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实验的实验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活动开始了,老师先告诉我们什么叫染色工艺。染色工艺就是在布上染色,在布上不好染,所以我们今天要学习一下。
老师拿来三个盒子,她给我们介绍里面的东西,里面有三个空塑料小瓶子,还有捣蒜时用的捣棒、扣子、茶杯、夹子、冰糕棍等等。
老师还告诉我们染色工艺有许多种手法,我们今天要学习扎染和夹染。老师拿出三袋颜料,分别是红、黄、蓝,她拿出小勺子挖了两勺放在小瓶子里,又倒了两厘米的水,再一晃就行了。
我们先试了试扎染,扎染就是把一张纸或是一块布折三折,像一个扇子样,然后再用皮筋扎起来,在两边扎一下,中间扎一下,然后再染色。出来的形状是条条形的,非常美丽。
我们又试了夹染,这时冰糕棍或者扣子就派上用场了,夹染就是用夹子把扣子或者冰糕棍夹起来。染色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滴太多了颜料,只能滴那么三四滴,滴多了就不好了。滴完后,让颜料在纸上或布上蔓延出来,再把用夹子夹着的冰糕棍、扣子去掉,打开看一看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做出来的手绢上面印有扣子的形状,非常漂亮。
然后,我还染了一个商标牌,因为商标牌没法折,所以我是用夹染制作的。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课程实施不仅是学生凭借书本,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知识对象化,以获得客观、精确的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接的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及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
体验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教学中,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采用多种方式,创设学习情境,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在“小舞台”中体验
歌曲、小品、游戏等都是大众喜欢的文娱形式,在思想政治课中偶尔插入歌曲、小品、游戏,能让同学们在身心放松的同时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而指导他们应怎样正确面对来自心理品格、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等方面的问题。
如:在学习“做个聪明的消费者”这一项目时就可以使用小品教学法。请几名学生表演一段购物时权益受到侵害的情景。学生一方面能将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表演出来,满足了表现欲望,另一方面又能引发思考正真正领会到要提高警惕,增强维权意识。
(二)在“漫画情境”中体验
政治教材内容抽象、枯燥,恰当地利用漫画,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力与思维能力。如讲解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时,可选用漫画“小鸟的悲哀”。画面上小鸟哀求“请把我带走吧”!然后由学生思考讨论:这幅图说明了什么?也可选用漫画“渴望”,此画由两部分组成:其一,山岭田野,杂草丛生,一人心驰神往,渴望这里高楼林立;其二、林立的高楼取代了空旷的原野,此时人被挤向楼顶,他的心又飞向了广袤的原野。看后启发学生认识"如果以牺牲大片的土地等资源环境为代价,人类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必然会落空"的道理,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三)在“故事情境”中体验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抓住重要环节特别是导入、过程和结尾,恰当地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且寓意深刻的小故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比如讲解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时,我插入“群牛遇虎,齐心护犊,一牛带二犊独奔,为虎所食”的故事,在教学《积极对待挫折》时,我用多媒体展示了残疾夫妻王丽和库海洋的感人事例等等。这样的情境震动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受到感染的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然后我就顺水推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组织环环相扣的问答,真正达到了内化为学生品德的境界。
(四)在“小组讨论”中体验
第一,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繁荣。统筹城乡发展应坚持城乡关系平等统一,城乡优势相融互补,城乡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城乡发展可持续,城乡发展以人为本。唯有这样,才能开创城乡联动,共赢共荣的新局面。科学的发展观是一种平等的发展观。社会主义制度下城乡关系的处理、城乡关系的发展,理应建立在城乡经济、政治、文化平等的基础之上。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和要求,就是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尽可能保证城市与乡村、市民与农民在发展过程中机会均等或起点平等,以此全面调动城乡的发展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以往我们在处理城乡关系上,基本倾向是向城市倾斜,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不平等现象。近年来这种不平等现象虽有了较大的调整,但远未真正改变。目前城乡关系出现的严重扭曲状态和失衡表现,都直接或间接地导源于过去的和现存的不平等的政策制度和体制。城乡地位不平等,厚城薄乡、亲城疏乡问题不解决,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农民的国民待遇得不到保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因此在处理城乡关系上必须要坚持平等统一,首先就必须赋予并确保农民享有与市民平等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扩大农民的权益和自由。要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明确界定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使农民充分享有土地永久使用权,土地自由流转权,土地增值收益的部分所有权。要通过流通体制和国家财税体制改革,让农民享有流通自,所有生产成果的自由支配权。要通过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享有平等公民权,迁徙自由权等等。其次,要培育平等竞争的市场。要实现城乡关系平等,仅有农民身份的平等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相配合。市场经济的特征是等价交换,是天生的平等派,它不承认城乡差异,也不认可任何特权。市场机制对参与市场交换的主体、产品和生产要素一视同仁,以价值规律为导向。因此,要实现城乡平等,就必须大力培育城乡产品和要素市场。如培育城乡统一的农副产品的市场,加快粮食流通的市场化进程,让供求关系决定粮食价格。培育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让农民与市民在平等的市场规则下进行平等的竞争,各自寻求生存和发展机会。金融政策上还应改变信贷对农业投入与农村经济需求极不相称的局面,放开搞活农业贷款。对通过邮政储蓄渠道流入城市的农村资金,应想方设法返还农村。
第二,必须遵循城乡优势互补的发展原则。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城乡统筹,并不意味着要抹杀城乡各自发展的特长,压制和削弱城乡各自的优势。按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扬长避短,在城乡开通、协作和联合中实现优势互补,这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城乡统筹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城市和乡村作为两个不同的空间区域,总有自身发展条件和发展过程中的优劣长短。城市有自身发展的优点,如现代工业发达、人才汇集、科技先进,但也有明显不足,如发展空间小、自然资源少。农村与城市比固然有诸多弱点,但也有特长或者说优势。明显的事实是,农村有劳动力优势、宝贵的自然资源优势、广阔的和潜力巨大的市场优势。国内外处理城乡关系的经验教训表明,城乡经济社会要快速共同发展,城市与农村既要在各自地域内充分利用和发挥好自身的优势,努力克服自身的不足;同时又要把城乡两方面的关联优势充分调动起来,相互结合起来,形成优势叠加,这样就会产生巨大的互补效应,城乡资源就能得到最优组合,获得最佳的宏观与微观效益。从一定意义上说,统筹就是要为城乡优势互补的实现创造条件,提供平台。改革开放的洪流打开了城乡间的通道,城乡之间资源要素流动的频率,城乡间协作、联合的进程都在加快,各自的优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挥。但由于目前城乡间诸多关系还不够协调,制度和体制改革远未到位,因此就城乡优势互补来说,就存在着互补机制不全,互补方式不多,互补思路不新,互补利益关系不顺,互补功能发挥不充分等问题,这样双方的关联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利用。这可从如下现象得到说明:一方面,农村有许多宝贵的资源抛弃在山沟和平原,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城市所拥有的能量和生产能力却闲置不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一方面,广大农村科技人才紧缺,广大农民有着强烈的科技需求;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人才又大部分集中在城市,数量多、质量高,其能力和潜力远未得到充分调动。一方面,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找不到出路;另一方面,城市有的企业又不能和招不到其所急需的农民工。上述现象甚为普遍,结果使城乡的优势都丧失了,都得不到充分挖掘和利用,这对城乡统筹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第三,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刻不容缓。协调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大量事实表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协调,城乡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正是经过协调发展实现的。着力促进和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是城乡统筹的核心所在、政府的职责所在、工作重点所在。众所周知,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社会的国家,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又集中反映在城乡二元结构上。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状态不改变,要破解我国“三农”难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乃至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城乡协调发展作为城乡统筹的着力点,是克服城乡矛盾,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然选择。按照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和标准来衡量城乡关系的现实,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新时期的城乡关系仍然存在诸多严重失衡之处,失衡的基本表现仍然是农业的发展远远跟不上工业,农村面貌的改变大大落后于城市,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大大落后于市民。具体说,有城乡产业结构上的严重失衡,城乡资源流动方向、配置上的严重失衡,城乡文教卫生事业发展上的严重失衡,城乡居民享受权利待遇上的严重失衡等等。这些失衡与改革前不同的是,城乡经济社会的联系已不再是完全分割的,城乡商品和资源要素流动尤其是劳动力的流动一直在快速进行,且流动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城乡关系的严重失衡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经济发达地区矛盾相对缓和,而不发达地区较为突出。虽然矛盾有深浅,冲突有大小,但均不利于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不利于二元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当然也不利于城乡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握协调发展的理念并不难,难的是将协调发展的理念付诸实践并取得成效。从失衡到和谐,头绪多、任务重,实际工作中必须紧紧抓住以下几个重点,一是产业协调。二是城乡市场的协调。三是生态环境的协调。针对城乡环境污染有以点到面蔓延的趋势,应扭转城乡相互污染和转嫁状况,从城乡两方面进行努力,统一协调环境整治和保护。四是城乡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的协调。经济与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相比,社会事业的发展是“短腿”,而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则是“短中之短”。这是目前城乡差别最突出的表现。鉴于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而且差距还在扩大的现实,必须加大投入,着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为农民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农村走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轨道。
第四,必须注重城乡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非常丰富和非常深刻的。从当前情况看,要把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克服那种心态浮躁,急于求成的短期发展观。加快城乡发展速度,早日实现城乡经济繁荣、社会进步,这是城乡政府和城乡居民的共同愿望。但主观愿望不能代替客观现实,靠一时的短期的快速发展是实现不了人们这一良好主观愿望的。须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根深蒂固,“三农”问题的破解涉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系列复杂的深层次的矛盾,实现城乡一体的发展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急功近利,盲目求快,结果只会延缓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加大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时间成本。以往我国这方面的教训颇多,近年来城乡发展中又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正视的现象。一些城市和乡村不顾客观条件,滥用“跨越式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口号,层层压指标,乱上项目,滥铺摊子,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以损失社会的生态的效益为代价,造成耕地重用轻养,林地重采轻造,草地超载过牧,水域酷渔滥捕,矿产采富弃贫,污水废气乱排滥放,酿成了许多难以解决的后遗症,此类现象不胜枚举。究其根源,未能深刻认识和把握发展的持续性是最根本的原因。“领导急于求成,群众急于求富”,这种以牺牲有限资源和生态环境求得城乡高速增长难以为继。
第五,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宗旨。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和中心,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用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对照城乡关系的现状,必须客观地承认,多年来我们一直未解决好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一直未能摆脱“为生产而生产”、“为发展而发展”的自我循环,实际工作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不相适应,城乡居民的各种需要远未得到应有的满足,城乡居民许多最关心、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的过程中,以人为本原则在广大农民身上体现不够。与市民相比,广大农民的利益未照顾好、发展好、维护好,这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未缩小,而且呈扩大趋势。
讲完了认识问题,便是实践问题。这是的基本理论更是我们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可以体会到的,做一个有心人,做一个学习者,不断发现,不断思考,这就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具体来说,就是在真学上求全面,在真懂上求深入,在真干中求突破。
真学真懂是基础,真用真干是关键,核心便是要抓落实、求实效。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在联系实际、领会精神、深学透上求实效,在开拓创新、推动工作、促进发展上求实效,在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迈上新台阶上求实效。我认为,一定要在真学真懂真用真干上下功夫。真学,就是埋下头来学、下苦功夫学,认真领会党的政策路线和总书记讲话的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真懂,就是不是浮于表面,真正将学到的东西化为己有;真用,就是联系实际用、针对问题用,用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真干,就是要内化于心、践之于行,落实在工作岗位上,体现在实际行动中。要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做到思路明晰、责任到人、落实到位,不断把学习贯彻引向深入。干部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感和政治责任感,带头学习、率先贯彻,不仅要成为认真学、深入学的表率,还要成为学以致用、用有所成的模范,成为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模范。同时要认真抓好本地区、本部门的学习贯彻,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灵活多样的方法,增强针对性、提高吸引力,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真学、真用,提高学习的效果,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深入研究事关本单位本地区的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积极探索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崛起之路,大力倡导务实的精神、务实的作风、务实的举措,大力推动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加强社会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着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是现在我们的教育的重中之重,需要我们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用全新的教育思想来武装自己、用全新新的理念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学习和研究,我们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提升。为使我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我们进行了更深入的实验研究。在此背景下,我校提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这个课题。在实施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策略,大胆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发展完善我们的课堂教学。基于对小学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结合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我们研究创建了具有三河五小特色的C―P―P―C的英语教学模式。第一个C指“Competition”(擂台赛),第一个P就是 “Presentation”(新知呈现),第二个P是指 “Practice”(巩固操练),第二个C指 “Check”(检测)。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就此模式的不同阶段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切实达到高效的目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为了更好地进行课题研究,我们作了充分的前期准备,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文献,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发现:关于“高效课堂”,国内外专家专著没有有特别明确的定位和阐述,关于“高效课堂”的研究也还未成体系,较多的是关于“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在中国国内有关“有效课堂教学行为”主要集中于教师行为的有效性等问题上,且教师行为的有效性研究,与国外的教师行为标准的研究非常类似,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师行为的效率。而关于教学模式,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不断实践和研究,现在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影响较大的有效教学模式主要有: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模式,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模式,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模式,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模式、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阿莫纳什维利的“合作教学”模式等。我国近代教育工作者在借鉴国外教学模式和总结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吸取外国教学模式的优点,又努力创造具有我国特色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教学模式有:“指导――自学”教学模式、“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目标――导控”教学模式、“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等。现在有效教学开始朝着建构多元化、情境化、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方向发展。教育工作者们更加关注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关于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我们要从不同方面不同渠道提高课堂效率,因而,我们认为我们的研究很有必要。而且,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各有各的特点,所以我们要研究出适合我们自己的教育特点,适合我们自己的学生的“高效课堂”。
(二)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有助于一线教师准确把握学科特征,更新自己的观念,提升自己的能力,积极探索更有效的策略。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期待教师能减轻教学压力、学生能减轻课业负担,提高的教与学的效率,能够调动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教学方式方法的一次有较大意义的创新和变革。
(三)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1.选题有意义
一是有利于减轻教师沉重的教学负担;二是有利于提高我们教师队伍的素质;三是有利于迅速适应并有效实施国家推行的课程改革;四是有利于提升三河市第五小学的办学品位。
2.模式创新意
课题研究中,必须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实施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研究出切实高效的教学模式。
3.手段更先进
利用网络资料,利用学校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广泛收集有关资料和信息,重视横向、纵向比较研究,充实课堂模式研究的理论依据。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对“高效课堂”的界定
所谓“高效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的发展。它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知识上有收获,能力上有提高,思想上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懂得少到懂得多;在能力上,从不会到会,从会得少到会得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而定,对于小学英语,我们认为高效课堂的表现就是:学生表现积极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学生对于课堂活动充满激情,有较强的能力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够完成目标的同学在在95%以上。简单地说,我们要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是否能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我们的立足点应该是“面向学生的发展”。
(二)对“教学模式”的界定
“教学模式”这个词对于我们并不陌生,但从专业的术语来解释就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计划或模型,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也就是各种教学活动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从而组成的具有动态性的过程,从微观的教学活动的角度看,它具有变化性,但从宏观的过程角度看,又具有比较稳定的过程形式。一种教学模式由不同的教学活动组成,这些教学活动包含几种教学策略或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在某个具体领域的具体化,同时又直接面向和指导教学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它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
三、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们对于识不应该是被动地接受,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主动建构的。此理论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可替代。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不是只靠教师的教授来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借助他人帮助,利用所需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学习的方式获得的。其理论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
3.确立目标,组织开题
接到立项通知书后,课题主持人立即召开全组人员会议,并开始撰写开题报告。在开题报告中,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方法和策略,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研究步骤,做到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为顺利完成课题实验奠定了基础。
(二)实施阶段
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观念
搞好此项课题研究,不能只凭一点教学经验,需要有理论引领。所以,学习相关理论是实验的必要保障。实验教师,首先做到有思想有个性,要热心课题研究,肯下功夫,有爱心,有敬业精神。从书本中学,从网络中学,同行之间互学。每学期安排理论学习交流。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他们实践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新的教学理念要真正深入到教师的心灵,才能成为教师理念建构的基础和准绳,从而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们要求教师加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扎实有效地进行理论学习,使研究的参与者树立正确的观念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础与前提。因此,我们始终把更新教学理念作为首要任务来抓。课题组要求每一位课题成员认真研读教学著作,不断充实、更新实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使其在交流中不断吸取“营养”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2.专题培训,奠定课题研究基础
定期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做到有计划、有过程、有分析、有总结。通过学习培训,使课题组教师对“小学英语高效课堂教学”的意义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明确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听、说、玩、演、的活动中学习并运用英语知识。实验教师的认识不断提高,为深入课题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踏踏实实进行课题研究活动
针对C―P―P―C教学模式,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及时进行总结交流,组织教学反思。开展本课题以来,每学期开展两次课题研究课的设计、教学实施、反思活动,促进课题实验的开展。鼓励成员积极将自己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与体会及时进行摘录,并能努力撰写成文,在定期和不定期的集体活动中进行广泛的交流与研讨活动,争取有高质量的研究或获奖。
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的研讨工作,突出“兴趣、情景、活动”改进英语课堂教学,小学生在符合他们特点的活动中学习英语,其兴趣会更加浓厚,而浓厚的兴趣又会使他们更主动,更富有成效地参加到英语学习活动中来,这就形成了小学生英语学习的良性循环。
开展课题研究,贵在探索,重在实践。为此,实验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把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天性和实际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质量,让研究服务于课堂教学,用课堂教学展示研究成果。
4.重视过程,加强实验指导
课题立项后,组建课题实验小组,制定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案;通过图书、计算机网络了解国内外研究情况,形成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并对课题全面论证。本课题以案例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为主,辅以调查、文献搜集、观察等方法。组织课题成员,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根据不同的模块和教学内容,制定相应教学对策,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观察效果,并根据反馈的问题,调整对策,继续深入研究,通过实验,积累资料,边调查、边实施、边修改,逐步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同时,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汇总各阶段研究报告,收集各小专题研究的原始材料,系统处理分析课题研究过程中所得的材料数据,形成课题研究成果报告,最后申请结题,并在全校甚至全县范围内推广、运用实验研究成果。
5.以课例引路,上好研究课
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各种探讨及实验等活动,把握实验方向与重点。以教学、教育案例为载体,实施行动研究,使教师与研究者在制作案例时共同思索,教师在理念与经验引领之下进行行为自省、教学经验重构、扎根埋论建立。研讨活动为集中研讨共三种形式,一般情况做如下安排:
(1)每两周由执行组长牵头,组织课题小组成员,开展一次研究活动,主要是学习本课题实验的理论知识与先进经验,小结本课题实验的经验与教训,确保课题研究在正确的指导下有序进行。
(2)每学期3-6年级每个年级组织一次课题研究课,组织好教师评课。
(3)组织课题组成员观看“英语教学观摩课”,写好教学小记并在课题组进行交流,以优质课促反思,以优质课来引路。通过“观看――反思――交流”这样一个过程,组员们从教学理念上有了根本的转变,从而切实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
6.加强教师间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老师们的交流中,有理论学习的收获,有教学困惑的剖析,有教学成功的感慨,有教学失败的倾诉。通过平等的对话、横向的交流、纵向的引领、思维的碰撞、观念的争鸣真正促进教学研究。
7.具体研究内容
(1)通过课前打擂活动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效率
主要研究者:赵兴华 杜淑杰
课前的几分钟,学生刚刚进入课堂但还没有真正投入进去,课前打擂可以让学生放松的心情紧张起来,尽快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去。而且通过课前打擂活动还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已学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为集体争光的集体荣誉感。
(2)设计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效率
主要研究者:冯雪莲
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认识起源于活动,认识是从活动开始的,活动在学生的智力和认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被广泛运用的游戏活动,大家并不感到陌生。我们的教学活动主要有听,说,玩,演,唱,猜等形式,本着创设真实情景的原则为学生设计活动。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目标我们会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活动,以达到高效的目的。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效率
一节英语课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呈现环节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在此环节中,学生不仅要感知、理解教师所呈现的新语言材料,还要感知、理解新语言材料所适用的场合。为此,教师要想方设法通过合情合理的真实的情景的呈现新知,使学生身临其境,领悟到所学知识的意义,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对于不同的语言材料,我们要采用不同的呈现形式,下面介绍几种我们在课堂中常用的呈现形式。
(1)直观呈现
所谓直观呈现,就是利用多媒体、挂图等多种教学手段,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刺激,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教具形象逼真、容易记忆,学生也容易接受,在小学英语课堂上使用直观教具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语言教学最终目的是要用来交流的,所以要注重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实物、图片、挂图、录音机、身体语言以及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对于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帮助学生加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任务的能力。我们主要在单词新授或语音课上(即Let’s learn和Let’s spell部分)使用直观呈现的方法。不同的单词我们采用不同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根据需要我们会以猜字谜、猜动作、听声音、提问题、展示实物、简笔画等方式呈现给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促使学生去积极地思考。
(2)表演呈现,即情景呈现
表演呈现是我们在课堂中比较常用的呈现方式之一,小学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人,也应该是表演艺术家,因为老师要引导学生在情景表演中学习知识和提升能力。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教师要多创设一些真实的情节,师生共同扮演角色,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这种呈现方式我们多用在对话或语篇教学,也就是课本的Let’s talk和Read and write部分。
(3)多媒体呈现
直观呈现和表演呈现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要了,多媒体具有生动的画面、真实的视觉和听觉感受,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另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课本内容创设情境的难度较大,表演的难度也很大,这种情况下多媒体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教PEP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4 My home这个单元中,在学习Let’s talk中Where’s she? Is she in the study? Yes, she is. No, she isn’t.这个情景时,很难让学生直观感觉到真实的情景,因为study(书房)、kichen(厨房)、living room(客厅)、bathroom(浴室)、bedroom(卧室)这些情节很难直观地给学生展示出来,当然也就无法表演。这时多媒体就可以能生动形象地利用图画甚至是动画给学生呈现真实的情景。所以,多媒体教学也是我们研究的一项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内容。
3.巩固操练,创新高效:Practice
要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效率就要设计高效的课堂操练活动。 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认识起源于活动,认识是从活动开始的,活动在学生的智力和认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本着创设真实情景的原则为学生设计活动。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目标我们会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活动,以达到高效的目的。
通过实践研究我们总结出一些常用有效的小学英语教学操练活动:
(1)通过游戏操练
游戏教学法是情景教学法的一种形式,是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基础,旨在巩固课文教学、熟悉新单词、锻炼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开发学生潜力与智力;以实际教学内容为依据,按照一定的程序步骤和规则,循序渐进的英语活动,它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英语课堂的效率。
(2)在歌曲中操练
儿童歌曲和歌谣优美动听、轻松愉快,学生非常喜欢。在歌曲中操练所学内容既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又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我们会采用教材或其他教学资源中提供的跟教学内容有关的歌曲歌谣,也会根据较教学内容改变歌曲,例如用“两只老虎”的曲调改变歌词“Do you like, do you like peaches, peaches? Yes, yes, I do. Yes, yes, I do. Yes, I do. Yes, I do.”
(3)在chant中操练
“Chant”类似于在学生口中广泛传唱的童谣,其内容句式简单、琅琅上口,好记易背,配上音乐再用说唱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人读了倍感愉快难以忘怀。我们利用Chant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节气氛,激活课堂。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但有意注意的持续的时间短。而长时间机械的操练,生硬、平淡的学习,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学习气氛沉闷。如在教学活动中不时穿插“Chant”,会使沉闷的课堂泛起阵阵涟漪,让学生把注意重新投入到学习中,使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兴奋、积极和活跃的学习的状态中。Chant教学让学生易于接受语言知识,化繁为简。因为“Chant”都是在没有负担和焦虑的情况下进行,所以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比较好的。学段“Chant”远比学说英语句子容易。同时,“Chant”能把复杂简单化,化零为整。在给学生一个chant的例子后会让学生自己试着创造新的Chant。所以,Chant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4)在表演中操练
学生是天生的表演“艺术家”,作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鼓励学生扮演情境的某个人物,使其兴致勃勃地进入学习境界,在特定的情景中操练和运用所学知识。我们会根据教学内容中的人物制作头像,让学生带着头饰进行表演,从而达到操练巩固所学内容的目的。例如,我们常让学生表演借东西、就餐、买东西、看医生、问路等情境的对话,效果非常好。
3.知识与能力评价相结合
有的学生懂得很多英语知识,却不会表达,这样的例子早已屡见不鲜。因此,应当将知识与能力评价相结合,而且更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培养学生说英语、用英语的能力,除了平时的课堂表演,每学期还可组织全员参与的表演节目的活动,如英文歌赛唱、诗歌朗诵、短剧表演等活动。学生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围绕学习的重点自定表演内容。表演的时间既可在课堂上,也可在课后,“六一”也是个好时机,师生共同对表演进行评定。如此一来,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更全面了。
(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小学英语课堂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关于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划分好学习小组
高效课堂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6名(或8名,最好6名)学生组成。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这样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才能“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所谓的“组内异质”指一个小组内有不同层面的成员组成,“组间同质”指各小组之间成员的构成水平是相同的)。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我们学校班容量较大,以66人一班为例,首先从全班挑选出11名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在同学中威信较高的学生担任每组的组长;然后按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分别选择编排每组的副组长(1人)与组员(6人),并从组长到组员依次编号(a1、a2、a3、b1、b2、b3、c1、c2);最后由班主任与各科教师统一协调,根据每组成员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结构进行组间平行微调,使同号的组员实力相当。小组内男女比例要适当,男生和女生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可以取长补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组建好学习小组,并不等于学生就能合作、就会合作了。要使合作学习小组能够正常运行,合作富有成效,则必须做好以下几件事:
首先,选一名得力的组长。组长是老师的小助手和代言人,是一组之魂。实践告诉我们,选一名成绩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至关重要。小组长不一定是组内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却一定是各方面能力最强的学生。教师要定期集中培训小组长,培训时除了了解反馈信息、作业专门指导外,还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让他们畅所欲言,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以利于使他们领导的小组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
每个小组还可以设立一个副组长,辅助组长作一些工作,组长主要负责学习和小组的全面工作,副组长负责小组的值日和日常的其它一些事。为了增强小组成员参与小组、管理小组的意识,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小组的每个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负责一个学科的学习,这样他们会感觉到自己很重要,为小组的建设力量。
其次,给小组起一个响亮的名字。让全组成员集思广益、共同磋商,为小组取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响亮的名字,这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
最后,给小组成员编一个相应的代号。每组学业水平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代码相同。例如可以将小组成员划分为aa、bb、cc三个层次,每个同学的代码便是a1、a2、a3、b1、b2、b3、c1、c2、。这样既便于组长分工,小组内成员按一定的序号发言、交流、讨论,或者按一定的方式合作;又便于教师抽查――指定同一层次的学生代表小组发言,并给予及时评价,使个人承担一定的小组责任,促使小组成员将焦点集中到互教互助上来。
2.培训好小组长和小组
(1)明确小组长的作用
①小组长要团结同学、帮助同学、组织同学,打造积极向上的小组学习团队,勇敢地担当起学习小组的学角色,有很强的号召力。
②小组长要研究解疑和每天学习内容的落实情况,争取学习内容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③组长要负责维持本组同学的学习纪律,做好小组的评价工作。
(2)突出抓好高效学习小组建设
老师要在小组建设、小组长培训上下真功夫。要重视学习小组文化建利用学习小组间的良性竞争,使学生在竞争中提高与发展;要培养好学习小组长,学习小组长是学习小组的动力机,要培养小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发挥小组成在小组学习中的带头作用、领导作用、组织作用和检查督促作用;要创新小组评价机制,把评价主体让给学生,创新小组内部的评价和小组之间的评价,要在合作中借鉴,在借鉴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
(3)培训小组长
培训学习小组组长至关重要,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措施:第一、明确组长的责任和作用。第二、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洞悉他们一周来在思想上、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并及时予以解决,让小组长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温暖。第三,帮助学培养各学科组长。在某些学科上让学科成绩优秀的同学担任学科组长。这样既能给学减负,又能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第四,适时地肯定、表扬、激励,使同学们体会到这种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心理满足、荣耀感,是激发他们对小组更加尽心尽力工作的源泉。
(4)小组成员培训
①加强学生互助意识的培养,要让优秀学生明白,教会学习困难的同学学习,让学习困难的同学把知识也学得懂的过程,也是自己深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不但不会影响自己,反而能提高自己的水平。②给学习困难的同学更多的学习、答题、汇报、展示的机会,对他们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与及时的肯定和赞扬,即使答错了也要肯定他们的精神,一点一点的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勇于参加到小组的学习和探讨中来。这需要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心里时刻记着他们,关注他们。③转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在学习的每个环节、学生日常管理的每个环节,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个人的成绩不再凸现,而是以小组为单位评价优劣和好坏,包括课堂上的表现、班级纪律、学习成绩等等方面,让学生明白,个人的表现再好、成绩再优秀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只有小组的成绩才是自己的成绩,只有你的团队整体优秀了,你才是优秀的。以此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督促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互助,提高整个小组的水平。可以在班内开展优秀组长的评选,以此激发优等生帮扶差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开展学习小组竞赛活动,营造小组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④通过班会和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明白只有大家团结合作才能共赢的道理。有关学生的培训可能还有更好的办法,需要老师们在实践中积极的探索,总之,只有把学习小组建设好了,合作与交流才会真正的发挥作用,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才能达到。
(六)高效课堂学生有了很大变化
1.高效课堂学习小组的建设成效明显,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高效课堂中高效的学习小组建设是基础,也是高效课堂成败的关键。课堂学习小组从组建到改建,再到今天的基本成型,我们的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各小组不仅有了自己的组名、组训,还选举产生了组长、副组长,各位组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己进行了准确的定位、明确了自己的工作职责。课堂上师生表现及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变。学生的学习的方式转变了。原来的课堂是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思考。不管时间长短,只要有学生举手,哪怕一个,教师就要喊人回答,然后讲解。一个问题就这样解决了。那些能力差的、反应慢的、胆子小的学生,除非有时老师偶尔照顾一下,否则,一学期下来根本就没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但现在通过小组合作,上述三种学生不仅可以在组内交流,还可以代表小组在全班发言,有机会展示自己,他们的信心变足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成绩也悄然而起。“小合”犹如一股新鲜血液,给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我班有一位学困生,在我刚接手时,作业不是拖拖拉拉,就是干脆不做,每次单元检测基本都只有50多分,很少及格。但实行小组合作学习以后,由于一系列的捆绑和激励措施,他真的进步很快。不仅能按时完成作业了,期中考试也达到70多分。他的进步既要归功于他的小组长,又要归功于小组合作学习。
2.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明显提高
高效课堂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课堂上学生的展示是经常发生的。学生听的练在进行所以听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另外,从同学们书写的规范程度、美观程度上可感觉到学生在高效课堂上的明显进步,相信以后会更佳。课堂上口头表达展示是不可或缺的。在英语课上,每位学生都有勇气站起来发言。令人欣慰的是所有展示的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没有了起初的羞涩,也没有了起初的胆怯,更没有了起初低声细语,取而代之的是声音响亮、吐字清楚。由此可见,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都有所提高。
九、研究小结及思考
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树立了高效课堂新的教学理念。本课题,让全体课题组老师亲历了一个有苦有甜,有笑有泪,有花有果的过程。一年多来,老师们耕耘着、思索着、劳累着、快乐着、收获着。课题研究,不仅促进了学校英语教学的改革,同时也使学生的各项素质普遍得到提高。通过近一年多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总结,我们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课前打擂、新知呈现、巩固操练、检测评价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等多方面入手,为提高小学英语课堂学习效率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途径。我们有信心把研究成果推广开来,使课题方向越来越明确,最终带动一个地区乃至更多地区的学校英语教学工作,让更多的英语教育工作者享受这种小学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制带来的成果。
(一)我们的在研究和实施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之处
1.本课题的研究需要相关的理论加以指导,目前在这方面尽管花了很多的时间去找,但还是欠缺,致使我们的模式在系统性、科学性上还有所欠缺。在以后运用这些机制过程中需得到专家的进一步指导。
2.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将这些机制有机整合起来,达到和谐交融运行,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3.将课前打擂、课堂活动、多媒体运用、课堂检测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中,有些矛盾也会显露,如课堂活动太过活跃如何掌控课堂纪律,各种格式的多媒体制作技能的掌握等,面对种种出现的问题,作为教育科研工作者必须正视新问题,在问题中超脱,在超脱中寻求不断解决问题的良方,才能真正开辟教育科研的成功之路。
(二)对今后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一些设想
我校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确定,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 “高效课堂”的研究是一个外延相当广泛的课题,值得研究的问题很多,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仅仅是一个模式的研究,也只涉及到了一些表面的问题,对于师生关系的研究、班级文化的研究、非智力因素的研究等很多领域我们都只是想过,还未进行深入研究,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拓宽教师的思路和视野,从更多角度,对高效课堂教学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郭 华. 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假设与实践操作模式[J].
[3]胡海燕.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化学社团课的上课方式及内容
本学期,非常高兴能够在济南实验初中进行一个学期的实习工作。实习期间,济南实验初中计划开设化学社团课,由初三化学老师授课,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的科学观念以及树立对化学的兴趣爱好为目标,面向初一、初二的低年级同学,在每周三的下午于化学实验室进行授课。本次教育调研活动主要研究化学社团课的上课方式及内容,即学习方式是否适合学生,学习内容学生是否喜欢与接受,学校实验条件能否满足教学需要,老师讲授内容的难度是否适中,通过问卷调查与综合分析,探索学生喜欢、老师可接受的授课方式,同时选择一部分学生感兴趣、老师易讲解的教学内容,将新开设的社团课体系完整化。
按照认识过程理论,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也是一种特殊的科学认识过程,应当遵循科学认识规律,采用科学的认识活动。因此,化学活动是培养化学兴趣的有效途径。化学社团课可以低年级同学更早地接触到化学,通过自己动手做一些简单的实验、观看科学电影和纪录片等方式,产生对化学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基本素养,为初三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自信心以便于进行更加有意义的学习。
本次教育调研活动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与课堂反馈的方式进行,其中,问卷调查的主要调查对象主要是选择化学社团课的学生和其他社团课的部分同学,课堂反馈面向化学社团课的授课教师。本次调查中,问卷调查为普查,在征得校领导的同意后,面向全体初一、初二的学生展开调查;课堂反馈为抽样抽查,即仅抽取选择化学社团课的学生和其他社团的部分学生与讲授化学社团课的老师进行调查。
二、数据分析
我们将收集的问卷进行分类整理,按照性别、期待程度、期望学习方式、期末考核方式分别得出以下数据:
1、从学生对化学社团课的期待程度来看,有782名、接近90%的同学表示期待化学社团课的开设,另外87名、约10%的同学表示没有必要浪费学习时间进行化学社团课,其中期待化学社团课的同学中,男女生比例约为5:4。
2、从学生期望的社团课学习方式来看,主要有实验室实验、室外研究调查活动、化学相关电影及纪录片、传统班级授课和极少部分其他方式。其中约有42%的同学想要在实验室做化学实验,约29%的同学想要进行室外研究调查活动,约21.5%的同学想要观看化学相关电影及纪录片,7%的同学希望与正常的班级授课一样进行,还有约0.5%的同学有其他想法。
3、从学生期望的期末考核方式来看,综合学生期待的学习方式,期望进行实验室实验的学生希望期末考核是按照实验成品的数量与质量进行评比;期望进行室外研究调查活动的同学更期望期末考核考察收集材料的完整程度;期望看化学电影与纪录片、班级授课的同学更倾向于做纸质版期末考试试卷。
根据以上调查数据,我们根据学生的期望,随机抽取了有意向参加化学社团课的同学40名,组成四个化学社团课小组,每组10人。其中一组以实验室活动为主,二组以室外研究调查活动为主,三组以观看化学电影和纪录片为主,四组以班级授课为主。进行为期两周(每周三下午为化学社团课时间)的教学试验活动。
在试验的两周内,各组分别呈现出以下情况:一组学生在实验室内十分活跃,非常喜欢做实验,但由于缺乏化学知识与必备素养,常常把实验室搞得一团糟,教师往往难以控制局面,某些药品带有危险性,不能有效排除;二组同学第一周积极参与调研,但过程艰苦,很多同学到第二周出现的倦怠、不耐烦的心理,教师需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动向与人身安全,比较辛苦;三组的同学在观看电影时十分兴奋放松,但观看纪录片时会昏昏欲睡,有关化学的电影和纪录片不多,且多数深奥,教师难以找到适合入门学生观看的电影或纪录片;四组同学显示出了对化学社团课深深的失望,认为像上文化课一样就丧失了社团课的意义,教师表示课堂学习可以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
三、讨论与建议
经过前期的问卷调查与为期两周的教学试验,各种授课方式都呈现出了各自的优点与缺点。经过研究讨论,我们认为化学社团课不应该只有一种单一的模式,应当结合学生特点与教学条件,进行融合改进。由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授课方式,即讲课——研究——实验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取消分组,选择一个浅显易懂、与实验融合的课题,首先进行课堂讲解,讲述它的背景故事与简单原理,引发学生好奇心;再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并说明注意问题,以神奇的实验现象激起学生强烈兴趣;在下一节课中,由教师强调纪律后,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并培养基本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最后,综合本学期化学社团课的全部内容,期末考核方式为:设计出某课题的实验方案,由教师指导打分,确认可行后,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检验,按照操作的准确程度与结果打分。
四、结论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以及老师和同学的积极配合,我们初步探讨出了满足老师和学生双方需要的社团课程即理论联系实际,既要讲解基础的理论知识,又要相应的展示相关的化学实验。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进行危险性低且现象明显的实验加深感性认识。同时还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给学生放一些科技纪录片以及科幻电影,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有了明确的方法,相信加以时间的锤炼,实验初中的社团课将成为一个有创造性,有更深远意义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