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骨折康复训练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R2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88-0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的实验对象来源于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95例首次发生尺桡骨双骨折、符合要求的患者,将他们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共有48例患者,其中男30人,女18人,平均年龄在13~25岁,一般在受伤后3~7天到医院接受就诊;对照组共有47例患者,其中男27人,女20人,平均年龄在15~27岁,一般在受伤后2~6天到医院接受就诊。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部位、骨折方式等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对尺桡骨双骨折的诊断情况作为诊断标准[ 1 ],所选病例都是首次发生尺桡骨双骨折病住院。排除以下四种骨折患者:①病理性骨折;②代谢性骨病;③发生骨折且患有先天性的心脏病或其他心脑血管疾病;④复发性骨折。
1.3 方法
1.3.1 治疗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护理治疗,实验组进行康复训练护理,两组患者同时都进行一些固定、功能训练等基本的临床治疗,对实验组进行的康复训练护理一般分为四步进行治疗:心理状态恢复、恢复训练、主被动训练、刺激训练。①心理状态恢复:骨折一般是在某一情况下突然发生意外事故而引起的,受伤后患者的气血不畅、经脉受损,会出现一些局部的瘀伤,同时患者的心理也会受到较大的创伤,心里紧张不安,对治疗充满恐惧,无法承受突如其来的剧痛,对于身体上的残疾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心理状况不佳,不配合医院接受治疗,因此在进行恢复治疗之前,要先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疏导,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病情并正确的对待,不自暴自弃,不能让患者由于康复训练时的疼痛而放弃痊愈的可能性,强调接受康复训练护理的必要性。②恢复训练:手术成功后,需要接受一定的恢复训练来巩固治疗效果,防止由于不正当的运动造成骨头连接不正常,进行一些常规的手臂恢复训练,双手握拳、张开运动,手指灵活训练,经常活动肩关节、肌肉,每天进行3或4次训练,时间不宜过长,每次时间不要超过15分钟,切忌做前臂旋转运动,保持肘关节屈曲90°前部中立位,至感觉轻微疲劳时停止训练。③主被动训练:在患者不进行恢复训练、卧床休息期间,医护人员应该教给患者进行关节活动的主动训练方法。轻轻旋转按压手臂内侧、逐渐增加按压力度至各关节,由其家属或医护人员对其进行被动训练或用运动器材进行辅训练,活动患者发生骨折手臂的关节、肘部,同样,时间不宜过长,与恢复训练的时间相似即可。
1.3.2 疗效判断标准 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制定的标准作为评判患者治愈情况的观察指标,将患者的恢复情况分为三种情况。完全治愈:骨折处恢复良好、前臂功能恢复;好转:骨折处连接、对位基本可以,前臂功能基本恢复;未愈:骨折处没有完整对位,前臂功能没有恢复等三种。
1.3.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4.0软件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处理。P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在石膏拆除90天后手臂功能的恢复效果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也有差异,实验组共有3例并发症患者,对照组有14例并发症患者,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病率差异显著(χ2=4.172,P
3 讨论
在骨科疾病中,前臂尺桡骨双骨折是最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一定要进行相关的康复训练护理,以确保骨折处可以正常地对位,尽早痊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3]。否则,如果没有接受康复训练,骨折处对位不正,会对手臂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并且会伴随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要根据患者的骨折位置和受伤程度进行康复训练,强度要逐渐加强,活动时间逐渐延长,本次研究的康复训练分为患者心理状态恢复、恢复训练,休息期间主被动训练和外界刺激训练等四步。
实验结果显示,接受康复训练护理的患者的手臂功能恢复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并且并发症发生率低,说明尺桡骨双骨折患者进行一定的康复训练护理可以帮助手臂功能的恢复,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尽早痊愈。
参考文献
[1]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3(9):356-369.
【关键词】 康复训练; 胫骨平台骨折; 膝关节功能
中图分类号 R68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5-0039-02
胫骨平台骨折是常见关节内骨折,占全部骨折1%,占老年骨折8%[1],该类患者大多数是由于高能量损伤所致出现系统症状,由于骨折劈裂、塌陷,对膝关节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该类患者致残率较高,如果不能及时利用合适方法对其进行治疗,通常情况下会遗有各类并发症,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笔者所在科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进行早期系统康复训练,疗效显著,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6月42例患有胫骨平台骨折病例,进行分组,其中21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并与同期采用早期康复训练的21例患者治疗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6月收治的42例患有胫骨平台骨折病例,致伤原因:高处坠落5例、摔伤15例、车祸伤18例、重物砸伤4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对照组男11例,女10例,平均年龄(33.0±4.2)岁,观察组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30.0±3.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一般临床治疗 两组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术后卧床休息,常规抗感染止痛,促进骨折愈合等药物治疗。
1.2.2 康复治疗 观察组患者除常规治疗外,当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后即行早期康复训练。术后由康复治疗师、护士共同制定康复训练计划。(1)心理康复护理:医务人员对患者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采用健康教育,个别交谈,用语言鼓励患者,提高患者自信心,树立战胜疾病信心。(2)功能锻炼:术后麻醉清醒后即可进行股四头肌静力性收缩及踝泵屈伸锻炼,术后24 h后可行直腿抬高,病情允许术后48 h后可行CPM锻炼,循序渐进,其速度与范围视患者病情及切口情况进行调整,禁止过早负重。术后2周指导患者坐床进行屈伸练习,术后3~4周增强肌力锻炼为主,同时增加膝关节主动运动,在屈曲最大程度上维持5~10 s,每次屈曲5~10次,每天练习2~3次,力量以膝关节产生轻微酸胀向无明显疼痛为宜,术后4~6周膝关节屈曲高度按行90°,加以练习后,情况许可,加大活动幅度,但要严格保持6~8周患肢不负重,根据X线中关节骨折愈合情况决定负重质量,情况允许,可慢慢指导离床活动,利用辅助器练习躯体转移。术后3~4个月可使用单拐练习,逐步加大膝关节活动度。(3)理疗:术后48 h热疗,红外线照射,2次/d,30 min/次;超声波,软化瘢痕,松解。(4)按摩与被动主动运动:在康复治疗师及家属配合下对患者进行按摩和被动活动。
1.3 疗效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骨折治疗效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9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骨折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
3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是常见关节内骨折,严重者合并半月板、韧带腓总神经损伤,故该部位对膝关节完整性、活动度有很大影响。术后正确系统进行早期康复训练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清除肿胀,还能预防深静脉血栓、关节粘连,促进骨骼生长,减少并发症发生。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正确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是功能恢复的关键。康复锻炼争取在骨折复位,固定后尽早进行,并贯穿整个骨折愈合过程。术后早期使CPM治疗可增加关节营养代谢能力,刺激可使间质细胞分化成关节软骨,加速关节软骨与其周围组织愈合,同时CPM可防止关节粘连和僵硬。膝关节术后采取早期主动运动训练,能有效促进血液及淋巴回流,从而缩小关节内外肌肉组织粘连和挛缩几率[2]。骨折术后,应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锻炼计划,指导、鼓励正确完成,定期评价康复成果,锻炼应循序渐进。根据骨折类型及内固定的情况,严格控制下的延迟负重训练,对防止关节面塌陷重要意义[3]。术后系统地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是取得远期疗效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荣国威,王承武.骨折[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19.
[2]方丽.膝部骨折患者术后两种功能康复方案的比较[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6,14(4):56-57.
关键词:股骨颈老年患者;术后护理要点;术后康复锻炼
股骨颈老年患者的多见病症是股骨颈骨折,其发病率是随着年岁的增长而上升的。由于我国目前人口结构呈现老年化的趋势,股骨颈老年患者的比例日益增加[1]。股骨颈骨折在临床中存在股骨头缺血坏死以及骨折不愈合的危险病症。对股骨颈老年患者通常采用的是手术治疗,并在术前、术后辅以有效的护理,在术后对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有效的R床护理以及康复锻炼对患者的顺利康复具有重要意义[2]。本文以82例股骨颈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股骨颈患者的临床护理以及术后康复锻炼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3年5月~2014年15月82例股骨颈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股骨颈骨折,采取髋关节置换手术。排除标准[3]:①智力或认知障碍及精神类疾病患者;②合并严重免疫系统疾病者;③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或心功能异常者。其中男45例,女37例,患者年龄50~76岁,平均(55.2±3.2)岁,患者文化程度:小学及初中31例,高中及以上51例;所有患者均知悉本组研究目的,被告知研究方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一般护理 在术前做好各项指标的检查工作,医护人员应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告知手术相关知识以及进行术前功能锻炼。在术后严格控制患者,谨遵医嘱,保持患者平卧6~8 h,调整平卧姿势[4]。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术后注意事项的讲解。术后48 h之内对患者进行常规心电监护,定时检查观察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例如意识状态、心率、体温、血压等的变化。
1.2.2管道护理 由于术后患者常规保留术区负压引流管、导尿管、吸氧管等相关管道[5]。在对患者进行术后护理时要注意采取管道护理。导尿管需要在患者术后24 h之内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医嘱进行夹闭。锻炼患者的膀胱收缩功能,对患者进行定时,时间间隔为2~3 h。统计患者24 h的尿量,静脉输液量由此决定。为避免患者的肾功能损害以及尿道感染,导尿管需要在72 h内拔除[6]。对术区负压引流管应做好引流器中引流液量以及颜色的记录,保证引流管畅通,每间隔30 min进行一次引流管挤压,方便掌握患者病情。
1.2.3疼痛护理 通常股骨颈老年患者在术后2~6 h会出现较剧烈的疼痛。因此,护理人员应对此作出及时的反应,依据患者的疼痛状况以及医生的嘱咐进行相应的处理。由于术后疼痛刺激会造成患者的情绪以及血压的波动、进食量减少、术后手术切口愈合变慢、手术效果受影响等,故而对患者进行疼痛处理要及时有效。可依据患者的疼痛状况选择进行肌注或是口服镇静剂、止痛药的给予,疼痛严重患者可以采用镇痛泵,但必须在48 h内进行拔除,以免引起其他并发症状。
1.2.4饮食护理 饮食护理对股骨颈患者的术后康复具有促进作用。由于老年患者的消化能力较差,对患者进行饮食护理通常提倡术后饮食清淡,进食高蛋白、高钙、高热量、高锌、高铁、低脂、低盐等食物。依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食水果、时蔬,进行维生素的补充,促进手术切口愈合。对伴随其它病症的患者应进行特别饮食指导,例如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应按照糖尿病饮食方式结合术后饮食注意事项进行专门的饮食指导。
1.2.5并发症的预防以及护理 观察患者的各项指标,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进行相关的预防,可采取常规性预防药物以及加强上述各个方面的护理工作。对发生并发症的患者,依据患者的并发症类型进行相应的处理。对深部静脉血栓患者进行溶栓、抗凝治疗。对压疮患者进行清洁皮肤、清洁床单、定时翻身的处理。对肺部感染患者进行床头抬位、定时翻身拍背、鼓励有效咳嗽、雾化处理以及抗生素的应用等护理措施。
1.3观察指标 采用Harris评分对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7],满分100分,优良:≥90分,较好:80~89分,尚可:70~79分,差: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x±s),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康复训练
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依据患者病情结合医嘱对患者进行床上练习、站立练习以及行走练习[8]。练习过程中注意患者的可耐受情况、练习次数以及关节练习的标准姿势。依据患者的病情进行科学的康复训练时间、次数以及训练量的安排,并结合患者的康复训练过程中的病情发展对最初的康复训练方法进行适当的改变。
3 结果
对比分析患者术后护理及康复训练前后的髋关节功能。术后护理及康复训练前患者的髋关节恢复率为75.60%明显低于术后护理及康复训练后患者的髋关节恢复率92.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4 讨论
股骨颈老年患者通过手术的方式能够治疗股骨颈骨折,但是在术后由于各种复杂原因会造成并发症以及手术效果不佳的状况,因此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以及康复训练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对比分析患者术后护理及康复训练前后的髋关节功能。术后护理及康复训练前患者的髋关节恢复率为75.60%明显低于术后护理及康复训练后患者的髋关节恢复率92.70%。
综上所述,对股骨颈老年患者进行术后护理以及康复锻炼能够促进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保证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苏媚菊.两种不同术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的康复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10,09(7):24-25.
[2]纪艳芬.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4,07(34):44-46.
[3]褚彦青,许建发,王进,等.术前及术后康复训练对肿瘤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作用研究[J].河北医药,2015,07(30):1115-1117.
[4]李佳英.股骨头置换术后护理体会[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01(34):122.
[5]谭明玉.老年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3,04(34):137-138.
[6]张艳姿.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01(30):28-30.
关键词:综合康复训练;膝关节周围骨折;护理满意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因各种原因造成膝关节周围骨折的患者越来越多。膝关节周围骨折常常伴随组织损伤,这就会引起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疼痛体验,传统的镇痛方式已经不足以满足如今人们的需要[1]。为探察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综合康复训练的效果,我院专门成立研究小组,现将研究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中进行护理的100例膝关节周围骨折手术患者为观察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38例,年龄12~79岁,平均年龄38.4岁。病程1h~1d,平均为2.3h。胫骨平台骨折30例,髌骨骨折21例,股骨髁间骨折17例。均为单一闭合骨折,行手术治疗,均排除其他身体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结合临床病史、生化检查以及相关体征进行确诊。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作为观察组,一组为对照组。两组相关资料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于对照组的患者进行普通护理,内容为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普通程度心理干预、饮食之道和恢复锻炼;观察组患者此基础上给予更人性化的舒适护理。首先,在手术完成后要保持患者舒适,适当抬高患肢,采用平卧位或健侧卧位以免患肢肿胀,促进血液循环。对于患者疼痛的部位可以采取冷、热敷的方法,冷敷可以促进局部麻醉效应从而减少炎性水肿,热敷可以缓解肌肉痉挛从而增加疼痛处血液供给。其次,保持患者生活环境的整洁,多进行沟通。与患者沟通时需要保持耐心,态度和蔼,理解患者的感受。在患者疼痛时可以通过幽默的方式来缓解患者的疼痛,分散注意力。此外,用石蜡油作为媒介,定时给患者患肢进行局部按摩,通过触觉刺激来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2]。手术后指导患者进行一定的放松训练,慢节奏的呼吸松弛训练也可以帮助患者抑制疼痛,在情况好转后可以开展早期康复训练,康复训练的目的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提高护理质量。物理护理能够获得很好的成效还需要心理疏导的辅助,舒适护理干预重视患者行为和心理因素的有机结合,鼓励患者正确应对伤痛,消除恐惧心理并积极配合护理。在术后早期主动训练的基础上配合关节活动范围(ROM)被动功能训练。方法为:术后第1~2d,1次/d,1~2 h/次,伸屈幅度为30°;第3~5d,2次/d,1~2 h/次,幅度为45°~60°;第6~8d,2次/d,2 h/次,幅度60°~75°;第9~11d,2次/d,2 h/次,幅度75°~100°;第12d以后,3次/d,3 h/次,幅度100°~130°。患者平卧,下肢伸直同时绷紧大腿;练习膝关节:先试行在窝部位垫一软圆枕,使足跟部位离开床面;患肢部分负重:先让患者在健康秤上估计力量等。充分利用健侧肢体进行模拟训练。
1.3 评价标准 手术后6、12、24、72h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评估,统计疼痛的患者数;手术后对患者进行满意度的问卷调查,满意度采取百分制,80分及80分以上为满意,80以下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见表1,表2。
3 讨论
膝关节周围骨折所产生的急性剧痛会导致患者情绪低落以及睡眠不足,从而减缓患者的康复,尤其对于同时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疼痛会刺激血压升高,引起心肌梗死等一系列不良反应,严重时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3]。
在舒适护理中,辅助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放松全身的肌肉,从而减轻疼痛。通过按摩的方法对患者的患肢进行物理刺激,可以加速血液循环,扩张血管和淋巴管,增加血液和淋巴液的流动,防止血管、肌肉组织的痉挛,降低周围血管的兴奋度。同时,心理上的疏导能够让患者感觉更加重视和关心,加强语言的沟通可以帮助患者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从精神上舒缓患者的伤痛,从而提高护理的满意度。在研究调查结果中,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后疼痛人数为6h88例,12h76例,24h44例,72h10例,比对照组有明显减少,除6h外,各时间疼痛人数的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于膝关节周围骨折手术后患者进行综合康复训练能够更好地减轻患者伤痛,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竞超,罗从风.膝关节周围骨折诊治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2,33(2):258.
【关键词】 CPM训练; 膝关节周围骨折; 功能恢复
中图分类号 R68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3-0143-03
临床膝关节周围骨折常见于股骨髁上骨折、股骨髁间骨折、胫骨平台骨折或髌骨骨折,由于骨折接近膝关节,波及到关节面,易影响膝关节活动。骨折后常需手术治疗,但创伤、手术及术后制动可导致肌肉、关节及骨的病理变化,局部粘连可使膝关节功能丧失,造成一定的致残率[1]。文献[2]提示,制动超过3~4周,常可造成膝关节某种程度不可逆的永久性僵硬。膝关节周围骨折在坚强内固定的基础上,术后早期使用持续被动运动器(Con-tinous passive motion,CPM)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笔者所在科室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术后是否使用CPM进行功能锻炼分成两组,并对两组住院期间及术后1、3、6个月复查结果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科室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56例,依据术后是否使用CPM锻炼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28例,男22例,女6例;年龄15~67岁,平均(42.7±3.4)岁;受伤原因:跌落伤14例,车祸伤11例,其他原因3例;骨折类型:股骨髁上骨折6例,股骨髁间骨折2例,胫骨平台骨折12例,髌骨骨折8例;内固定方式:髓内钉
2例,股骨远端外侧接骨板4例,股骨锁定钢板3例,动力髁螺钉2例,胫骨近端锁定板9例,张力带钢丝4例,髌骨爪4例,术后第3天CPM锻炼,再配合传统的康复训练。对照组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18~76岁,平均(40.1±3.8)岁;受伤原因:车祸伤12例,跌落伤14例,其他原因2例;骨折类型:股骨髁上骨折2例,股骨髁间骨折2例,胫骨平台骨折12例,髌骨骨折12例。内固定方式:股骨远端外侧接骨板3例,动力髁螺钉1例,胫骨近端锁定板10例,髓内钉2例,张力带钢丝7例,髌骨爪5例,术后6 h开始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受伤原因、内固定方式以及内固定稳定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术后先看X线片,了解患者骨折情况,内固定方式、内固定的稳定程度与医师共同制定康复计划,包括CPM训练开始时机、初始角度、增加度数、速度、每日训练时间。术后第3天开始使用CPM机锻炼,屈曲角度从30°~60°逐渐增加,每次增加5°~10°,直至患者的最大耐受程度,频率要求1~8 min一个周期,术后速度宜慢,以后逐渐加快,运动时间30~60 min/次,2次/d。CPM训练间歇期间指导患者行传统的康复训练。
1.2.2 对照组 采用传统的康复训练,术后6 h~3 d行肌力训练,股四头肌、N绳肌等长收缩,每次收缩10 s、放松10 s,30~40次/组,7~8组/d;踝关节背伸、跖屈练习,每次背伸10 s、跖屈10 s,30~40次/组,7~8组/d;3~7 d行髌股关节被动全范围训练,分别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缓慢用力地推动髌骨,5~10次/组, 3~5组/d,除髌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其他骨折可行直腿抬高训练,10~20次/组,
5~8组/d;4~8 d在肌力训练的基础上进行膝关节被动、主动活动,屈伸范围以患者感到疼痛但能忍受为度,30~40次/组,7~8组/d;8~14 d膝关节活动逐渐由被动活动过渡到以主动活动为主;2周以后可使用助行器下地活动,患肢不负重,根据复查X线片检查结果,术后4~8周开始进行由部分负重逐步过渡到完全负重训练。
1.3 术后膝关节功能评估指标
分别于术后第1天、2周、1个月观察记录膝关节屈曲度;出院3、6个月采用1989年美国膝关节外科学会的评分系统(knee score system,KSS)[3]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膝关节主动屈曲度比较
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后第1天、2周、1个月对膝关节屈曲度作观察对比,未采用CPM机康复训练之前两组膝关节屈曲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CPM机康复训练之后两组膝关节屈曲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随访率为100%,随访后全部患者均回院复查,术后3、6个月复查时采用KSS评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膝关节是人体的负重关节,关节的活动度直接影响肢体功能。膝关节损伤术后由于较长时间制动,往往导致静脉及淋巴回流不畅,渗出的浆液纤维蛋白留在关节囊产生沉积,最终成为纤维组织,而发生纤维粘连。加上创伤后膝关节周围组织出血、渗出、血肿机化,形成纤维瘢痕,致关节囊挛缩、粘连、关节僵硬或强直,从而严重影响了膝关节的正常活动,而导致关节功能障碍[3]。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尽早功能锻炼可避免关节粘连、僵硬,尽快恢复膝关节功能。有研究表明,膝关节术后第二天即出现新生胶原组织,术后5~7 d达到高峰,如不干预,胶原纤维随意沉积,将限制关节运动[4]。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骨科专家Salter[5]经过大量实验提出了CPM的概念。有研究表明,持续被动活动可刺激关节软骨有限的愈合能力,促进全层软骨损伤的愈合,同时还可有效地预防关节内粘连,防止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6]。CPM关节恢复器是以持续被动运动理论为基础,通过模拟人体自然运动,激发人的自然复原力,发挥组织代偿作用,进行下肢关节功能恢复训练的一种仪器[7]。CPM从70年代后期应用于临床,通过30多年的发展,该技术广泛应用于骨关节病领域,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CPM早期使用,但不能替代主动运动,功能锻炼的最终目的是恢复受伤肢体的正常使用能力。在一定条件下,被动活动固然可以预防关节粘连僵硬,或使活动受限的关节增加其活动范围,但最终仍需要有神经支配下的肌群来运动关节和肢体,防止肌肉萎缩,恢复肌肉张力,协调肌肉的支配能力等,只有依靠主动的功能锻炼才能取得[8]。因此,在CPM训练间歇期进行传统的功能锻炼,更能有效地防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早期使用CPM配合传统康复锻炼组,术后2周、1个月膝关节主动屈曲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膝关节周围骨折坚强内固定术后早期使用CPM配合传统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及膝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卢微微.CPM机在膝关节周围骨折中的应用及护理[J].浙江临床医学,2012,14(1):123-124.
[2]荣国威.骨折[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41.
[3]高健,潘莹.CPM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的临床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4,2(7):59-60.
[4]郑诗俊,陈欣杰,沈计荣.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配合CPM机锻炼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4):380-381.
[5] Salter R B,Simmonds D F,Malcolm B W,et al.The biological effect of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on the healing of full-thickness defects in articular cartilage.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in the rabbit[J].Journal of Bone & Joint Surgery American Volume,1980,62(8):1232-1251.
[6]戴力扬,卢建熙.持续被动活动在膝关节外科中的应用[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4,4(4):245-247.
[7]郭雨春.CPM机的临床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1,7(36):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