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艺术概论

文化艺术概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艺术概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艺术概论

文化艺术概论范文第1篇

艺术类高校作为设计师培养的摇篮,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艺术鉴赏能力这种有针对性的设计教育势在必行。从教育出发,将民族文化融入到设计教育当中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吉首大学美术学院立足武陵山片区,面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文化素养宽厚、专业基础扎实、设计技能熟练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教学,提高全院设计类专业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强化民族意识。

一是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湘西的民间建筑、音乐、舞蹈、服饰、戏剧戏曲等门类艺术;掌握各门类艺术的基本属性、目的性、基本形式特征、发展规律、艺术风格等,从中总结出基本规律,探求其历史渊源,并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民族文化与艺术进行了解并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民族艺术作品从形式美、内容美、材料美等方面,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辩证分析,从中找出规律,总结特点,从而更好地应用于现代设计,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与专业水平。

课程主要授课内容包括湘西戏剧文化艺术(大庸阳戏、辰州傩戏)、湘西歌曲艺术(桑植民歌艺术、土家族哭嫁歌、土家山歌、土语民歌、儿歌、酉水澧水船工号子)、湘西建筑文化与艺术(土家吊脚楼文化与艺术、苗寨建筑艺术)、湘西服饰艺术(土家服饰、苗家服饰)、湘西舞蹈(摆手舞、茅古斯)、湘西民间乐器(土家族打镏子、苗族咚咚喹)、湘西年画艺术、湘西刺绣艺术等。授课重点是湘西歌曲艺术(桑植民歌艺术、土家族哭嫁歌、土家山歌、土语民歌、儿歌、酉水澧水船工号子)、湘西建筑文化与艺术(土家吊脚楼文化与艺术、苗寨建筑艺术),难点是湘西戏剧文化艺术(大庸阳戏、辰州傩戏)等。

二是通过自编教材解决地域文化艺术的学习和研究。目前没有专门制定教材,需要老师自编,该领域的参考书有张士闪的《中国民俗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齐涛的《民俗学导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宁锐的《中国民俗趣谈》(三秦出版社,2003年出版);郭立诚的《中国民俗史话》(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出版),仅能作为参考,需要任课老师将民族文化与艺术“本土化”,但武陵山片区民族艺术的丰富,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如若要由单个任课教师完成自编教材任务量太大,又因民族文化涉及的门类艺术丰富,需要从各个门类对武陵山片区的艺术与民族文化有全面的、精准的理解,教学大纲仅仅为我们指明方向,需要进一步深化、模块化,将教材的模块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三种能力结合起来。

三是扩大课程专业覆盖面。《民族文化与艺术》课程目前仅面向环境艺术专业开设,仅有24个课时。《环境艺术教学大纲》比较清楚地指出课程的内容大致外延,包括湘西的民间建筑、音乐、舞蹈、服饰、年画、刺绣等门类,也较明确地指出三点教学目标:了解大湘西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与艺术、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介于课程特色与美术学院追求专业特色的关联,该课程可以基础课程或者专业方向课的形式循序渐进地进入视觉传达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美术学专业的教学体系之中。

四是建立成熟的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需要与人才培养的文化素养、专业基础、设计能力相结合,整个课程与单节授课都应将课程的内容的设置围绕文化的人、专业的人、设计的人展开。

课程的第一层需要重视武陵山片区的民族与艺术的厚度与广度,利用吉首大学的地域优势,培养学生的田野调研能力,善于从田野与现实生活中发掘设计资源与素材,并在调研中切身体会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培养其发现美的眼睛。

第二层面应关注环境艺术、视觉传达、数字媒体艺术、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在专业设置层面将课程前后进行合理配置,让课程优化值达到最大化。

第三层面是从具体的设计实践与课程中将设计艺术元素与设计艺术理念完美融合问题。将民族特色的文化与艺术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各个设计领域,善于将现代创意理念与民族元素相结合,完成富有创意、特色、时尚的设计方案,形成本地域的文化印记,从而形成自身的文化创意设计的品牌。人才培养的三种能力与课程内容三大模块间的课程体系论证与实践是问题的重点。

文化艺术概论范文第2篇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文化传承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文化创意产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模式研究 地域文化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金源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以人为本”原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初探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壮族嘹歌的保护与传承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研究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陕北传统体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 依法保护与合理利用、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豫剧的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汾酒的发展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江西地方特色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创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陈怡琳.藏戏近几十年来的变迁-以自治区藏戏团为例硕士学位论文,2004(5).

[6]中国新闻网 http:///guonei/2012-12/15/content_1131965.htm

[7]田丽.我区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J].日报,2006(12).

[8]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0):330.

[9]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0):330.

文化艺术概论范文第3篇

摘要:世界上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产生设计的意识,也就有了设计,任何一个民族都有根植于其自身的文化艺术,这些艺术特性的形成和发展,在不同艺术门类中都有相似的体现。园林艺术作为人类艺术范畴中的衍生线,中西方园林艺术在其自身的文化艺术熏陶下,抒写着动人的艺术曲线并且在文化错位下相互交织发展。

关键词:园林 文化艺术 差异 融合

1.中西方文化艺术渊源与传统

无论是中国文化艺术还是西方文化艺术都是源远流长,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中国文化艺术在整体上相对于西方文化艺术,更加趋向于静态的文化艺术,而西方文化艺术更趋向于动态。中国文化艺术在其传统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及禅宗思想的影响下呈现出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强调的是一种天人合一、无为顺应、意境体验、平淡无奇的空灵精神从而达到某种审美体验。

西方文明主要来自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三大源流。西方文化艺术在其世俗文化与宗教文化的二元结构影响下,追求的是一种理性、自由性的美学审美意识与观念。

2.文化艺术影响下的园林艺术

2.1中西方园林艺术的特点

中西方园林艺术作为世界两大风格迥异的造园体系, 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整体上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特色稳步前进。

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在其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影响下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追去均匀、对称使得自然被迫具有抽象性的形式美,成为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西方文明影响下地思维习惯表现在审美上意识上就是对称、均衡和秩序,而对称、均衡和秩序是可以用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来确定的。

中国园林艺术在其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世俗文化影响下追求的是一种“师承自然”的艺术理念,相比于西方园林艺术既不追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强调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意境审美体验,将园林艺术自由性的山水意境发挥到极致。

中国园林艺术中崇尚自然原始的生动形态,将“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合于园林艺术当中,巧妙地将园林艺术中的建筑、山水、植物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通过丰富随意性的造园手法在有限的空间里利用自然条件进行模拟大自然的美景,将自然美与人工美和谐的矫揉于自然环境当中。

2.2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性

中国园林艺术与西方园林艺术在深厚的文化思想底蕴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对于园林艺术的形式与意境方面有着鲜明的自身特点。

西方造园是在理性的精神意识下,刻意追求的是一种有规律的形式美;汲取大自然形式美的元素通过人工的创造,符合西方的审美意识和习惯。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西方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自然美必然存在缺陷,不可能升华为艺术美。而园林是人工创造的,他理应按照人的意志加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中国“绘画”“诗意”园林中许多幽深曲折的园林景观充满了偶然性,是含蓄、虚幻、含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们置身其内有扑溯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这自然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使然。与西方园林艺术通的是中国人认识事物多借助于直接的感官体验,是一种心智活动,一种内在经验的升华,不可能用推理的方法求得。中国园林的造景借鉴诗词、绘画,力求含蓄、深沉、虚幻,并借以求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咫尺山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从而把许多全然对立的因素交织融会,浑然一体,而无明晰可言。

3.中西方园林艺术的交融

在封建社会中后期,由于中西方文化的相互渗透,中国园林艺术上也融合了些外来因素。中国传统造园手法也相继传到西方,到了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中国园林艺术开始融入到世界艺术发展的潮流当中,这一时期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造园活动,而且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如中国古典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希腊、罗马文艺复兴园林,英国自然风景园林,伊斯兰园林,日本园林等风格各异。例如长春园北面是一组风格独特的欧式风格建筑群,其整体基调采用了欧式的建筑手法,局部融合了中国的建筑风格。建筑的形式、整体布局以及个体设置等都来自于西方,但细部如铺地、纹样等则源自于中国。

中西方园林艺术交融的代表就是圆明园。圆明园内西洋风格主要采用了欧洲18世纪盛行的巴洛克风格,如欧洲建筑典型的蜗旋纹样、繁缛华丽的柱子、丰富多样的雕刻等。巴洛克奢华、铺张、张扬的个性和鼎盛时期的清代皇家建筑形成了很好的呼应。在规划布局上采用了中西建筑风格结合的手法。就整个大体布局而言,强调的是欧洲的雷诺特式(Le Notre Style)布局,注重轴线控制、均其对称,但又并不是依照一条中轴线贯穿整个园林,取用了中国院落式布局,有节奏地分为三段。

进入18世纪,英国造园艺术开始追求自然,有意模仿克洛德和罗莎的风景画。到了18世纪中叶,新的造园艺术成熟,叫做自然风致园。18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渐渐兴起,在中国造园艺术的影响下,英国造园家不满足于自然风致园的过于平淡,追求更多的曲折、更深的层次、更浓郁的诗情画意,对原来的牧场景色加工多了一些,自然风致园发展成为图画式园林,具有了更浪漫的气质,中和了原有规则式园林的硬气和冷漠,增加了更多的人文的情意。

4.小结

纵观中国的园林艺术史,就是一部以中国本土文化为主线,具有中华民族的精神艺术精髓,同时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自然变化、曲折为特点,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将人工美与自然美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形成了自然式山水风景园的独特风格,堪称世界上最精美的人工环境之一。因此我们既不能否认传统园林艺术,也不能受传统的束缚,汲取西方园林艺术的精华,恰当的融合到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当中,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继续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2008(11).清华大学出版社.

文化艺术概论范文第4篇

舞蹈表演专业主要课程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理论的基本知识,熟悉我国的文艺方针和政策;系统地掌握舞蹈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

主要课程有舞蹈写作教程、舞蹈形态学、中国舞蹈史、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世界芭蕾史纲、欧美现代舞史、舞蹈专业英语、舞蹈文献检索与利用、中国舞蹈意象论、中外舞蹈思想教程,舞蹈解剖学等 舞蹈概论、舞蹈作品分析、编舞技法、表演基础、美学、音乐理论、音乐鉴赏、曲式分析、少数民族舞蹈史、中外舞蹈史、艺术概论、人体解剖学、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民间舞、中国古典舞、身韵、基本功、现代舞、拉丁舞、东方舞、敦煌舞、古典舞教学法、民间舞教学法、芭蕾舞教学法。

舞蹈表演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各类专业表演团体、企事业文化机构、各级各类学校、舞蹈培训机构、健身俱乐部、社区文化机构、社团组织(协会)、影视传媒等单位从事表演、教学、管理、科研等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教育、公关、广告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教育/培训/院校;

2、公关/市场推广/会展;

3、广告;

4、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

5、新能源;

6、互联网/电子商务;

7、娱乐/休闲/体育;

8、酒店/旅游。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主持人、舞蹈老师、网络主播等工作,大致如下:

1、主持人;

2、舞蹈老师;

3、网络主播;

4、舞蹈演员;

5、主播;

6、舞蹈教练;

7、演员。

舞蹈表演专业培养要求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舞蹈表演二度创作能力和初步参与编创的能力;

3.掌握各民族民间舞蹈的体态动律特征和表演技巧,具有较强的舞台表现能力;

4.掌握基本舞蹈教学方法,具备舞蹈动作的讲解、示范和指导能力;

5.了解不同舞种的动作语汇特点、编创结构及表现形式,具备良好的身心协调与动作感知能力;

6.了解艺术活动策划与组织的基本方法;

文化艺术概论范文第5篇

一、美术欣赏的定义及其作用

美术欣赏课是最直观地让学生感受美、认识美、欣赏美的课程。艺术欣赏“是由于接触艺术作品而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在艺术被欣赏者接受的活动中,艺术欣赏作为一种最直观、最主要的艺术接受方式是其他艺术接受方式的基础。同理,中学生在课堂上欣赏美术作品,也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接触过程。就是说,欣赏的过程:一方面,对于描绘真实、细腻、生动的画面能吸引学生的目光,唤起学生对思维的记忆,调动学生的审美情绪,从而获得一种感情上的满足和美感的享受;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观看美术作品的具体形象会产生丰富的联想,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画面的色彩、线条、图像产生共鸣。

二、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如齐白石画虾是通过多年的观察,体察到虾的生长习性和形体特征,做到胸有成竹,下笔一气呵成。从《虾趣图》中可以看出,对群虾的描绘栩栩如生,先用淡墨勾勒,再用浓墨点睛,虾体就显得晶莹剔透、活灵活现、妙趣横生。对虾须、爪子的细节刻画,细如发丝,刚如铁勾,刚柔并济,犹如虾在水里游弋,传神写照,水色交融。学生在欣赏此画时,深深地被画中的虾吸引住, 都在赞叹白石老人高超的画艺,能把虾画活了。因此,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观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审美能力,情感上得到了升华。

三、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

欣赏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自然会被画中美丽动人、含蓄微笑的蒙娜丽莎所吸引住,也会联想到蒙娜丽莎的身份,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面貌和人们的生活状况。欣赏珂勒惠支的作品《牺牲》,不仅被画中高超的表现技法所吸引,也自然会联想到二战后德国贫民的悲惨生活,母亲失去孩子后的痛苦表情,折射出珂勒惠支对贫民的深刻同情。欣赏吴冠中的作品《江南水乡》,联想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江南名镇乌镇、西塘、绍兴等地,古色古香的白墙黑瓦建筑,小桥流水,小船悄无声息地划过。一幅幅画面在烟雨迷蒙中呈现,就像吴冠中画中的景象。

四、欣赏美术作品,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艺术教育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简言之,是修养、灵魂、做人的教育,对人的全身心的和谐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和补足作用。对艺术的欣赏,需要欣赏者把感情完全释放出去。“在艺术欣赏中,不仅需要充满了欣赏者的想象,而且在这种想象中,始终包含着感情。”像表现忧伤的音乐,会把听者的内心情感调动起来,容易引起伤感的情绪。观众在观看话剧《红旗渠》时都是潸然泪下,现场的观众被带回到当年林县人民修筑红旗渠的艰难困苦、可歌可泣的岁月里,在情感上完全被感动了。同理,美术作品能感动人首先在于作品本身包含着画家的思想感情。如罗中立的作品《父亲》,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了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罗中立创作的时候先是受到掏粪农民的感动,之后历经曲折,最后融入了画家的全部感情。画面以细腻的刻画、强烈的视觉震撼力把观众折服了。欣赏者在欣赏时都以激动的心情、真诚的感情去观看,从画中感受到一位普普通通农民的形象代表所有受到苦难折磨的千千万万的典型的农民形象,这种升华就是艺术作品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五、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美术是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从原始社会的洞穴壁画开始,人们就开始以图像作为记录狩猎、耕种、生活、巫术等的手段,逐渐在生产的过程中分离出实用与欣赏为目的的艺术作品。因此,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欣赏美术要使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美术优秀美术作品的内容和价值,了解美术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反映出的特定的历史背景、时代品味和审美趣味,懂得真善美、假恶丑,懂得绘画的内容与形式,画面的点、线、面、黑、白、灰、空间、色彩等造型规律。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结合其他学科来教,以此打破单一的美术教学模式。比如,在数学、语文、思想、常识、历史、音乐等课堂上,以具体图像的形式来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获取尽量多的知识。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包涵了画家的内心感受和艺术风格,学生在欣赏的时候也要领悟到画家的创作意图,真正走进到作品中去。

六、结语

美术欣赏课对于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扩大知识面起着关键的作用,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增长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的发展,在将来的成长和社会工作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