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典音乐相对论

古典音乐相对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典音乐相对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典音乐相对论范文第1篇

在西方,“艺术音乐”一词习惯上指用较复杂的结构和一定的创作理论创作(书写)音乐的传统以及与民间音乐(folk music)、流行音乐(popular music)相对而言的一种音乐类型。CI,这类音乐的特征是注重形式风格和创作技术的复杂,与通俗音乐相比,听众要完全领会需要花费更大的努力。pl艺术音乐也称严肃音乐(serious music)或博学音乐(erudite music),主要指西方历史上的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同时也包括现当代的电子艺术音乐(electronic artmusic)、实验艺术音乐(experimental art music)和极简抽象派艺术音乐(minimalist music)以及“一些更具挑战性的爵士、摇滚音乐类型,”C3,但不包括通常被认为是通俗音乐的形式。尽管有某些作品处于艺术音乐和通俗音乐二者边界或者被包括在两种类型中,但是它们通常不同;C4I同样尽管有某些类型的作品处于艺术音乐和传统民间音乐之间,但是艺术音乐被认为和传统民间音乐不同。

在国内,“艺术音乐’一词的使用与西方一样,主要指一种音乐类型或音乐模式。主要出现在以下学者的文论中。田耀农在《民族音乐与艺术音乐的最后分野》16I一文中认为,“艺术音乐指的是人类以声音为物质材料所进行的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表达自身感受的声音世界的实践活动”,“井认为这种音乐开始出现于欧洲]2世纪,但一直到巴罗克时期才开始“真正获得和绘画、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相等的位置”,即“]600年。以佩里(]561一]633)作曲的歌剧《尤丽狄西》的正式演出为标志,开始了艺术音乐的新时代,在经历了巴罗克]50年的积累之后,]9世纪上半叶逐渐形成了以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的个人创作作品为典范’的艺术音乐模式,这里作者在强调艺术音乐在欧洲]9世纪上半叶以前的历史演变的同时,也指出了艺术音乐的“按照美的规律创造”、“非功利性”、“供人赏听”等特征。作者进一步认为,艺术音乐是一种音乐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当“艺术音乐的思维和行为模式确立后,如同现代教育模式和科学技术一样,迅速传遍了世界各个民族或地区,就像没有必要把大学、汽车称作西方大学、西方汽车一样,也没有必要把艺术音乐的这种音乐模式称为‘西方音乐”。显然。作者所谓的艺术音乐主要指一种音乐文化模式。

杨燕迪在《音乐的“现代性”转型“现代性”在20世纪前期中西音乐文化中的体现及其反思》一文中谈到西方音乐的“现代性’转型时指出,“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和城市文化在20世纪的不断成熟,音乐的品种开始明确分化为彼此有别但又相互依存的三大种类:艺术音乐、民间音乐和流行音乐。……艺术音乐以专业作曲家的创作为中心,着力于具有深刻人文思想内涵和严肃审美意趣的开掘,在音乐表现上讲究创新意识和个性追求。但其严重的危机在于,其明确的社会功能趋于减弱,对社会的文化影响力趋于衰微。另一方面,听众与新创作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趣味趋向保守,由此造成日常音乐生活中传统的保留曲(剧)目占据支配地位。”这里作者所指的“艺术音乐”也是一种与民间音乐、流行音乐相对的音乐类型,是产生于西方近代以来的“以专业作曲家的创作为中心,着力于具有深刻人文思想内涵和严肃审美意趣的开掘,在音乐表现上讲究创新意识和个性追求’的音乐类型。

张伯瑜在《中西音乐关系讨论中概念与内涵的错位》一文中认为“专业艺术音乐作为一种众多个体创作的结果主要体现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满足的是社会审美的需求”。这里作者在“艺术音乐’前加了“专业”二字,从名称上就突出其“专业’特征。作者认为,这种音乐产生于西方,即它的“中心’在西方,但在它的影响下,世界其他地区也都有了专业艺术音乐,“可以说,西方专业艺术音乐已成为人类所共有的财产,成为各国音乐文化的一部分。广泛一点说,已经是世界的了。……西方的专业艺术音乐承载着人类共有的审美因素,被世界各国人们所接受,成为了人类的共有财产,另一方面,世界选择西方专业艺术音乐时除了全盘引进,常常予以民族精神和民族音乐因素的注入。至此,它还是西方的吗?源于西方的专业艺术音乐承载着人类的共性因素,以同一种语言传递着不同的话语。”这里作者也是基于三大音乐类型而言的,和田耀农一样,更加强调了艺术音乐思维模式的普适性,

在其它一些论文中出现“艺术音乐’一词时,也有一定的所指。如杜亚雄在《数字“三”在西方艺术音乐中的象征意义》l’l中称“本文中的‘西方艺术音乐’是指由欧美国家专业作曲家创作的音乐,和西方国家中狭义的‘音乐学’(MusIc00。gy)调研的范围相一致”;高士杰在《基督教精神与西方艺术音乐传统》rTo,中的“艺术音乐’概念也是指从格里高利圣咏发展而来的由专业作曲家创作的音乐;古宗智在《“艺术音乐”的传播者一姜筑》IIIl一文中说”艺术音乐’指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作曲家创作的作品,这个概念的科学内涵虽不那么缜密,但其外延指向约定俗成,故袭用之。’等等。

以上可看出,“艺术音乐”一词在国内外的使用中虽有表述和范畴的不同,但主要指与民间音乐、流行音乐相对的一种音乐类型及其文化模式,这类音乐的主要特征是专业作曲家按照一定的理性思维模式和较复杂的理论技术创作的。这种音乐类型主要产生于。西欧]7,]9世纪,到]9世纪中叶,这种音乐的创作思维、创作手法、创作理论以及表现形式等成为一种“范式”渗透在音乐教育、音乐表演、音乐评论、音乐研究、音乐欣赏等各种音乐活动中。

]9世纪中叶以后,艺术音乐的范式向世界各地传播,世界多数地区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这种音乐类型,井产生了具有本国或本地区特色的艺术音乐作品。相对而言,西欧以外的东欧、北欧和美国在]9世纪就较早地接受了这种音乐类型。112,其次是日本等现代化启动较早的国家或地区。20世纪以后,世界多数地区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开始都已不同程度的借鉴或接受了艺术音乐的文化模式。20世纪下半叶以来,“学习西方专业艺术音乐已成为世界各国人们的选择之一,如钢琴是显示受到良好音乐教育的标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含有西方音乐内晃鞣绞降囊衾盅г涸谑澜绺鞴处处可见。”这种音乐类型向中国的传人始于]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这种音乐类型的传人冲击了我国原有的音乐理论、创作方法、表演形式、音乐风格、音乐格局等,因而,我 国接受这种音乐文化的过程带有曲折性。在20世纪初和20世纪末产生过两次大规模的有关“中西音乐问题”的争论或讨论,尽管这一接受过程曲折,也无论这种接受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好是坏,但现实是,到2]世纪初,“中国目前有九所专业的音乐学院,有数十所大学的二级音乐学院,有上百所大学或艺术学院中的音乐系,它们构成了一个庞大的音乐教育体系。然而,这个体系无论在其形成的过程中,还是在其教学模式的设计上无不受到西方专业艺术音乐的影响。””’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我国已经接受并发展了这种音乐文化模式。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无论是英语的“。rt music’还是汉语的“艺术音乐’,都是由两个词组成的短语。按照语言习惯,前面的词是“修饰语”,它的功能是对后一部分的修饰或限制,后一部分叫“中心语”,它才是整个短语的核心,即“艺术”是用来修饰或限定“音乐”的。按照这一逻辑,“艺术音乐”,实指有艺术性的音乐,虚指艺术中的音乐。那么,何谓艺术性?一般的理解是“艺术作品通过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所达到的准确、鲜明、生动的程度以及形式、结构、表现技巧的完美的程度。0C15l作为艺术组成部分中的音乐,和绘画、戏剧、舞蹈、雕刻等一样,是一个概括性的泛指概念,它包括所有的音乐,只要能被认为是音乐,那就是艺术的组成部分。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艺术类型或作品都具有鲜明的艺术性,为此,一些理论家又将艺术划分为美的艺术、流行艺术、民间艺术等几个范畴。如英国当代艺术社会学家亚历山大在其《艺术社会学》一书中就这样划分艺术。其中美的艺术中的音乐部分,正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艺术音乐,包括歌剧、交响乐、室内乐等艺术性强的音乐。”尽管这样的划分就未必准确、令人信服,但至少说明美的艺术与民间艺术、流行艺术之间是有区别的。

由于艺术音乐是按照人类传统的音乐思想、音乐理论、音乐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和古代(主要是古希腊)音乐在某些方面有渊源关系,到]8世纪的“古典主义”时期,似乎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因而,人们又时常把艺术音乐称为‘古典音乐”。但是“古典音乐”一词是“泛指过去时代具有典范意义或代表性的音乐(不包括民间音乐)。有时专指西方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音乐,特别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或师法于该乐派的音乐。亦常用作现代派音乐或爵士音乐的对称。”’l“古典”一词所强调的是两个层面:“古”是指与“今”相对的时间概念;“典”指一种标准或法则。按照这一含义,“古典音乐”的基本含义应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在一定时期认为正宗或典范的音乐。应该说,这种音乐多数民族或国家都有,这一含义中的“古”字又把今天的具有古典特征的音乐排除在外了。因而,在汉语范围内,用“古典音乐”一词来称谓艺术型和审美型音乐时并不能简明涵盖其本质特征。

由于艺术音乐主要形成于西欧社会转型期,这时期产生了许多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文化运动和思想潮流,如“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启蒙运动”、“理性主义’、“古典主义”等。在这些文化运动和思想潮流的影响下,当时的文学艺术都力求反映和表现这种“时代精神’一一人类的精神、文化、思想,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等。当时的艺术音乐在题材内容上也具有严肃性、思想性和社会性等特点,所以,人们时常把艺术音乐又称为“严肃音乐”。但是,“严肃音乐’一般是从题材内容的角度对音乐所作的一个分类概念或术语。它是相对于娱乐性质的音乐而言的“泛指题材内容严肃、艺术形式严谨、在较大程度上具有认识、教育和审美意义的音乐。”这一概念强调的是音乐题材内容的严肃性与社会性,“诸如颂扬民族的光辉历史,赞美祖国的壮丽河山,讴歌崇高的革命理想。描写被压迫人民的苦难,倾诉个人的不幸遭遇等,均属严肃音乐表达的范畴。”但并不突出音乐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因而,在这一概念下,“不仅包括众多的音乐体裁,如交响曲、康塔塔、清唱剧、歌剧、舞剧、室内乐,也包括大量的民间歌曲,如劳动号子、叙事歌曲、史诗;同时包括与政治、宗教有关的典礼仪式音乐、军乐、革命歌曲、宗教音乐等。叩‘,尽管艺术音乐中的多数作品在题材内容上具有严肃性和社会性的特点,但是,题材内容的严肃性和社会性只是艺术音乐的部分“灵魂”,而不是全部。艺术音乐及其理论与形式之所以能向世界各地流传,既有题材内容严肃性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艺术音乐具有强烈的艺术性与普适的审美性及创作和表现艺术音乐的普适的理论与各种形式。此外,题材内容严肃的音乐在世界各地区和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因而,用“严肃音乐”来指称艺术音乐时,也不能准确涵盖其基本特征。

古典音乐相对论范文第2篇

从中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史来看,不少的科学家和学者不仅在各自的学科领域里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在音乐艺术面方面的修养也达到了一定的境界。爱因斯坦被称之为20世纪的科学巨匠,在物理学上取得的成就犹如一颗颗璀烂的明珠,照亮着现代物理学前进的道路。爱因斯坦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除了坚贞地探索科学的真理外,他对艺术,尤其是音乐艺术十分偏爱,他既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又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音乐这个充满艺术幻想的精灵常常不知不觉的融入到他的脑海中,与他的科学创造不断撞碰出火花,这种充满幻想与神秘的火花最终摧生出举世闻名的相对论说学体系。从大量的文献资料表明,爱因斯坦对古典音乐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而现代脑科学研究证明,古典音乐对人的创新潜能的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充分开启人的想象思维能力,爱因斯坦从他的音乐学习与欣赏中深深地感到了这一作用,因而,他十分重视从音乐的学习中去发展自己的想象力,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与发展,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从爱因斯坦的论述和他所取得的成就中可以看出,音乐是他进行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手段,是他的科学创新取得辉煌成就的动力和源泉。爱因斯坦对音乐的学习与运用是有选择性的,他在学习中对不同风格的音乐家及作品都有十分内行而精辟的分析评价,并以此为依据选择出他所需要学习和欣赏的音乐。他非常喜爱巴赫、莫扎特、海顿和舒伯特的音乐,这些音乐不仅使他联想到耸入云霄的哥特式教堂的结构形状,而且还联想到数学结构的严密逻辑,在他与朋友的交谈中说:“舒伯特是我最喜欢的音乐家之一,他非常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旋律创造性很大,但由于缺少某种结构而使我感到不安”,“舒曼的作品对我有吸引力,这些作品风格独特,感情丰富”,“门德学松有相当的天赋,但他的思想深度不够”,“勃拉姆斯的浪漫曲和乐曲很有意义,结构也好,但他的大部分作品在我看来缺少内在的说服力”。从上述爱因斯坦的评述中可以看出,不少音乐作品的思想已深深地扎根在他的心灵深处,并对他的思想产生极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与他的科学研究相互作用,使他步入了世界科学技术创新的最高点。我国著名科学家、导弹之父钱学森从小受过良好的家庭艺术教育,后来又受到了音乐家妻子的艺术熏陶,因而他具有很好的艺术修养,从他的谈话中可以看出,音乐常常会渗入到他的严密的科学思维之中,激发出丰富的联想,这种联想帮助他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推动着他的科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关于音乐对他创新思维的激发作用,从他平时多次与人交流中可以看出,他曾深情地说道:“44年中蒋英(妻子)给我介绍了许多内容丰富的音乐艺术,正是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了解,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这种认识使我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是因为我受到了这些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更宽一些,活一些”。而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音乐对人的创造能力的激发作用曾有过深刻的评述,他说道:“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乐。”从上面著名科学家、作家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创新能力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东西,而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一种潜能,这种潜能需要一种外力的作用才能发挥出来,这个外力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过程,其中音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从“三个能力”的培养上,谈音乐对科技创新能力的激发作用

从创新能力的内含中我们知道,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我们的创新就是一句空话。但是,在创新活动中,如果仅仅依赖专业知识,而没有创新的综合素质能力,我们的创新活动就不能有大的突破,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大量有关创新能力培养资料的分析研究及国外影响较大的几种音乐教育体系来看,音乐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激发作用,主要体现在想象力、记忆力和意志力的激发作用上,日本的铃木教学法、美国的《综合音乐感》课程、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虽然都具有各自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但总的看来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通过音乐这把钥匙最大程度地开启人类的智慧,挖掘人的创新潜能,其中心思想概括起来是突出对人想象力、记忆力和意志力的挖掘与培养。首先,谈谈音乐的抽象性、模糊性和可塑性。这些特性让音乐具有无穷的魅力、无际的遐想空间,它为人的情感体验、形象思维方面提供了其它学科所不能取代的广阔想象空间,给人们在幻想与现实、意识与无意识、清醒与梦幻中架起一道彩虹,使人的想象得到升华与释放,实现在现实世界中不能满足的愿望,促进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联想思维能力的发展。在用什么风格音乐来促进人的想象力发展上,每个人根据各自的性格和爱好会作出不同的选择,爱因斯坦倾向于古典的音乐,他这一观点得到加拿大物理学家格哈德•赫兹堡的赞同。其次,谈谈音乐对人的记记力的促进作用,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艺术,它对人的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强硬的灌输,而是通过生动的内容、优美的旋律、鲜明的音乐形象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这些跳跃、欢快、优美的音乐不断转送到人的大脑中,使人心情舒畅,轻松愉快,精神振奋,让人们从烦恼和紧张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尽情释放工作上的疲劳和压力,使人的思维变得十分活跃敏捷、精力更加集中,从而促进人的记忆力的提高,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少伟大的科学家和普通的科研工作者都有较深的体会。正是音乐所具有的这一特殊功能,人类才有了丰富音乐题材的产生和运用,不少歌曲和器乐曲我们听上几遍就能熟唱,甚至能背唱,如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歌曲的形式来唱上几遍就能背唱,这正是充分运用了音乐对人的大脑记忆功能的促进作用。最后,谈谈音乐对人的意志力的激发作用。心理学告诉我们,意志是人为达到一定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科技创新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科研性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科研人员将面临许许多多的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我们的研究人员就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人的意志、情绪和情感有密切的联系,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从音乐的本质上看,它既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又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因为它的旋律中包括着丰富的情感倾向,如《义勇军进行曲》在创作中运用大调的主和弦作为全曲的动机并加以发展,其旋律以同音反复和三度、四度跳进为主要特征,如在歌词三个“起来”中连续运用四度和三度的向上跳进,使旋律产生出巨大的号召力。这种号召力曾经鼓舞着千千万万的抗日英雄浴血奋战,为国捐躯,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取得的伟大胜利。解放后,它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至今仍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为祖国的繁荣而拼搏,在贯彻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的今天,我国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是科技创新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我们要通过积极健康、摧人奋进的音乐作品去培养我们广大科研人员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爱国主义信念、集体主义精神,树立为国增光、献身科学的坚强意志,激励他们在科学的道路上勇攀高峰,为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科技创新的进步作出贡献,努力使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上一个台阶,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三、结语

古典音乐相对论范文第3篇

由于诸多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我们对世界音乐的了解,除了欧洲的创作音乐以外可谓知之甚少,通常存在着用西欧古典音乐概全世界音乐的历史性偏差,把学生的视野搞得很窄。而随着人们音乐文化视野的日益扩大,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除欧洲音乐以外的世界音乐正展示着丰富多彩和令人耳目一新的魅力,无论是印度的拉格、日本的能乐、苏格兰的风笛、拉美的混血音乐文化还是美国爵士小号吹出的布鲁斯七度,无不令人为之着迷、倾倒。在新世纪里,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多元化的音乐世界,各国民族音乐的交流与融合必将创造出更为丰富的音乐样式。对世界音乐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已成为各国音乐教育界的共识,也是时展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正如美国威斯廉大学民族音乐学教授郑苏女士2001年来华讲学时所一再提到:“世界音乐在21世纪将占据全球音乐文化的主流,从而取代20世纪西方艺术音乐。”

对于世界音乐的学习与研究虽在世界范围内已初具规模,但在我国,它还是一个方兴未艾的新学科,目前专门从事这一学科教学与研究的力量十分薄弱,能够完整开设该课程的院校也廖廖无几,若只希冀于类似《世界民族音乐概论》这样孤立、专门的的课程去实施这一领域知识的广泛传授似已缺乏现实的可行性。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开拓思维、转换观念,可考虑在其他的相关课程(如基本乐理)中进行该学科知识的有效、适时的渗透,也不失为一个颇具实效的良策。同时,也需要对此相关课程进行一定的审视与改革。

众所周知,我们目前教授的乐理主要是大小调体系的应用理论,即文艺复兴到19世纪末,欧洲中心地区的专业音乐创作形成的“共性写作”时代所用的乐音手段的基本总结,具有其特定的历史局限性与适用性,对其他非欧洲中心地区的音乐形态、乐制、律制、节奏等技术要素均少有提及,“这一理论不仅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成为指导全世界各民族音乐实践的普遍真理,甚至就连东欧诸民族的民间音乐,也很难用它加以概括。”①西方乐理由于文化背景、哲学基础的差异,故在审美、思维方式、语言特点、音感意识等方面与非欧洲中心地区的民族大相径庭,这造成有的学生会拿十二平均律的尺度去衡量其他律制下的音乐,会认为阿拉伯音乐中的中立音、微分音是不准的音,日本的追分样式是节奏不稳……由于对世界其他民族与地区的音乐几无所知,并受到“欧洲音乐中心论”单线进化的思想影响,甚至会认为东方单声线形音乐比西方多声音乐低级,五声不如七声、十二音先进,而导致盲目的西方崇拜、多声崇拜、交响崇拜……这显然是一种近乎无知的偏见,也是当前音乐教育的误导与失策。由此可见,我们在乐理教材的一定章节中适时渗透补充世界民族音乐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也有利于打破“欧洲音乐中心论”,树立不同文化的“价值相对论”的正确指导思想,而对音乐文化及其形态层面诸要素进行重新认识。

如在律学章节中,不应拘泥于过去只介绍十二平均律、五度相生律与纯律的狭隘局面,而应开阔眼界、面向世界。如阿拉伯国家的律制则是另外一种体系,称为3/4音体系,二十四平均律的制定使得多种中立音盛行而成为阿拉伯国家音乐的主要特征之一。还有印度的二十二律:即把八度分为二十二个微小的音单位,这种音单位称为什鲁蒂,意为能听到的最小的音程,指的是微分音程。此外还有印尼“甘美兰”乐队的五平均律、泰国的七平均律等等。

在节拍节奏章节中,则不能不谈非洲的复节奏,又称交错节拍,“各种不同节拍的同时结合叫做交错拍子,交错拍子一般很少使用”②在传统乐理教科书中通常就这一句话。而在非洲民族,尤其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非洲,则频繁地使用鼓等打击乐器敲出各种变化多端、丰富多彩的复节奏,而成为一种传统。并且在其演奏中,非洲人所关心的并不是每一个节奏型,而是这些节奏型组合起来的一种多声的节奏形态,也称为“合成节奏型”。黑非洲的这种鼓节奏已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复杂、最富变化的一种多线条节奏。正如德彪西所称赞:“如果我们摘掉欧洲偏见的色镜去看待它们迷人的打击乐,我们则必须承认,我们的打击乐不过是乡村集市的原始嗓音。”而在讲到节奏型时,除了一般的圆舞曲、进行曲节奏型以外,还可介绍古巴的哈巴涅拉舞曲节奏型:即由一个附点八分音符、一个十六分音符加上两个八分音符连续不断的摇摆性节奏,以及作为“狂欢节音乐”而闻名于世的桑巴,其节奏特征是2/4拍的音符短促密集的滚动节奏。另外还有发源于阿根廷的探戈舞曲,也不失为一种极富特色与个性的节奏型。而在讲到切分节奏时,还可即时介绍一些爵士乐的节奏形态,其节奏的主要特点就是切分,用休止、连线和人为的重音记号,不拘一格创造的各种切分形式形成的。切分的意识几乎贯穿于所有爵士乐作品的各个声部,切分是爵士乐节奏的核心特点,也是区别于其他音乐的主要标志。通过爵士音乐中切分节奏的谱例与实际音响,而让学生增加对切分节奏丰富变化形态的感性认识,同时也是一个事半功倍、一举多得的教学切入法。

在调式章节中,还可提出“五声音阶是中国独有的吗?”这样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学,以开阔眼界。事实上,五声音阶并不仅在中国有,而是在几乎整个东南亚、日本、澳大利亚、非洲、美国印地安人区以及欧洲的苏格兰、英格兰乃至北极的爱斯基摩人区等世界各地都普遍存在。并且就全球范围内而言,五声音阶可谓种类繁多:在全音五声音阶(又称无半音五声音阶)大类中,大三度结构的如英国民歌《友谊地久天长》(《一路平安》),美国黑人灵歌《马车从(转第56页)(接第43页)天上掉下来》,小三度结构如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中的《念故乡》一段。而单、双半音类的五声音阶则多出现在日本及其太平洋岛屿的音乐中,如日本的都节音阶和琉球音阶。另外在印度尼西亚尚特有一种均分音五声音阶,又称等音程五声音阶,其结构形式是将一个八度划分为大致相等的五个等份,即五平均律。另外,在德彪西的前奏曲,甚至斯特拉文斯基的现代音乐会中也有五声音阶的出现,所以可见五声音阶并非是中国所独有,而是具有世界性的。并且还应注意到在所有出现五声音阶的地区,也同时流行着七声音阶和多于七声的音阶,这也说明五声音阶是人们的主动文化选择,而并不代表音乐进化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更不存在落后之说。只有以这样的理念去教学,才能做到对世界音乐有一定宏观的了解,才知道我们与其他音乐文化区、其他民族、国家相比较有哪些共同之处与独特之处,本民族音乐中最有价值的是什么。只有在这种以不同文化的“价值相对论”思想指导下,既超越“自文化(汉文化)中心论”,同时也消解“欧洲音乐中心论”的影响,让音乐教育重新回到各民族文化平等的起点上来,加快与世界优秀音乐文化的融合进程,在音乐教育上与国际主动接轨,而不再是被动的技法输入,从而形成多元共存的开放性格局。

民族性与世界性本就不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更应体现其相互依存的统一性。只有进行广泛深入的沟通与相互对照,才能取得世界性的认同。并在比较中了解自己的优劣势,扬长避短,更好地发展它。对于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重要的是不要让下一代重复我们的不足,不要让“中国缺少对世界的了解,世界缺乏对中国的理解”的局面继续下去。可见,在音乐教育中面向世界全方位地开放,追求多元化已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世纪的音乐教育一定会跳出原先狭窄的圈子,以新鲜的口味,喜悦的心情来品尝、共享世界上绚丽多彩、营养丰富的各种音乐,从中汲取活力,更好地发展自己的音乐教育事业。

这同时也要求教育工作者、乐理从教者转换观念、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共同探讨传播世界民族音乐的有效途径,形成学习世界音乐的潮流,使得每一个学习音乐的学生在入门伊始、在基本乐理的课堂上,就可以接受到完整而宽泛的良好教育,得以拓宽其艺术的视野,从而打下坚实而全面的音乐文化基础。

注释:

①李重光 著《音乐理论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

②王耀华 著《世界民族音乐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参考文献:

古典音乐相对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音乐教学 “协同效应” 新课标背景

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音乐教育应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音乐教育从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转移到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素质轨道上来。同时,也给广大音乐教学工作者带来新的思考:新课标背景下,如何搞好音乐学科的教学?如何发挥音乐教学的“协同效应”?等等。

由于音乐学科内容丰富,涉及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音乐与创造及音乐与相关文化诸多领域,使音乐成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学科。而且,搞好这门学科的教学对教师素质、课内外教学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要真正提高音乐课的教学效率,实现音乐课程目标,就必须发挥音乐教学各要素间的“协同效应”。这里说的“协同效应”是指德国学者、斯图大学教授哈肯创建的一种系统科学理论。该理论认为:系统内的各个子系统既独立运行,又有关联运动。当关联运动占主导地位,各个子系统之间会产生“协同效应”而提高整体功能,从而达到1+1>2的效果。音乐学科的教学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各子系统相互协调,一定会使音乐教学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音乐教学中的“协同效应”。

一、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相互融合

音乐的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音乐与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等方面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将音乐与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中的众多领域相互协同起来,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和表现音乐,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感受与鉴赏是学习、领会音乐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曾指出:对于非音乐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没有意思。所以,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于听,培养学生良好的感受能力。了解音乐中的真、善、美,在鉴别中欣赏,在欣赏中鉴别。实际上,在感受和鉴赏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产生表现的欲望。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艺术表现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用音乐的形势表达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情感,在音乐表现活动中享受美的愉悦和陶冶。然而,当学生音乐表现能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照着谱面和台词表演便不再能够满足学生创造的欲望。图尔斯泰曾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应该说音乐表演、音乐鉴赏和音乐创作使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得到进一步的激活。有价值的音乐创造离不开相关文化的支持和滋养。在创造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学习、运用知识的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高,文化素养也会相应提高。

二、音乐艺术与姊妹艺术之间的横向联系

我国早期的“乐教”就是“歌、诗、乐、舞”的综合活动。早在原始社会,诗、乐、舞交织在一起,没有明确的界限,《吕氏春秋》载:“昔诸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逐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说明了原始艺术中具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现象。《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要求:“认识音乐与姐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特征是非常重要的。”舞蹈、美术、戏剧等姐妹艺术在本质上与音乐艺术相通,具有相互促进作用。

音乐被称为流动的美术,美术被誉为凝固的音乐。音乐通过优美曲折的旋律线条和浓淡相宜的和声色彩感染听众;美术通过错落有致的画面形象和远近高低的立体节奏给观众以视觉冲击。音乐与美术结合起来从视听等角度共同作用于审美对象,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音乐与舞蹈之间更是难以割裂;翩翩优美的舞姿总是与美妙的音乐相伴;音乐的节奏或快或慢,节拍或强或弱,舞者的情绪亦随之起伏。音乐与舞蹈相互依托、相映成趣。可以说,没有成功的音乐就没有完美的舞蹈。音乐和戏剧也有着水融般的联系;戏剧塑造人物形象和展开矛盾冲突均离不开音乐的烘托,音乐为戏剧情感的表达插上了翅膀,使剧情更加生动,更富感染力。

三、音乐学科与其他文化学科相互协同

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音乐与中文、史地等学科的协同,因为这种协同叫人“看得见,摸得着”。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作品,它们表达了人们不同的思想感情,浓缩了社会的现实生活。中国的文学向来就和音乐融一体,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无一不可吟唱。文学比较注重情感,而音乐无处不孕育情感。可见,人文学科和音乐学科的教学是相通的。音乐课特别是音乐欣赏课的开设,为提高学生的艺术文化修养,为加强音乐文化与其他学科文化的联系筑起了一座桥梁。音乐教材越来越具有人文性,其他教材也开始注意美学观点和人文思想的渗透,这为加强音乐文化与其他学科文化的联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种联系,推进协同教学。

一般认为,音乐艺术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没有太多的直接联系。但实践证明,音乐教育与这些学科同样可以协同,并且这种不能明显看到的协同效应是非常特殊的,有时几乎是非常重要和惊人的。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精辟总结,我的科学成绩成就很多是从音乐中启发而来。他酷爱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的乐曲,从古典音乐中他体会到万物是和谐的、相通的。他的朋友音乐教育家铃木先生说,音乐启发了爱因斯坦对宇宙的观察和想象,进而发表了相对论。这足以说明音乐教育与这些科学课程教学具有相同的重要性。

在音乐教学中注意“协同效应”,各学科、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界限模糊了,虽然不再有明显的界限,但并没有抹杀各学科和各部分内容的联系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有一种全局观念,认识到自己所教的这一部分是同一个整体的不同部分,使它以一种恰当的比例与其他部分融合交叉,以达到一种整体效果。

四、音乐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

广大音乐教师实践中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学校音乐教育必须包括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课堂内外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课外音乐活动和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毫不夸张地说:只有课堂音乐教学而没有课外音乐活动是不完整的音乐教育。一般来说,课外音乐活动,是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在课外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能够接触较宽的知识面,接受较大的信息量,符合青少年精力旺盛、求知欲强、善思好动的生理心理特点。它与课堂教学二者都是贯彻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要手段。

音乐的本质构成是严密的、科学的,而音乐教学的形式又必须是生动的、活泼的、开放的。它不同于其他学科,音乐教育更注重于感觉,这是由音乐的本质所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富于律动的、具有音乐性的学习环境,显得至关重要。而这个学习环境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上是不行的,必须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音乐教育已进入了一个开放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教学电视、多媒体、网络、甚至各种社区音乐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校条件。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面会进一步拓展,审美能力进一步提高,创造性得到进一步发挥。由此可见,课外音乐活动是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生动有效的形式。

需要指出的是,协同性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音乐教学变成即兴的和具有审美趣味的活动,还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教师的角色相当于咨询者、指导者和顾问。在音乐艺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精通音律,而且要懂得从舞蹈、美术、戏剧等姐妹学科中汲取营养,求索新的感悟。在与相关文化基础知识的协同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其实和其他非艺术学科一脉相通,互为补充。总之,音乐协同教学要求教师有驾驭全局,把美学原则贯彻到音乐教学各部分活动中的能力,有即兴找到活动最佳方式的能力,要求教师成为多面手。

在音乐教学中发挥“协同效应”是新课标背景下搞好音乐教学的必然要求。通过“协同效应”的发挥,音乐教学各子系统或者说各要素间相互渗透,相互协调,相得益彰,发挥音乐教学的最佳功能。这样能大大提高音乐学科的教学效率,使既定的音乐教学目标真正得以实现。这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利于21世纪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郑和钧.协同教育与素质发展.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4.

[2]孙孔懿.教育失误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10.

古典音乐相对论范文第5篇

罗伦凯表情严肃,心思沉重,注视着仪器板。人类就要迈向太空深处,去寻访另一个未知的世界,开拓新领域,跨出太阳系以后,就变得无依无靠了,今后遇到的任何困难,都必须以耐心、智慧和创造力加以克服。银河九号已自成一个太空中的孤岛,它是利用一颗小行星挖洞打造而成的球体太空船。

指挥舱后面的圆形集会室,聚集着全体船员,他们盘腿坐在地毯上,沉静地与太阳系告别,有如小孩脱离母体一般地震颤与紧张。

太阳已经远了,远到无以辨认,成为群星中的一个小光点。太阳的圆盘形轮廓,原是人们所熟悉的,那是生命的源泉呀!在地球、在月球,或是移居火星、金星的人类,平常望着这颗恒星,丝毫不觉得它的可贵,它已存在了50亿年之久,伤佛它就是一个永恒的保姆,人类永远不会失去它的光与热,永远不必担忧它是否继续服务。如今,银河九号球体太空船载着272名船员,其中女性126名,就要远离人类的家乡,奔向浩翰太空,寻找另一个地球,在那儿建立乌托邦,也许有去无返,否则只有在太空船内终老一生。

电讯组长林宗清,按下了古典音乐钮,播放柔和的管弦乐曲,忽然又接到电讯,使他紧张了起来。

“是月球基地来的。”他对罗伦凯说:“找你,指挥官。是你爸爸打来的。”

罗伦凯苦笑了一下,他为林宗清所说的“爸爸”感到滑稽。他的“爸爸”罗永福,是中国最优秀的太空人,他在最恶劣的环境下登陆冥王星,进行有史以来人类第一次对冥王星的探测,随后,这儿的基地和观测站,很快地被建立起来,罗永福的心脏不好,因为在太空旅行中,发生机器故障,氧气一度缺乏,差点要了他老命,他为了保养身体,就一直住在低引力的月球上,以减轻身体负荷,低引力对他很有好处,一般说来,月球人要比地球人长寿几十年。罗伦凯是用罗永福手臂上刮下的细胞,取出细胞核,再把除去核的卵和罗永福的细胞核结合,经过分裂生殖法培育而成的人,他的面孔、身材、个性成了罗永福的复制,只是比罗永福小45岁而已,他的心脏无需再加改造,因为罗永福的心脏是后天的毛病,遗传因子本身是健全的。

银河九号已逐渐脱离太阳系引力,无线电从月球宁静海殖民都市到这儿要19个小时,因此罗伦凯听到的是19小时以前的声音,电脑很快地又将声音转化成文字:

“伦凯,我的宝贝儿子:在这离别的时候,爸爸只有祝福你,平安快乐地抵达另一个世界。记得你出生在火星殖民地罗威尔市的时候,是多么大的一件新闻,你已注定了今后一生该走的路,人们把加诸在我身上的期望与赞美,转投在你身上,因为你是我的化身,你继承了光荣传统,请你好好保重,后会有期。还有,不要忘了,人类的能力不是最高的,宇宙间一定还有更高的能力存在,未知的仍然比已知的还要多。再见,祝你平安快乐。”

现在,无线电虽快如光速,也成了一封“信”,罗伦凯的回答,要19个小时之后才能传送到月球宁静海,他只回了简单几句话,传回去请他的父亲不要挂念。

会议室所有的人都在留恋地注视逐渐变小的太阳光点,不用说,火星、地球、月球、金星,几个有人类殖民地的星球,早已不可目见,隐入永恒的宇宙中。

罗伦凯走出指挥舱,在会议室门口遇到营养学家伊丽莎白。她在对他抛媚眼。她是地球上20世纪著名影星伊丽莎白.泰勒的化身后裔,当年伊丽莎白死后,立下遗嘱,冰冻尸体等待复活,后来,她在22世纪复活了,认为人生没有意义,又吃安眠药自杀了,在她第二次死前,曾立下遗嘱,保存她的部分体细胞,以便进行分裂生殖,繁衍和她长得一模一样的后代。于是,和当年伊丽莎白·泰勒一样迷人的女孩子,在以后的几世纪分别降生了,连名字也干脆用同一个。她是美丽与性感的象征,在20世纪中期和未叶,曾经风靡了全世界。

“指挥官,该休息了。”伊丽莎白的紫眼睛格外晶亮迷人,她从盒子里拿出营养丸,塞到罗伦凯手里。

“谢谢!”罗伦凯微笑了一下,把它塞入自己嘴巴里。

当他宽阔的肩膀和她擦身而过,闻到一股她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水味,他真想打她官腔,她已违反船上禁例,不应该夸大性的吸引,太空船内除了一百对夫妇以外,其余的男女,都已经过生化处理,暂时不会对异性感到兴趣的,伊丽莎白和罗伦凯一样是光棍。即使夫妇,在太空船内也不准随便生育,以免引起人炸,破坏维生循环系统的平衡,除非登陆星球,建立殖民地,才可解除禁例。

“各位女士先生,”罗伦凯对全体广播:“第一次集会已经结束了。”

所有的人纷纷站起来,准备回去冬眠,将生命冻结起来,等候指示,再醒来做事。

牧师詹森仍在闭目祈祷,念念有词,他也是个工程师,他是在金星出生的试管人,同样是经由无性生殖技术分裂细胞长成的人。他的前身是20世纪地球上的奇人——以色列一位名叫尤力格勒的后裔。根据历史记载,尤力格勒几乎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超感应人,他能用心灵力量做出许多事情。遗传工程学家特别重视他的遗传因子,设法复制他,使他的许多后裔都保留了这项特殊能力。

詹森祷告完毕,睁开眼睛,目光正好与罗伦凯碰上了个正着。他浓眉大眼,看起来就有一股慑人的气势,薄薄的嘴唇紧抿着,表露出他对上帝的坚定不移的信仰。罗伦凯从阅读历史中知道尤力格勒生前没有进过教堂,但仍虔诚相信上帝,他能知道别人的心思,用精神力移动东西、弄弯金属,而他的化身后裔竟然变成了传教人物,这是因为复制人类以后仍保持新人的独立人格,给予他自由意志发展自己。不过,未免有点奇怪。

“没有什么好奇怪。”詹森说。他已经知道罗伦凯心中的话。“我相信有一个全能的造物主,没有他,一切都不存在。”

詹森又谈起了历史,当1945年7月16日,美国在新墨西哥州试验第一颗原子弹的时候,在未引爆之前,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在默默地祷告,因为人类自感渺小,竟敢公布了上帝保留了亿万年来的原子的秘密;当1968年美国太阳神八号太空船首度绕行月球轨道,人类第一次在那么遥远的太空回望自己的家乡地球,太空人就曾透过无线电广播,念出了创世纪的第一章;多少世纪以来,自从人类自地球向外扩展新天地,认识地球在宇宙中的微小地位,科学与宗教的冲突结束了,新的宗教观融和了科学观,使人类更能接受。

“为我表演一下如何?”伊丽莎白拿了一颗青色小豆,递到詹森手里,“你能使它发芽吗?”

“可以试试看,不一定有把握,但我实在不愿意试。”

几十个人围拢来,为了目睹一次精彩的表演,他们鼓噪着,纷纷要求他表演超能力。

“对有生命的东西我不愿意做。”他说。

“做吧!”罗伦凯鼓励他:“为了鼓舞大家的士气做吧!为了你的信仰做吧!”

詹森环视大众,露着无奈与窘迫,他随手抓住一个年轻人的手,在他的表上轻轻抚摸两下。

“我叫它不定!”詹森两眼炯然有光,直瞪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