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总结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总结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总结范文第1篇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二、见面的礼仪

西方人见面时,不一定会握手,只要笑一笑,打个招呼就行了,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而中国人则视握手为一个基本礼节。但在中国握手并没有太多的限定,而西方人握手是有一定礼节的。例如男女之间,女方先伸出手,若女方无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点头鞠躬致意;长幼之间由长辈先伸出手;上下级之间,由上级先伸出手;宾主之间由主人先伸出手。而且握手时应注视对方,并摘下手套,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在西方,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纵使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但过一会儿就改称名字。而在中国,人们很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某某总裁,因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但在西方,人们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来称呼别人。另外,在与人交谈时,切不可谈及个人的私事,诸如年龄、婚姻、收入、信仰等等。看到别人买的东西不可问其价格;如果看到别人回来,也不能问他去哪儿了或者从哪里来,否则就会遭人厌恶,西方人常用“鼻子伸到人家私生活里来了”这句话来表示对提问人的轻蔑。而在中国,人们对个人隐私的界限远没有这么深刻,人们并不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

三、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四、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就拿餐饮方面举例。现在中国饮食市场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麦当劳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时尚,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标志。与此同时,法国的贵族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也随着饮食而涌入中国。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制作工艺和饮食方法。这些都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当然我国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菜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比如北京烤鸭俨然已经成为外国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中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比如在青年中,举行外国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倾向。对西洋礼仪只是作为民俗知识了解一下无可厚非,如果趋之若骛,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其二,是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操作层面,比如鞠躬要弯多少度,握手要停几秒钟等等。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讲,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礼仪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义。

不可否认,当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这一切与基督教的社会基础密切相关,因为礼仪是宗教的重要活动方式,由于对宗教的虔诚信仰,西方人从小就接受这种礼仪的教育与熏陶,使得礼仪能够自然地表现在人的行为之中。精神与物质、政治与文化的高度契合,使得人们获得高度的自信与优越感,正是西方人的自信与优越感赋予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感染力,使其礼仪文化被视为世界标准。对照我们现在的中国社会状况,我们与西方的差距是明显的。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在我们今日中国,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但无论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是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难的是我们也能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是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内在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的复兴。只有别人也认同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礼仪行于世界。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而一个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而礼仪文化无疑是这种统一的“先行军”,只有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新晨

五、宴会礼仪

(1)在当你应邀赴宴时,你对同桌进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谈话,大概要比对饮食要更感兴趣。因此进餐时,应该尽可能地少一些声响,少一些动作。

(2)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时,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有时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如果是那样的话就把它取也,放在旁边的小碟上。

(3)餐巾如果很大,就双叠着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打开。千万别将餐巾别在领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乱揉。可以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或脏物。千万别用它来擦刀叉或碗碟。

(4)正餐通常从汤开始。在你座前最大的一把匙就是汤匙,它就在你的右边的盘子旁边。不要错用放在桌子中间的那把匙子,因为那可能是取蔬菜可果酱用的。

(5)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匙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都拿到菜后才开始。她不会像中国习惯那样,请你先吃。当她拿起匙或叉时,那就意味着大家也可以那样做了。

(6)如果有鱼这道菜的话,它多半在汤以后送上,桌上可能有鱼的一把专用叉子,它也可能与吃肉的叉子相似,通常要小一些,总之,鱼叉放在肉叉的外侧离盘较远的一侧。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言 文化 文化差异 英语教学 影响 策略

【Abstract】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inseparable.In English teaching,culture differences can easily lead to difficulty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Therefore,as a language learner,it is very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native language.In English teaching,teachers should improve the students' cultural sensitivity; eliminate the negative effects by cultural differences.Teachers not only improve students' cultural comprehension ability but also improve the students' language ability.

【Key words】language; culture; culture difference;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fluence; strategy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之对应的文化,由于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有差异,因此,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多彩缤纷的文化特色,受历史环境、地理位置、政治制度和经济水平的影响,中西方文化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了解这种差异并且竭力去克服这种差异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作为语言教学者,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进行文化教学,应该尽力引导学生去认识这种差异,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并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 英语语言学习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们沟通的桥梁,语言还反映了民族文化思维的不同,中西方国家之间的思维方式不同,表达的语言也不同,因此文化也就明显不同。比如,中国人就比较习惯去问下别人的私人问题,类似年龄,家庭的问题。而英语国家的人对这些是很忌讳的。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非常常见。比如一个不了解西方文化的人在餐桌上可能会不习惯西方餐具的使用以及餐桌礼仪,这样往往会让人很不高兴。因此,学习一门语言必须学习这门语言的文化,在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文化教育。

二、 文化差异对英语语言教学的影响

1.对词汇学习的影响。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词汇的组成、变化、应用都是语言学习的重点。它反映了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差异性。例如,中文的基础是拼音,英文的基础是音标字母。在形容颜色的词汇中,英语的blue既有蓝色的意思还有忧郁、沮丧、消沉,中文则没有引申义。

2.对听力练习的影响。英语听力是一个复杂的信息输入、加工、输出的过程。在听力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对一些很简单的听力材料无所适从,不能理解它的意思,这很大一方面是由文化差异造成的。例如“bull’s eyes” 中文我们可能理解为牛眼睛,但是英文里它是靶心的意思。如果学习者不知道这个意思,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3.文化差异对阅读、翻译教学的影响。英语学习者的阅读和翻译水平取决于语言的掌握程度,而语言的学习是要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些英语学习者遇到“as timid as hare”常常会翻译成胆小如兔,其实它真正的意思是胆小如鼠,在西方,兔子是胆小的象征,而东方老鼠才是胆小的象征,不一样的文化背景翻译出来的结果也就不一样。因此,不了解文化的差异就很难正确理解句子的真实含义。

三、 克服文化差异进行语言教学的对策

1.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导入相关文化。教师在教学中讲授西方节日的时候可以适当拓展些西方节日的习俗。比如“April Fool’s Day”教师就可以介绍下西方国家在愚人节的整人手段,并且配以图片展示效果更佳。

2.加强课外读物及经典影视作品的推广。学习者可以在课外时间通过涉猎英美文学名著及影视作品深入了解英国国家的文化背景,加深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教师也要积极的向学生推荐些经典英语学习材料。

四、 总结

学习一门语言必须学习其文化,进行语言教学必须重视文化的教学。能否掌握一门语言跟文化理解的程度息息相关,因此,英语语言教学要注重文化教学,重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关注其对语言教学的影响,并且努力克服其影响,找到对策让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学好英语。

参考文献: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饮食文化;饮食习惯;餐桌礼仪

【中图分类号】 T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209-2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其中孕育着博大精深、灿烂丰富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有着“烹饪王国”之称,在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有学着说,中国饮食是一种艺术,烹饪的菜肴不仅仅是色香味俱全,而且荤素科学合理搭配更加注重营养。俄罗斯也向世人展示着其独具魅力和与众不同的饮食文化,俄罗斯饮食虽然在食物制作上较为粗糙一些,但是讲求实惠,尤其是冷菜居多。俄罗斯饮食文化经过了千年的发展后,也成为了世界美食园中的一朵奇葩。中俄两国饮食文化各有千秋,本文将对中俄的饮食文化的异同给予简单分析。

一、饮食习惯

随着中俄两国交流的不断深入,使得中俄两国人民在经济和文化上对彼此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文化―不仅有历史文化、科学文化、还有饮食文化。不同的民族在饮食文化上都有自己的特点。这取决于不同种族的思维方式、地理位置、生活习惯等。下面我们将对中俄两国在菜肴、饮品等方面来进行对比。

对于菜肴,主要影响其味道和美观的因素是烹调技巧。不同于中国的煎炸烹炒,俄罗斯人通常喜欢使用炖的方式来做菜。与中国的“鲁、川、粤、闽、苏、浙、湘、徽”这菜系的繁华相比较,俄罗斯的菜肴就略显单调,但俄罗斯的饮食更注重对于食材原汁原味的保护,和营养的最大化。这也反映出俄罗斯人纯真的性格,不追求复杂,简单而风趣。

俄罗斯最出名的两大饮品就是伏特加和格瓦斯,一个是烈酒,一个是饮料。中国享誉国内外的饮品是茶。伏特加在俄罗斯的重要地位,不仅是一种历史的沉淀,更是其地域环境所趋,俄罗斯常年温度偏低,伏特加这种烈性酒有助于人体血液循环,会促进产热,又是纯粮食酿造,云集多种优势于一身,伏特加不得不成为俄罗斯人餐桌乃至街头巷尾的最爱。格瓦斯也是俄罗斯的独特代表,是一种由小麦等粮食发酵酿造的带气饮品,性质温和,是小朋友的最爱。在中国的哈尔滨更是随处可见这个代表着俄罗斯的饮料。中国的茶分为很多中,就其颜色看,可分为绿茶和红茶两种。当今,喝茶早已不再是中国人的专利,由于茶马古道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茶已经走向了世界。俄罗斯人在吃甜点的时候特别喜欢喝加糖的红茶。

中俄在饮食文化上的相互影响,彼此融合更是两国搭建和谐桥梁的美好见证。

二、民族传统

地域性差异划分了不同的民族,代代相传更衍生了各自的传统。地理面积横跨亚欧两个大陆的俄罗斯,多半属温带与寒温带气候。而中国地处热带,亚热带,温带。相比之下,我国的气温就不像俄罗斯一样的寒风凛冽。这种天然的生活环境也造就了中俄饮食文化的差异。天寒地冻要求俄罗斯人要摄入更多的热量,以维持身体所需。所以,在俄罗斯,你更容易见到的都是高热量的食品。在俄罗斯有世界著名的黑巧克力;还有日不离手的加糖咖啡;餐桌中更有不可或缺的第三道菜:甜点(冰淇淋、巧克力、奶茶蛋糕等)。这种对糖类的依赖不只是他们的喜好,更是一种生活习惯。

(一)日常饮食传统。在中国,因为地域不同,饮食倾向也有着差异,民间有着这样一句妇孺皆知的颇具代表性的俗语: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在主食的选择中,南方人更多的吃米饭,北方人更多的喜欢吃面食。

饮食方式上,中俄两国都是一日三餐,但是对于每次用餐的讲究则大不相同。中国人对于食谱没有明确的要求或规矩。俄罗斯人在饮食中,却是十分讲究上菜的先后顺序的,这个顺序是一种民族传统,不能颠倒。他们通常一餐要分为三道菜。第一道菜:汤。在喝汤之前他们还会先上些冷盘(通常为沙拉)。汤的种类有很多,通常都是以蔬菜为主料的汤居多。其中,最著名的汤当属红菜汤又被称作罗宋汤,可以堪称为俄罗斯美食中的一大标志。其整体呈现桔红色粘稠状或汤状,所用材料以牛肉块、胡萝卜块、洋葱、红菜为主。第二道菜:肉类,通常以肉类、鱼类为主。其中制作方式主要是熏制、腌制。第三道菜:甜品。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菜肴中,会经常有奶酪、黄油的作陪。对于乳制品的偏爱也是一种生活习惯。

中国人喜欢先吃了主食,快要吃饱的时候来点汤。这是传统的饮食习惯,但从营养均衡、膳食保健的角度讲,饭前喝汤具有润肠的作用,而且俄罗斯的三道菜就丰富了食材的多样性,这样营养的摄取就更全面。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你所见到的俄罗斯人都是身强体壮,男人剽悍魁梧,女人丰满肉感了。

(二)待客饮食传统。礼尚往来,宴请宾朋一直都是生活社交中的一部分。在宴请的方式上,中俄略有不同。中国人有“上车饺子,下车面”的习俗,这也是老祖宗留下的,所以中国人在接待客人是除了满桌子的各路美食以外,通常都有饺子作陪。“饺子”这一中国原创的美食现如今已经流传到了世界各地,由于其味美、方便也被广泛接受。在爷爷奶奶那辈人眼中,饺子就是最好的接待客人的食品。再俄罗斯,有这样一句谚语:“Без соли хлеб не еда.” 没有盐的面包不算食物。“Без хлеба не обедают.”食不可无面包。可见,俄罗斯人在款待贵宾的时候都不能落下了面包这一主食,俄语写法“хлеб”,在中国,有著名的俄罗斯“大列巴”,特别是在黑龙江省会堪称“哈尔滨一绝”,“大列巴”这个称呼就是从俄语音译来的,体型巨大,从大列巴在中国的影响力就可以看出这种以面粉和麦粉为主要原料的主食也成为了俄罗斯饮食文化的一个优秀代表。

三、餐桌礼仪的异同:

中国乃礼仪之邦,在人与人的交际中到处都充满着礼仪。有谈话礼仪,行为礼仪,还有餐桌礼仪。纵观历史,中俄两国在餐桌上的礼仪有这样几个方面值得探讨:

(一)餐具使用的礼仪。中式餐具和俄式餐具有着明显的差异。众所周知,中国人发明的筷子闻名于世,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也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专家称,筷子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记忆力,经常使用可以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症。中国人在喝汤的时候用勺子,在吃米饭的时候用碗盛。在喝饮品的时候用杯子,其中,玻璃杯子是用来喝酒的,陶瓷杯子是用来喝水的。筷子用完后要放在筷托上,并且筷子要放在右手边,杯子都要放在左手边。在餐具的使用方面有以下注意事项,在使用筷子时,要两支筷子同时使用,不能单一使用。也不能用舌头去舔筷子。在用餐时切忌挥舞筷子,不能用筷子指向别人,不能用筷子插取食物或将筷子插在饭菜中。不能用筷子敲打其他餐具,也不能把筷子放在杯子里。在使用汤匙时,不能用汤匙取菜,不能将汤匙全部含入口中吸吮;不能将汤匙中剩余汤汁再放回汤碗中,当汤较热时,不能用汤匙搅拌。在使用食盘时,里面盛放的菜数不宜过多,品种以一种为宜。在使用饭碗时,除食用主食外,切忌端起饭碗,饭碗内只可盛放少量菜,不能盛放汤或其他食品残渣。在使用牙签时,只宜使用一次;不能用牙签扎取食物;不宜将牙签叨在口中。

俄式餐具种类较中式餐具简单些,俄罗斯人最常用的餐具是刀和叉,在用餐时正确的拜访位置是,叉子放在盘碟的左边,刀和汤匙放在右边,酒杯要放在盘碟的前面,在进餐过程中要左手拿着叉子,右手拿着刀,并且要轻握后半部,食指按在柄上。左手用叉子按住食物,右手拿刀将食物切成小块,然后用叉子将食物送入口中。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每次只切一块,不要一下子全部切完,切食物的时候每块大小应掌握在一口量为佳。只有在不用刀切割食物时,即刀叉不同时使用时,才可以改用右手拿叉子。刀除了用于切割食物,还可用来把米饭等食物拨到叉子上,但切忌用刀将食物送进口中。在正式的宴会上,每吃一道菜都要换一副刀叉,摆在面前的多副刀叉,应由最外面的那副依次向内取用。每道菜吃完后,应将刀叉平行摆放在盘内,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侍者就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撤盘。如果没有吃完而需要放下刀叉时,一定要把刀叉呈八字摆放在餐盘两边,这表示用餐尚未结束。

(二)主客位置及食物位置的礼仪。在中国的饭桌上很重视主人、客人座位的位置,食物或茶壶的摆放也颇有讲究。中国人讲究“尚左尊东”,对着门的是最尊贵的位置。因此在会客或者宴请时,对着门做的一定是东家。客人当中距离主人位置越近的就越尊贵,左手边的比右手边的地位更高。中国民间有个迷信的说法:茶壶嘴对着人,可能将人的魂魄吸走。所以要注意茶壶嘴的摆放位置。

在俄罗斯,餐桌的位置礼仪同中国正好相反。他们是以右为尊,左为次。男士跟女士要交叉着就座,通常男士会为女士推开椅子,请其入座。

(三)食物的剩余量所蕴含的礼仪。到好友家里做客,主人忙碌半天准备了丰盛的大餐。去别人家做客,除了记得带礼物,还有一个很细微却不得不注意的礼仪。

作为客人,对于食物的使用量也要掌握个度。在中国,主人请客,害怕食物不够而宾朋没有吃饱,所以准备的食材都是能有剩余的,餐毕,要多少有些剩饭残羹在,主人才会觉得有面子,心里才会舒服,觉得自己这次宴请准备的还不错。而在俄罗斯人家中,他们以主人的身份邀请你做客,同样会热情款待,只是文化差异,他们的礼仪是必须将自己餐盘里的食物全部消灭掉,这样会让主人认为自己做的菜很受欢迎,客人在自己家就餐很愉快。

现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国之间的国际化交流,我们的饮食文化也不少传入了

俄罗斯。俄罗斯的饮食文化也逐渐影响着中国,全世界饮食文化将继续共同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薇.中俄饮食文化差异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11).

[2]褚敏.俄罗斯的饮茶文化[J].俄罗斯文艺,2001,(01).

[3]王洪玲.中俄饮食文化差异探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01).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 跨文化交际 教学模式

一、引言

随着时展,我们逐渐步入到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然而,在日常交流中,只掌握目标语语言的知识技能,却不了解西方的风俗状况、历史文化、思维和习惯等,很难实现交流的目标并成功获得别人的信任。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过程中,许多教育学家都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但是其教学模式的应用不足,理论偏重,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对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有所疏忽,跨文化交际能力匮乏。跨文化教育由此应运而生,成为当今教育界努力倡导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而英语教学因其与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教育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望成为跨文化教育最强大的平台(张红玲,2012:2)。三本院校更加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们有必要积极探索跨文化交教学模式,不断总结不足和缺陷,以期能够找到切合跨文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现状的策略。

二、跨文化教学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换句话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受文化的影响,反过来又对文化施加影响。语言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社会文化。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如果不了解这种文化差异,无法进行跨文化语言交流。在中国,红色则是喜庆的颜色,虽然现在也包容了西方白色婚纱的风俗,但白色还通常用在葬礼上。如果不知道颜色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学生看到A white day,不会知道其意为“吉日”,简直可以和汉语的“黄道吉日”遥相呼应。这个例子反映了文化语境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重要性,当教授类似的词汇时,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向学生解释词汇的社会文化意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充分理解该词汇的内涵,避免造成交流中的误解与误用现象。

文化差异从很大程度上阻碍着中国人与西方人的语言交流,导致交流中的误解与误用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容易受母语的影响并缺乏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由于地理、历史、、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两种文字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应重视基础知识的讲解,还要及时补充相关的文化知识,让学生及时了解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历史、礼仪、禁忌等,而且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跨文化活动。

2.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流和沟通的过程(胡文仲,2004:11;张红玲,2007:26)。陈国明(2009:12)认为目前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主流是以人际间的沟通行为和文化的互动为对象,跨文化交际学的应用性会愈来愈受到重视。

三、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模式构建

本章将探讨跨文化教学模式在三本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旨在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深入化、具体化、实践化,并真正把跨文化教学模式落实倒地,避免其成为空谈。

1.合理设置课程。一般来说,在大多数大学里,大学英语课程是连续开设4学期(一、二年级),每周4-6课时,教学内容是教材所涉及的词汇、语法、课文讲解等等。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传授语言知识为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就是帮助学生通过四、六级考试。甚至有学校削减大学英语基本课时,增加四、六级辅导课。如此一来,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脱节,使得学生在大学里学习英语是迷茫的,从而导致学生除了能进行一般的日常生活交际,根本无法应对专业学习或今后工作上的英语需求。

因此,三本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必须以《教学指南》中所述的教学目标为指导和依据。首先,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合理分配学时。课程目标力求多元化,在认知方面,让学生通过学习深入知晓英语知识内在的结构与联系,并在语言知识基础之上构建学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其次,应增加包括《原声电影赏析》、《英美文化概况》、《跨文化交际英语阅读》等课程的选修课,扩展学生的文化知识。再次,注重应用技能的培养。把大班精讲和小班辅导相结合,根据教学计划,把课时拆分出来用于小班教学,着重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

2.注重文化知识补充。为了避免出现语言和词语表达误解与误用现象,学生不应只重视词汇知识的积累,而应跨越文化的藩篱,把自己从汉语传统束缚中解脱出来,并学会站在西方文化的角度上去做出自己的推理;三本大学英语教师也应向学生介绍相关文化知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与此同时,还要促使学生多读有关英语国家生活方式与文化的书籍。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总结范文第5篇

一、吁求:课标中“英语活动课程”的呼唤

2011年出台的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改变英语课程过于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由此可见,小学英语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迫在眉睫。

二、剖析:“英语活动课程”的认识

小学英语活动课程有效融合小学英语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是以小学生的亲身实践和直接经验作为英语课程的中心,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作为课程设计的根本依据,强调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的全身心体验和动手实际操作,着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个性和实践能力,在保留英语学科课程优点的前提下,弥补学科课程忽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培养、过度关注书面知识的不足。

三、求索:小学英语活动课程实施的多元范式

英语活动课程的内容呈现出多样性和弹性的特点,具体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不同,决定了活动课程具体实施方式的多元化。但无论是采用哪种形式,教师实施英语活动课程时都要依据其基本特征,让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景中体验、实践、合作、交流和探究,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亲自实践,获得活动体验、积累活动经验。

1.优选交际活动方式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交际交流是最基本的功能。英语活动课程中情景交际活动方式的设计,在英语学科课程中很常见。在英语活动课程中,要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内容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出发,使活动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教学中可突破时空的限制,适时、适地安排相应的交际实践内容。比如,学习译林英语四上Unit 7 “How much”后,开展跳蚤市场活动。首先让学生自备各种商品,有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让他们制作价格标签,贴在准备的物品上。再把教室布置成超市“supermarket”,学生分好工,分别担任“收银员”、“售货员”、“顾客”,然后让学生用所学词汇、句型进行买卖活动,最后“收银员”、“售货员”汇报卖出商品和收入,“顾客”汇报购买商品和支出。

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多时候还要依赖于具体、形象事物的帮助。在本次英语交际活动中,学生结合学校举办跳蚤市场的机会,进行语言的实践,积累实际活用语言的经验,提高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深构探究活动方式

儿童对看到不懂的事情会好奇,嘴里经常挂着“为什么”,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展开英语活动课程的学习。英语活动课程中设有很多关于西方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内容,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些都可以成为英语探究活动的内容。那么如何开展英语探究活动课呢?

活动过程的设计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1)选题指导阶段

教师首先要导入主题。教师导入语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要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充分提出想要探究的各个问题。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用实物、照片、视频等资料提出,也可在参观、操作中提出。导入主题后,还需要围绕主题进一步进行生成可操作的小课题。学生充分生成很多小课题后,依据内容对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和筛选,确定出有价值的、可操作的课题。

(2)自主活动阶段

这一阶段包括小组讨论制订活动方案,进行任务分工,确定活动方式和方法,选择观察或调查对象,查询资料,操作与制作,阶段交流学习等。教师在这个阶段要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可以采取随行式指导或集中式方法指导。

(3)成果展示阶段

成果展示阶段,学生将探究的成果写成报告或小论文,制作成PPT或小报等进行全班交流。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这是活动的成果和收获。

比如,学习译林英语四上Unit 6“At the snack bar”,师生首先就“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这个大主题一起讨论,挑选出有研究价值的、有条件进行研究的问题,最终形成如下研究小课题:Chinese and Western diet ideas(中西两种饮食观念),Chinese and Western tableware(中西餐具),Chinese and Western meals a day(中西一日三餐安排),Chinese and Western fast food contrast(中西快餐对比),Chinese and western table manners(中西餐桌礼仪)。接着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自由组合成研究小组,推荐组长,在小组内合作讨论,初步设计研究方案,然后进行人员分工。学生通过上网搜集资料、采访学校老师及中西餐馆老板、发放调查问卷、资料分析整合等方式开展了研究。最后学生制作英文PPT或手抄报,汇报展示研究成果。

学生通过活动中西饮食习惯及特色饮食的调查研究,不仅了解中西人民的饮食状况及外来饮食的影响,探求饮食的营养价值,激发健康的饮食的意识,而且培养热爱探索的情感,树立自主探索的意识、合作意识,学会用多种方法探究问题的答案。同时扩充英语语言知识,培养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3.创生表现活动方式

表现,是艺术创造的构成要素,如一件艺术品的线条、色彩等都是其表现形式。英语活动课程也需要表现活动方式来展现学生英语学习效果。表现活动方式是常用的一种方式,如讲英语故事、英语歌谣歌曲表演、小话剧表演等,借助这些表现形式不仅帮助小学生记住很多不容易记忆的词汇和词组,还培养他们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感受到英语特殊的文化氛围。如学习译林英语六上“The new story of the king’s new clothes”,可让学生小组合作,将教材中的故事进行改编成剧本。再让学生分组,分配角色,读背台词,并练习合作表演。然后将教室布置成舞台,准备皇宫、大街背景图和员服装、道具等。一切准备就绪后,让小演员们上舞台表演,所有演出结束后,小观众进行点评,互相取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