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交礼仪的内涵

社交礼仪的内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交礼仪的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交礼仪的内涵

社交礼仪的内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职业教育 内涵 理论预设 路径

[作者简介]谭璐(1973- ),女,广东台山人,广西科技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广西 柳州 545006)

[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体制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JZD0041)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012-03

一、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提出及其内涵

(一)城乡一体化的内涵解读

从词源上来看,“一体化”的概念主要出自拉丁语的“integration”,其本意为“革新”,翻译成汉语后其含义则是“将各个部分组合为一个新的整体”①。早在19世纪末期,英国著名城市学家哈沃德・艾本泽(Ebenezer Howard)在其《明天是最好的变革路线》一书中就提出“城乡一体化”的概念,书中倡导“要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结构来取代城乡对立的二元分割的旧社会形态”②。在此基础上,很多学者也对城乡一体化展开了相关研究,并针对城乡一体化提出了不同的概念。如张涛等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在城乡统一发展的规划基准下,实现城乡之间各个要素的自由流动、互通互融、相互协作,最终实现城乡社会之间协调发展的和谐形态③;黄爽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乡村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从各自的优势出发,谋划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和富裕的方略,最终实现城乡融合。④

综合我国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研究的定义,我们将城乡一体化概括为:当一国生产力与城市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或阶段时,社会的结构化转型迫切要求打破城乡二元制的社会经济结构,缩小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这时就需要通过政治、经济、管理等体制的改革,以实现城乡之间在经济、文化、教育、生态等领域的“共存、共荣、共促、共发”,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生态等方面的一体化。

(二)城乡教育一体化概念衍生

关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内涵,相关学者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了阐述。部分学者从“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实现”这一研究视角出发,认为城乡教育一体化就是城乡一体化在教育层面的目标实现。还有部分学者从城乡教育公平与均衡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教育一体化本质上就是为城市和农村的受教育者提供平等、均衡的受教育产品和环境。

综合各个学者关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论述,笔者认为,城乡教育一体化就是为了满足城乡居民对物质和文化的共同需求,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把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谋划,通过教育体制改革,以打破城乡二元教育结构,在教育资源配置、规划发展、政策保障、体制机制、内涵建设等层面达到一体化,最终实现城乡教育共同现代化的过程。

(三)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内涵的界定

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作为城乡一体化的三级衍生概念,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根据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内涵,我们认为,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是指打破城乡职业教育的二元结构,将城乡职业教育纳入一个共同的职业教育系统环,在职业教育系统环中通过整合城乡职教资源,实现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共融、联动”,最终呈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职业教育局面,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的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城乡教育一体的发展过程与目标。

二、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理论预设

(一)共同体论

共同体理论作为人类生存生活的基本方式的理论化表现,是指人类基于一定的生活需要或生活目的,组成的一个具有稳定性和共通性的交往或生活圈,同时也是人的组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将处于两个端口的城市职教与农村职教进行完美衔接,组成一个职教共同体。在城乡职业教育的共同圈中,城乡职业教育有一个共同的公益性目标,即为了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的共同提升,满足城乡对职业教育的共同需求,在城乡职业教育之间所开展的相互维系和帮扶。城乡职业教育作为职教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兼顾城市职教与农村职教双方的共同利益,使两者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发挥超个体功能,实现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提升。从根本上说,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将城乡职教作为一个共同体进行调配,也从政治体制层面打破了二元格局的枷锁,对实现城乡职教的和谐发展、共生共荣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育公平论

教育公平论不仅要在理念层面体现教育起点、过程以及结果的公平与正义,更要在实践中进行落实。教育公平与教育均等不同,教育均等论强调的是教育的均等化与平均化。⑤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不能直接断定两者无法相容。在一些特定的情景中,教育公平是一种无视个体差异的人人平等,而且把量的均等化作为实现公平的重要手段。但在另外的情形下,教育公平和教育均等作为一对矛盾体共同存在,两者的指向也存在差别,过于追求量的均等化会对教育公平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对个体间的差异进行量的区别划分可能会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城乡职业教育公平的衡量标准与教育公平的衡量标准具有共性,可以用职业教育的起点公平、职业教育的过程公平以及职业教育的结果公平这三个标准来衡量。职教的起点公平是实现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基础条件,因此,必须打破二元化的职业教育城乡招生体制,才能使农村职教生不输在起跑线上。根据教育的公平论,在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首先要保证教育起点的公平,然后再实现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公平。

(三)社会和谐论

和谐社会论作为教育发展的理论支撑之一,在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从目前来看,我国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直接导致了城乡居民的经济和综合素质的不平衡。针对这一现状,提出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既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只有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的生存技能水平,才能间接地提升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化解城乡发展的二元矛盾,这也符合和谐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与规律。贯彻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必须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妥善解决城乡职教间的利益差别和冲突,这也要求在教育发展和改革中,既要尊重城乡职教的差别,也要利用教育行政手段促进二者的利益融合,以合二为一的模式统筹规划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路径。

(四)城市发展论

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和思路符合我国城乡发展的路线,也是城市发展论的要求。城乡差别是马克思早年提出的三大差别之一,也是首先要解决的差别。具体而言,要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即城乡依存、城乡分离和对立、城乡融合。对此,很多学者也对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阶段进行了设想,如周家来提出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要经过“乡育城市―城乡对立―城乡相融―城乡一体”这四个阶段。从这方面看,我国城乡职业教育的发展由城乡对立到城乡均衡、再由城乡均衡到城乡统筹,最后达到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这个过程也符合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规律。

三、实施城乡职教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一)积极推进职业教育资源的城乡共享一体化

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目标在于通过城乡统筹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师资、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⑥

1.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大背景下,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资源或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实现城乡职业教育间的资源共享,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一般来说,教育资源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软”性教育资源,包括智慧型的师资力量、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等;另一部分是“硬”性的物质型资源,包括校园校舍、图书、教学设备设施、教学场地等。推进职业教育资源的城乡共享一体化,需要软硬兼施。

一方面,在职业教育的“软”性资源共享方面,要建立城乡职业院校的教师交流或流动制,在城乡区域化之间实行教师的流动化教育教学。实施职业教育教师在城乡之间的岗位流动制,不仅能够提升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也能加快职业教育教师的成长;在职教信息技术资源的城乡共享层面,构建一套城乡职业院校信息交流服务平台,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的可重复性、可复制性、再增值性等特点,研发出一个城乡职校的招生、技能培养、就业的信息服务网络,实现城乡职业教育在学生培养全过程的信息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在城乡职教的“硬”性资源共享方面,由于城市职业教育的办学物质条件远远高于农村,可以开展城市职业院校扶持农村职业院校的帮扶办学活动,共享教学设施、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在帮助农村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实现城市职校硬件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2.要加快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的结构性优化和调整,不断加大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特别是落后地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只有建立完善的农村教育配套设施,才能吸引更多的职业教育人才。政府可以将贫困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实施优惠的财政政策,加大对农村职教的投入,打造一个全域型的城乡职教一体化建设试点区。加快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还要注重城乡之间的平衡,在城乡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方面不仅要锦上添花,还应雪中送炭。与此同时,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不是城乡职业教育的同质化、对等化,而是在强调城乡职业院校特色与个性基础上的共同发展,即要根据不同地区经济文化背景和学生的差异,配置不同的职业教育资源。

(二)不断加快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城乡一体化

1.建立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城乡管理制度。推进城乡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建设,先从管理制度入手,建立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管理制度。⑦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仍以县为核心,由于范围过小,无法实现更高层次的统筹,与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目标存在很大的差距。众所周知,县级政府财政与资源的制约性很大,管理权限和管理能力也比较有限,在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过程中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城乡差距过大的现实无法得到真正的缓解,在教育方面更是如此。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从政府管理体制中找到突破口,提升统筹主体的管理级别,拓宽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统筹区域和范围,如可以将对教育的城乡统筹主体上升为市级管理的范畴,在市域范围内由市政府对人财物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处理职业教育投入、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育管理等重大问题,这样可以大大增强与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内涵的契合度,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别。

2.建立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城乡投入制度。教育投入直接关系到教育的发展,城乡职业教育之间的发展差距很大一部分归因于我国存在已久的、不合理的城市偏向的教育投入制度。⑧在职业教育资源的占有量层面,要落实“财政中立”与“重点补偿”的政策。第一,要建立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公共财政体制。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职业教育的弱势局面,就必须提高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拨款额度,统一城乡之间的教育经费标准。此外,还要加大对农村贫困职教生的财政投入,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第二,构建各层级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基金的责任分摊制度。为了保持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稳定性,需要拓宽教育经费的来源,在适当条件下可以通过建立“以中央政府为主体、地方政府为辅”的教育财政分担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财政拨款力度,由县级政府按一定标准进行扶持。第三,完善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保证转移支付制度的规范化和透明化。此外,还要健全职业院校的财务公开与投入绩效考核制度,保证教育经费使用效用最大化。

3.建立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城乡办学制度。加快办学体制改革,促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办学体制的建立,打破城乡二元办学体制的束缚,推进城乡职业教育的交流与协作,积极探索城市职业教育帮扶农村职教发展的模式与机制。第一,加快办学体制创新,探索多元化的职教办学体制以拓展优质职教资源⑨。城乡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就是在整合现有职教资源、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效用的前提下,拓展职教办学的增量资源,从明确政府责任的基础上,积极吸纳社会资源如社会团体、行业、企业以及个人参与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进一步拓展职业教育的办学资源。第二,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的多元化办学模式。在城乡职业院校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其办学管理的自,同时还要根据职校的类型及其所处的发展阶段,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探索职业院校的多元化办学模式。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校际合作、公私合作等方式,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职教办学模式,满足不同学生的教育需求。

4.建立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教育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城乡职业教育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从根本上说是教育质量的差距。要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建立职业教育一体化的质量保障制度尤为重要。具体来说,质量保障制度由质量评价标准、检测流程、问责与改进体系等构成。第一,从上到下依次建立国家、省、市、县域的各层级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标准,在制定该标准时应兼顾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宽泛性以及差异性。第二,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的质量检测与评价标准,对教育质量标准的实施情况及时进行监测与评估,以保证质量标准能够顺利落实。第三,根据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价结果,及时向被测评的区域和院校反馈信息,对管理或教育质量未达标的区域或学校提出改进措施,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处理。

(三)建立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教师管理机制

1.建立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师资管理机制。教师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它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教师人事制度是对教师这一重要资源进行配置的相关规则。⑩从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视角加以审视,当前的教师人事制度问题突出,已成为制约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制度瓶颈,总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城乡职业教育教师人力资源的规划上,缺乏统筹安排,导致农村地区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第二,在职业教育教师的选聘制度上,存在教师资格审查机制不健全以及教师编制缺乏弹性的问题,导致农村教师队伍封闭性老化、结构性短缺、教师“终身制”缺乏激励机制、“代课教师”待遇不公等;第三,在教师的绩效评价制度上,存在着评价标准不健全,对农村职业教育教师的绩效评价不合理、职称名额少、晋升难等问题;第四,在教师的培训制度上,存在着农村教师的培训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包括职前职后教育脱节、培训内容背离农村教师需求、培训成本的负担缺乏制度安排等问题。

在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要提升农村职教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必须打破城乡分割的教师管理制度,建立一个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师资管理机制,这也就需要取消城乡教师编制的层级化,实现城乡教师编制的统一化。第一,在教师编制管理方面,要取消城乡教师之间的差别,这样有利于教师的城乡流动。可以将教师管理提升到市级范围内进行统一标准化管理,进而突破县域管辖的限制,实现教师层面的一体化。第二,在教师流动的制度化建设方面,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师流动化体系的构建,保证职业教师资源在市域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实现职业教师资源在城乡间的共享。此外,还要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水平,以避免优秀教师的结构化和地域化流失。

2.建立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师资共建机制。搭建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师资共建机制,就是把城乡职业教师的招聘、培训、晋升与考核连接起来,在城乡职业院校间用一个共同的标准在市域范围内统一开展。11首先,城乡职业院校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基础上招聘教师,吸纳优秀教师充实到城乡职业院校。其次,要不断完善教师技能资格证制度,保证教师的入口质量。再次,要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或评估,保障考核的公正性与客观性,同时还要科学地使用教师考核结果,在城乡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选拔机制。最后,加强新进教师与在岗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构建科学有效的城乡职业院校教师培训机制,并且要不断加大对农村教师培训的投入,使农村职业院校的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免费培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与此同时,针对职业院校教师的培训还应注意提高培训质量与实用性,构建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培训体系,有针对性地解决城乡职业院校教师的自身需求。

3.建立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的教师工资待遇机制。在构建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工资待遇机制时,要重点解决农村职业院校教师待遇较低的问题。统一城乡工资待遇,本质是完善城乡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城乡师资民主管理制度的过程。这几乎在每次教师工资改革中都有提及,但未有实质性推进。事实上,职业教育城乡管理的不民主,造成城乡职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权利被忽视,进而导致整体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质量下降等冲突加剧,这是导致很多教育问题的根源所在。从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来看,农村职业院校在教师工资、住房、医疗、培训等方面,与城市职业院校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对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很多农村职业院校很难留住人才。因此,建立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工资待遇机制,就是使城乡教师共同享有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享有共同的薪酬待遇、福利待遇以及社会保障等服务,而且还享有对艰苦条件的额外津贴与补助,切实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师工资待遇制度,保障教师的权益。

4.建立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的教师培训机制。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推进,亟待改革教师管理制度,从而为实践创造可能空间。而在这一系列需要变革的制度清单中,教师培训制度无疑是其中的关键项目。教师培训培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这就需要有强大的政府作为支撑。12要建立健全城乡职业院校教师的培训机制,特别是将针对农村教师的培训经费专门列入政府的年度开支预算,进而不断提高农村职校教师的教学能力,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同时,还应建立城乡统筹的教师培训体系和农村教师全员免费培训的新机制,进而提高教师参与岗位培训的积极性。

要想真正实现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就必须从教育资源共享的城乡一体化、教育制度建设的城乡一体化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的城乡一体化等几个方面入手。真正的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应建立在城乡职教平等地位的基础之上,通过职业教育城乡一体的机制体制保障,促进城乡职业院校经费投入、办学条件、管理水平以及教师资源等的全面一体化,从而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的共同、有序发展。

[注释]

①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378.

②Ebenezer Howard.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M].Routledge Chapman & Hall,2009:145.

③张涛,罗旭,彭尚平.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2(27):5.

④黄爽.成都市农村应大力发展小城镇[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27.

⑤李玲,宋乃庆,龚春燕,等.城乡教育一体化:理论、指标与测算[J].教育研究,2012(2):42.

⑥黄永秀,朱福荣,全.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保障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2(16):72.

⑦张旺.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公平的时代诉求[J].教育研究,2012(8):17.

⑧张涛,熊爱玲,彭尚平.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8):11.

⑨于月萍,徐文娜.论城乡教育一体化制度体系的构建[J].教育科学,2011(5):4.

⑩孙冬梅,胡慧妮.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内涵与价值追求[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1):182.

社交礼仪的内涵范文第2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繁荣,以服务礼仪为代表的专门礼仪研究蓬勃兴起,公民礼仪学研究作为礼仪学学科研究的基础,其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同时中国在国际社会开放进取的形象和政治经济军事地位的不断提升也在呼唤与大国形象相称的当代公民礼仪学研究。专门礼仪研究的蓬勃兴起和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地位的不断提升等共同构成了中国当代公民礼仪确立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公民礼仪的概念和特点

在当代汉语语境下,“礼仪”往往指代“礼仪行为”而不涉及典章制度等传统内涵,确切地说,当代行业礼仪学的研究还都只止于礼仪行为的研究层面,应该称为行业礼仪行为学,如服务礼仪行为学、外交礼仪行为学等等。沿袭这一语境习惯,礼仪的概念可表述为:礼仪是礼节和仪式的总称,是随着人类社交活动的产生和发展约定俗成的社交规范。礼仪行为的本质是社交规范,礼仪思想的核心是尊重。

(一)公民礼仪的界定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公民”的概念更多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话语中,与当代“人民”的概念相比较,“公民”更多地关照了社会人作为个体的存在。从语词上讲,公民礼仪即公民必须遵从的礼仪规范,其研究与行业礼仪、涉外礼仪、传统民俗礼仪等有着密切的关联:

公民礼仪与行业礼仪。行业礼仪是行业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必须遵行的礼节和仪式的总称,如餐饮服务礼仪、军队礼仪、银行商务礼仪等等。在礼仪学学科体系中,公民礼仪是基础礼仪学研究的主体,是行业礼仪研究的起点和基础。与行业礼仪相比公民礼仪具有全体性和随时性,即:公民礼仪是全体公民都必须遵行的,而行业礼仪只约束本行业的从业人员;公民礼仪的要求是随时的,不分工作与否,而行业礼仪只约束本行业从业人员工作时段的行为。

公民礼仪与涉外礼仪。涉外礼仪是国际交往中遵行的礼仪惯例,就其本质和行为个体而言是国际公民礼仪;而公民礼仪则是本国内部的礼仪惯例。显然,国际礼仪惯例(涉外礼仪)与国内礼仪惯例(公民礼仪)在确立的过程上无本质差异,但在适用范围上则有大小之别。可以预言,随着国际交往的加深和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礼仪必将弥合国界内外的差异,最终走向全球一体化。

当代公民礼仪与传统民俗礼仪。传统民俗礼仪是当代公民礼仪最重要的渊源,礼仪约定俗成的特性决定了任何礼仪形式都不可能是纯粹人为地凭空杜撰,都只能是在传统形式基础上的改造和重建。建构全民性的当代公民礼仪更是一刻也离不开传统民俗礼仪所提供的丰富文化营养。

结合以上分析,公民礼仪的概念表述为:

公民礼仪又称基础礼仪,是在约定俗成的前提下,经国家意志提炼、规定和教化逐渐为全体公民共同遵行的基本礼仪规范,是社会公共道德最重要的外显行为系统。

(二)公民礼仪的特点

1、约定俗成性。民间礼仪具有毫无争议的约定俗成性,公民礼仪体系的建构是以约定俗成的民间礼仪为基础的,尽管期间有国家意志的介入,但在建构过程中国家意志的作用是甄别、提炼前提下的规定和教化,而不是无中生有、闭门造车,换句话讲,公民礼仪是国家意志甄别和提炼出的民间礼仪,究其根本是约定俗成的。

2、德礼一体性。任何时代的任何礼仪都有其特有的道德内涵,礼仪行为与其道德内涵互为表里,德礼一体。中国传统的礼仪制度以儒家核心价值观为道德内涵,而中国当代公民礼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道德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重要的外显行为系统。

3、差异共融性。当代公民礼仪的建构受国家意志和民族文化习俗的影响,有着较大的国别差异性和民族差异性;在当今国际交往频繁、全球文化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公民礼仪必将在差异的碰撞中走向共融和大同。

4、审美向善性。作为全体公民遵行的社会行为符号系统,公民礼仪行为的规定具有审美和向善的倾向性要求,如“坐立行”的规定中对腰部挺直的要求既符合人类行为审美的规律又关照了有益身体健康这一善的诉求。

二、中国当代公民礼仪确立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行业礼仪研究的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日趋繁荣,以窗口服务行业领军、以金正昆《礼仪金说》等为代表的行业礼仪研究应运而生。行业礼仪研究的触角广泛地触及到了服务、商务、家庭、旅游、社交、外事、教育、军队、司法等诸多领域,其中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不乏可圈可点的精辟观点。三十年行业礼仪研究的成果可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其一,探索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诸多模式,为公民礼仪的确立奠定了丰厚的标本基础。其二,廓清了当代礼仪行为的基本范畴。其三,端正了社会心理对礼仪的认识,提升了今后公民礼仪规范推广的民意认可度。

(二)西方礼仪登陆和中国传统礼仪回归。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境外资本、先进技术一道,好莱坞大片、麦当劳快餐、情人节等等当代西方人文元素也逐渐进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在与世界接轨、融入世界大家庭等社会集体心理的影响下,作为西方生活方式重要组成部分的西方礼仪制度被广泛的介绍、引进和接受,吃西餐、穿西装、行洋礼、过洋节一时成为人们效仿和追逐的时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来文化元素在中国本土文化体内的“排异反应”渐次显现,加之工业化带来的诸多问题促使人们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倡导“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儒家礼乐文明核心内容的礼仪制度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祭孔大典”、诵读儒学经典、倡导孝道文化等多种形式悄然回归。无论是西方礼仪的影响和渗透,还是中国传统礼仪的回归都为当代公民礼仪的确立开拓了广阔的文化视野。

(三)中国经济政治军事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作为大国的形象日渐清晰。特别是近十年来,以“2008北京奥运会”和“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等为代表的大型国际会议和体育竞技比赛的成功举办更是成为中国展现新风貌新形象的亮丽名片。同时,与国家硬实力高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滞后。2006年4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余晓辉为“奥运礼仪工程”编著的《2008公民礼仪手册》,作为应对具体活动的急就之章虽然解了一时燃眉,但反映出的却是中国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本不该有的贫乏和缺失,其深层的话语已十分嘹亮,即:中国公民礼仪已到了不得不全方位建构的时刻。显然,提升综合国力、改新国际形象的国家诉求已成为确立当代公民礼仪的强力推手。

(四)《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的颁行。

社交礼仪的内涵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社会活动离不开礼仪,一个人只有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才能真正在社交中展现良好的自我形象。针对技师学校如何做好礼仪教学进行了论述。

论文关键词:技师学校礼仪教学方法

社会活动离不开礼仪,一个人只有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才能真正在社交中展现良好的自我形象。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也是礼仪的基础。在人际交往中,要做到诚心诚意地礼貌待人,就必须以高度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基础。而礼仪正是一门融文明素质、社交技能、服务技能、服务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业务、身心素质。然而,人才培养,德育先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首先要学会做人,然后才是做学问,最后才是学会做事。学好礼仪,用好礼仪,正是为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架起了一道美丽的彩虹。做好礼仪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重视礼仪的学习,挖掘礼仪的魅力

礼仪具有永恒的魅力。有礼仪修养的人,给人以“有教养”、“有风度”、“有魅力”的感觉,倍受欢迎和尊敬,能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而如果一个人蓬头垢面,遢遢邋邋,大大咧咧,出言不逊,举止粗鲁,很容易让人反感和不信任。

正因为工作人员的个人形象与企业形象息息相关。不少明智的企业家就很注重培养自己员工的礼仪修养。曾有这样的一个实例:El本著名的实业家松下幸之助从前也不修边幅,有一次,他去理发时,理发师不相信他是总经理,说:“您是总经理,你是总经理都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也不注意衣冠,我想,你公司的产品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听了这番话以后,松下幸之助一改过去的旧习惯,注意自己在公众面前的仪表仪态,生意也随之兴旺起来,他自己也成为了日本著名的实业家。

作为教育工作者,学生是我们的产品,学生的知识面再广,技能再高,但如果连见人打招呼都不会,也不敢大胆面对的话,可以说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早已不满足于仅有较强的职业工作能力,更多的要求是把每一个工作人员作为一个窗口,由每一个员树立企业形象。良好的形象是以优质的服务为内涵的,端庄的仪表、亲切的仪容、文明的服务用语、高雅稳定的仪态等既是优质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礼仪的规范。因此,懂礼、用礼已是技师学校学生必备的职业素质之一,是技师学校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

在职业教育的天地中,主要是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教育要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所以,不论是作为~名教育工作者,还是~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人员,我们都应该重视礼仪的学习,挖掘礼仪的魅力。

2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改革礼仪教学

2.1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抓住学生的兴趣利用兴趣去形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我们都知道,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原动力是学习者的内在激励因素,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技师学校的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长时间纯理论的说教式教学,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不愿意去听,不愿意学。所以,在教学中应时刻注意培养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保持旺盛的学习原动力。

要能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多注意学生的思想动向,教学中应多举一些与他们生活有关的例子去解释、注释课本内容重点或用课本中恰当的知识去帮他们解决一些普遍感兴趣的问题,并正确处理好。具体做法有:

2.1.l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作为一名礼仪教师,我们都应该清楚的知道,礼仪特别强调个人形象的塑造,老师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去教育学生。教师的自身形象,是对学生最好的直观教育。任课教师除了不断地加强学习礼仪理论知识外,还要注意加强自身的训练,注意以自身良好的礼仪修养感染学生。平时注意自己的仪态,以端庄得体的举止、亲切流畅的语言,真诚高雅的微笑、丰富的社会阅历,敬业精神,较强的社交能力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喜欢老师,羡慕老师,并以老师为楷模,激发学生爱礼、学礼、用礼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2.1.2让成功者现身说法。主要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搞一些形象教育。请一些先进青年(最好是本行业、本专业的先进典型)现身说法也可以请一些年长的先进人物讲讲在青年时期树立崇高的思想品德对人生所起的作用或注重礼仪所取得的成功的实例。

2.1.3借助先进的教学设备丰富上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礼仪课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观看如《商务礼仪规范演示》、《节目主持人自我介绍》等影视片,加以投影适量的礼仪规范的图片,通过图、文、声、像等手段,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把抽象的理论变成具体的形象,使学生接受到直观、生动的教育,则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

2.2引导学生自我训练,适f对组织模拟教学

2.2.1语言模拟实训法。生活离不开语言人们每天都要用语言与各种人进行交流,语言是信息沟通的桥梁,是思想感情交流的工具。语言作为一种表达方式,能随着时间、场合、对象的不同,随着音调抑扬顿挫的变化,表达出各种各样的信息和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因此,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正确运用语言、遵守语占的规范成为社交礼仪的一项重要内容。可将学生以寝室为单位分成几个小组,按照坐、立、行等基本操作标准进行模拟训练,并且在课堂之余回到寝室时也能经常性地进行模拟训练,让学生互相之间指出各自存在的不够规范的动作。这样一来,学生们通过经常性的肢体语言模拟训练之后,便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2.2.2演练模拟实训法。礼仪课理论上通俗易懂,实践上贴近生活,是这门课的一大特色。这个特色决定了社交礼仪课的教学不能死搬教条、按部就班,而要生动活泼、风趣幽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只有把学生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才能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浓厚。演练模拟实训法可以分为实情演练模拟实训法和音像演练模拟实训法两种。实情演练模拟实训法就是由老师提出演练内容,然后由学生来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并加以模拟实际操作的训练方法。音像演练模拟实训法就是通过音像的形式生动、具体地再现相应的礼仪,然后学生对照着音像上的演示进行模拟操作训练的方法。同学们边看边练,如果有没学会的步骤还可以通过重放光碟,多次进行模拟操作练,直到学会为止,这样印象非常深刻。

2.2.3角色模拟实训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掌握实用礼仪的知识,可将礼仪课程中的有关内容,通过角色扮演法,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关键之处在于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角色模拟,而作为教师,便是要为学生做好角色设计。角色设计是教师充分发挥组织、指导作用的重要环节,根据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出各个角色,而且还应设计出每个角色的背景和将要面临的问题,以便达到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的教学目的。

社交礼仪的内涵范文第4篇

学习文明礼仪心得体会1   经过这次礼仪实训,才知道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在商业活动中是如此的重要,才知道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中蕴含了如此多的东西,也才知道礼仪一词所涵盖的文化跟修养!

  我们首先学习了礼仪的概念,以及礼仪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课堂中还不时有同学的演习,老师的示范,听来也容易接受,更可以根据所学习的礼仪知识来衡量自己!因为一个人的底蕴跟内涵并不是很容易就可以被别人发现的,所以我们需要礼仪,这扇展示自己的窗户,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一个随时都在推销自己的商业化年代,我们更需要标准专业的礼仪!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对于我们学习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而言,礼仪是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学问,或者说是一门技能,市场营销就是要跟消费者跟客户打交道,要想别人接受你的产品,就必须要让消费者跟客户接受你这个人,这样才会对你的公司跟产品产生最初的好印象!

  然而礼仪就是人与人沟通中所必须的诚意,尊重!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礼仪都没有,又有谁能够接受的了他,更别提跟这种粗鲁的人合作做生意了!对于商务礼仪的训练,我觉的并不是整夜睡木板,整天靠墙站就可以了的!一个人的礼仪品行首先是由内而生的,如果一味的重视给人的感觉但是确实没有内涵与内在的修养又何尝不是在自欺欺人人,而且还欺人欺的那么的辛苦!所以修身当从修心而起,一个真正有内涵有修养的人严格要求自己来也必定不是难事!而修心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书!

  实训期间,本班同学借多媒体教室放了部美国大片——《杀手代号47》,说这个当然不是鼓励大家都去当杀手,只是男主角的走路姿势真的是很标准,不信可以去看看,应该说去学学。那样的'姿势绝对符合商务礼仪的标准,而且我觉的电影里的东西更加容易模仿,因为毕竟那也是一种文化!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实训,也不知道实训总结该怎么写,就随便说了些自己的感受与看法!而且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按照商务礼仪中的准则去要求自己!

学习文明礼仪心得体会2

  交礼仪是一种无声的人际交往语言,它不仅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涵养、教养和素质水平,而且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它是我们个人发展、事业进步的需要,是社会时代的需要,是一门必修课,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社交礼仪。

  社交礼仪使我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使我的身心健康。

  任何社会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社会生活越社会化,人们也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

  作为一名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每个人都非常渴望获得真正的友谊,进而更多的情感交流。现在的大学生都远离父母,过着集体生活,与别人处在平等位置,以前那种对父母的依赖已经不存在。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并在交往中获得友谊,是适应大学生活环境的需要,是发展成"独立"的人的需要,也是我们成功走上社会的需要。事实上,在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渴望友谊和情感交流是大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

  所以,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帮助我掌握交际技巧,积累交流经验,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接近,使他们觉得我是熟悉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因此我们之间建立真挚深厚的友情。

  事实表明,在日常生活中,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自信和自尊,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烦恼,宣泄愤怒,压抑和痛苦,减少孤独,寂寞,空虚。这些都是十分有益于我们身心健康,而且也会使我们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即使产生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排遣。

  同时,我感觉社交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我们用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去顺利地开启交际活动的大门,让我们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是形成良好社会心理氛围的主要途径,而且对我自己来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总之,学习社交礼仪知识使我受益匪浅。

  以上是以个人角度来看的。从团体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形象的主要部分。凡是较大的企业,对于礼仪都有高标准的要求,都把礼仪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与其他企业合作成功的关键,所以学习社交礼仪,不仅是时代潮流,更是提升竞争力的需要。

学习文明礼仪心得体会3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必将受用终身,因而要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老师的我就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榜样,时刻以良好的习惯以身作则,来影响幼儿、熏陶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孩子已开始懂得一些礼仪,晨间来园主动地向老师问早、问好,与家长说再见;好玩的玩具大家一起玩;排队入厕、做操,这是个良好的开端。

  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把幼儿礼仪教育贯穿幼儿园每天活动的全过程。

  礼仪教育就像清新的空气一样,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能让人心旷神怡。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培养他们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礼貌待人的文明行为举止,是当前基础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把“文明行为习惯”作为幼儿园工作的重要内容,从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入手,实施礼仪教育,引导幼儿学礼仪,讲礼仪,重礼仪。要把礼仪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的。本学期礼仪教育总结如下:

  一、把礼仪渗透在一日活动中

  1、晨间活动:我们和幼儿进行简单的礼貌用语交流,如早晚跟师生问好“早上好”“再见”。让幼儿学习礼貌用语,增强文明意识。

  2、区角游戏:在各种活动中孩子们学会相互关心、互相照顾,懂得谦让,乐于分享。

  3、进餐、盥洗:进餐时,我们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指导幼儿独立进餐,不浪费食物。吃完后能自觉地将餐具放好。对幼儿盥洗能力的培养。教育幼儿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和洗手的正确方法。

  二、形式多样的礼仪教育活动

  1、培养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刚开学时为了使小班幼儿尽快适应集体生活,我们积极开展《我爱我的幼儿园》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2、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小班幼儿因为年龄小加上父母过度爱护他们的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因此,我们针对幼儿的这些特点,从幼儿喜欢的故事儿歌切入(《洗手歌》、《穿鞋真有趣》《能干的小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幼儿独立的进餐、盥洗、整理衣服等良好的自理能力。

  三、节日中的礼仪教育

  在“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时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对他们的美好祝福,感受亲人间的爱。

  四、家园联系共同教育

社交礼仪的内涵范文第5篇

关键词:英语 语言 文化 “语文教学”

作为学习了多年英语的高中生而言,他们更多只是熟悉英语的语法和单词造句,而对于英语国家的习俗了解甚少,甚至都没有了解的意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国家的英语教学更多注重实用性,忽略文化意识方面的内容。对于任何一种语言,都需要文化的支撑,没有具有特色的文化就没有相应的语言,两者就像一对孪生儿,密不可分。独具特色的语言来源于这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习俗。所以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非常必要。如果只是单独学习语言,并没有关注这个民族的文化和习俗,那就等于建造空中楼阁,无法掌握好这门语言。笔者想就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下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语文教学”。这里所说的“语文教学”就是语言和文化的教育。英语教学属于语言教学,注定无法脱离文化教育。现在的教材对文化教育进行了一些普及,但是遗憾的是并没有得到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英文国家的习惯和文化历史,这样才能使学生克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可能换位思考,从而使英语学习更加顺利。笔者认为作为英语教师,以下几个方面的“语言”教育必不可少。

一、中西方习俗的差异

由于不同的人文背景,中西方文化差异在习俗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对于还未走入社会的学生而言,往往不太在意这些东西,但是掌握好这些东西,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英语的形成,进而推动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对于中国学生而言,了解最为广泛的便是“13”这个数字并不受西方人喜欢。中国人更加喜欢数字“8”。为什么西方人不喜欢“13”呢,如果教师能够展开来讲,那么学生就能了解到西方人的宗教观念,也会意识到宗教对于英语的深远影响。有的教师表示如果学生能理解宗教和英语的关系,那么学习英语就会事半功倍。

二、词汇内涵的差异

和中国的成语一样,英语词汇背后也有自己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往往直接看单词表面意思并不能理解它的真实含义。这对中国学生而言也是一个学习难点,经常有学生抱怨为什么英国人说话不能直接说呢,这个学生就没有理解英语背后的“语文”,也体现了教师英语教学中“语文教学”的缺乏。如果教师能在英语教学中稍微讲讲单词背后的故事、字句背后的历史,学生掌握起来就更加容易,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英语的内涵所在。

三、称呼语的差异

中国为礼仪之邦。对于称呼细分至极,作为中国人习以为常,但是对于外国人很难理解。相反而言,外国人的称呼区别较为模糊,学生也常常表示不理解,甚至著名的笑话就来自于英国人姐姐妹妹都使用一个单词。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指出中西方在长幼观念的不同,那么学生就不会存在这个疑问,也不会因为称呼闹出笑话。如果教师能再深入解读中西方称呼不同的背后内涵,如礼教观念、平等观念、历史发展……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称呼的用法,理解某些英语词汇的内涵。

四、社交礼仪的不同

与称呼细分不同,中国人礼仪观念随着时展渐渐淡化,尽管这些年在倡导,但是和西方比较,依然存在很大的不同。比如,西方人见面拥抱、中国人是不可能做到的。再如家庭里,一般来说中国人很少和父母说谢谢,和孩子说谢谢,认为说了这些反而生分了,关系越是密切,社交礼仪观念越是单薄。西方人不同,无论是谁都遵守一定的社交礼仪。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给学生讲授这方面的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普及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西方的社交礼仪,进而使学生在英语口语交际方面减少差错。如果有条件,教师可以播放金正昆社交礼仪的讲课录像,对学生还是很有帮助的。

五、寒暄的差异

中国人喜欢热闹,喜欢和人交往,所以即使初次见面,也可能会直接问到对方一些隐私的话题,比如工资啊家庭啊年龄啊。我们并没有觉得特别尴尬,甚至会觉得对方很热情。但是对于西方人而言,隐私是不能涉及的,即使多年认识,也很少谈到工资啊年龄啊之类的,如果碰到刨根问底的人,西方人可能起身离去。有教师认为现在的学生受西方影响较深,这方面就不需要多讲。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尽管现在的学生意识到西方对于隐私的尊重,但是依然深受自身传统影响,常常聊几句就直奔对方隐私还毫不知情,最后双方不欢而散。就这个方面而言,教师依然需要在日常教学中点到这些东西,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内化为自己的意识。

六、语法差异

尽管是高中生了,但是很多学生依然没有形成英语语感,尤其是英语语法和中国语法的不同。笔者认为背后体现的恰恰是英语教学中的“语文教学”缺失。学生学习了多年英语,依然习惯用汉语思维来解读英语,英语水平怎能得到长足进步呢?以汉语表达转折关系和因果关系的词语为例,汉语中习惯“虽然――但是”“因为――所以”“由于――所以”……两个关联词必须同时存在方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但是英语中只要使用一个关联词就可以解决问题。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进行知识迁移来说明二者不同,那么学生往往用习惯的汉语思维来使用英语,领悟不了英语的内涵。

七、书信书写方式的不同

这个方面不需要多说,因为是考试的重点,每位教师都讲了无数遍,学生掌握的也较好,笔者只是有一个建议,如果教师在讲中西方书信书写方式不同时,能稍微介绍一些不同的原因,尤其是背后不同的文化内涵,那么学生掌握得会更好,也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英语国家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