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典音乐的魅力与价值

古典音乐的魅力与价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典音乐的魅力与价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典音乐的魅力与价值

古典音乐的魅力与价值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古典音乐;欣赏;鉴赏方法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54-1一、 西方古典音乐的独特魅力

(一) 营造意境的魅力。当曲子风格不同时它所表现出作者抒发的情感也就不尽相同,不同曲子营造的意境也千差万别。聆听不同曲风的古典音乐总能带给我们不同的情感体验和心灵震撼。以柴可夫斯基的幻想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该曲描写了不能结合的情侣双双身亡的凄惨故事,惆怅而阴郁是它表现的主题,这种哀伤和惆怅立即把我们带进到中世纪那昏暗的氛围当中去。然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所营造的意境与此不同,欣赏者眼前不断浮现出神情坚毅的战士与暴风骤雨作殊死搏斗的场景。

(二) 代代相传的魅力。西方古典音乐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洗礼仍然屹立在人类艺术花园之中毫不动摇,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阶级、不同知识水平的欣赏者都能在聆听西方古典音乐中洗涤自身的心灵,引起心灵的共鸣。是什么让西方古典音乐能够世代相传呢?答案并不复杂, 因为西方古典音乐作为人类艺术的结晶,它优美的旋律与曲子营造的意境都是人类思想感情的尽情抒发,音乐是跨越时空而存在的。

(三) 塑造人生的魅力。西方古典音乐已经走进了青少年的课堂,在教育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对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种精神补给,西方古典音乐可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另外,听觉是智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西方古典音乐还可以促进青少年智力水平的提高和审美情趣的形成。

二、 “通感”在西方古典音乐欣赏中的作用

(一) “通感”现象的产生。“通感”也被成为“联觉”,它一般被解释为“从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活动”钱钟书认为,在日常生活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通感这一概念在文学创作中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最典型的例子当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所描写,文章将荷花若有若无的香味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音乐本身是一种听觉艺术,它可以通过引起人耳对乐音的感知而进一步引起人在其它感官上的感觉,音乐欣赏过程中的“通感”由此产生。

(二) “通感”现象的作用。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欣赏者首先感受到的是音高、音强、等“音响”材料,通过“通感”这一过程,欣赏者产生了丰富的心灵感受和情绪体验。音乐欣赏并不是简单的欣赏一首曲子,音乐的复杂性导致了通感的产生也有不同的途径。音乐材料可以直接引发通感的产生,不同的音乐材料和音乐组织手法就使得欣赏者产生了强烈的情绪体验。另外,西方古典音乐作品中的描绘性材料、情节性材料也会导致同感现象的发生,聆听者会在不同形式的刺激下产生美的享受。

三、 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的发展

(一) 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发展的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电影在中国的流行、西方演奏家在中国的演出都促进了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普通大众中的广发传播,这种热潮是并非毫无缘由的。近代以来,、萧友梅、王光祈等教育家和音乐家促进了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的初步“扎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交流的开放态度进一步促进了中西方音乐的碰撞,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 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的未来。西方古典音乐毕竟是舶来品,它如何在中国进一步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生命力取决于受众的审美偏好、价值取向等社会因素。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大众的审美倾向受到多方力量的影响,它不稳定的特征也十分明显。然而,人们不必担心作为一种音乐形式、音乐符号的西方古典音乐会在中国绝迹或者挤压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其实,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和完善,人类彼此之间的联系比以往更加紧密,不同音乐形式之间的融合也是不可避免的。音乐的发展有着其自身的规律,人们只需要尊重音乐的发展规律,秉持健康的态度对待西方古典音乐和其他音乐形式,音乐就会绽放出炫丽的光芒。

四、 结语

不同民族音乐的交流非常频繁,西方古典音乐在我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它的独特魅力深深的影响着鉴赏者。欣赏音乐的方法与途径众多,“通感”往往是聆听者们进行审美的必由之路。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西方古典音乐,积极引导其与民族音乐的交流与融合,让西方古典音乐的光芒尽情释放。

参考文献:

[1]郑铁民.音乐与哲学的同向性发展脉络要旨――以欧洲古典、浪漫、印象派音乐思维发展为背景[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03).

[2]聂亚平,胡媛媛.西方优秀流行音乐之通往欣赏高雅音乐的奠基石[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09).

[3]谢嘉幸.音乐鉴赏水平的整体训练与评估──音乐欣赏教学专题之三[J].中国音乐教育,1996,(06).

古典音乐的魅力与价值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古典音乐;通俗音乐;音乐文化;受众群体

音乐文化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进化、成熟而逐渐发展、丰富、复杂起来,多年来,音乐界一直存在着对“古典音乐”与“通俗音乐”之间审美价值大小的议论。《是谁杀了严肃音乐》一书的出版,则又一次引起了大家关于严肃音乐当前面临市场危机这一问题的关注。许多音乐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和评论,贬多褒少。占典音乐遭遇冷脸,取而代之通俗音乐充斥市场。许多人认为这是音乐审美的退化现象,是商业化效应产生的不良市场导向。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历史浏流演变的必然趋势,是音乐形式上去繁存简的一种选择。然而,大量推崇“通俗音乐”的言论往住并不是建立在冷静与坚实的理性分析基础上的。只看到人众审美转变中的片面影响是不够的,我们应该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来审视这一现象,从原理上阐明审美价值的判断依据、分析得到大众普遍认同的价值判断倾向,不应简单地灌以孰好孰坏。

一、对古典音乐概念的梳理

“古典音乐”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与“通俗音乐”(即“流行音乐”与“轻音乐”的统称)相区分被提出来的。Classical一词在英文中有“古典的、正统派的、古典文学的”之意。一般所说的古典音乐,即是特指西洋古典音乐,它是一种音乐类别的名称。对于其时代范围的界定一直有着若干不同的说法。狭义的解释是,把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20年代,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 的作品特指为“Classical Music” 。广义的解释则是,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直到后来的巴洛克时期、维也纳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乐派、印象主义直至19世纪术20世纪初出现的现代乐派,甚至包括所有的非纯粹娱乐性质的现代专业音乐,统称为 “Classical Music” 。古典音乐另外常用的解释是指那些从巴洛克时期(]600一]750)开始一直到20世纪早期,在欧洲文化传统背景下创作的音乐。它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族音乐。很多古典音乐来自早期为宗教仪式庆典而写的音乐。

然而在日常语义的理解中,这个概念的所指,却与使用者的实际所指有差异。作为与“通俗音乐”相对的音乐类别的概念,通常也有人用“严肃音乐” 、“古典音乐” 、“经典音乐”来称呼它。但是“高雅” 、“严肃”、“古典” 、“经典,这四个概念中的每个概念都不能涵盖人们实际上所指的这个音乐类别的全部作品。因为,在这个音乐类别中,既有“高雅”概念本身所不能包含的粗野、阴郁、邪恶、凶险、刺激、恐怖、滑稽、可笑……也有“严肃”二字本身所没有传达出来的轻松、明快、温柔、甜蜜、清新、秀丽……还包括“古典” 、“经典”二词所限定的时问范围之外的优秀的现代与当代音乐作品。但是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还是用加了引号的“古典音乐”一词来称谓我们实际所指的音乐类别。

古典音乐创作本身在结构上力求平衡,在形式上力求严谨完整,旋律上力求优美,思想内涵意图表现得丰富而深邃。演奏过程也很有讲究,演出中,乐团成员西装革领,行为端庄。音乐厅格调高贵典雅,气氛肃穆。同样,听众也是行为得体,很少在场中喧哗吵闹,而是充分尊重演出者,安静悉心聆听。正因如此,古典音乐又被人们称为“严肃音乐”或“高雅音乐”。

现在的所指古典音乐包括各种传统经典音乐和一切专业作曲家用传统或现代作曲手法所创作的音乐,外延更加广阔。它的传承是以学院式的严格训练来实现的,严肃音乐家总是力图在作品中最充分地展示个性,诠释深刻的命题,追求音乐技巧的创新和完美。因此,严肃音乐作为一种 “精英文化” ,它的创作者、演奏者、欣赏者 (特别是前二者) 都必须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音乐专业修养,听众要想充分地、深入地领受其意,也要求具备读懂复杂音乐语汇的能力,常常也需要一定的音乐美育熏陶。因此,从这层意义上来讲,称这种音乐为“学院音乐”更为合理。

古典音乐在大多数人心中的印象就是“严肃深奥”。与大多数通俗音乐相比,从某种角度来看,“学院音“的确显得难以亲近、晦涩难懂。这些特点也生就了其“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地位。

二.对通俗音乐概念的界定

人类社会的音乐艺术是丰富多彩的,音乐生活可以追溯到远古。“通俗音乐”的创作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尤其以爱情歌曲居多,当然也不乏描写亲情、友情、思乡之情以及理想、伦理、道德的种种内容。作为一个专有名词,“通俗音乐”据称最早出现在十九世纪欧洲的报刊上。二战以后,通俗音乐以它独特的手法和较自由的风格风靡世界各地。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以及大陆同港、澳、台之间的往来深入,电声乐器的出现和现代先进的电视、网络传媒更使通俗音乐以其独具特色的风格远航,走入千家万户。从形态结构上看:它往往形态较为简单,音高使用不多,且多在人类最容易听的音区范围内:音乐的发展变化较少,没有很多的转调,特别是缺少频繁快速的离调;节奏相对单纯,大量的作品存在着循环重复的机械性节奏型:力度变化不很复杂,力度的幅度小,较少极端力度的对比变化:音响结构的层次少,未经训练的一般听者,也能够很清晰地分辫出来旋律与伴奏的层次。现在,我们已很难将通俗音乐从其他音乐中分割出去,它与其他音乐之间互相渗透、融合,组合成一个五彩纷呈的音乐世界,没有一个固定的范式。故此,用“大众的音乐”可以概括和形容当前的通俗音乐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

通俗音乐中很大一部分由通俗歌曲构成,结构大多比较短小精练,许多作品富于即兴性,在旋律上力求易记易唱,音域不宽,内容贴近生活,因此传唱很快。通俗音乐的演出,十分强调群众性,常常带有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互动,与学院音乐比起来没有那么拘束,听众很容易参与进来。在其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和现代化的电子科技手段相结合。在很多大型演出中,灯光、美术、服装、舞蹈、音响、建筑、特技等的综合运用,往往使得演出既具有听觉上的感染,也具有其他感官上的震撼效果,演出形式也可谓是花样繁多、层出不穷。

三.受众群体音乐文化的价值取向

受众群体既是接受音乐的人民大众,大众音乐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复杂的社会

心理问题。由于人的审美能力总是从头培养的,因此,从个体审美能力发展进程的分布来看,总是能力越高,人群越小,相应的,从总体上看,越是复杂的艺术作品其受众群体也就越小。

通俗音乐在中国的流行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结束后,长期被束缚了的音乐方面的创造力,同其他文化一样,终于解放了出来,原来封闭已久的大门,向I廿界敞开,而音乐创作更像是一块吸收营养的海绵,在中国的大地上急速膨胀开来。涌进的不仅有来自欧美的占典音乐,更有欧美流行音乐,在这样的影响下,产生了一大批新兴的通俗音乐势力,涌现出了数不胜数的最能代表人们心声、贴近群众生活的流行音乐作品,并且不断有爱好者加入其中,乐此不疲。

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较大,努力寻求一种解脱和发泄便融入了音乐创作者真实的情感元素,构成了适合群众口味的音乐新领域。这样的音乐往往具备听觉的感官美的特征,对听众的听觉耐受性与注意力的专注程度要求很低。由于不要求听者有较高的听知觉把握能力,因此它容易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特别是听觉经验不是很多的人。由于听觉经验与年龄有很大关系,这就是为什么年轻人更多地喜欢这样的音乐:反之,这个群体也就拄往不喜欢对他们的听觉来说“古典音乐”中比较复杂的作品。

通俗音乐的创作和演出从一开始就是带有商业性质的,往往以市场趋势为导向,以大众的欣赏喜好为风向航标,打破了原来古典音乐听众局限于狭小范围的情况。可见,通俗音乐的发展是以特定的社会状况和社会中多数民众的普遍心理状态为背景的,也是作为人们表达生活中细微的或者敏感的情绪变化的一种手段生存下来,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因此,通俗音乐在音乐中的地位是历史、社会、人类赋予的,是顺应时展潮流的。所以,我们没有理由敌视视它的存在,反之,我们应该庆幸音乐在发展到完美得无以复加的古典主义音乐之后,还有这么多形式多样手段多元的道路可供选择。

四.古典音乐与通俗音乐的契合

不论古典严肃音乐还是通俗流行音乐,二者都源于生活,都是时代和生活的产儿,没有可以脱离社会背景而孤立出现的音乐作品。两种音乐形式,无所谓高低贵贱之分,二者之间无不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古典音乐可能反映一些所谓的重大历史题材,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民间大众生活的反映,如施特劳斯的圆舞曲系列。通俗音乐中也不乏大量反映历史事件时代精神的严肃内容。如歌颂党和国家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迎的《七子之歌》等。古典音乐在巴洛克时期运用通奏低音的演奏形式,在旋律下方标记数字,演奏者可以根据喜好以及和声要求即兴演奏,这样便形式多种多样。到了后来,音符以固定的形式记录下来,于是演奏也按照乐谱固定进行。即便是这样,古典音乐中但还是有许多供演奏演唱者炫耀技术、自主发挥的华彩乐段部分。与现在的很多通俗音乐中演奏过演唱者的自由发挥很相似。

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家也在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音乐家不会单纯只站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进行创作,而将不懈地作大胆创新的尝试。听众也不断跳出孤自欣赏的小范围,音乐生活还将愈来愈包罗万象。通俗不等于不严肃,严肃也不代表不通俗,二者之间的界线是可以被打破的。从内在功能上来看,音乐本身就是为了使人得到美的享受,陶冶情操,放松神经。人们可以在熟悉而亲近的通俗音乐氛围中,去体会高雅艺术的美丽,去触摸高雅艺术的魅力,也可以在超越传统的流行音乐中去感受古典音乐带来的传奇魔力。音乐形式可以在特定的氛围和情感诉求形成。听众在感叹于多元音乐之荚中得到到心灵的升华。

有人认为严肃音乐和通俗音乐不在一个层次上,难以相提并论,甚至认为二者互不相容、互相排斥。这些观点是欠为妥当的,把严肃音乐视为阳春白雪,而把通俗音乐视为下里巴人是片面武断的看法。诚然,不管是在理解严肃音乐,还是在理解通俗音乐的时候,都要力求从音乐中体现感情,力求发现音乐中所蕴涵的作曲家的真实感受。从这一点来看,虽然有着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但通俗音乐和严肃音乐还是有着基本的相同点的。现在许多流行音乐演出也主题鲜明,内容深刻,气魄宏大,将演唱、舞蹈和特技完美地组合在一起,与古典音乐剧的锵调如出一辙,谁能说其中没有受到严肃音乐的影响,融入了古典音乐元素呢?在现代的社会背景这个新的媒介指引下,产生了一批将民歌风、古典风、流行风完美结合的优秀作品,也使大家看到了鱼与熊掌可兼得也!

【参考文献】

[1]王次荨都壑德鄣囊衾旨匝探讨》.《音乐研究》,1986,2。

[2]曾遂今《大众音乐价值考析》,《中国音乐学》,1993,3。

[3]罗小平《音乐价值三议》,《中国音乐学》,1997,2。

[4]金兆钧:《1994――中国流行音乐的局势和忧患》,《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4期。

作者简介:

古典音乐的魅力与价值范文第3篇

笔者从2003年开始主持古典音乐节目。随着电台频率竞争的日益剧烈,几年时间内,古典音乐节目一直在做着调整,到2009年,古典音乐节目《古典调频》从我所在的频率正式消失。对一名古典音乐专业的主持人来说,仿佛是一件颇为伤感的事情。但事实上,我们正好做了一次非常好的调整和尝试。从2010年开始,我们将古典音乐的推广进行了从单纯的广播节目到线下实体活动为主碎片化节目为辅的转变,实施了契合现代广播发展的修整。到目前为止,我们组织了发烧友会、古典沙龙、音乐课堂等常规活动,延伸出了电影沙龙、音乐会评审团等辅助活动,让高雅文化普及与推广更加契合现代广播特征。

古典音乐节目

在广播节目中的构架变化

2003年开始,宁波交通音乐广播推出了第一档日常播出的古典音乐节目《古典调频》。主要内容为推介高雅音乐,讲述音乐故事,播报古典资讯,并开设了发烧友互动板块。2006年,节目改为周播,每周末两天共四小时。节目设置更为互动,逐渐成为了一档既专业又相对休闲的高雅音乐节目。既为入门级的古典爱好者提供了学习的平台,为初级古典音乐爱好者开设了《古典知多少》小栏目,同时也为比较成熟的古典音乐发烧友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在城市听众群中形成古典圈子,并与喜欢古典音乐的发烧友们一起扩充了《烧友生活》和《HIFI音响》等栏目。2008年开始,经过不断的市场培育,我们与宁波所有演出场所达成了协议,对宁波大剧院、宁波音乐厅的各类高雅音乐类演出进行采访、介绍与播出,逐步形成了稳固的听众团队,从广播收听变为线下活动的共同参与,一起听音乐会,共同赏析评论。同年交通、音乐广播节目开始分流,音乐广播开始备播,古典节目逐渐向音乐广播单频倾斜。

2009年,《古典调频》已经完成了稳固的听众团体的招募,电台栏目取消,但音乐活动进行了加强,开始进入市民大讲堂等公共平台举办《古典音乐沙龙》《电影中的古典》等专题音乐人文课堂。

2010年起,宁波台音乐广播频率的古典音乐传播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固的状态。在播出部分,日常以碎片化节目与宣传推广为主,有大型音乐文化类活动时则开播特别节目;线下部分组织各类音乐类活动,让听众成为电台音乐文化构成的一部分,成为音乐广播创建良好音乐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3年开始,我们的活动更为稳固,并与高校、演出团体等进行了战略合作关系,推出了“音乐四季”演出季概念,每个季度各进行一场大型音乐活动,分古典、民族、声乐、器乐等不同类型,举办四场音乐会,由四场音乐会构建起相应的音乐沙龙和视听会,并延伸出了每月一次的电影沙龙,活动固定,人群影响力逐步提高,并与广告商形成了较为高端的品牌合作,形成了较好的良性循环。

古典音乐对于整体频率的文化品格构建有极大帮助

节目的变化带来的是一个音乐频率的音乐文化品格的塑造。

一般来说,音乐广播除了音乐节目的传播外,还承载着对城市文化性格的塑造和文化审美传播的作用。基于此,如果频率能够巧妙用好古典元素,它就能十分有力地帮助整体频率拥有一种较为高端的审美走向。而如果节目能够报道本地区的所有高端古典演出,那么就能确立其传播权威性,形成一个很好的音乐引领姿态。比如,我们参与的市民大讲堂是一个城市文化建设的公共平台,音乐频率推出的各种视听会,从活动本身来看仿佛只是一些音乐欣赏与讲解,但从传播角度来看,它是一次与听众面对面的权威确立过程,既能让大家对主持人和频率产生亲近感,更能通过在文化公共平台的频繁亮相塑造频率的音乐首领地位。再比如,“音乐四季”活动。首先我们借助了高校这一平台,将音乐演出规格保持在国内一流甚至是国际交流的水平,同时又能在每个季度为频率披上一种不一样的音乐格调色彩。由于活动是常规性的,也可以由此变成一个常设性广播文化活动而产生商业价值。

另外,参与一些大型高雅音乐演出的策划更是每一次频率集中展示音乐水准的机会。我们由此与演出票务销售机构、演出内容、演员等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固的传播链,使传播与艺术作品本身得到了较好的结合,以演出市场带动听众市场,以演出内容丰富平时的节目构架,并在一次次高端演出文化市场的参与中确立频率的个性与权威性,树立起频率在本地音乐媒体中的良好形象。

活动与节目互为影响,创造古典音乐市场价值

目前,除了单体活动的商业价值外,我们还与剧院、文化广场与演出机构形成了较为稳固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由此也产生了一定的市场价值。

在单体活动中,我们与博物馆、书城等相关文化单位合作,力求形成风格各异的各类活动,保证音乐文化丰富的样态,以吸引各个层次的听友;在常期合作中,我们又将大型演艺集团与剧院的全年度演出计划和我们的日常播出节目进行了互动合作。由此,演出方、传播机构与受众之间形成了一种较为融洽的关系,取得了三赢的结果。尤其是近些年随着微博、微信公共平台的开发,我们更与票务销售、奖品发放与节目推广做了粘合度极高的尝试。

目前,我们正在尝试进行古典文化与大型品牌的合作,比如与车商之间共同开发的家庭古典项目,与房地产商共同开发的各类庭院音乐会,与教育机构共同举办的各类学生音乐会与人文音乐艺术课堂等。随着这些项目的不断开发,原有的碎片化节目已然成为了一个在广播有限时间中的预告段落,我们用最短的时间将最大信息量进行了传播,使广播的传播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它可以是实体的各类活动与演出,也可以是新媒体中的互动欣赏。

随着节目与广播传播形态的不断发展,古典音乐传播还会发生更加丰富的变化。虽然传播样式进行了转变,但是我们传播美好的本质却依然如故,而且以更加多彩的姿态出现在听众的耳畔,成为有魅力的广播,看得见声音的生动广播。

古典音乐的魅力与价值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多样化 美 音乐教育 艺术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是人类艺术的优秀结晶,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韵律与人类情感互相发酵,产生了蔚为大观的音乐形态。或庄严,或悠扬,或舒缓,每一种音乐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就像我们漫步于林间空地,鸟语花香、清风拂面、光影迷离,大自然奉献给我们多层次的感官享受。美国的音乐理论家艾伦・科普兰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音乐、美术、体育等等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其基本目标之一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欣赏。

朱践耳先生主张音乐家必须具备四副耳朵:即听古典音乐的耳朵、听民族民间音乐的耳朵、听现代音乐的耳朵、听流行音乐的耳朵。欣赏首先是鉴别,认识到这种艺术形式的特点,把握其规律,才能在更高层次上体验到美的愉悦。笔者认为,朱先生的这一观点,在普通中小学的音乐欣赏教学中也同样适用。

一、切实把握学生心理需求,有的放矢,提高音乐欣赏教学的针对性

悠悠历史几千年,无论朝代更迭,不论是繁荣还是衰落,音乐总和人们相伴。就像诗歌最早产生于劳动号子,音乐大抵也是如此。总体而言,音乐按照其特性,大致可分为:古典音乐、民族民间音乐、现代音乐和流行音乐。

一线的音乐教师都知道,学生普遍喜欢流行音乐,因为它亲切、自然,即时再现当下的生活,形式轻松活泼,受广大学生的欢迎也就不足为奇了。但相对于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往往显得速成化、快餐化,不利于学生审美观的形成。在音乐欣赏课中引入多种音乐形式,既是教育策略,也是教育目标。

二、紧扣音乐之魂,提高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性

(一)古典音乐。古典音乐是具有规则性本质的音乐,注重形式美感,被认为具有持久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在一个特定的时代流行。聆听古典音乐,就要体会旋律中的生命感悟,那种雷霆万钧,大气磅礴的天籁之音。

古典音乐犹如一部史诗,具有较强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纵深,这也为欣赏古典音乐带来了很大难度,很多人因为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难以理解其中的精妙,而选择了放弃。因此,作为我们教师,在与学生一起欣赏古典音乐时,要适当给予学生提示,在关键的地方点一下,推一把,帮助学生顺利翻过那一座座山峰,抵达美妙的境界。

(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传统民间音乐具有极强的民族特征,是我国其它各类音乐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在世世代代的传播过程中,它经由无数人的加工和改编,并不断积累、沉淀、筛选。可以说,它是人们思想感情的体验和艺术表现手法的结晶。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说,能够历经千年依然生机勃勃的民族音乐,本身就是古典音乐,就像大河的源头在此汇聚。但民族民间音乐,距离我们更近,它们已深入到我们的血脉之中,与我们唇齿相依。

(三)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我们要广泛聆听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欣赏民族民间音乐,并非一定要具备很多音乐知识或者有高层次的欣赏水平,很多时候只要“打开耳朵”去听音乐即可。

三、统筹规划,高屋建瓴,以“美”为主线实现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整体提升

(一)以学段为单位,统筹规划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活动。

我们知道,在现实语境下,要实现从小学到高中音乐课的整体规划,难度非常大,最为实际的做法是在某一个学段有一个较为合理的安排。比如:在初中阶段,以教研组为单位,依托现有教材及学校实际,制定校本教材,也就是校园活动课程化,国家课程校本化。在这一过程中,要对初中三年音乐欣赏课进行一个全盘安排,比如初一年级具体安排什么内容,初二初三安排什么内容,具体如何评价等等,使整个音乐欣赏教学合理、有序、高效地向前推进。

(二)多管齐下,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在教学中,既要安排学生喜欢的现代音乐,也要安排一定数量的民族民间、古典音乐,让学生既能体会到流行乐的轻松活泼,也能体验到经典音乐的深沉优美,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

同时,要利用一切现有条件,比如:校园文化周、艺术节、迎新晚会等等,组织学生参与、聆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实现“美”的熏陶。

(三)注重科研,及时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和媒体,提高音乐欣赏课的内涵

音乐欣赏,就是用耳朵去听,首先要会听,然后是怎么听,听什么,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需要不断探讨研究的过程,因为时代在变,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在时时刻刻变化之中,只有教师的教学方式跟得上学生的口味,才能有效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集中研讨、集思广益,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欣赏音乐时,我们要抓住音乐的本质,那就是旋律,旋律是一个个跃动的水花,我们要带领学生到大海里去,感受那浪花。然后我们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各种乐曲的情感和内涵,这就好比在认识某一个人之后,慢慢懂得了他的所思所想,这样你们才能成为朋友,聆听音乐就是和音乐交朋友,心心相映,呼吸与共,守望互助。

提高音乐欣赏能力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目标,也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文中所言,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多方面的合力,而在这其中,作为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聆听各种类型和风格的音乐作品。音乐欣赏就是唤醒孩子们心中的美。

参考文献:

古典音乐的魅力与价值范文第5篇

中国古典音乐注重情趣和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说抽象的文字可以表达抽象的情趣。诗词是用文字来表达人的情感和动人的意境,而绘画则是用图画来描绘美丽的图景。正是受这种意境的影响,中国音乐有其独特的美学思想和艺术境界。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个文学、诗歌、美术的综合体。所有艺术都是在主观和客观相互关系之间建立起来的,中国艺术中诗与画能做到“互相启发,循环无端”,其实音乐与诗文,音乐与书法,音乐与诗画亦是如此。因此要很好地欣赏中国古典音乐,就要把握好中国自古以来一直追求的这种意境。在演奏和欣赏一些诗情画意的古代曲目时,我们可以结合诗与画的特征来演奏和欣赏它。那么,音乐和诗书画能够高度和谐统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几种艺术形式产生和发展息息相关

“宫、商、角、子、羽”是中国古代的记谱方法,包括《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都是记谱的,有的用于吟唱,有的用于演奏,所以这些中国古典的几种艺术形式都只是用一种文学的形式流传下来。这直接导致中国古典音乐与中国的诗词歌赋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许多古典音乐的意境只是存在于某一特定的自然境界和生活场景中,也正是这种独特性,才影响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独创力和影响力。因此中国古代文学与古典音乐的融合成为中国古典音乐发展的一个特征。比如:

李白、杜甫、刘禹锡、王之焕、王维、柳宗元等诗人的著名诗篇有的被编成了民歌,有的则以琴歌形式被保存了下来,尤其是王维的《阳关曲》,更是成为了人们送别朋友经常演唱的曲目。

宋代时期都市经济逐渐繁荣,市民阶层日益扩大。社会音乐活动的重心由宫廷走向世俗。北宋已出现了市民音乐活动场所“勾栏”、“游棚”。适合于市民和文人趣味的诸如词调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得到了尤为迅速的发展。在词体音乐方面,宋代堪称是我国词体音乐创作的黄金时代,按风格可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婉约派多以男女之情为主,讲究音律与曲调的配合,而豪放派在词的内容上,打破了音律的束缚,风格雄健粗犷,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张寿祥、岳飞等。如俞之豹在《吹剑录》中所说,“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二、几种艺术形式都受到儒道思想影响

中国的古代音乐家往往也都是以“文”和“画”闻名。受儒、道二家思想的影响,音乐和诗画一样是文人们对天地,对人生,对社会的一项价值观察与评判,是他们心境的艺术折射。文人们通过传统乐器传达出他们所积淀的优雅绝伦的文人精神品格。比如:从古琴曲《梅花三弄》、《阳春白雪》、《幽兰》等作品,我们就能看出它们象征一种人格的美好或道德、政治的寄托,而这些都是古代文人审美追求。这种风格所追求的意境自然是一种恬逸、闲适、虚静、深静和幽远的境界。《溪山琴况》)的唱奏处理方式,均是文人们为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和人格魅力,而苦心创造的艺术积累和艺术创造。《山水情》的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种很强烈的文人气质,影片选用古筝作为音乐的主要表现手法,也就更突显了影片中所要表现的古代文人所追求的人格美、意境美的审美境界。

三、几种艺术形式都有浓厚的中国韵味

意境通常我们叫“情景交融”也就是情与景的结合。意境的特点,主要是依据空间境象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艺术是作者主观意识对客观现实反映的表现,但由于所表现的内容、题材、体裁、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性能效果。中国丹青不喜浓墨重彩,诗文讲究言由心生,音乐也注重清新淡雅。音乐与画都追求意境,意境与音乐、画之间的关系表现为:音乐产生意,画产生境。音乐和意是主观情感,画与境是客观的景象。主客观契合,即音乐中有画,画中有音乐,意中有境,境中有意。

如我国著名的乐曲《春江花月夜》就是一首典型的用其独具中国韵律的融诗、画为一体的优秀作品。这首乐曲很好地将诗情与画意融合在音乐中,并带有浓厚的中国韵味。乐曲开篇成功地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样的诗意又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中国古代山水画那种清新秀丽的风格,使人眼前浮现出春江戴月、月潮共生的美丽夜色,它具有的“乐中有画,画中有乐:歌中有诗,诗中有歌”的强烈艺术感染力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古典音乐中的诗画意境。而中国一首首赖人寻味的古曲就是在质朴的深沉、典雅的明丽、柔美的清逸、细腻的拙直中体现中国文化最为深厚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