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第1篇

摘要弗兰茨・卡夫卡被后世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大师,他在1912年秋所著短篇小说《变形记》,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本文由典型作家的典型作品出发,对《变形记》中的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特征作以分析与解读,以期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西方社会的现实矛盾,探索现代派作家为表现繁复多姿的社会内容而创新的艺术技巧,从而提升我们自身的文艺创作水平。

关键词:卡夫卡 《变形记》 现代派文学 特征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关于西方现代派文学、卡夫卡和《变形记》

西方现代派文学是与西方传统文学相对而言的一种具有特殊思想倾向和艺术方法的文学,它标志着西方尤其是欧美文学在文学观念、创作和表现技法上的突破和创新。现代派文学诞生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阶段,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包括西方现代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在内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均对其影响颇深。作为一个异常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现代派文学具有很大的包容性,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未来主义、存在主义、“意识流”、“黑色幽默”、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等,都可归属在旗下。相对于传统文学的表现手法,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法包括自由联想、象征手法、戏剧性叙述法、时空蒙太奇、内省独白、自由诗体、意识流、梦幻与荒诞手法等多种艺术手法,在深度和广度等方面都做诸多大胆的增强与超越。

弗兰茨・卡夫卡(Franz・Kafka,1883-1924)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重要奠基人,堪称可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论的当代第一人。《变形记》是其代表作品。若想了解西方现代派文学,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反复阅读《变形记》开始。

作为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名篇,《变形记》在西方现代文学史上享有盛誉。它是卡夫卡作品中最早被译介给中文读者的,也最为中文读者接受和推崇,当然对之进行的分析和评论也为数最多。而给人印象最深地莫过于小说震撼性的开场: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成了一只巨大的大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得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变形记》讲述的便是在这个巨大灾难降临后直至主人公格里高尔在孤独中死去的悲喜剧。荒诞、虚妄的剧情,细腻真实的描写,使这篇作品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人类的生活状态和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的异化现象。格里高尔的离去,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脆弱、勉强和虚假的社会中存在的人们来说,提出了“人们是否活着,还是已经死去”的问题。作品本身的特质,对于试图解读它的人提供了丰富而多样的可能性,而对于《变形记》深厚无尽的主旨,几十年来众说纷纭,研究的热情从未熄灭,当然这并不是本文的着眼所在。

二 《变形记》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历史特征

卡夫卡研究者们历来将卡夫卡视为具有高度原创精神的作家,但任何创造都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即使对于像卡夫卡这样能够通过巧妙艺术构思和独步文坛的框架结构达到形式和内容都突破前人水平的文学大师来说,拓展自己的文学天空也必须走借鉴甚至“模仿”这样一条文学传统道路。

通过对《变形记》的个案考察,我们可以分析出卡夫卡受19世纪初期德国浪漫主义和19世纪中后期俄国、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影响颇深。从霍夫曼、狄更斯、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学大师那里借鉴来的意象和汲取的文学营养,加之家庭生活和时代精神所赋予的敏感、孤僻气质,还有个人的想象力和过人悟性,使卡夫卡的作品在新的创作道路上,迸发着令现代作家咋舌的艺术魅力。

从这个角度我们再观察西方现代派文学会发现,文艺学界习惯将现实主义文学作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对立面进行考察和比较,即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比较。现实中,现代派所运用的诸多表现手法的确为传统文学所没有,更加“离经叛道”的是他们的文学观念。很多现代派作家与理论家也均将自己与现实主义划清界限。如俄国诗人巴尔蒙特曾言:

“现实主义者永远是单纯的观察者,象征主义则永远是思想。……每个即使最小的象征主义者,也要比每一个即使最大的现实主义者年长。这一个还在作物质的奴隶,那一个已进入理想的境界。”

以上理论突出表现了现代派文学对于传统的创作方法和表现形式主观上的极端反抗。

但客观上,现代派文学作为艺术门类之一,也与现实主义一样反应和表现着一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的现实,这是它赖以存在的不可否认的基础。现代派文学真正的成就,并不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做到了“反现实主义”,更不是多么无视社会现实,恰恰相反,决定现代派文学存在和繁荣的根基正在于现代主义文学对于平常被现实主义所忽略的、不能照顾的社会现象和心理活动的关照,并竭尽全力地捕捉和探索。如果在此非要概括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不同,只能说现代主义侧重于对“假恶丑”的揭示,而不是对“真善美”作表面文章,现代派作家孜孜以求地以新颖的艺术形式来呈现他们对现实的真切感受和理解,只不过是因前人的社会现实使他们不得不运用怪诞、变形、象征、反讽等大胆创新和奇特的手法罢了。

纵观现代派文学的历史,从19世纪唯美主义、自然主义开始的萌动酝酿,到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意识流文学的确立,再到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和黑色幽默等的发展,整个历程都可以寻到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相联系的踪迹。

作为现代派文学中最有影响力的创作之一,卡夫卡的作品对西方现代流派均存在或多或少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甚至是主动的。这恰恰是由于卡夫卡作品中对社会现实进行的犀利批判。现实社会的荒诞、人存在的原罪感、社会重压之下的人的异化等现象,都是人的痛楚的现实来源。而包括卡夫卡及其《变形记》在内的现代派文学,则是现代西方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可以说,现代主义的标新立异的创作绝非偶然,更离不开现实。

三 《变形记》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思想特征

奥地利学者瓦尔特・H・索克尔在《反抗与惩罚》中对《变形记》定语为“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变形本身,是对异化的逃避和反抗,但最终的结果是受到惩罚而失败”。关于《变形记》反映的是人的异化想象,而主人公因为找不到摆脱异化的通路而悲惨死去的思想,在众多的评论中声音较为统一。“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这种困境以观点来解释,即当人作为本质特征的自由劳动因为私有制和劳动分工导致异化后,人的强制劳动对于人本身来说成为异己的和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反过来操纵和驱使人,由此人的智力、体力、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一切潜在可能性被彻底扼杀。《变形记》以文学作品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马克思在其哲学著作中阐述的劳动异化理论,不仅如此,由于对非人的形象、具象的生活与丰富的人性的精妙描摹,文学作品又呈现出哲学、史学和宗教著作中不易展现的思想。格里高尔极其厌恶自己的工作,他的工作,不是他“自由自觉”的劳动,而是强制性劳动,是为家庭物质生活的一种手段。长期以来,他一直处于担负家庭经济生活责任和个人愿望的相互矛盾中。为了替父母还债,他不得不压抑自己想摆脱这种强制性劳动的愿望和对自由的向往,劳动成为压抑个性、驱使他异化的力量。于是,格里高尔心中这些平日被家庭责任感所压抑的愿望, 终于导致了身体的变形,推动他最后以死亡来从精神上摆脱异化状态。

人的异化是现代派文学极为关注的问题,现代派文学思想所具有的多种思想特征均由此生发而来。官僚体制和群体文化全面操控人的行为甚至思想,在畸形发展的社会中,人的思想也由此产生许多负面倾向,如危机意识、存在荒诞观念、人类个体的绝对孤独感、神秘主义与悲观主义等等。而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的关系的现实矛盾,人类的精神创伤以各种新颖的形式则被复制到现代派文学的作品之中。

四 《变形记》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艺术和审美特征

“变形”是非常古老和原始的艺术思维方式和艺术表现方式。《变形记》中的主人公格里高尔被卡夫卡进行了生理变化而心理不变的艺术处理,他虽然披着甲虫的硬壳却仍拥有着人的感觉、意识和思维。小说开篇时设定的这个命定式的人物情境具有卡夫卡式的典型印记,随后展开的亦是如梦如幻的情节。有人评价卡夫卡的作品“现实与梦幻之间没有根本的对立,没有明显的过渡,甚至泯灭了界线,完全结合成一个整体了。在这里,虚幻中有现实,现实里可见虚幻,幻象变成了现实的、物质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与现实难解难分了”。通过构造新颖诡异的情节、对生活场景地的真切描绘和对不同角色性格和行为的入骨刻画,加上文中处处所在的具有象征意味的意象,最终成就了这篇寓言式的具有丰富多样的内涵的经典著作。在《变形记》中,我们可以感受存在主义者存在的痛楚,可以体会灰暗和讥讽的黑色幽默,可以将超现实主义的弗氏精神分析对号入座,可以找寻内心独白、意识流技巧、梦幻和荒诞等各现代派文学流派的惯用手法的影踪。

现代派文学有其西方现代哲学作为思想基础,包括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都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现代派文学所表现的总体的艺术特征也是特定的历史文化的反映。归根结底,现代西方社会的内在矛盾所导致的精神危机直接催生了现代派文学,也同时决定了现代派文学注重人物内心意识尤其是潜意识的心理描写、广泛应用象征和怪诞的手法,并在文学形式上不断求新求变,不拘一格的艺术特征。

一方面,现代主义的文学思潮不断衍生新的支派并不断探索新的艺术道路;另一方面,在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对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审美系统建构起来,成为西方现代审美文化的重要模式:首先是审美内容的内倾性,例如《变形记》中的超越时空限制,混淆人与动物的视听,意在挖掘和展示格里高尔凄楚的内心世界,从内心去表现这个悲剧角色的抗争过程。现代派作家小说的主题总是围绕着西方现代人的迷茫和危机感。痛苦作为卡夫卡的创作源泉,一直陪伴他走完创作生涯和人生历程;其次,是在审美形式方面追求新、奇、特的抽象意象表现。《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这个骇人的大甲虫便成为人的绝对孤独的象征性意象;第三,是在审美效果方面追逐荒诞与离奇的审美感受。卡夫卡之后的现代派作家在这个方面渐行渐远,在他们眼中,世界是丑恶的、突兀的,由于对立和不和谐,审丑的任务由现代派作家承担起来,荒诞的不合理、不正常把现实的本质的不合理、不正常演绎到了极致,甚至一切因素都已混乱到无序的地步,人类也不能成为例外,挣扎变得没有任何希望和意义。

作为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宝贵而独特的文化遗产,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成就、局限和问题彼此纠缠,我们须梳理辨识其精华与糟粕,对于其所表现的现代西方社会的危机意识和变革意识,心理现实主义,艺术方法的创新,优秀的文艺观点都要积极借鉴,而对其局限性要有清醒的认识并加以克服,从而使之能为我们服务。

参考文献:

[1] 索克尔:《反抗与惩罚》,叶庭芳编:《论卡夫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 林骧华:《西方现代派文学评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 卡夫卡:《卡夫卡日记书信选译》,《外国文艺》,1986年第1期。

[4] 陈慧:《西方现代派文学简论》,花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5] 叶庭芳主编:《卡夫卡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 刘象愚选编:《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

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第2篇

摘要:高尔斯华绥是在传统派和现代派之间开始自己的创作的。高尔斯华绥明显地靠近传统派,但他不可避免地,甚至不自觉地受到现代派的影响。事实上,高尔斯华绥的作品已经开始表现出传统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融合了。本文认为,不能因为高尔斯华绥更多地继承了传统,就把他简单地归入“传统现实主义派”。应该看到,高尔斯华绥的创作是在一种特殊的环境下进行的,他的创作具有革新意义。

关键紫:高尔斯华绥 传统派 现代派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2-0035-02

二十世纪英国文学中。约翰・高尔斯华绥(JohnGalsworthy,1867―1933)是一位颇负盛誉的著名作家,193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代表作《福尔赛世家》三部曲已经成为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作品。但是,随着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似乎就不再是人们唯一注重的重要流派,因此,像高尔斯华绥这样的继承了传统的作家,也因冠以“传统派”而在当时不太时髦。

二十世纪最初几年登上文坛的高尔斯华绥,身后是批判现实主义传统派,前面是打到一切传统的现代派。高尔斯华绥的创作正是在两者之间开始的。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法国的现实主义文学中自然主义倾向日渐严重,英国的现实主义也正面临着考验。各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相继而起,传统文学受到巨大冲击。在传统派和现代派之间,高尔斯华绥明显地靠近传统派,但他不可避免地、甚至不自觉地受到现代派的影响。事实上,高尔斯华绥的作品已经开始表现出传统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融合了。本文认为,不能因为高尔斯华绥更多地继承了传统,就把他简单地归入“传统现实主义派”。应该看到,高尔斯华绥的创作是在一种特殊的环境下进行的,他的创作具有革新意义。本文将从高尔斯华绥对传统派和现代派的态度出发,结合他的小说创作,侧重从小说艺术的角度来探讨他创作的革新意义。

高尔斯华绥的创作继承了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但是,由于他和上一世纪传统派作家们所处时代不同,由于他的个人经历和兴趣的不同,使他在继承和维护传统的同时,也发展和改造这种传统。高尔斯华绥的贡献,在于通过对传统文学的发展和改造,使现实主义文学过渡到一个新的特殊阶段。

高尔斯华绥的早期创作明显地师法了欧洲的现实主义文学名家。他把屠格涅夫、莫泊桑、托尔斯泰等文学大师当作自己学习的楷模,他借鉴他们作品的情节,模仿他们的小说技巧。《洛宾别墅》就是这种模仿的代表产物。高尔斯华绥极力主张用现实主义振兴英国文坛。他认为作家应该把“真正的生活作为自己艺术的题材”,而且提出反映生活本质的要求。他的创作真是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实践。他的代表作《福尔赛世家》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较为深刻地揭示了以“占有意识”为主要特征的特定时期的典型性格,对英国社会的某些本质方面进行了真实反映。

但是,高尔斯华绥的创作与传统现实主义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他小说创作的主要成就,是以《福尔赛世家》为代表的一系列家族小说。这些作品大体上有一些共同之处,即注重情节的有始有终、人物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这些写作方法,看起来无疑是被二十世纪作家们所否定的“史诗的写法”。但是,这些作品却有不可忽视的新的特点。首先,小说的情节虽然比较完整,但却不是单条线的从头到尾的平铺直叙,而是趋向多层次的故事结构。许多事件虽不曾跨越作品中的时空界限,却也暗地里纵横交织、同时并进。《福尔赛世家》写福氏家族几房人的活动,内容本身就为复杂的故事结构创造了条件。在小说中,福家各房人的行动,诸如房子的修建、情人的幽会、婚丧嫁娶等等,都不是按一条线索发展的,作家展示的是一个大的横截面,许多事件都处在互相交错的共时结构之中。这种类似横断面的结构,有时不限于作品本身,而且还和现实中的某些事件发生共时关系:索米斯企图重新占有伊琳,和英国开始侵占波尔前后只相差几天;老詹姆斯之死、荚雷诞生和维多利亚女王之死恰好也是同时并发;……这种和横向的共时性,不仅打破了一目了然的平铺直叙,而且使作品容量增大,层次丰富、富于象征意义和现实感。这和狄更斯式的写人的奋斗史或苦难史的方法,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高尔斯华绥的小说中也已经开始出现带有隐喻性的象征人物。伊琳和波辛尼,分别象征与私有制对抗的“美”和“艺术”(《世家》);丁尼和克莱尔象征着新时代贵族阶级的理想(《一章的结尾》)。象征人物的出现,自然意味着作者倾向性的逐渐隐蔽。高尔斯华绥笔下虽然还常有传统小说中作者“代言人”的形象出现,但在揭示整部作品主旨的时候,作者却大多采用隐喻和暗示,注意情节的多重含义。福尔赛家族彻底灭亡的时候,作为“福尔赛精神”主要代表的索米斯,在名画燃起的大火中为了抢救女儿而被烧死。索米斯已由把人当成财产来“占有”向“尊重人”、“爱护人”转化,由自私的“索取”向无私的“给予”转化,甚至为此送掉了性命。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尔斯华绥在继承传统现实主义的同时,也使这一传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高尔斯华绥的现实主义是能够包容各种技巧的现实主义、是更多地带有象征和隐喻的现实主义,也是在二十世纪新环境下没有自然主义倾向的现实主义。这种现实主义指导下创作的作品,已经具备了“二十世纪小说”的某些特征,但他们决不属于现代派作品。为了弄清高尔斯华绥和现代派的关系,还需将他对现代派的态度和他的作品与现代派作品的异同作一综合探讨。

高尔斯华绥的小说明显不是现代派作品。通过以下分析我们将看到,他只不过是受到现代派的某些思想影响和借鉴了一些表现技巧而已。这种对现代主义的借鉴本身,并不一定是革新,因为在高尔斯华绥小说中表现出来的现代派特征,在现代主义作家手中早已体现得更为充分。高尔斯华绥的革新,在于把所吸收的东西融化在他所继承的传统之中。

和现代派作家们共同生活在二十世纪英国的高尔斯华绥,目睹着同样的社会变革和没落现象。如果说现代派是西方垄断瓷本主义现实的产物,是战后危机意识和颓废情绪在文学中的反映。那么高尔斯华绥为什么没有走上现代派道路,并十分鄙视现代派文学呢?这只有从他个人经历等方面寻找原因。高尔斯华绥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各生活了三十三个年头,但他的思想形成期却大部分是在维多利亚时代度过的。他出身于一个富有的中产阶级家庭,感到十分幸福;一战给他的心灵带来重大的创伤,他和现代派作家一样,看到了英国社会危机四伏的现状,但他并不像现代派作家那样迷惘、悲观。面对战后百废待兴的局面,他只感到今不如昔,期望着繁荣的再现,而并无摧毁一切,否定一切的不满。这种个人经历和兴趣的不同,是高尔斯华绥摒弃现代派文学的主要原因。

但是,高尔斯华绥却继承了现代派的技巧。如果可以把象征、意识流和荒诞视为现代派最突出的艺术特征的话,那么,高尔斯华绥的小说除没有明显的荒诞外,其他两方面的特点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在作品当中。

高尔斯华绥的小说采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在他的小说中,既有凭感觉和印象表现对象和景物(《残夏》),更有象征人物和象征对应的共时结构;他用“白猿”古画象征当代资产阶级空虚的内心世界,用“天鹅曲”象征彻底灭亡的福尔赛家族,有时整部作品都有象征意义。值得一提的是,高尔斯华绥所使用的象征,既不晦涩难懂,也不荒诞可笑,这是和现代派作家的象征的主要区别,但是他小说中这种象征色彩之浓厚,则是传统现实主义作品中所不曾有过的。

高尔斯华绥在心理描写上的成功,也主要是他借鉴了现代派技巧的结果。他在《觉醒》中描写八岁的乔恩依恋母亲伊琳的那种绵绵情感就明显受到弗洛伊德“恋母情结”的影响。高尔斯华绥在他的作品中,长长用到“无意识”一词,说明他已注意到人的无意识的存在。他常常描写人的无意识联想和思绪,注重人的心理活动的流动性。高尔斯华绥的心理描写多采用“间接内心独自”的形式,与现代派作家心理描写的方法有许多相似之处。这种手法是纯第三人称的心理描写向意识流式心理描写的过渡,它既不同于传统派的无声语言,也不同于现代派只写潜意识随意流动的方法,而是两种表现手法融合、改造的结果。

高尔斯华绥吸收了现代派的表现技巧,但却经过了自己的理解和改造,扬弃了现代派杂乱无章、只重形式的东西,最后运用在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当中。这种借鉴和融合无疑表现出高尔斯华绥的革新精神。

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第3篇

引言

21世纪外国文学还依然采用艺术方式,在对历史进程的审视和追寻过程中表现尤为明显。作家不仅在感悟人类文明智慧,同时又对人类文明持怀疑态度,或者是进行正面渲染。作家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在叙事、审美、呈现方式以及行为品格方面也有所差异,对于全球化进行,他们或是积极参与,或是正面批判,在继承上个世纪优秀文学的同时不断展现新的自我。国外文学作品大多描述了国外作家对自己心目中理想生活的追求,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社会生活黑暗面的抨击。

一、21世纪外国文学研究现状

21世纪以来外国文学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有关外国文学的研究越来越多。很多外国文学研究学者意识到,不同的立场和意识形态,观点也不相同。因此,当下研究外国文学的主要趋势是透过不同的视点审视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最近几年,人们广泛关注文学伦理学和环境生态学批评结合、相关概念以及批评视角的运用。很多外国文学研究学者将理论在文学作品中加以运用,延伸理论的同时利用文学作品批判外国文学。在新世纪外国文学作品创作中,很多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文学作品跨国、跨文化现象表现很突出,各种新型文学命题层数不穷,在丰富了跨国界理论内涵的同时也拓宽了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研究视野。最近的十多年,跨国界理论研究获得了快速发展,并且在外国文学批评中已经成为热点,与此同时当代外国文学作品研究学者的人文关怀和探索进取精神,也同时热点问题体现出来。积极关注热点问题,对当前外国文学的最新发展趋势进行有效把握,在帮助我国读者多角度、全方位了解新世纪外国文学作品以及作家的同时,还有利于促进文学批评健康发展。

二、二十一世纪外国文学发展的方向

21世纪文学创作仍在继续,但是一些外国文学家的创作倾向早已发生了变化,其创作倾向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回归现实主义

上个世纪西方文学经历了由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转变,出现了明显的分裂和变化,甚至于说表现得有些沉默。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往日的影响力不复存在,昔日负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似乎也被历史潮流所掩盖,永久地封存在了读者和作家的心中,很多外国文学作家在创作作品过程中开始回归现实主义,但是此时的现实主义已经完全区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

法国文坛中现代派文学虽然在上个世纪风靡一时,但是受到现实主义思潮影响,最终还是没有逃过衰败。20世纪的法国现代派文学虽然一度风行,最终还是没有逃脱衰败的下场,然而现实主义文学却不相同,非但没有衰败,反而显示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比如英国当代小说家约翰・巴恩斯的著作《福楼拜的鹦鹉》和《一部十章半的世界史》就是非常具有现实主义文学色彩的文学作品,这两部作品是20世纪80年代比较有影响力的作品,之后他在1992年又发表了《豪猪》叙述巨作,该作品中描述的是20世纪80年代东欧剧变背景下某国前总统彼德汉诺夫受审的过程,该部作品政治色彩十分浓郁,突出特点是作品叙述手法现实主义很强,很多美国当代著名后现代作家对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态度十分鲜明,都持肯定态度。现实主义文学强大的生命力展示出来,纵观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全局,其在本世纪的发展会更加完善,会带给我们更多、更优秀的文学作品,大家共同期待。

(二)重返道德关怀

外国文学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开始发生变化,人们的社会生活理念也开始发生转变,甚至说发生了质变,人们开始变得迷茫。但是社会发展不会因为人的迷茫而停止,随心所欲思想并没有像后现代主义所预料的那映晌主流思想,少数随心所欲者反而成为了人们眼中的异类。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思想道德行为,通过外国文学作品表现出来则是重返道德关怀。比如,法国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价值,在这种思维格局下60年代出现了人文主义作品,至此本世纪文学作品创作思想开始萌芽,21世纪以后此种创作思想更加突出,并且逐渐成为主流。比如英国著名的理论学家在2003年出版的作品《理论之后》一书中指出:“结构和后结构主义、以及其它类型的主义”已经风光不再,道德问题在种种“主义”解构之后被提上了新的议事日程。该作品中有一张单独解释道德问题。人们经历了很多主义学说,之后,又将一个古老的话题一传统道德观念重新提出,并加以审视。在很长一段时间,国外的文学和理论家不屑于提出这一话题,通常情况下,持有的是回避态度。原因在于他们认为这一话题不仅不讲情面,而且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也有人反对他们的这一观点,认为我们身边就存在者道德,并且在我们内心深处。

(三)走向多元性

上个世纪的外国文学作品就开始呈现出多元性特征。多元性作品存在的基础是与绝对主义相对立的相对主义的存在。多元主义的存在打破了各种苛刻条件的限制,各种思想可以平等进行交流,不同的思想观念有了足够的空间进行充分诠释,有效避免了思想的封闭。比如美国著名当代华裔作家汤婷婷在1989年出版的《孙行者》一书现实主义色彩很强,作品中在加州土生土长的华裔青年被他刻画得淋漓尽致,该部作品主要描述的是美国华裔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从这一点来讲小说作品既具有现实主义,又带着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上个世纪末期,人们开始共同攻击西方文化的绝对主义,外国很多作家开始探索新的创作理念。此时,全世界的文学创作观念站在新的起跑点上,人类文化也开始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人们开始真正关注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现代艺术作家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可以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创作理念,使创作的作品真正凸显自己的个性,促使文学作品真正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比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融合和发展。

(四)图像转向

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了电子时代,人们欣赏文学作品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开始由看书时代过渡到看图时代。

比如所有的元素都可以融入到一部作品当中,将文字、图像和声音进行有机结合,创作的作品远优于《特里斯坦》,大多数作品中融入了很多现实主义成分,体现了技术上的进步,更体现了人们对现实主义的追求,人们为了深入体会现实主义,通常会购买各种音像作品,人们的感官得到了全面利用。千百年来流传的文字文化开始被图像文化所取代,人们的文化也有了很大发展,由单纯阅读向观看转变。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图像转向。人类的文化,简单总结一下,大体经过了:语言、文字和垫子文化这三个发展阶段。在电子文化不断普及的情况下,我们日常生活中开始涌现出了大量的网络、动漫和影视文学。S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读者开始进入快速阅读时代,单一的文字写作和发表言论等表达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为了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在文字写作和言论的基础上产生了图像,其作为一种新型的表达方式,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对21世纪外国文学未来发展的展望

上个世纪末开始世界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全球化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冷战结束之后,世界上不同国家商业集团的敌对关系开始得到化解,逐渐转变成为商业和金融伙伴关系,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开始日益增多,开始相互依存,有效融合,走向一体化。在现代交通方式改变的基础上,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想方式也开始发生改变,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消除了民族和国家的边界。随着互联网和传媒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认知方式和结构组织开始发生变化,新一代年轻人的写作、出版和阅读方式也开始发生改变。电脑网络小说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作品,即便不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最高表达境界,也会成为晚期资本主义的最高文学表达方式。电脑网络小说易于被人们所接受,当代技术的疏离状态得以转变,不仅如此,电脑网络小说还可以反思自身所造成的习惯的陌生性。人们借助了互联网可以及时了解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发生的新鲜事情,并且与世界任何地方的人们进行交流,电脑屏幕上可以呈现出世界上的一切。

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第4篇

作为世界文学高峰的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其高峰价值既不是仅就单一的现实主义文学而言,也不是仅就19世纪单一时段而言,而是就整体的世界文学而言。例如托尔斯泰,正如王安忆所说,托尔斯泰就不是靠特征性取胜的,特征性在他这里甚至不是特别重要的,他靠的是高度。“托尔斯泰永远不怕别人模仿他,也不用怕别人挤了他的地盘,因为他超出地面,站在高处。”托尔斯泰的高处应该是他的作品在情感和精神境界上达到的高度。这种高度永远和作家个人的灵魂质量捆绑在一起,这就是托尔斯泰不怕模仿的原因。托尔斯泰是位很不“惟我”的人,他有这种心肠:看到穷苦人无衣御寒,他会因为自己多有一套衣服而感到耻辱。你模仿《复活》,你就必须让自己变得有托尔斯泰那样博大的悲悯情怀,这绝对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的改变。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不是只有托尔斯泰一处高峰,而是高峰林立,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理、契诃夫等都是高峰。

俄罗斯文学的高峰品质,首先在于它是具有伟大而崇高的伦理境界的文学。它是一种充满着肯定性人性内涵和积极情感力量的文学,作家对自己笔下的诸种人物、对读者总是表现出一种健康而温暖的道德情感来。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当然不乏批判意识,不乏尖锐和深刻,但更重要的是这种文学同时不乏感人的人间情怀,不乏真诚的人类之爱。在社会阴暗、人性弱点面前,俄罗斯作家并不丧失对人的理想和信心。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作家日记》里就这样说:“人们不是仅仅由无赖构成的;也有真正的圣人――这是怎样的圣人啊!他们自己是光芒四射的,并且为我们所有的人照亮了道路!”陀思妥耶夫斯基当然并不认为人生来就是天使,相反,他似乎更倾向于认为罪和恶总是缠绕着人的灵魂,是人必须与之周旋、搏斗的消极力量,而且正是在这种惊心动魄的较量过程中,人展示了自己的精神的丰富和伟大。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基本主题,《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都力图昭示这一点。

而在我们当代文坛,道德的处境是最不妙的。早就有口号:“道德是文学自设的陷阱”。鄙视道德是我们一些作家标榜“先锋”、“现代”的时髦精神标签。有的就以“不用道德眼光评价书中人物”作推销自己作品的广告词。最高的道德感情是爱,是“从停止爱自己开始”的那种对“他人”的爱和同情。拒绝道德的文学,注定是缺爱的文学。“爱一不见,地狱就在眼前。”“爱并不在时间的尽头,如果它不在当下出现,便永远不会出现了。”(克里希那穆提:《爱的觉醒》第4页)在见不到爱的文学里,见得最多的就是别样的东西了。文学的根本道理与人的道理本来是一致的,人间若是不要了道德,人间怕就没有办法与“兽间”相区分了。但是最不好理解的是中国当代文坛却偏要在要不要道德这一点上,将文学划入了不准道德进入的“特区”。这只能说明,在有这种文学“特区”地方的人群里,不可救药地发生了“道德的人”和“非道德的人”的严重分裂。

显然,接近俄罗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伟大而崇高的伦理境界,是艰难的。难在这种伦理境界不是由文学技术因素形成的,而是由作家自身的灵魂质量决定的。让当下中国一些“著名作家”从灵魂上接近俄罗斯作家的精神境界,差不多需要“换魂”。

我们常常用“才气”称赞一些作家。看来,文学之“才”,主要不是技术,最要紧的还是作家的情感品质和精神走向,是他把自己的情感用在什么地方。“才气”、“才情”并提就对了,讲“气”、讲“情”,就讲到胸襟和精神品质了。一个作家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会使用什么技巧(尽管没有技巧也就没有文学),而是因为他在道德和伦理上达到了一般作家难以达到的境界。一个没有善良的情感和健康的道德境界的小说家,永远不会写出伟大的作品来。这是我们仰望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应该获有的心得。

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作家的文学写作,堪称是一种灵魂写作:以自己的灵魂作抵押书写灵魂。作家自身的精神世界深沉而宽厚,他们对人类不失望,他们对生命满怀着爱意的期待,他们懂得哪里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他们有资格、有能力、有热情用文学为人类建构安妥灵魂的精神世界。灵魂写作绝对是重在书写人物命运、塑造各类人物形象的写作,通过这种写作呈现人的心灵之旅、精神搏斗,成长和堕落、忏悔和救赎。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就是以塑造出富有灵魂呈现意义的典型人物形象,来作为自身存在的坚实标识的。没有了醒目的典型人物,差不多就等于没有这种文学。典型人物,是这种文学不可动摇的核心精神图景。文学就是用这种高品级的虚构的文学形象,把本来没有行迹的人的精神世界打扮得有了行迹,变得“实在”和具体起来,可以供现实生命通过文学阅读自由地出入其间,去呼神的气息,去到其中寻找、认领或检讨自己的灵魂和精神形状。这种文学里面,现在人们经意朝文学要求的那种东西,比如意识形态宣达或批判,尖锐、深刻的社会学批评,这种那种的“叩问”、“颠覆”之类,可以是要什么有什么的,但它留在人们记忆里的,却始终是人类的心灵图画,或者说它始终是通过感性的心灵图画从情感上震撼你。这也就是说,你没有办法遮蔽它作为艺术品的审美品性,你必须首先尊它为艺术。这才是有抵抗“异化”能力的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绘画 无意识 诗性

超现实主义是一场宏大的文艺运动。首先发端于文学,而后立刻影响到了绘画、音乐、电影等诸多领域。它直接运用了弗洛伊德关于人的潜意识的心理分析学方法,试图通过艺术形式揭示人的精神世界,而这也是不同于传统艺术创作手段的全新方式。1924年,法国诗人布勒东在巴黎发表了《超现实主义宣言》。1929年,布雷东又发表了超现实主义的第二个宣言,详尽地解释了超现实主义的艺术主张。超现实主义者宣称:人的本能、梦幻、下意识领域是文艺创作的源泉。认为人的头脑活动要从逻辑与理性束缚中解放出来。理性、道德、宗教、社会以及简单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是对人的精神、对人的本质需要的一种桎梏。唯有人的无意识、梦幻和神经错乱才是人的精神的真正活动。“超现实主义”这个名词,出自法国立体派诗人纪尧姆,阿波利奈尔之手,这个词的最初含义就是寻求超乎现实之上的种种未知现象,包括人生、社会、伦理道德和精神文明诸方面。安德烈,布勒东觉得这一术语最能表达这个文艺流派的宗旨,因而得名。

现代绘画艺术的特点就是自我的出现,作为现代艺术家,其作品意图应着意于表现人的内在现象,表现生命与世界的精神背景。超现实主义画派大师们从一开始就和伟大的诗人们伴生在一起。而一些画家本身就是有语言天赋的诗人,他们或以诗的深邃入画,或以绘画作为图像描绘心中浓烈的诗,更有甚者把字母直接排成图像入画,譬如阿波利奈尔的“火焰诗”,把诗句的字母排成燃烧的心形火焰。虽然大师们的绘画风格不同,但都兼具梦幻和诗的特性,他们是上个世纪世界现代艺术史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影响深远。其代表人物有马克斯・恩斯特、米罗、保罗・克利、萨尔瓦多・达利等等。

那么,我们怎样看待超现实主义画家们作品中的诗性意识呢?

荣格在《探索无意识》中表明,把握无意识价值之关键,起决定性作用的正是意识。只有意识才能在当时的具体现实中决定形象的意味,才能认识它们此时此地对于人的意义。只有两者相互作用,无意识才能证实其价值,假如在行为中让无意识听之任之的话,就要冒其内容变得不可抗拒或显示出其消极性,破坏性一面的风险。

如果我们用这种心境来看超现实主义的偏执狂画家,西班牙的萨尔瓦多・达利的作品,我们会感到其中丰富的幻象,和无意识意象的势不可挡的力量,但我们也会认识到其中许多作品说出来的一切事物的末日的恐惧和象征。布勒东称赞达利是超现实主义运动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他童年早熟,具有过度兴奋的心理状态,后来他沉迷于早年经验的回忆,并把这些经验转移到他的画中。参加超现实主义的运动后还宣称“超现实主义就是我”。西班牙内战前六个月,达利创作了《内乱的预感》,在撒满熟扁豆的大地上,竖起一具肢体交错的很大的人体,如同充满血腥的恶梦,山河破碎,惨不忍睹。他并不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具有宣传性的抵抗、呐喊,达利只是一个旁观者。他把西班牙内战看成是性的“内乱”,是弗洛伊德自我食肉主义的一种典范。达利仔细研究了弗洛伊德的方法,借助所谓“妄想狂批判”创造了他自己的创作方法,即运用出自梦境、幻想、记忆和心理学或病理学的变形要素,创造梦幻的现实。他非常出色的理论和丰富多采的创造给超现实主义运动注入了新的思想和活力。

超现实主义画家有各不相同的背景,但他们在各自的艺术中都已具备运用幻想的经验。西班牙的胡安,米罗以儿童般的方式作画。《人投鸟一石子》(1926)是半为回忆,半为梦幻,以巨足代表人的形体。这幅油画具有一种出乎天性的自发性,一种童稚气的快乐,同时反映出画家对形和色的熟练把握。米罗非常多产,而且不断打破传统。他一度把文字引入画中,以证明他相信诗与画有相等的价值。米罗,倾向子有机抽象,抽象中又充满超现实的幻想,作品从无与伦比的复杂性到极有魅力的单纯性,从具象简化到高度抽象,从几何形到有机形,从微观到宏观,从西方传统到东方精神,从经验世界到超越世界,从原始性到现代感。米罗活跃于幻想的空间,和地球、银河、飞禽走兽、海底以及显微镜下的各种有生物玩耍嘻戏。技法变化多端,为人类贡献了了一个新奇自由的世界。

马克斯・恩斯特写道:“手术台上一台缝纫机与一把雨伞的联想,是一个由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所发现的熟悉的例子,两个不相容的因素,被置于一个对二者都不相容的平面上,是诗的最有力的引发器”。诗人保罗・克利的作品是与自然的对话,是神秘精神的最复杂的表现――时而是诗意的,时而又是超凡的,幽默和异乎寻常的观念构筑了一座从隐秘的冥府世界到人类世界之间的桥梁。他的幻想从同尘世间的结合物是对自然规律的仔细观察及对所有造物的爱。克利曾一度迷恋中国的文学艺术,尤其那些常见的大自然与孤独者之间的对话,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与其说是受到中国的影响,还不如说是对中国的再认识。在《隐士的住所》中的那所简陋的小屋,是中国山水画的风貌。不过,作品中房屋的侧面却竖有十字架,告诉我们隐士不是中国人。

在超现实主义崛起之前,与抽象的、非具象的流派并行的是另一个非理性的、梦幻的流派――达达,也以反对表现物质世界为基础。这个流派以夏加尔和德・基里科等人的梦幻类型创作为起点,在达达主义中则呈现出强烈的反艺术特征,最后成为国际超现实主义运动的一部分。纽约达达的团体的核心人物是杜尚。他曾把一个现成品,一只小便器放到展览会上,取名为《泉》,“现成品”这个概念对后来装置艺术很有影响。30年代,超现实主义支配了欧洲的文坛和画坛,二次大战期间,大多数超现实主义者都到美国避难,这为美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准备了温床。超现实主义运动到后期五六十年代带有很强的社会参与意识,一直延续到1969年,成为20世纪生命最长也最辉煌的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