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普教育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文章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内容设置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内容设置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和相应的内容设置构想。
一、问题的提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在高校体育院(系)中,武术被列为专项选修课。①1961年,国家体委组织部分专家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全国体育院校本科武术讲义,1977年在对它进行补充修订后,正式出版了全国体育院(系)通用武术教材。②此后,在1983年、1988年、1991年等不同时期,相关部门对武术教材作过修订。武术教学对武术进入学校,武术形式的统一化、标准化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21世纪人本主义教育和全面素质教育的到来,如何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贯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教学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身心健康水平已经成为高校武术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内容。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对教育学著作、武术文献资料和中国期刊网上的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2)专家访谈法。就相关问题访问教育界、武术界专家和体育院校学者。(3)教学测量法。本课题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院级立项课题,考评组为除立项组成员外的民族传统体育系的教师和教育学任课教师;实验测量对象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2003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共48人,女生18人,男生30人,均分为2个班)。以新课程内容为实验条件进行教学实验,由考评组对实践结果进行考评记录,并做出期末学生综合能力分析和成绩评估。
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容多且形式单一,学习乏味。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有其专业特殊性。在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上,相对于体育院(系)武术专项教学,其内容难度较小,学时分配也较少;相对于非体育高校武术普修或选修教学,其内容较为丰富,学时安排也较多。纵观多年的武术普修课教学,其用于技术上课时间大约为每学期60课时。内容以初级套路为主,学生主要学习一套初级长拳、一套长兵和一套短兵。
2.重套路,轻散打等实用技术。武术按其运动形式期,可分为套路运动、搏斗运动和功法运动。③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功法为基础,套路为形式,搏斗为目的,要求三者均衡发展互相补充,任何在习练过程中出现偏重都是不科学的。在高校武术普修课教学重套路,轻散打等实用技术的问题由来已久,主要原因不外乎三点:第一,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教师很难向套路以外的传统武术形式拓展。第二,教师不具备散打、擒拿搏斗知识和功法训练的基本知识。第三,教师对套路技术动作的攻防含义理解不够,不能把技击攻防练习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
3.注重套路形式演练,忽视学生自学自练与教学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不但要使学生掌握武术运动的基本方法、基本技术动作、了解武术运动的历史,还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学自练能力和武术教学能力。其中,自学自练能力包括武术的识图、自学、练习、中学教材学习等,武术教学能力包括武术课堂组织、教学示范方法、语言的组织与讲解等,只有重视自学自练与教学能力的综合培养,学生才能胜任毕业后的教学工作。但现有高校体育专业传统的武术普修课教学却过分注重学生的套路形式演练,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的设置原则
武术普修课教学是培养体育师资,培养学生武术专项基本技术和武术教学能力的过程。其教学内容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要求在设置课程内容时应充分考虑武术的整体性,在继承和发展前提下使学生全面地接触和学习武术。首先,应淡化套路形式,套路作为记录优秀传统搏击文化的载体,认真学习和掌握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把全部的上课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套路的学习和演练上,对武术的理解和学习则过于狭隘。其次,应还原和丰富武术的内容,增加散打和擒拿等格斗技术内容,使学生真正理解武术的内涵。
2.技击性原则。即充分考虑武术的根本属性——技击属性,通过武术普修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攻防格斗本领,提高学生的攻防格斗仪式。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实用技术教学,特别是散打实战技术。在讲解内容上,突出套路技术动作的攻防含义的讲解,使学生学习和熟练掌握动作的攻防方法应用时机。在练习内容上,注重队攻防格斗技术动作的练习。
3.健康性原则。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内容的设置应以人本主义为中心,立足于学生终身体育项目的培养和形成,适当增加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和终身体育项目形成的套路,如八式太极拳、24式简化太极拳、木兰扇等。
4.综合性原则。即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未来的就业方向,在培养武术专项基本技术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识图自学自练和课堂教学能力。体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岗位,从事多种体育项目的组织和教学,而中小学武术教材内容存在很大的地域差异,这就要求体育专业学生要具有较强的武术识图自学自练能力、课堂组织与教学能力。
五、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内容的设置构想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的武术普修课教学实验结果发现,试验对象学习积极性提高,运动参与热情高,教学效果反馈较以往有明显转变。考评组在对实验对象考评结果中发现学生的武术基础知识、运动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通过试验,我们初步提出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内容的设置构想,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武术礼仪、武术套路技术、功防格斗技术、擒拿与解脱技术、教材与教法五方面,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科学合理的授课方法、课时分配和考评方法。
1.武术礼仪。主要包括抱拳礼、抱刀礼、持棍礼、持剑礼等。采用随堂授课方法,共2个学时,最后采用组期末终结性评价。
2.武术套路技术。内容为初级三路长拳和长短兵各1/2,或者太极拳和长短兵各1/2。采用课堂授课,共38学时。考评组对学生进行期末终结性评价。
3.攻防格斗技术。内容为摸肩游戏、定步徒搏和散打基本技术。采用课堂授课,共12学时。对学生进行期末终结性评价。
4.擒拿与解脱技术。内容包括腕部(金丝缠腕、跪地求饶),肘部(压肘、搬肘、托肘),头部(推、搬及锁喉等),裆部等擒拿与解脱技术。采用课堂授课的方式,共8学时。教师随堂考评。
5.教材与教法教学。主要有中学武术教材识图自练及示范讲解(组织教学)。采用课堂授课方式,布置作业,共4学时。同学自评与教师考评相结合,随堂考评。
以上课程设置同以往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武术礼仪首次作为技术内容考评指标,强调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礼仪教育。二是武术套路主要内容分为1、2类教学内容,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所学内容。三是学时分配为理论数据,可根据具体教学加以调整。
总而言之,教学内容在教育实践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传统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内容主要存在内容多且形式单一;重套路,轻散打等实用技术;注重套路形式演练,忽视学生自学自练与教学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等问题。对此,我们应注重整体性、技击性、健康性、综合发展等原则,合理科学地设置教学内容。
注释:
①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398.
1 物理O水准考试实验考试概况
物理O水准考试是专门针对物理科目的,分理论试卷和实验试卷两类,理论试卷包括试卷1和试卷2,试卷3是实验试卷,在有限时间内正式测试情景下,通过检测考生的某些操作技能来评价考生实验方面的能力。
1.1 评价目标
根据物理科目课程标准(5052),实验考试的评价目标是要求学习者能够遵从一系列的指导;使用技术手段、仪器设备和材料进行观察、测量和估计,并记录;解释、评估观察和实验结果;计划探究、选择技术手段、仪器设备和材料;评估方法,并提出可能的改进。[1]
1.2 典型试题
物理实验试卷包括2个结构性较强的实验问题,每个15分,占总分的20.0%。考试具有很强的连续性,每年试题的题型、难度、区分度基本相同。2005年实验试卷包括下面两道题:[2]
问题1.在这个实验中,你将对一个钢制弹簧进行测量,然后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浸入水中物体的向上的作用力。
给你提供钢制弹簧、米尺、装有水的烧杯各一,两个固定的直角尺,一个铁架台和两个夹钳,五个100g的物体。你还可以使用天平。
(a)把弹簧的每匝都挤压在一起。测量弹簧绕成匝部分的长度l,见下图。在答卷纸上记录下长度l。(1分)
(b)数出弹簧匝数。阐述所使用的尽可能精确地确定N值的方法。(2分)
(c)确定弹簧直径D。借助示意图来解释如何尽可能精确地确定D。(2分)
(d)使用天平来测量弹簧质量M,并用给定公式来确定密度的近似值,已知近似的密度值等于(4MN)/(π2l2D) 。(2分)
(e)把弹簧悬挂在铁架台的一夹钳上,另一夹钳夹住靠近弹簧的竖直米尺,见右图。弹簧下悬挂一S形钩,S形钩下悬挂5个100g的物体。确定弹簧伸长量e,并记录下来。用一示意图说明如何确定e。(2分)
(f)缓慢地把物体下面的烧杯提起,直到5个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物体不能触到烧杯各边或者底部。确定弹簧新的伸长量。(1分)
(g)确定构成物体的材料的密度,给出公式ρ=[e/(e-w)]×1.00g/cm3。(1分)
(h)上面的公式可以改写成e=[ρ/(ρ-1)]w,ρ是材料的密度。
设计一个使用根据已给出的仪器设备来更精确地确定ρ值的实验。设计应该包括:对实验如何进行描述,如何绘制一个曲线图的草图以及如何从曲线图确定ρ值。(4分)
问题2.提供一个250cm3的烧杯,一个用夹钳夹在铁架台上的温度计,一些热水,塑料搅拌器、量筒和秒表各一个。
(a)给你一张用于记录温度θ和时间t的表格,请给表格起个合适的标题,并标出物理量的单位。(1分)
(b)把足够的热水倒入烧杯,使温度计下面的圆腔正好被浸没。观察温度计,你会看到开始时温度是上升的。一旦温度开始下降,记录下温度值,并开始用秒表计时。在5分钟内,选取适当的时间间隔连续记录温度值,并把所有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3分)
(c)使用坐标纸画出一条y轴是温度,x轴是时间的曲线。(4分)
(d)在图上画出最贴近的光滑曲线,画出曲线的一条切线,找出150s时曲线梯度G。(4分)
(e)把温度计从烧杯中取出。用量筒测量实验中使用的热水的体积V,并记录下来。(1分)
(f)提出2个防范措施,使实验中你获得的结果尽可能地精确。(2分)
1.3 考试安排
物理O水准考试一般在每年的10、11月份进行,实验考试与理论考试不在同一天进行,一般间隔2-3周。比如,2006年的理论考试时间为11月15日上午,实验考试时间为10月26日全天,分4轮进行,分别为8:00-9:30,10:00-11:30,12:00-13:30,14:00-15:30。[3]每场实验考试时间以1小时30分钟为限,考生对于每个试题的仪器操作时间不得超过45分钟。
2 物理O水准考试实验考试特点分析
2.1 非常重视物理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评价
实验考试非常重视物理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评价,利用两个现场操作实验考核考生是否具备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主要评价:观察技能;安全地、规范地实验操作的技能;利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准确地测量一些基本物理量的技能等;读取数据的相关技能,包括准确地读数、估读、有效数字、正确的单位等;安装、操作基本的物理仪器和器材的技能。从2005年的考题可以看出,考试涉及到了上述的所有技能。
2.2 尽可能使用常见的、低廉的实验仪器和材料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5052)的规定,实验考试涉及的主要的仪器设备有:测量长度使用的卷尺、直尺、测微计、测径器、游标卡尺;测量时间使用的时钟、秒表、单摆的周期;测量温度使用的普通温度计、试管、烧杯;测量质量使用的天平;测量重力、拉力等所用的弹簧秤、铁架台、夹钳;测量液体和固体的体积使用的量筒;测量电流、电压使用的普通直流电源、灯泡、电阻器、电键、鳄鱼夹、安培表和电压表等;测量光线角度使用的凸透镜、平面镜、量角器等。主要实验材料有:橡皮泥、卡片、木板、细丝、弹簧、热水、镍铬铁合金金属丝、大头针、插针板。[4]可以看出,这些实验仪器和材料没有什么贵重的,基本上都是常见的和低廉的。
2005年的两道考题分别使用了弹簧、米尺、烧杯、直角尺、铁架台、夹钳、天平和温度计、塑料搅拌器、量筒、秒表等器材,使用了小物体、热水等材料。除了天平稍贵一些外,其它的都是低廉的,在我国这些器材都是物理实验室必备的,更不要说在新加坡了。
2.3 注重实验数据处理工作的评价
实验考试注重考核考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工作。从2005年的试卷可以看出,主要考核这样几点:(1)实验数据的记录。使用表格来记录数据,包括写出表格每行的标题,被测或者计算的物理量的名称或者符号,选取合适的单位等。(2)画曲线图。包括在坐标纸上画出坐标系,标出相关的物理量和单位,选取合适的比例,标出各数据点,通过各点画一条直线或者曲线等。(3)通过确定曲线图的梯度来获取测量结果。(4)计算出的物理量的单位、有效数字等。
2.4 强调科学探究相关技能的评价
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的一个重点,如何考核学生的科学探究方面的技能是一个难点,新加坡O水准考试既在理论试卷中进行评价,也在实验试卷中评价。2005年实验卷两个问题都涉及到描述实验数据和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的探究技能。问题1的(b)和(c)主要评价的是间接测量的探究技能;问题1最后一部分主要评价设计实验的技能和处理信息的技能,隶属于“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和“分析与论证”方面的技能。问题2的(f)主要评价尝试改进探究方案的技能,隶属于“评估”方面的技能。这些都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技能。
2.5 实验试卷尽可能不涉及理论知识
虽然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是物理科目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但是两者对学生的要求毕竟有一定的差异性。另外,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不同的学生具备不同的智能,可能有些学生更擅长理论学习,另一些学生则更擅长实验操作。那么,考试就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掌握了什么。
新加坡的实验考试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在实验卷中尽可能不涉及理论知识方面的掌握情况,仅考核考生实验方面的技能。比如,2005年实验卷问题1中,涉及到确定弹簧的密度和物体的密度时,直接给出了计算公式,避免考生由于理论知识的欠缺而影响到实验考试的成绩。这一点是与现代科学教育所倡导的“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理解了什么”,而不强调“了解学生有哪些还不知道”[5]相一致的。
3 对我国中考物理考试的启发
我国的中考物理考试一直采用书面考试的形式,这固然可以评价学生的某些实验技能,但是难以或者无法评价一些具体的操作技能,给初中物理教学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另外,一些学校忽视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工作,教师黑板上讲实验、学生在纸上“做实验”的现象较为普遍。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可以考虑在中考物理考试中进行实验操作考核。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的做法,选用一些基本的、常见的、低廉的实验器材和材料,设计出1-2个结构性较强的实验题分批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方面的考核。而且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考核方式的实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4]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5052 PHYSICS O LEVEL( 2005).4. 19-20. [Z].
[2]SEAB & UCLES. GCE'O'Level Physics Paper Nov.2001-2005. Singapore:Dyna Publisher Pte Ltd.2006.182-184.
[3]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GCE O-LEVEL EXAMINATION 2006 EXAMINATION TIMETABLE (TENTATIVELY).[Z].
[5][美]国家研究理事会.戢守志等.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21.
从长远的发展角度上看,大数据时代将会对科普教育活动的发展带来可预测性的进步,网络发展与科普教育活动的不断推进成为了先进主流的发展趋势。
1.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人、机、物三元世界的高度融合引发了数据规模爆炸性地增长和复杂化,当前的世界已经进入了网络化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是大小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的抓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群,首先就包含了信息或数据量的巨大。数据的单位已经从G和T发展到更多字母的计量单位,这些单位之间的运算关系以1024为基准。根据全球著名的咨询公司IDC的统计可知,这些年来全球被创建和复制的数据总量超过了2ZB,远比人类发展以来所有的印刷材料要大得多[1]。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除了对政府机构产生影响外,对社会组织以及媒体公布信息的多样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个人对网络终端功能的使用。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社会生活网络化已经发展成为人类的生存常态。有相关资料显示,中国60个大中城市中的居民有70%以上业余时间都花在上网上。网民数量的增加以及各种终端设备的使用都会留下证据,这种证据就形成的庞大的数据库。
2.科技馆科普教育活动发展的特点
学校教育是教育工作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科技馆的社会科普教育活动却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项补充,如今,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了,过去传统陈旧的科普教育活动也应该逐渐转变教育形式与教育内容,才能与时俱进,推动教育进步。当前的科技馆科普教育活动的发展有以下的特点。
2.1 具备丰富的知识
科技馆科普教育活动能够举办首先就要具备丰富的知识性,知识性的保证才能展现科技馆科普教育活动的底蕴和举办意义,因此在设计和核心教育传播方面要有丰富的知识做基础,才能为公众传播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2.2 具有意义的实验
有意义的实验是社会科普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进入科普教育活动的群体大多都具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对知识的接收能力很强,对新奇的事物具有很强的探索开发欲望,因此科普教育活动往往能吸引这类人群的兴趣。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要与人群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设置各种具有意义的实验,强化参与者的动力与动手能力,帮助他们逐渐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意识,最终将实验所得真正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2]
2.3 具有很强的趣味性
只有强大的趣味性质的科普教育活动才能吸引众多科学爱好者的需求,进而采取行动积极参与,在参与的同时全身心投入其中,尽情地享受知识学习的乐趣,因此趣味性是科普教育活动非常重要的组成元素,体现了参与者的兴趣所在。
2.4 具有直接的互动性
社会科普教育活动的互动性很强,首先它是面向社会全体人们开展的教育活动,在具备丰富知识、趣味性的同时,还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知识互动模式,同时,它又以陈列式宣教的形式开展,更多的体验式和互动式融入其中。参与人群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体验和亲身的尝试,逐渐深入了对科学引发的思考,形成知识的交流和反馈。
2.5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尽管科普教育的受众覆盖了不同的年龄层次,但是每一次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都具备了很强的针对性,无论是知识构架还是接受程度都处于对某一领域人群的考虑,各种针对幼儿、青少年甚至知识人士展开的活动形式都能满足对不同人群科学知识的需求。
3.大数据对科普教育活动产生的影响
科普教育活动属于社会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大数据来临时代的影响。国外的科普教育早就在管理和教育数据的挖掘中充分展现了科普教育活动的质量,如美国的科普教育活动有80%以上的社会科普教育对学生实际学习产生了直接的影响[3]。我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阶段,还受到社会转型带来的影响,呈现了不少问题,但是当前正在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形成,对科普教育活动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3.1 渗透到科普教育活动的核心环节
教育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呈现的是一种正比的关系,一方面,科普教育能够培养更多可能改变世界、创造世界的人才,另一方面,各类教育也会受到科普教育的影响。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革新了当前科普教育理念,曾经有社会思想家大胆地预言,未来的任何教育都要面对服务,面对创新,未来的学校科学知识学习界限也将消失[4]。科普教育活动在大数据时代为人类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增,巨大的数据库帮助人类轻而易举地找回科普知识的起点,深入发掘知识,寻找科学之间的联系,不断总结科学规律。
3.2 重新构建社会科普教育的评价方式
我国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在评价工作上都是比较传统的形式,而大数据时代下的科普教育活动为受众带来的是潜移默化的学习效果和知识积累,促使受众得到的是具有个性化的学习行为、习惯和方式。传统的科普教育活动通常只会让受众感觉自身对科学知识的积累比较少,却无法通过技术层面对自身科学知识构架进行整体的评价和分析。大数据时代的科普教育活动在评价方式上不再是经验式的,统一在线的学习平台,诱导出更多的学习行为,通过记录学习数据,研究学习的活动轨迹,能够清楚详细地了解学习者在不同知识点的不同反应,对知识学习的扩充和延伸也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另外,大数据时代的科普活动举办还能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效果,不仅仅是因为展现科学技术成果而学习到单一维度,更是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学习者思想、心态以及行为的进步。这种评价方式就跳出了传统的评价圈,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特点,发现优势,记录整个学习与教育过程。
3.3 影响科普教育活动的举办方式
社会科普教育在历史上遵循传统的模式,各种方式针对科学现象的参观与讲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但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参展过程中的各种互动体验,学习信息与反馈信息的上传分享,都通过了网站数据流动来完成。网络对科普教育活动的影响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进步,它不仅仅局限在室内学习,参展过程中的新的方法也能替代旧的模式,活动举办的革新体现了大数据时代教育活动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4.科普教育活动在大数据时代的组织实施步骤
要保证科普教育活动表现的学习形式与内容符合当下每一个学习者的心理需求和受欢迎程度,那么教育是否有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所以前期的策划工作非常重要。科普教育活动要确定参与活动的人群,哪类人群适合参加活动,尤其是针对幼儿、小学生以及青少年特殊开展的活动更是要谨慎考虑,在网络数据的处理下确定活动人群并开始设计活动方案。
其次是确立活动目的和主题,参加活动、明确目的对公众的参与度有很好的鼓励性作用,无论是了解科普活动的知识点,逐渐引发兴趣,还是帮助公众提高科学素养,都必须具备明确的参与目的,而主题活动的确定更是离不开网络信息时代的借鉴,根据当前流行什么,需要什么提出更多更丰富的活动设计,从科学系统的角度,采用黑箱理论,拟出更多的活动主题和深浅内容,才能保证科普教育活动举办有一定的成效。
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对活动进行时的数据进行计算机的设置和统筹,按照相应的活动流程并根据现场的情况随机应变,必要时充分调动网络科技的功能对意想不到的学习教育情况做出及时的调整措施,有利于科普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与进行。针对活动过程中涉及到的参与人数、年龄、文化程度、意见和建议,这些都可以调动先进的网络科技进行收集与整理,并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总结教训,存档后作为重要的历史参考资料备案,保证了数据资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5]。
例如,近年来陕西科技馆就举办过“身边的100个科学小实验”系列活动,经过网络科技对多年探索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积累,发展成以“科技动手园”为主题的各种科学挑战竞技,科普教育活动演变成了科学实验、科学工作以及各种科学挑战赛,趣味横生。科学挑战赛包括了2010年开展的“纸飞机飞行大赛”,从网络中了解认识并充分利用飞机飞行的各种原理,中学生熟练掌握了纸飞机飞行技巧和空气动力学知识理论,甚至还包括了十几种纸飞机的折法参与到比赛中;
2011年开展了“地震知识大比拼”,采用抢手棋竞赛的方式回答有关地震的各类知识,让孩子们在参与玩耍的过程中了解到地震来临时的防护、自救以及呼救的问题。而科学实验类则包括开展各种记忆合金、吸水粉、液氧等试验,介绍这些材料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让参与者通过数据更了解生活,关注生活。此外,利用网络技术还能自觉对受众展开有针对性的调查,比如在受众对科技馆中最喜爱的展品包括了哪些?受众对科技馆开展的科普教育活动对自身在科技学习方面有没有实质性的认识和提高?这些问题与答案的收集都有利于科普教育工作更好地创新与发展。
5.结束语
科普教育活动是面向公众开展的关于科学精神、思想和方法弘扬的重要场所和阵地,这是一种能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责任,能够鼓励与鞭策更多爱好科学的受众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更多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与传统的科普教育活动相比,大数据时代的科普教育活动为人们带来了更大的便捷与效率,因此,工作人员必须充分利用好有效的教育资源,不断通过网络科技挖掘更多的知识与实践形式,不断丰富和补充科普教育活动的不足与缺陷,使科学得到更广泛的普及。
关键词:科技馆 科普教育 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207-01
科技馆作为对社会公众进行科普教育的主要机构,能够有效的传播科学先进的思想理念,进行基本的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在教育、科研等领域也具有较大的优势,逐渐成为提高社会公民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科技馆的科普教育职能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场所,还是社会科普文化教育服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在建设创新性国家的倡导下,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是迫切的需要,科普教育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也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我国对科学文化的重视,科技馆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很多领域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而且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但是在日新月异的国际科技革命下,人们对科学文化的需求层次也随这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升,特别是新型技术的推动下,人们思想的快速转变,对与科技馆的科普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社会大众不断提升的科技文化需求,科技馆的科普教育必须要进行现代化的改进,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以及教学理念都需要进行系统化、具体化、现代化的改善。
1 现阶段,我国科技馆在科普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科技馆是社会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主要窗口,能够为大众提供大型基础科技教育设施。传统的观点对于科技馆的科普教育职能存在一定的误区,人们只是单纯简单的观察科技馆,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科技馆展示以及科普教育的功能。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的科技馆建设不符合基本要求,科技馆的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是展示的内容以及科普教育的形式缺乏必要的创新,与实际的社会实践脱离,这些对于科技馆科普教育职能的实现有一定的制约。现阶段,我国科技馆在科普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现阶段,大多数科技馆缺乏对科普教育创新理论与社会实践的深入研究。
(2)科技馆内部现代科技展示以及科普教育基础薄弱。
(3)科技馆的建设过程中,决策与设计程序的非科学化。
(4)科技馆科普教育以及展览工作实施质量不高。
(5)科技馆的科普教育仅限于满足观众的数量和观众对展品的喜欢程度,没有正真的付诸于实际教育实践活动。
2 提升科技馆科普教育的策略
要想将科技馆的科普教育功能充分实现,就必须对科技馆的展览以及教育方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用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教育模式,向社会公众传播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帮助人们在了解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科学素养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科技馆科普教育必须要与其相适应,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科学素养需求。
2.1 增加对科普教育的重视程度,更新教育理念
随着人们对与科学素养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科技馆的科普教育的发展方向转变为与群众之间的互动,更加关注公众在其中的感受与体验。科技馆的职能也有原来单纯的传播科学知识,转变成为当今社会培养社会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场所。科技馆科普教育理念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转变,更加注重社会公众对科学过程的了解和在科学实践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强调对于科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实践创造能力。科技馆必须要增强对科普教育的重视程度,更新科普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形式,提升科技馆科普教育的实际效果。教育理念的更新体现在将科学的方法论与科学的思想贯穿于科普教育的全过程,关注世界范围内的科技热点话题,创新学习方式。科技馆的科普教育必须要与社会公众的生活实践相联系,满足人们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科技需求。
2.2 科技馆科普教育效果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与科技快速发展相适应的,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逐渐多样化,作为人们休闲娱乐场所的科技馆也面临者日益严重的挑战。面对激烈的竞争,科技馆如果不能从社会公众的需求出发,不能很好的吸引和满足公众的现实需求,更不能完成科普教育的职能。这也就是国内一些科技馆出现的一开始轰轰烈烈,后来却无人问津的场面,这种尴尬境地使得科技馆的科普教育出现困境。建立与完善科技馆科普教育的教过评价体系,对于提高科技馆对社会公众的吸引力就有巨大的优势。科普教育效果的评价体系包含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展品的丰富程度、服务水平以及不同场馆、不同展品之间的总结性评估等。
2.3 革新科普教育模式与展览方式
科技馆展览的方式主要有静态展览、动态展览、体验展览以及最近出现的新技术展示,这些都具有自己各自的优缺点。具体来说,静态展览是最基本、最传统的展览方式,其具有操作简单、通俗易懂的特点,但是其展览的内容更新较慢,对于人群的吸引力有限。动态展览是一种场景式的展览方式,可以很好的激发观众的参与兴趣,这也是现在应用最广泛的展览方式。体验展览具有很强的实践参与性,可以让观众获得更多的感受,对观众,特别是青年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其运行成本相对较高。新型的科技展示是科技馆发展的新手段,对于科技馆运用先进技术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综合来说,科技馆的科普教育是国家科技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社会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主要途径,对于培养社会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我国的科技馆建设起步较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实际的科普教育过程中还存在有一定的问题,需要广大工作者进一步研究完善。科技馆的科普教育一定要与科技发展同步,革新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不断提高科普教育质量和效果,真正发挥科技馆在培养公众科学素养方面的巨大优势。科技馆的科普教育承载着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希望,只有在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下,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李宏斌.浅谈科技馆展示理念的发展与创新[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16).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今年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也明确提出,2015年实现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5%。而当前黑龙江省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还只有3.3%,这为黑龙江省各级科普教育基地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努力方向。
全省各级科普教育基地分属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和地域,都拥有丰富的科普资源,在开展科学普及、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活动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在开展工作过程中,由于对相互的领域和工作内容都缺乏了解,缺乏沟通和配合,因此,许多工作的影响力和资源的利用率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为了进一步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现科普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和优势互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发挥社会科普资源的作用,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积极推进科普工作的社会化、群众化和经常化,最终达到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目的,黑龙江省科协党组研究决定以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为核心,以省、市两级科普教育基地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联盟,从普及科学知识、宣传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五个方面,探索科普教育基地的良性运行机制,总结推广科普教育基地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为各级科普教育基地在繁荣科普创作、拓宽科技传播渠道、完善科学教育体系、建立科普工作社会组织网络、培养科普人才队伍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与多角度的支撑与服务,从而促进黑龙江省科学普及工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