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公园广场管理条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园林法规
一、引言
法制化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 制定完善的园林法律和法令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与管理法制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实践, 已建立起一系列的园林专业法;国外把园林法令纳入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等领域, 促使园林法制得以健康的发展。
二、我国园林立法现状
我国现阶段对于园林相关法律法规来自三个层次:
1.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12/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10/28第九届人代会第30次会
议通过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城市绿化条例》1992/6/22等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11/18
《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审办法》
2.行业规范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 2002年240号
《居住区景观设计导则(试行))) 2004/6/7
《公园设计规范》
《城镇规划与园林绿化规范》2003年修订
3.地方性法规、条例(以北京为例)
《北京市城市绿化条例》于1990年4/21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1998/6
《北京市建设工程绿化用地面积比例实施办法》1991年1/1
《北京市绿化补偿费缴纳办法》1990年6/20,《关于加快本市绿化隔离地区建设暂行办法》、《关于北京市城市绿地植物种植的若干意见》、《关于北京市建设工程绿化用地面积比例实施办法的补充规定》、《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示范文本等[ 2]
三、现行园林法规存在的问题
1.园林法规体系构建的缺失
从宏观上讲,城市园林绿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与社会整体资源配置、经济发展模式、社会文明程度、人们的道德规范等有着紧密的联系。研究园林法制就必须分析以上诸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探讨其发生、发展、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关系。在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成熟的条件下,园林有形市场的建立、市场游戏规则的确立等问题如不顺利解决,将会干扰甚至阻碍今后园林行业的发展。园林绿化建设涉及国土资源、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法律上涉及各相关法律关系的制约和彼此间权利、义务关系的调整。这些关系问题在园林法制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如何兼顾发展,最大限度地缩小矛盾,相互协调,成为园林法制殛待解决的问题。
2.园林法规内容中忽视可持续性的要求
我国现阶段园林设计的主要内容体现在改善城市环境的要求上,包含有对旧城区的景观改造,河道改造,城市广场、城市公园、企事业单位、居住区环境建设上。相关的景观建设行为正如火如荼的展开,然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这一层面的景观设计,更多的是注重审美的需求,相当大部分的工作是在做建筑和城市的“装修”,而忽视了作为管理控制手段的景观,即缺失可持续性的园林法规内容。
对现存景观管理的忽视,尤其对于具有文化价值的管理保护的缺失如下:
例:武陵源风景区、园林法规可持续性内容的缺失,改建和扩建过程中无法可依。
武陵源自古地处边远,旧时交通闭塞,舟车隔绝。其开发以1979年由张家界国营林场开放接待游客1. 3万人次开始,到2002年接待游客量560万人次,据不完全统计,1988年,充斥在景区内的各色建筑面积已达36万平方米,违章建筑面积3. 7万平方米。在保护与开发的博弈中,开发无限“风光”。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委员会专家对武陵源的考察报告中,“对武陵源的旅游业基础在1992年评估后的发展速度十分震惊”,并对该景区亮出“黄牌”警告,责令整改。分析造成这一情况的过程,我们不难看出产生这一事件的原因:1990年以前,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建设,基本上处于“无规划、无管理”阶段。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的《湖南省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颁布实施,但没有及时编制重点景区和旅游城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区内的建设项目没有按照总体规划执行,而且审批权限过于下放。致使风景名胜区建设快速膨胀,并且品质较低,规划管制过松,未经审批的违章建筑迅速扩展,是武陵源城市化最快的一个阶段。2001年湖南省人大颁布了((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并开始实施,这是在我国目前尚无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的专门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出台的第1部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的地方性法规。结合武陵源遗产保护、管理的实际,对森林、野生动物、环境、地质地貌、国土保护、建设管理、旅游管理、工商管理等制定了33个禁令。规范了建设项目审批手续,使规划建设走上了法制化轨道,风景名胜区内的建设项目得到了控制,品质得到了提升。
2000年4月,武陵源风景区建筑物拆迁总体方案出台,“连同居民住房在内将有近34万平方米的建筑物被拆除,耗资至少3.45亿元”,“自1990年到现在,景区所有门票收人也不过这个数,等于白干了”。
四、国外相关问题的启示
1.日本
在日本,《景观法》将景观设计体系分为景观规划(Landscape plan)和区域设计(District plan)两个部分,“景观规划区”是区别于城市规划区的单独指定的,由比城市规划区更广的范围,包含有自然公园(Natural park)、准景观地区(Semi-landscape district)、景观地区(Landscape district)、景观农业促进区(Landscape agriculture promotion area)、景观重要建构筑物(buildings important for landscape)、景观重要树木(Trees important forlandscape)、景观重要公共设施(Publicfacilitiesimportantforlandscape)个部分,使景观1)与城市建设的相关部门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市政设施之间建立了一个共同的平台;2)与农、林、渔业之间建立平台;3)与历史及自然区域保护之间建立平台,形成大统一的景观概念。在各个分区范围内,景观规划注重控制性法规、条例和居民协议(agreement)的建立和与相关法之间的协调(如城市公园法、城市规划法、道路法、广告法等),通过市民的协作和控制规范共同作用,使区内景观的得以协调发展。
2.美国
美国是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且管理较为成功的国家,以美国国家公园体系为例:美国是首先以国家力量介入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和首先提出世界遗产地概念的国家,也是自然文化遗产保护较为成功的国家。目前,美国的自然文化遗产体系主要由:国家公园(由内务部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国家森林(由农业部林业局管理)、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由内务部鱼和野生动物管理局管理)、国土资源保护区(由内务部土地再生局管理)、州立公园(一般由各州政府的自然资源部管理)和某些博物馆等组成。其中的国家公园体系规模最大、制度最先建立、最完善,且包括了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考察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美国1970年通过的《国家公园事业许可经营租约决议法案》:“国家公园是不管现在还是未来,由内政部长通过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的已建设公园、文物古迹、历史地、观光大道、游憩区等为目的的所有陆地和水域”。在管理机制上,由于普遍采取了垂直管理模式,加之管理者对自身角色准确的定位,管理者较好地行使了对其预定的职能:美国国家公园的管理者将自己定位于管家或服务员的角色(steward),而不是业主(owner)的角色,即其不能将遗产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投入,更无权将资源转化为商品牟利,管理者自身的收益只能来自岗位工资。这样,既避免了地方政府带来的干扰,也基本避免了由于管理者自身原因造成的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冯采芹等编译:国外园林法规的研究
[2]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规划发展处编[M].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园林法规汇编,2006
关键词:绿色城市;园林;规划
Abstract: due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urban gardens can clear through the planning of urban landscape guiding ideology and development objective, scientific building green space system, uniform distribution of all kinds of green space. Make the local natur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can better outstanding.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nomy.
Keywords:green city; Garde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的发展现状
⑴科学谋划,突出城市园林特色。“十一五”期间,中小城市都编制完成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严格实施,有的城市已编制完成到202O年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通过近些年的宣传引导,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理念得到加强;大草坪的逐渐减少,乔木和灌木多起来,适生树种的发展较快,城市中心绿地增多,居住区绿地和单位庭院绿地增多,让环境绿化与自然条件结合的更加紧密。
⑵以创园为载体,营造城市生态环境。随着行政职能转变和对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化,各级政府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营造城市良好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竞争力、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更以创建园林城市为载体,制定规划、明确责任、精心组织、全面动员、加大投入,从而有效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面貌,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
⑶加大投入,依法保护创园成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精神,严格执行地方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办法和绿线制度,坚持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资金为辅,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多方筹措城市园林绿化资金,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需求及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顺利进行。加大对绿地的监督检查工作力度,严格查处毁坏、侵占绿地的行为,依法保护创园成果,逐步形成了人人关心爱护园林绿化设施的良好风尚。
二目前主要问题的存在
⑴规划制度不完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不到位,绿线管制制度、绿色图章制度没有全面实施。部分地区没有没有完整地落实在各项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规划编制滞后,投入方向不明。如:无系统性长远性规划编制目标;规划经费严重短缺,只能小打小闹,影响规划水平。
⑵绿地结构不合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不到位,绿线管制制度、绿色图章制度没有全面实施。部分地区没有没有完整地落实在各项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规划编制滞后,投入方向不明。地未达到规定标准。绿地结构层次不丰富,植物景观单调,在色彩、季相上无多大变化,缺乏生机活力,难以体现其园林艺术风貌。不能实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
⑶重规划,轻建设。目前中小城市争先恐后邀请名校名家编制城建园林绿化规划,高水平设计、低水平建设、粗放型管理。缺技术,缺监管,三五年就修改,无长远规划,比例失调,达不到“三绿”指标;位置不当,解决不了人口密集地区的绿地需要;稳定性差,建好的绿地可能又改作他用。现有的公园、街头游园绿地布局不合理,难以满足商户和居民的需求。
⑷管理不规范。植物苗木没有定额标准,少数几个省市了地方规范外,部分的绿化规划、设计、建设、监理和养护工作缺少具体可参照的标准,给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例如:设计招标不规范,有的邀请招标,有的直接委托一家设计单位;甚至在局部利益和部门利益的驱动下,园林绿化建设在城市规划尚未定案或审批之前,边上报、边进行施工、边进行审批,绿化工程建设现状远离规划图纸。大规模的景观工程不断涌现,不切合实际的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建设,造成地方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⑸养护管理缺乏长效机制。绿化规划建设资金以地方财政为主,社会多渠道筹集资金渠道不畅,随着绿地面积的增加,管护(人员、防虫害)成本日益上升,养护资金匮乏,精细化管理不能长期有效开展。
三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发展的对策
⑴以实现城市园林绿化跨越发展实践。创建园林城市是全面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一个有效抓手,各级政府积极性很高。通过创建园林城市来统领整个城建工作,提升城市绿化建设管理水平。经过充分调研、排查摸底、各县市区自愿申报的基础上,制定了“十二五”期间创园计划,75%以上的中小城市和县城以达到省级园林城市为基础,25%以达到国家园林城市为标准。
⑵以人为本,科学规划。邀请高层专家对城市园林基础设施进行科学规划。根据城市发展现状,并结合城市现有的景观风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公共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高城市详细规划的覆盖率和规划设计水平。从而根据城市发展的功能需要,兼顾绿地、游园、广场等公共设施以500 m2的服务半径,规划到位,备足空间,避免因规划缺失,影响城市功能。并且规划部门要大力支持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工作,争取用2~3年时间,各中小县(市)完成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和修编工作。
⑶突出城市特色,优化规划设计。从生态园林城市出发,遵循生态设计原则,突出城市文化底蕴和内涵,优化规划设计,应布置大型生态绿化,科学地配置植物群落,维护生物多样性和防止污染。植物配置设计要大气,物种选择上要生态化、乡土化、景观化、功能化,使其不仅满足人们对景观艺术的要求。同时发挥其生态功能,总体布局要协调,四季景色变化相适宜,集中力量在城市主要路口、十字街头高速路口、城市出入路口和繁华街头,营造一批人文景观、精品工程。同时将园林规划设计与当地的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等结合起来,突出因地制宜、经济节约的原则。
⑷加强管理,实施绿色图章制度。以科学规划设计为先导,精细化建设是基础,绿色图章制度是保障。严格绿化工程建设程序,城市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要全部进入市政府采购招标,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定施工单位。加大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工程在报建、招标投标、施工图审查、建设监理、质量监督、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备案全过程的监管力度。督促规范参建各方和相关人员的行为,确保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督促各地落实绿线管制和“绿色图章”制度。
⑸大抓公园建设,努力实现城市公园绿地多功能化。根据新出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要求大于或等于8m2/人,城市公园绿地布局合理、均衡分布,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要求至少达到7o%,城市公园数量基本满足市民需求,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要求达到0.06,城市园林绿地除最基本的生态功能之外。又是其他基础设施的绿色载体,还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美学等人文景观的载体。在充分考虑老百姓切身利益、考虑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科学的建设、管养,实现其功能的多样化和最大化,合理配置各种绿地类型,合理完备绿地系统功能,努力打造节约型园林、百年园林。
⑹加强新区(产业集聚区)园林绿化规划建设。按照“建设现代气息浓厚、建筑风格独特、产业支撑力强、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要求,围绕“产业发展、集聚人气、优化环境”3大重点,园林部门严把园林绿化设计审批关,凡是绿化指标达不到要求的,一律不得开工建设,同时加强监管:(1)做好绿化工程的规划设计,体现规划的科学性、生态性和可持续性;(2)把好绿化建设工程质量关,确保工程质量,打造精品工程;(3)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园林设计、施工人员和园艺工人,解决园艺人才短缺的问题。创造出一批符合时代要求的生态园林精品,真正形成“城在林中,人在绿中”的良好生态环境。
⑺加强园林精细化管理。打破传统的养护模式,实行建、管、养并重,保证养护质量;对小区绿地、单位绿地和小块街头绿地,通过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由城区、街办、物业管理公司和单位搞好管理。对绿化公司、门前“三包”单位要严格管理,严格考核,规范养护行为。抓好绿化养护队伍建设,加强技能培训,提高业务素质,真正培养出一批我们自己的专业化园艺管理队伍。
⑻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创园意识。加强园林绿化法制建设,完善城市园林管理条例、城市园林管理办法,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惩侵占绿地、乱砍滥伐等破坏绿地的行为,提高全民的绿化意识和创园意识,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培养全社会爱护共同生存环境的自觉意识,树立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残奥会场馆:北京奥组委创造了数个“首次”
首先受到关注的当然是残奥会场馆。
8月29日,北京奥组委在京举行了“奥运科技工作情况”新闻会。在回答凤凰卫视记者的提问时,北京市科委主任、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马林先生表示,鉴于残奥会有它的特殊情况,奥组委技术部进行了一系列的针对残奥会特殊情况开展的科技攻关和示范。“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总工程师丁建明先生说,奥组委在场馆和设施建设过程中是以中国的标准和残奥会技术标准手册为设计和建设依据的。北京奥组委技术部副部长侯欣逸先生介绍, 9月中旬在北京理工大学体育馆(第十三届残奥会盲人门球比赛赛场――记者注)将有一个盲人门球的测试赛,体育馆的一个主席台是无障碍的,架设有坡道。比赛的信息系统也是现开发的,是为残奥会做准备的。
北京奥组委工程和环境部无障碍设施处处长、奥组委无障碍设施技术专家组组长吕小泉博士在北京奥运大厦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他系统地介绍了奥组委在无障碍设施建设方面的准备工作,总结出了几个残奥会的“首次”。
――2005年,国际残奥委首次制定了《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场馆技术手册》。北京残奥会场馆将在残奥会筹备史上首次执行该技术手册,且将为以后残奥会主办城市确立无障碍标准。北京体育场馆的无障碍设施将可能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一下子提高到世界水平。
――北京首次明确无障碍设施建设遗产场馆。国家体育场、国家体育馆、奥林匹克公园网球中心、老山自行车馆和北京大学体育馆等将成为残奥会遗产场馆,为北京、为残奥会、为世界留下宝贵的物质和精神遗产。
――在残奥会筹办史上,首次在组委会的工程筹建机构设立无障碍设施处,明确了专门的机构和职能,以确保残奥会场馆的无障碍设施技术标准和技术要求得到贯彻执行。
――在残奥会筹办史上,首次成立了奥组委无障碍专家组,集中了21名国内外的无障碍设施专家,参与残奥会场馆无障碍设施建设的检查、审核和验收工作。
――首次根据奥组委领导要求设立专项课题,由国家建设部标准定额所组织,专题研究国内外城市和残奥会的无障碍标准,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推进无障碍工作。
这些“首次”,一方面说明北京作为一座人口众多的古城,无障碍设施建设面临的困难是很大的,另一方面说明奥组委解决这个问题的决心也是很大的。应该说,这些措施的落实,能基本保证新建场馆的无障碍设施建设达到标准,方便残疾人运动员和观众出入。在一些改造暂时有困难的场地,奥组委残奥会部将引进一种“爬楼车”,帮助轮椅使用者在没有或不方便使用电梯时上下楼梯。8月20日,云南滇红集团就向中国残联捐赠了4台爬楼车,中国残联当场转赠给奥组委,分配给部分奥运和残奥赛场使用。
据悉,除了马术和帆船将分别在香港和青岛举办,北京将有19个场馆举办残奥会18个大项的比赛。除国家体育场外,其他场馆将全部于今年年内落成或改造完毕。
北京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扫描
2008年的北京,其魅力是多方面的。除了是奥运城市,她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有蜚声海内外的长城和故宫;她还是一座崛起中的大都会,她的商业街和酒吧街等一样会勾起无数的好奇心。如果说奥运场馆是中心,那么这个中心连接着无数的纽带,涉及到机场、宾馆、公园、交通等一系列的公共场所,用奥组委的官方语言来说,叫“相关设施”。要举办一届成功的残奥会,相关设施的无障碍也是必不可少的。
机场。首都机场有针对性地对一号、二号航站楼内各类无障碍设施进行了改造,包括盲道、楼前坡道、无障碍卫生间、低位柜台、低位电话、一键通问讯电话、残障人士专用座椅、无障碍电梯、无障碍饮水机、坡道扶手护栏、残障人士专用车位等,还特别推出包括服务人员的手语等无障碍服务项目。三号航站楼启用后,二号航站楼在进行改造时,将充分吸取专家们提出的指导意见和改进措施,进一步完善首都机场无障碍旅客流程和提高无障碍服务水平。
宾馆。北京残奥会期间作为国际残奥委会总部所在地和指挥中心的港澳中心瑞士酒店将为国际残奥委会、各国际残疾人单项体育联合会、国际残疾人体育组织以及各国家(地区)残奥委会的主要官员提供接待和服务工作。港澳中心瑞士酒店是亚洲第一座“无障碍”的五星级酒店。该酒店的第四层是专为残疾及行动不便的人士设计的无障碍楼层,共有40间客房,其中有一间特别方便高位截瘫人士使用,卧室和卫生间均有电动提升设备,高位截瘫者可独立用遥控器提升、移动,到达屋内的任何一处。
此外,有40多家三星级以上奥运接待宾馆、饭店进行了无障碍改造。
交通。2007年北京对地铁1、2号线车站内的64个厕所进行全面改造升级,进行无障碍改造,增设可供行动不便人士使用的洁具和设施。改造工程最晚在明年年初完工。
8月下旬,北京站广场改造工程开始。改造后的北京站将完善无障碍设施,配齐残疾人专用车、轮椅,修复部分破损塑胶盲道。北京站、北京西站还将配备轮椅电瓶车及手语服务人员。北京南站、北京北站也将进行无障碍设计和施工。
文物古迹和旅游景区。为了让国内外的残疾人朋友和运动员能够无障碍地游览故宫,市文物局、旅游局、北京奥组委等有关部门正在会同故宫博物院,组织无障碍专家和文物专家对故宫的无障碍改造进行研究论证。目前,故宫午门已安装了无障碍轮椅升降机。升降台不用时可以收起,而且升降台直接安装在城墙旁的地面上,不与城墙发生接触,不会破坏古建筑。
八达岭长城的无障碍设施改造也正在组织专家论证。进入论证的无障碍改造方案有在长城侧后方安装滚梯、升降机等几种。
北京市已投资1000万元,改造了颐和园、天坛、北海、北京植物园等市属十大公园的无障碍设施,使公园主要游览区交通基本实现无障碍。已投资100多万元,以智化寺、孔庙国子监、大觉寺、五塔寺、万寿寺、大钟寺、白塔寺7家著名庙宇和古建博物馆作为试点,启动古建筑无障碍设施建设,确保明年坐轮椅可畅游这些大庙和古建博物馆。大堡台汉墓、劳动人民文化宫、自然博物馆、大观园、欢乐谷、中国人民纪念馆、北京野生动物园、北京市规划展览馆等旅游景区也将在今年年内完成无障碍设施改造。
其他。国家大剧院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认真落实无障碍要求,各种无障碍设施系统完善,剧院内还设置了方便轮椅人通行的无障碍垂直升降机、无障碍的无性别卫生间、无障碍轮椅席位,人们在这里会真正体验到无障碍的便利。
年内以前门、王府井、西单、潘家园、什刹海、中关村、秀水街、雅秀商城等区域为重点,改善区域内已有商业、餐饮、文化、银行、邮局等服务设施的无障碍环境;今年完成401座公厕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对460家银行和20家邮局实施无障碍设施改造。今年内还将为500户重残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为1万户聋人家庭配备闪光门铃,为市和区县残疾人服务机构配备22台无障碍专用面包车。
2007年北京市的无障碍改造计划还包括城市道路、医院、城市公园及绿地、学校、居住小区等,涉及到城市的各个角落。
无障碍推动日:着眼残奥会之后
8月16日,北京市迎来了首个“无障碍推动日”,标志着“无障碍推动日”正式启动。市政府残工委确定每季度第一个月的16日为全市无障碍推动日。每个季度的无障碍推动日都有一个主题。今年第三季度为宾馆饭店和医院的无障碍推动日;第四季度为交通、旅游景点和商场无障碍推动日。为加强开展无障碍监督工作,北京市18个区县建立了无障碍监督队伍,目前,全市共有残疾人、老年人和无障碍专家、社会志愿者参加的无障碍监督员5000多人。
在活动当天,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王新宪充分肯定了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取得的成绩,并希望北京加大无障碍建设力度,为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做出贡献。北京市副市长丁向阳希望市政府残工委各成员单位要从构建和谐社会、保障人权和办好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的高度,切实把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纳入部门工作职责当中,全面提升首都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努力营造关爱弱势群体、关心无障碍建设的良好社会风尚。北京市政府残工委副主任、市残联理事长赵春鸾承认,由于城市规模大,发展快,老旧小区多,文物古迹多,无障碍建设欠账多,改造任务重,而且越到最后难度越大,而目前距离奥运会开幕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任务紧迫而且艰巨,但她还是满怀信心地说:“明年的残奥会要让全世界残疾人感受到北京的无障碍。”
当然,北京市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并非自今日始。
2004年4月1日,北京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自2004年5月16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无障碍建设地方法规。现在,北京市规划委、市建委、市残联等有关部门,已建立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联席会议制度,运作规范。北京市提出的“十一五”期间残疾人事业发展主要指标之一就是,城市大型公共设施和奥运场馆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率达到100%。
北京市的无障碍设施建设也绝不会从明年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