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智能化技术

建筑智能化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智能化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智能化技术

建筑智能化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智能化,楼宇建筑,电气控制,电气安全

Abstract:Intelligent electrical because its whole running sex strong, a high degree of automation, professional facilities all the future architectural and become, the development trend in the practical project implementation process wants to play its intelligent function, reasonable electrical system is crucial to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emphasi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 electrical system and safety system in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problem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carry on the detailed analysis.

Keywords: intelligent, building construction, electric control, electrical safety

中图分类号: TM5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2000年10月l日《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的开始实施标志着我国智能建筑市场开始走向规范化、正规化的发展阶段。2004年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参加了在美国举行的第三届国际绿色建筑研讨会暨展览会,在“中国的能源战略与绿色建筑前景”一文中提出:“以智能化推进绿色建筑,节约能源,降低资源消耗和浪费,减少污染,是建筑智能化发展的方向和目的,也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必由之路。

智能建筑是现代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现代控制技术和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特别是智能建筑系统工程,作为弱电系统工程的延伸和发展,综合性强,涉及的专业领域广,新的弱电系统不断地加盟到智能建筑技术领域。建筑物使用功能现代化的需求和相关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共同促进了智能建筑电气系统技术的快速发展。

建筑智能化电气技术主要包括:建筑设备自动监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广播系统、有线电视系统、数字会议及视频会议系统、系统集成等十几个子系统。国内的建筑智能化技术已从最初独立的各子系统发展到系统集成。随着智能化电气系统日趋复杂,对其安装技术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1配电系统的检查

1.1配电装置

配电装置在整个电气系统中非常重要,具有核心的地位。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进度,施工人员无法正常工作。不仅是工程供电可靠性的降低,也会让施工人员的进度和信心降低。因此,应该对配电装置的检查环节等严格把关,并且在安装和调试的环节进行重点地把握。严格地按照图纸来进行安装操作,并需要进行有效地验收。在楼宇内部,高低压开关设备的技术都比较先进。这种前提下,一般是不会出现技术性问题的。但是,实际的操作中,经过检查,经常会出现低压开关柜的动作整定电流与设计的数据有出入。或者供货的开关大小不能够满足要求。整定电流与保护息息相关。其关系到下级设备的动作值。整定电流过大和过小,容易出现短路时开关不跳闸或者太容易跳闸的现象。这种情况一发生,极容易造成人身和财产的伤害。在施工过程中,这个方面要严格把关。因此,在监控和验收的过程中,应该认真检查,将图纸跟实际的设备数据进行严格比对。尽量减少出现事故的概率。

1.2电缆的审查

电缆作为电能传输的媒介,需要有一定的质量保证。否则就会出现火灾等事故。因此,对于电缆的规格和要求,也应该严格的审查。电缆的用途不同,使用的类别也不同,要及时地对老化的电缆进行更换,避免出现事故。

2智能建筑电气系统安装中应注意的问题

2.1远程处理机的安装

楼宇自动控制系统与各RPU之间的通信是透明的,可利用同一线路不同的RPU完成同一个控制系统。BAS系统大量监控的是空调机组,所以在机房之中或附近布置RPU。空调机组控制系统使用后剩余的输入输出接口用于连接附近的水流量计、水位信号、照明控制等。RPU的接口要预留出20%-30%以备日后的发展。

2.2BAS线路安装

在BAS进行布线时,要注意某些线路需要专门的导线,如BAS的通信线路、温度湿度传感器线路、水位浮子开关线路、流量计线路等,它们一般需要屏蔽线,或者由制造商提供专门的导线。智能建筑中安装有大量的电子设备,由于这些设备工作频率、抗干扰能力和功能等都不相同,对接地的要求也不同。在安装中,按下述方法进行接地。

(1)电子设备的信号接地、逻辑接地、功率接地、屏蔽接地和保护接地,一般合用一个接地极,其接地电阻不大于4Ω;当电子设备的接地与工频交流接地、防雷接地合用一个接地极时,其接地电阻不大于1Ω。屏蔽接地如单独设置,则接地电阻一般为300Ω;

(2)电缆屏蔽层必须接地,为避免产生干扰电流,对信号电缆和1MHz及以下低频电缆应一点接地;对1MHz以上电缆,为保证屏蔽层为地电位,应采用多点接地。闭路电视和工业电视都必须采用一点接地。

(3)对抗干扰能力差的设备,其接地应与防雷接地分开,两者相互距离宜在20m以内,对抗干扰能力较强的电子设备,两者的距离可酌情减少,但不宜低于5m;当电子设备接地和防雷接地采用共同接地装置时,两者避免雷击时遭受反击和保证设备安全,应采用埋地铠装电缆。

2.3输入设备安装

(1)安装位置应能正确反映其性能的位置,便于调试和维护的地方,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应按设计和产品的要求和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其位置;

(2)水管型温度传感器、蒸汽压力传感器、水流开关、水管流量计不宜安装在管道焊缝及其边缘上开孔焊接;

(3)风管型湿度传感器、室内温度传感器、风汽压力传感器、空气质量传感器应避开蒸汽放空口及出风口处;

(4)风管压力、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空气速度、压差开关的安装应在风管保温完成后进行。

2.4输出设备的安装

(1)风阀箭头和电动阀门的箭头尖与风门、电动阀门的开闭和水流方向一致,且安装前宜进行模拟动作;

(2)电动阀门的口径与管道径不一致时,应采取渐缩管件,但阀门口径一般不应低于管道口径二个档次,并应经计算确定满足设计要求;

(3)电动与电磁调节阀一般安装在回水管上。

2.6其它设备的安装

BAS的监控是由电脑按照编制好的程序进行的,设计工程大大简化,不需要进行各种设备的电气联锁图控制调节原理图等,只需要简单的监控原理图就可以满足要求。但设计人员必须编制较为详细的监控说明软件。另外还要向制造商提供各测量元件、控制器使用的条件清单,如管道规格、流体名称、压力、温度、流量等,以便制造商选用各种元件规格。安装人员一般只根据图纸及提供的主要元件的规格和数量进行组装。

3智能建筑安全系统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智能建筑的安全系统主要包括交流工作、安全保护、屏蔽与防静电、直流工作、防雷保护接地五个方面。独立的交流工作接地或是安全保护、防静电、直流工作、防雷保护接地电阻分别不应大于4Ω、4Ω、100Ω、4Ω、10Ω。

3.1交流工作

交流工作接地指的是必须在变压器中性线或者是中性点接地,中性线选择铜芯绝缘线,配电中存在的等电位接线端子通常在箱柜内。在施工中需要注意的是,等电位接线端子不仅不能外露,也不能和直流接地、安全保护接地或是屏蔽接地等其它接地系统混接,还不能和保护接地线连接。要采取中性点接地才能够确保高压系统继电保护动作可靠、准确,并避免零序电压偏移,确保三相电压平衡。

3.2安全保护

安全保护接地指的是对电气设备中没有带电的各个金属部分使用金属连接的方式与接地体作良好连接,使用保护接地线连接智能化楼宇中的用电设备及其附近的金属构件,但不能连接保护接地线与中性线。智能化楼宇中的强电、弱电、非带电导电构件或是设备都需要安全保护接地,如果不作安全保护接地,设备外部绝缘损坏可能使外壳带电,不仅容易进一步损坏设备,还可能造成人员触电事故。由于并联电路中支路电阻与电流成反比,正常情况下人体电阻要远远高于接地电阻,因此使用安全保护接地后设备外壳的电压十分低,流经人体产生的电流极小,不会对人员造成威胁。使用安全保护接地,尽量降低接地电阻,能够保障电气系统运行的稳定、安全,还能保障设备安全和人身安全。

3.3屏蔽与防静电

屏蔽与防静电接地分别指的是用保护接地线连接设备外壳、屏蔽管路两端、室内的多个部位,用导静电体连接带静电或可能产生静电的物体与大地,以避免设备、导线、室内受到电磁干扰,消除静电。由于人员在房间内走动或是移动设备等行为都可能产生大量静电,如果接地不好不仅会对电子设备产生干扰,还可能损坏设备芯片,甚至引发一些安全事故,因此防静电接地需要将所有可能产生或带静电的设备外壳和设施与保护接地线可靠连接,并使接地电阻尽量降低。

3.4直流工作

直流工作接地指的是用截面积较大的铜芯绝缘线连接电子设备与基准电位。由于智能化楼宇中有大量的电子设备,在计算机、自动化设备、通讯设备等电子设备中输入、传输、输出信息或是放大信号等操作都以微电位或者是微电流进行,需要依靠直流工作接地使其基准电位和供电电源保持稳定,以提高其操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在施工别需要注意,直流工作接地不宜与保护接地线连接,更不能与中性线连接。

3.5防雷保护接地

防雷保护接地指的是对智能化楼宇中的电子设备、线路等做防雷保护接地。在施工中应注意接闪器采用针带组合接闪器,避雷带采用25mm×4mm镀锌扁钢在屋顶组成≤5m×5m(4m×6m)的网格。该网格与屋面金属构件做电气连接,与结构柱内钢筋做电气连接,引下线利用结构柱内钢筋、圈梁钢筋、楼层钢筋与防雷系统连接,外墙面所有金属构件也与防雷系统连接,柱内钢筋与接地体连接,组成具有多层屏蔽的笼形防雷体系。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防止雷击损坏楼内设备,而且还能防止外来的电磁干扰。

结论

智能化建筑因其功能多信息采集密度高,对供配电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由于智能化的需要使得用电设备越来越多。因此在电气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将供配电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摆在突出位置,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并要做好智能楼宇的电气控制系统和智能楼宇的电气安全系统安装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建筑智能化在使用过程中不出现

参考文献:

[1]刘志强,电力应急管理走向可视化,2010.4

建筑智能化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字】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应用

建筑的智能化发展指的是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之上结合现代化的高新技术使建筑的功能朝着多样化发展。因而,充分发挥建筑的投资效益,使整个建筑行业健康有效的朝着智能化发展是现阶段的工程管理人员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1、建筑工程中的项目管理的特点

建筑工程中工程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对项目进程进行科学化的管理,使整个建筑项目顺利完成。建筑工程中的项目管理有三个特点:目标明确、责任明确、管理复杂。

1.1目标明确

建筑工程项目都有明确的目的,不论是对工期还是成本都有严格的要求。工程项目管理的任务就是通过工程管理技术的合理应用,使建设项目在各种约束条件下顺利完成。

1.2责任明确

项目管理中责任明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方面,承发包责任明确。建筑工程都会签订严谨的承发包合同,在合同中对双方当事人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分工,并且,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双方可以互相监督;第二方面,在施工过程中的项目组的工程管理人员的责任分工明确。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项目组内要根据目标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从而达到对整个项目的控制,使项目顺利实施。

1.3管理过程复杂

工程管理是一项复杂综合的管理工作。工程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第一方面,工程管理工作持续时间长。工程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第二方面,管理的内容复杂。工程管理涉及到的内容包括了工期、质量、成本、安全等很多方面;第三方面,管理技术的复杂性。工程管理涉及到的管理技术不仅包括管理方面,还包括设计和施工方面;第四方面,工程项目的一次性。建设工程项目都是独特的,不能批量生产,因此,不同项目的制约条件也是不一样的,这种条件的多变性和制约性也为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2、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现状

2.1智能化建筑的概念

国家相关部门对智能化建筑做出了这样的定义:智能化建筑是指以传统的建筑物为平台,融合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和设备管理系统、安全系统等,从而实现建筑的结构、服务、系统、管理等一体化,为人们的生活提供高效、安全、便捷的生活环境。实现建筑的智能化不仅涉及到很多不同学科的知识,还涵盖了不同领域的技术。在我国,智能化建筑已经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2.2智能化建筑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智能化建筑的发展起步晚,因此现阶段智能化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方面:第一方面,建筑智能化系统功能短缺。智能化建筑对相应的系统智能化设备的要求较高,但是我国相应的技术水平存在缺陷,这就导致建筑不能如期完成或者不能保质完成;第二方面,我国的电子产品质量不符合建筑的要求。智能化建筑对电子产品的需求量大、质量要求高,但是我国的相关电子产品生产商生产的相关产品的质量存在缺陷在使用中很容易发生故障而外国的电子商品虽然质量可以保证但是成本较高,因而大多数承包商还是选择国内电子产品;第三方面,人们对智能化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说压力可以带来动力,但是同时也为智能化建筑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国的建筑智能化从1990年开始,到今天已经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经过这些年的迅速发展。智能化建筑的实际应用水平已经越来越高。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和实践经验的积累,虽然我国的智能建筑已经越来越普及但是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第四方面,环境条件的制约。智能化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工艺更为复杂,因而不可避免的会对周围环境带来影响。现阶段我国的是环境问题一票否决制,如果不能解决环境问题就不能继续施工。因此,这就对建筑的施工过程有更高的要求。

3、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的应用问题和解决方案

3.1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建筑智能化的发展,相应的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方面,工程管理工作缺少系统规划。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协调承包商和发包人之间的关系,帮助发包人对项目的施工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发包人对建筑智能化的理解和我国现阶段的施工水平的了解不够充分,因而在施工中经常提出片面不切实际的要求。现场的管理人员中技术人员的比例少并且技术水平也不高,因此不能对此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这种外行管内行的现象往往会造成整个工程的效率降低;第二方面,设计单位在进行智能化建筑的设计与现实脱节。在实际的建筑设计施工过程中,由于管理工作不到位,沟通不及时经常会出现建筑设计与现实脱节的现象。智能建筑的设计主要分为两部分:建筑设计和系统集成设计。在这两部分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方面,建筑设计的设计者的知识储备不足,对施工工艺的了解不充分,因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不能严格按照图纸的要求进行设计;第二方面,系统集成设计者对主要的电子产品的选择过程有缺陷。系统集成人员在选择主要的电子产品时主要面临的问题有两个:第一,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快,因而不能准确把握产品的性能;第二,回扣问题。建筑中需要的电子产品的总量很大,因而很多厂商为了利益会和系统集成设计人员勾结在一起抬高商品价格或者以次充好。这些都会对建筑智能化带来不良影响;第三方面,建筑设计和集成设计不一致。建筑设计者和集成设计者之间沟通不及时,这样就会导致两者的设计存在交叉冲突的地方,不利于施工。

3.2解决方法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就要加强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工作,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技术,促进智能化行业的发展。

首先,培养高素质人才。很多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没有高水平的人才,因此,加强工程管理水平就要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专业性人才。这些高水平的专业性人才可以在设计施工阶段组织各方代表对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施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有效解决施工中的问题。其次,加强对工程管理人员的责任分配。根据不同工程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对他们进行合理分工。不同的人员负责工程的不同阶段,这样就可以做到对整个项目的有效监管。首先,针对建筑设计和集成设计中的矛盾和问题,相关管理人员及时纠正并进行优化设计。之后,加强对施工过程中各个工序的监督与控制,使整个项目有序展开。最后,通过了解产品市场情况和建筑性能需求,对需要的产品的成本和质量进行有效监管,从而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问题。

4、结语

智能化建筑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建筑智能化也是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为了提高智能化建筑的社会认可度,相关的工作人员就要不断完善管理体制,通过有效的管理使建筑智能化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国.我国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模式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中旬刊,2012,5(2)12-13

建筑智能化技术范文第3篇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物联网的实现能对物品进行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因而被誉为下一个推动世界高速发展的“重要生产力”。目前,物联网已在军事、工业、农业、环境监测、医疗、空间等领域投入应用。在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设施的智能化需求日趋强烈下,应用物联网技术提高建筑的智能化程度迫在眉睫。

2、物联网

物联网最初的概念是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Kevin Ashton教授提出的,以标示为特征的,RFID技术与传感器技术应用于日常物品中,形成的一个“物物相连的网络”。2005年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物联网的定义更新为通过RFID和智能计算等技术实现全世界设备互联的网络。2009年IBM论坛中,IBM进一步提出把传感器设备安装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普遍形成网络,即“物联网”。因此,物联网将成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以后推动世界高速发展的又一重要生产力。近年来,物联网的关键理论、技术和应用成为业界和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涵盖了从信息获取、传输、存储、处理直至应用的全过程,主要包括4个方面关键性技术:标签物品的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感知事物的传感网络技术(Sensor Technologies)、思考事物的智能技术(Smart Technologies)、微缩事物的纳米技术(Nano Technology)。物联网从技术架构上来讲可分为三层,分别是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1]。

3、智能建筑

什么叫智能建筑?人们普遍认同“美国智能建筑学会”(AIBI)的定义,即智能建筑是将建筑、设备、服务和经营四要素各自优化、互相联系、全面综合并达到最佳组合,以获得高效率、高功能、高舒适与高安全的建筑物。中国智能建筑建设始于1990年,随后便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南京等地都建成了智能大厦。但是建筑智能化发展还不成熟,智能建筑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工程建设水平不高,设计思路保守,智能化系统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导致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很多智能大厦无法正常运转[2]。

智能建筑是多学科、多专业、多技术综合运用集现代科学技术之大成的产物,随着传感技术、无线网络、信息通信、自动化控制、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对建筑智能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合理地配备现代化的设备和设施,以满足人们对的安全、可靠、实用、高效的建筑环境需求。在修订的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中,对智能建筑有了比较完善的定义,“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强调了对信息采集、传递、管理和应用,也提出了节能、环保和健康等更人性化的概念[3]。

4、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4.1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表现为利用信息传感设备(同居住环境中的各种物品松耦合或紧耦合)将家居生活有关的各种子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监控、管理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家居智能化。其包括:智能家居(中央)控制管理系统、终端(家居传感器终端、控制器)、家庭网络、外联网络、信息中心等。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表现为利用信息传感设备(同居住环境中的各种物品松耦合或紧耦合)将家居生活有关的各种子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监控、管理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家居智能化。其包括:智能家居(中央)控制管理系统、终端(家居传感器终端、控制器)、家庭网络、外联网络、信息中心等[4]。

4.2 物联网技术在周界安防系统中的应用

物联网周界安防系统是一套通过在防护区域布设多个或多种探测器,探测器自治组网、协同感知,达到理想探测效果的防入侵系统。系统可有效记录和识别各种入侵方式,并加以区分。报警时,系统立即联动视频监控系统,值班人员可迅速直观地看到现场的实际情况。

4.3 物联网在智能停车系统中的应用

物联网智能停车管理系统是基于RFID 技术的车辆管理系统,可以为车辆的通行提供独立、不间断的系统设备,实现对车辆的方便管理。具有可靠性高、识别率高、安装维护简便等特点,无须人工干预,自动完成一系列现场数据的采集、比较和开关闸控制工作等。节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干预。该系统包括智能停车场系统、出入口智能管理系统、数据采集系统。

4.4 物联网在智能医疗中的应用

通过给家里的体弱老人携带便捷的身体检测系统,由微型传感芯片组成的检测系统可以随时提醒您休息、吃药等保健功能,并能检测病人的体征指标,如体温、脉搏、心跳、血压等,从而能得到及时的治疗,更反映出对家人的关爱。系统还可以与医疗机构联网,可根据自身情况预约体检诊疗时间等。

5、结语

尽管由于缺乏相关的标准体系、传感器技术有待提高等短板的制约,物联网技术正处于发展的瓶颈时期。但是目前全球物联网市场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势必将影响智能建筑的发展方向。我们期待运用物联网时代的各种先进技术,让建筑更加的节能、环保和智能化。

参考文献

[1]潘晓.物联网――中国经济发展最强音[J].科技智囊,2010,(04).

[2]沈骥革,沈晓霞.基于应用层的智能建筑控制模型[J].系统工程,1998,(05).

建筑智能化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工程应用;高职;实训课程体系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是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的高职专业,在2016年最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更名为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满足建设行业和企业对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为进一步提高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水平提供保障,从而为建设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多技能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一、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守类型、稳规模、强内涵、调结构、促合作、探贯通、办特色”的办学思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重在培养面向建筑和工程领域,从事智能建筑系统和工业控制相关工作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设备安装、系统施工、系统调试、系统管理、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维护与改造、系统报价和招投标、工程管理、绘图和资料管理、工程监理、产品销售等岗位。

二、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实训课程内容单一目前,高职院校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多以单项基本技能训练为主,且多分散在各门专业课中,容易使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缺乏完整的工作过程、知识和技能,从而无法完成系统化的工作。(二)实训教学方法陈旧对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多学科交叉的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有些高职院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训教学,部分教师专业不对口,导致学生感到课堂沉闷,从听不懂进而过渡到提不起兴趣,很难理解、掌握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专业实训课程内容,难以形成工程应用能力。

三、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

(一)多样化的实训教学方法

在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多样化的实训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具体可包括以下几种:第一,项目教学法。本专业的核心专业课每学期都要进行实训,然后将实际工程做成项目单,并根据企业标准检查项目结果。第二,任务驱动法。将大型的工程项目分解成各个小项目,全班共同完成,这样,不但积累了学生的工作经验,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建立多样性的实训实践模式。为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教师将部分小系统、小项目直接制作成任务,学生自主选择去完成相应的工作,这样,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在不占用总课时的条件下又增加了更多的系统和项目。第四,不断扩充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每个假期,高职院校都安排学生到相应企业进行假期实习,建立多个长效的假期实习基地。

(二)构建实训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

第一,构建基于工程应用实训基地的培养模式,研究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探索培养模式目标和培养环节,制定实训课程教学计划,研究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激发培养模式的内在动力,建立高效的培养机制。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载体,采取对图纸和系统进行深化设计的方法以及既接近实际工程又符合实训基地培养模式的系统工程。第二,构建基于工程应用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训课程体系,针对培养模式的要求,开发相应的模块课程,确定本专业的实训模块,并通过比较国内外其他院校课程和实际工作技能要求以及最新的先进技术,探讨适合本产业结构的实训课程体系。另外,还要注重实训培训模块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的链接问题;保证实训培训模块课程的课时,合理解决核心专业模块课程过重的问题。第三,构建基于工程应用实训基地的实践实训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基于实际工程的基地,合理利用校外实习实践环节,建立高效合理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工作经验。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提出了要从实训教学方法和构建实训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两方面加强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进而为建筑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型的现代化人才,充分满足市场对建筑人才的需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建筑相关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正松.论高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J].职业教育研究,2013(2):36-37.

建筑智能化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 A

建筑智能化或智能建筑是现代高新技术在传统建筑领域的应用,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提升建筑性能,以实现高品质建筑环境和节能减排目标的应用技术。由于建筑智能化总是在不断地发展,至今还没有对建筑智能化工程的统一定义。我国《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6)将智能建筑定义为“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 [1]

一、建筑智能化的涵义及目标

智能型建筑(Intelligent Building)是现代建筑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智能建筑技术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与渗透,它很好地体现了建筑技术、信息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结合。建筑智能化已经成为当今和今后大中型甚至相当多中小型建筑物发展的主流趋势。

智能型建筑的基本要素是通信系统的网络化,办公、安防、防火、楼宇控制的自动化、信息化,建筑主题的多功能化和更人性化,以及建筑物管理服务的信息化和高效能化。智能型建筑的最终目标是安全、舒适、运营高效、信息化、整体功能强大,要做到整体功能强大就需要对智能化建筑中的诸环节、诸智能化子系统进行系统集成。将建筑的综合布线系统、楼宇自控、通信、办公、安防、消防智能化子系统和建筑物整个网络系统有机集成在一起,使各子系统高度相互关联,同时又能统一、协调地高效率运行,使建筑整体上成为具有高性能价格比、高度信息化的实体[2]。

二、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及其应用

建筑智能化施工具有各种信息点数多、分布面积较广、应用功能变化大、各种信号指标要求比较严格等特点;而且工程中还有与其他专业如给水排水、暖通、电气等的管线与槽道的平行或交叉等问题,与土建结构工程、装修工程的配合问题。

(一)一般施工技术要求

1、按照合同文件和工程设计的要求,对设备和材料进行进场验收。设备和材料的质量检点应包括安全性、可靠性及电磁兼容性等项目。

2、智能化设备的安装应在土建和装饰工程完工并合格后进行,各类探测器、传感器的安装应与建筑装饰和机电施工协调定位。

3、施工单位在安装完成后,应依据合同文件和设计要求,以及规范规定的检测项目、检测数量和检测方法对系统进行自检。

4、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检测应以系统功能及性能检测为主,同时对现场的安装质量、设备性能及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质量记录进行抽查和复核。

(二)机房环境、电源及接地施工要点

1、机房应铺设架空防静电地板,地板高度能满足地下管线的铺设;机房高度有足够的配线空间,满足配线架装设。工作面水平照度不小于国家规范标准。

2、供电应为两路电源,并在末端自动切换。重要的设备配置UPS供电,UPS配置方式可根据智能化系统的规模大小和设备分布情况,采取UPS分散供电方式或UPS集中供电方式。

3、弱电系统的接地应采用等电位联结。弱电竖井应设有单独接地干线,弱电设备的接地应与接地干线相连接。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设专用接地干线,并应在消防控制室设置专用接地板[3]。

(三)缆线连接和统一色标管理

综合布线系统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具有极高的通用性和灵活性,要使其充分发挥灵活性和通用性,就必须以系统工程的整体考虑,从工程实施(包括设计中明确规定和要求以及安装施工中具体实施)到今后日常运行都应有严格的管理,它主要由工程设计、安装施工和维护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科学管理水平来决定,科学管理的先决条件是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管理方式和先进的工作方法,它包括条理清楚、统一标准和明显区别的识别标志(又称识别标记)、内容全面,便于查考和简单明了的记录方式。因此,科学管理系统是完整的设施,它是综合布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涉及范围包含综合布线系统的整体,除布线系统本身各个主要布线部件(包括缆线、设备和连接硬件等)外,还应包括安装的辅助设施,如暗敷管路、槽道(桥架)、电缆竖井、设备间、交接间和其它安装空间等,这里主要介绍布线部件的内容[4]。

三、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管理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预埋管道施工阶段,这个阶段占整个安装工作量的一半以上,预埋管道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日后线缆敷设、设备安装的质量与工作量。因此必须着重考虑以下五点:

①在智能化施工前根据施工经验若发现某些重要部位需多预埋管道多预留洞口而在设计中又未体现的,应尽量建议设计增加预埋管道和多预留洞口,以便将来线缆增加和功能扩展时使用。预埋管道预留洞口所费无几,却可以节省将来扩容时因原有可扩展性考虑不足而带来的高昂费用。如:进户总线管,因扩展性需要,或因强弱电由不同设计单位设计没有充分配合造成电源管的遗漏,可建议设计时多预留管道或扩大管道等级;一些竖井穿楼板过梁处,可建议设计时对有些大管道可放大一级或多预留洞口,以便施工。

②与土建专业配合施工时,应注意根据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在不影响土建结构下,可走捷径的走捷径,可避开结构薄弱处的尽量避开。如一些穿主梁处,各种专业管道都由此通过,对结构应力影响较大,可建议设计考虑使用转接箱或地面线槽等办法处理;卫生间、厨房的防水部位,可能要经常敲开楼板检查处理,预埋管道时应尽量避开这些部位,如果图纸设计标注从此通过,我们可建议设计绕道,虽多预埋一些管道,多穿一些线缆,但后期安装就省事许多;管道在地下室应穿过止水层,应在混凝土浇捣前就及时将管道预埋,当土建做止水层时就同步配合做好相关工序,以免今后安装时破坏止水层[5]。

③与其他专业如给水排水、暖通、电气管道平行或交叉施工时,应注意互相屏蔽,防水防潮等问题;智能化管道应尽量与其他管道按规范要求保持一定间距,并尽量在上方,还要兼顾保护层厚度不小于15ram的要求。

④管道预埋完后应注意将管道口进行封堵保护,管道弯曲处多及敷设长度超出规范要求或按经验预计将来拉线有困难的,中问可给予加设过线盒或预留拉线;还必须特别考虑到管道弯曲半径要求,一般规范要求须不小于6---lOd。

⑤不管是什么样原因引起的现场实际管道预埋与原设计图纸不一样,应在施工后及时标注,并做好隐蔽工程记录,否则若发生堵塞、有设计变更或竣工后维护,则可能到处开肠破肚地找管,费时费劲又可能影响结构强度与美观;有时甚至找不到管道,须重新打混凝土去埋设管道或只得明敷等办法,此时花的代价就更高了。

结论

总之,建立一个开放性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关键在于首先建立一个开放性程度高的楼宇自控系统;在此基础上,还要前瞻性地处理好现有技术与新技术之间的关系,为新技术新系统的应用留足承载空间;将相关联的技术和子系统进行系统集成后应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在智能建筑的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中要对其开放性有较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揭建亮. 浅析建筑智能化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J]. 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3,11:90-92.

[2] 王娜. 建筑智能化与绿色建筑[J]. 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4,01:24-27.

[3] 杨岁波. 浅谈建筑智能化系统在给排水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 科技风,2014,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