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建议
每位教师都知道要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在实践操作中,却因多种原因使自己的课堂教学陷入了无效的困境,教学花样也在不断翻新、课堂氛围也特别热闹,但回头来看却没有什么教学成效,甚至还不如回到传统的教学形态下所取得的效果。
问题没有出在“课程改革”上,而是出在了自己改革的思路和方法上,没有搞清楚“教学质量低下的教育绝对不是素质教育”这个道理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问题
在新课改之前,教师们任劳任怨地主动灌输,学生神情漠然地被动接受。实施新课程以后,创新课堂教学,全面推进改革便成了当务之急。但不少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创新的理念,使得自己的教学创新走入了形式化、口号化、表演化、无效化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教学方式上,教师依然在课堂上唱“独角戏”,仅仅是在灌输的过程中加了几个提问环节,就美其名曰“讲授式教学法”。其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依然没有体现,只不过是给“传统”披上了“创新”的外衣。
二是在教学设计上,在教学方法上追求丰富多彩,在教学氛围上追求活跃、和谐……教师确实在课前下了足够的功夫、付出了很多心血,教学的过程也很精彩,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才华,但精彩和丰满的教学设计背后却是被忽略了的学生。教师一手操纵的教学,从教学设计之初就是“目中无人”的。
三是在教学评价机制上,出现了新形态的“刻板僵化”。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学评价的多元性。有的教师就完全放开了教学评价的框架,一味鼓励学生,将鼓励为主当作了鼓励为体,失去了其激励作用;有的教师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几乎所有的评价都交给学生,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发挥“教”和“引”的作用。
四是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这里所说的单一还不同于传统所指的单一的灌输式教学,而是“创新”后的单一。新课改后,一些适应新目标需求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被挖掘和整理出来,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但教师在应用时过于呆板僵化,讨论法就是讨论法、合作法就是合作法……不知道启发教学与体验教学是可以结合应用的,不知道一种教学方法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这样的创新教学还停留在较低的层面上,也体现了教师掌控能力的不足。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建议
针对以上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方面出现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以及自己的教学反思,提出以下建议。
1.发挥师生双方的创造性
教师一人的才智是有限的,教师也并一定能够完全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情。所以,在教学创新设计和应用中,教师不仅要发挥自己的能量,也应发挥并尊重学生的创造性。
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我本来设计的是使用问题式教学法,通过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问题1:李白与孟浩然为什么“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问题2: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都是送别诗,二者有什么异同?在向学生抛出问题后,我发现学生们在下面交头接耳,于是我想可能讨论法更适合现在的学习实情,便将问题和讨论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组织学生们分组进行讨论,教学效果比我预设的要好。
2.大胆突破教材又能回归目标
新的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而教材中的内容往往经典有余而拓展不足,不能满足学生素质发展和渴求新知的需要。教师应能够做到既立足于教材,紧紧对准教学目标,又能大胆突破,给学生带去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如在讲《装满昆虫的衣袋》这一课时,我为了提升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也为了给他们带去拓展的知识,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了课本内外的一些昆虫,如萤火虫、蜗牛、蝴蝶、蝗虫等等,用图片和视频向他们介绍了许多关于昆虫的知识。这些科学课上才讲的内容出现在语文课堂上,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当然,我也没有把语文课改为自然科学课的意思,在拓展了知识并调动了学习兴趣后,我还是带领学生回到了课文本身,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在学习人物叙事描写技能的同时,引导他们认识到“成功需要兴趣、执着和努力”。
3.遵循学生学情和学科规律开展创新
在进行课堂教学创新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新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如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生活经验等,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发育变化非常快,每个学段学生的学情都不一样,教师也就应该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如,低年级的学生不适合使用讨论教学法,而高年级的学生对游戏教学法则兴趣度不高。此外,在创新教学时,教师也要考虑到学科的特征,把语文学科与科学、体育、音乐等学科的教学区别开来,体现并适应其人文特征。
如《三顾茅庐》这一课,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不能把这样的课程当作历史课程来教学,在教学中应注重语文学科学习的思想性、文学性和人文性。如果在教学时,教师过多地关注于对学生进行故事情节的教学,就脱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了。课文中“……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一类具有文学性的描写,具有比拟、情感特征的对话,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指导。
小学数学复习课分为单元复习和专题复习,单元复习也就是每个单元结束后的“整理与复习”,专题复习包括计算、解决问题、几何图形、概念等专题进行整理复习。在追求轻负高质的今天,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被更多的教师所关注。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认识与思考。
一、复习课存在的常见问题
问题1: “灌输式”的模式
1.“人灌式”。在个别课堂里,发现40分钟的课,教师讲课占用了30多分钟,复习课变成教师的一言堂。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着似懂非懂,更多的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写,学生抄。
2.“机灌式”。在一些公开课中,有的课件做得很精美,例子举得很“丰富”,学生的知识回顾像被教师带着“看电影”,而缺乏学生独立的知识回顾和问题解决过程。诚然,学生知识回顾需要教师帮助,但这种帮助不是代劳,而是创设一种“脚手架”让学生顺架而上。学生回顾了知识后,需要进行独立自主的知识整理,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外在的知识整理只能为学生提供参照而不能代替学生本人的知识整理和内化过程。
3.“题灌式”。有些教师把复习课变成习题课,采用了大量的题目进行训练,导致复习课变成了计算训练课。在有些课中,教师代替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简单地重复性回顾,接着就是训练,缺乏学生独立的知识回顾和整理过程。
问题2:“以考代讲”的模式
在某名师执教的《比和比例》复习课教学中,课堂40分钟考试了两次,考试所占的时间足有20多分钟。具体操作如下,刚上课拿试卷给学生考试,时间10多分钟,叫课前小测试,在课堂的最后12分钟又拿出一张试卷进行测试。虽然这样的课只在个别教师的课堂上出现,但却可能代表了当下农村小学一批教师在复习课上的做法,因为这次比赛前对参赛者没有进行封闭式管理,课堂展示代表了一个集体智慧的结晶。尽管多少教师都是尽职的,是爱学生的,但是这种爱却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他们的创造性,也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使学习变成被动接受、机械记忆,学习也变成了一件令人厌烦的苦差事,复习课自然效率低下。
问题3:“理所当然式”的模式
教师对学生的基础认识不足,没有很好地研究教材,想当然地组织和整理知识,误将自己头脑中已存在的常识、观念、技能移接在学生身上,把本该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的内容忽略而过。也有些教师想当然地给学生展示有很多缺陷的知识结构图,既加重了学生不必要的负担,也没有多少实际效果。
问题4:“以假乱真”的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学生有问题,老师来回答”,因此,教师要及时处理学生所提的问题,只有充分利用学生的问题,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以及这次比赛的课堂中是“老师有问题,学生来回答”。甚至有些老师提出问题后,不给学生思考时间,最后变成老师自己来回答,这样的问题只是浪费时间,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教师如果要向学生提问题,就要尊重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时间思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时间回答。
二、让有效复习课变得“有效”的常见策略
笔者认为,复习课课堂效率是关键,其中,学生的复习热度和积极性是课堂效率的重中之重。如何利用有限的40分钟,从课堂形式、复习内容等多维度设计复习活动,确保所有学生高效参与复习活动,从而提升总复习的效率。
1.目标明确,课堂有效。分析是对专题中的重点内容和学生中的疑难作进一步的分析,帮助学生解决重点、难点和疑点,使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教材内容,加深理解,这一环节重在设疑、答疑和析疑上。如果专题的内容较多,可以分类、分专项进行分析、对比。复习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求得解答结果,而是通过题目的解答过程为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题目分析过程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题目的特点,探索解题思路。尤其是在沟通已知与未知的关键点上,要让学生充分感知和思考,切实掌握解题的核心和本质。
在《比和比例》的复习课中,化简比和求比值是学生容易发生混淆的地方,必须举例来加以辨析。为此,笔者首先提问: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化简比)然后请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做4道有代表性的化简比的题目。做完后,让生说说是怎样化简比的,接着,同样4题求比值,在学生做的同时指名板演。这样,同一道题目,黑板上就有了化简比和求比值两种表现形式,小结时便于比较化简比和求比值的方法与结果的不同。
在《比和比例》的复习课教学中,因为复习的知识点很多,如果要一堂课完成,那只能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对学生而言,会的还是那些知识,不会的也弥补不了。所以在课前,笔者将这些知识点作出划分,比和比例的联系区别,化简比和求比值,以及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区别是本节课复习的内容,其余的知识点规划到下节课复习。然后,针对本次课的复习内容,沟通比和比例的联系,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是重点,辨析化简比和求比值的异同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这样整节课的重点主次分明,学生要达到的能力也一目了然。
2.生活数学,课堂有效。复习课的功能是不但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网络,更应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数学中的问题、生活中的问题等。例如,在《复习百分数的应用》时,笔者就设计了一个帮老师买房的情境:
陈老师看中了一套21楼90平方米的商品房,房子的市场价是每平方米9888元。另外,因为是21楼,10楼以上每加一层,房价每平米多50元。总房价一次付清可以打九八折。①陈老师获得此住房最少要多少钱?②陈老师有一张五年期的10万元存单,年利率是5.25%。今年正好到期,为了买房决定取出,扣除利息税,陈老师一共能取得多少钱?③买房资金不足部分,陈老师准备向银行贷款。请你算算陈老师贷多少比较合适?(得数保留整万元)
一个“帮助老师买房”的现实问题让学生体会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复习了百分数的应用,这个题目涉及到利息税、折扣、利率等百分数的知识。
实践证明,通过一定的练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深化知识网络;而设计基础性练习则会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方法;设计综合性练习则可以使学生通过题目解答建立起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设计探索性练习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经过不断尝试与探索后,找到问题的答案。
一、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特点
从小学数学的综合实践课特点看,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数学综合实践课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其教学内容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找到原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而对教学知识内容有更为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其次,数学综合实践课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应重视对理论知识内容的丰富和讲解,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经验对数学知识有深入的认识,从而使数学问题变得更加直观化。最后,数学综合实践课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可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发散思维,用创造性的方式而增强数学认知[1]。
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模式
(一)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
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和作用,对学生给予足够的尊重,以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综合实践课的学习中,从而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例如,在“长方体的包装方案”这一综合实践课中,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而完成长方体礼盒的包装任务。这一过程中,小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内容加以有效应用,且在互动交流中分析与解决教学问题,不仅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而且可提高其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的综合实践课开设中,教师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进而为小学生提供有利的学习环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超市购物”的综合实践课中,教师可以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文具用品等作为教学道具,以布置小型的超市,并标好价格标签,鼓励学生分别扮演营业员和顾客,进而对购买商品的价格总和及找零钱等内容进行计算。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还可在此基础上,增加问题难度,即为学生设置“超市打折促销”的综合实践课。如此,可在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基础上,提高小?W生的学习热情[2]。
(三)深入挖掘教材资源
将综合实践课教学模式有效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资源,以促进数学教学活动的全面开展。所以,教师应以数学教学知识内容为基础,联系生活而设置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既能增添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又可提高教材资源的利用率。例如,在“为我家铺地砖”的综合实践课中,教师为学生设计家庭作业,即学生回家后,对地面的实际面积进行测量,之后选择某一地砖的规格,计算如果为地面全部铺上地砖,需要多少块?花费多少钱等。
(四)采取新型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的综合实践课教育中,教师有必要采取新型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可在综合实践中融入游戏,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而且符合小学生爱玩的天性,对提高小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发挥积极的作用。其次,在综合实践课教学中,教师注重将生活化教学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重视促使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为学生创设开放而自由的教学活动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同时,教师鼓励学生联想生活中的常见场景,进而更为生动而直观的开展数学教学[3]。
【关键词】有效教学;主导;主体;情感;质疑;评价
“有效教学”历来是教育界人士的不懈追求,我校教师也一直在寻求更好的教学方式,并试图在现有的教学组织形式下探求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认为,当今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因此,我们应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解构,重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 要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营造民主课堂,创设真本、有效的教学情境,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要善于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如其分地去讲解、引导,根据课堂生成实际,不断调整,创设学生参与探究的时空,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当学生学习发生困难时,须诊断,须调整,须引导,把学生思维和情感引向深入,这样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灵活选择、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要能发现、重组课堂自然生成的资源,让生成走向有效。如高小梅老师所授《看电视》时,依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思维特点,结合学情,提出问题“我们家究竟有什么奇妙之处呢?”围绕这一问题,教师不断调整教学,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我们家的奇妙之一、之二、之三”,通过“读、思、说、评”的过程,学生领会了课文内容,受到了爱的教育,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要全面确立学生主体观
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更多地去研读自己的学生。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主角,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学生这一中心来组织;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评判者,而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因此,老师不要去一味追求什么一鸣惊人的新招,要以精益求精的教学态度,热爱、尊重、关心学生,以情育情,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有高涨的学习热情,从而营造活跃而轻松的课堂教学气氛,学生在一种充满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力和张力中进行学习,其学习欲望与冲动被充分调动起来,便会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如侯莉老师所授《一面五星红旗》一课中,以学生独立探究、小组合作学生、讨论为主,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乐于思考,勇于探讨,踊跃表达,勤于动手、动脑、动口。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设计问题“中国留学生出院后会不会把五星红旗送给面包店老板?”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纷纷阐述自己的看法。下课铃响,学生仍意犹未尽,整堂课学生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厚,真正做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课堂教学中教师感情饱满,才能激发学生的感情,以情激情,引起共鸣 。如呼延梅所授《再见了,亲人!》一课时,语言充满了激情,她深情并茂地叙述,极具感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到战火纷飞的岁月之中。对一些重点的、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句子一一引导学生品读。如在教学“是您带着全村的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这个句子时,呼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对这个句子反复地品读、有感情地读,再通过对词语“带着、顶着、着冒、穿过、送到”和“雪中送炭”的理解,引导学生来体会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情意。对这些重点句子的指导过程中,教师满怀激情,学生也将感情自然地融入,很好地理解了人物的情感。在教学大娘失去唯一小孙孙时,她引导学生想像并体会大娘当时的心情,体会“失去了唯一的亲人”的“唯一”对大娘来说意味着什么,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引起学生“内心体验”,理解这种“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情感。整节课,教师从充满情感的语气中散发出自身的魅力,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激情,效果良好。
四、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质疑
研究性教学方法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作为研究性教学的中心,通过知、情、意的深层投入与参与,使学习与研究并进,学生成为自我反思、自我动员、自我发展的主体。”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作用,教师在过程中处于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发挥能动性,从题目参与到最后获得研究结论,学生的动态作用贯穿始终。研究性教学方法是将研究与教学相结合,该方法的首要核心是提出研究“问题”,在分析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获得知识的自主性和研究性,进而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扩宽学生的专业眼界,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这一目标,法学研究性教学方法应从以下两方面予以设计:
(一)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分层启发式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下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方法,研究性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但是教师的中心作用主要表现为引导启发,教材的中心作用在于以教材为中心辐射出不同问题,以课堂为中心是将学生的发言讨论作为课堂中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积极探索新知识。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启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讨论,启发学生创新,最终促使学生从该过程中获得学习和启发。启发既是研究性教学方法的手段,又是教学过程所追求的目标。启发式教学方法并非一种笼统的、模糊的宣讲与激励,我们强调应该量化及细化这种教学方法,分层次设计启发式教学方法。这种分层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对启发式量化分层所产生,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从法学学科角度来说,第一层次为正确理解内容层。该层次主要目标为理解问题中的基本概念,理解命题含义以及法律规定。第二层次为应用与掌握层。该层次主要目标为从目标问题辐射出各个知识点,查询资料,整理知识点,归纳整理;第三层为评估与思考层。该层次主要目标是理清思路,分析问题,发展预测,形成书面资料。在分层启发式教学法应用过程中,作为教师应当对以下内容予以把握,这样才能有效引导教学过程的顺畅进行,主要包括:第一,概念与关键词,即问题中的基本知识点,所涉及概念与关键词。第二,命题与完备关键词,即要掌握所设置的问题内涵以及理解该命题时不可或缺的关键词。第三,思考与思路,即要明确引导学生思考该问题时的方向与思路。第四,分析法,即引导学生能够将命题分解为几个部分、方面、因素等分别加以考察,得出各部分的本质属性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第五,归纳和综合,即引导学生能够由一系列个别的、特殊的前提推导出一般的结论,在考察事物的时候将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和因素结合成一个统一整体加以考察。第六,整理思路和抽象概括,即当问题解决后,把解决该问题的正确方法梳理出来,将偏离的和不正确的剔除。同时,从具体结论中抽取出相对独立的各个方面,并且将其属性以及关系等共同点予以总括,将其本质特征推广形成对整个一类事物的认识。只有这种量化的、严格的分层次要求,才能增强启发式教学的可操作性。
(二)区分不同层次学生需求,重视多种能力培养在推进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一个班上不可能全部都是喜好这个专业且具有活跃思维且踏实勤奋的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区分不同层次学生需求,并且根据这些不同特点对题目的设计有所区别。比如可分为资料型命题、辨析型命题以及创新型命题等,前者题目设计侧重资料的堆叠与整理,适合踏实型学生;辨析型命题侧重思维活跃型学生,在不同视角下提出看法;创新型命题针对学习成绩较好,基础较为踏实的学生进行尝试等等。同时,研究性教学方法中亦应重视多种能力培养,即培养书写能力又培养口头能力。一方面,即可以通过撰写小论文的方式来完成作业,或者鼓励学生创设杂志,组织同学写专业文章,自己编辑出版,既给予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又激励学生进行初期研究论文的创作;另一方面,鼓励法学专业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辩论会、演讲等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亦可积极鼓励学生上讲台讲课,教师选择部分章节,组织学生自学教材,自行备课,向同学授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对于当前国内外学术动态、热点问题,鼓励学生准备资料,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组织学生发言,激活学生思维。研究性教学并不是为了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领域内的学术研究“专家”,而是为了引导学生使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来学习和掌握知识,增强学生自身参与知识建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每个学生能够自我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能够独立思考、判断、评价、选择,创造,最终落实到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以及对于其与社会历史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等内容的思考中。因此,研究性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完成实非一日之力,一时之功,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实践。
二、法学研究性教学方法实施中的难点
(一)研究命题难于设计法学研究性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的首要难题就是研究命题的设计,这对任课教师是一项较为艰难的考验。命题的难度不能过大,否则难以适应本科阶段学生的研究能力。同时,也不能过于简单,如果学生通过翻书本或者查百度就能轻易找出答案,则这种教学则失去它本来的意义。既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不会让学生觉得难度过高。既不能脱离书本,又要是开放性题目,能够让学生有思考发挥的空间。因此,这对高校法学教师自身的学术研究水平是一项考验,这需要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水平,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中不断摸索。
(二)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难形成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不同于传统的评价体系,其更为复杂,涉及学生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等等评价标准、评价指数的改变。从学生评价体系来看,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作业,一个小组中如何评价不同学生的表现,衡量其不同表现,以及如何衡量在没有标准答案的情况下,学生的开放性思考和分析,对教师而言有较高的评价难度。从教师评价体系来看,如何评价教师的这种教学工作量,如何评价课程的教学效果等等,都显得非常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