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生的科普知识

小学生的科普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的科普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生的科普知识

小学生的科普知识范文第1篇

构建农村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不仅仅需要一线教师准确把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加强对各学科教学规律和特点的研究,探索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途径与方法,最重要的还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面向全体,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一、高效语文课堂,应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现代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要保护好学生在探求新知过程中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获取,在探究中发展”。因此教学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1.体验快乐,激发学生对课堂的期待

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首先要看学生是否喜欢和期待上这一节课。作为学生,有权选择是否喜欢上你的课,当然某些时候学生会在教师的强压之下去做“填鸭式”的被动学习。我曾对我班最喜欢上音乐、美术课的学生作过原因调查:有90%以上的学生认为这两门功课没有压力,具有趣味性。可见,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能给课堂注入生机和活力,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效率。作为教师,必须要认识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就是上帝”,学生只有在课堂上体验到语文的魅力与学习的快乐时,他才会对课堂有所期待。

2.多种情境,让学生有所回味

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快乐的回味。这些快乐的回味,可以是一则小故事,通过教师讲授、学生上台演讲、学生自己读书等多种方式呈现;可以是一次针锋相对的交流和辩论,如在学习《小柳树和小枣树》这样的课文时,就可以采用交流和辩论的方式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也可以是一场有趣的情景表演,如低年级的《比尾巴》就可以让学生模仿各种小动物进行表演;还可以是一次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评选出朗诵诗歌最流畅、最有感情的学生。

3.开放课堂,让学生多一些互动

学生往往比老师更了解自己的兴趣和问题所在,所以有些课与其按照老师既定的内容去教,不如让学生自发地来问。还有些课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来,听取他们的建议,就更能切合学生所需,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第一,尊重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第二,注重学生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交流、合作,相互取长补短,使知识更加丰富,学生能力更加全面。第三,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学习就是要求善于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也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比如现场观察、采访人物、体验学习、课堂讨论等等。这些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二、高效课堂,要发挥教师引导的作用

1.教师应努力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应当有一桶水。”教师应具有更多的知识容量。语文教师的多阅读、多积累、多思考是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先决条件。因为只有教师拥有更高的语文素养,才可能对教材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才能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形成直接的或潜移默化的影响。

2.简化教学过程

简化教学,就是要简约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对重点内容反复强化。简化教学环节,简便教学方法,不搞花架子。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简简单单教语文,其中一点要做到教学环节要简化,而环节的简化,最重要的体现在对学习内容的精选,对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整合的处理上。”其实我们的教学对象小学生,他们适合简单、直观的教学。而教学环节设计简化,可以让老师在简单中教,让学生在快乐中学的教学境界。学生学得快乐,老师教得轻松,实现课堂的高效。

3.扎实学习方法

扎实,就是给学生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底子,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特别是要教给学生掌握学习生字的方法,学生只有认识字才能把这些字联系起来成句、成段、成文章,才能感受语句的内在感情和外在形式。

(1)教会学生在预习中读准字音

预习是专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的,让学生学会自学。在上新课前,要求学生预习生字。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把生字找出来,注上音,自己识记。然后学生之间互相认读生字,并说说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这样,通过预习,学生获得了学习生字的主动权。

(2)教会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记住字形

眼,要注意看教师写在黑板上的字及笔顺。耳,要善于发现老师指出的重点,如老师说“雷”字上面是“雨字头”,“雨字头”第三笔是横钩,不要写成横折或横折钩。脑,要牢记字的读音、字义、字形。手,通过动手写,把看到的笔顺、听到的内容、记住的重点在练习本上反复训练,加以巩固。

(3)教会学生自我复习巩固生字

记忆的东西在保持中会发生遗忘。因此,复习巩固生字很重要。方法也有很多,比如说默写、听写等。

4.注意“讲练”结合

传统的教学是“填鸭式”的,教师满堂灌,学生一直在听讲。现在流行的教学强调师生互动,教师少讲,学生多说。但是,无论是传统还是现在流行的教学都缺少一个必要的环节:课堂的训练。部分教师喜欢把训练的时间安排在课后,布置大量的作业,致使学生课余大量的时间埋在大量的作业中不能自拔,教师课余的大量时间消耗在作业的批阅上,精神疲惫。学生和教师就在这样恶性的循环中失去了学与教的兴趣。其实,课堂是最佳的训练时间。每节语文课都应当在读读、议议、练练中完成,这是高效课堂的必要环节。

小学生的科普知识范文第2篇

    一、垃圾分类领域科普的重要性

    (一)科普有助于提高公民垃圾分类的意识,掌握正确的垃圾分类方法

    缺乏科普知识的人不了解当今社会的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情况,他们不会主动参与到垃圾分类的实践中。反之,当人们对我国的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现状有了相关了解,便会主动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参与垃圾的分类回收等环保活动,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另外,科普有助于公民掌握正确的垃圾分类方法。学习垃圾分类的科普知识将有助于民众了解哪些垃圾为可回收物,哪些垃圾为不可回收物。垃圾分类的细化将更好地促进垃圾处理产业的可持续化、无害化发展,人们对垃圾分类的举手之劳可以极大地减少对垃圾后续处理的成本。

    (二)科普有助于公民行使监督权利,保护个人权益

    垃圾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许多垃圾焚烧厂为了节约成本,超标排放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超标排放将对附近居民产生极大的危害,科学知识的普及将有助于附近居民主动了解相关的知识,主动监督垃圾焚烧厂的二氧化碳排放,保护个人权益。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管固然重要,但是可能存在着监管不到位的情况,因此涉及公民自身健康的问题,公民应该了解相应的科学知识,有意识地去监督周边环境的污染情况,维护环境整洁和自身健康。

    (三)科普有助于公民抵制伪科学

    在网络时代,由于每个人都是信息的者和传播者,难免有人伪科学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科普知识的传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科普知识的传播有助于人们战胜伪科学,提高辨识能力。

    如今,人们对垃圾焚烧“谈虎色变”,认为垃圾焚烧对群众健康有极大危害。2014年,杭州余杭的垃圾焚烧项口引起令人痛心的群体性事件。实际上,垃圾焚烧技术本身是适宜于我国国情的一项技术,也是我国很多地区处理垃圾的最佳选择。垃圾焚烧厂如果设备先进,监管到位,现代的焚烧技术与烟气净化技术可以保证居民的身体健康不受危害。因此,垃圾焚烧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很多人由于对垃圾焚烧技术缺乏基本的认识,容易受愚昧认识的引导,才造成了许多人对垃圾焚烧的恐慌。因此,科普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垃圾焚烧技术。

    二、初等教育的科普责任

    (一)初等教育的科普教育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兴趣

    小学生由于接触世界较少,更容易对各种事物感兴趣。科普教育和实践,有助于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科学兴趣,使之亲身体验科学过程。小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对外界的变化更为敏感。而科学普及正是把深奥的知识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融科学性与趣味性为一体,既考虑到学生的认识规律,又顾及学生的接受心理,能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比如,各大城市的科技馆,往往能吸引很多小学生。在科普教育中,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课内外的教育优势,培养小学生的科研兴趣。

    (二)初等教育的科普教育有助于弥补家庭科普教育的不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好奇心培养、创新意识培养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一些家长自身素质不高,没有意识到科普教育的重要性;还有些家长自身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基本的科学素养,无法承担对孩子的科普教育。据调查,虽然垃圾分类这个概念由来已久,很多家长还是对此非常陌生,在生活中也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与行动。另外,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无法与孩子耐心地沟通,教育问题常常搁浅,科普教育更是“束之高阁”。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更要重视对学生的科普教育,以弥补家庭

科普教育的缺失,保证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三)初等教育的科普教育有助于带动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质

当前,我国公民整体科学素养有待提高,其主要途径是教育。一方面,学校对学生的科普教育会产生“辐射效应”。学生可以把学校学到的科普知识传递给家长,家长可以传递给身边的人,甚至向全社会传播。另一方面,早期教育的科学普及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影响。通过早期教育的科学普及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已经在发达国家取得了成功。

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工业和科研设施百废待兴,然而在战败后的几十年,两国迅速重新崛起,这与两国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初等教育的科普教育密切相关。以垃圾分类为例,通过初等教育,人们将从小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并可以将这种习惯带给家长,而且小学生会形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伴随他们的一生,从而提高全社会的垃圾分类意识。

    三、制约初等教育承担科普责任的因素

    (一)教育成果的评价机制与教育投入

    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以升学为口的,对科学普及的重视程度不够。科普教育不能靠简单的说教,它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条件,如博物馆、科技馆等。在我国经济欠发达的落后地区,相应的科普条件还不具备。以垃圾分类为例,在农村地区和偏远山区,垃圾普遍没有进行回收和分类,人们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使关于垃圾分类的科普教育更加困难。另外,初等教育中的科普教育未能形成规范体系,缺乏明确的指导,这也是阻碍在初等教育进行科普教育的因素之一。现有的教育体制未能将科普教育课程化,无法保障科普教育的时间投入和经济投入,学校多是把科普当作学生的课外兴趣,没有足够重视。

    (二)教师科普意识和能力的局限

    很多教师受自身素质的限制,对科普的重视程度不够。在郑州大学进行的一项社会调查中,对“老师只喜欢成绩好的学生”的观点得到了近70 %被调查对象的认同,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单一化的形势未发生根本的改变。事实上,科普工作本身的难度不亚于科学研究本身,要将深奥的科学知识准确、通俗地进行讲解并非易事,科普工作者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我国相关部门为教师提供科普教育的培训少之又少,很多承担科普教育任务的教师都由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要科口的教师兼任,致使科普教育的质量很难保证。垃圾分类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推行了多年,却一直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这难免与我国民众整体的环保意识不强,科学素质不高有关。在这些城市尚且如此,而在一些落后地区和偏远山区,由于教师本身的素质不高,对很多科学问题的认识不够准确,形势便更加严峻。

    (三)科学知识本身的复杂性和模糊性

小学生的科普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湿地科普知识 以学为主 主次分明 地方特色

十二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十多年来不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合湿地文化,在语文课堂中进行科普知识宣传教育的尝试,通过实践,获得几点粗浅认识。

一、明确科普知识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是增强国力、提高国民素质、使各项事业得以持续稳步发展的一项综合性教育。但从实践层面看,不少地方在操作中往往将相当大的精力放在基础知识教学领域,甚至片面地将“功课加琴棋书画”等同于素质教育,而忽视其他真正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素质的重要领域,忽视学校科普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这是当前一些地方和学校片面理解素质教育的误区。

看着孩子们那渴求知识的目光,我决心不能只让孩子片面地接受书本知识。我深深地意识到,只有通过教师不断的自学和探索,把科普知识推广到孩子们的心中,才是教育工作者最应该做的事情。

二、坚持以学为主、主次分明的原则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湿地科普知识教育,要把握住“以学为主,主次分明”的原则,以语文教学为主,科普教育为辅。教师只有在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要求、完成课本知识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才能穿行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决不能脱离课本知识体系,一味去搞科普教育,形成主次不分,喧宾夺主的局面。首先要保证搞好正课教学,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在充实头脑、启迪思维、提高学习技能、引发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自然产生对知识深度、广度的追求。科普知识往往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增长知识,增强科技意识,从而受到学生欢迎,这就有利于科技知识的传播与发展。

三、依托当地特色加大科普宣传的力度

科普知识涉及面非常广泛,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充学生容易接受的科普知识,这点十分重要。我校位处国家级湿地,生活在这个天然的大氧吧中的我们,很幸福地享受这一切,同时也有义务向孩子们介绍保护环境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所以,我一直把保护环境这一科普知识贯穿在教学当中,让孩子从小就意识到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从小就争当保护环境的志愿者。

四、群策群力共建科普校园

实施科普教育的关键在于师生“勤于动手”,在于从实践中体验发展。活动课程中蕴含有丰富的科普教育内容,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科普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而且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科普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学校按教学计划要求,开齐上足科学、综合实践等科学类课程,把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作为学生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并贯穿各学科的教学全过程。

(二)拓展教育渠道,挖掘科技教育资源。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自然,在实践中学习,在社会中思考,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更开阔的活动阵地,更多的社会实践。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学校每学期开展的各类科学教育活动,都做到有计划、有总结、有图片或音像资料,并且给予在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奖的学生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学生科技社团组织和科技兴趣活动小组,学校每学年至少组织两次全校性的主题科普活动,各年级积极开展科普讲座、科普知识竞赛、废物利用制作、科幻绘画、科学小论文等活动。

2.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科技小组活动,学生总体参与率达90%以上,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学比赛。具体做法:(1)领导重视,层层落实,成立工作领导小组;(2)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3)广泛动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4)落实行动,务求实效。在每次活动中,学校领导小组经常把相关的事宜在行政会议讨论,并定时召开阶段性会议,了解各班开展工作的情况,只要有困难就向学校反映,并要求各个实施方案提交方案的实施预算,下拨经费;(5)营造氛围,及时奖励,带动全面开展。我校在对各班上交比赛作品进行评比后,及时举行作品展示,还对获奖同学颁发奖状和奖品,以激励、带动其他的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科学普及不是几个人的事情,而是全社会每个公民都应尽的义务。动员全校师生共同走进科普宣传教育的大家庭中,每个人都为此建言献策,有什么好的课文可以进行教学,有什么好的想法可以带给孩子们,我们都会及时展开研讨、制订方案、集体备课,把知识及时传递给每一个孩子。

五、创设环境,争当科普宣传员

小学生的科普知识范文第4篇

阅读是人们了解事物的最佳途径,科学课除了实验课、操作课外,进行科普阅读也是非常重要的。科普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知识的宝库,为学生的能力形成提供充足的营养。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在科学课堂内外进行科普类书籍的阅读,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深化学生对科学的认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此,结合科学学科特点,谈一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普阅读。

一、以阅读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认知和了解

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有些科学术语和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陌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知识才能认知与了解,且能深化学生对科学概念认识的深度。如:细胞、受精卵、胚胎等科学词汇,在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人的一生》中仅仅作为概念出现。而细胞分裂,生命的来源对学生而言颇有难度,尤其是克隆技术,仅靠阅读课本“资料卡”的介绍是无法让学生对这种生物繁殖新技术理解到位的。针对这种情况,我除了播放本册教学资源中“生命起源电子书”外,还提供给学生需要进行阅读的资料――《地球生命溯源》《破解身体密码》《人体的奥秘》《我们的身体》等学校图书室配发的图书,引导学生自己去收集与“生命科学”有关的书籍。使学生从科普阅读中掌握最权威、最丰富、最全面的信息,深化了学生对生命科学知识的掌握。

二、以阅读拓宽学生科学视野

科普阅读,有助于学生了解更多的科普知识和与科学有关的科学家、科学发明、科学故事及其它相关的科学史,结合科学实验、科学制作、科学发明的动手操作项目,能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使学生受到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的熏陶,达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提升儿童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与地表的变化》时,虽然岩石、矿物和我们人类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是我们生产生活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岩石和矿物将更广泛的应用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但五年级的学生对岩石、矿物和我们的关系知道的并不多,对矿物的用途可能知道和关注的就更少。而实验室中配备的岩石、矿物标本则不配套,像一些很有名的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古生物化石根本就没有,仅通过看课本和一些不配套的标本,是难以展开地质科学的启蒙教育。在教学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播放了维苏威火山爆发、汶川地震的视频,学生从这些科普资料中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以及对人类的危害;恐龙化石视频资料也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了化石是人类研究历史以及生物进化的主要依据。除此之外,我还让学生阅读班级书柜中《我们到底知道多少---科学之谜纵横谈》《地震的奥秘》《地震的自救与互救》《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火山》《火山监测与减灾》《奇异的岩石》等科普书籍以及学生自己收集到的与之相关的科普图书,边查找边记录整理。查找结束后,全班交流汇报,汇报时可以语言描述;可以利用图片介绍;也可以通过手抄报的形式汇报。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愉快的自主学习过程中知道了岩石和矿物的更多用处,知道它们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知道目前地球资源的紧缺和保护岩石矿产的紧迫性。从而理解了保护地球上的岩石和矿物资源的意义,对学生树立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有很大帮助。

三、以阅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生的科普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族地区;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在学习《小松鼠找花生》一课时,我先进行兴趣激发,同学们我来提问一下,“你们喜欢吃花生吗?”很多同学举起了小手,师:“花生好吃吗?”生:“好吃”。师:“你们知道花生长在哪吗?”生摇摇头:“不知道”,师:“那好,小松鼠也特别喜欢吃花生,我们一起来看小松鼠是怎样找花生的,请打开课本120页。”然后经过分小组阅读,集体朗读.进入到师生对话时,师:“谁知道花生是什么样子的?”生:“花生身上有很多小坑,很想数字8。”师:“非常好”,师:“谁能说出最后花生到底去哪了呢?”学生一片沉默,师:“同学们好好动脑想一想,花生的花开在花生的茎上,花落了却没有花生,花生长在哪呢?说错了没关系,”学生还是一片沉默,都瞪着一双诧异的小眼睛,不知所措的四处乱看。我一看这节课没法往下进行了,如果直接告诉学生花生在地下呢就失去了探究学习的乐趣,于是就说:“老师也不知道,这样吧,你们爸爸妈妈都种过花生,你们去自己看看吧,回来告诉老师好吗?”

这无疑是一节失败的语文课,其失败的原因是对小学生日常知识认知程度估计不足。我们这里是农村小学,我想这样的问题不应该把一年级的小朋友难住,可是忽略了现在的孩子在家里都是“小公主、小皇帝”,不仅日常的劳动不参加,对日常的生活也不关心,不是做功课就是沉浸在动漫中,有些“重视教育”的家长片面的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功课+琴棋书画,而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科普知识和德育教育这一素质教育的真谛往往被人忽视和遗忘。

语文课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远至古代近至眼下,有感情真挚的亲情,有风光秀美的景色,有脍炙人口的名篇,有深入浅出的科普知识介绍,语文课是百科之母,与各个学科的联系最为密切,其内容也包含了各个学科的知识,要想学好语文不能单是文体分析,朗读训练等语文学科的学习,更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学好日常常识和科普知识,这样才能拥有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学科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语文生活化不仅要所学知识能应用于生活,重要的是让生活化走进语文课堂。

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捕捉生活的学科知识,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抽象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经验之上,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陶冶情操,获得有活力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方法,并能学以致用。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学科教育生活化。陶行知说:“教育即生活,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求而教育。

我总结我教学失败的教训,抓住现在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家庭教育误区,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争取最大化的在课堂施行教学生活化,其教学策略如下:

1.加强课前准备,在指引下增加学生日常常识

现在的小学生回家后不是忙于功课,就是在电视机前看动画片,或者就是在父母的逼迫下学习琴棋书画,对日常知识和生活经验积累不丰富,导致课堂生活化教学缺少生活积累难以进行。这就像燃烧的火苗缺少可燃烧的燃料一样。针对之一情况,结合下节课要学习的教学内容,预留下课下作业,完成教学前的课前准备。例如,在学习《菜园里》一课前,引导学生去菜园里帮忙,并观察各种蔬菜的形态和特征,这样在下一节课的教学中学生们由于有了自己的生活体验,课堂发言很是积极,有很多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参考课文句子特点造出了很多形象贴切的句子,生字的练习也特别认真,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台湾名师廖玉蕙说过,最熟悉的总是最亲切的,亲切的就可能产生最好的作品,学生看不到生活里的繁华胜景,自然描绘不出美丽的天光云影。

2.充分创造生活情境,激发思维

在学生有一定生活积累的情况下,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趋于生活化,使学生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快乐学习、高效学习的目的。在以往的教学中由授课老师分析课件,划分自然段,找出中心思想,由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学习,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恩格斯说:“思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启发思维为主,让学生通过思维把平面呆板的知识立体化,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提炼才能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智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3.在实践中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