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能源的科学管理

能源的科学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能源的科学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能源的科学管理

能源的科学管理范文第1篇

上海电力学院是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育部推动的“高等院校节约型校园建筑节能监管平台示范建设”的第三批试点高校。自2011年至今,已完成杨浦校区及浦东校区总计80栋30多万平方米建筑的水、电、气等能源的楼宇计量工程,建设了上海电力学院校园能耗监控平台,平台界面如图1所示。平台实现了能耗的分项分类计量、能耗数据实时监测、图表显示、自动统计、节能分析、指标对比、数据上传等功能,实现了重点用能区域空调、照明系统的精细化管理,并针对上海电力学院分布式能源及新能源方向的发展要求实现了逆潮流的发电量监测,使校园电网内的发电用电数据集中在一个平台上。由于该平台实时采集校园内各类建筑及设备的发用电数据,并形成历史数据库,在服务学校后勤管理部门能耗管理统计的同时,可用于实践教学,对开设能源或节能课程的学校是很好的实践教学平台。该平台建立在学校公共校园网络上,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可以通过如图2所示的权限用户界面给学生发放非控制权限的二级用户账号,学生可以在校内自由登录平台,读取实时及历史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根据课程及平台建设情况,提出以下教改方案。

1.教学内容的变更

“能源管理与审计”课程可以分为能源管理、能源审计及节能技术三大块。以往的教学完全参照书本,内容相对空乏。现在,将这三块内容与校园实际相结合,例如利用平台数据及图表对校园能源管理模式、综合实验楼的能源审计、图书馆中央空调的节能技术等实际问题展开分析探讨,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学生可以就近观察、就近思考。

2.考核机制的改革

课程采用卷面成绩+课题成绩的考核机制。期末成绩由卷面成绩(60%)、课题成绩(30%)、平时成绩(10%)三部分组成。其中课题成绩是根据小组课题发表评分和报告完成情况决定。首先,教师采用点名册顺序或自由组合的方式在班级内划分出多个小组,一个小组4-6个人,小组内自由选出组长,每个组独立完成一个课题。之后,教师给出5-6个课题范围供每个小组选择,提出课题要求并进行背景分析,提供研究思路和方法作为参考。然后,学生根据课题要求进行深入研究,每两周和授课教师做课题进度汇报及交流。最后,在期末进行课题汇报,按照国际会议发表的模式,7分钟PPT报告,3分钟答疑。教师组织各组组长对各小组的课题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平均出课题发表得分。教师根据课题报告完成情况做小幅调整,得到最终的课题成绩。对于个人的课题成绩,课程为了防止“大锅饭”现象的出现,提出了组员贡献度的模式。例如一个5人小组,每个组员初始贡献度为1,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组长可以根据组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调整,贡献大的组员贡献度可调整为1.05~1.2,贡献小的组员相应调整为0.95~0.8,最后所有组员贡献度总和仍保持为5。这样的考核机制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建立团队意识,提高其协作能力。

3.采用高自由度的探索性课题研究

本课程摒弃了传统的验证性课题研究,采用给出大致范围,学生自由选择方向拟定探索性课题的方式,由于课题结论未知,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由探索。课程初步设计了贴近课程内容的以下几个范围供学生选择:

(1)校园能耗分析。根据校园能耗监控平台历史采集数据库,对校园的年度总体能耗进行分析,计算能耗指标,如能源消费总量,生均电耗、水耗及标准煤耗、单位面积电耗、水耗及标准煤耗等。通过指标可以明确校园总体用能现状,并对各楼宇作能耗对比分析。

(2)楼宇初步能源审计。学生选择校内一定规模、功能复杂的楼宇,如图书馆、综合实验楼、食堂等。如图3所示,根据平台的实时监测及历史数据,对楼宇的水、电、气进行能源平衡及节能对比分析,明确楼宇能耗现状,找出能量损失的原因、潜力,明确节能途径。

(3)校园节能技术分析。对校园内涉及的节能技术,例如建筑围护结构节能、照明节能、空调节能、电梯节能、供热节能等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具有节能潜力的建筑、设备改造方案或管理方案,并根据“能源管理与审计”课程中的技术经济分析法及全生命周期分析法对方案进行全面评估。

(4)校园能源管理制度研究。能耗监控平台建设完成后,校园的能耗及节能管理从粗放型向精细型发展,因此必须研究更全面、更细致的校园能源管理制度。学生作为校园能源的主要使用者之一,通过观察和调研,对校园建筑、设备各方面提出能源管理措施,并结合原有条例,制定新的校园能源管理制度及能源报表。

(5)楼宇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研究。上海电力学院校园应用了微型燃气轮机、微型内燃机、微型燃料电池、光伏发电、风电发电等楼宇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通过校园能耗监控平台,学生可以选择一种技术根据课程知识研究技术的可行性、可靠性、经济性等,并探讨供配电匹配的楼宇能源结构问题。

能源的科学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图书馆电子资源 学科能力测试系统 试题

1.引言

当今教育界普遍强调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创造性的开拓、潜能的开发及综合素质的提高[1]。图书馆系统拥有丰富的资源,并且这些资源已经大量地被电子化,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考核评估,将会从很大程度上减轻教师的一些工作量。但是我们考察了河北省的很多高校,都没有有效利用这些资源。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相对浪费。如何最有效地利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建立能力测试系统为教学服务,正是本文要研究的课题。

2.图书馆的电子资源

现代教育考察的是能力教育,重视的是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各个学科也逐渐地将能力测试放在了首位。图书馆的大量的资源正是这种考察学生能力的最好的素材,所以有效地利用图书馆资源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考核,将会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并且以图书馆电子资源为辅助依据的学科能力测试符合教学与考试的基本原则――教考分离[2],有利用考试的科学化管理[3]。通过对能力测试系统的研究,我们发现能力是建立在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正确理解上现实的应用。而通过一种系统将学生学习的学科中的专业知识中的基本知识点和基本原理与作为现实应用中的图书馆中的电子资源进行有效地连接起来,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对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起到激起学生的兴趣的作用,并且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同样对教师的科研活动也有很大的帮助。

以我校的图书馆电子资源的现状为例。我校图书馆引进了多个电子资源参考数据库如中国知网CNKI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博硕学位论文数据库等。这些数据库中的资源是以pdf或caj文件形式存在的,并且每篇文章均有相应的XML链接。这样在搜索每个相关的专业词汇时,就会产生一个巨大的搜索联系关联网。这些关联网是通过XML链接所连接在一起的,其中的一些知识点的匹配是通过行业专家进行匹配的。正是由于这些链接,构成了电子资源所具有的内在联系性,而我们的系统也正好可以利用这种相互的关联性,并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建立能力系统的数据依靠。因为这些期刊里面的学科文章一般是现实的先进成果或先进思想,所以利用这些资源考察学生的能力,很适宜。

3.能力测试系统的构架原理

能力测试系统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系统,能对于出现的新知识和新应用对系统进行更新。另外,系统应该具有灵活的结构,通过专家对系统中各个知识点的联系进行修正。通过对图书馆电子资源的深入分析及参考很多考试系统后,我们建立了学科能力测试系统的整体构架,如图1所示。依据此构架便能形成一个具有和现实同步更新的一个开放的结构系统。

其中学科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库可以采用关系数据库来建设,通过学科的专家和教师对本学科和教授的课程中的知识点和原理进行整理,而得到一个关系数据库的形式。关系数据库中的表的结构可以采取关键词和简短解释的结构。这样形成的关系数据库具有很强的可操控性,使得系统对各个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为考察索引去形成相关测试题目的源头。

自动匹配程序通过一些算法并利用电子资源中关键词、检索项等WEB接口形成一种学科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库与电子资源的对应联系,依据这种对应联系,可以实现针对学科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库中的词条为关键词的电子资源数据的搜索。其查询算法可以采用有限深度的广度搜索,即通过限定搜索的最大深度,对各个XML链接进行搜索,并通过在搜索中建立标识,防止重复搜索,从而一旦有新的电子资源加入后,系统自动启动匹配程序,并通过匹配形成一棵棵的搜索树,其结构如图2所示。这些搜索树的根节点即为学科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库中的词条,而叶子结点则为对应的电子资源。自动匹配程序,通过数据库操作语言将这些对应关系记录在粗匹配库中。从整体上来看,自动匹配程序将搜索出来的结构集合形成一个数据库,称之为粗匹配库,通过这一步,已经利用电子资源中的行业专家的联系,将知识点与新领域的资源建立了联系。

专家系统是学校的专业教师的系统入口处,其目的是人为校正系统中的一些不恰当的匹配,经过专家系统的修整,粗匹配库中的关联将放入到准确匹配库中。准确匹配库是图书馆电子资源与知识点的准确可靠的联系的核心数据库。

能力测试题目生成系统是系统的输出点,也是体现系统智能性的部分。将准确匹配库中的资源和学科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库中的词条进行结合,按照一些个算法进行组合,形成题目。这些个组合的算法中有语义分析程序、语句形成程序等组成。通过对相应知识点的考核,运用语义分析程序,以准确匹配库为基准,找出其中的关键语句,从而形成一些候选的题目。根据这些候选的题目,可以形成选择题、填空题、能力题等很多试题形式,而卷面的设定、题目分值的量化[4]等可以出完题目后由专业的教师进行量化。

4.结语

对图书馆电子资源的有效利用,一直是图书情报专业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而学科能力测试系统直接将这种电子资源应用于学生的考试中,这在实践上的意义重大。它有可能导致考试的概念发生一些重大的变化,对整个学校的教学科研产生一些不可低估的重要影响。当然我们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是十分初步的,但是相信,这一研究前景光明,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谢立新,胡良书.试卷设计科学性思考[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6,6:81-84.

[2]李静,岳桂华.搞好题库建设保证考试质量[J].药学教育.1995,11,(1):53-55.

[3]曹永兵,高平挥,程明和.药理学试题库的科学建立[J].药学教育,2004,3:34-35.

能源的科学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原因分析

一、 当前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的情况

自从科学发展观被确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特别是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尽管有些地方还不尽如人意,但全党尤其是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科学发展观教育得到了进一步推广。

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加强了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增强了广大领导党员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各单位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通过采取中心组理论学习、专题研讨班、培训班、专家辅导、个人自学等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加强了对科学发展观的宣传和教育,使党员干部普遍受到了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坚定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信念。

2.着重强化实践锻炼,使领导干部在实践活动中增强了实际工作能力。

具体表现在,通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领导干部的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五种能力”的提高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在全党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使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广大领导干部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普遍提高了能力素质,并能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理清发展思路,努力克服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一些主要难题,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领导干部加强了与基层的联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并逐步建立健全了长效机制。

3.围绕如何贯穿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了一些有效制度。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完善了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选人用人制度,在选人用人的导向上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紧密围绕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融入到干部考核评价工作这一总目标,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内容、改进和完善考核评价方法、改进和完善考核评价相结合的评定方式,引入群众参与的考核评价体系。在建立体现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上大胆探索,并建立了一些有效机制。

二、 当前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存在的问题

1.“为什么发展”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一些领导干部对“发展”这个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导致工作措施不力,一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缓慢。一些领导干部的机遇意识不强,对形势缺乏清醒的认识,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缺乏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一些领导干部缺乏“时不我待”的创业精神,过多强调本地区在资源、区位、环境、政策等方面的发展劣势,不能因时因地地制定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战略,对上级存在等、靠、要的依赖心理。一些领导干部缺乏迎难而上的勇气,对现阶段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尤其是比较棘手的突发存在畏难情绪和无所作为的思想,精神状态低迷,不善于从困难中看到希望。

2.“为谁发展”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一些领导干部对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认识不够,落实不充分,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没有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导致利民、富民、惠民、养民措施不力。表现为一些地方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领导干部损害群众利益以换取一时政绩的现象,如上项目不论证,不征求群众的意见,甚至在征地、拆迁时,维护开发商的不正当利益,存在损害群众的切身利益,以致引起干群关系对立。一些干部宗旨意识淡漠,个别地方存在靠土地生财,靠拼资源换来一时发展,以及发展损害群众利益、发展与民争利的现象。一些干部藉口抓主要经济工作,忽略人民群众关心的“三农”、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看病、子女上学等热点难点问题,重视“显政绩”,忽略“隐政绩”,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影响了安定团结的大局,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靠谁发展”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一些领导干部忽略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不能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导致在领导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不能调动好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协调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存在“重物轻人”的思想;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只注重资金、技术的投入,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对滞后;在关系地方长远发展的重大决策中,盲从领导与专家的建议,忽略群众意见,不能广集民智。

4.“怎样发展”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一些领导干部在制定本地区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的时候,忽略了系统性、配套性、协调性,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偏差。表现为过于依赖主观愿望和主观能动性,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够重视;过于依赖党委政府的政治作用,而对市场的作用不够重视;过于追求眼前GDP的增长,而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够重视。

三、当前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不能真正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自十七大召开以来,全党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不断深入,但一些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存在片面理解。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科学发展认识片面。如将“科学发展”理解为“经济发展”,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以GDP为中心”,等等。二是对政绩认识片面。一些领导干部存在错误的政绩观,如,急功近利、惟上是从、单项出彩、追风赶潮、消极无为,导致了诸如数字出官、工程献礼、一哄而上、借债开发、贪大求全、牺牲环境等不符合科学发展的现象。三是对群众认识片面。在推进地方发展中,一些领导干部不能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念,片面地认为人民群众素质差,不理解、不支持党委政府的工作,因此决策时不考虑群众是否拥护、满意,在实施过程中不考虑群众和当地环境是否承受。

2.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缺乏针对性。

一些领导干部仅仅是通过发放相关学习材料,迫于压力组织极少次数的讨论,甚至请来所谓专家作一次讲座,就算完成学习教育的任务,不能真正使科学发展观入脑入心。一些领导干部能够系统学习、熟练掌握,但存在着重视科学发展观知识,而对其精神实质把握不准的问题,不能联系实际,领导实际工作能力不强。主要原因在于学习活动单一化,过于依赖讲授式的理论灌输,书本式地教条学习和静止式听讲,不能紧紧围绕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在学习内容的设置、活动手段的丰富上改革创新,这就使得一些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此外,一些领导干部忙于具体工作任务,学习实践活动的时间短,因而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不系统、不深入。

3.一些领导干部素质能力结构难以适应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如,一此基层领导干部起点偏低,文化素质不高,致使工作的系统性和协调性不强。一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和领导地方科学发展的能力欠缺,缺乏制定和实施符合客观规律、反映人民意愿的发展思路和发展规划的能力,驾驭全局能力不足,处理好“五个统筹”关系能力不强,致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做得不够,促进科学发展的监督体系不完善。一些领导干部具体能力有待提高。如,学习创新能力欠缺,科学决策能力不强,依法行政,统筹兼顾能力薄弱等。另外,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没有健全。

能源的科学管理范文第4篇

>> 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改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浅谈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浅析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饭店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的误区 人力资源管理的魅力 人力资源管理的嬗变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非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虚拟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与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关系的研究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与实践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探索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探讨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人力资源资本化的分析 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创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近三年经过持续建设,目前课程资源丰富,包括基本资源和辅助资源,实现了网上互动,网上答疑、网上提交和批改作业等新教学手段。 通过网络上研讨课教学环节设计,实现学生与教师的海阔天空和无拘无束的自由交谈,在沟通中,学生的新创造性思维被激发。有的学生正是与教师的接触中开始课自己的学术生涯,找到了进入研究领域的兴趣点,同时还提高了学生迁移学习的能力。

3.改革评价手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评价模式往往以期末评价为主,苛求学生必须给出统一的标准答案,使学生缺乏自身观点。为了有效避免高分低能现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行了期末评价与过程考试相结合(见表1)的形式。期末考试采取教考分离形式,从考学生死记硬背转变为侧重考核学生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注意平时考核环节,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发言次数、质量和水平、作业完成情况、案例分析报告、调研报告等也被计入平时成绩。通过改革,一方面使评价更加科学、合理;另一方面使学生更具创造力。

表1《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评价占比

期末占70%

平时占30%

翻译HRM术语占10%

对错题占20%

名词解释占20%

问答题占20%

案例占30%

作业 (6分)

讨论发言(6分)

角色扮演(6分)

案例分析报告(6分)

调研报告(6分)

4.将科学研究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本教改实践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专题为手段,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1)在学期初由各班的学习委员将学生6-8人分成一组,并由各小组成员推举一名小组长,在任课教师的帮助下选取专题研究题目;(2)跟随《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学习进度,如讲到招聘章节时,要求学生针对“我省外来工对广东经济的影响”、“我省外来工子女上学问题”、“我省外来工就业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招聘高素质人才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系等专题进行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最后在课堂上,小组代表宣讲自己的报告,教师总结,最后评选优秀作品;(3)各小组对作品交叉学习、讨论及评价;(4)任课教师基于学生撰写质量、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综合评分;(5)评选优秀论文,并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网站上展示,作为下一年级学生进行本课程专题研究的参考。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我校经管类专业开展了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几年教改实践,不仅得到了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也收到了学生的欢迎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方面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可见,这是一项颇具意义《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的全方位的课程的教学改革。目前,这些教改措施也辐射运用到我校经管类专业的其他课程,并收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光,浅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问题[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1,(06)

[2]刘国华,彭芳,浅议如何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J],高教研究,2010,(01)[3]刘军,地方性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2013,(0 4)

能源的科学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SCI论文要求;公管本科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

1背景

近年来,大学生毕业论文对于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不重视,都以过关为目的,因此,抄袭、剽窃、拼装、组接之风盛行[1-5]。要改变这种风气,需要改变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的道德修养的要求[6-8]。笔者读博士期间曾发表过几篇SCI论文,在毕业后的几年本科教学中开始把其原则应用到本科生的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上来,收到良好效果,故此想探讨如何提高本科生论文的写作能力问题。

SCI论文是学术界公认的论文,其特点一在于规范化,如其论文格式包括摘要、关键词、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结论、政策建议、参考文献等;特点二在于科学性,如:其数据采集需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数据分析需要采用合理的的统计学分析方法等;特点三还包括创新性,强调不重复他人研究,研究新问题,使用新方法,或采用新视角等。

2问题现状及成因

我院公管本科生写论文普遍存在质量不高,抄袭严重,缺乏创新。这些问题与我们本科论文教学的过程存在直接联系。首先是我们的论文教学目标不明确,究竟本科生写的论文达到什么标准,在每一门课上都未直接讲明,并有针对性地训练过,也许我们老师自己也不清楚应该达到什么要求;其次我们的教材,注重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对学生实践性能力的培养要求,因此,老师照教材讲,照教材考试,学生记背应付考试已成定式,造成了学生写论文时也抄袭组装他人论文成为一种习惯;最后,本科生课程设置太多,而且不是按模块进行,所有的科目都是一上一个学期,期末考试。由于每门课程都是两节连排,一周分散为几次上,老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直接后果是在医学院大家都认为公管理专业是务虚不务实的一个专业。

公共管理专业果真是务虚不务实的专业吗?其实并非如此。公共管理专业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虽不像医学专业关注个体,以把单个病人的病治好为目的,但是本专业关注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其重要程度也不亚于医学其他专业。如,社会保障关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贫困救助、法律援助等密切与社会民生相关的问题;而卫生事业管理关注医疗领域的问题,比如卫生政策的制定的评估与实施的评价,卫生资源管理中的经济资源的配置与使用、人力资源管理、卫生信息管理,卫生系统管理中的医疗服务管理、公共卫生管理、妇幼卫生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等等,这些方面中又有很多值得关注和急待探索和解决的实际问题,了解其在本地区的现状还需要做实地调查;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依据理论,形成假设,并进行调查,如调查群众的对该问题的知晓程度,满意程度以及改进意见等;而且很多实际问题的解决没有最好的标准答案,这需要问计于民,然后根据现有的人财物的资源情况,拿出自已的解决办法,因此,学会对本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必然要有创新性。

3论文写作能力的培训建议及常见的问题

3.1论文写作能力的培训建议

公管专业的这些特点其实完全可以满足SCI论文写作的要求。那么,我们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论文的规范性、科学性以及创新性进行培训呢?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认为对学生论文写作的培训应该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要求难度:

(1)在低年级,如一、二年级,可以着手培养学生写文献综述。此项训练可以养成学生在搞研究前先去查阅文献的能力,学会了解该问题的研究现状,学会在文中引用他人文献,找到不雷同他人研究的新问题、新视角和新方法;

(2)在高年级,如三年级,应该开始培养培养学生设计调查问卷以及实地展开小范围调查的能力。首先,培养学生掌握论文的内容取决于问卷设计的内容。培养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对研究问题,了解别人的研究,建立指标条目库,并根据自已的研究问题筛选、设计指标,从而学会问卷设计的一些技能,如设计多少指标条目合适,对指标条目进行归类;其次,需要培训学生进行实地调查、采集数据并建立数据库的相关技能,以及进行质量监控的能力;最后,需要培养学生根据自己调查数据的特征,进行正确的统计学分析方法的选择的能力。

(3)在四年级上学期就应该培训学生撰写规范完整的论文的能力。通常学生写的论文会像中学生的论文,夹叙夹议,但是科学论文有自已严格的格式要求,不允许混在一起写,而且这些格式全世界的学者都共同遵守,因此我们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并达到科学论文的格式要求。严格按照摘要、关键词、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结论、政策建议、参考文献这几部分来写。

3.2论文写作的常见的问题

通过几年指导学生写毕业论文,发现学生按这种规范写论文的各部分,常会遇见以下这些问题:

3.2.1前言部分容易与文献综述混淆。前言中含有浓缩的文献综述,但是还需要指明的不仅有研究背景与现状,还有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需要填补的空白,即使很简练但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3.2.2材料与方法部分最常见的问题是学生写的太简单。此部分需要学生具体介绍其调查与分析的每一步,如:调查的时间是什么?在哪里调查,调查地有什么特点?研究内容是什么?指标是如何选择的?问卷内容包括什么?如何选择的调查样本,为什么只选这些样本?样本的代表性如何,是否符合统计学原理?做数据分析的统计学的方法选择哪些?为什么选择这种统计学方法等。

3.2.3结果部分最常见的问题是和讨论部分混在一起,夹叙夹议。结果部分内容要求单纯报告调查指标获得的数据是什么,不需要解释说明其意义,而且也不是把图或表中所有的数据都做汇报,只汇报那些具有趋势性的数据,如增大或减少某趋势的数据,即那些可以帮助你说明得出后面结论的有意义的数据。而讨论部分是解释或说明在结果部分汇报的那些数据的意义,以及解释得出这样结果的原因,该部分可以引用文献去说明解释原因。

3.2.4结论部分最常见的问题是太长,常会出现一些没有前文数据支持的结论。此部分只需要对讨论的内容进行简单总结,不需要长篇大论;对前文未提及的或没有数据支持的内容不能在此部分做专题讨论。

3.2.5政策建议最常见的问题是跟自已的调查数据结果毫不相关的建议。此部分所提的建议是跟讨论和结论部分的内容一致的,很多同学脱离了前面的内容,不着边际的建议了一番,而很多建议在前文中找不到任何依据。

因此,SCI论文讲究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前后逻辑的严密性,环环相扣,不能天马行空,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这对于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大有裨益。

3.2.6参考文献部分最大的问题是格式不统一。尤其是卷、期、页码,或下载的网站及日期没有明确标明,使读者无法追溯文中所引用的文献。

以上这些问题经过老师3-5次的修改都可以得到有效避免。

4结论

通过以上探讨可以看出,高质量的大学生毕业论文论文需要我们在本科各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制定明确论文教学目标和计划,并逐年级展开对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的训练,这样才可以打好写出合格的高质量毕业论文的基础。

虽然这样做可能对学校和老师要求有些高,比如,首先教师自己要会写科学论文才会对科研论文的撰写有深刻认识;其次比上常规课费劲大;并且改变学生在中学养成的“填鸭式”学习习惯可能不被很多学生理解,但是这样做确实可以改变学生对本专业的错误观点,并且关注并解决实际问题还可以起到改变学生不良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关注学以致用,解决社会问题,认识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对改变社会和群众生活所起肩负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何晓柯,大学生毕业论文抄袭现象透析级遏制对策,行业探讨,2011,10(11):33-35 

[2] 陈雁鸣,高校馆视角下的大学生毕业论文抄袭现象,琼州学院学报,2011,18(4):85-86 

[3] 王广印,刘用生。关于大学生毕业论文的问题与对策。中国校外教育,2009,11:39、63 

[4] 蔺万煌、王华、魏宝阳、苏益。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2):138-150. 

[5] 蒋芝芸,也谈大学生毕业论文的教学与写作-以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社科毕业生为中心,咸宁学院学报,2010,30(4):162-163. 

[6] 张荷群,施荣连,大学生毕业论文创新内涵的层次性,高等教育研究,2012,8:112-113. 

[7] 张旭,王小梅,任丽,杨永芳。大学生毕业论文阶段科研能力培养的探讨,2012,40(15):244-245. 

[8]徐学甫,张晶,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与创新实践探究,教育教学,2010,1:67. 

本文受河南省第第八批重点学科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经费支持;河南省第二批特色专业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建设经费支持;以及河南中医学院博士基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