定义为商业,把《刑法》第一百六十四条规定的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定义为商业行贿罪。反商业贿赂的司法实践证明,商业贿赂罪的主体,不仅包括非国家工作人员,也包括国家工作人员,所以《法学大辞典》的定义也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中央决定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以后,2006年11月,河南省检察机关召开了治理商业贿赂理论研讨会,对商业贿赂的定义是:“商业经营活动中通过贿赂手段以获取交易机会或者经济利益的行为。”这个定义仅仅表述了商业行贿的状况而没有包括商业受贿,也不够完整。我们通过对以上三个定义的研究与比较,提出对商业贿赂的定义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第一,商业贿赂是指商业活动中发生的贿赂行为;第二,商业贿赂按其表现形式可以区分为行贿、受贿和介绍贿赂;第三,商业贿赂按其社会危害性的大小可以区分为行政违法的商业贿赂和构成犯罪的商业贿赂;第四,商业贿赂按其行为主体的活动领域可以区分为公务领域中的商业贿赂和非公务领域中的商业贿赂。我们的这一研究成果受到了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领导的肯定。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法制建设的系统性,为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补缺拾遗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一个以宪法为统帅和根本依据,部门齐全、数量适度、体例科学、质量较高、内在统一、外在协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法律的系统性出发,我们通过研究与比较,发现行政法关于商业贿赂的规定与《刑法》关于贿赂犯罪的规定在主体的构成上、行为表述上有些地方存在矛盾和冲突。比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贿赂的行为主体既规定了个人,也规定了单位。《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对非国家工作人员的规定只包括个人不包括单位。《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贿赂的表现形式表述为“通过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而《刑法》规定的贿赂内容只有财物,并没有“其他手段”。我们按照系统的要求,提出了相应的修改建议,撰写的论文在辽宁省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上被评为一等奖。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法律发展的可持续性,放眼未来

我们在完成《贿赂犯罪的刑法学研究》超级秘书网

这一课题过程中,通过对国内学界关于贿赂的形式与内容的三种观点和国际反腐败公约的规定进行研究比较,提出将《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