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颈椎前路术后康复训练

颈椎前路术后康复训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颈椎前路术后康复训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颈椎前路术后康复训练

颈椎前路术后康复训练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157-02

颈椎病是骨科的常见病。系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后椎体间松动、椎体缘产生骨赘或椎间盘破裂脱出等压迫神经根、脊髓或椎动脉而引起的各种症状。临床上多数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法。如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如脊髓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可采取手术治疗。由于颈椎手术危险性很大,因此,在围术期,配合医生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是手术及康复的关键。本科2008年3月~2010年2月采用前路颈椎间盘摘除加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6例,均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36例,男性27例,女性9例;年龄34~66岁,平均51岁;36例均为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均采用前路颈椎间盘摘除加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后无1例发生手术并发症或护理并发症。

2 临床表现

颈肩部呈放射性疼痛, 活动受限。前胸有束带感。单或双手麻木, 握力减弱或无力, 手指受冷刺激犹如针刺感。单侧或双侧步态笨拙, 迈步发紧, 走路步态不稳, 似踩棉花感,足趾感觉迟钝或障碍, 脚尖不能离地, 发麻、乏力、颤抖, 甚至不能站立。

3 术前护理

3.1 心理护理 因颈椎前路手术难度高, 风险大, 位置高, 加之脊髓性颈椎病患者有不同程度脊髓功能损害的表现,患者易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焦虑、悲观等心理反应, 故要针对患者出现不同的心理反应进行心理护理。多与患者交流, 了解心理状态, 患者入院后即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做好颈椎病相关方面的知识宣教, 以及手术的过程及主刀医生的资质, 打消患者的顾虑, 并请痊愈的患者现身说法,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其保持积极向的心态, 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保证手术成功。

3.2 术前生活习惯训练 术前2周开始戒烟, 有呼吸道炎症者应先治愈。术前3d开始嘱患者练习去枕平卧位, 并让颈部处于略过伸位。训练患者床上大小便以预防术后的尿潴留。教患者练习深呼吸, 利用深吸气增加呼出力, 并增强排痰能力。吸气时以手压迫腹部, 呼气时以手压迫胸部, 使胸廓扩大,能促进分泌物的排出, 改善与强化呼吸运动功能, 使肺膨胀并保持胸部的活动性与弹性。术后颈部需用颈托固定。术前2-3 d 开始指导患者戴颈托,行仰卧位、侧卧位练习, 初次练习时间为30 min, 以后逐渐延长至3-4 h。

3.3 气管、食管推移练习 术前3-5 d 指导患者反复进行气管、食管推移练习以防止术中气管牵拉不符合要求而致术中出现不适, 损伤大, 出血多, 甚至影响手术进程[1] 。方法是用患者自己的2-4 指自一侧的胸锁乳突肌内侧将气管、食管等组织持续向非手术侧推移, 即若选择右侧入路则向左侧推移, 左侧入路则向右侧推移。初始练习可能引起干咳, 休息片刻即自行缓解。初次练习持续时间为5- 10 min, 以后逐渐延长至能坚持60 min 以上。

4 术后护理

颈椎手术的各种严重意外大多出现于术后当日, 因此术后24 h 内应视为并发症多发的最危险期,必须特别重视。护士应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为抢救提供良好的时机、

4.1 密切观察呼吸情况, 保持呼吸道通畅 颈椎前路手术造成呼吸困难的原因: 术中牵拉气管、食管引起咽部水肿; 颈部术区血肿压迫气管; 咽痛、颈部制动影响呼吸道分泌物排出; 手术刺激脊髓可使脊髓水肿或脊神经根水肿, 造成呼吸肌麻痹, 引起中枢呼吸困难。因此, 术后要严密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脸色的变化, 必要时定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痰液黏稠、喉头水肿者给予雾化吸入。若发现患者出现乏力、嗜睡、恶心等症状时, 要警惕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发生, 发现异常要及时报告医生, 备好气管切开包, 以便急需时用。

4.2 护理 患者术后取仰卧位, 头部两侧用砂袋制动, 保持头颈中立位, 切忌扭转、过屈或过伸。特别是术后24 h 内尽可能减少头颈活动次数和幅度[2]。

4.3 感觉及运动功能的观察 详细观察肢体感觉及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肢体有无抽搐及麻痹平面的变化;每个班次都检查并行书面交班,对瘫痪患者,记录截瘫平面。

4.4 饮食护理 术后6h患者完全清醒后给予冷流质饮食,并嘱患者缓慢吞咽,以防呛咳和误吸。冷流质饮食可减轻咽部充血、水肿,减少伤口出血,进食少者,可静脉补充营养,促进伤口愈合,增强机体抵抗力,并逐渐过渡到半流质、普食。如病人术后声音低沉、进食呛咳应注意是否为喉上神经损伤, 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损伤是前路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3]。表现为声音嘶哑、憋气, 应鼓励病人进行发音训练。禁用流食, 给予固体食物, 及时清理呼吸道内分泌物。

4.5 手术切口的护理 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 切口换药严格无菌操作, 保持床单清洁, 严密观察体温变化及敷料血性渗出及颈部变化情况。若颈部增粗,有憋气感, 局部伤口有压迫感时, 切口深部可能有血肿形成, 压迫气道, 及时通知生。

4.6 并发症的预防 颈椎手术创伤严重而复杂,术后又要求绝对卧床,故要注意并发症的观察,如压疮、坠积性肺炎、废用性肺萎缩、深静脉血栓、泌尿系感染等。对于上述并发症要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特别强调对压疮的预防,睡气垫床,应勤翻身观察,辅助按摩,保持床铺干净及患者皮肤干燥清洁。

4.7 康复指导 早期的康复训练对于促进代谢、维持和增强体力、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改善肢体功能十分重要。术后生命体征稳定后可立即进行肢体的向心性按摩及四肢主、被动运动,4~5次/d,并保持肢体功能位,避免内、外翻,防止关节僵直和废用性萎缩。术后2~3d应开始肢体和关节的活动,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但需要限制颈部活动,保持颈部制动。随着病情好转,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主动握拳,手指伸屈,腕、肘关节活动或使用吊环。对于截瘫患者应指导其家属做好股四头肌收缩、舒张,踝关节背屈、跖屈,足趾伸屈,腿上抬、内旋、外展等被动活动屈髋、屈膝及踝关节的肌肉锻炼,以保证下肢负重与行走的功能。后期康复训练主要是日常生活动作训练,训练时根据患者特点具体考虑。一般拆线后就可开始逐渐下床行走,可先半卧2~3d,再坐位2~3d,然后扶床站立、行走。

4.8 出院指导

出院指导出院后继续颈托外固定3个月, 控制颈部活动, 颈托解除前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 间断使用颈托, 直至撤除。养成良好的坐、站、行及工作姿势, 平时转头动作应轻而慢。若颈部出现剧烈疼痛或吞咽困难, 有梗塞感, 有可能为植骨块脱落, 立即复诊。术后3个月摄X线片示植骨间隙已完全融合, 方可进行颈部功能锻炼。开始时做颈部屈伸, 旋左、旋右运动, 根据耐受情况, 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术后半年复查。

5 讨论

目前颈椎前路手术是治疗各种颈椎疾病行之有效的方法,创伤小, 可以切除椎间盘、骨赘, 而不直接干扰脊髓, 植骨后可以稳定脊柱[4] , 缓解或阻止脊髓受压和局部血管受压缺血而引起的神经症状, 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提高生活质量, 效果满意。颈椎病围手术期的康复护理较一般护理更加广泛, 既包括使疾病减轻或痊愈的护理, 还包括对患者机体功能的重建护理。科学、合理的术前术后护理及康复训练不仅能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珂, 郭秀云颈椎前路手术92 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8, 14 ( 16) : 117-118.

[2]吕厚山译 脊柱内固定学[M] .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 38

颈椎前路术后康复训练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颈椎骨折;手术;护理;康复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0(a)-0136-02

近年来由于高速公路及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车祸、高处跌落等事故多有发生,外加暴力打击或砸伤,使颈椎骨折的发生率激增。颈椎骨折是一种创伤性损伤,分为过伸损伤、垂直压缩损伤、屈曲型损伤,使患者丧失部分或者全部生活自理能力,给患者带来致命的身心创伤。颈椎骨折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因此,围术期采用合理的科学的护理方法对降低患者的致残、致死率,最大程度上恢复患者身体功能有重要意义。此类病情事发突然,患者往往表现出悲观绝望、焦虑烦躁。因此,护理工作者不仅要具有高度的专业水平,还要针对患者做好心理护理。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月~2012年6月到本院救治的颈椎骨折患者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19~71岁,平均34岁。其中车祸32例,机械碰撞3例,高空坠落15例;全瘫6例,不全瘫44例。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颈部疼痛及活动受限,大多患者的四肢感觉基本都运动正常。

1.2 术前护理

1.2.1 基本护理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患者意识情况。注意观察伤口敷料是否渗血以及记录渗血量,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抗感染、补液及消肿等。

颈椎骨折患者平卧硬板床,采取颈部垫枕,头部两侧分别置放沙袋固定。保持良好通风及室内卫生并经常巡视病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指导指导调节饮食,烟酒患者戒烟戒酒等,限制探视人员并说明意义,严格规范病区。

1.2.2 心理护理 由于颈椎损伤多数因意外事故,如空中坠落、重物砸伤、车祸等原因,患者大多都有紧张、焦虑、恐惧表现,担心手术会影响说话、进食、术后生活不能自理及疼痛等。护理人员要积极与患者沟通,关心患者,耐心地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病情、治疗方法、注意事项及神经恢复过程等,使患者对病情有正确的认识,给予患者希望,树立信心,赢取患者及家属的信任、理解,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及稳定的情绪接受治疗。

1.2.3 保持呼吸道畅通 因颈椎骨折压迫脊髓导致呼吸肌麻痹,血循环相对较弱,容易造成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而发生肺部感染[1]。故密切观察患者呼吸情况,鼓励患者进行腹式呼吸、有效咳嗽,保持呼吸道通畅。室内空气要保持新鲜、流通。备好气管切开包和呼吸辅助装置,一旦出现呼吸困难应立即施行气管切开术。气管切开术后,做好对患者吸痰、气道湿化等护理,与此同时监测相应生理指标,调整给氧浓度、量和持续时间,保证机体的供氧。

1.3 术后护理

1.3.1 监测生命体征并保持呼吸道通畅 手术后将患者安置到重症监护室,保持氧气低流量吸入,持续监测血压、心率、脉搏、体温、呼吸、血氧饱和度。同时注意观察耳廓、嘴唇有无发绀等缺氧情况。同时每天雾化吸入2次,鼓励患者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尽力咳出气道内的分泌物,必要时使用吸引器吸出分泌物,保证呼吸道通畅。床边常备气管切开包,以备紧急时刻使用[2]。

1.3.2 护理 手术后,应特别注意保持患者颈部适当,稍有不慎即可引起意外。一般去枕平卧6 h,保持颈部自然中立位,不能过伸、过屈或处于倾斜位。颈下垫沙袋以保持颈部后伸,两侧各放1个沙袋使头颈部制动,以减少活动次数及活动幅度,防止出血及植骨块滑脱,术后植骨块脱出为严重的并发症[3]。24 h后改用颈托固定,床头稍微抬高以利于呼吸,翻身时要保证头颈和躯干在同一水平面。

1.3.3 伤口护理 术后常采用伤口负压引流,保证引流管道密闭、通畅,防止倒流、扭曲、受压等状况。观察伤口敷料及有无渗血,准确记录引流液量,如切口出现少量渗血,可于颈部两侧进行压迫止血。加强伤口周围护理,及时更换敷料,保持清洁、干燥,以防伤口感染。注意观察患者体温变化,维持在正常范围。

1.3.4 预防并发症 预防泌尿系感染及结石,鼓励不输液患者每日饮水3 000 mL以上,定期做尿常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患者因为长期卧床,消化吸收能力下降,术后容易发生麻痹性肠梗阻,观察患者有无腹胀,必要时进行胃肠减压、肛管排气。指导家属给患者做顺时针方向环绕腹部按摩以促进肠蠕动,督促患者定时排便,必要时使用开塞露。 颈椎手术多发生于中老年人,术后又需卧床静养,故要注意压疮的发生。保证床褥平软干净、清洁干燥,做到勤观察、勤按摩、勤翻身,避免大小便污染。

1.3.5 康复训练 术后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及限制颈部活动的同时,指导患者及家属做肌肉的向心性环形按摩,主动及被动活动患者的四肢关节,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4];拇指对指,握拳,然后用力伸指训练[5-6]。对于无截瘫患者或截瘫不严重者,可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做康复训练,以尽快恢复。

2 结果

所有病例全部未发生各种术后并发症,四肢及各关节被动活动正常。本组病例中20例治愈出院,24例能最大限度恢复肢体功能,6例高位截瘫。

3 讨论

颈椎骨折患者通常有不同程度的截瘫,因为颈椎手术危险性高,难度大,故在颈椎损伤的围术期应做好相应护理。预防呼吸道及泌尿系统感染,早期主动或被动的肢体功能锻炼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直,这些均是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在生活上,提供周密的照顾,使患者振作精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尽可能缩短卧床时间,从而降低并发症。做好康复指导工作,使患者及家属明确康复训练的意义,掌握知识和方法,帮助制定科学的康复计划,使患者积极配合恢复治疗,促进术后康复。

[参考文献]

[1] 葛祥玲. 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的围术期护理[J]. 西南军医,2009,1(11):161-162.

[2] 邓月兴,黄瑞生,李英. 颈椎骨折行前路手术39例围术期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2009,2(15):16-17

[3] 牛培君. 颈椎骨折手术治疗的护理配合[J]. 中医正骨,2010,22(5):71-72.

[4] 朱兵. 颈椎骨折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J].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4):575-576.

[5] 胡淑君. 颈椎前路活动脊髓型颈椎病的围手术期护理[J]. 内蒙中医药,2009,28(4):64.

颈椎前路术后康复训练范文第3篇

【摘要】 [目的]观察早期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下颈椎骨折脱位采用前路手术减压、自体骨植骨及颈椎带锁钢板和或钛网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定期X线片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以Frankel分级判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术后颈椎即获稳定,恢复脊柱正常序列、曲度及椎体高度,植骨在3~5个月融合,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神经功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早期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不但可充分减压、使损伤节段获得满意的复位、得到即刻的稳定和重建,而且可防止继发性脊髓损伤,改善脊髓的功能状况,还可避免因发生并发症而错过手术时机。

【关键词】 下颈椎; 骨折脱位; 前路手术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value of anterior approach in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cervical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Method]Thirty cases of lower cervical fractures and dislocations were treated with anterior decompression,reduction,autograft and plate fixation or titanic net.[Result]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6 to 24 months,the regular X-ray film to observe the stability of segmental injury and the Frankel grade to determine the recovery of the spinal cord were recorded.All cases were improved and obtained solid fusion within 3~5 months.The intervertebral heights and physiologic curves were kept well,without plate or screw complications occurring in these cases.[Conclusion]It is feasible to get complete decompression,good reduction and excellent maintenance of intervertebral heights and physiologic curves by employing anterior approach to treat lower cervical fractures and dislocations.More importantly,it can get immediate stabilization to cervical spine and prevent secondary injury to spinal cord and recover nervous function.

Key words:cervical vertebra;

fracture dislocation;

anterior approach

下颈椎骨折脱位是因各种暴力,包括伸展、屈曲、旋转、压缩和剪切等导致的颈椎序列异常,颈椎失稳,常伴有不同严重程度的脊髓和神经根损伤。治疗目的为使骨折复位、减压、固定、融合,恢复颈椎序列,保护脊髓,减轻或防止继发损害,保持颈椎的即刻和长期稳定性。颈段脊髓损伤可通过前路椎间盘切除或者椎体次全切除达到减压目的。前入路单节段椎间盘切除可用于治疗大部分颈椎脱位型损伤,对于颈椎爆裂骨折合并脱位可采用椎体次全切除治疗。自2006年10月-2008年1月,本治疗组对30例下颈椎骨折脱位采取早期前方复位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材料及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2~58岁,平均3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24 h,平均12 h。均行X线片及MRI检查,诊断为颈椎爆裂骨折合并椎体前脱位22例,椎体爆裂骨折脱位合并小关节交锁及椎板骨折塌陷8例。上述病例MRI均显示有脊髓前方受压,致压因素为突出的椎间盘、脱位椎体后缘和爆裂骨折块。损伤节段为C4/57例,C5/614例,C6/79例。3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按Frankel功能分级,A级5例,B级14例,C级7例,D级3例,E级1例。入院后即行颅骨牵引,一般复位重量为体重的8%~10%,维持2~5 kg。检查完备和病情平稳后即尽早手术治疗。

1. 2

术前准备

伤后8 h以内入院者给予常规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1],8 h以后入院者仅应用脱水药物及地塞米松静脉注射,同时积极处理合并损伤,脊髓损伤平面较高、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酌情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积极调整全身状态,纠正水电解质平衡,治疗合并伤及并发症,并完善相关影像学检查。

1. 3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在纤支镜辅助下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成功后肩背部垫高,颈部略伸展。手术选取以损伤椎体为中心颈右侧横或斜切口,损伤节段低者可取左侧切口,以防止损伤喉返神经。纵行切开颈阔肌,剪开颈血管鞘和内脏鞘之间的联合筋膜,由颈血管鞘和内脏鞘之间钝性分离进入椎前间隙,将气管、食管拉向内侧,剪开椎前筋膜,用定位针头穿刺后于C型臂X线机下定位确定骨折椎体。上、下椎体置入Caspar牵开器,适当调节其张力,使得脱位椎节的椎间隙略张开,将脱位椎体的椎间盘切除,略屈曲位牵引均可获得复位。如复位困难则以两侧颈长肌内缘为界,将脱位椎体次全切并切除上下椎间盘,再次调节牵开器张力,并行C型臂X线机透视确认,获得理想的复位。完全复位的标志是椎体前缘和后缘恢复正常的生理曲线,椎管畅通,硬膜囊无明显的受压。清除脊髓前方的压迫物(骨片、椎间盘和血肿),刮除相邻两椎体的终板软骨,在牵开器维持状态下取自体切除椎体填充钛网植骨,用嵌入器将其嵌入骨槽中,嵌入式应保持其上下缘与相邻椎体终板水平接触,防止钛网超过椎体后缘。安放颈椎前路锁定钢板。术中C型臂X线机透视确认满意后冲洗切口,伤口内放置引流管,关闭切口,术后2 d拔除引流管,常规使用激素和脱水剂3~5 d,用颈托保护3个月。

1. 4

术后观察项目

术后观察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和植骨融合情况。脊髓损伤术前术后改变情况采用Frankel评价标准。拍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观察内固定情况。根据以下影像学特征判断植骨融合情况:螺钉与钛网周围无晕轮结构;钛网钢板螺钉体系无松动、脱出;在钛网周围和内部有骨生长。

2

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30例病人术后椎体脱位均得到满意的复位,恢复脊柱正常序列、曲度及椎体高度,术后颈椎获得即刻稳定。前方植骨均获骨性融合,融合时间3~5个月,平均4个月,无假关节和不愈合发生,无钛网移位、塌陷和钢板断裂、螺钉松动、退出等发生。30例术后脊髓损伤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根据Frankel分级标准评定,平均改善2~3级(表1)。 表1

30例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3

3. 1

下颈椎骨折脱位的特点

下颈椎骨折脱位是一种影响脊髓功能甚至危及病人生命的严重损伤。其颈椎排列异常并失稳;脱位椎体大多合并椎间盘损伤或突出,导致脊髓受压或脊髓损伤;多伴一侧或双侧关节突绞锁;颈椎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不同程度丧失。因此,治疗应以恢复颈椎正常排列,彻底减压,恢复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重建颈椎即刻和长期稳定为基本原则。在颈椎内固定广泛采用之前,传统的治疗方法无法重建颈椎的即刻稳定性,带来的后果是已恢复的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再次丢失,导致颈椎后凸畸形及与损伤椎节邻近节段的继发性退变。

3. 2

手术时机的选择

下颈椎骨折、脱位多系高能量的复合暴力致伤,颈脊髓大都已有损伤、受压或处于高危的临界状态。因此,应及时尽早手术治疗,病程愈久,手术难度及神经损伤的危险性越大,其疗效亦受影响。尤其是伤后6~8 h内的伴急性颈脊髓损伤的患者,需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必要的手术准备,迅速实施手术治疗,以求尽可能挽救脊髓的残存功能。目前大多数学者支持在脊髓水肿期之前手术治疗。DA Newton[2]提倡早期手术干预,指出早期手术比晚期手术可以获得较快的神经功能恢复,另外还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尽快开始康复训练等。

早期进行切开复位,过去人们担心会加重脊髓损伤,尤其是对因脊髓上升性水肿引起呼吸困难的患者,一旦加重脊髓损伤,会导致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但我们体会,在患者全身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手术。其优势在于:(1)早期纠正椎管畸形,彻底去除脊髓前、后方的压迫,改善脊髓血液供应,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2)通过手术的方法使患者颈椎损伤节段的稳定性明显改善,预防继发损伤。下颈椎骨折脱位伴截瘫的患者,因肋间肌、腹肌大部瘫痪,加之尿潴留,极易产生肺部、尿路感染和应急性溃疡等并发症,因此从病人刚入院时起,就积极给予对症处理,积极为手术创造条件。早期手术稳定颈椎损伤节段可能在促进脊髓损伤修复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3. 3

关节突绞锁、脱位的复位方法

多数下颈椎骨折伴有单侧或双侧关节突的绞锁、脱位,其能否复位是决定手术入路的重要因素。目前常用的复位方法有:(1)颅骨牵引复位:初始重量为4~5 kg,一般复位重量为体重的8%~10%,并将脱位侧肩背部以棉垫垫高,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变化。根据情况每次加重2 kg,直至X线检查示复位。牵引复位时间一般3~4 d ,复位往往在患者轴向翻身过程中,可感觉到弹响;(2) 牵引复位无效者,可在全身麻醉下闭合手法复位,在颈椎斜位透视下牵引使头倾斜向脱位的对侧,当关节突“尖对尖”时使头向脱位侧倾斜而达到复位;(3) 闭合复位无效时,可采取后路切开复位。颅骨牵引下,骨膜剥离器小心撬拨脱位的小关节,使之复位。如有小关节骨折,则去除影响复位的小骨折块,再使脱位的小关节突复位,复位后以短节段侧块钛板固定;(4) 通过前路特殊的椎间撑开器使小关节突复位,前方复位内固定减少了复位时创伤性椎间盘突出所带来的灾难性的神经功能恶化的可能性,减少了因入路创伤造成的术后疼痛,获得了单节段的椎间固定。但其需要较高的手术技巧和特殊的复位器械。本组30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有19例术前颅骨牵引获得复位,8例在全身麻醉下闭合手法复位,3例通过前路椎间撑开器复位。虽然闭合牵引复位有一定的风险,但只要遵循早期手术的原则,密切观察神经功能变化及透视机监视,其安全性是很高的。

3. 4

前路手术的适应证及优点

前路手术融合适用于以前结构为主的损伤,如椎体骨折和椎间盘损伤、突出。前者包括椎体压缩性骨折、楔形变、粉碎性骨折和泪滴状撕脱骨折。椎体骨性损伤是前路手术的绝对指征。近年来前路手术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前路手术已不再局限于前结构为主的损伤,后结构不稳,如关节突绞锁等并不是前路手术的禁忌证。同时,前路手术在脊髓减压中有明显的优势。颈椎脊髓伤的脊髓压迫多来自于椎管前方,由椎板骨折或硬膜外血肿造成的脊髓后方压迫比较少见。通过前路椎体的次全切除、去除椎管内的骨碎片是达到解除脊髓前方压迫唯一有效的方法。从本组病例来看,5例Frankel A级患者恢复较差,即完全性截瘫者脊髓功能无明显改善。但手术可重建颈椎的稳定性,解除压迫,尽可能保留或恢复残存的神经功能。对于颈椎骨折脱位,首选前路手术减压及内固定已得到公认[3],若选择后路手术,在术前必须行MRI检查,确定没有合并椎间盘损伤或突出,若合并有椎间盘突出,则应Ⅰ、Ⅱ期行前路手术[4]。

前路手术治疗颈椎脊髓损伤具有以下优点[5]:(1)改变少,减少变动造成的脊髓进一步损伤;(2)对于来自脊髓前方凸入椎管的椎间盘、椎体后缘造成的压力,可进行直接、彻底地减压;(3)前路手术可恢复颈椎正常的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且融合节段少,术后颈痛发生率低,颈椎活动影响较小;(4)前路手术入路简单、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对于破损或突出的椎间盘的切除,颈后路手术只能先切除棘突、椎板,显露出脊髓及神经根,这对脊柱的稳定性破坏很大。神经根与颈脊髓接近垂直方向走行,在牵拉脊髓、神经根的同时势必造成医源性脊髓损害。而前路手术易于处理椎间盘,可获得直接、彻底的减压效果,且在椎体牵开器牵开下,后纵韧带拉紧不但使突出的椎间盘前移,而且可保护后侧颈脊髓。脊柱前、中柱是维持脊柱稳定的重要部分。稳定的重建在于椎体的融合,椎体间有较高的融合率,术中对上、下终板的保留有利于椎间高度的维持,而植入自体三面皮质髂骨又具有较强的支撑能力。前路钢板可根据需要预弯成合适角度,以适应颈椎生理曲度。坚强的内固定能恢复和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和颈椎前柱的高度,提高颈椎的稳定性,有利于患者在床上做被动锻炼和康复训练,这对减少截瘫并发症、增强患者康复信心有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手术近期或远期疗效。

3. 5

钛网在颈前路骨折治疗中的作用

颈椎骨折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自体三面皮质骨进行颈椎椎体间融合加钢板固定,疗效获得广泛肯定。但相当一部分患者存在植骨块吸收、塌陷等并发症;同时取自体髂骨也带来了一些并发症,发生率可达20%~25%,甚至需要进行髂骨重建。上世纪80年代,逐渐出现了应用钛质笼状螺纹融合器内置自体骨替代髂骨进行椎间界面融合技术。生物力学研究发现钛网要比髂骨具有更强的轴向应力负载作用。马泽民等[6]应用钛网植骨,辅助前路颈椎带锁钢板技术治疗18例颈椎疾患发现,钛网可有效的嵌入相邻椎体终板,消除微小位移。多孔性结构使钛网内添的骨质与减压槽周围骨壁充分接触,顺利融合,便于长期稳定性的维持。减压处获得的自体骨质直接添入内植物内腔中,无须另外植骨。另外3个以上节段融合者,取相应大小的髂骨较为困难,而钛网的长度可以任意截取,较为便利。

为了提高植骨融合率,常用颈椎前路钢板来稳定颈椎,以防止植骨块脱出,并可降低手术并发症,缩短住院周期。植入钛网辅助以前路带锁钢板,能满足手术后颈椎即时和长期稳定的要求,为顺利骨性愈合创造条件,无需另外从自体取骨,因而消除了长期困扰取骨部位并发症的问题。

3. 6

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急性颈脊髓损伤将影响呼吸肌功能,颈髓的损伤或水肿会使膈肌的功能进一步减退,而创伤后肠胀气、肺膨胀功能不全等原因更易加重呼吸困难。这种呼吸功能障碍是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病情危重的始发因素。继而可能出现的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是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本组资料中,有3例术后出现呼吸功能障碍者经气管插管,加强吸痰、药物化痰,预防肺部感染等治疗后恢复正常。

术后早期创口内出血、血肿形成是极为危重的并发症,血肿压迫气管或刺激气管痉挛可引起患者窒息导致其迅速死亡。椎管内血肿压迫脊髓,若处理不及时可致患者永久性的截瘫。本治疗组的防治经验是术中确切止血,手术结束时留置引流;确保术后引流通畅,术后密切观察引流量及颜色,及时调整引流;在不影响植骨稳定性的情况下,在植骨块侧方开槽,可以减少椎管内血肿的发生;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变化及颈部有无血肿压迫,观察伤口敷料渗血情况。对伤口渗血、引流不畅伴有呼吸困难者或出现进行性脊髓神经损伤者,应立即扩创探查,去除病因。

其他常见的并发症还有消化道溃疡的形成、电解质紊乱、长期卧床引起的褥疮、深静脉血栓及泌尿道感染等。

参考文献

[1] Connor PA,McCormack O,Gavin C,et al.Methylprednisolone in acute spinal cord injuries\[J\].Ir J Med Sci,2003,1:24-26

[2] Newton DA.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in rugby is an absolute emergency\[J\].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2008,90:460.

[3] Eiren T,Takeshi N,Masahiko W,et al.Surgical treatment for injuries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cervical spine\[J\].International Orthopaedics,2006,30:54-58.

[4] 王新伟,袁 文,陈德玉,等.严重颈椎脱位手术治疗策略探讨\[J\].中华外科杂志,2007,6:379-382.

颈椎前路术后康复训练范文第4篇

颈椎病为中老年人常见病,男性居多,多因颈椎间盘退行性变、老化及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行变,从而压迫脊髓、神经、血管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脊髓型颈椎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肢体无力、麻木以至行走困难,腰有束带感,严重者可致四肢瘫痪,大小便功能障碍,给患者的工作、生活等带来困难,同时心理也产生不平衡状态。随着人们对健康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有关脊髓型颈椎病治疗期间的一般护理已不能满足人们预期的康复需要。我科自2002年1月至2004年5月以来,对脊髓型颈椎病加强了围手术期的康复护理,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2年1月至2004年5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38~68岁,平均53岁。病程6个月~2年,平均15个月。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痛,肢体的肌力减退或活动障碍。

1.2 手术方法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或钢板内固定术。

2 脊髓型颈椎病的康复护理

2.1 心理护理 心理康复对机体的功能康复有着积极的作用,而机体的功能康复为心理康复奠定了基础。脊髓型颈椎病因进行性肢体活动功能障碍和其他症状加重,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病程长患者可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反应,担心手术和术后恢复程度。因此,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该疾病的病因、治疗过程、成功患者以及注意事项,安排好需要的费用,说明发挥自身潜能的重要意义,使患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同时,让患者了解到医务人员会通过准确实施治疗方案和各种康复护理技术,尽量缩短病程,减轻痛苦,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手术前的康复训练与护理

2.2.1 术中及术后卧位的的训练 ①术中卧位训练:患者仰卧位,肩部垫枕,使颈部呈后伸并制动,直至能坚持1~2 h;②练习术后卧位:仰卧位时枕不要过高,侧卧时头可略抬高,使颈部与躯干保持一直线,并教会其翻身的方法。

2.2.2 气管食管推移训练 因术中牵拉气管、食管时会引起不适,甚至损伤而影响手术进行,且此种运作易刺激气管引起反射性干咳等症状,故经前路手术患者术前应教会行气管食管推移训练[1]。方法:用食指、中指、环指指尖将气管拉向手术切口的对侧,气管必须过中线1~2 cm,每次持续30 s每天数次,牵拉时间逐步延长至患者能够耐受30 min以上。

2.2.3 术前手势训练 由于手术切口近咽喉部位,术后往往会因为伤口疼痛,而影响语言沟通,因此,学会运用手势表达基本生理需要(吃、喝、大小便、翻身等),便于术后早期与患者沟通。

2.2.4 呼吸功能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有效咳嗽训练,禁止吸烟,做好口腔卫生,不吃刺激性食物,以防术中咳嗽,以增加肺活量,增加肺的通气功能。

2.2.5 床上排便训练 以防术后因不习惯造成尿潴留和便秘。

2.2.6 饮食指导 给患者讲解饮食营养与疾病治疗的关系,介绍饮食原则: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指导患者合理用膳,从而达到增强体质,提高手术耐受力的目的。

2.3 术后康复护理

2.3.1 护理 术毕患者返回病房搬运时,动作要协调,一人固定头部,保持头、颈、胸在同一水平面,防止旋转和摆动,术后去枕平卧位,头颈部用颈托固定。患者清醒后向其强调术后配合要点及注意事项,如头、颈、胸保持同一水平,不能旋转和摆动。患者翻身时,必须保持轴向翻身,防止颈部扭曲,同时观察四肢感觉、活动情况,并与手术前相比较[2],防止植骨块或钢板压迫脊髓。

2.3.2 加强呼吸道管理 术后注意观察是否有呼吸困难和窒息,导致常见原因:颈部切口周围血肿、喉头水肿、痰液阻塞、气管塌陷等[3]。床边备起吸痰用物,做好气管切开及气管插管的准备。术后雾化吸入,2次/d。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及咳嗽运动,协助被动排痰,通过叩击背部,使附着在肺泡周围及支气管壁的痰液松动脱落,随气管纤毛的运动排出。

2.3.3 饮食护理 术后禁食6 h,嘱患者口干时用手语表达需要,术后6 h开始进流质饮食,以减少咀嚼和吞咽引起的伤口出血和疼痛,对一过性咽喉痛,吞咽困难者,给予含冰块,药物应研碎,逐渐过渡到半、普通饮食,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嘱患者多吃水果和新鲜蔬菜,少食多餐,防止便秘。

2.3.4 障碍肢体的功能锻炼与康复护理 术后肢体功能锻炼旨在增强肌力,提高活动能力,调整活动协调性,改善全身肌体状态。①评估术后肢体的肌力、感觉运动能力改善情况,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护理诊断,制定功能锻炼计划;②手功能锻炼。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受压损害后,可造成脊髓病手(指间肌麻痹,致手指并拢与握拳障碍)[4],因此,主要应锻炼手的捏与握的功能。方法有:a.拇指对指练习;b.手握拳然后用力伸指;c.分指练习外展内收,用手指夹指;d.揉转石球或核桃;e.捏橡皮球或拧毛巾。以上方法每日可练习3~4次,20~30 min/次;③步行锻炼。病情许可早日下床活动,但需专人看护,活动量以不疲劳为度。

2.4 出院康复指导 ①术后颈围护颈3个月,防止颈部过度活动;②继续手功能锻炼,方法同术后,并做四肢、颈部按摩,进一步进行较精确的活动训练,如写字、做针线活、织毛线等;③保持正确的姿势,伏案时间长,每隔1 h活动颈部一次;④睡眠时枕头高低适宜,颈肩要防着凉;⑤术后颈椎植骨块临床愈合后,开始进行颈部功能锻炼,方法:a.颈部前后左右旋转,旋转时颈部肌肉必须在紧张状态下进行,不宜过于松弛[5],15~30 min/d;b.用手掌鱼际肌分别顶住头部前后左右头手对抗,每次10 min,3次/d。

3 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期的康复护理较一般护理更加广泛,既包括使疾病减轻或痊愈的护理,还包括对患者肢体功能的重建护理。手术创伤对躯体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为达到整体康复的目的,促进术后心理和生理的康复。必须强化训练患者术前、中、后的及手术耐受能力及术后活动能力,积极预防并发症,提高了生活质量,是康复护理的重要内容。我们认为,康复护理必须贯穿整个围手术期,忽略任何一个环节均影响其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淑贤,曾小芳,李小莲,等.肌萎所型颈椎病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8):74-75.

2 陈淑贤,曾小芳,李小莲,等.经颈胸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上胸椎结核的围手术期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8):1558-1559.

3 王士兰.颈前路中空拉力螺钉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齿状突骨折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76-77.

颈椎前路术后康复训练范文第5篇

颈椎骨折脱位常采用前路减压,以解除骨折碎骨片、突出椎间盘、脱位的椎体对脊髓的压迫。减压后取自体髂骨嵌入椎体间进行植骨,植骨的稳定与其最后融合及预后有密切关系;植入骨因固定、护理不当而脱出压迫食管,往往需要再次手术。我院2000年9月~2004年12月行颈椎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颈椎前路带锁钛板系统(cervical spine locking plate,CSLP)固定20例,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中,男16例,女4例;年龄16~61岁,平均41.5岁。其中颈椎爆裂型骨折11例,骨折伴脱位9例;C4 3例,C5 9例,C6 8例;融合节段为C4~C5 3例,C5~C6 8例,C4~C6 5例,C6~C7 3例,C5~C7 1例。其中7例伴有Ⅱ~Ⅲ度的脱位和前纵韧带断裂。全瘫6例,不全瘫9例,5例无截瘫;3例合并有骨折;4例合并脑外伤,1例合并胸腹联合伤。

1.2  手术方法  患者入院后积极治疗复合伤,颈托固定,颅骨牵引。生命体征稳定,争取72h内行手术。仰卧位,全麻、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于颈前右侧做5~6cm的斜切口,显露骨折颈椎及其上下各1个椎体,切除压迫脊髓的骨折块以及相邻的2个椎间盘,同时切除上位椎体的下1/3和下位椎体的上1/3,骨折椎体可行次全切除,达到减压和放置植骨块的目的即可。脊髓完全减压后,彻底止血,取自体髂骨修成相应形状的骨块,植入减压后的骨缺损处。选择适当长度的颈椎前路带锁钛板,把钛板置入颈椎前方。

1.3  结果  本组20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个月。6例完全性截瘫者术后症状体征无改善3例,症状和体征有改善3例;不全瘫9例,4例神经系统症状完全消失,5例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无截瘫患者症状和体征有改善。全组病例在术后3个月内均获得骨性愈合,无钛板断裂、螺钉松动、脱落等并发症。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颅骨牵引的护理  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入院后,颅骨牵引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本组有16例颅骨牵引。头部垫枕圈,保持牵引力线与颈椎轴线一致,抬高床头15cm,牵引重量为体重1/10,颅骨牵引弓针道保持清洁干燥、每天3次生理盐水冲洗。进手术室时应解除牵引,临床时颈托固定,才能搬动。

2.1.2  心理护理  患者病情通常较危重,有的还合并复合伤,本组8例为复合伤。认为颈椎手术危险性大,容易发生死亡,从而产生恐惧心理,担心术后疗效,思想负担过较重,应耐心向患者解释手术的目的是为了控制病情的发展,解除压迫,植骨融合达到固定融合,使患者愉快地接受手术的治疗;由已行同类手术的患者向其介绍手术、术后经过,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配合治疗;并阐明情绪与疾病的关系。

2.1.3  指导患者做食管气管的推移训练  术中牵拉气管、食管时可引起患者不适,而影响手术进行,且此种操作易刺激气管引起反射性干咳等症状[1]。告知患者此种训练的必要性以取得其积极配合。术后3~5天让患者用手示、中、环指将气管向左侧牵拉训练,必须超过中线,持续5~10min,逐渐增至15~20min,3~4次/天。本组病例通过训练,可使气管向左侧牵拉过中线1~2cm,为手术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

2.1.4  上呼吸道的护理  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排痰,嘱患者深呼吸,在呼气末咳嗽,重复数次,对无力咳痰者,先用右手示指和中指按压总气管,以刺激气管引起咳嗽或用双手压迫患者的胸腹部,嘱患者用力咳嗽,以加强膈肌反弹的力量。

2.1.5  手术区域皮肤准备  骨组织抗感染能力较差,易引起细菌感染,皮肤准备宜彻底。备皮范围为头颈部至肋缘两侧过腋中线。取骨部位多采用同侧髂骨,均于手术前3天备皮,术前1天手术区皮肤消毒后用无菌巾包扎。

2.2  术后护理

2.2.1  护理  CSLP的固定可以避免术后植骨块脱出并发症,但在骨性融合之前固定是不牢固的,仍然需要避免颈部的过伸活动、过早起床[2]。翻身时应保持头、颈、肩、躯干纵轴一致,轴位翻身。

2.2.2  呼吸道护理  术后进行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呼吸、心率、血压,持续吸氧,根据血氧饱和度来调整氧流量。手术过程中咽喉、气管等部位的牵拉可造成喉头水肿而产生咽部不适、吞咽和呼吸困难。术后常规给予庆大霉素8万u和α-糜蛋白酶2000u加入生理盐水20ml雾化吸入,2次/天,可减轻水肿[3]。

2.2.3  切口观察及护理  术后切口内常规留置负压引流管24~72h,认真观察引流液的量、色、质并做记录。术后引流量一般约为100~300ml,少数病例可达500ml。随时检查引流管是否有凝血堵塞、扭曲、漏气。如果渗血过多或切口膨隆,局部肿胀,整个颈部增粗;患者自觉术区明显胀痛,颈部有严重紧缩感或呼吸困难加剧,口唇紫绀,应及时报告医生。本组有2例患者于术后24h出现此种情况,诊断为切口内血肿并立即去手术室剪开颈部缝线,清除血肿后患者呼吸困难明显改善。本组有2例患者术后72h引流量超过500ml,颜色为“洗肉水样”考虑脑积液漏,采用抬高床头10cm,切口沙袋压迫,补充电解质,引流量逐渐减少,1周后伤口Ⅰ期愈合。

2.2.4  感觉及运动功能的观察  触摸患者四肢末端,检查其感觉及运动功能是否存在;牵拉尿管检查膀胱感觉,尿管间断开放。每个班次都检查并行书面交班,对瘫痪患者,记录截瘫平面。

2.2.5  功能锻炼康复护理  为防止肌肉挛缩和关节僵硬,术后早期给上、下肢肌肉按摩和行关节的被动活动,肌肉应按摩5~6次/天,20~30min/次,关节的被动运动只需少量即可,但每一单次被动活动必须达到最大的幅度。上肢主要锻炼手的握与捏功能,恢复肌肉力量。下肢主要加强屈髋、屈膝及踝关节的肌肉锻炼,以保证下肢负重与行走的功能。锻炼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

2.2.6  出院指导  出院时嘱患者颈围佩带时间1个月,术后3个月内定期门诊复查。讲明出院后继续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注意颈部勿作剧烈活动,防止再损伤。

【参考文献】

1  林淑贤,姜连英.气管、食道推移法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体会.实用护理杂志,1998,14(7):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