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镇供热管理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近年来城建工作基本情况
(一)投入逐年加大,设施不断完善。近年来,我们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化投入”的投融资模式,先后实施了沙城水厂、污水处理厂、城市供气、旧城改造、城市道路等一批重大市政基础建设项目。特别是*年以来,积极实施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处理场、东沙河综合整治工程和道路、绿化、亮化建设与改造工程,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同时,房地产业也保持着健康稳定的发展。*年玉都苑小区、滨河小区、荣庆家园、天皇山庄等项目开发面积达到近30万平方米,投资达3.2亿元。全年竣工建筑面积25.72万平方米,竣工工程总投资额达2.32亿元。随着新建小区的增多,集中供热事业也不断发展,目前县城集中供热面积已达14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率达到34%。
(二)市容市貌整治成效明显。环卫处担负着城区159万平方米道路清扫以及垃圾点和公厕的清扫保洁任务,年清运生活垃圾47万吨,建筑垃圾约3600吨。同时,不断改善环卫硬件设施,改革生活垃圾收运方式,确保城区垃圾日产日清。城管监察大队在城区主要路段、繁华区域采取日常巡查和集中治理相结合的办法,切实改善市容环境,对马路市场、店外店经营、路边广告、违章建筑开展了定期和不定期的集中整治与专项治理工作。为实现长效管理,坚持实施城管、环卫部门与门店经营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制度,明确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并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累计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建设市场,引导经营户进入市场经营。
(三)城市环境趋于文明和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县城节点明确,行政办公区、居民住宅区、商业中心区、文化休闲区、市场区和工业产业区分布合理,城区建筑在色彩、尺度、形体等方面力求与周边环境协调。县城内以嘉馨园、富达园为代表的十多个住宅小区,功能齐全、环境优美,营造出舒适、安逸的人居环境。规划工作一贯坚持“审批一枝笔、管理一个令、建设一盘棋”的做法,县城总规、控规、详规在实施前坚持召开规划评审会,严格按程序上报审批。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建立并执行了城市公用事业办事公开制度,开通了*建设网和政务网,及时更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发展方面的政务信息。
二、城建工作中的积累的经验做法
几年来的城建工作中,也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具体表现为五种城市建设理念得到了强化。
一是强化了“生态优先”理念---把重心放在了完善城市道路体系、加强绿化工作上,通过道路改造、广场绿化、东沙河综合整治等举措,强化了“通路引水造绿、建设生态县城”的城市发展目标。二是强化了“以人为本”理念---注重了建设工作的细节,变“粗放式”为“精细型”,在城区主要街道两旁和住宅小区内安置了环保果皮箱、休闲长椅,维修粉刷和新建了街头公厕,路边出现了标志牌、指路牌、公厕指示牌等。三是强化了“超前规划”理念---规划的龙头作用进一步得到重视,请专家及时修编与城市发展现状不够协调的旧版规划,确保了规划的超前性和科学性,为城市的下一步发展预留了足够空间,目前各类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也正逐步铺开。四是强化了“建管并重”理念---在抓好各项建设工作的同时,市容环境卫生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大,城市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城管监察大队和环卫处在城市管理中发挥了非常突出的作用,市容市貌有了明显改观。五是强化了“节能增效”理念---积极贯彻“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精神,想方设法实现节能增效,实施了供水低压区改造、清扫清运车辆技术改造,降低了作业成本;积极尝试新办法、新举措,依法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
三、目前城建工作存在的影响科学发展的问题
(一)城乡二元化现象比较突出
近年来,我县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特别是县城建设日新月异,但城乡分割在体制、思想根源上尚未肃清,致使城乡差别从编制规划之时起就已经开始扩大。历次规划工作基本上仍是重城市、轻乡村,统筹考虑城乡互动不够,难以适应城市带动农村、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就县级层面上看,县域总体规划将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县城,一些对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起重要作用的功能布局长期弱化,不利于全县城镇体系的完善,造成全县城镇发展始终“一城独大”,中心县城的辐射带动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全县统筹城乡发展始终是“小马拉大车”。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维护问题较多
近年来,我县先后建成了水厂、四座大型供热站、污水处理厂和府前街、新兴路、工业街等多条骨干道路,完成了东沙河治理一期工程,生活垃圾场也即将建成投用,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城区环境、提升了县城品位、满足了群众需求。但存在问题依然很多。一是投融资渠道单一,资金严重不足。经统计,从*年以来,市政处共完成市政建设施工产值1亿多元,但实际到位资金7300万元,资金缺口达2700万元,市政设施维护资金严重不足。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平衡。我县城区道路、供水、排水、供热、景观等许多设施建设都还不够平衡。道路排水方面,新兴路、燕京路、建设路、府前街等存瑞大街以北区域的新建路网均为雨污分流制管网,而存瑞大街及其以南区域均为雨污合流制,整个城区管网没有完全实现雨污分流,出现了“先分后合”的现象,使新建管网很难发挥分流的作用。公共供水设施方面,供水管网建设不配套,自备井供水不能按时关停,导致公共供水设施利用率偏低,供水设施生产力闲置达50%。集中供热方面,北部城区供热规划已根据县城总体规划落实到位,对指导县城供热建设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南部旧城区供热设施规划尚未制定。此外,环卫基础设施和公厕建设难度很大,垃圾池、中转站建设不足。三是市政公用事业管理成本偏高,环卫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市政公用事业从投资建设到竣工使用,没有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存在着效率低下、成本偏高现象。在环卫管理方面,目前环卫处、沙城镇、水务局、土地局、交通局、火车站等共同负责城区环境卫生,环卫处负责城区主要道路,沙城镇负责各街村,水务局负责沙河两岸,土地局负责东沙河大市场,交通局负责穿城国道,火车站则自行管理。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这种管理体制已经趋于落后,容易造成盲点互相推诿。
(三)房地产业发展存在隐忧
自*年富达园住宅小区建设至今十年间,我县房地产业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到18家,物业管理企业4家,建成各类住房170万平方米,建成总投资23亿。但是,房地产业的发展仍面临着许多不利因素、存在着诸多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一是房地产开发企业总体实力不强。目前有部分企业资本金不足,开发建设资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和商品房预售。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一些中小开发企业经验不足,暴露出企业实力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的弊病。二是房地产市场中违法违规问题依然存在。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商品房销售过程中虚假广告、面积缩水、违法违规预售、收取定金,还有拖欠工程款、受理住户投诉推诿扯皮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购房户的利益。三是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目前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廉租住房尚未实施,根据现实的房价水平和家庭收入水平、支付能力,仍有部分中低收入家庭买不起普通商品房,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和农村贫困人口住房资助体系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四是小区物业行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缺失。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涉及建设、环保、城管、工商、物价、公安、民政、电业、煤气、自来水等许多部门业务,但目前物业公司很难协调这些部门。小区内住宅改商用、车库经商、大型车辆随意停放、饲养大型犬等行为,仅凭物业公司依照物业服务合同、业主公约进行劝阻,显得软弱无力,而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政府相关部门还没有建立完善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有效机制。
(四)集中供热建设和运营管理任重道远
*集中供热经过十年的持续发展,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技术进步、规模初具、产业经营”的发展态势和格局。但在大力推进集中供热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直接制约了集中供热的发展,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一是供热建设投入不足。集中供热是一个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报期长、回报收益低的具有社会公用事业性质的产业。目前,政府供热建设投入乏力,供热技术改造和建设发展受到制约。以房产热力公司为例,从*年至今在集中供热建设及改造中的投入已达上亿元,但这些资金一半是公司自筹资金,另一半是通过各小区建设配套资金来弥补,供热建设运营资金极度紧张,其它企业的情况也大致如此。目前县城集中供热率只有34%,而城市建设发展较快地区供热率一般都达到60%以上,随着全县“三年大变样”工作的加紧实施,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对供热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新的要求,需要调动起社会资金投入供热行业,保障城市建设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实施。二是供热质量矛盾突出。随着我县集中供热和住宅建设的持续推进,供热质量矛盾问题日益凸显,成为长期困扰供热行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实际供热中,热力公司采暖质量问题无法有效解决,需要业主、建设单位、热力公司、物业和政府有关部门共同配合对建筑和采暖系统进行节能改造,并大力推行计量用热,才能彻底根治。三是供热企业亏损严重。*年以来,供热原材料市场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带动供热企业运营成本迅速增长,造成了严重的成本和热价倒挂现象,供热企业出现了全面的经营亏损。现行热价和政府补贴加在一起仅能维持企业的成本运行。
(五)市容市貌管理工作难度加大
随着我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问题进一步凸现,城管执法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一是城管部门孤军作战,很难应对。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工商、卫生、公安等部门对于城市管理都负有一定的责任,而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仅仅是城管一个部门,许多事情管理受限,城市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导致城市的长效管理机制难以建立保持。二是城管执法力量薄弱。由于城市发展较快,外来人口集聚,城管执法范围越来越大,尤其在执行城市拆迁等任务时,城管执法力量更显不足。三是队员素质、执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现代化的城市管理需要高素质的城管监察队伍,目前城管大队中的部分队员思想素质、业务水平不高,对队员的日常教育和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关于加快城建工作科学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统筹城乡的发展规划
在县域层面上,建议将城市中心区与周围乡镇及乡村居民点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编制城乡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城市人口、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最终建立一个相互衔接、设施配套、管理有序、执行到位的规划体系。在乡镇级层面上,建议在强化主城区核心功能和核心产业的同时,有意识地将部分城市功能(如物流转换等)和能级不高的产业向乡村转移。要特别重视“一心、两带、一轴带”的功能定位,在重大生产力布局、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应予以高度重视和重点扶持。
(二)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力度
为促进我县市政公用事业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建议如下:一是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探索多形式、多渠道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投入的新途径,鼓励民企投入市政事业。根据我县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情况,进一步增加对市政公用事业的投入,对道路、园林、路灯、河道等公共设施管理养护费用、污水厂运行费用应按定额核算,列入政府财政预算。二是完善市政建设规划,加快旧城改造进程。对旧城区主要道路、供水、排水、供热管网、环卫设施及城区景观做好详细规划,实现新旧城区基础设施的平衡对接。如:排水管网改造应结合旧城改造逐步完善,最终建成分流制排水体系;府前西街工程应与规划中的西环路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路网结构和排水系统,带动整个城区西部的建设和发展;还应加强节能减排项目建设,积极谋划中水回用项目。三是加强市政设施管理水平,逐步建立大环卫格局。改革市政公用事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成立市政设施维护管理部门,逐步提高市政公用事业管理水平。树立“一盘棋”意识,城区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统一由环卫处负责,杜绝多头管理带来的混乱,逐步建立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三)促进我县房地产市场健康持续发展
一是加强监管,建立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制度。要进一步加强房地产资质的审核与管理,对新申请办理房地产开发资质证书的企业,应重点审核资金和项目情况,落实其开发项目的建设用地,从源头上限制无资金实力企业进入房地产开发行业,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整体质量和综合实力。二是用好用活宏观调控政策,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主要是通过调节遏制投机性炒房,控制投资性购房,鼓励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实用房建设,保持房价稳定和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加快房地产二级市场建设,建立二手房交易服务平台。建议尽快出台促进房地产二级市场进一步开放的相关优惠政策,进一步调减二级市场交易税费,让更多的房屋顺利进入二级市场。三是搞好住宅与房地产业发展的布局规划,严格控制小规模开发,禁止零星插建。要加快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让具有良好社会信誉和开发业绩、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企业参与开发建设,确保经济适用住房的低价位和高质量,着力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四是建立规章,规范管理,稳步推进物业管理工作。要大力推进和发展物业管理,把小区物业管理与社区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环保、工商、城管、建设、公安、环卫等相关部门也要相互配合,切实解决好物业管理中的有关问题。要健全和完善政府关于物业管理企业的管理机构,明确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保证物管事业健康发展。
(四)进一步推动集中供热良性发展
一是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完善集中供热运行机制。进一步转变管理方式,完善城市集中供热特许经营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集中供热市场化进程,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同时,积极落实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实行按用热量计量收费制度。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集中供热。应继续制定并出台新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我县城市集中供热事业,对集中供热建设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使供热企业能够获得相应的经营利润。三是制定集中供热管理办法和配套制度,规范供热建设和经营行为。应依据省、市有关文件尽快制定出台《*县集中供热管理办法》和《*县供热行业服务规范》,对集中供热规划、建设、管理、入网、经营、收费、处罚等问题做出具体规定,加强监督管理,规范企业行为,使供热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四是提高集中供热管道建设费标准,建立冬季供热专项基金。建议根据群众承受能力和政府财力现状,通过提高集中供热管道建设费标准的办法来弥补供热设施折旧费缺口,解决供热大修和设备更换问题。同时,建议政府筹集建立供热专项基金,以防范市场波动给供热工作带来的严重冲击,保证冬季供热工作的平稳运行。
这次张市长、宋市长莅临市住建委现场办公,是对城乡建设工作的激励和鞭策,是对住建委干部职工的信任和重托。我们将以这次现场办公为契机,凝心聚力,干事创业,扎实做好城乡建设工作。现将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2011年工作情况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住建委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四三二一”的战略部署,大力实施城镇化主导战略,城乡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农村住房建设超额完成任务。按照“四点对接”、“四步曲”、“五线联动”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2011年,全市新建农村住房13.7万户,改造危房2.7万户,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120%、108%,走在了全省前列。三年累计建设农房36.4万户,改造危房7.5万户,完成了以前10年的建设量,各县区也都超额完成了三年工作任务。2009年以来,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投入3亿元专项资金,有力支持了工作开展。财政资金发挥了强大的撬动作用,带动全市三年完成住房建设投资443.8亿元,配套设施投资402亿元,居民消费47亿元。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大项目区6个、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项目123个,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住房建设。完成集体土地房屋登记发证3.2万户、农房抵押贷款4.5亿元。全市通过农村住房建设腾空土地10万亩,其中可复垦耕地5.25万亩,为工业项目落地和城乡建设拓展了空间。390个农村社区完成“三上”工程,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通过农村住房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93.6万人,增加人均工资性收入2600元,26.1万农民变市民,20.7万农民变工人。
(二)重点镇建设进展顺利。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确定了12个市级优先发展重点镇,采取资金扶持、产业发展、扩权强镇、挂职帮扶、督导检查等措施,推动其率先发展。重点镇总体规划均已编制完成,并全部通过规委会评审,其中4个已经市政府批复。12个镇全部设立经济园区,新上工业项目208个;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30多亿元;镇域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分别高于其他镇11%和15%;街道财政收入过2亿元,镇、街道过1亿元。镇打造百亿家电园区;街道大企业参与社区建设;街道依托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加快农村社区建设;镇进行扩权强镇试点,设置了“三办、五中心、四平台”;镇成立了城建投融资公司,设立了城建规划分局;镇成立了城镇建设服务中心和城管执法中队;镇按照“三统一”标准改造提升镇驻地,建成四星级宾馆;县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加快孟良崮工业园建设;地方镇建设了全市首家镇级老年公寓,设立了小额贷款担保公司;镇拉开了城镇发展框架,成立了市容管理所,加快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镇社区实行了集中供暖,建设生物集成污水处理设施;镇大力发展杞柳产业,启动了镇驻地的社区改造。
(三)宜居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新建排水管道335公里;城镇污水处理厂达到26座,规模89.77万吨/日。新增道路长度143公里,双岭路立交桥建成通车,滨河路拓宽,沂蒙路、金雀山路、陶然路改造提升成效明显。中心城区新安装路灯3437盏,173条背街小巷路灯安装完毕。城区供热、供水、供气专项规划修编工作已经完成。“气化”全力推进,建成天然气高压、次高压管线8条,总长度372公里,除平邑、外,其他县区全部接通天然气主管道,年用气量突破4亿立方米。新建供热管线83公里,新增集中供热面积790万平方米,全市集中供热面积达到3400万平方米。全市新增供水管道100余公里,年供水总量达到2亿吨。
二、2012年工作打算
2012年城乡建设的任务重、压力大,但首要的任务是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重点镇建设。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特别是这次张市长现场办公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措施,全力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加快重点镇建设,统筹城乡,搭建县域经济发展平台,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坚决打好沿河沿线旧村居改造提升攻坚战,全面完成农村住房建设任务。全面完成9.5万户农房建设和2万户危房改造任务。全力打好沿河沿线旧村居改造提升攻坚战,进一步打造亮点,提升形象,不断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目前,沿河村庄共有834个,规划社区130个,今年开工72个,新建住房1.2万户;沿路村庄共有981个,规划社区270个,今年开工156个,新建住房2.2万户。
一是以打造7条精品线路为重点,集中突破沿河沿线旧村居改造提升工作。今年,我们将集中力量打造沂河(市区至沂水县城),祊河(市区至费县),327国道(市区至平邑县城),205国道(市区至郯城县鲁苏交界),京沪高速孟良崮出口至孟良崮纪念馆、沂南县城至省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基地沂南教学点,市区至镇省政府旧址,沂蒙路北段(由北城新区指挥部结合新区二期开发建设一并实施)7条精品线路。目前,7条精品线路上共有村庄283个,规划社区127个,今年开工76个,新建住房1.9万户,其余的明年力争全部开工。抓好环境综合整治,对沿河沿线所有社区和没有纳入社区覆盖范围内的786个旧村居,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确保硬化、净化、美化、绿化、亮化“五化”达标率100%,破旧房屋、“露头丑”、违章建筑拆除率100%。
二是全面提高农房建设品质。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推广外墙保温、中空玻璃窗、CL建筑结构体系、地源热泵等技术,杜绝二次改造,打造“百年住宅”。突出抓好矿山塌陷区的整村搬迁和集中居住建设,大力实施农村社区“三上”工程,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合理布局学校、幼儿园、敬老院、卫生室、文化、体育等设施,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坚持以群众满意为第一目标,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严格基本建设程序,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搞好老年房建设,关心关注农村弱势群体,确保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
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认真总结三年来的经验,抓住享受国家中部地区政策的机遇,加大资金、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推进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今年,市财政将继续设立3亿元扶持资金,我们将积极与财政、国土等部门搞好衔接,进一步完善资金分配、使用和监督管理办法。建议市政府将土地整治、极度缺水村搬迁、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新能源建设等方面的资金集中使用,重点支持沿河沿线旧村居改造提升和重点镇建设。协调金融机构继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支持农村住房建设。积极争取国土部门的支持,争取将具备条件的沿河沿线旧村居,全部列入增减挂钩和土地整治项目,支持工业经济发展,保障农村住房建设用地和资金需求。
四是加强督促指导。充实市农房办人员力量,将所有人员分成六个组,加强对县区工作的检查指导,及时掌握工作进度,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坚持一周一调度、一月一通报,增强县区工作的紧迫感。对已经确定的农房建设项目实行跟踪督导,销号管理,定期通报,强力推进,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任务。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县区、乡镇,建议由市纪委、监察局进行效能督查,必要时约谈负责人。积极开展技术指导,搞好县区、乡镇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加大宣传力度,开辟专题、专栏,树立典型,打造亮点,营造氛围,推动全市面上工作的开展。认真总结过去三年农村住房建设工作,及时向省住建厅汇报,争取全省农村住房建设三年总结会在我市召开。
(二)全力以赴加快12个重点镇建设,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平台。重点镇是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将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认真落实市领导的一系列指示精神,集中人员力量,全力以赴加快12个重点镇建设,确保今年在扩权强镇、工业园区建设、投融资平台建设、城镇综合配套水平等方面有突破性进展。
一是明确发展目标。按照“一城四中心”的定位,引导12个重点镇加快“新型工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小区宜居园”建设,搞好城镇开发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项目,聚集产业,壮大镇域经济,进一步增强城镇承载力和产业支撑力。力争今年12个镇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4.9亿元,招商引资147亿元;镇域生产总值增长29%,突破1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增长42%,达到13亿元;城镇化平均水平达到43%,成为全市小城镇建设的样板、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平台。
二是强化领导力量。调整联系12个重点镇的市级领导,争取“两会”结束后市级领导都到所联系的重点镇进行一次现场办公。对口帮扶的部门、挂职干部制定工作计划,拿出具体措施,明确完成时限,帮助重点镇及时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调整充实全市加快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大指导、协调和检查力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举办小城镇党委书记、镇长培训班,到江浙等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开阔眼界,提高水平。
三是加大督导力度。按照《市重点镇建设发展考核办法》,组织有关人员到县区,争取“两会”之前完成考核工作。制定督导方案,加大督导力度,督促12个重点镇按计划开工重点建设项目。实行月推进会制度,3月初在镇、镇召开扩权强镇试点、特色园区建设、社区“三上”和沿河沿路旧村居改造提升现场会,4月份在地方镇、镇召开小区宜居园建设、基础设施配套、投融资平台和市场化运作座谈会。“五·一”之前组织召开现场观摩会,看工业园区、沿河沿线农房建设、“三上”工程,进一步加强对12个镇的督促指导。邀请市人大、政协领导对重点镇建设、沿河沿线旧村居改造提升、“三上”工程进行视察,会同市纪委、市委组织部、财政局、监察局、审计局等进行专项检查,进一步增强各县区加快重点镇发展的紧迫感和压力感。
四是争取政策、土地、资金扶持。用足用活土地政策,整合、利用土地指标,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加大土地整治项目争取力度,力争一个重点镇有一个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或增减挂钩项目,保障重点镇建设发展需要。在市财政每年给予重点镇6000万元奖补资金的基础上,抓住享受中部地区政策的机遇,将城镇污水管网建设、供水管网改造、道路硬化、垃圾处理等作为重点,最大程度地争取上级的政策、资金扶持。推广镇成立投融资公司、地方镇成立小额贷款担保公司的做法,通过市场化运作,多渠道筹集资金,破解资金瓶颈。
(三)进一步完善市政公用设施,着力增强支撑保障能力。按照建设300万人口大城市的标准,落实城区大排水规划、全市域污水处理规划和城区亮化规划,抓好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全面增强承载能力。加快开罗大桥、中丘路下穿兖石线等重点工程建设,做好动植物园搬迁工作。打通兰山路、考棚街、王庄路等断头路,搞好滨河路与银雀山路等8个路口改造,推进人民广场地下停车场建设,切实优化城市交通。利用前期考察、研究成果,积极推进雨污合流城区初期雨污水调蓄池(管)建设,解决城市内涝和雨季污水对涑河、沂河污染问题。以沂河、祊河、涑河两岸和背街小巷为重点,对城市照明设施进行提升改造,打造滨水特色的城市亮化效果。继续推进“气化”工作。沂水至临朐的高压管道(全长89公里)已经开工,计划10月底前完成;费县至平邑次高压管道(全长57公里)3月初动工,计划6月底前完成;新泰至次高压管道(全长46公里)4月份动工,计划10月底前完成,确保今年所有县区通上管道天然气,全市天然气供应能力达到每年11亿立方米。加快热源和供热管网建设,建设商城管委会区域供暖锅炉,推进泰能热能技术改造项目和蓝天热力公司、恒源热力公司现有机组节能挖潜改造,确保新增集中供热面积500万平方米。加快建立供水检测系统,推进供水户表改造和自备井封停工作,提高公共供水普及率,确保饮用水安全。
(四)强化支柱产业地位,促进建筑业快速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建筑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建筑企业实行分类指导,为企业加快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优质服务,力争今年建筑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实现增加值115亿元,实现税收14亿元,提前三年达到“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严格外地进临企业注册备案和税收登记,增加地方收入。强化对专业发包工程的管理,规范其招标投标程序,严禁违法分包,确保地方税收。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激励制度,积极扶持劳务企业发展,拓展外埠市场,巩固建筑业大市地位。近期,将召开全市建筑业总结表彰会议,表彰先进,营造氛围,掀起建筑业发展的新。强化工程建设管理,进一步做好勘察设计、招标投标、造价管理等工作。严格落实《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强化工程质量安全责任。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年内中心城区所有建筑工地全部配备车辆冲洗设施。
1低碳型大学园区的提出
“低碳”一词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是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是通过降低因人类活动(主要包括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导致的以二氧化碳为主体的温室气体排放,最终降低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使之恢复到不对人类构成严重威胁的水平[1]。在2009年9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总书记发表了《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讲话,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任务。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其特点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低碳经济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和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综合性问题。当前,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已成为新时期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而在这一进程中,大学由于其独特的科研、教育属性以及人员多、能耗大的特点,理应打造低碳型的大学园区,并努力成为低碳经济的推动者、实践者和低碳生活的倡导者、传播者。遵循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所谓低碳型大学园区就是在学校的日常运行过程中,通过教育引导、强化管理、改进技术和设施等手段,动员和激励广大师生遵循低碳环保理念,自觉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在整个大学园区内营造低碳文化、低碳管理和低碳科技在内的全低碳校园环境,尽可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构建和谐文明的绿色校园,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2低碳型大学园区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1建设低碳型大学园区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是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在各行业共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理应扮演重要的角色并走在时代的前列,建设低碳型大学园区是时代赋予大学的神圣职责。首先,大学人员多,能耗大,社会关注度高,在节能降耗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以2009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2144.7万人测算,如果我国高校能源消耗生均降低15%,水消耗降低15%,全国高校每年可以节能249.3万吨标准煤,相当于一个76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全年生活用能总量;全国高校每年节水4.671亿立方米,相当于一个500万特大城市全年生活用水总量[2]。因此,建设低碳型大学园区会取得较为显著的节能效果,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和轰动效应。其次,大学科研性强,学生素质高,人员流动快,更有利于引导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大学是知识和人才的聚集区:一方面,大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崇尚低碳的文明行为接受最快,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认识更为深刻;另一方面,低碳型大学园区能够使大学生长期受低碳文化环境的熏陶,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低碳的生活方式,激发大学生对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的开发研究,使他们毕业后像绿色的种子一样播散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2.2建设低碳型大学园区是学校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随着我国高教事业的迅猛发展和高校的扩招,高校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据2008年数据统计,全国高校总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9.6%,总的用水量占全国城镇生活用水总量的8.14%。高校人均生活用煤是全国人均生活用能的4倍,人均生活用水是全国城镇人均生活用水的两倍[3]。能源消耗量的增加直接导致消费开支逐年上升,据有关部门统计,高校的能源消费支出已占其总支出的1/10~1/7,有些高校甚至达到1/5~1/4。如此高的能耗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由于学校管理滞后,长明灯、长流水、剩饭剩菜等浪费现象严重所致,这已成为高校沉重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着办学效益。也可以说,能源的超支和浪费已成为高校发展的又一“瓶颈”。因此,节能减排,创建低碳型大学园区对高校而言势在必行,通过低碳型大学园区建设,高校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减少资源浪费,降低办学成本,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从目前全国200所示范高校实施低碳化建设情况看,生均能耗水耗和能源的支出明显下降,生均的电耗每年484千瓦时,占全国平均水平的44%,实现节能67万吨标煤,节水3亿吨[3];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高校加强自身管理,改善校园环境,增强科技含量,从软件环境到硬件设施全面提升学校形象,提高其社会声誉。
2.3建设低碳型大学园区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在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过程中,人才尤其是具有低碳理念和低碳技术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纲明确指出要大力开发能源资源等经济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要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建设“低碳型大学园区”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和责任,学校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核心,把培养具有低碳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低碳型大学园区的建设有利于大学生充分认识低碳的重要性,培养绿色低碳的行为理念,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资源综合利用意识;有利于促使大学生将低碳理念转化为自觉的低碳行动,形成人人讲节约、处处行低碳的良性环境;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对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发展低碳科技领域的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有利于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此外由于大学生的流动性强,还有利于低碳理念、低碳生活方式、低碳技术的推广和传播。
3低碳型大学园区的建设思路
3.1营造良好的低碳校园文化高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宣传低碳,倡导低碳,塑造高品质的低碳文化,营造良好的低碳环境,这是低碳型大学园区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一是要加强低碳理念宣传和引导,要通过宣传手册、倡议书、校报、校园网、校讯通、校园广播等多种媒介向广大师生传递低碳理念,宣传节能减排知识,引导低碳绿色生活。二是要加强低碳课堂教育,高校要积极推进低碳教育进课堂工作,要把低碳教育列入对大学生的形势教育和素质教育内容,开设环境污染控制、可再生资源利用、新能源与节能减排等相关内容的公共选修课程,定期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绿色环保专题讲座,有条件的高校要开设环境科学工程专业,实行专业化的特色教育。三是要开展低碳实践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粒粮、每一张纸、每一支笔、每一升油”等系列节能活动,让每位师生在自身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觉地践行低碳行为;开展低碳学生寝室、低碳班级和低碳学院(系)的评比活动,形成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共创低碳环境的良性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开展“低碳金点子、低碳征文、低碳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低碳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低碳活动。四是要鼓励绿色科技创新,高校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研究中心等现有的资源和科研平台,通过组织节能减排科技竞赛等活动,鼓励大学生在环境污染控制、清洁生产、节约能源、循环经济、新能源与技术、环境法制建设等诸多方面开展科学研究与实践,积极探索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技术、工艺和设备。五是要加强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加强与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积极加入“全国高校节能联盟”,及时掌握相关政策和节能动态,共同为建设低碳校园出谋划策;另一方面加强与企业组织间的合作,促进绿色节能新技术、新产品进校园和绿色科技成果的转化。
3.2落实全方位的低碳管理措施创建低碳型大学园区除依靠个人自觉和道德约束外,更重要的是建立并落实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低碳管理制度和措施,这是低碳型大学园区建设的关键和有力保障。第一,加强组织建设,低碳型大学园区的建设涉及到学校的各个角落和各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绝不是一个部门或几处部门的事情。因此,高校要把低碳型大学园区的建设作为学校的一项长期发展战略来抓,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校长任组长,主管副校长任副组长,校办、学生处、资产、财务、后勤、基建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低碳校园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订低碳校园建设中长期规划,落实各部门工作责任,对学校低碳建设情况进行检查、督促、考评和奖惩。第二,要建立能源量化管理机制,高校要根据实际需要,核定各部门和公共区域用能指标,安装水电暖等能耗计量设施,实行能源目标责任制。能划归部门管理的划归部门管理,不能划归部门管理的公共教室、实验室等公共区域指定由后勤、科研等部门进行管理。对非独立核算部门及公共区域实行“节约奖励,超支自负”的管理办法,对校办产业、后勤产业等独立核算部门采用“谁使用,谁付费”的管理办法,强化成本核算,降低能耗。第三,健全低碳管理制度,既要建立水、电、气、暖、大功率电器或大型仪器设备、办公耗材、公务车辆等各个分项的用能管理制度,又要建立实验室、学生宿舍、教室等固定区域或重点区域的低碳管理办法,要将低碳管理纳入全面的制度建设中。第四,建立能耗公示、能耗统计和能耗分析机制,为促使各部门之间更好地开展低碳工作,每月应通过校园网等媒介公示各部门的能耗情况,从与本部门的纵向和与其他部门的横向能耗对比中,找差距,促整改。与此同时,每学期要分类分项地对全校能耗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挖掘节能空间,促进低碳校园建设。第五,建立有效监督机制,针对低碳校园创建工作,在部门自检、学校联检的基础上,实行监督奖励。开通监督电话和监督网络平台,发动广大师生对能源浪费现象监督举报,对举报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定期将监督检查情况面向全校进行通报。第六,建立考评奖惩机制,按照能源目标管理的要求,强调各部门领导为各部门低碳建设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并将低碳工作作为年终对部门和各级领导的重要考核内容。对做出突出贡献或表现突出的部门和人员进行奖励,同时对存在问题的部门和责任人给予相应的惩罚。
3.3采用先进的低碳技术和设施科技就是生产力,先进的低碳技术和设施是低碳型大学园区建设的必要支撑。在环境建设方面,要充分合理利用校园土地,提高校园绿化率,按照生态平衡原理,合理选用树种,合理搭配乔、灌和草坪种植,实现校园绿地的均衡布局与绿地景观的品质提升。此外,要积极实施透水性道路铺装,合理建设和利用人工水系,营造自然和谐的校园环境,努力打造生态化的绿色校园。在节水方面,要采用污水处理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加强水的循环利用和雨水回收,将经过处理后的中水和收集到的雨水充分用于厕所冲洗、道路喷洒、校园绿化以及人工水系。要合理安装节水装置,依托校园一卡通结算平台,在学生浴室安装卡式智能冲水器,开水房安装卡式节水控制器,实行刷卡计量收费;厕所、水房等用水部位安装红外感应节水器、红外感应节水阀、自动节水器、自动冲水器等节水设备;校园绿地安装喷灌、微灌节水设施。在节电方面,淘汰普通灯具,教室、公寓、实验室、办公室等室内公共场所积极采用LED、无极灯、三基色荧光灯或T5型节能灯等绿色节能灯具;学生宿舍安装智能控电系统,同时实行刷卡计量用电;教室、图书馆等学习场所安装“远红外节电感应装置”,用科技手段避免长明灯现象;路灯采用智能无线网络节电控制系统,利用“时控+光控”的方式对任意一盏路灯或一段路灯进行个性化控制。在节热方面,采用供热按量计费管理方式,做好供热管道和外墙墙体的保温,使用双层中空玻璃,最大程度减少热损;改造供热管网的水平衡调控系统,实现分区分时供热控制,根据学校不同建筑、不同使用特点实行分时段供暖。白天保证教学办公区正常供暖,适当降低学生宿舍温度;夜晚保证学生宿舍正常供暖,适当降低教学办公区温度;学校放假期间,校园供暖低温运行。在绿色能源利用方面,充分利用太阳能热水和照明,安装太阳能集热器和太阳能电池板等热水和发电装置,用于浴室、开水房、食堂用水和路灯照明;校园地下建筑可采用太阳能聚光传输技术,直接引入太阳光进行采光或辅助照明。对于新建图书馆、会堂等大型公共建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先进的地源热泵和水蓄冷、冰蓄冷技术,充分提取地能的热源和冷源,用于冬季取暖和夏季制冷。此外,高校还要积极推进智能化能耗监管平台的建设,借助于各类传感监控设备,通过远程数据采集和系统分析,实现对供电系统、供暖系统、给水系统、路灯及空调等耗能部位全方位立体式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关键词:创新基地;热水系统;设计;问题
1 项目背景
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用地位于中石油科技创新基地东北部,东起八达岭高速公路绿化带,西至原京包快速路绿化带边界。本项目用地面积2.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2万平方米,地上约3.54万平方米,地下约0.66万平方米,由物业综合楼、科技员工餐厅、物业员工餐厅、物业员工宿舍、北石厂员工倒班公寓五大部分组成。本工程属多层民用建筑。
2 项目需求
本工程有热水需求的项目比较零散,分别如下:地上三个餐厅(物业员工餐厅、科技员工餐厅、北石厂员工餐厅)、三栋宿舍楼(物业男/女宿舍、北石厂员工宿舍)及地下洗衣机房。其中,洗衣机房设备需要的热水温度各不相同,考虑到洗衣设备自带加热设备,故只需给洗衣机房预留冷水接口,由洗衣机房设备自行加热。由于热水使用方为三个不同的单位,在后勤管理上要尽量做到分开管理,但由于造价的原因不能分设三套系统,必须采用一套系统统一供水,分开计量。
3 工程技术方案
3.1 热水量计算
热水量计算以60°热水计算,食堂只提供午餐、晚餐,按一日两次计算。用水定额的取值,按照《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 50555-2010)的标准选取。各单体建筑热水需求量计算表如下(表1):
3.2 热水系统
根据《北京市太阳能热水系统城镇建筑应用管理办法》【京建法(2012)3号】,考虑经济因素,以及项目市政条件,最终确定采用强制循环系统、直接换热系统。
由于后勤管理尽量分开,集热器与供热水箱采用分离式设计。在物业男/女宿舍、北石厂员工宿舍这三栋建筑物屋顶安置集热板,供热水箱设置在地下一层热水机房内。本项目采用燃气锅炉,作为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辅助热源。
3.3 太阳能热负荷计算
3.3.1 太阳能集热系统
因真空管集热器具有保温性能好,低温热效率高,其吸收系数可达到94%~96%,辐射系数小于6%,适合在北方地区使用,故本项目采用真空管集热器。
依据上述规范,具有多个不同使用热水部门的单一建筑或具有多种使用功能的综合性建筑,当其热水由同一热水系统供应时,设计小时耗热量,可按同一时间内出现用水高峰的主要用水部门的设计小时耗热量加其他部门的平均小时耗热量。本项目主要用水部门为宿舍用水,用水时段为18-20时,此时其他部门均为非用水高峰时段,故设计小时耗热量为宿舍用水设计小时耗热量加餐厅平均小时耗热量。计算得设计小时耗热量Qh=2.6×106kJ/h。
3.3.3 储热水箱容积计算
根据《太阳能热水系统施工技术规程》DB11 T 461-2007,供热水箱Vgr=1.5×2.6×106/(60-15)*4.187*0.9863*1000=21m3,由于Vgr
水箱总容积取75m3,5m(长)×5m(宽)×3m(高),有效容积55m3。
4 热水系统的原理及控制运行方式
太阳能是绿色清洁环保的热源,本工程选用太阳能集热系统与燃气锅炉共同组成热源。热水控制系统设计优先考虑太阳能热水利用,太阳能制热不足的情况下开启辅助热源补充供水。系统在不同监测点的设备上安置了流量、温度、湿度传感器进行实时信号采集。
太阳能集热系统采用温差循环供水方式,当太阳能集热器顶部温度与出热水箱温度差Δt≥8℃时,启动热水自动循环泵;当Δt≤4℃时,循环泵停止运行。冬季寒冷季节,当管道温度低于5℃时自动启动防冻功能,热水循环泵启动,当管道温度升至10℃时,循环泵停止工作。系统原理见图1。
5 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设计中,管道供水的热损失通常被忽略。集热管道或热水管道输送距离较长的情况下,如果管道损失过大,可能导致热水循环泵全天启动,增加耗能。本项目以DN50的管道,250米计算,因设计热水供水温度60℃,回水温度50℃。管道输送60℃热水250米损失的温度约为2℃,故现有设计供、回水温度设计合理。
②对规范中公式的正确选用。全日制热水供应系统并非特指24小时供水,而是指用水部门在用水时间内需要随时供应热水。规范中全日制热水供应系统与定时供应热水系统的设计小时耗热量,在某些情况下,计算结果相差很大。
③集热器总面积定义。目前世界上的测试太阳能集热器的标准为欧盟的EN12975,我们中国采用GB19141等标准,里面含有多个面积的定义。所以在设计和应用的时候需要分清楚,集热器总面积是太阳光投射到集热器的最大有效面积(包括了真空管间距,不包括边框部分),有时称为轮廓采光面积。
④管道的合理设计。管道的设计特别重要,如果系统管道设计不合理容易出现水头阻力太大,出水量小,热水供应量不足,有时可能出现热水短路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系统的正常运行,管道设计上尽量要求水路平衡,管道口径要求与系统设计匹配,计算管道合理流量。
⑤控制系统的设计。控制系统是太阳能热水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通过它可以对热水工程进行智能化控制。合理设置系统的信号采集节点,能优化系统控制,从而降低故障率。另外,电气系统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而选择合适的控制方式及生产厂家,可有效减少系统故障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节能降耗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控制增量、调整存量,健全制度、完善机制,落实责任、强化监管,进一步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合理用能、科学用能、节约用能的长效机制;协调推进一、二、三产及非生产领域内的节能工作,确保完成年度节能约束性指标,为“十二五”节能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根据省、市节能双控工作要求,确定2012年的节能目标如下:
——确保全市能源消费总量增速控制在5.1%以内。
——确保全市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等价值,下同)比2011年(下同)下降4.4%。其中:
农业增加值能耗确保下降2%以上;(牵头部门:农经局)
工业增加值能耗确保下降6%以上;(牵头部门:经信局)
服务业增加值能耗确保下降4%以上。(牵头部门:发改局〈服务业发展局〉)
——各镇街道、开发区、振东新区能源消费总量增速控制在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确保下降4.4%,其中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以上;
——年耗能1000吨标煤及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能耗确保下降6%以上,或可比价万元工业产值能耗同比下降10%以上。
上述约束性目标,按季度进行分析和检查,按年度进行评价和考核。
三、工作重点
(一)实行区域用能总量控制。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消耗强度“双控”制度,结合省、市对我市实行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进一步核定基数,按可控的增幅比例对各镇街道、开发区、振东新区下达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各镇街道、开发区、振东新区要按照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要求安排生产和调整结构,新增用能要优先安排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其他项目实行“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将有限的能源配置到能耗水平低、经济效益好、财政贡献大、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及用能单位,实现能源高效配置。(经信局、发改局〈服务业发展局〉、农经局、统计局负责)
(二)突出抓好结构节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促进资源配置向节能效果好、能源利用效率高、污染排放少的企业倾斜。加快发展新材料、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大力改造提升化纤、纺织、建材等特色产业。加大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经信局、科技局、环保局负责)
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较上年同期力争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加快发展与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工业设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物流分销和商务会展等生产业,推进制造业和生产业的融合发展。(发改局〈服务业发展局〉、经信局负责)
(三)加强建筑节能。贯彻落实《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城镇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引导农村新建住宅采用节能新技术,拓展居住建筑节能标准的执行范围。强化建筑节能管理和监督,积极推进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和新型墙体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建筑节能设计、检测和验收标准。控制建设工程使用粘土类多空砖,鼓励建设工程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禁止生产使用实心粘土砖。积极推广水源、地源热泵技术,新建12层以下的建筑,须采取与建筑物统一的太阳能供热系统;有条件的区域,要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加强新建民用建筑执行节能标准全过程监管,对达不到标准的建筑,不得办理开工和竣工验收备案手续,不准销售。强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标准,重点抓好墙体节能系统、门窗、中央空调及配套供用能系统的综合节能改造,提高公用建筑的整体用能效率。强化产业引导,积极扶持发展新型节能墙体材料,降低万块标砖综合能耗。全年新建节能建筑100万平方米,新增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面积20万平方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达1万平方米。(建设局、经信局负责)
(四)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大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实施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绿色照明改造、建筑节能改造等节能改造项目,使其成为节能降耗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经信局、发改局、环保局、科技局、质监局、供电局负责)
(五)推进商业及民用节能。对年耗电300万千瓦时以上的商场、宾馆等重点耗能单位实行能耗定额和限额管理,对超额单位,执行强制性节能改造。开展“零售业节能行动”,鼓励商贸设施外墙保湿、LED节能照明、电梯智能运行、屋顶太阳能集热发电、地源泵供热制冷等节能改造;普及节能型照明灯具,限制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建设节能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引导住宿、餐饮、洗染和沐浴等生活服务业建立节约机制,开展节电、节水、节气活动,争创绿色饭店1家。倡导居民家庭节能型消费,推广使用变频空调、高能效家用电器等节能型产品。在有条件的社区、农村推广太阳能路灯,普及绿色照明。搞好节能服务工作,组织专家为企业提供能量平衡测试、节能诊断、技术咨询等服务。(经信局、供电局、商务局、旅游局负责)
(六)重视交通节能。探索城市公交优化方案,推广普及低能耗、高技术公共交通车辆及调度管理设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大力提高公交服务质量,努力使公共交通成为群众出行的主要方式。加强机动车年检年审,加快老旧汽车、船舶的报废更新,积极推广使用大吨位和标准化交通运输工具;鼓励使用双燃料动力等环保车型,降低营运车辆单位能耗。优化道路运输组织管理,积极组织回程货物运输,减少空载,提高运输能效。继续鼓励现有出租车辆实施双燃料动力改造,更新车辆鼓励使用双燃料动力车型,鼓励单位、个人采用小排量车型。(交通运输局、公安局负责)
(七)推动农村、农业节能。加快推进农业废弃物处理设施、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维护长效管理机制。倡导以节肥、节药、节水、节地、节能为重点的节约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大力推广应用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支持规模畜禽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加强农用车、小型拖拉机尾气治理,加快淘汰和更新高耗能落后农业机械和渔船装备,努力降低农业增加值能耗。(农经局负责)
(八)挖掘公共机构的节能潜力。认真贯彻《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要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带头使用节能产品、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展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节约工作考核评价工作,鼓励实施办公楼空调、照明等系统节能改造,合理配置并高效利用办公设施、设备,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加快形成崇尚节约、厉行节约的机关文化。(机关事务局、财政局〈地税局〉、监察局负责)
所有公共建筑内的单位,包括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组织、社区和家庭,除特定用途外,夏季气温不高于30℃时不开空调,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摄氏度;冬季气温不低于5℃时不开空调,空调温度设置不高于20摄氏度。加强城市照明管理,严格控制公用设施和大型建筑物装饰性景观照明用电。(机关事务局、经信局、建设局、供电局、监察局负责)
(九)健全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贯彻执行《节约能源法》、《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等法律法规和《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健全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加强源头控制。凡年新增综合用能1000吨标煤及以上(或年新增用电300万千瓦时及以上)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项目,未进行节能审查或未能通过节能审查的,一律不予备案、核准、审批和验收;对擅自批准项目建设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和审批部门的责任。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1000吨标准煤以下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当填写节能登记表。节能审查管理权限严格按照《实施办法》执行,未按管理权限提出的节能审查意见不得作为办理项目相关手续的依据。(经信局、建设局、发改局、监察局负责)
严格项目准入,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准入条件以及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项目,不提供授信支持,不办理用电等相关手续。(经信局、发改局、人民银行、国土资源局、建设局、环保局、供电局负责)
(十)淘汰落后产能。根据国家公布的淘汰类目录,淘汰小建材、小铸造、小印染、小化工、小造纸、小皮革、小电镀等高能耗、高污染落后产能。对经认定属于淘汰类、限制类的高耗能企业(技术、装备和产品),对能耗超过国家和省能耗限额标准的企业,以及违规使用落后用能设备的企业,要落实差别电价政策。对存在严重违法用能并拒不改正的企业、对整改无望的高耗能企业、对不按期淘汰国家和省明令淘汰的落后技术、装备和产品的企业,要依法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经信局、供电局、环保局、安监局负责)
(十一)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宣传《清洁生产促进法》,进一步落实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意见》精神,重点实施资源消耗减量化、资源利用循环化、企业生产清洁化、区域工业生态化四大行动。继续在印染、皮革行业中推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加大工业区内高资源消耗、高污染企业以及重点用能、用水单位、列入“811”生态文明行动实施方案重点整治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力度。继续开展循环经济型示范企业、示范工业区、示范镇街道等创建工作,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经信局、环保局负责)
(十二)鼓励发展热电联产。落实《市集中供热管理办法》,加快集中供热步伐,逐步替代和取代原有的供热锅炉,扩大集中供热范围。在已建成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区内,不得审批新建、扩建、改建生产性供热锅炉。(经信局、环保局、质监局、供电局、安监局负责)
(十三)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加快电网建设,深化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完善电网电压序列优化改造工作。科学安排电网运行方式,合理运用电压调整手段,推广应用无功补偿设备,提高终端电压质量和功率因素水平。结合有序用电工作,科学合理配置电力资源,重点保障居民和新兴产业用电。淘汰S7及以下变压器,推进节约用电。(供电局、经信局负责)
(十四)推行绿色采购。落实节能产品政府采购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节能产品清单制度,对空调机、计算机、打印机、显示器、复印机等办公设备和照明产品、用水器具等,优先采购高效节能、节水、环境标志产品,保证节能降耗和绿色采购工作落到实处。(财政局、采购办负责)
(十五)推广新型节能服务模式。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支持专业化的节能服务机构为公共设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管理等一条龙服务,推进节能技术服务领域市场化、产业化,促进节能技术服务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经信局、科技局负责)
(十六)加强能源统计和重点行业用能监管。加强镇街道、开发区、振东新区能源消费总量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时序进度核算,做好节能降耗情况月度、季度分析;加强预测预警,制定节能降耗应急预案。指导重点用能企业依法设立能源管理岗位,加强能源统计、能源管理队伍建设。强化建材、化纤、印染等行业及重点用能单位的用能分析和监管,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企业能源管理水平。(经信局、统计局、质监局负责)
(十七)强化能源计量和能效标志管理。推广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新标准,对企业能源管理和用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控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节能标准化项目建设,鼓励制订能源计量产业联盟标准,提高整个产业企业能源精细化管理水平。按照《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要求配备能源计量器具,指导用能单位积极开展三级计量考核和能源计量数据分析应用。加强对能效标识的监督管理,对不符合国家能效标识规定的用能产品一律不予销售。引导消费者购买能效标识2级以上或有节能认证标志的空调、冰箱等家用电器,鼓励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质监局、经信局负责)
(十八)加大执法力度。重视能源监察执法体系建设,加强节能监察队伍建设,完善节能执法稽查制度;建立节能联合执法机制,加大执法稽查力度,提高节能综合执法能力和水平。依法开展能源监察工作,确保完成12家重点用能企业及大型公共建筑的能源监察任务。推进化纤、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和重点商场星级酒店的能效水平对标,对超标企业实行差别电价。(经信局、统计局、质监局、建设局负责)
(十九)强化政策引导。落实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对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税减免规定和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以及环境保护、节能节水专用设备的投资抵免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改项目的信贷支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淘汰、限制类企业的信贷投入,建立信贷支持节能降耗技术创新和节能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财政局〈地税局〉、国税局、人民银行、银监办负责)
(二十)广泛开展节能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和报纸等新闻媒体和各类文化载体,深入宣传节能降耗、低碳减排、绿色产业等理念,开展绿色家庭创建工作;及时报道节能先进典型,曝光不良行为,倡导健康、文明、节俭、适度的消费理念,逐步使节能成为公民的良好习惯和自觉行动。进一步增强全民节能工作责任感和危机感,广泛动员公共机构和全市人民积极行动起来,坚持从自身做起,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等点滴事情做起,逐步形成崇尚节约、厉行节约的良好氛围。(宣传部、经信局、妇联负责)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要把节能降耗纳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坚定不移地把节能降耗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切入点、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要善于利用“倒逼机制”,切实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节能降耗的作用,在结构调整中促进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各镇街道、开发区、振东新区和各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以及企业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节能降耗工作负总责。要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有督促、有成效,确保节能降耗工作常抓不懈。要健全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着力形成推动节能工作的合力。
(二)政策支持。综合运用产业、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的机制。建立节能专项资金,确保节能资金合理增长。对在节能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在评先评优、政策支持、要素配置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