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交际礼仪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激励;激励教育;教学活动;激励目标;激励方法
一、激励与激励教育的含义
激励,从字面上理解为激发鼓励之意。在心理学上,激励指利用诱因来诱发和激起有目标指向的行为。具体说就是通过一定的外在因素去诱发活化其相应的动机,产生行为的推动力,它所强调是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拓展人的内在潜能,从而促使人们在学习上、工作上取得成就。
激励教育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都有成才的愿望和需要,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激励教育强调通过教育的改革,建立积极的教育时空环境和情感体验,以激发学生的主体动力和内在潜能,激发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促使他们在品行、学业和个性都获得全面发展。
所以,激励教育就是教师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动力为主要目的,积极调整教学环境和对学生的教学态度,从而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激励的两个要点
(一)激励目标明确
目标是要达到的目的或要完成的任务。在教学活动中,也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激励是激发学生的动机,调动其积极性,使其为实现某一目标而正确行动的教育过程。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中指出,可以从注意、贴切性、自信心和满足等四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的意义在于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激励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见图1。
在给学生定下合理的目标之后,目标就会在两个方面起作用:首先,它是学生努力的依据,也是对学生的鞭策。目标给了学生一个看得着的射击靶。其次,随着目标实现,为学生提供了成就感。如果目标不具体――无法衡量是否实现了――那会降低
学生的积极性。
(二)正面引导的教学过程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包括“激励”和“保健”两类因素。“激励因素”指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等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如果这些因素具备了,就能对人们产生更大
的激励。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管理的过程,因此从这个意义出发,教师必须意识到,保健因素是必需的,不过它一旦使不满意中和以后,就不能产生更积极的效果。而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使人们有更好的工作成绩。
另一方面,斯金纳所提出的条件反射的强化理论中也指出正面强化的重要性。正面强化就是指提供个人需要及期望的某些东西。它是影响个人或团体行为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所以要想使一个人以某种方式行动并取得最佳的效果,我们要给予所期望的行动相应的激励,这样学生能体会到一种自我尊重的实现,并且会将这种荣誉感带入自己之后学习的过程中,从而使学习更积极主动。激励教育对学生个体和班级的影响,可从图2看出:
从图中可以看到,教师对于学生个体或班级集体的积极行为,运用表扬、奖励、鼓励等激励方法可以强化其行为,从而增加行为的发生频率,这种方法是正强化激励。负强化主要是引导学生避免不良行为的产生。如在布置作业后,告诉他们如果作业不合格,将会被退回重写,这样学生会很认真的完成作业。惩罚消除主要指教师通过批评、警告等方法,帮助学生减少不符合要求的行为发生。
三、激励的方法
(一)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通过吸引人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激励。目标激励的作用可以分为: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努力学习;增加学生的学习持久性;促进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果。
教师帮助学生树立各时期的目标,确立的目标要因人而异。对于刚进入大学的低年级学生,可以把基础课程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目标,扎实的基础专业知识是以后继续学习的保障;对于大二的学生,鼓励其参加社团、社会实践等课外活动,可以通过实践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专业知识和社会经验后,可以加强综合学习,巩固学习成果。
(二)情感激励
人是身心统一的有机体,具有体力、智力、感情、情绪等丰富内涵的个性。先决情感特点提到: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对所学课程持有的态度、兴趣、情意、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简言之,这些因素影响学生对课程的态度和喜好。教师应主动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消极情绪。
(三)行为激励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们学院的《教师行为规范》从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五个方面对教师的日常行为进行了严格的要求和规定。热爱教育,尽职尽责,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示范,用自己的言行给学生树立榜样。
(四)角色暗示激励
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尚未走出校园的学生,更会在心中有自己的偶像或者说崇拜的人物,这种人物可以是现实的人物,也可能是虚拟的。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激励教育时有两个要点:第一,要选择合适的偶像,这时候,教师应该起到正面引导的作用,将学生往正确的偶像引导。第二,教师在选择偶像的时候,必须掌握贴近学生的原则。如果设置的偶像与学生相距太远,学生产生距离感,这时偶像的激励作用就大打折扣了。
(五)兴趣激励
有句俗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激励方法。但兴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引导绝非一蹴而就的。心理学上有一个重复定律。任何的行为和思维,只要你不断的重复就会得到不断的加强。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应给予持续的肯定引导,使其保持一种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一种好的习惯,进而由习惯形成一种良好的兴趣。
(六)“无关式”激励
“无关式”激励并非与教学过程完全无关,而是通过教学环境或是过程以外的一些因素影响学生,达到激励的效果。心理学中有一个辐射定律,体现事物的关联性:即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影响的并不只是这件事情的本身,它还会辐射到相关的其他领域。这在教学过程中看,就是教学过程以外的一些人或事,实质上也会对教学产生一种辐射影响。
(七)奖惩激励
奖励是正面的激励方式,可以通过表扬、奖励、鼓励等形式进行。惩罚是与奖励相反的负激励方式,可以通过批评、处罚等形式进行。主要在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或错误问题时,从负面角度加以约束,帮助其纠正,自觉改正。
四、激励的误区
(一)滥用激励
激励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但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掌握一个度的原则。不然激励非但起不到原有的效果,更可能会带来反作用。
这个度存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设置过高的目标,这个目标超过学生能够承受的能力。另一点是激励使用的频率的问题。激励必须注意公平性与竞争性兼顾的原则。如果教师一味强调公平,滥用激励,那么学生会把激励看成一种福利,从而使激励丧失了原有的效用。而教师如果有过于强调竞争性的激励,只表扬少数优秀的学生,这样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造成学生为了激励而学习,形成一种恶性竞争,这就得不偿失了。
(二)没有针对性地激励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一模一样的,人的心理更是千变万化。个性化教学中强调对于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不能用唯一的、标准的要求强制管理学生。而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激励,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和想法。另外,对于具体的问题必须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或含糊其辞。例如,教师布置难度较大的作业,学生按时按要求完成,而教师对于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点评,侧重点就卷面整洁和字体端正等方面进行表扬,激励的效果会很差。
(三)教师凭个人喜好随意性激励
激励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是公平性的原则。教师在进行激励的时候应避免加入个人的喜好和偏见,或轻易对学生下结论。教师也是人,有自己的喜好。但如果教师一味对符合自己性格或是偏好的学生进行表扬,而对其他普通学生取得的进步视而不见,吝惜褒扬之词,那么这样激励的反作用是相当大的。从表面上看,教师是对学生采取了激励教育,但必须注意,激励针对的是整个学生班集体,如果偏重于教师个人喜好的激励,那样的激励只会损伤更多学生的积极性,这与激励教育鼓励学生发挥最大积极性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
(四)重才轻德式的激励。
许多教师只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优秀或是在某些才艺方面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或是鼓励激励。奖优罚劣本无可厚非,但是教师一定要注意“教育”的德育功能。换句话说,对学校而言,并不是只要培养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就算对社会完成了贡献,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管理大师杜拉克曾说过:“人的品德本身不一定能成大事,但品德有缺陷却足以败事”。学生无才有德,对社会也许并没有坏处;但若培养出的学生有才无德,可能就会对社会产生危害性的效果了。而教师在学校的引导,直接影响到学生,因此,教师在实施激励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德育的导向。
(五)马太效应式的激励
心理学中有一个有名的马太福音效应。即在人们潜意识中,人们往往习惯于将好的人或事给予更多的欣赏和赞扬,而对原先不好的事物,人们则有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认为其不好,即使其有了转变却也视而不见。简言之就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一些教师在进行激励时,总是局限在那几位优秀学生身上,各种荣誉的光环都往他们头上戴。这种让“越是有的人得到的更多”的精神激励往往使得那些在某一阶段突出的学生一下子就成了“全能”。这种做法的可能使他们感觉应付各种场合时身不由己,时间精力也不够。同时还会激起周围同学的不平,从而影响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所以,对学生进行激励应该考虑到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各个方面,不能只顾到几个优秀学生。
(六)激励手段过于单一
一提起激励,有的教师所想到的方式无非就是给荣誉、表扬、戴红花、发奖状等。其实激励的内涵非常丰富,只要能使学生感受到尊重并且得到认可,并激发起学学习热情的方式都是一种好的激励手段。比如,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可以在班级举办一些特别比赛。包括作文、猜谜等,这些竞赛通过有趣的形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激励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表扬不是激励的全部。在不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适度的批评实质上也是一种激励。而这种激励最大的效果就是让学生在不丧失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能够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修订本)[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课堂教学的引入,虽然在一节课中只有短暂的几分钟,却是一节好课的开始。柏拉图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引入,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引入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就物理课堂教学引入的作用和艺术,谈谈自己平时的做法和体会。
一、课堂引入的作用
1.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好的新课引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是保证听好课的首要条件,如我们在看电影时,看到精彩片断时会睁大眼睛屏住呼吸,忘记周围的一切,好像是身临其境一样。这说明人的注意力越集中,抗干扰能力越强,接受信息能力就越强。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不注意引入新课技巧,就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节课效果何在?如在讲《电磁铁》一节时,用普普通通的塑料盒子就能捡起散落的大头针,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猜想塑料盒中的奥秘。当然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学生都会猜想到磁铁,但打开后,并没有见到磁铁的踪影,学生一直在关注这个装置。此时教师顺势引入新课,学生一定会听得很专心。
2.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无一不是对所探讨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才获得了最后的成功。正如爱因斯坦所指出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承上启下,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好的新课引入,应起到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的作用,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打下基础。如在讲《浮力应用》中的物体沉浮条件时,可先把一鸡蛋放入清水中,让学生分析鸡蛋是否受浮力,然后拿出一根棒内装有食盐的玻璃棒,用它搅动杯中清水,鸡蛋便慢慢上浮,让学生讨论后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这样安排,不仅让学生复习了浮力知识,而且让学生进一步学习了新知识。
4.为新课展开创设学习情境。
良好的新课引入可以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心情愉快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为新课的展开创造良好的条件。如在讲《大气压》这节课时,我首先拿出一个分成两半的马德堡半球,对同学们说:“这两个半球,一会儿我把它们两个合在一起,施展‘法术’后,你们能不能把这两个半球分开呢?”说完,我便把两个半球合拢。在讲台上用抽气筒将其空气抽出,闭上气阀拿出来,找两个力气大的同学到前面来拉。结果,学生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拉开。然后又找另外两个同学上来帮忙,结果还是没有拉开。学生此时沸腾了,都跃跃欲试。这时我说:“同学们,你们看,只要我吹一口气就可以把它们分开!”于是我悄然把气阀打开,一吹气,两手轻轻一拉,球被拉开了。同学们更惊讶了,议论纷纷。全班同学都被刚才的现象紧紧地吸引住了。大家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紧张而又愉快的学习情景中,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学习状态,又怎能不全神贯注地学习?这样课就成功了一半。
二、课堂引入的艺术
精彩的课堂引入对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怎样引入非常关键。通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采用以下教学手段。
1.复习引入新课。
“温故知新”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精华。通过复习已有的物理知识引入新课是教师最常用的方法。这种引入课题的方法一般适用于对基础物理规律的具体运用的新课题教学。如对于《杠杆的应用》一节课的引入,我先复习杠杆的知识,然后画出几种类型的杠杆,让同学们画出对应的力臂,并分析属于哪一类杠杆。等学生分析完后,我就把杠杆变形,变成生活中常用的几种物体,说明杠杆在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再让学生想生活中见到或用过的那些东西是杠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实验引入新课。
实验引入法最大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生动活泼,且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便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正是由于实验引入法的上述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多用该法。尤其在初中,应尽量创造条件做好实验,争取每一节课都做小实验。另外实验所用的器材应简单易行,以消除学生对物理的神秘感,增加实验现象在学生心中的可信度。若教师通过实验提出问题,设计悬念引发学生思考,必能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作为引入的实验,最好是结果与学生平时的思维习惯和认识不同。如我在讲《大气压》时,做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先问学生:当将两试管倒置时,大试管中的小试管是否会下落呢?同学们毫不犹豫地说:当然要掉下来。但实际演示的结果却恰恰相反,随着大试管中的水徐徐流出,小试管非但没有掉下来,反而自动上升到大试管里。学生惊呆了,都感到不可思议,都被这个奇异的现象吸引住了。这时我将话题引向新课内容,指明大气压的作用,并引出大气压这一课题。
3.用电教手段等资料引入。
这种引入课题的方法具有真实、可靠、生动有趣的特点。通过引入科学史上的有关资料,有效地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使学生从中学习到科学家为真理、为科学忘我追求的精神。通过讲述生动的事实、有趣的小幽默,可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使学生的思维顺着教师所讲述的情节步入学习物理的轨道。如讲《声音》中的回声时,可先播放有关天坛、回音壁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高水平的建筑声誉,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用生活事例引入。
关键词:迁移理论;正迁移;负迁移;地理教学
迁移理论,是1968年由布鲁纳和戴维·奥苏伯尔提出的。所谓迁移,就是将原有的认知结构使用到新的知识中,按迁移内容分类,可以分为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前者是具体行为的迁移,如,动作、技巧、策略等;后者是抽象理论的迁移,如,原理、概念、态度等。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学生掌握相应学科的基本机构、理解学科的基本原理,以形成有效的正迁移。
一、产生正迁移的知识结构分类
1.知识中的类比结构
类比结构,即两种或多种知识拥有类似的分析方法、理解内容等。如工业区位和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都可以通过气候、地形、资源等自然因素和交通、政治、科学技术来分析和理解。
对于一些有先后学习顺序、在其内容或者基本原理上都有很
强相似性的知识,这种相似性就可以进行归纳和迁移。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这种相似规律的总结促进正迁移的发生,增强学生对知
识的理解,减少记忆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2.知识中的推导结构
推导结构可以理解为,从较大的知识范围具体到较小的知识
范围。在类比结构中,知识的迁移过程是平级的,而在推导结构中,知识的迁移过程是从一般到具体。
推导结构的知识都具有从基本到延伸、从一般到具体的结构特征,先行学习的知识对之后学习的知识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知识教学的时间顺序及其侧重点,应当有意识地强调基本知识的归纳、概括和理解,只有在基础知识扎实掌握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的正迁移。
3.知识中的归纳结构
归纳结构和推导结构在顺序上来说是恰好相反的两种知识结构。归纳结构通过先对具体知识的学习,再将其推广到一般的事物中促进多个具体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可以归纳总结出一些一般性的原理和方法,这就是从下至上的知识迁移,也可以称之为上迁移。
这种知识结构可以形成有效的正迁移,但对学生的归纳和总
结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这种归纳和总结能力形成后,对学生的学习有极大的好处。
4.知识中的因果结构
因果关系可以在大部分地理现象中找到。在这种知识结构中,不管是先行学习原因还是先行学习结果,只要能充分明确其因果关系,就能有效地形成知识的正迁移,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获得知识正迁移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和教育学生进行更多知识结构的正迁移,避免产生负迁移。为了有效地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正迁移,可以通过以下的一些方法来进行教学。
1.加强对学生理解、归纳能力的培养
对知识正确的理解是正迁移的基础。在高中地理学科中气候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学起来普遍感到困难。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运用正迁移的因果结构和归纳结构理论来进行教学。影响气候的因素有纬度位置、地面状况、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四个方面,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每个因素的作用让学生理解透彻,促使他们通过对每个要素的分析,归纳出这个地方应该是哪种气候。这是迁移理论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很多学科都不自觉地在运用这
种方法进行教学。
2.扩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方法
思维模式是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练习和训练来培养学生不同的思维模式。在以前的教改试验中,不少研究者都在探导一种适合自己教学改革的模式和方法,迁移理论的类比结构就是一种把形式大致
相同的内容进行类比分析,花较少的时间而收到较好效果的一种教
学方法。教师在教学时只需要对第一个区域的相关知识做比较详细的指导,后面的区域学生按照类似的方法进行分析就可以了。这样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充分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其结果
既指导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育界普遍认为兴趣对学习新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同样,兴趣对正迁移的训练和培养也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那些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去主
动学习,实现迁移学习的目的。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有了兴趣,他们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就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其教学效果也就会十分明显。
当前,教育界正在进行各种形式的改革,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更新,不同的教育教学理论正在试用,不少教师也正在把迁移理论运用在地理教学中。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迁移理论也必将发挥它在地理教学中的优势作用,促进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焦秋生.实用中学地理教学设计[M],2009.
[3]杨丽静,牛俊杰.浅析影响地理学习迁移的因素[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关键词】和谐的环境;榜样的力量;权威型家庭关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7-0021-1.5
自古以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西方,家庭教育都在整体教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时甚至超过学校教育成为引导青少年的主要力量。当然,随着现代学校在社会中发展的越来越完善,学校教育也显示出愈发重要的地位,但是家庭教育仍然具有学校教育不能取代的优势,特别是在对青少年人格的发展和完善方面所起到重要的作用,而近十年来,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为教育的完善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本文就主要运用积极心理学的一些理论来指导家长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使青少年健康成长。
积极心理学除了处理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以外,更关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积极情绪、体验和情绪智力、幸福、希望、乐观等积极心理品质,强调要充分发挥个体的潜能,使其成为自我实现的人。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所以它在培养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家养孩子最重要的在于观察孩子,充分发展各方面的优良品质。儿童的人格品质会受遗传、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因为儿童在社会化的初期阶段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这就要求父母创造一个温暖、和谐、安全、值得信赖的环境。其次,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要为孩子做出表率,起到榜样的作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家长对自我严格要求,这样会给孩子形成一个好榜样的形象。在儿童社会化初期这种榜样的力量是伟大的,能使孩子在耳濡目染间学会父母对待外界事物的方式。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塞里格曼认为学前儿童能学会父母的乐观或悲观风格,与父母的解释风格保持一致。父母的积极品质,对失败及挫折解释是归于稳定的、内在的因素,还是不稳定的、外在的影响,都能给孩子以后处理类似问题提供一种模式。中国传统的教育强调言传身教,也是一样的道理,也是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在当今家庭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再次,家长在父母与儿女这种家庭关系的建立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选择何种的教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教育的类型。因为笔者认为教养方式是家庭教育发挥作用的基础。“一般来说,可以把家庭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其一是父母对待儿童的情感态度,即接受——拒绝维度;其二是父母对儿童的要求和控制程度,即控制——容许维度。”所以依靠这两个维度可以把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忽视型,从各个命名中我们就能够看出每一种方式都是从家长的角度来对这种关系进行命名的。在这里不是忽视儿童在家庭关系塑造中的地位,而是在青少年未成年之前,家长对孩子的引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明智的家长所做的就是选择合适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这四种方式中值得提倡的就是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它是一种很理性,也相对民主的方式。选择这种类型的家长对儿童的情绪能接受也能控制,能够较好地于孩子交流沟通,并且对儿童的需要、行为等做出反应和回应,当然也能控制儿童的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发展。所以这种类型成长下的儿童能够有较强的自尊、自信和自我解释问题的较强的自尊、自信和自我解释问题的意识和与人交流的愿望和技巧,其人格品质的发展都很稳定、健康。正像是任俊在其著作中所说的,“不管是权威型教养方式,还是温暖与接受维度,实质上它们体现了亲子之间的一种和谐相处,情感上的温暖与安全,而这种情绪安全会影响孩子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情感的能力,影响他们对家庭关系的认知和内部表征,甚至于父母交流的动机。”
综上所述,有效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儿童形成积极品质的第一场所,也是解决青春期矛盾的首要力量。家长所要做的就是夫妻之间达成和谐一致的家庭教育目标和家庭教育方式,在无条件爱孩子的基础之上,与孩子交流、尊重孩子、听取他们合理性的建议,多发现他们的优良品质、积极情绪,并进一步培养,多为其提供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放手让孩子一步一步地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Christopher.Peterson.著,徐红译.积极心理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关键词:重点理工大学;艺术教育;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J40-014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初,作为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重点理工大学肩负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的历史重任。如何培养主动适应时代需要、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统一的高质量人才,是重点理工大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加强艺术教育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21世纪对高层次人才的素质要求
21世纪重点理工大学的人才培养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以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素质要求为背景。这是因为:其一,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经济更加一体化,高等教育的“专业对日教育”要转向“适应性教育”。其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受教育者必须由一次性教育转为终身教育,因此要强调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其三,学科呈现出高度综合的趋势。例如,航天技术就是集数学、物理学、力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技术。对高等教育影响深远的是由强调培养“专才”转向重视综合素质的教育,强调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集成与综合。其四,21世纪是激烈竞争的信息时代,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21世纪重点理工大学肩负着历史性的重任: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又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使培养的人才不仅适应新世纪的发展需要,还应该是促进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力军。正如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文提到的,21世纪要求人们做到四会:学知(Learning toknow),学做(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together),学会发展(Learning to be)。
二、重点理工大学艺术教育的作用
作为培养高素质、高级专门人才的重点理工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始终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将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并重,通过名师的启迪、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使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统一、通专结合、具有事业新和责任感的、具有积极健康人格风貌的高级专门人才。
多年来,受科学主义教育观的支配,重点理工大学普遍重视自然科学教育,轻视社会科学教育,更没有将艺术教育摆在一定的位置。认为艺术教育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它对理工科人才的培养无足轻重,充其量只是个点缀或知识面的扩展,远非人才素质的必备要素等。其结果是从事理工科学习的人偏重逻辑思维,从事艺术学习的人偏重形象思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已认识到旧有教育模式培养人才的弊端,认识到加强艺术教育,对于全面开发脑功能、实现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统一,对于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意义。
1.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并重
科学与艺术有着不解之缘。早在1920年代,著名教育家就提倡:“智育与美育并举”、“科学与艺术并重”,他说:“世之有道德者,无不有赖于艺术与科学”。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有着精辟的见解:“艺术,是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的已经存在的情感。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科学,是对自然界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观察和抽象,这种抽象的总结就是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所以,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它们事实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李政道所说的这枚“硬币”,就代表了文化。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的关系源自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艺术的美的鉴赏和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都追求深刻性、普遍性,以及永恒和富有意义。“科学与艺术虽然研究方法不一样,但都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也可以说就是追求美。”
美国国会于1994年3月通过了克林顿政府提出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将艺术与数学、语文、历史、自然科学并列为基础教育核心学科。1999年初,在美国艺术教育协会联盟主持下,美国十大教育组织代表上书国会的每一位成员,用原则陈述的形式,再次阐释了艺术教育的价值和质量,以敦促政府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深入理解。
哈佛大学第26任校长尼尔・陆登庭在1998年一次演讲中,说出了哈佛同时重视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哲学理念,发人深省:“对于优秀的教育来说,还有更加重要的、不能用美元衡量的任务。最好的教育不但帮助人们在事业上获得成功,还应使学生更善于思考并具有更强的好奇心、洞察力和创造精神,成为人格和心理更加健全和完美的人。这种教育既有助于科学家鉴赏艺术,又有助于艺术家认识科学。它还帮助我们发现没有这种教育可能无法掌握的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我们无论作为个人还是社区的一名成员来说,度过更加有趣和更有价值的人生。”
我国教育部已把艺术教育写进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将艺术教育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80年代末,中国一批理工科大学纷纷调整向综合性大学发展,成立人文学院,组建艺术类学科。如东南大学建立艺术学系、上海交通大学建立艺术系,西安交通大学建立文化艺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建立艺术教育中心。
1999年11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与清华大学合并,这一盛事被称为“世纪之交艺术与科学的握手”。两校合并,为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走向综合性,为开启人类的智慧和拓展人类生存的新境界做出新的探索。2001年,东北大学设立了艺术表演和艺术设计专业,并面向全国招生。
2.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智慧的两翼。我国科学家钱学森大力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以及交叉学科的创建。他说艺术将把我们引向高处,引向深处,引向远处。他还说:“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该包括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他曾不止一次地对从事西洋古典歌剧艺术的夫人蒋英说:“你们搞艺术的人需要灵感,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有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
科学家爱因斯坦研究发现了相对论理论,常以拉小提琴自娱;科学家富兰克林,是第一个做收集天电实验的人,他常在业余时间以写诗为乐;数学大师华罗庚,能写古体诗和现代 诗,且写得韵味与形象多姿多;科学家钱学森,不但拥有导弹、卫星的世界,还拥有艺术的世界――不仅水彩画画得相当出色,还钟爱音乐和摄影……可以说,科学家与文学艺术有着不解之缘的事例,举不胜举。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虽然科学和艺术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领域,科学需要抽象思维和严谨的逻辑,艺术中充满浪漫和诗意,而它们之间的融合,不仅有助于事业的创新,给事业带来成就,还会推动不同行业群体更进一步地融入社会,使人类文化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3.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互补
21世纪是设计的新世纪,从物质领域到精神领域,人们需要设计成果推动、创造美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空间。对高素质的设计家而言,科学与艺术就像人的左半脑和右半脑,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综合运用能使设计家获得无穷的创造力。
任何一项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众多相关学科的支持。艺术设计也不例外,如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作(cAM)系统,能在信息整理、分析、模拟变体、绘图、评价等各方面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有利于设计者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离不开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成果,同时还需广泛运用哲学、美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在信息化高科技的影响越来越广泛深入的形势下,艺术设计教育必须跳出传统工艺美术的狭隘视野,长远地考虑未来,尤其要注重信息设计的研究。
在理工大学中,在充满科学氛围环境中学习音乐,或在具有音乐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学习科学,这种互补的关系,有利于科学人才和音乐艺术人才的培养,将使未来的科学、艺术本身发生重要的变化:科学艺术化、艺术科学化。
4.艺术教育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艺术教育给予的“天人合一”理念,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技术的进步引起了更为细密的社会分工,造成全面人格的解体、技术统治使人性分裂和加深,破坏了人与世界的原初统一,因此环境保护已成为时代的主题。
要进行环境保护,可以从道德、法律的角度进行外在的约束,但没有和自然的亲切情感来充实、做内涵,保护环境的法律就难以真正的发挥作用。
艺术教育能培育人和自然的亲切情感,使受教育者去除欲望,从个体性的需要、情感中超脱出来,以普通性的同情来对待自然,而不是单方面向自然索取,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①。
综观古今中外美育思想史,人们大都公认:艺术作为一种人文科学,除了具有一般人文学科具备的社会认识、社会改造等功能外,还具审美教育和审美娱乐等功能,也就是说,人们通过艺术的创造和欣赏等活动,不但能赏心悦目、畅神益智,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而且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引起道德、情操、理想、教养等的深刻变化。艺术教育正是通过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方法,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使人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培育和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从而实现人格的建构;艺术教育还能够培养人们敏捷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能够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这正是一个人获得全面发展的保证,也是社会实现全面进步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教育对于以培养21世纪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生力军为目标的重点理工大学,更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三、重点理工大学艺术教育的对策
对理工类大学生实施艺术教育,绝不能急功近利,而应当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价值、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目的。
1.将艺术教育纳入培养计划
重点理工大学应该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避免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短视行为,将艺术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还应有艺术类课程的考核方式和标准做保证。
2.营造优美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营造环境优美、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经常举办一些讲座、报告会以及高雅音乐会和画展等艺术教育活动,不仅能适应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多元化特点,而且能够抑制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腐败思想,对于弘扬优良的校风、陶冶学生的情操起到积极的感化作用。
3.聘请名师、大师讲学
学校可以不定期地聘请一些艺术界中学术威望高、个人修养好的艺术家和大师来校做报告,通过大师们“启发有道、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启迪,使学生在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4.设置艺术类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