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关系

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关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关系

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关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积极性;现代化元素;改革创新

音乐属于艺术课程的范畴,不仅可以培养人的情操和鉴赏

力,还可以提高其思维和记忆,有利于人的工作和学习状态的提升。大学音乐素质教育中主要有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两种,但这两种音乐从不同时期发展而来,具有时代特征的差别,但两者在本质上具有共性。所以,如何实现大学音乐素质教育中古典音乐跟现代流行音乐的有机结合,对大学音乐教育至关重要,甚至会影响到未来音乐事业的发展。

一、古典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的特征

李岚清在《李岚清音乐笔谈》中提到音乐的重要性:“音乐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还可以启发创意,有利于自我情感的表达和抒发。”喜欢和热爱音乐,可以完善自身的文化修养。现代音乐主要分为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两大门类。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主要是指规模宏大、影响深厚、结构复杂,具有持久性效应的音乐,而现代流行音乐(popular music)主要是指广为流传、通俗易懂、活泼的音乐,两者表面看似存在很大

区别,但其本质上存在一定的通性,所以,并不存在真正的矛盾和

冲突。

现代音乐创造中,可以实现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融合,很多古典音乐家将古典的音乐转变成了现代流行音乐的风格,例如:理查德・克莱德曼采用流行音乐的元素来诠释和演绎古典的钢琴曲,在大的时代背景下,采用“应情动人”的方式来表达。所以,现代大学音乐中,如果将现代流行音乐跟古典音乐相结合,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和特色,有利于音乐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实现这两者的结合,不仅会使古典音乐更“平易近人”,同时也会让流行音乐的档次更高,意义更深远。

二、如何实现古典音乐跟现代流行音乐的有机结合

素质教育需要满足的要义: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素质教育融入现代大学音乐的教学中,首先,要把握好大学音乐课程教育的目标、对象、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和教学关系等内容,同时要注重教学环境,构建符合大学音乐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其次,针对大学音乐教学中的情趣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来构建符合大学音乐素质教育的教材和课程体系;最后,在大学音乐素质教育中实现课堂跟课外实践教学。

现代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对古典音乐的欣赏面比较狭窄;缺乏对古典音乐作品的认识和了解,感觉古典音乐较为古板。所以要想实现古典跟流行的有机结合就需要在培养学生对流行音乐热爱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同时要将古典的元素和内容等融入现代流行音乐中。

1.消除学生内心深处对古典音乐的漠视和恐惧

很多时候学生都会听见一些门铃、洒水车、手机铃声等,但都不晓得这些音乐出自何处,所以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对那些熟悉的乐曲进行录音,在录音中设置古典音乐,认真地分析古典音乐的内涵和价值。例如,在按门铃时,我们设置一首乐曲《致爱丽丝》,这是贝多芬的钢琴曲。而当洒水车出现时,设置一首《婚礼交响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让音乐学习富有情趣等。只有消除学生心中对古典音乐的认识偏差,才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

2.积极地探索古典跟流行音乐的有机结合元素

古典音乐中可以添加一些流行性的元素,很多古典音乐已经开始慢慢地现代化了。在古典名曲《命运》中表现了浓厚的感情,贝多芬的作品让学生感悟到真正的价值所在。但欣赏了理查德改编的《命运》后,才发现《命运》也具有时代特征,于是恍然大悟。所以,要想将古典音乐在大学中普及和推广,需要激发起学生对古典音乐的热爱,例如,可以采用精美的电子小提琴古曲和女子十二乐坊的经典名曲,利用现代化的演绎节奏,提高学生的兴趣。

3.加强大学音乐素质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1)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生动形象的古典音乐特色展现在学生的眼前;(2)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随着现代音乐的发展和进步,音乐形式逐渐发生了改变,但在大学音乐素质教育中只有优化教学模式,将古典融入现代音乐教学中,才会促进音乐事业的发展,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文利.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2(20):153-154.

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关系范文第2篇

(九江学院,江西九江332000)

【摘要】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都是大学音乐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将二者结合起来具有重要作用。教学中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重视素质教育、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内容、推进教学改革,并完善课程设置,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音乐教学;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教学改革

大学音乐包含多方面内容,其中古典和流行音乐都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但在教学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是只重视其中之一,忽视将二者有效结合起来,制约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对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也产生不利影响。今后应该转变这种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二者结合,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下面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教学对策,希望能够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

一、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结合的意义

(一)丰富学生知识结构体系

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时,不仅要重视流行音乐知识学习,还要重视古典音乐知识学习,这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教学中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丰富学生知识结构体系,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教学内容,充实学生头脑,对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高

学生要想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必须注重对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学习,深刻掌握相关内容,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用古典和流行音乐充实自己头脑,陶冶学生情操,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三)更好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通过合理引入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更有利于任课老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更好学习知识,完成教学任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推动课堂教学效果提升

通过将古典和流行音乐结合起来,合理组织教学活动,促进教学工作顺利开展,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学习相关知识,掌握教学内容,完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结合的对策

(一)重视素质教育,有效组织教学工作

教学中要坚持素质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促进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结合,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通过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对古典和流行音乐知识进行科学合理安排,完善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好参与教学活动。进而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掌握古典和流行音乐知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二)利用信息技术,科学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中应该重视信息技术应用,利用多媒体演示教学内容,从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热情。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能将古典和流行音乐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为全面的了解,从而更好投入到学习中。同时,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也有利于教学活动顺利开展,能更好组织教学活动,综合应用情境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为全面的了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促进教学效果提升。

(三)整合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对现有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促进古典和流行音乐结合,完善课程体系设置。这样通过教学和学习活动,让学生对流行音乐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在更高层次上掌握教学内容,加深对流行音乐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应该将古典音乐渗透到教学活动中。例如,教学中尝试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回家》《致爱丽丝》等古典音乐,让学生对这些内容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可以播放流行音乐,这些内容学生一般比较熟悉,能更好地投入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四)推进教学改革,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转变传统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中尽可能多用多媒体技术,实现视听结合,从而优化课程教学;对课堂结构和教学活动组织形式进行优化,给予学生更多的表演机会,让学生更好参与教学活动中;注重教学欣赏和教学讨论,通过对古典和流行音乐的欣赏和讨论,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加深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的认识,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提升学生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审美素质提高,丰富学生音乐知识结构体系,取得更好教学效果。

(五)完善课程设置,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改进课程设置,在重视古典音乐知识学习的同时,也注重对流行音乐的学习,将二者巧妙结合起来,推动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同时注重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任课老师综合素质提高,引进既懂古典音乐,又懂现代音乐的任课老师,从而推动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加强对教师培训工作,更新教学观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从而有效组织教学工作,推动大学音乐教学顺利开展。 三、结束语 总之,在大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将古典与流行音乐结合起来具有重要作用。今后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认识其重要作用,并采取有效措施,合理组织教学工作,推动教学活动顺利开展,让学生对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有更为全面的了解。从而丰富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大学音乐教学效果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冬霞.刍议音乐教学中“经典”与“流行”的关系处理[J].艺术教育,2014,(2).

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关系范文第3篇

学科发展视野中的

《流行合唱》

提起合唱艺术,人们总会想起西方古典音乐艺术中的和声魅力以及巴赫时代的复调、古典时期的主调,也会随之想起曾领起中国近代音乐发端的学堂乐歌。正是在学堂乐歌的承载下,西方音乐艺术中的和声所蕴含的立体美感开始深入中国民众之心,中国传统音乐中占主导地位的线性旋律思维被得到拓展。《流行合唱》一书在新兴流行音乐如爵士乐、摇滚乐、乡村音乐日益发达的社会背景中看到了古典音乐积累起来的人类精神财富的时代价值。它将古典音乐的精髓平民化、娱乐化,在进行通俗易懂的艺术改编基础上,使古典音乐的音乐风格和形象焕然一新,在普及喜闻乐见的古典音乐内容的同时,打破了古典音乐固有的审美习惯,拓展了其中的审美视野,培养了合唱作品受众青少年的新的艺术审美能力。书中所选择的西方古典曲目器乐作品很多,如维瓦尔第的小提琴作品《四季》、巴赫的《C大调创意曲》和《E大调长笛奏鸣曲》、海顿的《“惊愕”交响曲》、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小夜曲》和《土耳其进行曲》、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和钢琴小品《致爱丽丝》等。而中国作曲家黄自的著名艺术歌曲《玫瑰三愿》被置于爵士乐的和声与律动之中确属大胆创思。可以说,《流行合唱》一书力图嫁接古典与现代、经典与流行、器乐与声乐、线条旋律思维与立体和声思维于一体,这种创造性的编创是目前国内合唱中极少见的。

音乐创作手法视野中的

《流行合唱》

这本《流行合唱》采用了无伴奏的形式,在展现合唱立体音响魅力的同时,也展现了合唱艺术中的声乐技巧(主要是音准)。这种技巧丝毫不逊于器乐表现的能力,自由地转调、繁复的变音、灵动的节奏,无―不在传达这样一个讯息:《流行合唱》运用了流行的时尚元素,实则为表达精致的艺术追求,其创作手法特色值得一谈。

无伴奏合唱是合唱艺术皇冠中的明珠,音准、节奏、音乐的把握,全仗演唱者训练有素的技艺。《流行合唱》较之于以前的合唱作品突出的亮点是,它成功地将流行音乐手法中的和声及律动纳入到无伴奏合唱的艺术表现中来,使作品不仅具有了浓郁的古典音乐内在的逻辑、风格与色彩,也饱含了流行音乐手法的鲜明个性。而附录的光盘中的柏林艺术大学“美妙星期五”流行爵士合唱团的演唱则为人们阅读这本曲集时增添了直观的艺术感受。

1 主题的选用

曲集的编创以古曲艺术中“流行”的主题为基础,利用原作中业已成型的艺术形象为蓝本,将原作中最动人的主题进行“截取”。

可贵的是,这些动机或主题并非像传统变奏曲中所采用的原样展现、再进行变化的手法,而是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裁剪”。这种“裁剪”截取了原作中的核心素材,保留了原作中的风格特色,但也赋予了新作更多的变化空间,有的甚至还进行了多主题的嫁接。如:《四季之歌》中截取了“春季”中欢快的主题句和“冬季”中慢板抒情的主题句,将之合为音乐的主题,加上其他音乐要素的配合,使原作的风格更为突出。《约翰・巴斯蒂安的歌》中截取了“c大调创意曲”和“c小调赋格”的动机材料,形成既有对比又有展开的主题乐句,原复调中的卡农、回转、逆行等手法被划为主题延展的手法之一。《鼓声之歌》中将海顿《惊愕交响曲》的主题进行了“分配”,化为三组人物――海顿、贵族夫人以及解说人一的交替主题,这样的主题“分配”使情绪的宣泄、场景的描绘更为鲜明。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中所描绘的土耳其军乐器音响被合唱队员运用人声加以主题化展示。贝多芬《献给爱丽丝》中“半音反复”的动机被合唱运用丰富的人声加以“放大”,并发展为大小三度音程的不和谐“撞击”,原主题至此已经大为改变,难辨其“真面目”了。

由此可见,《流行合唱》中的古典主题选用完全采用了器乐化的手法,在突出原形旋律、主题动机韵味风格的同时,进行了大胆的改变,这些改变赋予了新作以更大幅度地表现力。

2 节奏的遴选

“流行音乐”作为现代音乐的重要体裁,一直以其丰富的节奏律动独领风韵,而爵士乐、摇滚乐和乡村音乐则更甚。《流行合唱》真切地感悟到这一艺术的魅力所在,在编创合唱时进行了创造性发展,这一手法成为曲集的又_特色。

20世纪,爵士乐受到了重视。它在节奏上最显著的特点是大量使用附点节奏、连续切分和三连音形成轻重音游弋、颠倒的摇曳感觉:但摇滚乐的切分音运用有着明确的节奏规律,即每一个切分音都有明确的间隔,从而产生强烈的节奏感;而乡村音乐在节奏上则突出地表现为轻快。《流行合唱》在运用这些“流行”节奏律动上注意了量体裁衣、切合实际。如《西西里岛的巴萨诺瓦》结合原舞曲摇晃动荡的特点,杂糅进摇滚乐节奏,使之与原巴萨诺瓦(BossaNova)舞曲节奏交替出现,并结合拉丁舞曲节奏音型,使原作的音乐更为多变。《玫瑰三愿》中,在男声声部采用了典型的爵士和摇滚均匀的“低音进行”节奏音型,而女声进入时则加入流行音乐元素,两者相互映衬,主题音调更为鲜明。《致爱丽丝》改变了原作中的规整节奏,将重音提前从而形成不合拍子的切分节奏音型。而《“命运”交响曲》中则引入摇滚的“雷格”(Reggae)节奏音型,强烈的动感节奏使全曲以崭新的面貌出现。莫扎特《小夜曲》的第二部分穿曼波・波莱诺(Mambo Bolero)的舞曲节奏,使合唱在舞曲节奏律动中富有生机和活力。

如上富有动感的流行音乐节奏与原作的节奏相互协调、交相辉映,增加了古典原作节奏律动的同时,也增加了古典音乐的时尚动感。

3 和声的设计

爵士乐和声强调色彩化地变换音高,强调音色的粗犷与变化,使得音符与音符以一种含糊不清的方式来连接,它打破音乐进行中的平稳,经常使用高叠置和弦及非协和和弦,如七和弦、九和弦和增减和弦等。所以,古典时期三和弦的手法在《流行合唱》中被大量变换,以此获得了新颖的音响效果和张力。

《流行合唱》中的和声设计大都与节奏的安排相结合,并突出了和声的特性。如《献给爱丽丝》在22小节后的过渡乐段中,在27、31、36小节处运用了爵士和声,突出了大七和弦的张力和小二度音

程的撞击性,突出了不和谐的和声张力,改变了原作的效果。黄自的《玫瑰三愿》中也大量运用了大七和弦来进行音响上的“浓墨重彩”,且这些和声与节奏音响相配合,突出了音响和声张力的爆发式效果。

《流行合唱》中的和声并非孤立运用,它们与节奏、音调,甚至结构的处理,都有密切关系,这就使其中的和声绽放出浓郁的特质,使原作不仅在动机形象上获得了发展,在音响的张力上也予以了意境的挖掘与拓展。

除了上述的音乐手法特殊外理外,《流行合唱》还在结构的把握上予以了新的发展,突出了流行音乐对结构的自由运用,使原作的结构获得了一定展开和变化,如对《献给爱丽丝》结尾的扩充。

由上可见,《流行合唱》不仅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对原作进行了改变(器乐的改为声乐),还在内在音乐创作手法上进行了新的发展,突出了不同审美需求所带来的音乐创作手法的相应变化,赋予古典原作以崭新的面貌与风韵。

人文艺术视野中的

《流行合唱》

当古典时期的音乐以原形魅力在现代舞台上绽放光彩时,它或多或少地带上了“正统”的面具。这种“正统”使其不自然地戴上了“神秘面纱”。与原作相比,《流行合唱》采用了或嬉戏调皮、或诙谐幽默的通俗化风格,在进行了律动感极强的全新演绎后,古典原作并非被置于完全对立的一面。这种改编是着眼于当下多元艺术视野的全新关照。究竟这种编创是否具有发展经典的作用呢,我们不妨进行一些人文艺术的学理分析。

首先,现代艺术的审美需求讲究“以人为本”,“人性化”、“人文关怀”成为艺术创作者追求的一个重要因素。《流行合唱》在形式与内容上采用了清新活泼的艺术风格来表现古典原作的精髓,它首先就考虑到艺术欣赏的对象(尤其是青少年)的现实情况,这些生活在流行音乐氛围中的人群,或多或少地对古典原作有审美上的距离感。《流行合唱》以原作精致的手法和艺术品格为内在核心,以人声为乐器,用爵士乐、摇滚乐和乡村音乐的素材为外在载体,把原作以流行的音乐手法“精致”地表现出来,突出“精致”与“活泼”并重,这就是对原作“人性化”的解读。于是,古典音乐中的“严肃”特质退化为作品中的精髓或根本,“古典”得以传扬。

其次,多元艺术并呈使得表现手法趋于复合。每一种艺术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空间,保持与变革是一个永远“常谈常新”的话题。当古典遭遇现代,当严肃遭遇流行或时尚,“文化触变”不可避免。合唱艺术作为群体艺术,其艺术魅力不必多言;古典器乐精品经历时间的洗礼,其艺术魅力也昭然可见:流行音乐作为群众文化,其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曾被肯定。因此,《流行合唱》将这几种艺术进行了嫁接,复合为现代艺术语言的新尝试,从形式上是适应于“文化触变”的,从手法上采用了“复合”。

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关系范文第4篇

流行音乐与大学生的关系

音乐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审美教育、德育教育、人格教育、心理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成功教育、价值教育的全面发展新时期复合型人才的“通才教育”。而在所有音乐形式中,流行音乐这种具有青年文化代表性质的艺术形式和现代大学生尤为亲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流行音乐自身的特点:

1.通俗性流行音乐的内容大多都取材于现实生活,用一句俗语来说就是“接地气”,很多作品以描述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为主,其中包含人生的理想、人生的哲理以及对于一些社会认知的现象等。在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中,大学生更容易掌握的原因就在于,流行音乐通俗易懂、易学易唱、旋律优美、风格多样,它不像古典和传统音乐那样必须经过专门的技能训练和具备深厚的音乐基础,大学生可以通过体会平淡直白的歌词和丰富的情感,即可理解流行音乐的内涵。

2.情感性德国著名的社会批判理论学家阿多诺认为:流行音乐真实地反映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是人们宣泄不良情感、消除社会危机和重塑文化民族性的重要渠道。大学生经常承受着各种精神压力和困惑,如就业和恋爱问题、价值取向等,往往无法自我排解。流行音乐所具有的鲜活明快抑或缠绵伤感的旋律,更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3.时代性如果说古典音乐反映了音乐的艺术高度,那么流行音乐则代表了社会文化的晴雨表。流行音乐在思想观念上和情感上总是紧随时代潮流,契合时代精神诉求。所以每个时期都会产生相应的流行音乐作品,其中都体现和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特点。这也迎合了大学生们追赶潮流、紧扣时代脉搏的文化口味。

4、商业性。流行音乐是现代文明与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它与商业性文化娱乐圈活动紧密相连,凭借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手段.加上近乎疯狂而频繁炒作的音乐选秀活动,流行音乐强势的市场运作使得如今大街小巷到处都播放着流行歌曲,电视、网络、MP3、手机都成为流行音乐传播的重要媒介。这对身处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来讲,无疑都是无法抗拒的。

高校流行音乐通识教育的现状

1.紧缺的教学资源相关流行音乐开设的通识选修课程不足,全校范围内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由于缺乏独立的教育教学组织,承担教学任务的艺术类教研室基本都挂靠在专业学院。另外,在专业学院的教师由于受专业教育和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很难适应非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要求,特别是对当代流行音乐没有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导致课程内容的浅显化。

2.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教学以知识灌输为主,学生被动听讲,教学方法的枯燥和单调性,削弱了学生参与互动的能力,逐渐失去了对流行音乐学习的兴趣。

3.单一的成绩评定我国现行的通识选修课程考核大多以知识考试方式为主,侧重于对学生知识面或知识记忆能力的测评,基本上还是沿用期末测试题等进行以知识记忆为主的考核,计分方式为百分制。事实证明,对于像流行音乐教育这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活性动态课程,并不只能通过理论的纸质考核才能显现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成绩水平。

高校流行音乐通识教育的教学反思

在强势的大众传媒疯狂倾销的信息时代,为大学生提供另一条接触流行音乐的历史、风格、经典作品、优秀作家、人文思想、社会心理的通道,提升大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体验和认知能力,正是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1.树立多元开放的教育理念

不可否认,以往在大学音乐教育占主导地位的古典音乐和传统音乐,它们以深广丰富的创作水准,复杂精妙的体裁结构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心理世界、道德世界,甚至还给他们带来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但流行音乐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正如所有的文化形式都存在是否适宜的问题,我们也不可否认流行音乐中有一部分并不适合大学生。不过假如学校音乐教育就此把流行音乐拒之门外,则如掩耳盗铃一般自欺欺人。所以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流行文化有所了解,能知其利弊,辨其真伪。只有在摸准流行文化的脉搏,通过对学生需要的分析,抓住流行音乐中的亮点,找准流行音乐与大学生教育之间的结合点,才能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流行文化,创造师生、生生之间的和谐互动。

2.选择具有价值导向的教学内容

流行音乐良莠并存是不争的事实,它的纯度、含金量绝非可与正统音乐相比。音乐教师要精心挑选一些健康向上,适宜大学生年龄特点、身心特点,并且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音乐作品介绍给学生。同时,教师还要提高学生对于流行音乐美丑、优劣的识别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由于流行音乐得到了众多人的欢迎,也就难免被各种力量,尤其是商业和政治所利用,在其推广过程中充斥着无中生有、过度包装、炒作造势和虚假宣传,教师应提醒大学生绝不能随波逐流,媒体中播什么就听什么,社会上传什么就唱什么,而应考虑这些音乐是否适合自己,是否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滋养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5]。如只是为了追求商业的最大利益化而创作和包装的《爱情买卖》《香水有毒》等流行歌曲,只表现了“卿卿我我”“你情我爱”的简单低俗,对大学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而近年来最受大学生欢迎的歌曲之一《我相信》,以励志色彩的歌词,加上慷慨激昂的演唱,给大学生带来了积极的正能量。此外还有环保主题的歌曲《地球的孩子》爱国主义歌曲《龙的传人》等等都可以作为教学资源,加入到教学内容中,不仅净化了大学生的心灵世界,拓宽了他们的音乐视野,还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鲜的艺术表现形式。

3.运用参与互动的教学方法

流行音乐之所以是流行音乐,是因为它具有与古典音乐、民族民间音乐不同的特点。所以教学方法也不能照搬古典音乐和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模式。课堂上除教师讲授以外,还应适时地进行课堂讨论,有的章节可以与学生合作讲授(教师引导、补充、点评等),教学方法应特别注意学生的互动参与性。节奏是流行音乐的核心要素,其节奏规律较其他音乐更为动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是端坐静听,而要感受律动,让身体参与到音乐摇摆中来。比如,在听赏某些演奏的流行音乐时,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感受节奏和表现节奏(打出各类音乐的核心节奏或者摇摆身体),又如在学习流行歌曲的演唱时,要注意现场互动的多样性,包括歌唱者与伴奏者的互动、学生间的互动、师生间的互动等。总之,鼓励学生“动”起来,教学方法和唱、奏、演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更直接的感受流行音乐的魅力。另外,可以在课余时间播放合适的流行音乐作品,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情趣和习惯,为音乐课堂的教学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同时组织开展流行音乐方面的专题讲座、评论、举办流行歌曲比赛等,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流行音乐,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还可以通过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锻炼他们的舞台表演能力和心理素质,从而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实践能力,多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是对事物发展的一种指向,错误和不适宜的评价方式会导致评价对象的异化,继而造成评价结果的不准确。由于流行音乐特有的不拘一格的即兴性,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方式也需要灵活多样,不能呆板僵化。比如任课教师在开设流行音乐通识教育选修课之前,自己先编写出具体的教学方案,可以包含流行音乐欣赏、流行歌曲演唱、乐器常识等基本教学目标,再根据自己的教学规划,逐步引导学生欣赏流行音乐、掌握演唱方法、认识和了解各种乐器,进而领略流行音乐的美。在整个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观察、访谈等方式记录学生对于音乐理解的变化,并将报告提交教务部门,为下一次通识教育课程作出参考。另外,期末考核方式可以采用唱、奏、演等非纸质显现形式,也可用论文写作、题目问答等方式给予学生成绩评定。

美国教育家雷塔克曾说过:“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寻找自己道路的时候,教育才能成为艺术,才会有高质量”。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流行音乐这一深受大学生喜爱的教学资源,结合切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和方法,以具有艺术魅力的教学影响力,培养出爱国荣校的当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樊蕾.高校流行音乐选修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科技信息[J].2010,5;131.

[2]赵斌.大学音乐教育中流行音乐的重要性[J].北方音乐2015(24);31.

[3]陈智慧.流行音乐的强势与大学生的成长当代青年研究[J].2010(1);56.

[4]董莉,杨颖,斯芸,刘龙,张劲梅.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探讨[J].大理学院学报2014(11);85.

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关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普通高校 音乐教育 流行音乐

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音乐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大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更重要的是关系到个人的道德、情感、伦理、修养等方面的提高和完善。在音乐教育中,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音乐?贝多芬曾说:“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回顾世界音乐殿堂,无论是传统音乐民间音乐、艺术歌曲、交响曲和歌舞音乐,还是中国的“西北腔”、“南国风”及“中原韵”等,均堪称人类文化艺术的瑰宝。但我认为在各种音乐门类中最能体现“爆发出火花”的可谓是当代的流行音乐。

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现状及分析

现阶段,大部分普通高校在开设音乐艺术方面的选修课基本上都有《古典音乐欣赏》、《欧洲音乐史》、《交响乐欣赏》之类的古典音乐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音乐课程的门槛很高,学生的艺术品位较低;重知识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照本宣科灌输,轻教法的创新和面对现实的艺术成果。究其原因,课程内容有一定的深度,不完全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说“阳春白雪和者寡之”。事实上高校学生是喜爱音乐的,对校园音乐活动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但是,普遍存在着音乐知识贫乏、音乐基本素养较差的现象。不少学生把流行音乐视为不需要多加思考的“快餐文化”,或者看作单纯的娱乐手段。校园中大约有80%的人喜欢流行音乐,能说出很多港台歌星的名字和歌曲名称,却完全不知道流行音乐的起源及其类别。另外,还有些学生缺乏自我调控性和判断能力,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熟,过多接受社会不良音乐风气影响,过分追崇欧美歌星,盲目“跟风”,诱发不健康的迷恋情结,导致身心萎靡不振、学业荒废。如果在高校音乐教育中适当引入艺术品位比较高的流行音乐,不仅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审美能力,分辨出真、善、美与假、丑、恶,进一步发挥流行音乐的导向作用,并将其作为跨入欣赏古典音乐的大门。因此,引导学生如何看待流行音乐,是高校音乐教师和音乐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和不断探索实践的问题,也是一项繁琐而又艰辛的系统工程。

二、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和聆听优秀的流行音乐

现代通俗歌曲是现代流行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演唱方法不拘一格,突出“自我感受”的自然真切特点并列于“美声”、“民族”唱法。流行音乐是融合了多种元素的音乐,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及独特的听觉效果。随着大众媒体的日益发展,流行音乐不但改变了人们的娱乐观念,而且影响着大众的审美意识和生活方式。由于我国流行音乐起步较晚,在改革开放之初传入时曾经历种种的压力与磨难。但在今天看来,流行音乐可以说是反映时代的一面镜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认识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如“凤凰传奇”组合演唱的《自由飞翔》是我国手机彩铃选用人数最多的歌曲,演唱者玲花、曾毅被誉为“通俗歌曲演唱最佳搭档”。他们演唱的作品感染力非常强,深受全国亿万观众的喜爱。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忽视流行音乐的存在。又如李宇春是“超女”,但在声乐教育家金铁霖老师的眼里,她还没有“上路”。一边是艺术新秀,一边是没有“上路”,谁是谁非?难道是“粉丝”们错了吗?这不能不怀疑我们传统文化的评价机制。再如2009年的“快女”曾轶可的“绵羊音”的唱法,也有贬褒不一的说法,但她却拥有着千万歌迷。我们对新涌现出的歌手们的演唱应当作出正确的评价。回顾30年以来,我国歌坛上涌现了很多流行歌曲,如《一无所有》、《亚洲雄风》、《绿叶对根的情意》、《一个真实的故事》、《日出东方》、《飞得更高》、《我和你》、《荷塘月色》、《平安中国》、《暗香》、《爱是天意》等都是有着鲜明的民族个性和较强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其社会功能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取代的。

三、实施流行音乐鉴赏与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

突出艺术学科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人格塑造及审美情趣于音乐教育之中,培养学生学会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树立科学的审美人生教育观,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构建优化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新的教学模式。

1.大胆挖掘与改革教材,注重激发学生的审美直觉。

传统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角色的主次已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合理选择教材内容,尽量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歌曲曲目不仅要新颖,而且要具有一定的内涵和意义,歌曲的题材既健康又积极向上,歌词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文化深度,在创作上有新颖独特的结构,在演唱上讲究精湛的技巧性和个性魅力相结合。

2.在流行音乐教学中,注重引入“民族风”。

民族音乐是国家的象征,是连结各民族之间友谊的桥梁,更是增进了解的共同语言。任何国家的优秀音乐作品都离不开它的民族性。因此,在大学生中进行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十分重要,它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拓展艺术视野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比如,布仁巴雅尔的《天边》,不但把蒙古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表现出来,在配器上也充满了全新的时代感,演唱深情感人,富有奇妙魅力。又如韩红的《天路》、《归来》,是在藏族长调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独特处理,质朴而又优雅大气,让人仿佛进入一种“返璞归真”的境界。再如米线演唱的《天上的》,简直就是天籁之声穿越云霄,既轻盈又通透,不但表现出青藏自然的秀丽、广袤,而且体现出人民善良淳朴的性格。通过这些作品的聆听、学习演唱,不仅大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加深对生活的热爱,而且给大学生搭建了一个增强民族情感的很好的平台。

3.古典与流行,中西合璧,引入“中国风”。

流行音乐虽然是古典音乐的延伸,但经过演变,如今已经没有明确的边界……很多同学认为传统文化的内容太死板,苦涩难懂,离现实生活太远,相比之下,流行文化与大众化的语言和通俗易懂的内容,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中国风”这个词其实并不新鲜,最具代表的歌手应当是周杰伦,他开创华语流行音乐“中国风”的先声,所创作的优秀歌曲种类非常多,如《青花瓷》、《东风破》融入了中国古典元素的创作理念。《夜宴》中的《越人歌》,谭盾运用古琴的单音伴奏手法,使乐曲显得清灵婉美,忧伤飘缈。片尾曲《我用所有报答爱》,把中华民族音乐的神秘感与西方弦乐的典雅完美融合在一起,体现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音乐风格的统一。这些作品远远超出普通流行歌曲的欣赏价值,也能充分体现出古典与流行、文学与音乐相得益彰。

4.培养学生识别不同乐器的功能、音色与表现力。

结合课程,培养学生学会对不同乐器的音色、性能逐一加以辨别与了解,如长笛、长号、单簧管、双簧管、小提琴、大提琴、钢琴等,还要培养学生识别圆舞曲、探戈、摇滚、迪斯科等各种舞蹈节奏。器乐是音乐中重要的一部分,当今的流行音乐在器乐方面也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如陈美将古典乐器小提琴改装成了电声乐器,从此,古曲乐器重新改变了面貌,以动感的姿态展示于舞台。又如女子十二乐坊,以自如、随意的表演风格展现在世人眼前。喜多郎、雅尼、班得瑞等人以器乐为主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优美的器乐曲目在民族和世界的相互碰撞和相互融合中所产生的不同美,体现了新的音乐文化。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欣赏的重要过程,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质,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流行音乐在其形成和发展中呈现出鲜明的多样性和时代性。事实上,当代歌唱艺术正在多种传统风格和文化氛围中进行着前所未有的相互渗透和影响。艾涅斯库说:“音乐是一种语言,它能确切地反映个人和人民的精神品质。”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中国青年对西方文化具有较强的接受心态,已开始爆发出自己旺盛的创作活力,年轻人同样具有需要通过流行音乐抒感、表达语言的愿望,流行音乐、通俗歌曲这种形式所提供的内心交流在我国形成的效应也正成为一种跨越国界的语言。让使观众激动得时而欣喜若狂、时而泣不成声的流行音乐,更多地、合理地、真切地走进我们的大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金兆均.光天化日下的流行[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3.

[2]尤静波.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