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社区管理的意义

城市社区管理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社区管理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社区管理的意义

城市社区管理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利益分化;城市社区管理;“居站分设”;体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C912.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7-0023-04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推动中国进入一个利益分化的新时代,原有的社会利益结构逐渐解体,多元化的利益主体不断出现,利益关系格局持续变化调整。社会转型期固有的社会矛盾与新的利益冲突相交织所产生的叠加效应,使得社区在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整合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凸显出来。

一、利益分化时代的基层社会管理困境

改革的实质是社会利益关系调整和重组的过程,3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推动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发生深刻转变,原有的社会利益格局被打破,新的利益群体和利益阶层逐步形成。伴随着利益主体的日渐多元化,收入分配格局也呈现出明显多样性,不同利益主体之间收入分配差距不断加大。利益的地区性分化、行业性分化、集团性分化、阶层性分化与权力寻租、市场垄断等原因造成的不合法、不合理利益分化的相互交织,使得社会冲突加剧,并不断显性化。[1]利益冲突的加剧严重威胁着社会稳定。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社会的利益整合与利益协调滞后于社会利益分化。由于市场化改革推动的利益主体多元化基础上的利益分化非常迅速,原来的行政性利益整合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逐渐失去了其应有的功能和效果,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利益整合与协调机制的构建刚刚起步,还处于探索阶段,无法充分发挥出其利益整合与协调的功能。因此,如何通过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探索一条有效的社会整合途径,以实现利益整合和社会稳定,就成为当前社会建设的实践指向。

城市社区管理的意义范文第2篇

为加速我市城市化进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市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现就城市规划区内居(村)民个人住宅建设规划控制管理提出以下意见。

一、在北至四支渠南侧,南至八里河庄台北侧,东至规划的外环东路西侧,西至运河东堤范围内,对各类居(村)民的个人住宅建设进行规划控制。在此控制区范围内原则上不再批建“一户一宅”。

㈠对控制区内村民庄台点的规划进行合理调整。由市规划局牵头会同市建设、国土等部门、相关镇、开发区、鸭业园区联合对控制区内的现有村民庄台点进行调查,制定出庄台点布局规划调整初步方案,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按程序报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对保留的庄台按不扩大、方整化的原则填空补缺,由所在的各镇、开发区、鸭业园区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组织环境整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不予保留的庄台坚持只拆不建、逐步取消的原则;对公寓化住宅楼安置小区必须按规划定点的要求建设。

1、控制区内保留庄台内的民房可以按规划原地翻建。保留庄台内空闲地及集中居民点应优先解决危房户、弟兄分立户和符合分户条件的对象建房。居(村)民到集中居民点或在保留庄台内建房涉及到跨村组的,由所在的镇、开发区、鸭业园区、村组按等质等量原则依法协调调整土地。

2、控制区内不予保留的庄台内需建房户并符合宅基地安排条件的由各镇、开发区、鸭业园区统一协调搬迁到保留的庄台内利用空闲地进行建设。保留庄台内没有空闲地安排的,到公寓化住宅楼安置小区集中安置。

3、控制区内所有的迁入户、婚出户一律不得安排宅基地。

4、控制区内已投入建设的集中居民点除按原规划已组织实施的外,剩余地块应主要安排公寓化住宅楼安置小区建成前过渡期间(过渡期至2009年6月底)的危房户、符合建房条件的迁建户。

㈡、老城区内的国有土地房屋在规划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实施改扩建,但列入规划改造地块的民房除外。

二、控制区内居(村)民建房宅基地会审程序为:建房户提出申请,由市规划、国土部门按庄台点布局规划提出初步意见,并与市监察等部门和相关镇、开发区、鸭业园区联合会审,公示无异议后予以审批。原则上,市规划、国土部门在每季度的前10日受理本季度的居(村)民个人住宅建设申请。审批的具体程序由市规划、国土部门另行制定并公布。

三、重视并解决危房户的安全问题。对以危房为由,要求原地翻建或异地新建的,由市规划局牵头,市监察、国土等部门及相关单位参加,对危房进行联合现场确认,对明显属于危房不能居住、且符合规划要求的,经批准可原拆原建;原地不能建设的,由所在的相关镇、开发区、鸭业园区统筹协调并按程序报批后异地在保留庄台内或集中居民点建设。联合查勘后对危房认定有异议的,由具备资质的危房鉴定部门鉴定确认。

四、因城市建设包括开发区建设、鸭业园区建设、市政建设、旧城改造等需要拆迁的居(村)民房屋,一律不再以“一户一宅”的方式安排宅基地,统一实行货币安置或公寓化住宅楼安置小区集中安置。

五、对符合‘一户一宅’宅基地安排条件的居(村)民放弃宅基地安排的,或到公寓化住宅楼安置小区集中安置后交出老宅基地的由户籍所在的各镇人民政府、开发区和鸭业园区管委会按每户规定的宅基地用地面积150元/平方米的标准予以补助,不再安排宅基地。今后补助标准由市政府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

六、控制区内的各镇、开发区、鸭业园区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公寓化住宅楼集中安置小区的组织实施工作,加快其建设,并应按有关要求在规划的公寓化住宅楼安置小区内先行建设适当数量的公寓化住宅楼。

七、加大对婚进婚出、投亲靠友的人员的户籍管理。对各种假冒、伪造、变通建房手续的建房户及违纪违规申请、批准宅基地建房的工作人员要严肃查处。

城市社区管理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社区;绩效管理;绩效指标;指标标准;权重

“城市社区是指在城市区域中从事非农业的人群组成的区域范围,其特征表现为空间小,人口密度大,社区成员流动性强,相互关系松散,受社区组织环境影响大,但受到的约束较小。”城市社区是我国和谐社区建设的主要方面,也是我国农村社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对城市社区尤其是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和方法进行探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在此抛砖引玉,愿为在新形势下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和管理策略的改进做出点滴贡献。

一、城市社区实行绩效管理的意义

把绩效管理导入城市社区管理,使社区管理成为一个有计划、注重目标实现的过程,以实际成绩来考核社区管理者和衡量社区发展状况,对社区管理现代化和科学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对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目标来说,进行绩效管理,可以发现社区管理过程和和谐社区建设结果上的不足与问题,提高社区建设实际效果,明确和谐社区建设的重点和方向,改进社区管理体制和机制,提升和谐社区建设的管理力。

第二,对社区管理机构和人员来说,实行绩效管理可以明确各自的责任,提高其工作效率,同时可以利用绩效考核的结果,使社区工作与社区管理员的薪资,职位提升和岗位流动相结合,以此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社区工作者和社区建设得以共同发展。同时,绩效管理的反馈,能不断提升社区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

第三,对于社区居民来说社区绩效管理,使他们既是被管理的对象,同时也是绩效考核的主体,这样能够激发他们参与社区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社区意识。由此可见,通过绩效管理可以使社区建设的所有参与者得到有效沟通,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过程,也使社区日常工作和社区建设的目标形成循环过程,促进和谐社区的建设和发展。

二、当前长三角城市社区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浙江杭州、湖州和江苏苏州三城市50个城市社区的课题调研和已有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长三角城市社区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社区绩效目标不明确、不具体。现阶段我国城市主要实行“二级政府,三级管理”的管理模式,社区内的组织主要包括街道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街道委员会是二级政府范畴的,主持城市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履行的是行政职能,其大部分成员又是社区管理委员会的主要成员,是整个社区管理过程中的中枢。但是我国城市社区所在的街道委员会担当的只是政府各项政策的执行者,其活动的宗旨就是政府的指令,而忽视了对社区具体工作的管理。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城市社区的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接受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传递居民的意愿,但现状是接受行政指令的多,为社区居民需求的主动服务的少,导致在进行年度或季度等计划时社区服务目标不够具体和细致,社区职责不明,责任主体不清。

第二,社区绩效考核指标不科学、不够量化。考察的三个城市的社区绩效考核指标基本一致,且内容笼统细化不够,缺乏对社区具体情况的针对性,也不能反映和谐社区的内容要求,没有与和谐社区的目标相结合。绩效评估指标相对于城市和谐社区的发展具有滞后性,任务型指标和情境性指标不分,指标权重缺乏科学量化,造成考核难度大、力度小,还无法真实地评价每个社区真实的工作业绩。而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绩效管理能否在城市和谐社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必要条件,也是绩效指标设计成败的关键,但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的管理者大多不了解绩效管理导入城市社区的重要性,也不懂绩效指标设计的具体流程,更没有把绩效指标内容与社区建设实情相结合。

第三,绩效管理流程和方法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主要表现在:考核主体单一。社区管理的上级机构和成员是社区绩效考核的主体,社区管理机构和人员之间的相互考核和社区居民参与考核不够,造成城市社区建设的绩效和社区工作者的个人绩效得不到客观全面的评价;考核周期设置不合理。目前现行的城市社区的绩效考核大多为一年一次,考核周期没有根据阶段目标的完成情况跟着绩效考核指标作相应的调整,任务型绩效指标,需要的考核周期比较短,如果绩效考核的周期太长,就不能及时记录工作者的日常工作表现和成果;绩效考核的结果得不到合理的运用,使得考核成为一个形式,失去了其本质意义,起不到激励作用。绩效管理制度和薪酬奖励制度不相协调统一,社区工作人员的薪酬奖励实质上很少以绩效考核结果作为依据,使社区工作人员对绩效管理的认知度、满意度低,对绩效考核的结果也不买账。

三、我国城市社区绩效管理体系改进方案

(一)方案设计思路

完善我国城市社区绩效管理系统,需要对社区绩效管理理念、流程和技术进行全方面的革新,但其中考核指标设计,即绩效指标体系设置,是整个绩效管理中一个最复杂的问题,也是绩效管理具体操作中最核心的内容,考核指标和标准的科学设置、确立是整个城市社区绩效管理体系的关键。

基于目标管理和关键指标理论,结合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提出了关于城市社区整个部门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再通过三地50个社区的调研验证,最后确定指标体系,指标的设计遵循了可行性、全面性、量化和参与性原则。

每个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权重,通过问卷统计出各自概率,再用概率加权法制定出每个指标相应的权重和分值。

绩效指标最终的总分:E=■PiWi

Pi表示各个指标的具体分值,Wi表示各个指标的概率权数

Wi=■Ajaij

Aj表示各个指标的相对权数对应的概率值。

(二)具体的考核方案

1.考核要素。绩效指标体系分为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居民和社区创新六个具有代表性的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设若干与社区建设紧密相关的二级指标。

2.考评主体。分为常设考评主体和临时考核主体。常设考核主体是相对固定的由上级主管机关、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居民共同组成,临时考评主体是对某个具体临时任务或项目组成的考核委员会。

3.考核标准及其权重,如表1所示。

4.考核周期及其注意事项。采用日常考核和季度考核相结合的方法。社区绩效考核以季度考核为主,在每个季度末进行考评,依据实际得分方法进行考评及兑现,年度考核为季度考核的加权平均分,在考评评分中,如认为有符合加分条件的情况,需超出上诉考核指标范围,且有明显重大的成效,加分不能自己打分,由社区申请,由主管机关酌情加分,包括工作超负荷和有特殊贡献,如果一项成就是由诸多社区共同完成,由上级的考评绩效委员会按照贡献实际大小来决定协作社区的分配比例。日常考核以日常记录为主,有特别事项或项目需进行单独考核的纳入日常考核,把社区建设的目标渗透到日常的工作管理中,对社区工作者日常工作状态进行记录,以使考核有确定的依据。

5.考核结果反馈。及时反馈考核结果使被考核社区认识到自己工作上的优势和不足,使上级主管机关管及时了解被考核者的工作状况并予以纠正和指导;建立绩效考核的纠偏机制,即建立申诉制度,社区对自己的考核结果不满或者感到不公平时可以与绩效考核委员会沟通,绩效考核委员会也可以通过社区的申诉发现和改正社区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社区建设的绩效。

(三)方案的创新之处

本方案对城市社区的绩效管理体系,尤其是考核指标和标准提供了一种方法和思路,体现了以下优点:

第一,弥补了城市社区绩效管理实证分析不足的现象,分析和调研都立足于社区的实践。不论是绩效管理的现状,还是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标准的设计,都深入社区管理实践做了实证考察,而不是用各种管理工具和模型进行胡乱套用。

第二,结合实际和目标管理法,所建立的绩效考核指标和标准简单明了、适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强。

第三,将城市社区绩效管理分为了部门考核和员工考核二个大的层级,本文专门对社区整个部门的考核进行探讨,使社区之间有个比较的统一标准,这是本方案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李中斌,王立校,桂莉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陶铁胜.社区管理概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0.

3.张楚文,余秋萌.社区服务公众满意度与认知度测评[J].统计与决策,2009(24).

4.赫扬扬,李红勋.基于AHP的和谐社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管理观察,2009(1).

5.程鸣.基层央行员工个人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的思考[J].海南金融,2011(3).

城市社区管理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空间管理体系

1认知城市社区

1.1社区与城市社区

社区原本是社会学中的概念,源于德文gemeinschaft,由德国社会学家F.腾尼斯(1887)在《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Gemeinshaft ungese Uschaft)-书中提出,英文译作Communityand Society。1930年代社会学家吴文藻先生提出“社区”的概念,后由众多学者在共同讨论中达成共识,将community译成“社区”。

从社区的基本内涵来看,社区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一定数量的居民的居住生活为中心,具有内在互动关系与文化维系力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而城市社区则是由城市基本建筑物、人等要素所限定下的空间关系、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与乡村社区相比,城市社区有较大的开放性,它的内涵也会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变迁和城市科技进步等进一步发展变化。在我国,“城市社区”的概念从上个世纪90年代才兴起,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目前,城市社区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

1.2城市社区的构成要素

城市社区具有强烈的地域性,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城市社区一般具有5种要素:

①人口:按照一定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人口;

②地域:按照一定地域界线确定的相对稳定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区域;

③组织:有一套适应社区的管理机构和相应的制度,自发、互助的社会团体;

④心理:具有本地文化特质、情感上可以相互沟通、有认同和归宿感的社会心理;

⑤设施:能维持社区人们生活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设施。

1.3城市社区的基本功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企业制度明确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功能,剥离了它们承担的大量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保障功能;行政管理体系的改革,一部分社会管理、社会服务职能也从政府中分化出来。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这些被剥离或分化出来的社会职能必须落实到社会最基本的载体。因此,城市社区作为基础层面上的社会单元,必须承担多重社会职能,主要包括8个方面功能:①管理服务功能;②经济综合功能;③社会交流功能;④社会服务功能;⑤教育培训功能;⑥文化娱乐功能;⑦医疗保健功能;⑧市政公用事业服务功能。

1.4城市社区与住宅区、居住区

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住宅区、居住区的概念使用频率较高,在概念表述上有一种包涵关系,但并无本质的不同,可以通称为“住区”。对比住区与社区的概念,虽然两者都是以居住为主的地域空间,但是还是有些不同点:

①从地域概念上来讲,社区一般有明确的行政或管理界线,而住区则只有地块界线或物业管理范围线;

②从功能上来讲,住区的功能比较单一,是城市功能区划之一,而社区则比较综合、复杂,强调功能混合;

③从规划上讲,住区更多关注是物质环境,而社区则不但考虑物质环境,还要考虑更多社会、经济、文化等非物质因素。

2国内外城市社区的管理模式

2.1美国――基于社区中心的社区自治管理模式

在美国,社区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共同体,它的划分没有具体规定,可大可小。每个社区有个社区中心,通常社区把学校、公园和娱乐场所共同体或者YMCA(Young Men Christian Association)作为社区中心,供社区开展活动、居民交往等。社区中心必须满足一定标准:有足够地方开展活动,布局要合理,足够设施满足不同需要,为不同年龄层次居民提供服务,每1000人社区中心用地10亩,公共娱乐和开放用地不能少于用地的10%,设施必须在小区和社区范围内提供。所以,学校的政府公益性特点和良好的设施并且位于社区中,成为社区中心的最佳选择,一般公立的正常工作时间之外的所有时间作为社区居民的文化、教育、学习、健康、娱乐等场所而对外开放。每个社区中心有一个管理机构。

2.2新加坡――以选区为单位的政府主导社区管理模式

新加坡是一个比较小的岛国,国土面积只有682平方公里,但是其民族、宗教、语言和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这决定了它社区管理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团结、和谐的多元社会。新加坡的社区治理是政府主导模式,政府对社区进行直接管理,并在社区设有许多派出机构。这种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了许多多民族国家学习的成功典范。

新加坡根据地域范围划分社区管理层次,在全国层次,人民协会(People’s Association)统一协调管理全国社区工作。在区域层次上,划分为中区、北区、西北、南区、西南区。每个区域建立社区发展理事会负责本社区工作,社区发展理事会管理范围基本是80万户居民。在社区发展理事会下面,以选区为单位设立公民咨询委员会,管理范围大约是1.5-2.5万户居民。选区内还有最基层组织:居民委员会和邻里委员会,管理范围是1500-2500户居民。在新加坡社区中,还有一个特殊组织:民众联络所和民众俱乐部,它是与选区对应的社区服务设施,经费90%来源于政府。基本上,每个民众联络所和民众俱乐部服务1.5万户居民,并由一个专门的管理委员会,其具体职能是组织文化、教育、娱乐、体育以及其它大型民众参与的社会活动来促进民族的和谐,提高社会凝聚力,沟通政府和民众的关系,同时还管理财务。

2.3日本――基于地域中心的混合型城市社区管理模式

日本社区管理是地域中心的管理模式,日本的地域类似我国街道的行政区域,而地域中心则类似我国街道办事处。这种地域中心体制是为了更好满足大城市对居民管理的新需要。地区中心是区政府根据人口密度和管理半径划分的一定区域的行政管理机构,隶属于区政府地域中心部。除了地域中心外,还有一个与之平行的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群众自治组织,即住区协议会,它由居民自愿参加,建立在原来町片基础上。住区协议会主要任务是对区政府的中长期计划进行讨论,把居民意见反馈给区政府,对区域的共性问题进行讨论提供对策,它是居民参与地域管理的有效途径,是一个非政府自治组织。由此可见,日本大城市是基于地区中心的混合型城市社区管理模式。

2.4上海、杭州、天津――基于社区居委会的党政主导社区管理模式

在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时间还比较短,社区管理模式还处在不断深入探索中,上海、天津、杭州等不同城市结合自身特点设计社区管理体系。

上海市把加强社区建设作为上海实施新世纪宏伟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社区建设与改革和完善城市管理体制结合,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体制,明确提出街道党工委在社区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努力构建四大系统,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上海特色的社区管理模式。

杭州是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先进城市,分为市――区――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四级,市和区设有社区建设委员会,指导协调社区建设工作并为社区提供有效的服务,街道办事处设有社区建设工作委员会,负责社区建设的督促和落实工作,社区委员会负责社区具体管理和服务工作。它以原有居民区和居委会为基础,按照管辖区域与户数适当、区域相对集中、资源配置合理、功能相对齐全的基本要求,全市五个中心城区划分272个社区,每个社区一般规模1500-2000户,平均1760户。

天津市实行“分类式”城市社区管理模式,以区级行政区域为单位,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把城市社区分为完全物业管理型社区、部分物业管理型社区、非物业管理型社区三类,确定管理主体,明确社区职责,实施分类管理。

总结这几个城市管理模式和实践经验发现,尽管不同城市把社区管理模式不尽相同,社区空间落脚点也不同,上海是落实到街道一级,杭州是落实到居委会一级,但是由于制度背景的影响,它们都在社区管理体系中强调党和政府的领导作用,都把城市社区管理与政府行政管理体系紧密融合在一起,并且随着政府职能转型,又都在从政府主导模式向共同治理模式的演变过程中。

2.5小结

综合比较国内外不同城市社区管理模式,不同国家根据自身的政治、经济、行政等特点采用社区自治模式、政府主导模式和混合模式等不同社区管理模式,同时形成了不同城市社区管理空间体系,社区空间落脚点也不同,美国是落实到社区中心,新加坡是落实到选区,日本是落实到地域中心,而我国则落实到街道或居委会。

3中心城区城市社区空间管理体系

3.1现状及问题

某市从1988开始以社区建设为载体,深入开展文明小区、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到2000年,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家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它标志该市社区建设工作全面深入开展。根据文件精神,居委会改称为社区居委会,并开始大力开展“村改居”和“镇改街”工作。截至2006年底,该市中心城区共有街道35个,社区居委会272个。

通过现状调查与分析,这种以社区居委会为核心的社区空间管理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①在规划建设中,规划体系和行政管理体系也没有完全对接,在管理层级、配套标准等也没有完全统一,因此也就带来了社区建设和居住区规划“两张皮”现象。

②对“村改居”和一些原来单位管理的集中居住区,在社区管理体制上还没有完全理顺。

③建设与管理方式还是具有明显的行政化特征。社区活动、治安管理、环境卫生、设施建设等等依赖政府的管理和干预,社区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④由于住宅零星开发带来社区空间布局不均衡,社区服务设施零散,社区配套设施共享困难。

3.2新型城市社区空间管理体系

在借鉴国内外相关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和经验基础上,为了适应该市现行行政体系,满足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进一步理顺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推进社区居民自治,按照“属地管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职责明确、管理有序”的要求,确定市中心城“两级政府,两级社区”的“网格化”城市社区空间层级体系。

“两级政府”即市、区两级政府,以行政管辖区为界限,相应成立城市社区管理机构,负责社区建设的指导、协调、监督管理工作。

“两级社区”即街道社区和基层社区。以一定地域范围和人口规模,对每个区辖范围划分若干个街道社区,对每个街道社区划分若干基层社区。

“网格化”管理缘自计算机网格技术思想,后被国外城市管理者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引入到城市街区管理中。在这里,“网格化”的含义就是把城市社区空间作为网格对象,以基层社区为基本网格单元,以街道社区为次级管理单元,进行层级化、全覆盖式管理,如下图所示。

网格化城市社区空间体系构建图

4不同管理体系之间的契合关系

4.1与城市行政管理体系之间的契合关系

在该市城市行政管理系统中,政府分市、区两级,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而居委会虽然法律上是居民自治组织,协助政府机构处理行政管理事务,办公经费也主要来自于政府的行政拨款,所以,它也是城市行政管理体系的一部分。而理论上,社区是社会生活共同体,目标是实现民主自治,所以,从城市管理角度看,两者应该是同一个管理对象的不同管理主体。因此,两者的契合点就是基本单元的地域空间一致性,即每个基层社区就是一个城市行政管理基本单元,每个街道社区就是街道办事处管辖范围,是城市次级行政管理单元。每个基层社区设置一个社区居委会,每个街道社区设置相应的准政府性质的社区建设管理机构,协助两级政府来开展指导、协调、监督管理工作。

4.2与居住区规划体系之间的契合关系

在城市规划中,《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居住区规划层级体系划分着眼点是人口规模、城市各级道路以及配套设施,这些要素也是社区的基本要素,但落脚点是配套设施。因此,两个体系之间的契合点是各级配套设施完备性。

三个体系之间的契合关系如下图所示:

三个体系契合关系图

【参考文献】

1、 徐一大、吴明伟.从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城市规划汇刊.2002(4)

2、 倪集崇.美国“社区建设”的考察报告.温州论坛.2002(4)

3、 刘君德.上海城市社区的发展与规划研究.城市规划.2002(3)

4、 黄文云.社区变迁:基于城市规划的透视与策略.经济地理.2006(3)

城市社区管理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区信息化;城市社区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8月24日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近年来,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与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更趋向于便捷、舒适、高效率等高品质的追求。人们对社区的要求不仅仅存在于对实体面积、周遭自然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具有超强信息意识的我们,更需要信息领域交流,反映到具体的社区要求,诸如外界沟通、通信服务、安全防范、物业管理等方面。

(二)意义

1、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需要。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在实体经济以及众多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协同发展之外,对信息的要求亦是必不可少的。京津冀一体化的逐步实现将逐渐打破过去智慧城市“割据”的状况,实现协同发展。

2、城市发展与管理的要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迈进、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由“京”到“津”,再由“津”到“冀”成阶梯式发展,在具有差异的城市发展现状下,出现了参差各异的城市发展和管理的问题。我们需要一个更加系统的社区发展与管理的建设方案,而智慧社区在此时让我们看到了曙光。

3、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需求。伴随着国家改革步伐的深入,在国民素质提高、道德文明增长、生活水平上升的情况下,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与现下社区管理之间的矛盾差异逐渐显露。智慧社区势在必行。

二、智慧社区建设相关概念

智慧社区的定义:智慧社区是指全面利用物联网、互联网等网络通信技术把物业管理、安防、通信、交通、社区服务等系统地集合组织在一起,并通过通讯网络连接物业管理处,从而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生活、网络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模式,面向未来构建全新的一种管理社区形态。

三、智慧社区信息化建设分析

(一)保定市社区建设相关分析

1、居民态度分析。居民对智慧社区管理的总体满意度是一项综合指标。据调查,70%的人群满意程度为“非常满意”,有20%的人“较为满意”,17%的人群均为“一般满意”,剩下3%的人均为“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据此得出的数据分析显示,在城市社区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居民的满意程度相对较高。但是,当前保定市智慧社区建设仍旧处于初级阶段,刚刚进行探索,成熟度不高,仍旧需要进一步的探究与发展。

2、政府导向分析。在家庭紧急呼救系统拥有数量的数据中,有97%的社区拥有社区摄像监控子系统,92%的社区拥有社区周界防护子系统,90%的社区拥有社区门禁控制子系统。由此可知,就保定市的社区而言,在家庭紧急安全方面的智能化相对较高社区监控系统几乎全面覆盖。这保障了社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为接下来社区信息化的建设增添了自信心。

在智能信息化环境设施社区拥有比例方面,有96%的社区实行收费管理,88%的社区拥有车位管理,69%的社区拥有远程抄表管理,64%的社区拥有电子公告管理,56%的社区为其他。由此可见,如今就保定市的社区而言,信息化管理在有了不小成就的基础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建设优势

1、政策优势。自我国“十二五”将“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写入《纲要》便确定了将为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注入强大的政策支持。

2、管理的交流优势。迄今为止,智慧社区的建设在北京已经有了不小的建设成果,所以在此基础上,可以将“京”的管理建设经验与“津冀”地区做有效交流,从而达到少走弯路,加快建设的效果。

四、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人才的短缺。目前,拥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人才毕业后普遍进入企业,而很少有人进入基层社区工作。

(二)各小区缺乏统一的标准。由于智慧社区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各方面认识研究不足,没有统一高效的标准化管理制度,使得小区的信息化发展程度不一致,局面较为混乱。

(三)小区信息化管理与居民需求之间存在矛盾。相较于河北地区的社区居民来说,信息管理的基础较为薄弱,广大社区管理者和社区居民还未能充分形成智慧社区的意识。

五、对策建议

(一)专业人才短缺是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亟待解决的问题

1、建立人员数据库。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工作能力建立企业人员储备表,具体包括以前的经历、培训背景、技能证书、职业兴趣、主管的评价等内容。

2、做好人员接续计划。流动性较大、专业性较强的重要岗位及早做好补充计划,以避免人员流失尤其是关键人员的流失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3、建立企业绩效考评体系。使每一个员工都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同时有明确的业绩目标规定。

4、综合分析。产生人才短缺的原因不是单一的,而解决方案也是一个系统过程,不仅需要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更需要整个人力资源体系的支持。

(二)针对各小区缺乏统一的标准建设,政府应建设统一的制度与交流平台

1、相关政府部门可将各个社区单位进行总和,在实地调查后,出台相关制度与实施的标准。

2、政府建设一个小区信息化交流管理平台,使经费保障、人员配备、设施管理维护等诸多方面可以相互沟通,时刻协调。

(三)针对小区信息化管理与居民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应大力发展信息化。政府和企业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在智慧社区建设中发挥各自的职能,提供各类服务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迎燕.城市社区信息化服务实现途径研究[D].重庆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