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等职业教育市场调研

高等职业教育市场调研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等职业教育市场调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等职业教育市场调研

高等职业教育市场调研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常态;高等职业教育;教育资源配置

“新常态”,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这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更加重大的使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提升人力资本素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等职业教育如何适应“新常态”,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亟待解决的一项紧迫课题。

一、新常态下高等职业教育的资源优化配置的内涵解读

1.新常态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正经历着转型换挡阵痛的考验,新常态倒逼新举措,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全面适应新常态,以新的广度、深度和力度,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在依法治教、体系建设、办学活力、人才培养等各方面推出新举措,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服务全面建成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2.新常态下高等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主要包括信息资源、财务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用于职业教育领域,整个社会培养应用人才和技术人才的资源,是一种参与、维护、服务高职教育资源系统。总之,高等职业教育的资源分配在新常态下指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新的标准,生产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人力、物力、财力和其他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供应,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发展的速度平稳增长、结构优化升级以及创新驱动。

二、新常态下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现实意义

1.解决教育资源的短缺的必要措施我国每年都是非常有限的公共教育财政支持一个占五分之一世界人口的教育,教育资源非常紧张。仅在2008年,中国高等学校的学生总数已经达到2700万人,世界上规模的数量,但只有21%的学院和大学毛入学率,早在1996年,韩国毛入学率已达到67.7%,71.8%在日本,80.9%在美国。从目前的形势看中国的高职教育资源分配,严重的环境问题的限制,设备短缺,缺乏老师,缺乏财政资源,已经表现得很明显,总之,为了有效地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瓶颈,有必要优化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2.解决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各种矛盾的必要方法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深化,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已逐步显现,特别是在高职教育体系和教育体系的运行并非完全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没有政府的作用的情况下,越位,错位的问题是共同的,政府与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难以有效地划分,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存在,必须优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这使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面临新的发展契机时,继续健康快速发展。

三、“新常态”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1.规模不经济规模经济是指任何行业一般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降低成本,创造规模经济。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投资和工业规模已经达到了饱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数量增加,也没有标准化的规划,表现为重复建设,导致低效率和资源的浪费。2.职能不清首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存在缺口,许多高职院校不做市场调研,假定追求热点进行人员培训,造成人才向社会输出时用非所学的比率很高,因此了大量的毕业生因为他们不符合市场的需求而找不到工作;其次,学校的定位模糊,造成了学校的许多功能重复或缺失,效率不高。四、新常态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几点对策建议1.实现社会化和市场化的资源配置,解决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和结构在资源配置浪费问题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教育资源是高职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如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学校的教师的配置,以及资金和其他资源的社会化。首先要加强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的合作。合作可以有效地节约运行费用,使同一区域甚至不同区域在教育资源方面实现共享的目标;其次,要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在我们的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形成开放性强,普及程度高的共享,大集约化发展的优势,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形式。2.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解决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浪费问题首先,高等职业教育的水平和社会需求。人才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需求。其次,高职院校的设置,产业结构应该以科学、技术和人才需求动态调整,以适应未来人才需求的劳动力市场,使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找一份工作,职业教育的过程也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只有在流动的过程中资源实现合理配置,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庄西真.职业教育的新常态:从“做大”到“做精”[J].职教论坛,2014(31).

[2]牛征.关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J].教育科学,2001(02).

高等职业教育市场调研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供需关系;课程改革;理念革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6―119―03

现阶段,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是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因此,怎样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市场供需有机结合起来,解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成为未来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的方式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经济,具有盲目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供求关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它同时也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在市场上的反映。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分子,与市场经济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几年,经济的高速增长促进了各产业领域的行业分工和规模调整,增进了各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催生了一系列新型职业,一些新兴的专业人才将出现或短缺。由此,将会有更多的劳动者不断在各行业企业、各地区之间流动,有更多的劳动者不断换岗转岗,这需要劳动者自身不断更新知识与技能,更需要职业教育与培训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正是进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场所,多样化和多变性的市场经济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现状不容乐观

课程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程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我国著名学者姜大源曾指出:“在任何一种教育体系中,课程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特别是教学改革,最终必然要归结到课程的发展与改革。”近些年,我国大力倡导并积极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各地方、各部门针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从课程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现状不容乐观,如课程目标定位不清、课程内容更新滞后、课程模式仍偏重学科本位、课程设置缺少社会各方参与和对市场需求的了解等。新时期,在供需关系的要求下,为培养大批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而进行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类型与市场需求不契合

近几年,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劳动者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动态变化进一步促使劳动力的跨行业流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职业学校原有的专业设置与社会所需就业岗位之间形成了结构错位,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人才培养方案等落后于职业世界中工作岗位变化发展的需要,以至于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符合行业企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对课程或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培养具备多种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人才,以适应职业岗位的变化,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课程设置理念更新不力

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背景以及重视学历的社会环境影响,高等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并未得到很好的落实。在课程设置理念方面,多数的高等职业学校中都存在普遍的问题:一是理论教学依然主宰课堂。经过界内研究者多年对职业教育课程的探索与改革,人们虽然已经普遍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是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类型,但课程设置理念的根本转变,依然凝滞逡巡、更新不力,理论课依然成为职业教育教学的主体与重点。二是认为理论知识稳定性强、可变性小,只有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能够更科学、更顺利,因此理论课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中依然占有核心地位。在这样的观念和学科知识体系下,高等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根本摆脱不了对理论的依附,实践课成为理论课的演绎和附庸,理论掌握和实践能力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与此同时,导致“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课程理念盛行,始终没有完成向“能力本位”、“职业本位”的根本转向。

(三)人才培养不具特色、同质化严重

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近几年纵然国家倡导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由于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较低、我国相关人事制度和劳动准入制度不健全,致使职业教育发展举步维艰。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为了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许多普通高校开始重新进行课程设置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面向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造成普通高校与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同质化,进而加剧高等职业学校招生难、毕业生就业难等困境。与此同时,我国目前多数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仍不彻底、课程目标定位仍不准确,没有结合自身优势,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进行更新,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从而使得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目标难以真正实现。

(四)校企合作不深入

当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发展的形式多样、应用范围广泛,但大部分都只停留在一种浅层面的合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确立和课程设置之前很少征求行业企业的意见,缺乏对行业企业需求的调研与了解,课程设置具有盲目性、滞后性、跟风性;二是在学生实训实习的过程中,经常出现面对一个问题束手无策的态势,课堂所学和实际所用完全脱轨,企业接手的只是一个只掌握过时理论、没有实践技能的学生,而非一名稍加适应便可独立顶岗的优秀员工,如此影响企业利益,大大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三是在校企合作中,多是顶岗实习、推荐就业、短期的订单培养等形式,缺少一个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三、供需关系下的高职课程改革理念革新与未来走向

(一)与市场经济接轨,协调教育与市场经济的供需关系

课程设置以专业设置为依托,因此,课程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为此,高职院校在调整和设置课程时,在充分吸取课程专家的宝贵意见基础上,认真开展市场调研、注重协调行业企业需求与教育之间的供需关系,竭尽全力与市场经济需求接轨,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不仅应该紧跟市场经济的供求,更应注重市场供求的平衡,最终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课程。

(二)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

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离不开高职院校自身的改革与提升、离不开行业企业的支持与合作。对高职院校而言,一方面要综合考虑市场经济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类型与规格的需求、考虑企业战略规划与调整、职业岗位变动及要求等来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另一方面还要遵循学校教育教学规律、结合学生成长与发展特点来调整具体教学安排,建立起适应校企两者共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企业而言,一方面要为合作学校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实习岗位;另一方面还要成立负责合作事务的专管部门,指导学生实习、协调校企合作相关事宜等。就政府而言,在政策上应给予校企合作参与方更多的优惠,也要基于其更多的法律保障。深化校企合作,不仅仅是学校、企业、学生、政府等各校企合作利益相关者共同为之努力的目标,同时也是各个利益相关者实现利益多赢的必然选择。

(三)强化实践技能,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

2000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基础理论课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现在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几乎都具有理论基础水平较薄弱的特点,面对复杂且枯燥的理论学习,学生往往缺乏学习热情。所以,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重实践,轻理论策略,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通过实践来掌握理论,在实践中巩固理论,惟其如此,才能达到较好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突出专业特色,优化课程设置

建设社会所需要的专业并形成特色,是体现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树立形象强有力的手段。为此,高职院校应该依据自身办学优势和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加强专业建设,拓宽专业口径,确立专业优势,在此基础上,打造适合专业发展、迎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课程,并努力推进教学与生产的结合,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进而提高竞争力。高职院校的性质和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创造性的人才。尤其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对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高职院校更加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重视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其毕业生的社会影响度和就业竞争力。

(五)提高职业教育外向度

在职业教育社会学中外向度的概念是指,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专业设置等方面的对外开放程度。在我国,提高职业教育的外向度,尤其是提高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外向度,对提高职业教育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适应能力,推动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企业需求的衔接,加强与国外职业教育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经验,培养出面向生产、服务、建设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市场经济供需关系的要求下,高职院校不能闭门造车,在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上必须面向市场、面向未来,必须时刻注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和职业的新变化,要善于根据科技发展的新趋势,调整自身专业和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新度。另外,高职院校还要面向世界、走出国门,以相互联系、发展和开放的理念为依据,利用多种方式、渠道和机会与国外的职业学校、企业等进行交流与合作,吸收并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开放型职业人才。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时刻关注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要防止职业教育理论脱离实际,要面向市场、注重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这是一个知易行难的问题,要做大量纷繁复杂的具体工作,为此要充分调动政府、教育相关部门、企业和职业学校等各方的积极性,有效保证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杨,等.谈以就业为取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黑龙江史志,2010(21).

高等职业教育市场调研范文第3篇

Hu Changlin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西安 710100)

(Shaanxi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Xi'an 710100,China)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中最低层次的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的技能性人才。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①要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质量观;②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③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④要加强“双师型”专兼结合的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most low-leve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t brings up the practical skill talent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e should do as follows: ①to set up "service for the purpose of employment-oriented" concept of quality; ②to adhere to the road of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③to set up quality guarantee system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④to strengthen "dual-qualification"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and the combination of full-time and part-tome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关键词:浅谈 高职 教育质量

Key words: discussion;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educational quality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228-02

0引言

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提出: “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摆在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突出的位置,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努力协调好教育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和出名师、育英才”。同志把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认识。不能不引起我们高等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中最低层次的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的技能性人才。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高等职业教育发挥无可估量的作用。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从总规模上来说已经占有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尽管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但由于国家的重视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近些年来发展势头强劲。1998年到2004年的6年间,高职招生人数从43万增加到237.43万,在校生人数从117万增加到595.65万,分别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53%和在校学生数的44.65%。

高等职业教育几年来不但是入校学生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在人才培养的模式方面、教育教学方法方面、甚至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观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质量观不适合再用来衡量和评价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传统的精英教育质量观在人胶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还在无形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进程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树立与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全新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的问题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

1高等职业教育要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质量观

高等职业教育,一般来讲,就是所培养的人才既要具有高等教育阶段所要求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具有比中级技能水平更高一级的高级技能水平,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的目标,关键是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已经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数量和在校学生人数连续增长。目前高职教育是应该进入由数量扩张向质量强化的转型期了。现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虽然也反映了社会需求,但它并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需求的真实面貌,具体表现为高职培养的学生质量不高,既缺乏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又缺乏熟练的专业技能,在高职生的就业的实际过程中表现出“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十分普遍,在求职的大军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达不到人才市场对真正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要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高职教育应该更新传统教育质量观念,而树立以“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为目标的教育质量观。只有培养符合社会需要、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教育,才是高质量的高职教育。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多已经开始重视“社会需求”对学校发展的重要必要性,开始去了解社会和市场的需求,着手制定适合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质量标准,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尚未树立真正的市场观念,对高职生的要求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的全面了解相对缓慢,高职教育还不能很好的满足高职生和人才市场的要求,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这就是造成目前高职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高职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高职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更是衡量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办学方向的重要依据。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就业导向因素的介入,使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需求的满意程度成为检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2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质量的核心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质量,最终通过所培养出的适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素质反映出来。目前我国就业岗位趋向于供大于求,但高级应用型人才就业岗位又表现出求大于供的走向,特别是高科技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如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十分紧缺。能胜任工农业生产和第三产业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成为当前我国各行各业急需的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天职正是顺应了社会的这种需求。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企业所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正是高等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该努力的方向和工作重点。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作为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已任的高职院校在办学方向和发展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和偏差。一味的走外延式的发展道路,办学规模倒是扩大了,但是办学质量和水平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办学理念落后,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特色不突出,还不能很好适应市场需求,未能将市场需求有效地转化为高等职定教育发展的需求。作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坚持内涵发展是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

3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要建立起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并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 建立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市场适应机制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要走向社会,走向人才市场。能否顺利就业,得到社会的认可,是对学校培养人才质量的最终检验。高职院校学科专业设置和和专业结构是否合理,是要通过市场的检验。这就向高职院校提出了必须主动面向市场、适应市场需求的要求。在学科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中建立市场检验机制,需要对人才市场需求的总体情况进行全面调研,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产业结构发展和调整的趋势,了解和掌握人才市场的基本规律和走向,确定自己学校学科专业的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并不断进行学科专业设置和结构的调整,建立具有特色的、科学的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体系。社会需求是专业形成和存在的基础,专业人才需要是专业存在的条件。高职院校在增加新专业和调整老专业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需求,针对学校所能提供的教育资源能否适应专业教学的要求、开设的专业是否在国内同专业中具有竞争优势等问题。有的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不是面向市场需求,只是单纯看自身师资条件和教学设施等教育资源的情况,其结果导致专业特色不突出,专业方向不明确,培养的学生眼高手低,必然造成适销不能对路的结果。高职院校只有积极面对市场,深入进行市场调研,掌握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第一手资料,才能确保学科专业设置的结构能适应市场的要求。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的跟踪调查,为合理的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提供参考依据。

3.2 由知识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高职院校应强调全面素质教育的质量观,对培养的学生,要有知识,也要有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同时要具备一定程度的人文素质,并且应强调人才的社会适应性。要求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上应从“必需、够用”为度转变为基础扎实、注重发展;在知识面的把握上应由“宽窄结合”转变为“专业知识面广、提高适用性和应用性”;在技能的培养上应从“实用型、岗位针对型”转变为“应用型、适用型”,强化实践与创新能力;在适应社会需求、提高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做到“外语、计算机、汽车驾驶为基本要求”,课程体系的设计做到文理渗透,增加就业指导、思想道德修养、美学、艺术欣赏等课程。

3.3 由传统管理转变为科学管理高职院校必须建立科学地,严格而又合理地各项管理制度,将教学、管理、活动、服务、实践结合起来,一切围绕学生“成才、成人”进行服务活动。在教学管理上实行灵活多变的“学分制、弹性学制、主辅修制、重修制、选修制、学分互认、学分银行”等改革措施。按照社会对人才需求上的多样化,而做到人才培养多品种化、多规格化,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3.4 以毕业生“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社会需要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根本动力。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是否走的出,留的下,用的上。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发展形势,社会需求必然是多样化的,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用人单位的要求,积极推进因材施教,探索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三年制、两年制、2+0.5+0.5、1+1+1、2+1等模式。不同的高职院校要根据自己的办学实际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避免一刀切,形成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

3.5 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保障机制利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采取“工学结合”、“订单教育”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学干结合”,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与企业对接,与实际工作对接,实实在在地适应日后的工作岗位。同时通过大量地到企业实习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与就业单位达到有效的对接。把需要工作的人转变成工作需要的人,经过各种专业技能培训,满足社会人才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市场调研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

Abstract:Now highe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has come into a flourish developing period, but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high speed of scale expansion and the shortage of connotationevolution, the growing pressure of jobhunting and the relative lack of skilled labour has come out . How to solve the key problem of development and how to use the scientific developing outlook to guide colleges to carry ou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ve been an attractive topic for the managers of higher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

Key words:highe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utlook

一、 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要正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首先应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所谓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当前最受认可的解释是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也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1]。这个解释至少涉及了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两个层面。将此概念引入教育,我们则可把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解释为“坚持以人为中心,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高等职业教育始终保持勃勃的生机与活力,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2]。

二、 高职院校当前发展的现状要求其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有关统计,截止2005年12月,我国共有高校1 792所,其中高职高专院校1 091所。从布局上看,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高等职业教育格局基本形成;从规模上看,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在高职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高职院校的一些问题也凸现了出来。

1基础设施不完备

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原成人高校转型或从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大多都面临着办学场地不足的问题,尤其是校外实训基地不足。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对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实训场地等有相当高的要求,而目前大多数院校的仪器设备与社会发展相比,是比较落后的。学院花巨资引进的设备,很可能过了两年就落后于市场,还有一些仪器设备耗损很大,更新速度快,仅依靠学校的购置,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必须借助企业的力量。但在办学初期,由于各方面条件都较弱,企业参与的热情不高,高职院校的校外实训基地也相对较少。

2生源质量不高

由于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传统偏见,导致社会对高职院校认可度不高。许多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不是普通高等教育,因而报考高职院校的不多,这就导致了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不是很高,录取学生的高考分数一般集中在本科录取分数线的低端,缺乏群体性的优秀生源。生源质量不高,也导致了育人难和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

3经费渠道不畅

高职院校的收入渠道狭窄,学费收入是其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政府对公办高职只投入教师人头经费,而高职院校要将学费收入的一半以上用于维持运转。再加上实训基地、教学仪器需要大量投入,高职院校的资金来源就成了一个难题。

以下以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进行分析: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自2002年由湖南工程职工大学和长沙工程学校合并组建以来,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通过短短的4年时间,在校生由原来的不足2 000人达到现在的7 000余人,校园面积拓展了150余亩,建筑面积增加了4万余平方米,学院固定资产总值以年均25.6%的速度增长,在办学规模、办学效益、办学特色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发展速度引来省内外各界专家、学者和兄弟院校的关注。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学院办学理念的先进、办学定位的准确;得益于学院坚持“以创新求特色,以特色求发展”,走内涵型发展道路;得益于积极引入经营理念,向管理中“要”效益,适时扩大招生规模、广开融资渠道的办学理念。但学院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隐患:一是质量危机。组建初期,学院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规模的增长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对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二是生源危机。往后的几年,高等教育对生源的需求将超过生源的有效供给,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更为明显,教学质量不过硬、缺乏办学特色的院校很可能面临“生源相对不足”的困难。三是生存危机。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之间、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之间办学水平、办学实力、办学特色乃至学校品牌的竞争加剧,缺乏竞争能力的高职院校,必将在竞争中落败。

由此可见,高职院校要解决这些问题,必然要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单一的系统,它实际上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子系统。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际上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四个方面的内涵: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即建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正确处理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使学院做到全面、协调的发展,从而保持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1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育人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教育人、培养人,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因而它的教育必须从以人为本出发。“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应该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长期以来,人们在理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时有些功利化、片面化,把高职教育等同于谋职教育、技术教育、岗前教育,把高职教育的功能也仅仅理解为服务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的发展,而忽略了教育对象本身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忽略了教育的本质是“树人"。我们应准确定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在培养具有高新技术应用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同时,要注重强化责任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国际化意识,努力提升创新能力、信息能力、外语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以把学生培养成既能适应专业技术要求的“职业人",也能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需要的“社会人"。

高职教育从最初的实践部分少,发展到以就业为导向,实现“零距离”上岗,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性技能性要求,实现了一个飞跃。但由于观念上的偏差,导致这种实践性教学走向了极端化,如有的院校仅重视实践技能培养,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学生走上岗位后顶多是熟练的操作工,而不是一个有发展潜能的职工,不能够很好地适应企业的需要与自身发展的需要。所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全面育人,使学生自身具有发展的后劲,才能达到我们高职教育的育人目标。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专业结构

市场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市场为导向,就是办学要紧密联系生源市场和人才市场。一是有学生愿意来你办的学校;二是有用人单位愿意选用你培养出来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站在市场的前沿,洞察生源市场和用人市场的特点,准确把握市场的脉搏,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并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灵活地调整专业结构,按照专业的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开发课程,保证培养出的学生能用、适用、好用。例如,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地质行业单位主管、以地勘工程类专业为特色、以工为主、工管经文协调发展的高职院校,目前全国的地质类人才紧缺,就应抓住《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文件精神,努力挖掘地质行业类专业的发展潜力,并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及时调整专业和方向,保持高职教育旺盛的生命活力。

3坚持特色教育,建立特色办学模式

任何一所高职院校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就难以生存和发展。学校的竞争资本就是特色。所以,高职院校一定要努力创出特色。一是要创办特色专业。高职院校与基于学科教育的本科院校不同,专业是其基本组成部分,只有创办特色专业,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形成品牌。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基于所处区域及行业的需要,根据自身实际,对强势专业进行重点扶持,创办特色专业。例如,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面向国土资源、地矿行业的学校,国土资源调查(地质找矿方向)、工程测量专业、岩土工程技术专业、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等,就应该是学院的拳头专业,这些专业不仅在湖南,就是在全国也是深具潜力的,行业用人量大,市场就业形势看好。二是要创办特色的教学模式。职业教育发展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必须突破传统守旧、脱离现代社会需要的教学方式,创办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快速、有效地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要创办特色教学模式,必须做到在设置和调整专业时,要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与论证,对专业设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并邀请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参与专业设置方案的制定,同时深化教学改革,注重教学创新。近年来,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创办特色教学模式上作了些探索。当前学院24个专业的设置,既满足了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又体现了职业性与学科性、适应性与针对性的结合。例如,我院为湖南省地矿局定向培养的“岩土工程技术"、“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学生,就是“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的一种典型形式订单培养,即根据湖南省地矿局的要求和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协议,培养符合野外生产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技术应用性人才,这种模式使学生在入校时就基本解决了就业问题。三是要开展特色实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技能训练。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花大力气建设能满足各专业教学实习实训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同时,要和厂矿企业密切合作,建立校外基地,重点选择一些用工需求大、企业规模大、生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借助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优势,满足强化学生技能的需要,同时为学生就业拓宽渠道。

[参考文献]

高等职业教育市场调研范文第5篇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教育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学生从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能力,即学会做事,学会从业,能够就业。为了强化学生实际的工作能力,必须以从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整合职业群的知识和技能,既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娴熟,又注意新时期“操作、监控、维护”集成化对技术工人心智技能的训练。在让学生独立完成某项任务时,重视对学生在“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四个环节上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将使学生在今后职业实践中具备在职业岗位上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从业能力。因此,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从业。

2、有利于学生生存。通过学生的心理训练,既强调智力因素的开发,更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通过团队活动、情景训练、挫折模拟等形式,鼓励学生走向社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增强承担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心理压力的能力。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具备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正确认识社会和集体合作的能力、正确处理和化解矛盾的能力以及主动适应和承担风险的能力。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岗位的相互替代性、新型劳动组织和管理机制的出现,都会使劳动力市场的不稳定性增加,进而要求从业者以稳定的心理适应职业的变迁。

3、有利于学生创新。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造就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从业人员队伍的必然要求。职业能力培养的着眼点,就在于结合实际的生产环境和过程,使学生在掌握基本从业能力的基础上,提高综合运用技能、知识与经验的能力,进而使其具备善于将专业人员的设计思想或设计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创新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构成要素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育,这种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在掌握技术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在生产现场或实际生活中熟练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使知识转化为产品或服务。因此,高职生的职业能力构成有其独特性。

关于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观点认为,职业能力包括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两大部分。基本职业能力就是劳动者成功地从事某一职业岗位所必备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有可能从事该职业的社会实践活动。综合职业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它是根据职业岗位的共同特点及要求所体现的共同的职业能力要求,是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能力。它高于基本能力,是基本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但离开了基本能力,综合能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于这种能力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很多学者又把它称为“关键能力”。另一种观点认为,职业能力由三大部分组成,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与特定的、专门的职业技能知识无直接联系,是一种可迁徙的跨岗位、跨职业的工作能力。专业能力是劳动者的基本生存能力。这一能力在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的同时,还包括对新技术的接受和理解力、职业的适应能力、质量意识、经济观念等职业能力。方法能力指人们收集信息、独立学习、解决问题、制定计划、决策、质量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方法能力要求科学的思维模式,它是人的基本发展能力,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进取的重要手段,也是职业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教育的具体表现。社会能力指人们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包括工作中的人际交流、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等,强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社会的适应性和行为的规范性,也是培养受教育者情商的重要手段。这种观点强调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对职业能力的层次重视不够。

本文尝试着克服以上观念的不足,结合高职教育的目标、方向定位,给出职业能力两层三要素结构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教育保障体系

职业能力教育始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应根据职业能力的性质和形成规律,结合自身的条件和当地的社会资源优势,努力构建职业能力教育保障体系,以确保职业能力教育的水平与质量。

1、专业设置“动态化”。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紧紧围绕生产、技术、管理第一线需要,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而不是针对学科。由于社会需求具有多变性,而学校专业设置需要相对稳定,如何将变动性与稳定性相结合,提高预见性,是高职专业设置的重点和难点。只通过调整专业目录,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培养通才,以适应市场多变的状况,结果会出现为了适应性而牺牲针对性的情况,这样显然不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在设置专业时,如何将变动性与稳定性相结合,提高预见性,显然不能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目录,而要面向市场,针对社会需求,从本地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格局和院校自身的条件出发,充分利用地域优势,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适应社会需求、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专业,积累、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特色。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学校应重视研究、分析和预测市场变化对人才需求的影响,及时调整服务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增设社会急需的专业,使新旧专业相辅相成,合理搭配。为此,一要开展市场调研。内容包括相关行业的市场需求、发展趋势、技术要求、岗位设置等。二要组织校内外专家、学者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和论证,在反复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专业设置方案,以此作为确定专业调整和设置的重要依据。不能因循守旧,而要坚持调研、分析、论证和创新。三要构建若干基本的专业模块,使专业建立在不同专业模块的组合之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要求选择不同的模块,从而提高高职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高职院校应通过构建若干个专业模块,根据不同的职业和岗位群的要求组合成不同的专业,做到有需求就上,没有需求就下,这种专业设置的动态化,使高职专业的变动性与稳定性得到了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