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声乐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声乐训练;小学教育;歌唱教学;歌唱技巧
一、小学生歌唱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当下的小学生唱歌教学中,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学生自身歌唱基础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方法选择的问题。在学生方面,大多数学生入学前基本没有掌握唱歌技巧,唱歌全凭自身好恶,因为年龄的原因,他们往往会对动画片中的歌曲较为感兴趣,盲目地模仿歌唱,缺乏技巧性。此外,也由于处在小学阶段,对于教材中的教学谱例,不能完全掌握运用。这些都阻碍了学生唱歌技巧的提升。对于教师来说,主要的问题就是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学生处在低龄阶段,许多专业知识还无法太系统地教学。教师在教学时采用教师弹琴,学生跟唱的办法,也就是“识谱听唱法”,但是这种做法在歌唱中也没有音准的概念,实质效果不大。
正是因为当下的歌唱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不专业的教学,我国的许多小学生的音乐技巧都没真正掌握,甚至对唱歌没有一个真正的了解。而部分也因为考虑一些因素只进行简单表面的教学。实际上,许多真正在音乐上比较突出的人,往往是从小时候就开始接受专业的训练。因此,改善小学歌唱教学方式方法,将声乐教学引入小学歌唱教学中,是可行的、有意义的。
三、将声乐训练融入歌唱教学的常用手段
在歌唱教学中,声乐训练可以通过发声训练、歌曲处理时的声音控制训练以及多声部教学的声音训练等方法来实现。发声练习中可以多练习各种单词、拼音和词句等,学生在发声时可以尝试通过腹部掌握而不仅是喊叫。在声音控制中,教师要及时纠正错误的发声方法,强化学生对声音的控制。多声部教学中,学生要在自己唱好声部的同时还能听到其他声部,通常为了避免受到干扰,会采取轮唱的方式。
总之,声乐训练融入小学歌唱教学目前依然处在尝试的阶段,取得了一些相应的成效,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而更为科学的教学方法也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在我国小学的歌唱教学中,正确地运用各种培训方法,将声乐训练引入教学,完成系统的教学,才能更好地普及音乐,促进音乐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仅就音乐专业的声乐课来说,因我们的教师大都是音乐学院毕业的,所以教学大多是美声唱法,课上往往只单纯地讲究声乐方法——呼吸的运用、声区的统一、声音位置的保持、音域的扩展与自然过渡、声音的共鸣等,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培养的学生将来要面对的是小学生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就是授课对象是儿童。儿童要求柔和、亲切感人更趋于自然的声音,而很难接受美声唱法。音乐专业毕业的学生也都有这样的感触,这向我们提出了挑战——在校所学到的声乐(美声唱法)到小学和幼儿园几乎没有用武之地。这话似乎严重了些,但这不能不提醒我们应该仔细地研究,怎样使我们的声乐教学更为贴近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使我们的毕业生更早地让孩子们所接受,这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面对挑战,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迫在眉睫。单纯的正统美声唱法的教学已经不太适应学生的学习和将来工作的需要,学生需要更贴近实际工作的演唱方式,而不是舞台上的专业演唱者。声乐教学必须和教授专业的声乐演唱有所区别,在美声唱法教学中适当地改变教学法,更贴切、更适学生们的需要。
一切好的事物都是在自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离开自然或超出自然都是件可怕的事情,这好比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除了要精心灌溉,修剪枝杈是必要的,但更主要的是靠它自然成长。如果把主干砍掉,树就会枯死。同样强迫自己勉强去唱自己不是很胜任的歌曲(盲目演唱高音及演唱难度较大的歌曲),或运用不适合自我条件的发声方法都同样不能达到好的效果。
对于声乐初学者来说,大多数学生首先会积极地模仿教师的声音,前面提到由于我们的教师大都是音乐学院毕业,较重视美声唱法,又由于美声唱法需要打开或扩大腔体,所以具有音色较浑厚、音域较宽、声音共鸣大等特点。由于这些特点,一些学生片面追求声音,去模仿,盲目地追求音色甚至破坏了自身条件,勉强或强加给自己一些不能胜任的错误的发声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就该及时纠正学生的声音概念,引导他们首先要学会自然的歌唱。
前面所说并不是指我们不要科学的发声方法,要知道一切好的唱法是在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声乐课上除了要教给学生基本的科学发声方法,更应当要求学生保持自然,注意在自我条件上发展自己的声音。中国人的声音条件不可能同欧美等地区人完全一样,我们有我们民族清纯、自然悠美的音色,应在此基础上吸收美声发声方法的精华,在结合美声发声方法的同时保持我们民族所特有的音色,我们称之科学唱法。这样的发声方法更适合幼儿师范学校的声乐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歌唱就要有观众,而观众不会在你的头顶上,也不在你的身后,更不是在你的嘴里,而是在你的前面。所以,自然悠美的声音一定要运用正确流畅的呼吸把声音送出,让观众听到清晰且具有一定穿透力的声音。这就要求学生正确运用呼吸方法,口腔打开,声音位置稍靠前些,声音集中,音色优美动听,声音位置统一,高、中、低音区过渡自然。
显然这不是绝对的,但要提醒学生避免声音太靠后,产生挤喉、压喉等不适的感觉,同时,应明确地向学生指出,他们未来要从事的是小学及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工作,正确地引导他们从机械模仿声音追求音色的误区中解放出来,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又因为小学生的声带尚未发育成熟,声带还很娇嫩,大多处在变声期阶段,不可能有很宽的音域,一般在小字二组的c—d之间,所以不能急于扩大音域,训练好中低声区,让孩子们安全度过变声期。同样对我们教者工作者来说也不应该急于扩大学生的音域,应首先训练好中声区,中声区是最自然的声区,是学生们未来教学工作常遇的基点,也是他们声乐学习提高的起点,所以不可忽视。
养成良好自然的歌唱习惯,要加强对学生歌唱心理的调动与培养,使学生一进入课堂就有一定的歌唱欲望,积极地、自然地全身心投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要选择一定比例的歌唱祖国、歌唱党、歌唱大自然等优秀的艺术歌曲及儿童歌曲。引导教育学生用最自然、最朴实、最真挚的感情去歌唱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因为只有自然的歌唱,才能用最完美的声音歌唱一切最美好的事物,同时唤起学生对党的爱、对祖国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们的爱。用心灵去歌唱,用心灵去浇灌祖国的花朵,成为优秀的小学和幼儿园音乐教育工作者。
高校现有的声乐教学元素调研
四川省现有高校院校有四川师范大学、绵阳师院、内江师院、乐山师院、西华师大、四川民族师范学院、阿坝师专、西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宜宾师院9个,外加几个综合性大学里面设置的音乐教育专业,共有十几所学院开设了音乐教育专业。
笔者以四川省高校院校为主要调查对象,并考虑其它各省高校现状,总结调查的结果。我主要从三个领域进行调研,一个是声乐教师的思想领域;另一个是现有的声乐教学元素的情况调查;三是声乐可利用教学元素的基础条件调查。调研采用问卷和访谈的办法。通过此次调研得到的结论是:
开发意识淡泊。大部分四川声乐教师反映自己的工作量偏大,很多声乐教师一周十七、八节课。而且课型最少是二人课,有的多达十几人的小组课。他们感觉工作压力很大,除了学院声乐课程外,无暇顾及其它。声乐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淡泊,开发校内、外声乐教学元素比率较低,绝大部分声乐教师没有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概念,只有少数声乐教师结合本课程特点开发了多维的教学元素。
思想意识存在差距。他们中大多数声乐教师还是采用古老的声乐教学手段,不主动挖掘身边可利用的声乐元素,对于声乐课程改革存在惰性,满足现有的声乐教学模式。声乐教师对于他们培养的学生将来参加工作的实际能力缺乏了解,他们的声乐教学与中小学音乐教学脱节。少数学院领导层面所站的高度和前瞻性不够,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和音乐基础教育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和改革声乐教学模式、内容、方法等。
实际应用率低。对于可挖掘的民族声乐、合唱、地方戏曲等元素几乎没有涉及。例如,多媒体的使用情况调查,这些高校院校都有多媒体教室,但是在声乐课的教学中,几乎没有声乐教师用到。声乐教学本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如果忽视实际音响效果,学生对自己的演唱在音响方面了解很少,就很难在心中形成音乐形象。同时学校虽然拥有比较完备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是数量有限,需要合理的时间安排。
高校声乐的多维教学元素
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进行声乐教学。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声乐教学,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采用声乐微格教学法,学生可以成为课堂的主角,他们通过录像、录音等多媒体设备,自己设计并全程监控声乐课程。通过微格教学,使学生喜欢上自己所设计、组织、实施的声乐内容,加快练习的速度,使枯燥的音符趣味化、形象化。这符合高校学生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高校学生毕业后将从事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工作,他们应具备设计、组织教学的能力。利用这样的教学资源对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软件,将声乐教材中的部分歌曲配上动画来增加情趣,也可以用多媒体演示身体歌唱器官的变化,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把复杂抽象的声乐课程简单立体化。
建立多媒体数据库。多媒体网络是声乐课程共享的资源。互联网是各种课程开发、利用和交流的重要平台。众多的网站,如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中国几所著名的音乐学院网站、国外一些知名的音乐院校网站等提供了众多的中外音乐作品、 大师介绍、音乐交流等信息,这些对于促进高校声乐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师生要有效地利用,使之成为声乐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民歌元素的利用。作为中小学音乐的职前教育阶段,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掌握一些民族歌曲的演唱风格、技巧、方法。因为我国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的风格特色鲜明。既然民族意识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就有义务从感性的音乐入手,培养学生对民族歌曲的喜爱,加强中小学生对各民族的了解和热爱。所以高校声乐教师也有责任让高校的学生们了解民族歌曲、喜爱民族歌曲,掌握民族歌曲的唱法,尤其是要培养学生挖掘民族音乐的意识,挖掘出高校学生乃至未来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个性,增加国民的意识。
发挥教师和学生自身的资源优势。首先,学生作为个体,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他们都有着各自的生活基础及独特的个性喜好,尤其四川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这里的声乐教师和学生在民族、喜好、特长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尝试在学校间开展声乐教师经验交流或采用跨校兼课的形式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学生群体联系着一个庞大的社会资源,学生的许多经验来自他们的生活,来自他们对社区环境、传媒及文化的体验与影响,这些经验与经历,无疑都是教学的宝贵资源。
例如,笔者曾做过这样的尝试,我所教的高校声乐学生共16名,其中有汉族、羌族、畲族、彝族四个民族的学生,我要求他们自己收集自己本民族或者自己喜爱民族的民歌,建立数据库,十六名学生中有一名同学选择畲族、三名同学选择羌族、三名同学选择彝族,其余同学选择汉族。我和本组学生共同完善、拥有这些资源,我们建立了自己的QQ群,从原来搜集的几首民歌不断发展到几十首不等。我们探讨这几个民族歌曲的风格差别、特色,探讨演唱方法。我感觉通过这样的方式,即培养了学生自我创造、创新的意识,又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节省了时间,有很多工作学生是在课下完成的。这样的方式深受我组学生的喜爱。所以笔者认为声乐教师应该创设一切机会,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智慧和学习主动性。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获取的信息、经验与教学内容间的相互联系,及时作出调控,帮助学生整理与归纳,并融入新的知识结构。
合唱元素的开发、利用。合唱课是中、外音乐高校的重要课程,笔者在德国Folkswang艺术大学交流期间发现这个学校声乐教育的学生要上三个学年的合唱课,合唱课分为实践和理论两个部分,共计480学时。可见合唱课在德国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里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国音乐高校,尤其是高校院校里,合唱课的地位也日益凸显。合唱课是中国高校音乐专业的必修课,是社会音乐活动的重头戏。合唱分“合” 与“唱” 两个部分,“合” 的部分在合唱课中得到解决,而“唱”的部分,我们可以在声乐课中解决。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的基础教育老师,他们需要有组织和排练合唱的能力,我们声乐教师应该把合唱元素引入到声乐教学的课堂中来。例如声乐小组课上应引导学生探索合唱的声乐技术,并进行实践演唱,以达到声音的和谐、统一。经过这些学习,合唱老师就很容易解决“大合”的问题了。这样, 既提高了合唱的专业水平,又使同学们多角度掌握了学习合唱的方法,同时也提高了以后作为一名基础音乐教师组织、排练合唱的能力。
即兴伴奏元素的开发、利用。即兴伴奏在高校学生未来的教学中作用巨大。声乐课中开发、利用此元素就是要突出即兴与伴奏这两个部分与声乐的结合。声乐课与即兴伴奏结合,可以为即兴伴奏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娴熟地自弹自唱。在课堂实践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自己弹伴奏的问题不是很大,给别人弹即兴伴奏就有些慌乱,不能配合演唱者的速度,情绪烘托歌曲的气氛。尤其是学生自弹自唱的时候,基本上就乱了章法,要么有琴声没有歌声、要么有歌声没有琴声。所以我在声乐课上进行过这样的尝试,要求同组学生互相弹伴奏,开始他们伴奏能力较差,自信心不足,后来他们经常在课下彼此配合。我认为这样的授课方式即提高了学生即兴伴奏的能力,又增加了练习声乐的时间,同时培养了学生们协调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最后要求他们课上自弹自唱,并且我院的声乐考试也加入了自弹自唱的环节。通过这种声乐教学模式,感觉学生自弹自唱能力的显著提高。
作曲元素的开发、利用。作曲课中,同学们创作出了自己的作品,我们可以与作曲老师相沟通,选出一些优秀作品,在声乐课上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并提供给他们演唱展示自己作品的平台。这会让学生们体会到极大的成就感与满足感, 使他们的创作热情得到空前的提高,声乐演唱能力也不断进步。
学生实践与声乐课的结合。音乐社会实践基地是学校音乐课程的基石, 是音乐教育质量、特色的保证。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声乐知识和技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举办实践音乐会。音乐会可以是独唱音乐会的形式或是晚会的形式,可以是通俗唱法、或是美声、民族、原生态等唱法的结合。比如,举办班级音乐会、个人独唱音乐会、师生独唱音乐会、声乐比赛和声乐讲座等。声乐教师应对学生的艺术实践给予积极的指导,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实践。学校既要建立好校内声乐实践教学基地,又要开发校外声乐教学实践基地。实现校内和校外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形成校内外连锁互动、资源互补、合理利用的良好教学环境。
教材元素的挖掘。现有的教材大多是纯专业化的歌集,演唱方法单一,大多数属于美声唱法曲目,笔者认为高校教材应与中小学课标结合,在声乐选曲上,应有一些经典的中小学歌曲,高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老师共同探索中小学声乐的演唱特点。同时演唱歌曲应该多样化,例如近现代流行歌曲的演唱,因为流行音乐已经深入中小学课堂,作为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师应该熟悉流行歌曲、具有引领中小学生选择、演唱流行歌曲的能力。高校声乐教材还应该多些地方、民族特色的歌曲。在声乐课教材的选择中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外,更注重学生创造性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在学习中发现、体验、合作、交流、反思、评价等能力。
结语
高校声乐可利用元素的开发探索是解决师资短缺、提高声乐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因此,声乐教学必须从传统的教学内容、方式、模式中解放出来,运用创新的方式方法进行声乐教学,使教师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改善声乐教学资源环境,将教学更多的放大到校园外,甚至是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中。这一开发探索对声乐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可燕:《民族地区高校声乐特色教育探究》,《艺术探索》2010年第3期。
2. 叶高峰:《高师声乐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辩证关系》,《音乐探索》2010年第1期。
3. 王丽娜、郝宝珠:《高师声乐教学中关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相互借鉴与融合之探究》,《人民音乐》2010年第9期。
4. 宋曼蕾:《音乐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国音乐教育》2002年9期。
5. 徐杰:《课程改革要“瞻前顾后”》,《中国音乐教育》2006年第5期。
6. 刘东:《当前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思考》,《音乐天地》2003年第3期。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节奏感培养;教学方法
音乐是生命的音符,是生活的色彩。小学阶段开展音乐教学,可以通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与触动,对音乐产生热爱与欣赏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以音乐为趣,以歌声为情的习惯,从而使学生懂得用音乐调剂生活,用歌声装饰心情。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悟音乐、学习音乐,教师应当从学生的音乐基础抓起,注重学生对音乐节奏感的把握,让学生在熟练的音乐节奏感体验中真正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把握音乐节奏感,我们需要从音乐节奏感的兴趣入手,通过课堂游戏、生活融合、肢体配合以及音乐欣赏等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小学生对音乐节奏感本身就具有较大的模糊感与陌生感,所以对小学生来讲,通过音乐播放与歌曲教唱对学生音乐节奏感兴趣的提升与培养,是音乐教学的基础任务。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小学生兴趣较浓的儿歌,对那些节奏感强、愉悦动听的歌曲进行教学,或者通过课间的音乐游戏进行节拍练习,或是即兴的音乐剧本的表演来提升学生的音乐兴趣,这些对学生音乐兴趣的提升都具有明显的作用。
自然生活中的声音有很多强烈的节奏节拍,对学生的音乐学习具有很大的提升。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从自然界的声乐语言中对学生进行启示与感染。比如,可以让学生模仿动物的叫声,从它们富有节奏的语言中感受音乐的节拍;可以让学生练习或者聆听自然界泉水叮咚、北风呼啸等自然现象的声响,从中感悟音乐节奏;还可以通过边听音乐边拍手、跺脚以及摆头舞蹈等多种肢体语言来表现与感知音乐的节奏感;还能通过儿歌编曲,如“你拍一,我拍一”的游戏儿歌来师生互动,在提升课堂气氛的同时,自然地提高学生对音乐节奏感的把握。
要注重学生课外的音乐兴趣,通过推荐学生听一些节奏感强的歌曲,以及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歌曲节奏的引导等,教师可以更深刻地培养学生对歌曲与自然音乐的节奏感悟能力。通过不断的音乐熏陶与歌曲欣赏,加上课堂学习中注重学生的节奏感把握和教学游戏,努力提升学生的音乐兴趣,是对学生进行音乐节奏感培养的关键。真正在课堂上注重技巧性地提升学生的音乐节奏感知能力,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效果,是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重视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音乐 学习兴趣 培养 策略
小学生的情绪和兴趣,对他们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文化、完善评价机制” 的基本理念。动力是兴趣爱好说明,要有效的进行小学的音乐教学并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先要条件就是要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只要我们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培养策略,并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和发展对音乐的兴趣,他们就能真正成为音乐教学活动的主人。
一、教师要提高音乐素质与转变音乐教学观
作为学生的启蒙引导者与知识传授者,小学音乐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以及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魅力,这样不单单能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在课堂上教予学生书本外的音乐知识,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 同时,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该是敬畏而应该是亲近。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对学生总是倾注着爱,才能让学生亲近教师,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并“敬而受教”。
提高自身的素质外,教师也要把“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都能得到发展的观念上,结合每一个学生的共同点与个性化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并引导他们对自身的兴趣爱好找好方向,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营造轻松自由的艺术氛围
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轻松自由的艺术氛围会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一步。
一般的音乐教室只会摆放书桌与乐器,挂着著名的音乐家的照片,这样不仅显得单调无趣,也显得严肃拘谨。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布置教室,如可在教师前方设置一个音乐角,张贴音乐小常识或一些新的音乐讯息,也可在教室空白处挂上自制的多彩音乐符号,让教室呈现一个色彩缤纷的环境。这样让学生发挥他们对音乐的美感与兴趣,让他们自然的参与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对于学习音乐的热情与兴趣。
除了教室环境,课堂的艺术氛围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要通过良好的身体语言,动作语言、神态语言等创设好学生感兴趣的音乐情景,营造让学生感到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他们自然的参与体验,发挥他们对音乐的美感与兴趣。如改变传统的老师站立在讲堂上,学生并排坐在课桌前的上课形式,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自由组合坐成圆形,互相讨论老师新教授的音乐知识,这样不仅学生之间的交往就大大增加了,也增强了师生间的亲切感,让学生学得轻松自在,自然而然对音乐的兴趣也由此而生。
三、精选曲目,教导以小学生感兴趣的歌曲为主
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应该要坚守“儿童立场”,只有尊重儿童,研究儿童,才能掌握儿童的个性特点、学习风格,才能制订出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小学音乐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不能盲目地跟随课本的曲目顺序教导学生,而应教导他们感兴趣的歌曲为主。教师可在开学第一堂课的时候就向全班同学进行调查,了解大部分学生对于本学期音乐课本中感兴趣的曲目有哪些,从而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乐曲进行备课,从易到难。除了课本的曲目之外也可加入适合小学生阶段的简单课外流行歌曲,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音乐情感。
四、应用乐器与多媒体技术,渲染音乐氛围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乐器对于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对于音乐课的兴趣都有很大的作用。同时,乐器教育还能够提升学生对于音乐表达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发挥乐器教学的作用,不仅仅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客观需求,也是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兴趣的必然需要。如最常见的打击乐器,它们品种多样,简单容易,合作性强等特点,不仅能为教师在平常歌曲教学上所用,也能让学生学习敲打为自己伴奏。如老师可以准备一些小铃、铃鼓等简单的乐器,让学生在听了一定拍子的乐曲后,边听边敲打,边敲打边唱歌,为自己伴奏,了解各乐器所产生的音响效果的同时也增加了兴趣。
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图像、音乐、语言、录像等集合在一起,图文并茂,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枯燥的音乐知识趣味化,给学生提供在视觉和听觉方面的刺激,不仅大大渲染了课堂的音乐氛围,也能让小学生更加感兴趣,为音乐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帮助。如在学习《春天在哪里》中,教师可下载一些春天的风景图片,结合歌词内容,制作了课件或者视频,让学生学习这课时,自然地投入到音乐的意境中。
五、结合音乐游戏活动,寓音乐于游戏中
新世纪的幼儿教育,应寓教学于游戏中,让幼儿在试试、做做、玩玩中认识音乐,学习音乐,这是符合幼儿的天性,备受幼儿欢迎的。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也有规定:小学低年级音乐课要增设唱游内容。而唱游内容包括:律动、歌舞表演、音乐游戏和集体舞等。因此,在常规的音乐教学中加入音乐游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快乐游戏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与魅力,也能提升学生对于音乐课的喜爱。以学习音符为例,教师可设置“找朋友”游戏,把不同的音符做成头饰,让一部分小学生戴在头上,另外一部分则根据老师所读出的音符去找出带着正确音符的小学生,和他成为朋友。这样轻松简单的游戏不仅让学生感到有趣,也能让他们认识全部的音符。
六、结语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说明兴趣会是学生最好的学习诱导。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重视音乐兴趣的培养,才能顺利的、很好的完成音乐教学任务,才能真正使学生感受美、体现美。
参考文献:
[1]王延玲;兴趣培养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关键[J];中国体卫艺教育;2009年09期
[2]季丽;例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希望月报(下半月)》2007年08期.
[3]季丽;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J];《河北教育(教学版)》2004年第05期
[4]邱莹;浅谈乐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重要作用与实践应用[J];《快乐阅读》2012年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