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普类文本的特点

科普类文本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普类文本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普类文本的特点

科普类文本的特点范文第1篇

当今时代是人类历史上发展最快的年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深刻地改变了并继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故而科学文化也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文化。阅读科普文章,接受科学知识,培养科学观念,正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一个生活在当代社会的年轻人与科学完全隔膜,作为思维工具与文化载体的语言及其学科与科普文教学疏离,是很难想象的。因此,科普文阅读教学对于我们培养学生弘扬科学精神、反对伪科学,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目前的教学中,由于对科普文本特点的认识不足,对科普文阅读与文学阅读及其他实用文的区分不清,在科普文阅读教学中出现了以下偏向:一是把对科普文介绍的科学知识作为教学的重点,整堂课传授科学知识,老师旁征博引,学生联想丰富,使语文课变成了科学课;二是完全抛弃文中的科学知识,大谈篇章结构、语言表达,甚至把文本肢解成考试中的语言训练材料,还美其名曰教材就是一个例子。这样一来,不但使知识性和趣味性浓厚的课堂教学变得干瘪、枯燥、空洞、索然无味,而且使编者精心选择的文章及课程设置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其实,科普文有它自身的特点,它重在传播科学知识,介绍科学方法,是实用性质的,因而科普文语言就是一种实用语言,有简明、准确的特点,在结构上讲求逻辑的严密。因此,它与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区别。文学作品重在刻画人物形象,表达情感,是审美性质,因而语言更富情感,更形象,有韵律感,且有的含蓄婉约,如诗歌、散文,而且结构形式多变,以最佳表情达意为主,不拘一格。因此,科普文阅读教学就应以获取信息、培养科学理性为目标,培养学生实实在在的阅读能力,即从对词句的理解到段篇的综合归纳概括,再进行分析和理解,达到思考感受认识的认知过程。指导或备课要培养的阅读能力就是寻找和确定信息区域,筛选信息,然后概括归纳、把握作者的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而不是像文学作品的教学那样,以熏陶情操,丰富人文体验为目标,通过品味语言,鉴赏写法,了解作者情感态度,体会作品的深刻内涵及对学生人生的意义,且对文本的理解是多方面的,坚决反对千人一面,以起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效果。

当然,尽管科普文隶属于实用文体,但它与其他的实用文相比,如新闻传记等,在文体特点,构成要素、社会功用语言特色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在教学中就要体现出这种差异来。在新闻传记的教学中,要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新闻传记的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方面。而科普文则需要客观冷静科学理性。在语言方面,一般实用文语言简明平实,但科普文通常走的是科学与文学结合的路子,语言平实,简明不是没有,但更多的不是“平实简明”所能涵盖的,例如《动物的游戏之谜》一开始对于动物游戏的描述,生动而形象,引发读者的思考;《宇宙的边疆》中比喻修辞手法、抒情手法的运用;《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关于“鲤鱼科学家”的幻想的描写等读来妙趣丛生,逸兴横飞,其生动形象是某些文学作品所比不上的,有许多的文学因素在里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体会语言是怎样跟内容结合的,表达了怎样的看法,有怎样独特的风格。

科普类文本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低年级;科普童话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师》2011年第一期“辩课进校园”栏目以《低年级科普童话怎么教》为本月话题开展辩课,分别从“第一课时做什么?”“科普童话要创设怎样的情境?”“低年级可以细读文本吗?”三个辩题开展辩课。纵观新课标人教版低年级小学语文教材,科普童话在课文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小壁虎借尾巴》《小蝌蚪找妈妈》《回声》等都是经典名篇。选这个话题进行辩课无疑很具有价值,但细读辩课实录发现,有些遗憾,只有第二个辩题和“本月话题”直接相关,“低年级科普童话怎么教”没有得到具体地阐述。低年级科普童话究竟该怎么教还是“水中月”“镜里花”。笔者认为,要具体探究“低年级科普童话怎么教”,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科普童话的诗意(童话形式)与理性(科学内容)的和谐共舞。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科学童话是什么?(教材特点)

低年级语文学习(阅读)的目标是什么?(课程标准)

科学童话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价值是什么?(教学内容)

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及认知特点是什么?(学生特点)

低年级科普童话怎么教?(教学策略)

一、科普童话是什么

科普童话又称知识童话、自然童话,是童话(广义的童话)的一个分支,它具备童话的各种特点。它的基本特征是幻想和夸张,其中幻想是童话的根本特征,夸张是童话的重要特征。其次,与一般童话相比,科普童话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它是以科学知识为内容的,所表现的主题也与自然科学有关。因此说它是理性与诗意的完美结合。另外,科普童话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一般较为单纯,它并不负有普及科学的任务,但它能培养读者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启迪少年儿童的智慧。

二、科学童话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价值是什么

要探究科学童话对于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价值是什么,通过查阅教师教学用书,对照各篇科学童话的教学目标,我们从中就能有所发现。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科学童话对于小学低年级的最显性语文教学价值在于:

(1)通过科学童话的教学进行识字、写字。

(2)通过科学童话的教学,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科学童话的教学,了解科学常识,进而感受阅读的乐趣。

当然,它还有如积累语言、培养阅读能力等其他方面的价值。

三、低年级语文阅读的目标是什么

科普童话是作为阅读的文本进入教材,因此我们现在主要探讨低年级语文阅读的目标。另外,作为科普童话这样一个特定体裁的文本,对照课程标准,它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4.感受语言的优美,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四、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及认知特点是什么

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特殊性,本文重点分析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想象与思维。

首先,小学低年级儿童生活阅历浅。因此在学习中,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如在识字教学中应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其次,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想象最初具有复制和简单再现的性质,情境性较强而目的性较差。他们的想象内容常被当时的具体情境左右。因此就特别需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另外,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虽然他们开始发展自己的抽象逻辑思维,但仍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他们还很难掌握较抽象的概念。因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实物和直观图像都是重要的辅助工具,当把文字同具体形象联系起来时,就更易于儿童的理解。

五、低年级科普童话怎么教

通过对上文四个问题的探讨,我们对低年级科普童话该怎么教应该比较明确了。现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在情境引导中感受童话的神奇

上文所述,幻想是童话的根本特征,当然也是科普童话的根本特征。它常常采取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编织奇异的情节,营造浓厚的幻想氛围。同时,小学低年级儿童生活阅历浅,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教师更应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在思维和情感上走进童话的幻想意境,从而更好地理解科普童话丰富的感情和蕴含的科学知识或道理。

教师可以在课的各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情感产生共鸣。把学生带进童话的意境,而童话的神奇意境又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如,在整体感知课文时,老师可以凭借形象的描述,帮助学生感知形象,并配上音乐、图片,描述故事内容。

教师通过优美的语言描述、动听的音乐熏陶、形象的媒体再现等形式,让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艺术境界,让学生情感产生共鸣,把学生带进神奇的童话意境里,沉浸在美丽的世界中,为后续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在品读想象中体验童话的角色

童话的阅读方式应该是想象的,语文教学又应该是以读为本的。确实,低年级的童话,语言优美、明快、活泼,语言反复,象声词多,富于音乐美,是最适合朗读的体裁之一。因此,应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各种形式的读,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同时应积极引导他们展开想象,进入童话的情境,让学生在品读中充分体验童话的角色。读中体验,悟中促读。因此,特别对于童话中对话多的文本,教师要充分利用分角色“活读”,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更能读出角色的情感、态度,真切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

(三)在多重活动中丰满童话的形象

基于童话的核心是童话的形象和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学中除朗读、想象等方法,可以开展更多的活动,去丰满、创新童话的形象,如表演童话、续编童话等,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1.表演童话

表演童话可以是课本剧、游戏、情境表演等。儿童喜爱童话,是因为童话的根本特征是幻想,其次还有强烈的游戏精神,这些最能满足儿童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心理的需求。童话富有情趣,通过动作表演可以满足儿童游戏的天性。用“玩”来对待童话,是儿童对待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方式。

如,在演的过程中还可以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用动作、神态来表现,把重点词句的“神”外显,引导学生“悟”中“演”,“演”中“悟”。通过自己的动作、语言,把童话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表现出来,情感出于内心,而外显于动作。这样的“游戏”使课堂充满情趣,让学生更真切地体验人物情感,丰满了童话的形象。如,窦桂梅老师执教的《落叶》片段: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现在你们就是可爱的小动物。我说一个词语,你们就用你们的动作表现出来。但有一个要求,看谁的动作有创造,谁动作美!

师:蚂蚁“爬”。(学生表演,动作各不相同)

师:小鱼“游”。(学生表演,动作各不相同)

生:小鱼“藏”。(学生大多钻到桌子底下)

师:燕子“飞”。(学生表演,动作各不相同)

师:我发现同学们真了不起,比如,你们表演小鱼“游”过来,有的这样……有的那样……(教师模仿学生不同的动作)

师:真有意思!还想表演一次吗?看谁反应快、动作美!准备。

师:现在比谁做得快!我只说一个字。

师:爬、游、飞……(学生表演)

师:躲!(学生大多钻到桌子底下)

在理解课文中“爬、坐、游、飞、躲、藏”几个动词时,窦老师让学生离开座位做相应动作表演进行感悟和体验。此时的课堂已成了一个动物乐园。大家在表演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小动物和落叶相伴时那种有趣、好玩的感觉,幸福、愉快的心情。学生通过动作表演的游戏去直观地感悟,对童话形象有了更真切的体验。

2.续编童话

在学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复述童话,然后鼓励学生对童话进行改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复述童话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去改写、续编童话。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想象力发展的“敏感期”,根据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尽情展开大胆想象。比如,鼓励学生给童话故事改写结尾,更改人物的角色,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重新写童话,去丰满,创新童话的形象。通过这样的锻炼,帮助学生体会童话的语言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当然低年级应降低要求,让他们只说一说自己的续编、改编。

(四)在巧妙点拨中渗透科普的意味

科普童话是宣传科普知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爱自然、爱科学的情感的,这是科普童话创作的根本目的,也应是教学此类课文的目的之一。正如上文所述,科普童话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一般较为单纯,它并不负有普及科学的任务,因此,我们不否认科普童话作品中包含的科学知识的意义,但这不是科普童话作品的第一要务。

综上所述,低年级科普童话的教学,应基于科普童话的性质、教学价值和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考虑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及认知特点来确定具体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实现科普童话的诗意与理性的和谐共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让我们保持一颗童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解读童话,陪伴着孩子们走进童话世界,与孩子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喜怒哀乐,实现师生心灵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科普类文本的特点范文第3篇

考纲中明确了传记、新闻、报告和科普文章这四类文体。从我们固有的备考模式看,更多的学校还没有比较规范或者更全面的备考模式,特别是新闻访谈部分,基本上从未涉及,甚至有的学校避开了这个专题,笔者觉得它不应该成为我们心中的痛。笔者反思自己的教学经历,总结如下: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传记类、新闻类是命题重点。如2010年广东、山东考查的是新闻材料,辽宁与新课标卷考的是传记材料,福建与天津考的是科普文本。从近三年高考卷的考查情况来看,侧重考查两种能力:一是结合文体特征考查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在考纲规定的三类能力中,对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考查成为重要命题点之一,尤其是结合文体特征考查表现手法的题目,在2012年备考中应特别注意。二是结合文体特征考查理性认识和探究能力。传记与新闻背后隐含的“深层意蕴”“人生价值”“时代精神”是不容忽视的考查点。

一、考纲分析

2012年高考考试大纲(新课标)说明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①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②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③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F

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②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③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学情分析

1.这届学生在高一高二由于时间紧、课业任务重,个别省市第一年进入新课标高考,从上到下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向性,所以没有开《新闻与访谈》选修部分,学生对这一文体知之甚少。学生底子薄,文体意识不清。

2.经过两周的复习,通过接触文本和做相关的题目,学生已对新闻和访谈的基本知识和题型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就是不再是完全陌生,但还没有深入透彻地理解。

3.一部分同学在头脑中或积累本上有了部分题型的答题思路和模式,但还需要一定量题的训练,加深印象,形成牢固的答题意识。

三、考点分析与备考策略

考点分析:根据考纲的规定,有一部分题型与散文、人物传记有些是重复的,比如: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但有一些题就是针对新闻、访谈的文体特征来命制的,这一部分题还应引起师生们的十分重视。

备考策略:

1.文章的某一个自然段是新闻的哪一部分。

新闻的基本结构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新闻报道某一种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半倒叙)有什么好处。

消息一般采用倒金字塔式(即先说结果,再说重要事实,最后说次要内容)作用:突出事件的结果,吸引群众的兴趣,造成悬念。

顺叙的叙述方式,条理清晰,突出新闻事件的连贯性并且使层次分明。

3.新闻报道别突出时间有什么作用。

突出事件的连贯性,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彰显出新闻内容真实性。

4.请从新闻的时效性角度来分析这篇新闻的特点。新闻的时效性体现在“快”和“新”两个方面。

“快”是指报道迅速、及时;“新”是新鲜、新颖、新生,即将最新发生的事件或新生事物报道出来。

5.新闻的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运用了一些生动形象描绘性的词语,请简要分析。

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具有了浓烈的感彩,使新闻有较强的感染力和鲜明的观点倾向性。

6.这篇新闻是如何突出它的真实性的。

①从再现采访过程的角度思考

②从再现现场情形的角度思考

③从叙述人称选择(记者、当事人)的角度思考

④从细节描写作用的角度思考

⑤从新闻数据运用和配发新闻图片的角度思考

7.新闻中采用了哪些角度来报道事件的。(记者和当事人的角度)

8.这篇新闻报道从内容、结构等方面有哪些不完善的地方,需要从哪些地方改进,请分析。

①新闻事件应有因有果,首尾呼应,保证报道的完整性。

②新闻事件来源要清晰确切,保证事件的真实性

③用词要清晰准确,不可含糊不清。

科普类文本的特点范文第4篇

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尺度。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的科普文集知识性、科学性、人文性于一体,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可以普及科学知识,启迪心智,激发想象;还能激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提升科学素养,培养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就本单元教学而言,应结合科普文的特点及作用来设计教学方向,要特别注意二个方面。一是要“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感受科学家在探索真理中所表现的人格魅力”;一是要注意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审美鉴赏,“感受科学思维及其语言表述的特殊美感。”

二、科学知识和语文能力不容忽视

语文课上学习科普文章,虽不是以学习最新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为主要目的,但也不能忽视科学知识的普及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的训练是达到精神熏陶的前提。只是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其特长,充分调动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免学习的枯燥和空洞的说教。

科普文属于说明文范畴,说明文的学习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握说明的对象和特征,特别是从文本中概括、提炼出事物的特征,这也契合高考现代文阅读考点的要求。如《宇宙的边疆》就可以指导学生逐段归纳概括,总结出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的特征。二是要理清结构思路,特别是弄清说明顺序,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如《动物游戏之谜》的逻辑顺序、《宇宙的边疆》的空间顺序和《一个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的时间顺序都需要学生清晰地梳理出来。三是关注说明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句中了解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常见的说明方法,并品味说明的效果。四是体会语言的准确和美感。准确、全面、简明是科普文语言的首要特征,本单元的几篇文章在语言上还呈现出一些散文化的倾向,散文语体的形象性与生动性更能让学生在审美鉴赏中感受到科学思维及其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如《动物游戏之谜》前三段对动物游戏行为的描写就显得亲切、生动,充满趣味。

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文本内容的把握,是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的前提。高中生对科学知识虽有一定的兴趣和了解,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更有助于进一步普及科学知识,扩大学生视野和阅历,提高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长足发展。如在《动物游戏之谜》中,学生如果没有对动物游戏现象、类型和种种假说的梳理及动物学家探索游戏之谜过程的了解,就不可能真正感受到怀疑、求实、创新和宽容的科学精神。

在《宇宙的边疆》一文中,学生只有了解了宇宙的辽阔无垠、神秘莫测以及地球的珍稀、人类的渺小;才能真实认识到人类在探索广阔宇宙的勇敢和伟大,才能增强自己珍爱地球环境、珍惜美好生活的意识。

三、注重探索过程,培养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主体在长期的科学活动中所陶冶和积淀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等的总和,一般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宽容精神等几个方面。科学精神是科学主体在科学探索过程中的产物,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要从探索过程和科学主体这两方面入手。 转贴于

首先要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如《动物游戏之谜》一文,要引导学生关注和梳理动物学家对动物游戏行为的探索过程,正是动物游戏行为有违生物世界普遍规律“尽可能节省能量”的反常,引发研究者的疑问,进而通过实地考察、推理、验证等创造性地提出了种种假说,而假说之间也有质疑、争论、批判。最后作者也没有下定论,而是以宽容的态度、继续探索的精神收结全文。在对探索过程的关注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质疑、探索、逻辑、创新、实证”等科学精神的内涵。

其次要关注科学探索过程中的人,学习他们献身科学、执着追求、勇于实践的伟大精神和高尚人格。如《一各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作者不是简单地叙述科学家成长的故事,而是蕴含着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作者从对鲤鱼世界的想象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进而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并由感性的想象上升到理性的创造,体现了科学家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另外,探寻自然的奥秘对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和自然做的近似于捉迷藏的“游戏”,也是人生的“境界”。“游戏”使之乐此不疲,充满激情,“境界”使他们不顾功利,不畏强权,只求真理,这些对学生的学习和示范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科普类文本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科普教育;艺术创新;信息传播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机科学和科学技术产业得到迅猛发展,以新媒体(数字媒体)为内容的产业在现代信息化需求中得到快速发展,以惊人的速度前进为当代知识型经济的主导产业,其优势逐渐占据传统媒体的位置。正如我们所知,新媒体(数字媒体)是以现代艺术为指导,以数字化的文本、声音、图像、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作为信息载体,从而将信息传播技术应用于人文、教育、管理等相关领域使其功能融合交错。如立体模型、互动装置、网络游戏和在线视频交叉使用的网络媒体,其中还包括电脑动画的制作、视频的拍摄、数字音乐制作以及播放。在本文中,对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的现状、特点,在科普教育基地网站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概述,并对我国科普教育事业如何在新媒体技术时代更好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着新媒体,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讨论的热点话题。新媒体在行业的繁荣,也使研究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媒体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对于新媒体的定义众说纷纭,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是在今天的网络的基础上的另一种延伸,但也不断产生其他新的媒体形式,与计算机相关的,这可以说是新媒体技术。

只要媒体构成的基本要素与传统媒体之间有区别,可被视为新媒体。否则,这是原来的变形或改进提高的基础上。目前应该定义新媒体出现在电信网络中基于媒体的形式――包括使用有线和无线的信道模式。

新媒体的学者被定义为“一个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自然有其自身的特点。相对于旧媒体和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化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的国家之间,社区消化之间的边界之间,产业,消化发送者和接收者的边界之间的信息,等等。真正与观众建立联系才能称为新媒体,同时,它还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同时,新媒体传媒业带来了许多新的概念和模式,如节目专业化越来越更强市场转变。

目前艺术的新媒体研究,经历了从现象的关注和跟踪、领域的提出和讨论、理论的探索和结构建设这样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媒体对于艺术而言,是跟随时代要求而发展的。艺术对于媒体来说,又是和媒体不断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的一种新艺术形态。

首先,我国新媒体艺术研究是从对新媒体艺术现象的关注与跟踪开始的;人们首先注意到了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明显不同的现象功能:新的载体、素材、技术手法、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以及新的感觉和新的体验。在这些新功能内,人们最先注意到的是创新的载体和技术,电视和视频设备作为传统媒体传播工具而被直接用来形成新的媒体艺术品;如,在传统媒体艺术中,传统音乐以使用乐音创作,而这些传统声音材料(乐音创作)是由人声或器乐演奏构成;而在数字音乐中,大量使用非天然音乐声音合成非音乐的声音素材作品。

随着素材和技术的进步,新媒体艺术在接受的行为方式和展现相较传统艺术,也产生了日益鲜明的独立特色。

新媒体艺术中的象征性艺术语言的逻辑有两大突破突破:首先,时空和空间之间的关系呈现突破三维空间的限制;其次,图像成像技术的传播和有效的模式与以往的视觉形式截然不同。

在此基础上,不只是新媒体技术,概念艺术作品都表现出了形式上、观念上的多种表达意义,对作品解释的隐喻表达和改变作品模糊解构概念取代了直观的、感性的表达形式,甚至审美方式亦将相对粗糙、直观的形式所覆盖,转而代之的是更为完整、精致、有美感的创作方式。

在以视觉艺术为领先的新媒体艺术中,从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社会现象和问题为主要表现对象,形式上以无剪辑风格的纪录片;第二类是以纯粹的概念形象为表现对象,通过设置场景或看似毫无意义的动作镜头来进行表现的形式。在数字新媒体技术的作品特点中,前后两者的变化程度是不同。在牵涉的情况下,主流仍然是叙述故事,但那样的作品是被文化关注的,大多是由特定的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作为切入点的文化符号抽象的概念转向特性和功能。利用虚拟的文化情景拍摄或者准备采取的信息来完成虚拟性质的电影叙事结构的方法已被越来越多运用到类似的创作过程中,当代新媒体艺术家引入叙事结构到创建电子技术的空间,如动画片、闪客、网络阵地等,一些艺术家结合传统水墨画的造型元素,创造出一个供水墨动态语言的动画作品空间;一些艺术家继承日本成熟的漫画语言,热衷于用符号的虚拟虚构叙事;让数字技术的新媒体艺术呈现出更多样化的艺术语言形式和更多的娱乐、优雅的趋势。对于后者,计算机技术利用三维空间穿插介入重叠空间的转换成为可能,将类似的光学技术和技术语言插入其中,更丰富了纯概念性作品的语言形式,但数字概念型作品也产生炫耀浅表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先前拍摄的影像是纯粹意义上的概念。类似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技术参与作品制作,使新媒体艺术本身似乎超越时代,而另一边向着电子艺术前进的新媒体艺术,正日益成为一个容纳架,雕塑,装置以外的其他形式,或者说包含不止一种形式,但在使用新技术为主要特征的艺术作品的集合。

新媒体技术为科普教育带来重要机遇,使用互联网网络提供各种服务创新的形式随着因特网的发展,面向公众的网络环境,科普创新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着眼于如何利用网络媒介传播的优势,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普及创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更好的开展科普教育和新媒体技术运用院也是非常有益的和必要的。科普创作是普及科学技术和创造性的活动。这是科学服务的本质特征之一。

其次是创意。科普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它着重于运用逻辑思维,写作,设计,绘制或采取某种形式的科普作品,作者应该使用自选正确的主题和形式,提炼主题,内容和材料选择。明确结构安排,生动的叙述,深入浅出的分析讲解通俗易懂,呈现出一些他对于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的独到见解。表现方法有创新的思路,又有其独特的创作能力。科普创作应该是科学的]有思想的和艺术的。

科普创作的中心是其严谨的科学性,其内容必须是真实的、准确的、成熟的、全面的。科普作品在思想上要体现其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包括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道主义,科学的精神,道德和其他方面。科普创作的艺术性可以被分解为两个方面:通俗性和趣味性。通俗性是使用可理解的方式来介绍科学,使其生动,易懂,这也是科普创作的普遍需求。

经常需要使用的文学艺术形式来表达科学是科普工作的通俗性。创作过程中不仅使用逻辑思维推理其要达到的效果,还采用了形象思维,以情动人,需要以“身临其境”来使观众便于理解。故艺术性写作技巧是科普创作中与其他科学知识材料所不同的主要因素。近年来,中国的科学教育网站以及与科普相关的网页数量日益增多,使互联网功能开发的科研工作与创建工程得到很大程度的重视,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科普网站内容备受关注与追捧。因此,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科普知识的广泛传播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