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春期逆反心理咨询

青春期逆反心理咨询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春期逆反心理咨询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青春期逆反心理咨询

青春期逆反心理咨询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家庭因素是影响个人成长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家庭对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是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直接的作用。逆反心理作为青春期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来自家庭因素的影响。在青春期这个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青少年的社会化得到发展,亲子冲突日益激烈,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的影响得到体现。其中,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不得当的家庭教养方式、不良的家庭内部氛围,都会促进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消极影响的表现。

个人的心理发展在青春期阶段是自我觉醒、自我概念成长的初期[”。在这个时期,青少年会想要表现为一个成年的人,但是并未成熟的他们所能够表现的,自然而然的是对家长、老师等权威进行反抗。这在个体意识完全觉醒以后,的确无法理解,可是对于青春期这个特殊的阶段而言,产生逆反心理是他们用来应对自己成长需求的自我防御、自我保护的手段。它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

在青少年的人生发展过程中,家庭因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青春期,家庭对于子女的人格、情感和社会化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而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在家长与子女的矛盾冲突中表现突出。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何解决冲突、解决逆反心理对青少年成长的不良影响问题,已成为许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关注的焦点。

1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1.1逆反心理的定义近几年来,逆反心理这个概念被广泛使用,大家都是按自己的理解和研究角度来对它加以定义,在国内外各种心理学、教育学等文献中的“逆反心理”定义近十种。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行为说、情绪说、压力说、态度说和主体需要说。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逆反心理进行了定义,都有其合理性。《心理学大词典》的解释基本上把它的本质属性揭示了出来:“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它在青少年学生当中表现尤为突出。”

换言之,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它是以怨恨、恐惧或不安全感等心理状态为特征所持的态度,因此常表现出一种较强的情绪性。它以反对改变已有状态为基调,是在他人宣传说服的过程中不肯接受说服而激化为相反态度的。

1.2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特点青少年历来都受到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及家长的特殊关注。从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是儿童生理上基本成熟,认识和情感有了飞速的发展,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自我意识的第二次觉醒期。其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

超限逆反,这是由于作用于主体的信息量过大或者信息内容长时间地机械重复而导致主体滋生的抗拒心理;信度逆反,是主体对信息传递者的可靠性发生怀疑而产生的逆反心理;禁果逆反,通俗地讲,就是越是禁止的东西越具有吸引力。青少年对未知的东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极易产生这种逆反心理;自主逆反,是指主体的自主地位得不到应有的承认而产生的一种逆反心理。

从上述表现中,我们得知,逆反心理与一个人的好奇心、探索心理有一定的关系,这是逆反心理积极的方面。它对于个人的独立性、社会性发展方面有很大的帮助,并不是所有的逆反心理对于个体的成长都有害处。对于青少年而言,基于好奇心、独立性的逆反心理可以帮助青少年自我意识的成长,对个体的心理成熟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正是因为有反抗、有冲突,才会有内部驱力推动青少年的成熟发展。

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所倾向的减少逆反心理,并不是没有注意到逆反心理的好的方面,而是偏向在青春期这一阶段。很多青少年并没有清楚的自我意识.其思想和行为并不成熟.他们选择逆反心理和行为时。是幼稚而又无奈的。为了避免逆反心理对青少年人生发展可能造成的巨大损害.所以主张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加以调适,帮助他们健康地度过青春叛逆期。

2家庭因素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影响

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在任何年龄阶段都存在。尤其是由儿童期进入青少年期,虽然主要活动场所已从家庭转为学校,但生活环境和周围刺激的复杂化更从某种意义上凸显出家庭教育和环境的重要性[引。在青春期,子女的生理因素得到发展,在他们自我感觉上.认为自己已经是与父母一样独立的个体。这个时期,他们与家庭的关系更需要注意。家庭因素是个性形成和发展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它包括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家庭内部氛围、父母的心理、文化素质等等。

2.1家庭结构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影响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人口的构成.在家庭人口构成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家庭的健全完整。众所周知.家庭成员不和睦、家庭结构不稳定甚至破裂离异.给子女的健康成长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父母不和会造成家庭结构的不稳定.容易促使子女不安全感的滋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子女对父母往往有一种怨恨的心理.对父母的教导和言语会产生想要反抗的情绪。他们往往敏感多疑、自卑偏执,焦虑水平偏高,并且选择防御性的逆反行为。反抗父母的权威.使自己摆脱父母离异给自己造成的恐惧和不安。这种充满负效应的逆反心理虽然帮助青少年的独立性得到发展.却会对其将来的个性和心理发展有消极的影响。

2.2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子女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s-。父母教养方式在子女的认知发展、性格形成、社会化、心理健康等多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鲍姆林特的研究揭示.子女的个性形成并非由父母某个行为决定的,而要受到父母整个行为模式的影响,她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三种[引。鲍姆林特将全美有关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保护、严格、拒绝、放纵四种教养类型。而中国一般将教养方式分为放纵、溺爱、专制、民主四种类型。

溺爱型的父母表现为对子女过于宠爱、过于关心.对子女的要求一味满足、百依百顺。子女产生以自我为中心.多表现为依赖、懒惰的性格和蛮不讲理的坏习惯。而且倾向于放任、溺爱的教育方式也是和攻击行为相联系的。溺爱使子女的行为得不到约束,有较为偏激的自我意识。他们不仅以自我为中心,而且受到外界刺激的应对措施也比较消极。这种教养方式使孩子的不良言行得到强化。

专制型的父母往往强迫子女按自己的意愿办事.而且时常用惩罚来强制执行。不允许子女有差错或失误.否则就打骂或其他惩罚,而父母单纯的压制性策略所造成的结果是子女的不信任感和产生攻击性行为。这种家庭教养方式会导致青少年长期缺乏安全感。心理处于紧张状态.而且为了发泄紧张的情绪.会学会粗鲁地对待他人,其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对父母的逆反,对父母的专制行为产生抵抗,甚至会出现殴打父母的行为。社会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有些青少年无法忍受父母的长期打骂。最终采取暴力的手段.结束父母的生命.从而达到自己的自由。

采取放任教养态度的父母也就是纵容型的父母.他们以不干涉原则为建立家庭关系的基础,父母对子女采取的态度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这样的教养方式使子女感觉缺乏来自父母的关心.认为自己的存在无关紧要,青少年一旦对自我存在产生怀疑,就会自暴自弃。他们的心理会产生与社会脱离和抵抗。基本上不论是从自我意识到外在的刺激正确与否.他都会产生逆反的心理,选择逆反的行为。即使有人告诉他.你的存在是必要的,是正确的,他也会叛逆地认为对方的话语是虚假的。

民主型的父母是在家庭教养方式中被推崇的,这种类型的父母鼓励孩子独立探索.承认孩子独立活动的范围。允许孩子独立做出决定,然后由家长给以建议.设计最后的方案。民主的父母对子女保持着作为父母的权威.同时尊重子女的情感,这种教养方式之下.子女拥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他们感觉到爱和被爱.也懂得尊重他人.情绪长期处于稳定和健康的状态。即使到青春期的不稳定时期,这类青少年所受到的心理发展的冲击较小.因为他们可以在父母的指导下。对不良的心理状态进行调节,逆反心理得到调适。

2.3家庭氛围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影响家庭氛围是指家庭的气氛.它与家庭成员间的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家庭人际关系的和睦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心理相容.避免心理冲突,使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既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也是伙伴和朋友的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应平等。相互尊重。特别是父母应尊重孩子的人格。只有二者均保持平等。才能使家庭关系和睦。在子女的青春期.父母的角色效能感下降.但是作为朋友的角色却不会丧失。父母不从权威的角色出发,而是从朋友的身份出发的关心,青少年就比较容易接受,对父母的言行,盲目的逆反程度就会减小。

另一方面,在家庭氛围中还存在亲密度的问题和交流沟通的问题。我们在对一位离异家庭的初中生的访谈中发现,该生对于离异的父母双方有完全迥异的态度。虽然她由父亲养育,但是对于父亲,她较多采用敌对和反抗的行为,在父亲眼中,她十分的叛逆和不驯。相反,在她母亲的眼中,她显得十分懂事,而且有什么心事,她都会向母亲诉说。至于原因,该生很明确的表示,她的父亲因为工作的关系极少与她交流,只会偶尔的关心她的学习成绩,父女之间的矛盾非常尖锐,一旦在她的学习、生活中出现某些问题,她父亲就会采用责骂的形式。而她的母亲,虽然不经常在她身边,但是两人保持着电话和网络的交流,不仅有在学习方面沟通,她的母亲还会关心她生活、娱乐以及为她与同学、老师的关系问题出谋划策。同样的情形出现在许多父母离异或单亲家庭的子女中。调查还显示,在一些结构比较完整的家庭中,亲子双方的交流不良也会造成许多悲剧。如此看来,亲子双方经常沟通交流,才能缩短心理距离,增加共同语言,形成和谐的氛围。

2.4家庭其他因素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影响从心理素质来看,父母自身的心理素质也会影响到子女的心理状态。如果父母自身的心理素质较差,就会因为子女的一些轻微的逆反言行,产生愤怒的情绪和更为严格的教育手段,这样以来.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和行为就会更加严重。许多家长觉得不论怎么样责骂叛逆的子女,都不能起到任何作用,原因就在于对于青少年而言,言传不如身教,说再多的话语.不如以自身良好的心理和行为作为榜样,从而帮助青少年走出青春期逆反的情境。

另外,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是家庭教养中非常重要的问题。期望,能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是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但脱离孩子实际水平的过高期望,会造成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种高压状态,一旦孩子达不到父母的要求,父母便失望、埋怨甚至打骂,影响家庭和谐的心理氛围。因此。父母应实事求是地调整对孩子的期望,为孩子的幸福成长着想。

3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家庭认识和对策

青少年逆反心理对于其学业和成长的影响是许多家长最为关注和苦恼的问题.这被认为是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负效应。我们认为主要可以从理解、沟通、括动三方面来减少负效应的不良影响,帮助家长解决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问题。

理解,是对青少年心理自然发展阶段的理解.这个时期其不稳定的情绪,不驯的态度,都是有其原由的,家长应该保持耐心、平常心对待青少年的逆反,不要恼怒他们冲动的态度和行为。同时,理解并不能只是嘴上和态度上的理解,为了形成事实上的理解,家长还必须了解子女当前具体的情况,这就需要与教师及其他家长保持联系,对于任何可能引发青少年不良逆反心理的因素,要在前期就做好预防。否则一旦影响造成,再怎么说理解,就变成了纵容。

沟通,建立于亲子之间平等地位的沟通非常必要。我们都知道人与人沟通不良容易导致矛盾的产生,亲子之间没有良好的沟通,也容易造成双方的不满。家长应该主动地与子女进行交流,对于青少年的关注不应当只局限于学业,如果认为青少年不愿意与自己沟通,那么应该采用现身说法的方式,将自己的观点表述,任由青少年的疑问或者反对,两者甚至可以进行一定的辩论,这都会促进双方的了解。针对逆反心理比较严重的青少年,家长们言语也许根本不会昕,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适当的寻求心理辅导的帮助,可以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进行沟通交流。

活动,必要的家庭活动是促进家庭成员之间感情的良好方法,不论是什么样的家庭,除一般的日常接触外,父母应有目的地和孩子开展活动,如安排家务劳动,重大决策征求或采纳孩子的合理建议,选择好书好节目和孩子一起看,亲子共同出游培养生活情趣,丰富精神生活等等。使孩子时时意识到自己是家庭一员,乐意与父母沟通,从而避免消极的青春期逆反心理和行为给亲子关系带来不良影响。

4结论

首先,家庭结构的不完整,父母的离异会增强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的确促使单亲家庭子女的成熟性、独立性高于普通家庭的青少年,但是,对于个人健康的心理发展而言,有很大的害处,不利于青少年今后的人格发展。

其次,采用民主的教养方式,避免溺爱、放任和专制,是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对青少年进行引导和教育时,需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帮助青少年走出过激的逆反心理,避免偏执行为。

青春期逆反心理咨询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 逆反心理 对立 尊重 交流

中职生正处于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期,也称之为“青春心理断乳期”,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中职生中常会有个别学生就是“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这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

一逆反的表现及产生原因

逆反心理是一种单值、单向、单元、固执偏激的思维习惯,它使人无法客观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而是采取错误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对于中职生,产生逆反心理原因及表现有三方面:

1.好奇心

实习时候,对于一些设备或者精密部件,尽管事先告诉他们不要乱动,但出于好奇还是有学生会去动;一些不健康的文艺作品、黄色网站等越是禁止,越是想一睹为快。这些都是出于好奇心。

2.对立情绪

任凭你苦口婆心,学生却无动于衷,甚至产生强烈的逆反情绪,偏偏要和教师“对着干”。最后反而是强调越多的地方,学生做得越差。

3.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中职生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越是不让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但由于中职生不够理智,这种欲求也更强烈。

二消除逆反心理的教育对策

针对中职生的上述各种心理问题,首先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净化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帮助学生独立消除逆反心理。

1.从教师的角度来说

(1)尊重学生。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最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同与尊重。当孩子表现出逆反时,教师不要急着去镇压,而要多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反抗。同时你可以向他们表示:“我尊重你的看法”,这样你就赢了一大半,千万不要直接否定说:“你所说的是两码子事,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或者“你的观点微不足道,这是不对的”。也不要忽略学生的意见,或过度表现出对事情了若指掌或经验老道的样子,对孩子的反对意见,表现出不在乎或不重视,这会激怒孩子。而应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尤其是将内心的感觉表达出来,然后给予完全的重视和关心。

(2)耐心聆听。当问题出现时,教师要先提出问题,然后注意聆听学生的想法。目前缓和反抗情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出问题,并注意聆听,而这两者都需要耐心。大多数情况下教师都会迫不及待地予以辩驳,像大多数人一样,觉得他们必须举出事实“纠正别人”,以及给这个持反对意见的人“洗洗脑”。但是,应当暂时控制住这股冲动,先想想别人为什么会反对。

(3)委婉纠正。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不要过分地指责与强调,应该委婉地纠正。如果你毫不留情地指出他们的错误,就等于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对于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去吹毛求疵,泼孩子冷水,通过这些来证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与价值,却不明白,越这样做,孩子的逆反心理越强。

2.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1)要提高自我意识水平。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是人心理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要防止和消除逆反心理,首先要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我意识,学会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正确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和消除逆反心理。

(2)正确对待家长、教师的教育和帮助。家长、教师的有些方法可能不恰当,甚至是错误的。但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正确的,应当去理解他们的想法,正确对待。

(3)学会交流、宣泄。将内心矛盾、不良情绪利用倾诉、自娱自乐、体育活动等方式释放出来,以达到心理平衡,缓解或消除不畅。当然,感情的闸门不可任其乱开,文体活动也不可没有节制。因为校有校纪,家有家规,自己也要自律。所以,对宣泄的时间、地点、对象和方式要进行合理的选择,做到既不违背常规和纪律,又不压抑自己,让自己的心理情感得以顺利抒发。

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必须要有心理健康的老师。同时,学校组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心理讲座和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能力,使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总之,帮助中职生发展健康心理,需要师生共同努力,使学校培养出更多身心健康、专业能力好的全面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阮彩珍.中职生的心里颓放现象及教育初探.新课程研究,2011(9).

青春期逆反心理咨询范文第3篇

“真的觉得很烦!”15岁的小梅说,那次她考试考得不好,妈妈的“火山”就爆发了。“那时才吃过晚饭。她把我叫到屋里,她坐在床上,我坐在凳子上。她一个劲儿说我成绩差,她的脸都被我丢光了。问我怎么那么笨,骂我不认真……”妈妈翻来覆去地说了两个小时,小梅终于听不下去了,开始抵抗:“既然我这么不好,为什么你们还要把我带来这个人世间。”

妈妈见自己口水都说干了,孩子竟没听进去,又劈头盖脸地说:“你还敢顶嘴,我这么辛苦赚钱还不都是为了你?不好好读书,长大你能做什么?……”小梅已经懒得反驳了,就那么坐着,低着头听。“我躲藏过、哭闹过,有时我想只有永远离开才能解脱。”小梅显得很无奈。

对于母亲的唠叨,有的孩子显得心情不好;有的进行反抗,不再尊重父母;也有的学会了阳奉阴违:“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根本不当一回事。”谈起妈妈的唠叨,正在读初中的小丽说:“起初妈妈唠叨的时候我很反感,现在干脆不放心上了。我不想听时,就说自己要学习。随便她去,我全当没听见。”

长期以来,“唠叨”一直是亲子关系中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听多了重复单调的话,孩子首先会觉得心理疲惫,进而产生厌倦,接着就是满不在乎,可以说,“唠叨”的正面效果微乎其微,而负面效果却可能呈几何倍数增长。

调查表明,青少年对父母最不喜欢的行为就是“唠叨”,而且这并不只是中国的“特色”,无论日本还是美国,全世界的孩子们都是如此。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而反抗的现象,在心理上叫做“超限效应”。

这种“超限效应”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下面这几个孩子的心声充分说明了他们对大人的唠叨是何等的反感:

A.妈妈总是唠叨,一件事可以唠叨一百次,烦死了。像我只是一次没考好,她就可以一直说,说到全世界都知道我考得不好,即使下次我考好了,她还要说。我都烦死她了。但是我顶嘴她就说得更起劲,我就不说,也不理她。

B.自己看图画书入迷时妈妈突然喊,让我写作业,我向妈妈保证十分钟后就做作业,可妈妈不到三分钟就又来催我,还不停地数落。有时候真想自己有一种魔法,把妈妈变成小孩,把我变成大人,让妈妈也尝尝唠叨的滋味,也知道我的心情。

C.妈妈有时候唠叨起来没完没了,还不分青红皂白地冤枉我,我就趁她不在时找没有生命的东西砸。

D.我的妈妈真没劲!昨天早上,我刚要起来,妈妈不停地喊我。一遍就行了,可是一遍又一遍地喊,多让人心烦呀!她越叫我起床,我就偏不起来。其实我本来就要起来了,听她一唠叨,反而不想起了。

其实,唠叨是一种变相施压,父母利用孩子的弱点和自己的权威给孩子施加压力,以求孩子达到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的目的。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很强,他们总认为自己能够管理好自己的事情,父母的唠叨和干预破坏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必然激起他们的强烈逆反。

特别是像小梅这类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有时更容不得家长的过度唠叨。青少年阶段是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的阶段。他们要自我发展,但是还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他们认为自己会有很强的自制力,想干出一番名堂,但是也知道,由于知识面的缺乏,还要去继续学习与奋斗。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同龄人,而不愿意告诉家长。所以家长的建议,即使是正确的,但由于逆反心理在作怪,他们也不会接受。小梅这种青春期逆反心理是青少年阶段正常的心理状态,家长不必过度惊慌。

那么,父母该怎样避免对孩子唠叨呢?

1.相信孩子,尊重孩子,鼓励孩子,适当督促,少批评。相信孩子喜欢美好的东西、渴望成功,相信孩子有向上之心并能够自己要求和管理自己,适时适度地引导孩子,响鼓无需重锤。孩子做得好,要多表扬多鼓励,不要动辄批评孩子。孩子的事让孩子做主,尊重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对待生活。

2.不强行命令,不事事叮嘱,多和孩子讲悄悄话。

3.就事论事,抓大放小。直接面对当下的问题,就事论事,用尽可能简明的话语来表达,孩子忘记了什么事,我们就提醒他;孩子做错了什么事,我们就告诉他错在何处,可说可不说的就不说;同时有好几件事要说的,就拣一件最重要的说,其他的事情等这件事了结后再说。

4.适时放手,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不包办代替,不监督孩子,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让孩子管好自己,主动学习,主动做自己的事。

孩子如何应对父母的唠叨?

1.理解父母。父母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关爱儿女的人,理解父母的唠叨是关爱自己的语言,是对自己言行的校正。

青春期逆反心理咨询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逆反心理的出现有着很大的负效应。从大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类型的原因分析发现,大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是由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学校、家庭和等客观因素所致的。解决大学生逆反心理,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接受率。应从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心理素质入手,灵活运用教育机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性,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消除或规避逆反心理的不良影响,以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按照学术界现有的概念表述和概括来看,逆反心理属于情感范畴,又叫反常情绪。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之间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带有较强烈的抵触情绪。”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标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进行教育、引导,或对受教育者偏离目标的思想、行为进行抑制、纠正时,受教育者产生排斥、抵触、厌恶等情绪的心理现象。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常见类型

    (一)超限逆反心理

    超限逆反心理是指刺激的强度过大、过于集中而导致客体产生抵触、排斥的心理。生物学与心的研究表明。对于任何刺激,包括给机体带来巨大满足的刺激,机体的接受都是有限度的。当刺激超过一个最适当的水平之后。刺激对机体的意义就会从带来满足转向造成伤害,此机体就会逃避这种刺激。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内容一旦超过某个限度,也必然引起大学生的逆反情绪。特别是对于好奇心旺盛的大学生们来讲,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等反复呈现,不但不能满足内心的需要,反而在客观上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如在思想政治教育讲座中常出现的“溜号”现象。有时不是因为讲座不精彩,而是讲座的时间超出某些学生的心理承受极限,使得学生在讲座持续1个多小时开始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交头接耳;2小时后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退场者,会场秩序较混乱;3小时后已有接近一半的学生离开了会场。总体来看这样的讲座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在讲座中出现了明显的“超限逆反”现象。

    (二)信度逆反心理

    信度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信息源信度的怀疑、否定的一种逆反心态。一种情况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所传递的内容无可非议,而本人的人格却不端正;另一种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无可非议,而传递的内容却是虚假的或含虚假的成分。如此等等,都会造成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本人或所传播的内容产生怀疑,继而引发逆反心理。如大学生逃课、迟到、考试作弊等。随着大学年级的递增。这类违规现象也随之递增。虽然校纪、校规明确了此类行为的处分规定,但是很多时候并没有按规定执行,致使校方的信度丧失,使学生产生信度逆反心理。

    (三)自主逆反心理

    自主逆反心理是指客体因感到自己的自尊心受到威胁,为了维护其自尊心所产生的逆反心理。自主理论认为,人都存在着一种趋向自己做主的现象。当对方施加压力,使人感到自主地位受到触动时,就可能诱发逆反心理,从而拒绝别人的意见。比如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有些教育者常以不容置疑的口气,简单粗暴地要求学生绝对服从,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肆意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甚至不顾场合,在众目睽睽之下强迫学生做伤自尊的事这就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自主逆反心理。

    (四)禁止逆反心理

    禁止逆反心理主要是由于这种禁止不仅引起人的注意,而且诱致人的注j馥力集中到“禁止”上。思政工作中的禁止逆反心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中忽视了青年学生所处青春期的好奇心理所致,最直接地表现在“越是不准干的事,越是偏要做”。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没有充分的教育疏导,而只是简单地禁止做某种事情,就会激起大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引发“探究反射”,形成与禁止相悖的意向和行为。如目前的情况是大学生校外同居现象日益增加,这种现象在当前的和舆论范畴中是不被提倡的,在高校里更是用严格的校规校纪加以禁止。不过只要思政工作者引导适当,加强对大学生的爱情观、性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现象会得到有效的控制。

    另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还表现出情境逆反和评定逆反等心理现象。情境逆反心理,是指因时机和场合不恰当而引起客体的逆反心理。情境逆反心理说明即使是对于应该接受的引导信息’由于引导时机和场合的不适宜,对象也会“紧闭心扉”予以抵制。评定逆反心理是由于思政工作者对思政对象不恰当的评价而引起的,过分地表扬与批评都会使思政对象产生抗拒和抵触的情绪。有许多老师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过分表扬中意的学生,这样往往使班内其他同学产生一种不公平、不服气的感觉;同时又自觉不自觉地过分批评那些不中意的学生,这样不仅被批评者不服气,甚至久而久之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敌对情绪,而且班内的其他同学会打抱不平。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常见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与大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关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体能和智能迅速发展,身体各种机能趋于健全,大脑发育成熟,思维和分析的能力越来越强,思维方式由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发散思维和抽象思维等方向发展,这为逆向心理的形成提供了生理基础。同时,大学生进入高校以后,其个性意识、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日趋强烈,需要多样化,情绪不稳定,自尊心和好奇心强,其心理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时期,在认知的过程中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和实际锻炼等方面还很缺乏,看问题易主观武断,极易产生认知偏差,有时为了满足自我表现和引人注意的需要,行为上有较强的反控性,在情绪和行为调控能力上易动荡多变和缺乏克制力。

    (二)由学校、家庭和等客观因素所致

    1.学校因素。如学校思想内容陈旧,不能鹪决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难以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单调、呆板、缺乏灵活性,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素质不高,不能够凭借自己的学识、人格魅力征服、说教学生,使学生产生认同感。

    2.家庭因素。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根本,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三是社会因素。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种种矛盾冲突和各种社会不良风气极易导致大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认识定位不清晰,努力和奋斗的方向不明确,生活动力不足,这使得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应对措施

    (一)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良好的人格形象

    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会产生信度逆反心理主要是由于对教育者的人格产生怀疑,对教育者的说教就会产生反感,并进而质疑教育内容的真实性和可行性。所以。教育者要身体力行、言行一致、为人表率,成为学生所敬重的人,这样才能得到学生心理上的认同,有效抑制逆反心理的产生。此外,教育者还要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了解并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学、心、、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且要善于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实践中经验教训,在实践中长见l识、增才干。

    (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既要与教育对象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相符,又要反映教育对象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内容须真实可靠,避免“假、大、空”,要体现时代性,富有科学性和针对性,要贴近学生关心的重点、热点问题,着重消除大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在方法上,要从灌输式向启发式、从说教式向引导式、从单一式向复合式、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魔分利用一切社会资源其是网络、多媒体和现代传媒等手段,改变以往静态化、程式化的思想教育工作方式,努力构建—个更加自由、平等、开放的交流沟通平台。

    (三)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心理素质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增强他们的政治信念,坚定他们的政治方向,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此外,还要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高校可以通过开设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通过心理咨询室、心理协会等载体,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引导和人格塑造,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和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大学思想政治素质好了,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能力强了,就能从根本上消除逆反心理的产生。

    (四)灵活运用教育机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性

    教育者要经常从受教育者的行动情绪反应来了解其心态与变化,要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等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时间、条件和情境。因人、因时、因地地运用说服、榜样、道德评价等方法进行正面引导。教育者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尤其对犯有错误的学生更应尊重;理解是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关心学生是要针对学生的合理需要,通过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来激发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教育者要有真挚的感情投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制“逆”,从而减少和削弱消极的逆反心理。

青春期逆反心理咨询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在对青少年的施教中,教师、家长履专职青少年教育的工作者,普遍感到当代青少年存在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现象,同时又表现出无计可施、无可奈何的状态。逆反心理正在使很多教育者的热情和积极性受到打击和动摇。为此,揭示逆反心理的实质、形成的原因,寻求解决的良策的问题便呈现在我们面前。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认知结构、判断能力和行为决策水平都有待提高,他们思维活跃但不稳定,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干扰。紧张的学习、激烈的竞争、单调的生活、成长的烦恼,还有来自家长、教师及学生自身的过高期望等,常常会诱发这些学生的消极情绪体验,产生不良的心理现象即逆反心理。《心理学大词典》的解释基本上把它的本质属性揭示了出来,是比较规范的: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

1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观原因

当今的青少年,虽未进入社会,但却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生、看待社会。然而他们的年龄、心理、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以及社会阅历和社会实践都与社会发展有着一定距离,表现出一种不适应态度,常常处于一种困惑的矛盾焦虑状态中。

1.1年龄与生理条件

逆反心理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可能产生,但青少年时期逆反心理是最重的。这主要是由青少年迫切希望扮演的角色要求与家长、教师对他们不合实际的角色期待发生激烈冲突所致。同时,也与青少年知识经验不足以及思维的片面性有关。当人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出现了第二性征,各种生理机能基本发育成熟,在心理上正处于断乳期,随着成人感的产生。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要求成年人把他们当大人看待。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而他们不久之前毕竟还是小孩,许多家长、教师的观念还来不及或不愿转变,仍把他们当成孩子看待,对于青少年的烦恼、要求不能充分地理解和给予积极引导。于是,青少年因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自然产生了很强的逆反心理。

1.2心理过程式展的不平衡

青少年时期,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往往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情感、意志的发展先于认知的发展上。在认识问题上,又容易出现非理性的认识。同时,许多青少年,由于他们的学习目的不同、需要不同、动机不同,在认知过程中,受每个人内部环境的不同影响,造成青少年在由知向行的转化过程中,不能正确地转到社会所要求的行动上来,因而极易产生逆反心理。

1.3好奇心的驱使

青少年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驱使,他们喜欢新事物和新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过强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上的认知需要可以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促使和推动学习者去探索有关的事物和认知信息。青少年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迷信、不盲从,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正是他们好奇心的具体表现。一般说来。人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就是所谓的“禁果逆反”。我们有些教师、家长禁止青少年做某事,却又不说明不能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使“不要吸烟”、“不要早恋”之类禁令达不到应有的预期效果,青少年对于被禁止、批判的电影、文学作品、理论文章却怀着极大兴趣去观看、查阅……“被禁的果子是甜的”,好奇心驱使青少年有时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也许并不甜的“禁果”。

1.4思维品质的发展还不够成熟

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质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加之社会经验不足,不懂得用历史的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在论证不足的情况下,固执己见,走向极端。这些青少年往往自尊心、虚荣心很强,但却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把教育者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对立面上,出现了在口头上回驳,在行动上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反心理。

1.5身心发展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

青少年的需要已从低层次的生理、安全需要,开始跃进式地大幅度向高层次的交往需要、理解需要、成就需要、审美需要发展。这个发展过程常常不是一帆风顺的,其往往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与阻碍,从而使青少年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挫折和心理冲突是人的心理发展过程的必然,由于各人的承受能力不同,反映出来的强度大小也不尽相同。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人,能够正确对待一切事物,比较容易调节自己的情绪,有能力把自己心理冲突的频率减弱,保持正常与平静的心理状态。然而,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有时难以正确对待一切事物,调节不好自己的情绪。没有能力把心理冲突平息下来。结果,挫折所带来的消极心理影响不断扩大,反控制情绪膨胀,逆反心理就会随之而来。

2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客观原因

2.1传统的文化观念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生产力状态决定了生产关系是以家庭为本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关系。家长是财产、生产分配的绝对管理者,家庭成员必须绝对服从家长。国家是家族的扩大,人人处在等级森严的伦理纲常的罗网中。在这种稳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家庭、血缘、宗法等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和作用下,形成和积淀了中国稳定的上下、尊卑、等级、秩序的文化心理结构。在这种心理积淀的作用下。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中,上级或家长强调自身的权威、特权,而处于相对被动地位的年轻一代,受西方文明、民主、自由等思潮影响,其思想、行为与长辈容易发生抵触、冲突,但东方宗法等级社会形成的消极的、依赖的、苟安的社会心理层面,大多数人不愿亦不能与其发生正面冲突,转而代之以抵抗方面较模糊、泛化的逆反心理。

2.2社会因素的影响

逆反心理的形成与一定时期的社会条件、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当代的青少年生长在改革开放时期,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情况下,泥沙俱下,鱼目混珠,一段时期以来,由于个人主义和金钱意识的泛滥,有些人民公仆成了金钱的奴隶。他们为了追名求利,置党纪国法于不顾,以权谋私、贪污腐化、行贿受贿、执法犯法等现象屡禁不止,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而对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多数人把它作为批评和监督领导干部的动力,少数人则以偏概全,不能分清党纪国法与不正之风的界限,不能区别绝大多数干部奉公守法与极少数败类营私舞弊的本质差别,一概采取不信任态度。这样就助长了逆反心理定势的形成,对宣传乃至宣传内容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这种心理氛围对青少年势必会产生一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2.3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不当的影响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开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当代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明显变化。首先,生活动机和意向呈多维性。他们愿意接受提供思考、提供选择的非程式化、非单一结论的观点。追求享受与奋斗并举的生活。愿意享乐与奋斗交替存在。其次,重物质、重利益、重现实的价值观。对物质生活热烈追求和向往,在精神生活中崇尚现实的快乐原则,对个人、对社会十分注重效益的兑现。再次,强调自我的存在。追求自由的人格。他们用怀疑的目光看待世界,不喜欢人云亦云,不喜欢现成的答案。十分珍惜自己的时间,强调自身的价值。面对这些新的特点和新的变化,原有的静态化、程式化的思想教育工作方式很难适应,由此产生了一种较强的惰性作用,容易引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3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调适与教育

对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教育者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现实态度。首先。要认识到逆反心理是一种跨文化的社会心理现象,这种现象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出现。只要根源存在,它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因此。对于青少年中出现的逆反心理,应泰然处之。其次,要正确分析逆反心理的性质。逆反心理虽是一种抵触性很强的态度,但是,积极的逆反心理却是一面明镜,如能加以正确地利用和引导,既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促进我们改进教育工作的方式与方法。对待青少年中消极的逆反心理,应注意分析原因进行克服、矫正和调适教育。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3.1着眼于社全环境和社全条件的改善,杜绝逆反心理再生的社会土壤

只要我们把改革开放坚持进行下去,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不断地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只要我们不断推进社会进步和民主化的进程,通过扎实有效地搞好各级领导干部的“三讲”教育,严厉打击经济领域的犯罪分子和刑事犯罪活动,使党风和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好转,逆反心理产生的许多消极因素就会失去存在的条件。

3.2着力提高瓴导干部和征工队伍的素质,消除逆反心理产生的转发因素。

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学校领导和教师。应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的才智、能力、水平、德行与所履行的职责相符,只有“有理想的人讲理想,守纪律的入讲纪律,有献身精神的人讲献身精神”,榜样示范。现身教育,才最有说服力。

3.3努力增强青少年的信任感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教育者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做大量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我们不能用老眼光看新问题,要根据2l世纪青少年的特点,改革和更新教育内容和方法,要努力克服宣传教育中的模式化、八股调、“假、大、空”。要实事求是,改进工作作风,尽力教育、引导和满足青少年的政治期待。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发挥非权力因素。增强青少年的信任感。在充满信任的环境中,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和稳定的心理系统,奠定其克服逆反心理的心理基础。

3.4开展科学的思想品德教育

要按照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科学的教育。首先应认识到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他们会出现5大高峰:体力高峰、智力高峰、社会需要高峰、创造高峰、超常行为高峰。这5大高峰反映了青少年心理上的5大特点:好胜、好奇、好变、好动、好疑。相应地会出现3大矛盾: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广阔性、灵活性与传统思维模式及正统思想的矛盾;自我意识的独立性与社会依附关系的矛盾;强烈的需要与道德、法制观念及社会物质文化条件的矛盾。只有了解了这些矛盾,善于调节和处理好这些矛盾,才有可能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

3.5要重视青少年的自我教育,注意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