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策略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策略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策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音乐;唱歌教学;策略

小学音乐课教学中,唱歌教学是其最主要的教学内容,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对小学音乐唱歌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小学音乐唱歌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会唱歌,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得学生通过对音乐与语言的结合,使得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情感表达在音乐的熏陶下可以得到更好地升华,从而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下面文中从我国小学音乐唱歌教学的现状人手,对音乐唱歌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

一、音乐唱歌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在小学音乐唱歌教学中,很多教师有一种教得费劲的感觉,尽管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了很多解决唱歌难点问题的方法,但是一到教学中却感觉用不上,对于根本听不懂这些老师总结出来的这些“唱歌宝典”: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把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用在了教学生认识乐谱上,从而使得原本应该是生动快乐的音乐唱歌教学内容变成了纯粹的知识传授课,这也使得学生对音乐唱歌教学不能提起应有的兴趣。在唱歌教学中,往往教师教唱一首新歌,学生将曲谱试唱下来,再填唱几遍歌词,这样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认同感,更不用提对学生审美能力、通过唱歌来表达情感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得音乐唱歌教学没有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进行有效地结合。而且在传统的小学音乐唱歌教学中,一般都是学生跟着老师在钢琴或是背景音乐的辅助下进行学唱,使得唱歌失去了原有的趣味性。如何改变小学音乐唱歌教学中的这些现状问题,从而更好地提升唱歌教学效果是我们所要积极探索的―个重要问题。

二、提升音乐唱歌教学策略的研究

(1)加强对学生唱歌兴趣的培养

我们常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音乐教学、唱歌教学有了强烈的兴趣,才愿意去学,那么才能实现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才能引导学生通过唱歌来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因此,在小学音乐唱歌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唱歌兴趣的培养,是音乐教师工作内容的一个重点。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在引导学生兴趣培养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抓住学生的身心特点,从而快速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游戏对他们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在唱歌教学兴趣的培养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来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例如在学习《丢手娟》这首歌时,教师可以一边带学生玩这个游戏,一边教学生去唱歌,从而实现在游戏中教会孩子们唱歌,这样学生也更加愿意去学习唱歌,同时也可以更加体会到这首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生倾听

在音乐唱歌教学中,学会倾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音乐本身就是一门听觉的艺术,音乐活动的开展都依赖于听觉,因此,在小学音乐唱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在每学一首新歌之前,都要对歌曲进行反复的听,并且对每一次听提出不同的要求。可以在第一次听时引导学生听出歌曲所要表达出来的情感,在第二次听的时候可以感受到音乐的节拍等等,每一遍的倾听都要有循序渐进的要求。通过倾听可以使得学生的乐感增强,并对音乐产生一种共鸣。另外在引导学生倾听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范唱来增强学生的倾听效果,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范唱更加近距离地感受到歌曲的旋律,体会到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

(3)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对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唱歌内容的选定都是经过专家反复推敲而确定的,这些歌曲也都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而制定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教材的研究,从而对教学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唱歌教学水平达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音乐作品本身的研究、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才能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去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学生在理解歌曲的创作意图之后才能更好地将歌曲唱好。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一个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分析,在唱歌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理性认知,从而使得学生可以通过感受音乐来理解作品,将歌曲很好地表达出来。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策略范文第2篇

1.情境导入

教师要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诗歌、语言、故事、游戏、猜谜语、歌曲、舞蹈、律动、绘画、图片、动画、录像等手段创设情境,导入课题。美术与音乐是一对孪生姊妹,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能互融、互补,在音乐教学中,彼此间的相互借用,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上课了,老师微笑着走向讲台,选了一支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了起来:连绵起伏的山峦,天空和山间漂浮着朵朵白云,太阳发出耀眼的光芒,高悬在山尖上。老师对着一双双瞪大的眼睛,问:“这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孩子们热烈讨论:中午,在一座大山里。老师又问:“烈日炎炎的中午,山谷里是安静的还是喧闹的?”讨论继续:“小鸟歌唱了一上午,现在要休息了”“小动物玩累了,现在也要睡觉了”“大山也要睡觉了,四处都是静悄悄的”……老师又画了一队系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问:你们猜一猜,这时候少先队员到山里干什么呢?山谷里发出的是什么声音呢?教室里又开始沸腾起来,每个人都发表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时,老师仔细听着大家的发言,收集着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再巧妙地将其组织到一起,和着音乐的伴奏朗诵起来:“山谷里,静悄悄,白云在飘飘……”原来如此,黑板上的画恰好是歌词的艺术再现,老师极巧妙地用绘画手段为歌曲《山谷静悄悄》的教学创设了情境,既诠释了歌词,又诠释了音乐的情绪与意境。

教师也可利用自己的特长,如:舞蹈、声乐等方面的特长进行表演,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执教《谁在叫》这一课时,在导入这一环节里加入一小段模仿动物的舞蹈动作,并配上轻快的音乐。老师精彩的表演,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都被调动出来,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并情不自禁地和老师一起跳起来。

低年级学生可采用课前律动,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律动音乐、动作,示范动作优美、准确。律动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情趣,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形体美感。

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习新歌作了良好的情感铺垫;师生互动,让学生领会新课学习的意图,并以跃跃欲试的心态投入学习。

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这一环节应根据教材的类型、学生的情况以及学校的设施条件进行设计。

2.寓教于乐

2.1 自主学习,感受音乐

教师可以先通过范唱、播放VCD或录音歌曲让学生倾听,从听觉上感受歌曲的意境、情绪、内容。在听的同时,从视觉上展示音乐形象,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验音乐(可结合音乐游戏进行),使学生主动获取新的知识,达到初步认识歌曲,了解歌曲的目的。

2.2 多次聆听,学习新歌

教师可通过一系列手段启发学生理解歌曲的内容、情感。学生自由学唱歌谱(中、高年级的同学可进行视唱练习,低段的学生可不做此要求),学习歌词理解歌曲内容,通过学生相互交流、合作,让学生汇报自己会唱了几句,哪几句比较难,整首歌曲中最美、最好唱的是哪几句,让他们自己发现难点,请会唱的同学做小老师教唱。

2.3 演唱歌曲,体验音乐

教师进一步提炼音乐形象,可通过课件、实物等手段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挖掘歌曲的内涵,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演唱歌曲,整体体验音乐形象。调动学生用自己的声音表现音乐形象、表现歌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声音表现能力。

3.创造表现

一是合作探究,创造实践。感受歌曲的意境,结合艺术的其他表现形式,如:表演、舞蹈、诗歌、创作等,挖掘歌曲的文化底蕴,创造性地表现歌曲内涵。二是表演展示,交流评价。在动态的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利用评价起到促进学生发展,完善教学管理的作用。学生分组表演,开展师生、生生的相互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关注他人的不同见解,并以合作的心态接纳他人的不同见解。这样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则变成整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这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三是拓展延伸,开阔视野。教师要以音乐教学为主线,结合艺术的其他表现形式,如美术、诗歌、表演等门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丰富的视觉效果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理念,使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本环节学生创造性地表现歌曲的意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

4.完美结课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策略范文第3篇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过去,我与其他一些老师一样,音乐课只是一味地在讲,根本没有留意到学生究竟明白了没有。后来反复在想,究竟谁才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上只是为了配合老师吗?经过课标的深入学习,我明白了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只能是主导作用。因此在音乐课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学内容不仅具有音乐性、审美性,更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教学内容只有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调整教材内容以适合现代学生审美需求,并根据学生的学力水平重组教材,把充满生活情趣的内容充实到教学中去,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与审美愉悦,让教学内容真正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教师应该不断创造更大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发挥。学生一旦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再把知识点设计成小坡度、多台阶,让学生在知识的大树下,跳一跳就能摘到“知识的果实”,然后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级一级地登上去,在不知不觉中尝试到探究的乐趣、失败的苦恼,最终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二、积极打造精品课堂

在自己的音乐课教学中,经常不免出现随意、离散、低效的现象,要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无论从掌握知识、技能技巧,还是从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看,都需要达到课堂整体结构的最优化――经济而高效。也就是说,最关键的是打造高效课堂和精品课例。打造精品课堂也是每位教师一直以来潜心研究的课题,虽然着力点不同但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首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丰富音乐课堂。在唱歌教学中,我利用上网查寻,让学生了解词曲作者与歌曲的创作背景,并有机会欣赏一首歌曲的不同演唱形式和风格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学习歌曲的动力;或播放歌曲的MTV,让学生领略音乐与画面完美结合的魅力,更深层次地理解歌曲的内涵及感情。在欣赏教学中,我制作简单的课件将所要欣赏的歌曲与画面串联在一起,同学们即有了听觉的享受,又有了视觉的感受,有效地改变了以往欣赏课以单调、枯燥的听觉为主的教学方法,使每一堂音乐课都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音乐。

三、大力提倡愉快教学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策略范文第4篇

Abstract Through many years of teaching practice singing discovery, let the pupils can easily naturally, extremely rich singing, vocal exercises must adhere to. In order to avoid excessive specialization and adult, giving vocal exercises with fun, singing and teaching vocal exercises primary design must achieve scientific and emotional. In the actual teaching, only the combination of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the high degree of unity and emotional skills training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singing ability.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emotional point of view, interesting vocal exercises carried out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ome superficial discussion.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singing teaching; fun vocal exercises; stimulate interest by emotion; express emotion by voice

《小学音乐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对任何一首歌曲,老师都应该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其歌词内容、音乐特征、歌词意境等,而后再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表情去表现歌曲的情感。” “有情感地歌唱应该是演唱教学中的主要目标。”①多年来,新课程改革倡导以“情”为主的音乐教学理念始终指导着教师在小学音乐唱歌课的教学。的确,“情”能赋予歌曲无穷的生命力;“情”能唤起听众激情的共鸣;“情”也能让演唱者在忘我的演唱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美好心灵感知。但恰恰也是这个“情”字,让某些教师在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中对情感目标极其重视之余淡化乃至忽略了演唱技能的培养,人为地将情感与知识技能两大目标剥离,使情感目标脱离了知识技能的支撑,成为一种高高在上、形式化的存在。这样的课堂,也往往因学生演唱技能方面的欠缺掣肘了歌曲情感的表现力,从而造成了学生的演唱只有“声”,不达“情”、只具“形”不具“心”的尴尬情形。由此可见,在小学音乐唱歌课上如何将情感目标与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做到“声情并茂”的演唱就成为了我们音乐教师迫切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唱歌一定要“以声传情”。这里的“声”指的是科学的歌唱技巧,即正确的方法呼吸、发声、咬字和行腔。只有做到用“声”来为“情”服务,“情”才能得到尽情流畅的宣泄与表达,最终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②所以,小学音乐唱歌课上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歌唱发声状态就成了教师进行唱歌教学的核心任务,而设计与实施有趣、有序、有效的发声练习则是达成这一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为避免过度专业化和成人化,赋予发声练习以趣味性,小学唱歌教学发声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做到科学化和情感化。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唯有将技巧训练与情感高度统一,设计出既保证发声教学应有的功能性又贴近学生的情感体验的趣味发声练习,并在教师科学引导下实施,才能自然地激发起学生演唱的兴趣,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歌唱能力,从而做到“以情激趣,以声传情”。

1 以学习者为本

教育教学法告诉我们:学生的认知轨迹循序渐进且富有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在原有的演唱基础上构建符合认知特点且富有层次的发声练习,做到步步为营、层层递进,最终达到为歌曲演唱服务的目的。比如,歌曲《我是少年阿凡提》的发声练习就根据这一理念做了如下设计:

(1)用新疆问好方式师生互相问候,练习头声的发声方法。

(2)用好听的声音呼唤阿凡提。

操作提示:用好听的声音引导学生学习顿音的演唱方法,体会弹性的气息,同时进一步巩固头声的发声方法。

(3)复习音阶与同音反复的演唱练习。

师:怎么还不见他们来啊?原来阿凡提不知道我们在这里已经等得很焦急了,我们把焦急的心情表现出来。

操作提示:演唱中始终保持弹性的气息,为了表现焦急的心情,演唱的速度需逐渐加快。

(4)跟着老师模唱歌曲中的旋律片段。

师(贴胡子与戴帽子)扮成阿凡提的样子:阿凡提来啦!同学们想不想跟我学唱歌啊,伸出你们热情的双手,跟我一起来吧。

操作提示:演唱要求清晰与弹性,突出节拍感才能更好地体现旋律的动感。

这一发声练习,教师首先确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运用弹性十足的气息支撑与高位置发声来演唱十六分音符节奏,由此来表现歌曲中小阿凡提俏皮、自豪的神情。上述一系列的发声练习曲就是教师依据学生认知的阶梯模式与歌曲音乐特点精心设计的,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思路与教学理念,实实在在的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树立起科学的发声方法,让学生们在形象化的情感体验中游刃有余且充满情感地进行演唱。

2 创设音乐情境

古人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打开音乐圣殿的金钥匙,在发声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乃音乐教师的重要任务。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观摩,发现发声练习要达到“练之有趣”,“情境融入”是最值得推荐的办法。比如:低年级的孩子对自然界的动物特别感兴趣,尤其对小猫,小狗之类的小动物关怀备至,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在教授一年级歌曲《在农场里》时,将动物人格化,设计了富有情趣的发声练习曲:

1.以农场图片导入。

师:小猪饿了找吃的,会怎么叫?

生:没精神,叫声弱,一顿一顿的像在寻找。

2.模仿小猪叫声。

(1)“断”的演唱练习。

师:谁能学一学?

生轻声练习:

操作提示:轻声之余要引导学生感受顿音气息的控制与吐字技巧。

(2)师生接龙演唱:

(3)“连”的演唱练习:

师:找了许久,小猪终于找到好吃的了,它满足地唱起了歌。

生跟老师模唱:

(4)师生接龙演唱:

操作提示:教师指导学生寻找发声的高位置,可以让学生去体会小猪高兴时眉飞眼笑的感觉。

上述发声练习,教师在充分考虑学生特定年龄段心理特征的前提下,用图片和语言生动地引出歌曲活泼有趣的情境,情境中学生兴趣高涨地模仿演唱,同时还顺势初步掌握了歌曲要求的演唱技巧,为将来的歌曲演唱打下了基础。

3 挖掘音乐形象

发声练习的设计必须是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紧扣教学目标,围绕重难点,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与歌唱水平,结合科学的发声方法来进行综合设计。而有情趣的发声练习需深入分析教材,研究其中的情感亮点,挖掘音乐风格和音乐形象,由此制定出切实可行、富于情趣的发声练习之教学策略,使发声练习充满情境化、趣味化。

比如,歌曲《勇敢的鄂伦春》是一首情绪欢快活泼的歌曲,2/4拍明朗的强弱感贯穿始终,跳跃的节奏与引子、尾声处两段渐强与渐弱的马蹄声让鄂伦春猎人骁勇、乐观的音乐形象一览无遗。特别是那一连串由力度渐变下持续的八分音符组成的马蹄声,弹性且独具晕染的音效将鄂伦春马队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之上。由于轻巧富于弹性的歌声才能恰如其分表现歌曲的情境与情感,且渐强与渐弱的力度记号是本课新授知识点与难点所在,因此针对以上预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难点,笔者设计了以下的发声练习:

(1)在图片导入下,师敲击双响筒带领学生拍手模拟马蹄声:以此再现鄂伦春马队的音乐形象。

操作提示:教师要引导学生拍出2/4拍的节拍感与马蹄声的轻巧弹跳感。

(2)师问:“如何表现鄂伦春马队向我们跑来(远去)的音响?”

学生探究并用拍手等声势模拟出渐强和渐弱的马蹄声。

(3)师揭示渐强与渐弱力度记号。

(4)教师用钢琴单音演奏出马蹄声的同时学生们用“ti ta”做发声练习。

操作提示:为了让学生达到和拍手一样的音效,老师需给予恰当的演唱方法指导,包括气息的弹跳与声音的高位置等,杜绝用嗓子喊叫的现象。

这一发声练习以模仿马蹄声为动机,在一系列的演奏、演唱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们顺利愉快地达到了预设的歌唱目标,同时还自然流畅地完成了新的音乐知识(渐强、渐弱力度记号)的学习活动。这一发声练习不仅将情感与知识技能目标较好地糅合在一起,而且还为歌曲的学习起到了推动作用。

又如,歌曲《如今家乡山连山》是一首以齐唱为主的歌曲,在其后半段出现了唯一一句四小节的二声部旋律。虽然这段旋律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并不复杂,但这突如其来的二声部无形中给演唱增加了难度,特别是当学生从齐唱转入合唱时很容易出现音准偏差等问题。考虑到这一难点,笔者采取了教师与学生接唱的形式来做发声练习,帮助学生尽快找准演唱形式变换中的“点”,做好歌曲演唱中的衔接,具体操作如下:

(1)幻灯导入:随着音乐观赏广州的风光,用1、2个词汇表达此刻的感想与心情。

(2)教师范唱歌曲二声部中的高声部:“听听我是怎么表达此刻的心情的?”

(3)模仿笑声,揭示顿音记号:引导学生体会笑声的发声方法――顿音的演唱。

操作提示:可以让学生用手放在腹部体会发出笑声时横膈膜的弹跳。

(4)分别学唱高、低声部的旋律并合作演唱二声部。

(5)教师加入合唱前一句的齐唱旋律,与学生接唱并移调进行发声练习。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策略范文第5篇

一、知识技能的渗透应关注学生的兴趣

掌握知识与技能是学好音乐的基础,是走向音乐殿堂的阶梯,在音乐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又是最枯燥乏味的,很多学生不感兴趣、听不懂导致课堂效率低下。面对这些问题,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该怎么办?难道让这样的音乐课堂继续下去吗?我们必须讲究教学策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进来,在学习过程中理解音乐内涵、体验音乐的情趣、领略音乐的独特魅力,让学生从心灵深处爱上音乐课。

例如《长吧,小孩》这节课,在常规积累时才用了柯尔文手势进行音阶模唱,对学生的音高概念的培养有很大的用处,如果过分去强调手势学生就会乏味,学习兴趣会失去。我认为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最重要,这要靠老师积极的引导、准确的示范和对资源的有效捕捉;在音阶模唱时,把手势、音准、发声状态结合在一起,这样效果会更好,训练的目的更清晰。《小雪花》这节课,老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环节――雪花传递,让学生把音乐和肢体律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强了对音乐的感知和体验,加深了孩子对作品的理解和对主旋律的记忆。

二、动与唱结合,增强学生对音乐的体验能力

听到音乐即手舞足蹈,似乎是人类不分年龄的自然反应。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具有这种天性,要让听者“闻乐起舞”。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特别是节奏。凡有节奏,就有律动;凡有律动,均有节奏。”

这两节歌唱课旋律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上口,肢体动作的加入是必不可少的,而怎样动才是有效的、才是与歌曲相符的,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长吧,小孩》这节课上,金老师后来的加入可以说是化繁为简,把歌唱和动作进行了结合,学生的演唱和动作都有了变化,从中可以看出我们在动作设计上不能和歌唱脱离开,要在动中唱、在唱中动。

三、情感体验与情境教学相结合,增强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

音乐作品是与一定的现实形态联系在一起, 与人的生理、心理反应联系在一起的。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投身其中, 诱导他们通过心理活动设身处地地构思, 以获得鲜明生动的音乐想象, 让学生体验音乐作品所抒发的感情, 并对作曲家描绘的音乐画面展开想象和描述,通过音乐的活动方式来表现音乐的情境。歌曲教学如果只强调知识技能训练,不去挖掘作品的情感和内涵,那我们的歌唱就不能变得有血有肉、去打动别人。《长吧,小孩》这节课,老师的知识训练是比较到位的,而且是由浅入深,分乐句解决也有自己的方式方法,但对歌曲完整性的把握和情感的挖掘不够。我认为歌曲教学首先给学生的感受应该是歌曲的完整性,然后再分乐句解决,把乐句的演唱和声音的状态进行同时要求;其次,就是歌曲的情感表达,要把孩子的成长、迷茫、快乐的情绪通过老师的引导用声音表现出来。《小雪花》这节课教学设计比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情感的挖掘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情感体验和情境想象结合在一起;用四三拍的韵律特点和起伏感,来表现雪花的飘逸;“啊”一句的连音演唱更能表现内心情感的波动和对雪花的赞美。孩子们边想象边演唱,兴趣浓厚,美妙的音乐在教室里回荡。大家的想象虽然不同, 但又都符合作品的内涵, 都沉侵在作品塑造的音乐形象中, 这时情感体验和情境想象将会产生创造性的教育效果。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往往表现得很积极、很主动,为了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事,进而参与到探索事物的过程中去。

四、在音乐教学尤其是低年级唱歌教学的过程中,锻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