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教育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教学;课程;实验;科学课
目前我市正在创建教育均衡县,全市的中小学校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与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的师资配置与教学仪器设备等都得到了相应的补充,我校的办学条件也在此次创建过程中得到了提升。教育设施的改善,给我们带来了便利的施教器材,更加有助于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基于以上原因,本人谈谈对小学科学学科教学方面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开齐课程得到了落实
从宏观层面说,教育均衡指学生能力的均衡发展;从微观方面说,教育均衡指课程均衡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要靠什么?国家课程计划的全面实施无疑是基本保证。如果课程不能很好地按国家规定课程开设,那么学生的全面发展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长期以来,受大环境的影响,不少学校的体育、艺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技能课程逐渐丧失与语、数、英等主科课程本应平等的课程地位。如今在相关的教育管理部门的督促指导下,学校已不再受只看语数等主科成绩的干扰,改变了以往重视语数学
科,忽视技能学科的看法,小学科学这门课程已越来越被重视。学校按课程要求开设相应课程并安排任课教师,技能科课程被边缘化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科学教师队伍中整体呈现出专职化、
年轻化状态。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得到了提高,科学课程的实施得到了改善,不再出现“上面热,基层冷”的局面。有这些保障,科学课的教学才能得以完善,逐渐成为学生喜欢的学科。
二、探究实验得到了满足
新课程要求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有一个很大的改变,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程改变以往教师“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强化了指导实验教学,尤其是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通过学生亲自参加实验探究活动,体验实验过程,获得科学知识是上好小学科学教学的关键。
爱因斯坦说:“当一个人把所学的知识都忘完后,剩下的东西才是教育。”我似乎对这句话有了些许感悟:现代社会中的教育必须转变原有的“重利轻人”的价值观,走向关注生命的价值观!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我想,科学课的魅力就在此吧,让我们共同创建一个体验、潜能、发现的科学课堂吧!
三、科学教学得到了肯定
说实话,科学课不好上。一方面是科学课程内容涉及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等领域,这就要求担任科学课的教师本身必须有较为渊博的知识,用俗话说,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第二方面是科学课的工作量可不小,因为科学课需要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这些工作包括制作教学课件,准备分组实验材料,填写实验通知单、实验记录单,课后还要批改学生的实验记录单等等。
那么,科学课不好上就不用上了吗?不是。我调查过我校的学生,他们非常喜欢上科学课,因为科学课可以做实验,可以知道很多语文、数学课本中没有讲到的知识,可以了解生活中一些用得到的常识。所以,教师要勇于承担科学课的任务,努力钻研学习,精心备课,做一个出色的小学科学教师。
现在,教师的晋级不再限于语文、数学,科学、艺术、英语、体育等学科也能晋级了。学科专业的技能竞赛频率也不少,在某种程度上个人更容易取到一些荣誉。所以,如今的科学教师在学校里是比较受领导重视的,科学课的教学也得到了师生欢迎。
突出“四个到位”,打造过硬督导队伍
重视和加强教育督导工作,队伍建设是基础。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从加强自身干部队伍建设做起,抽调具有较高的教育法律法规、政策理论水平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的骨干人员任督导室领导和督导办公室专职干部;在全市范围内推荐、选拔,报请市政府先后聘任了三届兼职督学(每届30人左右)。与此同时,加强县市区教育督导队伍建设,做到四个到位。
1.人员到位,选配精兵强将做督学
全市现已配备专职督导干部56名、兼职督学112人。各县市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均由教育局长兼任,专设1-2名专职副主任,督导办均配备有2-3名专职督导干部。郧县、郧西等县从县教育局、县直重点学校选聘了一批领导干部为专职督学;竹溪县从教育局选聘了8名资深科长为正科级专职督学,充实和加强督导队伍;竹山县下发专题文件为每个乡镇任命了1名专职督导干部,为深入开展督导工作提供了人员保障。
2.责任到位,强化工作责任担使命
教育督导肩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监督保障使命,督导机构必须明确督导职能,督导人员必须恪尽督导职责。在督导工作中,任务分工明确,工作责任到人,严格依照国家教育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为依据,坚持原则、依法办事、敢讲真话;在评估过程中,深入基层、了解真情、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在工作作风上,忠于职守、秉公办事、严以律己、以身作则。
3.培训到位,多种形式途径强素质
一是组织督导人员积极参加国家及省市教育督导干部专业培训和外出考察学习,把握教育发展形势,吸取先进教育思想,借鉴外地先进经验;二是通过召开专题会议,以会代培,开展专题研究和交流,进行专题辅导、互相学习;三是有计划地抽调督导干部参加省市督导评估活动,在实践中学习,使全市督导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升。
4.考核到位,规范督导行为
制定了教育督导机构职能职责,专(兼)职督学行为准则,并将此作为教育督导部门工作效能和督导人员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与单位年度工作考核挂钩、与争先创优挂钩、与督学续聘挂钩。规范教育督导恪尽职责,督导人员忠于职守,以良好的形象和过硬的工作做好教育督导工作。
狠抓目标管理,确保督导工作落实
在教育督导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教育督导督政是难点,督学是重点,专项督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这三点,集中反映了教育督导工作的特征与特点,也反映了教育督导工作任务的特殊性和艰巨性。如何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把握社会关切点?确保督导职能落实是关键。几年来,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1.突破督政难点,开展县市区党政领导基础教育工作年度责任目标考核评估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在“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县级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支持力度和履行教育职责的效度直接影响县域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这就需要教育督政。有效地实施督政,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机制突破。2001年,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的通知》(鄂办发[2001]52号),我们于2003年9月下发了《关于开展对县市区党政领导基础教育工作责任目标考核工作的通知》(十办发[2003]43号)。我们依据文件要求,迅速制定考核办法和评估细则,提请市委、市政府成立考核领导小组,抽调市委办、组织部、市政府办、市财政局等部门人员与市督学组成专班,自2004年开始,对县市区党政领导基础教育工作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实行“一年一考核,一年一考查”形成制度。与此同时,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县市区、乡镇、学校进行督办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限期整改、回访复查。督政活动的持续开展,使县市区党政领导履行教育工作职责逐步走向自觉,确保了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有关部门更加积极关心支持教育,教育投入机制和人力保障机制日趋完善,学校安全及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不断改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和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落到实处。
2.突出督学重点,大力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效益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几年来,我们在突出重点抓督学方面主要做了以下三件事情。
第一,抓规范,坚持开展普通中小学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致力于建立中小学督导评估长效机制。
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市教育局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和规范普通中学督导评估工作推进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将评估工作重点大步转移到端正办学思想、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均衡发展、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规范督导评估工作,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在硬件建设上以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要求为标准,在软件建设上以致力于学校内涵发展,深入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为目标,结合均衡教育试验区建设,逐步实现基础设施标准化、师资配备均衡化、教育质量一体化。坚持和不断完善四年一轮的中小学督导评估制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科学发展。
第二,创示范,推进示范学校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市教育水平整体提升。
在示范学校创建上,坚持“导于前、督于中、评于后”的工作策略和“严格标准、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促进发展”的基本原则,注重过程评估推进,重点把握三个环节:一是指导学校积极开展自评。发动师生广泛参与,自下而上边评边改,在创建过程中对照标准自我学习、自我量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二是深入细致开展考察。重点对办学思想、学校管理、教学改革、教育质量和效益进行考核,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指导学校集聚自身优势,形成办学特色,提高整体水平。三是客观、公正地进行综合督导评估和回访确认。在发挥示范引领方面,以加强示范学校管理为抓手,坚持定期届中考察和按期复评制度,推进示范学校持续发展,带动全市普通高中教育上水平、增效益。
第三,树典范,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组织和指导示范学校校长远赴海南、宁夏,近到江浙、湖南考察学习,博采众长,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和突破口的新课程改革试验,探索“一校一品”高质量、有特色的学校发展新路子,先后在郧阳中学、柳林中学、竹溪一中开展以建立学习小组为基本单元和载体的“自主学习”“乐学课堂”“共进教育”等课堂教学模式试验探索,取得初步成效。
3.把握督导检查热点,及时开展教育专项督导检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坚持督从严、查据实、导以诚的工作方法,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心工作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有效地开展教育专项督导工作。一是对学校执行国家教育方针、落实课程计划、教学常规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等情况进行专项督导,每年春秋两季开学时实行定期检查和有针对性的进行随机专项抽查。二是对教育重大政策和事项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导。如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贯彻落实情况、“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开展情况等。三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学校安全、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教师师德师风、学校乱收费、高中招生“三限”政策执行等热点问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项督导检查,对个案反映的问题进行随时检查。
重视结果运用,提升督导评估效能
督导评估重过程,评估结果生效能。在教育督导工作中,我们十分重视评估结果的运用,以提升督导评估的效能。
1.坚持督导通报制,及时反馈督导结果
开展教育督导评估,撰写督导报告并及时通报评估结果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报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督导工作情况,工作过程、工作方法、信息分析与技术处理等,以增强评估结果的信度、效度以及被评估单位的接受度与认同度;二是评估意见,主要对被评单位工作成绩、经验给予肯定,作出客观评价;三是督导建议,主要是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整改建议。
2.坚持督导责任制,随时跟踪督办问效
对督导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实行整改督办责任制,特别是突出问题和重大问题,实行任务到组,责任到人。一是下发督办整改通知书,提出整改问题、整改要求和整改时限;二是实施过程督办,通过电话询问和随访指导,推进整改进程;三是到期认定督办,对完成整改任务的及时予以认定,对不能按期整改的追究当事人责任,造成重大影响的建议有关部门严肃处理。
关键词:中国文化;科学;科学教育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时间为从上古时期至19世纪后半叶。中国文化有着古老的历史和强大的生命力,在四大文明中是唯一一个没有断裂过的文化。在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国一直在自我调节,像一个生物缓慢地改变平衡,或像一个温度自动调节器——的确,控制论概念很可能应用于一个具有经过各种气候的考验的稳定过程的文明国家。它似乎装有自动导向器、一套甚至由重大发现和发明引起的所有动荡之后能返回到原状的反馈机构。”
梁漱溟先生将中国传统文化归结为缺乏集团生活、伦理本位、以道德代宗教、无阶级、无革命、早熟等十几个;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的主要内涵是四项基本观念,即是天人合 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和以和为贵。
(一)天人合一
从哲学史、文化史等的大量资料看,“天人合一”基本上是一条最高的道德准则,而非一个科学命题或宗教的教条。“这种伦理性天人关系传统与中国文化传统中科学精神的缺乏可能有一种密切的关系。因为当人们以伦理眼光来观察自然的话,就不可能赋予自然以西方人那样的本体地位,并有一种按照自然本来的面目客观地认识自然的动机,当然更谈不上自然知识的积累和进步。”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们对自然的一些认识性成果也不是用来进一步地探索自然的奥秘。如指南针用于看风水,火药用于制造烟花爆竹等。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从观念上阻塞了发展自然科学的道路。
(二)伦理精神
从伦理性的“天人合一”思想出发,使得中国文化几千年来负载着、贯通着一种浓烈的伦理精神,而不是科学精神或宗教精神。伦理本位的文化精神是直接导致了重义轻利的社会价值取向,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伦理精神,所以历史上中国人在基本的价值观上强调义先于利,义贵于利,义高于利的。
(三)中庸思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既是一种极高的道德,也是一种根本的思维态度和方式,是道德践履与思维态度、方式的统一。
“中庸”根据朱子的解释,“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之不及之名;庸,平常也。”《说文解字》中对“庸”的解释,“庸,用也”,中庸即用中,指处理事情恰如其分,既不能过分又不能不及。
“从一般意义上说,中庸思维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确实衍生出夸大和谐、协调、平衡而忽略冲突、斗争、非平衡的意义,使得中国人的国民性中多老成持重,少锐意创新。”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教育的影响
(一)表现在价值取向上
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伦理的,渗透在教育学活动的各个方面。中国古代教育思考都是围绕怎样做人和做一个怎样的人进行的,可以称之为人生的教育。
(二)在教育目的的建立上
中国古代的教育目的不像西方古代教育目的那样强调培养“智者”,也不像中世纪那样培养“牧师和骑士”以及近代以来强调传递科学知识,培养熟练劳动力和科学家,而是强调培养贤人、士、君子、圣人等。有高尚人格的人为主。
(三)在课程设置上
中国古代教育学中的课程论在内容选择、编排、实施上主要以道德课程为主,即以经书、史书为主,辅以个人生活体会和道德践履。孔子编撰的《诗》、《书》、《礼》、《乐》、《易》与《春秋》基本教材,尽管有一些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但主要是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朱熹为学生注“四书五经”,即《大学》、《论语》、《孟子》和《中庸》,它们仍然是关于人事道德的知识。
由于以道德课程为主,注重道德人格和形成,因此传统教育中科学内容极少,且被置于一个很不重要的位置。
(四)在师生关系上
在伦理精神的文化传统下,师生关系是师道尊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并不存在,教师仍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课堂教学缺少民主、自由的氛围。
(五)教育方法上
“中国传统的教育研究方法带有很强的直觉经验色彩,重直觉、重经验描述而缺乏理论概括,缺乏严格的逻辑推理论证,也缺乏实证科学方法的运用。”“由于中国文化的伦理本质,科学之不发达与科学精神之不昌是自然的事。”
三、中国近代科学与科学教育的发展
(一)中国近代科学文化的发展
近代中国的科学文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1、“经世致用”实学思潮
后,中国有识之士提倡学习西方“西艺”,实学与西学相会,形成了历史上的“西学东渐”。认为应当虚心学习西方文化,特别是科学与技术。正是在这种经世实学思想的推动下,士林中出现了讲求经世实学、研究并仿造西器、以救现实的风气,推动了西学科技更广的开展。
2、“中体西用”的文化观
由于西方的“科学文化”与中国传统儒学文化的强烈冲突,以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目的是不动摇儒家思想之根本,而又在“器”层面上学习西方科学与技术,以此来发展传统的“体”。
3、“改革中体,以用西学”的文化观
在变革体制的实践中,一系列有利于近代科技发展的重大措施开始提出并实行。
第一,要求废科举,改试策论取士;主张兴学校、学习自然科学。第二,竭力倡议组织学会。第三,广译西书、报纸,加速选派留学生。第四,奖励工艺发明。1898年7月13日,《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十二款正式颁布,第一次以官方形式把西方奖励科学技术创造发明的专制制度引进我国。
4、“西体西用”
1915年的以“科学与民主”为主要内容的则为科学化时代的到来,创造了一个更为良好的文化氛围。
是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的最高阶段。惊呼“那光焰万丈的科学”正是“再造文明”的利器。以科学文化为主导的西方近代文化在中国得到了更全面深入的传播。
(二)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
第二次后,中国先进人士对西方科学技术有了新的认识。出于“自强”“求富”的需要,科学技术开始在中国传播。
1904年,从隋唐开始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学部颁布了《奏定大学堂章程》,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学习科学与技术的大学课程标准。中国科学社成立于1914年6月以及1915年1月,《科学》杂志创刊和发行,标志着中国科学教育思潮开始全面进入成形期。主要推进人物之一任鸿隽主张将科学引入学校教育内容,“而其言教育本旨,则仍主乎智,既主乎智,其不能离科学工作者以言教育明矣”,使教育与科学从内在本质层面上相关联。“科学于教育上之重要,不在物质上之知识,而在其研究事物之方法,而在其所与心能之训练。” 1925年新成立的教育部要求将各学堂改称学校,更加强了科学教育。科学教育的体制和格局已形成。
前夕,科学教育思潮达到鼎盛时期,对科学教育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并形成教育思想界的普遍性意识。
四、我国现代学校教育中科学教育的缺陷
(一)过分强调科学教育的社会价值,而忽视对人的发展的价值
我国科学教育从目标的制定和课程的开发与教材的编写,到科学教学的实施与评价,以至于课外科学活动的进行,无处不体现着科学教育社会本位的观点。科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均为社会需要考虑。这与传统文化中以社会为本位、忽视个体需要和个性培养相一致。我国科学教育目标与整个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即一是为高等学校输送科学人才,二是为劳动力市场培养有技能的劳动者。而实际上,我国科学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为上一级学校做学术准备,科学教学强调的是基本理论而忽视了为学生就业、将来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科学知识和能力。如保健知识、了解自己的知识(生理和心理的)以及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关注焦点是少数精英,忽视大多数学生的科学知识、技能、态度与情感的发展
由于科学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所以它关注焦点必然是少数精英学生,而绝大多数“非精英”则往往被忽视,成为痛苦的陪读。科学学习对他们来说枯燥乏味,学生缺少学习科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因而这些大多数也便是以后的公众,他们的科学素养就十分缺乏。据1998年12月29日,中国科普研究所“96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题完成的最终分析数据表明,我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仅为0.3%,欧共体国家(1989年为4.4%)相差20倍。与美国(1990年为6.9%)相差35倍。
(三)重知识、轻技术;重理论、轻实践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存着一种文化价值观,即认为理论性的工作要优越于实践性的工作,以及学术性的理论知识要优越于日常性的实践知识。学校教育也体现了社会所具有的知识价值观,即认定抽象的理论课程比实践课程重要,理论能力比实践能力重要。这种价值观导致了学校教育把普通教育与技术教育分开,同时重视理论和书本知识,轻视实践和应用性知识;重视符号技能的训练,轻视实践技能的训练。
过分注重科学知识(科学的结果)而忽视科学方法(过程)的教学,突出地表现在“相当普遍地忽视了学生的实验,极大地忽视了‘想’和‘做’。
(四)把科学作为学科知识来教,而忽视了科学精神的培养
从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训练方法来看,我国科学课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缺乏科学精神的知识教育。当科学教育只注重科学的工具理时,科学教育的非科学化就在所难免了,这最终导致了我国的学校教育既缺乏人文精神又缺乏科学精神。
我国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最明显的缺陷是缺乏问题意识,并表现出对问题不敏感,而问题意识不仅涉及到提出恰当问题的能力,而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品质。我国教学以消灭问题、杜绝差错为目标,这种教学模式最终消灭的是问题意识。提出问题是深入思考的产物,而结束问题则意味着停止思考。
(五)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
我国的科学是19世纪中末期从西方引进的,科学教育开始之初即取其功利主义的价值意义。尽管也有有识之士如先生提倡文理交融,相信纯文科教育和纯理科教育都有失偏颇,但中国的科学教育仍然走在文理相分的路上。学文的不懂科学,学理的不懂文学,这就是造成了我国科幻小说和科普文章极其匮乏的重要原因。
五、呼唤科学教育的新文化
当今社会充满竞争,而竞争的核心问题是创新。拥有创造性的人格特质则是创新必不可少的要求。创造性人格特质也可表述为创造性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高度的独立性;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力;深刻的洞察力。其中最重要的是独立性,而独立性的反面是依赖性和从众性。个体所具有的依赖性、从众性极大地妨碍形成正确的理解力和对事物真实性判断力,对创造性思维来说无疑具有致命的负面作用。
1、科学的科学教育观
科学教育应当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观念和科学精神。而培养科学精神,除了通过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用以指导对现实生活问题的探索,而且还可以通过体现科学精神的教学管理过程。在研究性、探讨性的学习过程中领悟科学精神的本质。体现科学精神的教学管理其目标是发挥学生创造潜力。具体的任务则是: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形成独立性和自主性;保护好奇心和探索欲;发展质疑能力和批判能力;鼓励大胆想象、勇于尝试开拓精神,拥有求异思维和广纳异议的宽容心态。
2、科学的科学课程
(1)科学课程的目标
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应为,培养学生具有高水平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包括三个基本部分,即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科学文化。
科学教育标准的指导原则:第一,科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第二,科学学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第三,学校的科学教育要反映当代科学的传统。
(2)科学课程的内容
科学课程除了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之外,应避免过度的专门化。把科学教育与其他领域如文学、艺术、政治乃至经济领域的教育结合起来,以确保21世纪的公民能把科学主要看成是实现他们所希望的力量和文明本身。
六、结束语
人类学家萨林斯(Sahlins)指出,人的独特本性在于,他必须生活在物质世界中,生活在他与所有有机体共享的环境中,但却是根据由他自己设定的意义图式来生活的,这是人类独一无二的能力。可见,文化对人拥有约束力。而这种文化的约束力来自源远流长的传统,传统既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精神产物,又进而成为约束其生活与心智的视域。
关键词:函授教育;科学发展
一、我国函授教育发展的现状
(一)函授教育发展目的模糊
函授教育发展目的是什么?函授教育发展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核,也是教育矢志不渝的内在追求。
当前,我国函授教育发展在实质上是追逐利润的最大化,这与函授教育发展目的相悖逆。在市场经济下函授教育追求经济增长是无可厚非的,但经济增长本身并不是发展的目的,只是发展的手段。由于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导致人们对函授教育发展目的认识不清。有些办学机构在拓展规模上用尽气力,在函授招生中夸大宣传甚至违规宣传、有的不具备办学条件的也盲目扩招,无序竞争抢生源现象屡禁不止。而在教学改革、管理制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提升内方面就不予以重视。从而出现了重外延扩展轻内涵建设的短视行为,不能坚持走提升内涵和拓展外延统一发展之路,就不能使函授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全面发展。
(二)函授教育发展缺乏活力
滞后的函授教育评估指标体系造成重传承轻创新的守旧局面,阻碍了函授教育科学发展,函授教育改革的深化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估制度,不断指引着函授教育创新方向和注入函授教育发展新的活力。
1994年国家教委颁发的《普通高校函授教育评估内容和准则》《普通高校函授教育辅导站暂行规程》十多年来对我国函授教育发展起到了规范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函授教育改革和发展,函授教育的办学理念、教学方法、管理手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评估指标体系滞后教育发展的现象已渐显出来,这无疑禁锢了函授工作者的创新思维,使函授工作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造成了函授教育中重传承轻创新的守旧局面。传承是对函授教育长期实践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与梳理,创新应立足于对以往函授教育事业的肯定的传承基础之上。当前函授教育持续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的现状,正是由于函授教育创新能力偏低,导致先进办学理念难以落实与推广,致使函授教育发展缺乏新的活力和生机。
(三)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影响函授教育发展
1.教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对人才结构的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而函授教育在人才培养计划、缺乏对函授教育对象和函授教学规律特殊性的研究,函授教学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不能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仍然陈旧,随着科技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投影仪、大屏幕、电脑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已替代了传统的黑板粉笔,形式的变化并没有使教学方法完全改观,教师与学生依旧是说与听的关系,面授往往是划重点,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效果不佳。
2.学的问题。
学生生源整体质量下降现象严重。自1999年扩招以来,生源质量明显下降。有些省连续几年录取分数线在100分左右。由于成人高考不设单科成绩,有的学生英语、高数只有几分,知识基础差。
自学落不到实处。函授教学特点是“自学为主,面授为辅”。自学是函授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由于没有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全凭学生自觉性,自学很难得到保证。
工学矛盾突出,函授面授出勤率低是普遍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单位以压缩编制、提高效益为主要内容的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普遍推行,学生请假难面授时间不能保证。
部分学生学习的动机不够明确。由于现有的用人机制不够健全,单纯地用文凭衡量人才,导致学生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学习只是为了获取文凭,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律性。
(四)管理不能与时俱进
1.学年制的管理制度缺乏弹性,不能充分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需求,缺乏学习时间的灵活性和选择所需知识的自由度,不利于缓和日益突出的工学矛盾。
2.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不能与时俱进,函授教育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建立了一整套管理模式,往往跟不上快速发展的函授教育,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相对滞后,管理手段明显落后,行政命令式、原始手工式的管理常在,管理的落后与不断扩展的办学规模极不协调。函授教育改革的深化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为保障良好的函授教育秩序,要对现行不合理、不规范、不完善的管理进行改革。
3.函授教育基本教学主体是依托函授站和教学点,由于函授教学辅导办学地点分散,各站管理水平不一、教学任务不同,给主办学校的教育过程监督造成困难,部分函授站管理有章不循,加上有的站在利益驱动下不重视自身建设,不严格按照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在办学过程中学时缩水、放松要求。
二、函授教育科学发展的思路
(一)构建函授教育新理念
党的十七大指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是指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为基础来满足社会全体成员各种学习需要,使其充分发挥自己能力,进而获得社会自身发展的理想社会。我们理应在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概念中构建函授教育新理念。函授教育发展的目的就是“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把个人学习与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整合起来,使社会和个人的发展相互融合,同步发展。函授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求。尊重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根据他们生活、工作、学习中的不同需求,对其人力资本进行开发,提高其知识和技能,完善其人格,丰富其生活,让人的才能、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智力上的各种潜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函授教育以其鲜明的办学优势和特点,必将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支重要教育力量,担负着重大使命。
(二)准确定位,办出特色
函授教育是否有活力,是否有竞争力,能否科学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准确定位,创建自己的特色。树立特色质量观,以特色取胜,以特色促发展。准确定位就是清楚认识自己学校的历史地位、办学环境、学科优势和现有水平,不一味的求大求全,要突显特色,创建自己学校函授教育的品牌,重点发展优势和特色学科,形成“拳头产品”,才能占领教育市场的领先地位,具有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河海大学函授教育特别注重特色专业和特色课程的建设,把以水利为主的行业特色注入函授教育中来,充分依托河海大学的在水利系统的优势地位、优势资源和学科特色,选定函授教育的“水利水电工程”“水文水资源工程”两个专业作为特色专业给予重点建设,重点发展。这是河海大学函授教育的品牌和亮点,也是河海大学函授教育能广泛获得社会和市场的认可,具有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三)教学改革,提高质量
1.函授培养目标要根据建设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制定具有函授教育特点的培养目标,对课程进行了精心设计。并随着社会科技发展的进程,适时更新、调整和充实课程结构和内容,融入新技术、新知识、新信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培养对象既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又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使其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2.更新专业设置。函授教育作为高校面向社会的一个窗口,具有贴近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责任和义务,为了主动与社会接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函授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人才市场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来改革、优化专业设置。新增一些应用性强,社会人力资源缺乏的相关专业,增加了函授教育的社会适应性,进一步体现成人教育的特色。专业设置贴近经济发展,贴近社会需求是吸引更多生源的重要因素。
3.函授培养模式要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智能开发方向转变。函授高等教育不仅要教给受教育者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更要突出创造力开发、建立创造性思维。
4.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形式上改革,充分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行远程教学。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型教育形式,其便捷、实时、灵活的交互式教学,具有传统教育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函授教育可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学校把名牌教师和精品课程隆重推出进行远距离教学。学生通过点播、课件下载、与老师交流,改变传统的函授教育形式。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将促使函授教育教学形式向全时空、远距离、交互式、个性化、大容量的方向发展,促使函授学生学习信息来源多样化,因而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展现了广阔的空间。
5.函授课程内容要精简,要有针对性、新颖性。要追踪学科发展前沿水平,要充分反映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新趋势、新成果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要按照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应具有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来调整、改革。教材建设在函授教育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科学管理,促进发展
1.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缺乏弹性的学年制的管理制度弊端日益突显,一方面使学习者个人多样化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另一方面使学习与工作的矛盾日益突出。新生报到率和面授出勤率低,因而,必须在教学管理制度方面进行改革创新,逐步实现由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学分制是以选课制和弹性学制为基本特征,学生可根据自己时间和需求来安排学习时间选择学习内容,有利于缓和日益突出的工学矛盾。也增大学生选择所需知识的自由度,有利于学习者的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快速成长。
2.以制度化建设促进教学管理规范化。函授管理具有远距离、分散性的特点,要规范办学,使主办学校的教学计划完全落实,必须有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建立一套完善、科学、操作性强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有利提高行政管理效能与教学管理质量。从完善规章制度入手,使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制约,确保每一环节的规范、有序。使函授站办学行为规范,教学管理有章可依,教学秩序稳定。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制度建设,而且在管理制度、管理要求和执行方法上要做及时改进更新,使函授管理更合理。
3.管理手段现代化
先进的网络管理系统提供了管理手段现代化。网络管理系统可提供许多技术支持。其一,教务管理系统,包括远程课程介绍、课程进度、学籍管理、函授站管理、学生成绩管理和通知公告等。其二,教学管理系统,启动教学管理系统后学生在线时长、次数都有记录,并且能自动生成对其学习的评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生产、生活灵活安排时间,适时学习。不必受传统的函授教育面授时间、地点的限制,网络管理系统的运用必将提高管理效能。
(五)建立现代化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
1.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现代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函授教育办学质量,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知识型劳动者和创新型专门人才的关键。教师要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并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结构,掌握学科的最新发展趋势、动态和成果,能跟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保持学科发展前沿水平。还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善于推陈出新。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的教学手段,不仅给予学生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给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授之以渔”。
2.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现代素质、现代管理意识与能力的管理队伍,是实现函授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科学管理和管理创新在函授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要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和不断增强的现代管理意识、质量意识、市场意识和改革创新意识。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开拓能力、创新能力。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函授教育教学管理质量和行政管理效能。
下午好!
今天很高兴能与各位一起参加中国教育家大会。今天与来自全国教育战线的领导、专家和同仁,一起探讨民办教育创新理念与发展,我感到非常荣幸。
我来自河南省郑州市启元教育集团有限公司。今天我与大家交流的主题是《坚持科学发展,办好优质特色教育》。在具体交流中,若有不妥之处,谨请各位领导、与会同仁给予指正。
河南,地处中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这些对河南的不同描述,十分形象地道出河南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教育领域的重要战略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教育的发展,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关怀与社会各界支持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河南民办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经过不同时期的徘徊和磨砺,亦不断完善、日具规模,如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健康发展局面。截至今年9月,河南各级各类民办学校达五千多所。它们各具特色,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我国教育事业缓解公办学校大班额问题作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
河南启元教育的发展也是如此。作为河南民办教育的一员,启元教育立足地方实际,坚持科学发展,不断实践探索,在民办基础与学前教育创新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尝试性成果,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于此与大家一起交流和分享。
河南启元教育,2004年初在郑州成立。启元教育成立前夕,我们就如何做教育、方向往哪发展、如何做好市场经济下的民办教育等问题,对中外、古今教育发展规律及市场经济下的教育现状进行了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随后,启元教育,紧密联系时代特征和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确立了启元教育“坚持教育科学发展观”思想宗旨和“一切为了人类的希望”目标宗旨,创造性提出了“聆听其心声,顺势而教育”启元特色教育理念。这一宗旨和理念,有力体现了启元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充分展示出启元教育无私纯粹的崇高理想。
启元教育成立以来,立足国际、面向未来,着力打造中原国际化学前与基础教育形象大使品牌,深入理解家庭、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充分整合武汉大学、上海教育科学院民办教育研究所优势教育资源,以国内外知名教育专家为顾问团,对社会全方位开展0至12岁一体化优质特色教育服务和国际交流、艺术教育、成人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培训等多层次专业教育服务。
启元教育在发展中,结合管理实际与教学实践,进一步丰富了启元教育文化,全面阐释出启元教育特色理念基本内涵,建立健全了启元教育家庭式人文自主管理模式,进一步推出并完善了启元教育核心培养目标与启元教育特色,确立了启元基础教育吉祥物,这些为启元教育迅速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聆听其心声,顺势而教育”这一启元教育特色理念,曾被郑州晚报以《一个划时代的教育理念》为题进行专版报道。其基本内涵为:聆听幼儿心声,顺其心而教,让慈爱开启生命的乐章;聆听学生心声,顺其势而教,让学习成为终生的快乐;聆听成人心声,顺其想而教,让博学提升生命的品质;聆听家庭心声,顺其愿而教,让和谐伴随家庭的成长;聆听社会心声,顺其时而教,让人才成就人类的希望。这一自然人文的适应性教育理念,实践于启元教育投资开发与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中。经过努力探索和实践,已创造出启元国际学校首届、第二届毕业生全部以优异的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升入河南省知名中学的骄人成果。
“哈哈小丑鱼”作为启元基础教育吉祥物,赋予其“自由、可爱、无畏、快乐、聪慧、自信、敏捷、友好”十六字特质内涵,物化塑造孩童,着力培养学生“好身心、好习惯、好性格、好智能、好品质”五好特征,极力倡导孩童“我快乐,我做主”健康成长观,全力推进“阳光、生态、和谐”全人教育。
启元教育,结合教育教学具体实际,探索总结出“教育特色”:核心目标培养、艺术领引、国际化、养成、环境物化、家校共建、主题活动、学生自主管理等。这特色,为每个孩子成长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素质基础。
启元教育,针对国际化人才特征和未来社会人才发展需求,结合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创造性提出了启元教育“10+3+l”核心培养目标。旨在通过核心目标培养和教育,把每个入园、入学的孩子造就成具有好习惯、好性格、好智能、充满爱心、身心和谐、终身热爱学习与生活的二十一世纪阳光少年,为其未来继续深造和终身发展提供必备的素质与身心基础。“10+3+1”启元孩童核心培养目标具体内容为:10,指智能,抗挫和创新智能;3,是指好身心、好习惯、好性格;1,是指一个实现,即培养出好品质的阳光孩童。
启元教育核心培养目标,充分尊重孩童思维规律、心理状态与心智水平,与国家倡导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教育培养目标相一致,是国家新课程标准在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实践与体现,也是落实国家新课程标准总体目标、分学段目标“三维”评价的有效途径。
启元教育家庭式的人文管理模式。启元教育发展至今,坚持“聆听其心声,顺势而教育”特色理念,恪守“公司以教职工为本,教职工以学生为本”管理原则,从不同层面增加管理透明度,全力提高员工参于管理的积极性和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