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声乐教学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是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应该基于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围绕教师职业能力要求,明确基础音乐教育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教学作风。
一、概述及研究意义
1.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现状概述
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自从民族地方高校开设音乐专业以来,在教学上一直沿袭专业院校的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由于跟不上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无形中暴露出一些不适应时展的问题。特别是在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方面,采用“一对一”的授课模式,按照培养声乐表演专业人才“精、尖”的规格和要求来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人才,以声乐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确定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发展目标,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师范性,导致一些学生走上基础教育岗位后,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2.社会需要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概述
社会需要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是指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基础教育音乐师资应该具备的音乐专业知识的总称。略去其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修养不谈,其音乐专业知识结构应具备如下要求:基础教育音乐教师不仅要能够教授音乐课(包括乐理、视唱练耳、音乐常识和音乐欣赏等课程,在教学中要求能示范演唱、自弹自唱、指挥等),还要能够组织、领导课外音乐活动(包括组织合唱队、声乐小组、民乐队等全校性的音乐活动)。wwW.133229.COm这些基础音乐教育活动体现了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一专多能的特点,一专多能是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
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与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的概念不同,但对基础教育音乐活动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重要意义,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做深入的剖析,阐明其内涵和本质,对促进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和优化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以及对提高基础音乐教育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二者比较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基础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扎实、丰富,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培养的基础音乐师资不仅能唱,还要能讲、能组织等,还要有教育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但是长期以来,一些民族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只注重声乐技能、技巧的传授,只教授学生建立正确的歌唱状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注重声乐的舞台表现力,出现了“重技巧、轻理论、轻实践、轻师范性”的现象,使得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效果不佳。一些学生毕业后走上基础音乐教育岗位,就会暴露出能力单一、知识不够丰富的弊端。
应正确认识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是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而不是培养歌唱家,也不是培养登上舞台的表演人才。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不仅要强调声乐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该开发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更应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突出“师范性”,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通过声乐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职业能力,包括基础教育理论知识能力、声乐专业知识能力、声乐相关领域知识能力。
1.教育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应当懂得运用教育学原理和方法,有效达到教学目的。在声乐教学中融入教育理论知识,让学生全面掌握教育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踏入基础教育岗位后,运用教育理论知识指导教学活动。在实际基础教育、教学中,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能力各异,因此必须因材施教。比如,有些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音乐教师就应该懂得运用教育理论知识对这些学生循循善诱,逐步引导他们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声乐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
声乐专业知识是衡量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体现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能力的关键因素。声乐教学不仅应该向学生传授声乐专业知识,还应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就应该具备良好的声乐理论知识、歌曲分析处理能力、声乐示范演唱能力。第一,声乐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声乐理论知识是歌唱练习的科学依据,要让基础教育声乐专业学生系统地、有步骤地学习歌唱发声的原理和方法,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对发声器官进行生理机能的操作与控制,这对学生准确掌握歌唱的技巧、姿态、呼吸方法、发声机能及共鸣腔体的调节运用等非常重要,能使学生歌唱的声音更美妙、更动听,进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激情。第二,注重示范演唱能力的培养。示范演唱能力在基础音乐教育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基础教育音乐教师的必备能力。教师在示范演唱时用正确的歌唱方法表现出音乐作品的节奏、节拍、高音及风格等,通过运用正确的声乐技能,表达真挚的情感,(转第112页)(接第81页)能够充分激发、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其受到美的陶冶。基础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互相交流感情的活动。教师的示范演唱在学生心目中是最亲切的,容易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因此,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艺术视野要开阔,艺术感情要丰富,这样才能绘声绘色地完成示范演唱,激发学生学习歌唱的兴趣。第三,要加强歌曲分析及处理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歌曲分析及处理能力,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分析歌曲的内容、风格、调式、结构、感情、速度的关系。通过歌曲分析及处理,把音乐分析理论、歌曲艺术处理、声乐技巧的掌握等融为一体,如歌曲的基本结构、曲式、调性、的布局以及节奏、速度、节拍、风格等音乐组织方式与内容情绪之间的关系进行诠释。同时,根据歌曲所表现的意境,对声音色彩、技巧进行合理的布局和搭配,如音色的明暗、力度的大小等技巧,呼吸上的快慢疾缓以及换气等特殊技法的运用。通过正确的歌曲分析及处理,教师的示范演唱会更具有艺术表现力,这样能使学生喜爱音乐,积极主动学习音乐。
3.声乐相关领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快速向前发展,社会迫切需要大批优秀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声乐专业能力,还要有声乐相关领域知识和能力,如节奏感与听觉能力、多声部能力、读谱能力、音乐创造能力、音乐合作能力、儿童声乐训练能力等。要想很好地胜任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就必须掌握这些知识结构。民族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声乐教学改革中,首先要认识到培养的人才是未来的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他们提早进入教师角色,让学生参与声乐教学改革,使学生感到自己既是学生又是未来的教师,引导学生向教师专业方向角色发展。其次,不仅让学生掌握声乐技能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和道德。设置的课程必须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各门课程、各类课程之间要形成最佳组合和系统化。声乐教学应该以演唱技能为基础,加强声乐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还要开设声乐演唱与教学课程,内容可包括歌唱基础理论、发声知识、歌唱心理、嗓音保健、声乐表演与欣赏、中外声乐发展史,声乐教学法、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优秀课例评析等相关领域课程,增强学生声乐相关领域的知识和能力。
结语
基础音乐教育面向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要让每一个中、小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得到开发,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所以,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要贴近基础音乐新课程,不要把目光放在单纯的声乐技能、技巧的教学上,而应放在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上,放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上。
参考文献:
[1]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声乐选修课新编教材;整体框架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238-03
笔者通过对罗依琪的《声乐艺术与实践》、韩勋国、韩晓彤的《歌唱教程(修订版)》等六本现有公共声乐选修课教材的调查结果表明:六本教材在编写时都下了一定的功夫,在各自的领域都有较深的研究,颇有独到的见解,值得借鉴,但这六本教材美中还存有各自的不足之处:或针对性不强、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或形式单一、综合性不强,或理论阐述过深、难度偏大,或对声乐作品的选择不够考究等问题。这些教材不能满足学生对声乐艺术全方位、多面向的了解和学习需求。
笔者通过对110名非音乐专业的公共声选修课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公共声乐选修课教学内容选择技巧训练的有84.7%,选择声乐作品演唱的有82.7%,选择声乐作品欣赏的有67.3%,选择基本理论知识的有76.5%。可见,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以上四项教学内容,这说明普通高校公共声乐选修课新编教材中这四项教学内容是必不可缺的。
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考查结果,并结合当今课程改革综合性、兼容性的趋势,以声乐美学、声乐文化学、声乐教育学为理论基础,以国家教委(88)教办字025号文件《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为指导思想,坚持新编教材编写的“以审美为核心”、体现综合性、体现文化性、体现实用性、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五大原则,来构建普通高校公共声乐选修课新编教材的整体框架结构。笔者建议从以下四大板块来构建其框架结构:
一、音乐基础理论知识
笔者建议把“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作为第一的板块放在第一章,它是声乐学习的必备基础。普通高校公共声乐选修课学生虽然是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 尽管他们从小就开始接触音乐,但他们绝大多数还是不识谱,普遍音乐基础差,大部分对声乐艺术不了解。因此,在学习声乐之前先要学好相关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打好基础是十分必要的。事实表明,只有掌握了相关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才能入声乐之门,才能站在较高的层面上欣赏、理解音乐,在演唱时,才能更好地表现声乐作品的真正内涵。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基础乐理知识和声乐理论基础知识两大内容:
(一)基础乐理知识
基础乐理是学习音乐的基础,不管是学习声乐、器乐还是创作,都要从基础乐理知识学起。基础乐理知识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音程、和弦、调式、调性、曲式结构,速度、力度、表情符号,修饰符号以及视唱等。首先,这部分内容要求涵盖面广,如音的高低,要包括音名、唱名和音节等学习内容;其次,内容不易太深,如曲式结构,只要学习声乐作品的曲式结构就足够了。可以说,只要掌握了一定的乐理基础知识,就如同获得了开启声乐之门的钥匙。
(二)声乐理论基础知识
要想学好声乐艺术,仅仅靠基础乐理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掌握一些相关的声乐理论基础知识。声乐理论基础知识是声乐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包括声乐艺术历史概况、声乐美学基础知识、声乐文化学基础知识、声乐语言艺术基础知识、声乐作品体裁、歌曲演唱方法、歌曲演唱形式、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声音的类别划分及其特征以及嗓音的保健等相关内容。这部分内容要求对理论阐述要明析易懂,对概念的界定要清楚明了,要求理论与实践、实物紧密结合,化抽象为直观,便于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发声技巧训练
发声技巧训练是歌曲演唱的基础,可以放在第二章,包括歌唱的姿势、歌唱的呼吸训练、歌唱发声器官的运用、歌唱发声的共鸣训练、歌唱的咬字吐字以及相应的练习曲等内容。每一种发声技巧训练都应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倡注重学生通过实践切身体验获得“亲历的知”,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和歌曲演唱能力。
(一)歌唱的姿势
良好的歌唱姿势是歌唱呼吸、发音、吐字咬字和表现歌曲的基础。歌唱的基本姿势通常包括站立式和坐立式两种。如站立式,要求身体自然站立,双脚稍微分开,与肩同宽,重心放在两脚上,双脚也可以一前一后分开,重心放在前一只脚上;身体挺拔但不僵硬,胸部要自然挺起,小腹用力托住沉下来的气息,肩有稍向后拉的感觉,后腰、后背、脖子要求积极而有力,两手臂自然放松下垂;头部端正,面部表情要自然,下巴放松,两眼平视前方,要有“目之所及,情之所至”的感觉。教材编写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创造各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二)歌唱的呼吸训练
气息是歌唱的生命和源泉,歌唱就是通过改变对气息的调节和控制来进行的。我国古人有“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气沉于底,则声贯于顶”等说法,意大利著名的歌唱家卡鲁索曾指出:“谁掌握了呼吸,谁就掌握了歌唱。”从古至今,凡从事歌唱艺术的成名艺术家们都非常重视歌唱中的气息问题。当今,公信度最高的歌唱呼吸方式有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式呼吸三种,运用胸腹式呼吸来进行教学已成为广大声乐教学工作者的共识。在编写这一节内容时,首先要介绍呼吸器官的名称及其在歌唱发声中的作用,最好是结合图示、生理解剖图或音像资料来介绍,变抽象为直观,便于学生认识掌握。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各种贴近日常生活、生动形象、易懂易做的训练方法,如打哈欠、吹蜡烛、闻花香等方式方法,并结合相应的练习曲以便学生练习。
(三)歌唱发声器官的运用
喉头和声带是歌唱发声的主要器官。在编写这一节内容时,要着重介绍发声器官的名称,了解其在歌唱发声中的运动方式,体会其在歌唱发声中的运用。如歌唱发声时喉结安放在什么位置最好、喉咙如何打开、声带闭合拉紧“度”的把握等等,都要阐述清楚,最好是结合图示、生理解剖图或音像资料来介绍,变抽象为直观,收效会更好。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选择一些易于打开喉咙的母音或有利于声带闭合的母音等编入练习曲中。
(四)歌唱发声的共鸣训练
歌唱发声的共鸣是人体的发声器官和共鸣器官共同产生的音响效果。歌唱发声的共鸣可以使人的声音产生质的变化,如扩大音量、美化音色、增强歌唱的表现力等。在编写这一节内容时,首先,介绍歌唱共鸣产生的基本原理、歌唱发声的共鸣器官、以及歌唱的整体共鸣等。其次,选择一些直呼而出、共鸣效果好的母音,如a、o、ao等做为说话发声共鸣和歌唱发声共鸣的训练。最后,选择练习曲时要以速度较慢、节奏舒缓的练习曲为主,学生更容易体会共鸣的效果。
(五)歌唱的咬字吐字
声乐艺术与其他音乐形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能通过语言来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这比别的音乐形式更能直接地与听众产生交流共鸣。千百年来,我国历代声乐教育家对歌唱的咬字吐字都有精辟的论述,歌唱家们对咬字吐字无不提出严格的要求。早在明代魏良辅的《曲律》中就有:“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他将“字清”列在这三绝之首,可见咬字吐字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在编写这一节内容时,首先要阐明咬字吐字在歌曲演唱中的重要作用,再次是介绍咬字和吐字的分类及其在实践练习中“咬”、“吐”的方法及要求。
三、声乐作品演唱及赏析
“声乐作品演唱及赏析”是普通高校公共声乐选修课新编教材编写最主要的一个内容,也是非音乐专业学大生声乐学习中实践性最强的一个内容,可以放在教材的第三章。教材编写时,不仅要坚持普通高校公共声乐选修课新编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教材编写的五大原则,突出声乐作品的审美性、文化性、综合性和适用性,而且还要根据考查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对各种声乐体裁进行合理选编。笔者调查结果表明,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的公共声乐选修课学生对中外民歌、中外艺术歌曲、中外歌剧等十种声乐体裁总的态度是:大部分学生是喜欢的,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了解,不喜欢的只是少数。这说明,这十种声乐体裁都可以作为教材编写的选择对象。笔者分别从声乐作品的分类编排、声乐作品的记谱法、声乐作品的“可唱性”与“可听性”、声乐作品的文化背景介绍及演唱(欣赏)提示等几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一)声乐作品的分类编排
声乐作品可以根据不同国家、不同体裁,并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类编排。总体上分为中国声乐作品和外国声乐作品两个部分,中国部分大概占60%,外国部分大概占40%(其中西方占25%,其他国家和地区占15%)。
1.中国声乐作品
(1)传统民歌。包括山歌、小调和劳动号子,如云南弥渡山歌《小河淌水》、江苏小调《茉莉花》等,也包括各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和本地民族民间歌曲,如维吾尔族民歌、蒙族民歌以及瑶族民歌等。大概选用15首;
(2)戏曲。如京剧、昆曲、评剧、黄梅戏、楚剧等,也包括本地的民间戏曲。选择一些优秀的戏曲,如《霸王别姬》、《沙家浜》、等当中有名的唱段。大概选用8首;
(3)中国艺术歌曲。可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编排。如从20、30年代到现在各个时期的艺术歌曲等,大概14首。还包括改编的民歌大概3首,影视歌曲大概7首,通俗歌曲大概8首。一共大概选用32首;
(4)中国歌剧。如《白毛女》中的《扎红头绳》、《江姐》中的《红梅赞》等耳熟能详的有名选段,大概选用6首。此外,还可以选择2部完整的歌剧。一共大概选用8首;
(5)中国合唱歌曲。如《黄河大合唱》、《组歌》、《祖国颂》等。大概选用8首。
2.外国声乐作品
(1)外国民歌。如俄罗斯民歌《三套车》、印度尼西亚民歌《梭罗河》以及波兰民歌、南斯拉夫民歌、日本民歌、加拿大民歌、朝鲜民歌等不同国家的民歌。大概9首;
(2)外国艺术歌曲。如舒伯特的《摇篮曲》、莫扎特的《渴望春天》等艺术歌曲。大概9首;
(3)外国歌剧。莫扎特的《魔笛》、比才的《卡门》、威尔第的《茶花女》、普契尼的《图兰朵》等当中有名的选段,大概6首。此外,还可以选择2部完整的歌剧。一共大概选用8首;
(4)外国合唱歌曲。如贝多芬的《欢乐颂》、圣・桑的《天鹅》、勋伯格的《一个华沙幸存者》等,大概选用5首。
(二)声乐作品的记谱法
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大多音乐基础较差,不识五线谱,这个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如果声乐作品用五线谱记谱,无疑会增加学生学习作品的难度,有悖于“体现实用性原则”。因此,笔者建议声乐作品的记谱可以采取简谱记谱法或简谱与五线谱相对照记谱法,不提倡正谱记谱法。
(三)声乐作品的“可唱性”与“可听性”
1.声乐演唱作品的“可唱性”。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没有接受正规的发声训练,声乐基础较差,篇幅过长或难度过大、音域宽或音高偏高、节奏偏难或节拍复杂的作品不适合学生演唱。笔者建议选择一些篇幅短小、音域不宽、音高适中(小字二组f以下)、节奏简单明朗、拍子简单、歌词朗朗上口、旋律优美动听的作品给学生演唱,要突出声乐演唱作品的“可唱性”。如《茉莉花》、《义勇军进行曲》、《北京欢迎您》、《让世界充满爱》、《欢乐颂》等都是朗朗上口、优美动人的经典之作。学生必唱曲目,建议用“*”标记出来。
2.声乐赏析作品的“可听性”。 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虽然声乐基础较差,但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强的理解能力。建议选择一些文化内涵深刻、表现力强的作品给学生赏析,突出其“可听性”,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文化知识,站在较高的文化层面上进行赏析,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如《小河淌水》、《青藏高原》、《黄河大合唱》以及一些歌剧等。
(四)声乐作品的文化背景介绍及演唱(欣赏)提示
教材对声乐作品的选编,是通过深思熟虑、权衡考虑才精挑细选出来的,都是一些代表性较强、符合大学生审美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优秀之作,蕴含着深刻的文化背景、丰富的人文知识及可贵的美学价值。笔者建议,首先,对所选的每一个声乐作品都要对其文化背景等作详细的介绍,挖掘蕴含在音乐作品中深刻的文化内涵、美学价值及相关文化链接,并写在每一个声乐作品的后面,突出声乐文化学价值,以便大学生将作品置身于当时的整个社会和文化背景当中去加以认识,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多维度、多元化去看待和分析,提高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和音乐文化素养,有利于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其次,对所选的每一个声乐作品都要写出其演唱(欣赏)提示:如演唱提示,就包括对作品风格的理解、情感情绪的变化与表达、旋律的跌宕起伏、高音的把握、力度、速度与难点节奏的把握、装饰音符号的处理以及咬字吐字难点等等;欣赏提示则包括对作品曲式结构的分析、调式调性的分析、情感情绪的变化发展以及的设置等等,并将每一个声乐作品的提示写在文化背景介绍的后面,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体验其情感,挖掘其美学及文化价值。
四、声乐曲选、文献及音像资料
“声乐曲选、文献及音像资料”是教材编写的最后一大板块内容,可以附在教材的最后,包括声乐曲选、文献资料、音像资料等,是对教材的充实、丰富与扩展。
(一)声乐曲选
把教材第三大板块(第三章)承载不下的作品及内容,编入这一章节,建立一个绿色“自助餐厅”,为教师教学及学生自主性学习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选择领域。对声乐作品的选择依然要围绕新编教材的编写目的、遵循新编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原则与要求,大概选取50首声乐作品,建议用简谱记谱法,作品的文化背景介绍与分析要言简意赅。
(二)文献资料
选择一些与声乐相关的文献资料,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其视野,并且为基础较好的学生进一步学习声乐专业提供后续性帮助。主要包括:
1.中外声乐理论专著。如:
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 [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郭建民.声乐文化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维克托・亚历山大・菲尔兹(美)著,李维渤选译.训练歌声[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等。
2.声乐史论。如:
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等
3.声乐名曲赏析。如:郭声健.音乐鉴赏・声乐[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宋申.中外名曲欣赏[M].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87.等
4.声乐曲集。如:王凡.当代大学生歌曲集[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等。
5.其他书籍。如:李岚清.音乐艺术人生――关于《音乐笔谈》的讲座[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三)音像资料
现代教学手段的基本特点,是以最小的付出,换取最大的收获。通过多重感官的多重刺激,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获取信息,获取审美体验。南国农关于记忆率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一个内容过程中,视听结合的记忆率达75%。声乐艺术既是听觉艺术,又是视觉和时间艺术,是集声音与表演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新编教材中配以丰富的音乐音响、教学影像,以及各种富有内涵和教育意义的影片资料,扩大信息增值率,使教材的理论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使实践操作更加方便快捷,容易引导学走进音乐,发挥视听通感效用,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笔者建议,声乐基础理论知识部分最好是配以直观的图示或音像,教材第三大板块中的声乐作品全都要求有与之相匹配的音像资料,为教学提供方便,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如果条件允许,“附录”部分的50首作品最好也能配上相应的音像资料为教学或学生自主性学习提供便利;此外,还可以推荐一些其他的音像资料供学生参考:如世界经典民歌,中国经典民歌,中国经典歌曲,中外歌剧以及春节联欢晚会,大学生艺术节实况录像、大学生艺术展演实况录像以及国内外重大声乐比赛,如我国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国音乐金钟奖大赛等等。
参考文献:
[1]冯兰芳.研究、学习、思辨――现代音乐与大学生[J].人民音乐,2006.(12).
[2]谢嘉幸.关于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J].音乐研究,1994(2).
[3]郭声健.音乐鉴赏・声乐[M].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6.
[4]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第276页
[5]江柏安,周锴.音乐的文化与审美[M].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6]罗依琪.声乐艺术与实践[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问题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真正适应未来发展要求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学前教育声乐教学虽然只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声乐理论与音乐技能,但是它的作用却不容忽视。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职学前教育声乐教学面貌也有所改善,但是,高职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模糊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声乐基础知识和技巧,让学生通过歌唱知识、技能学习发展思维,具备学前教育音乐素质。归根到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是提高学生实用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岗位工作而服务的。但是,许多高职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对教学目标都缺乏清晰的认识,都过度强调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却不重视学生的实用能力、职业素养教育,导致部分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巧但是却缺少操作经验。
2.教训方法单一
过去,高职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采用的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的集中授课模式,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是教学的重心,声乐教学以知识讲解、示范表演和练唱为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极其简单,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层次被忽视。此外,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知道要求学生一味进行声乐演唱模仿,根本不给学生自由表现和质疑的机会,导致许多学生都养成了只会模范、不知创新的习惯,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也受到影响。
二、解决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问题的对策
1.革新教学理念,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在新时期,高职院校一定要转变传统的声乐教学理念,明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育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学前教师,将来是要教小朋友们唱歌,而不是培养专业能力突出的歌唱家。在此基础上,完善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管理机制,加大声乐教学投入,完善钢琴房、多媒体教室的硬件设施,为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做好准备。然后,重视和加强声乐教学队伍建设,通过招聘引进合格的声乐教师,并针对声乐教学队伍开展考核与培训,要求他们加强自主学习,认真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师也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声乐学习热情,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学前教师。
2.优化声乐教学课程体系
建立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要以声乐理论教学和技能教学为重点,构建集理论教学、技能教学和实践教学于一体的声乐教学体系,将声乐知识、技能和实践学习都纳入课程体系中去。然后根据学前教育声乐教学要求,明确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标准,将学前声乐教育所需技能和知识都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去。在常态声乐知识和技能教学外,尝试着进行儿童歌曲学习,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趣味性。与此同时,根据声乐学习规律,关注声乐与钢琴、舞蹈等专业的互通、共融性,加强声乐教学与其他独立声乐课程的联系,并根据学生能力层次和发展要求,采取合适的教学形式,如在集体课中重点进行声乐共性知识和技能教学,在个别指导课中针对个别学生的声音和素质条件,帮助学生定制学习计划,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艺术实践,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评价体系也是声乐教学体系的一部分,因此,高职院校还要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将学生声乐活动组织能力、声乐技能掌握情况等都纳入到教学考核范围中去,以确保声乐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合理性。
3.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的工作对象是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大都非常喜欢音乐,但是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有限,他们喜欢的音乐种类相对简单,但是他们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的趣味性却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高职院校要不断创新学前声乐教育内容,尽量选用一些旋律优美、形象生动的艺术歌曲和欢快明朗的儿歌来教学,同时利用不同风格的歌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激发其想象思维能力。在教学手法上,高职声乐教师要将教师讲解、学生思考和针对性练习结合起来,采用多媒体教学、小组学习等形式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并在声乐教学中渗透声乐背景知识、文化教学,将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如有条件,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参加舞台实践和课外实训的机会,鼓励学生积累更多的表演经验,不断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和实践能力。综上所述,声乐技能是学前教育学生必备的一项技能,当前我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也要求高职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创新声乐教学内容和手法,发掘更多的声乐教学资源和素材,采用适合于高职生的声乐教学模式来教学,以挖掘学生的声乐潜能,提高学生的声乐教学水平,为学生将来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郭敏 单位:丽水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明.浅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有效途径[J].学理论,2013,15:319-320.
【关键词】高专院校;音乐教育;声乐教学
一、高专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现状与问题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这是教育的目的体现,高专音乐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教育,还应该对学生将来从事的业务奠定扎实的基础,培养他们的表演能力。这些学生将来大部分都会从事小学音乐教学,所以要通过让他们学习职业道德相关,培养其敬业能力。从上述阐述来看,声乐教学培养目标应该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和表演能力,因此要侧重学生音乐天赋和音乐潜力的开发;为学生提供学习音乐的氛围,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教学环境,尊重学习音乐的兴趣,从总体上对其音乐素养予以提升。教学过程应该因材施教,从学生自身特征出发,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学生的就业方向着手进行培养,更多的在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达到教学目标与就业目标的吻合。大多数授课教师的授课过程往往会体现他的老师的影子,这一点高专院校的声乐教师也不例外,他们会按照自身学习的过程进行授课,虽然这种授课也经过了专业的训练,但是其效果并没有多显著,授课对象的声乐学习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也就是说,这种教学方式并不一定适合现代学生。实际高专院校课堂教学模式的采用,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与专业音乐学院的模式也不一样,因此教学要从培养目标入手,一方面注重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教学要为其提供必要的实践操作环境。
二、高专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建议
从实际情况分析,专业音乐学校的教学模式并不一定适应开展声乐教学的高专院校,高专院校要培养的是未来的教师,而不是歌唱家。这就要求教师要准确规划上课模式,课程的教学与培养方向密切结合。学生的学习是为了能够胜任教师的职责,所以教学要不仅仅是教会他们演唱歌曲,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分析歌曲,如何在音乐课上有效组织教学。
(一)教学中的声乐作品科学并难度适中
与专业音乐学校的教学不同,高专声乐的教学要注重实用性,这与综合性大学的声乐教学也有本质的区别,因为相关学校的声乐教学更加侧重的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因此他们更多的侧重的是技能训练。并且他们们在训练开展的过程中对音乐曲目有一定的要求,中国声乐作品和外文声乐作品是他们的首选。但是相对于高专声乐的教学来说,首选曲目应该与他们将来的就业方向紧密相关,因此其曲目的选择要体现针对性,以中国作品为主,其他作品只能作为辅助教学的曲目来学习。从高专毕业之后,这些学生大多会成为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因此实际教学的开展,应该主要侧重基础音乐教学,包括初级中国声乐作品,同时还包括适合儿童学唱的曲目,课程开展还应该对中小学教材中的歌曲进行参照。对于外文声乐的教学,也可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教学,目的应该只是对学生的艺术视野予以开拓,最终对学生的审美能力予以提升。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不能成为教学的重点,只能是对教学起到辅助作用。
(二)采用集体、小组授课形式
从教学目的来分析,高专完全不同于专业音乐学院。高专音乐教学的开展,对于教学模式可依据实际情况展开,可运用集体课的形式,也可以采用更有效的小组课的形式。教学形式的展开应该从提升教学效率入手,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是对教学资源的有效节约。高专音乐教学的展开要与学生将来的就业紧密相连,因此教学要以教授基础音乐知识为主,包括准确科学的发声训练等,要保证是从兴趣的角度出发予以培养,而不是采用培养歌唱家的方式进行。对于学生发声概念的教学可采用集体课的形式,但是发声方法的掌握就可以采用小组课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科学掌握发声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奠定基础;其次,高专课程的开展与学生就业方向的紧密联系,集体课和小组课教学方式的采用,能够帮助学生尽早进入教师角色,因此这是一种有拓展性的教学方式。再有声乐课的开展要结合中小学音乐教学法的内容展开,课堂教学可对定量的声乐作品进行教学,而这些作品应该是中小学教材中的儿歌或青少年歌曲,这样的教学一方面可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能帮助学生学到教学方法,为他们未来适应教师角色奠定基础。
(三)课堂内容的合理安排
高专声乐教学应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一是发声技巧的练习,二是歌曲的演唱练习。前者的练习主要是气息、喉头位置、共鸣的练习。后者是为了更好地演绎作品。就当前教学实际分析,90分钟的课时,因此无论是哪种课型,都应该注重授课时间的合理安排。笔者对此的观点是发生技巧的练习应该不少于30分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基本发声方法的教学,从最基本的呼吸教学开始,包括清晰地断句,包括准确的时值,包括声音的强弱变化等,科学发声的概念从一开始就要教给学生,让学生尽快养成科学合理用嗓的习惯,再有歌曲演唱也应该在30分钟左右,为了提升学生兴趣,可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演唱,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演唱中的问题,最后要留10分钟的时间开展集体演唱。课堂的教学要保证有效性,要让学生在课上学习掌握声乐基础知识和演唱基础知识,对歌唱的基本原理进行领悟,学生演唱状态的发挥,可借助小组互动模式予以促进。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师范性;教学模式
在我国,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是音乐教育。高师的音乐专业与音乐学院在培养目标上有很大的区别。音乐学院是以培养高 精尖的音乐表演人才为主,而高师的音乐专业主要是培养中小学的音乐师资,有很强的师范性。因此,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不仅要解决学生自身的专业问题,更要解决他们将来“会教”的问题,以保证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能够适应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需要。这样的培养目标就决定了高师的所有音乐教学均为音乐基础教育,声乐教学也是如此。
声乐是高师音乐教育重要的基础课之一,主要讲授声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技巧,通过系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和音乐表现力,能够独立演唱较高难度的中外声乐作品,同时逐步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和训练手段,以达到能够胜任中小学以及各种层次声乐教学工作的目的。在这样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高师声乐必须突出自己师范性的特色,指定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一、 灵活的富有针对性的授课形式
灵活的富有针对性的授课形式是高师音乐教学的特有形式,是对声乐、钢琴、器乐等专业课程的特殊要求。
1、个别课。所谓个别课,是我们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嗓音特点,入学时的不同水平和程度,因材施教,对学生一对一的进行针对性训练。这种授课形式师生之间容易交流,教师可以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点,为他们安排适合自己的练声曲和歌曲,充分发挥他们的特色与特长,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
2、小组课。小组课一般3―5人为一组,把嗓音条件相似,歌唱水平和程度相似的学生编在同组,共同练习发声,互相聆听。这样会使一些独立演唱能力不强的同学在群体参与的气氛中放下包袱,顺利跨越一些技术障碍。这种授课形式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在他人身上发现优点和不足,通过比较,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3、集体课。声乐的集体课主要是讲解一些声乐基础原理,加强学生们的声乐理论修养,定期邀请一些专家和教授来举办各种讲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理论讲授和教师示范相结合的授课方法
歌唱理论在声乐教学中往往不被重视,但高师的声乐教学却不能忽视这一点。因为高师阶段的声乐课程不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歌唱能力,还要掌握较全面的声乐理论知识,通过理论课的讲授,掌握科学的声乐训练方法以及相关的人体生理学知识,形成科学的正确的声音观念。高师的培养目标是基础音乐教育的综合性人才,这就更决定了高师的声乐教育要以理论为基础。
声乐毕竟是一门声音艺术,听觉艺术,任何科学理论的说教都不能代替优美的声音的启发和感染。一个好的声乐教师除了要具备良好的理论修养和形象生动的讲授能力以外,较强的范唱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期望的声乐教师不是只会说不会做的理论家,而是通过教师本人科学而规范的示范演唱,能够使学生启发、诱导和感染,既能形象示范,又能面授机宜,既能讲清要领,又能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范唱能力强的教师。从范唱中学生还可以体会到教师对歌曲的理解与艺术表现,达到对作品的深层次的认识。
三、因材施教,重在实践的教学原则
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一般入学专业起点较低,几年的大学学习要求完成专业的完整教育,达到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水平,这无疑是从一个初学者到成熟音乐教师的飞跃过程。因此,教师在开始系统声乐训练之前,必须对所教的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充分掌握学生自身的各种特点。指定有针对性的理论方案。不要把教师个人对某种声音特色和作品风格的喜好强加在学生的身上。声乐艺术的最终价值体现在舞台上,高师声乐教育的目标是服务于中小学音乐教育,这就要求高师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要“会唱”又要“会教”,所以舞台实践和教育实习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舞台上的表演不同于课堂上的教学,他需要经过一个学习、适应、完善的复杂过程,教师应多为学生提供创造参加声乐表演、比赛等艺术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的能力在实践中得以提高。学生在经过了系统的声乐专业训练之后,掌握了一定的声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但还不能完全胜任中小学的教学工作,高师的声乐教学可以加入一定学时的教学法课,使学生逐步掌握教授声乐的基本方法和训练手段,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声乐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以达到各层次声乐教学工作的目的。
四、具备全面的艺术修养和钢琴伴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