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研经费管理培训

科研经费管理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研经费管理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研经费管理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项目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2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科研经费

高校科研经费包括以高校名义取得的各类科技研究经费(含理、工、医科)和文科研究经费。按经费来源渠道,分为政府部门及规划部门委托的纵向科研经费、由国(境)内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委托的横向科研经费、与国(境)外政府、学术机构等非政府组织间合作获得的国际合作项目科研经费,以及其他科研专项经费等。本文研究的科研经费主要是指纵向科研经费。

(二)项目制管理

目前,项目制进行管理,是指按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确立科学研究项目,并以项目为中心,以项目组为基本活动单位来进行项目的组织、管理和研究活动的一种科研管理模式。科研经费项目制管理实行项目责任人负责制,项目责任人在批准的计划任务和预算范围内享有充分的自,以及肩负合同或任务书中相应的责任。同时,明确了项目的依托单位。

二、我国科研经费管理现状

近年来,我国科研经费支出呈现增长趋势,其中,高校科研经费也不例外,从2009年的468.2亿增长至2013年的856.7亿,增幅达83.00%。

而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科研经费,都是采用项目制进行管理。由科研人员主动向科研主管单位提出项目申报需求,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科研项目的确立具有竞争性的;二是项目负责人是科研项目的直接负责人,具有充分的自主性;三是科研项目是以项目组为基本活动单位对科研项目进行管理;四是科研项目具有契约精神,是通过签订合同约定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的;五是科研项目的开展得益于项目依托单位的支持。

我国科研经费项目制管理涵盖了监督管理体系、权责关系、预算管理、过程管理等四方面内容。

(一)我国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体系

近年来,国家财政部、科研部、审计署及地方财政厅、科研厅、审计厅等有关部门和科研经费提供方对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力度不断加大。一是不断完善了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体系,适时制(修)订并出台了各类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二是不断加强外部审计监督力度,形成财政审计部门的专业监督、科研主管部门委托的第三方监督相结合的经费使用监督机制。各类科研经费检查工作日渐常态化,初步形成我国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体系。

(二)我国科研经费的权责关系管理

我国科研项目实行的项目制管理,项目组为开展科研活动基本单位,项目负责人是科研项目的直接负责人,具有充分的自主性。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科研经费的权责管理机制,2012年,教育部 财政部出台的《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教财[2012]7号)指出,我国各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必须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学校、院系、项目负责人分级管理体制,以确保科研经费管理的有序进行。该制度的提出,旨在完善单一的项目制管理模式的管理体系。

(三)我国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方式

在项目制管理模式的框架下,我国对于高校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采用全预算管理,具体分为管理费用预算管理以及间接费用预算管理两种方式。

两种预算方式相比而言,间接费用方式进一步明确了对项目承担高校的成本补偿渠道,完善了高校及项目负责人承担项目的间接成本补偿机制。与此同时,增加绩效支出,允许在科研经费中列支有工资性收入的科研团队成员的劳务性费用,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的价值,有利于形成一个绩效管理机制,提高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主动承担科研任务的积极性。

(四)科研经费的过程管理

我国科研经费的全过程管理,均是以项目制管理作为基础,经历从立项划拨到结题验收之间,经历项目申报、预算编制、经费划拨、预算执行、预算调整、中期财务检查、结题财务验收、结余结转资金的管理等一连串过程。

三、科研经费项目制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政出多门,经费使用人掌握难度大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公众对科研经费关注度的提高,我国不断完善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体系。各级科研主管部门积极响应,根据各类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特点,紧密出台了各类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这些管理办法政出多门,要求不尽相同,给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部门、经费使用人带来极大的困扰,增加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难度。

(二)外部审计标准不统一,沟通成本高

由于各类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的频繁出台,以及各科研主管部门出台的相关规定不够细致、解读不够明确,导致不同的审计监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审计标准不一致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直接增加了高校在接受不同科研经费管理审计或检查时的沟通成本,增大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难度。

(三)科研经费管理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

近年来,我国科研经费虽然探索间接费用的管理方式,通过增加绩效支出用于鼓励支持项目组承担科学研究。但是,由于在已实行间接费用的科研经费管理中,虽然允许科研工作者开支绩效支出,但绩效支出所占比重太小,不能很好的激励科研工作者。

(四)项目经费重申报轻管理现象仍然存在

由于科研项目课题负责人多为学术型人才,缺乏相关的财务知识和经验准备,更多专注于科研业务自身以及重视科研项目的申请。对于科研经费管理的政策要求往往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在科研项目的执行过程中,不按照预算花钱、不按照规定及时调整项目预算、审计不及时等经费支出不符合规范的情况时有发生。

(五)科研和经费界限过于明显

科研经费作为科研项目的一部分,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往往会涉及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和人事部门等多个职能部门。但在实际工作中,科研经费管理容易被误解是高校财务部门的工作,被孤立的对待。容易导致在涉及校内多职能部门协调工作时,总是将科研经费孤立的从科研项目的管理中割裂开来,给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四、完善科研经费项目制管理的建议

(一)完善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体系

基于我国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政出多门的情况,建议成立专门的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中心,统一制定具有普适性的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为科研经费管理提供强有效的政策指引。且在相关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中明确科研经费允许开支的各个明细科目,有效地规范科研经费开支,解决科研经费检查中标准不一的问题。

(二)完善科研经费奖惩机制

为提高高校承担科研项目的积极性,我国科研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各高校特点,分别制定并适当提高间接费用以及绩效支出比例。与此同时,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科研经费评价和奖惩机制,根据各高效在科研项目的执行情况对其进行评价,完成优秀的高校可以相应的奖励,并给予未能按要求完成的高校一定的时间内终止申请某类科研项目的惩罚。

(三)转变思想,变被动为主动

及时转变科研经费管理理念,在思想上充分重视科研经费管理,变被动为主动,这是提高我国高校科研经费项目制管理重要的一环。

1.科研主管部门方面

影单提前启动科研项目申报计划,及时项目申报信息,做好项目申报及预算编制指引工作;及时制定或修订各类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明确各类科研项目的具体开支范围;定期组织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培训,及时传递政策精神。与此同时,完善各类科研项目的绩效考核工作,明确其考核标准。

2.高校方面

一是做好科研经费预算指引编制工作,实现不同类别科研项目预算控制的个性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二是重视科研经费预算执行管理工作,实现科研经费管理系统与项目管理系统预算及其执行数据的实时对接,做好预算控制工作。三是重视科研经费财务验收审核工作,要求重大重点项目组在项目结题前半年须对项目经费使用情况进行预审计,尽量减少科研事故的发生。四是在高效内部做好间接费用的统筹分配工作,制定能够激发科研工作者积极性的政策。

3.项目负责人方面

项目负责人应当改变科研经费属于个人私有财产的想法,充分意识到科研经费属于公共资源,及时参与各类科研经费管理培训,把握最新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精神。化被动为主动,提前做好做细科研经费预算,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如发现预算不能满足科研项目研究需要时,及时提出预算调整申请,并在中期财务检查、结题财务验收时,积极主动配合科研主管部门,做好相关检查、验收的准备工作。

(四)推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手段是有效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效率和效果的手段,建议我国上下应当一起推动科研经费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在科研主管部门层面,建立共享信息平台,从项目申报到项目验收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分享项目信息;在高校层面,实现科研管理系统、财务信息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多系统无缝对接,实现科研经费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全面提升科研经费管理水平,将学校科研经费管理人员从简单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投入更多精在科研经费管理上。

(五)建立健全高校内部科研经费管理机制

一是强化学校主体责任,校内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监督约束机制,改变科研经费管理只是学校财务部门的做法。二是切实落实院系监管责任,院系等作为科研工作的基层管理单位,了解科研项目的学科特点和研究的实际需要,在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能够合理配置资源,为科研项目执行提供条件保障。三是落实项目负责人直接责任,科研项目负责人应该及时转变思想,将科研经费管理作为科研项目管理的一部分,重视科研经费管理,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合理性和真实性等承担直接责任。

(六)成立专门的科研经费管理部门

鉴于科研经费在高校的重要地位,建议在高校内部成立专门的科研经费管理部门,组织一只专业化队伍,统一对高校科研经费进行全过程管理。该部门负责联系校内科研机构等各职能部门,建立与校内各职能部门的协同关系。避免出现各职能部门、项目负责人认为科研经费管理只是由财务部门负责的观念,推动科研经费管理系统的内部一体化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以推动科研经费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发展。

(七)重视科研经费政策解读宣传

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是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开展的依据,科研主管部门以及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必须重视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的建设工作,及时收集国家、地方政府、各科研主管部门新出台的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加强对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的解读和分析,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指南。多渠道全方位的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的宣传工作,增大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的覆盖面,提高科研工作者对研经费管理政策的认识。

五、结语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随着我国对于科学研究投入的不断增加,社会公众对科研经费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在充分分析研究我国现有科研经费项目制管理模式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后,提出完善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建议,希望提出的建议能够满足我国科研经费管理的需求,在规范科研经费使用的同时,激发我国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共同推动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艾众培.简析国外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的经验与启示.现代经济信息,2015(17).

[2]陈朝宗.中国与西方科研管理比较及自我创新.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5(3).

[3]顾虹,赵敏.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的改革及其合理性分析.科研研究管理.2003(3).

[4]贺德方.美国、英国、日本三国政府科研机构经费管理比较研究.中国软科学,2007(7).

[5]刘众.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初探.事业财会,2006(2).

[6]王延中.科研项目课题制的几个问题.学术界,2007,4,总第125期.

[7]林亚男.基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的科研经费管理思路.福州大学学报,2010(3).

[8]马青雅.科研经费执行过程动态管理模式探索及实践.会计之友,2014(36).

科研经费管理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育经济管理 激励机制 定位 实践

教育科研是一个高校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实践的探索,也是一个高校管理者对于高校科学管理理论的探讨。教育科研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校的的教学质量,要想从根本上来提高教育的科研水平就需要在教育科研的经济管理中运用好激励机制。因此,在教育的科研管理中如何运用好激励机制显得尤为的重要。

一、教育经济管理中激励机制的问题分析

(一)组织机构方面

组织机构主要是参与组织培训的机构或者部门,许多认证培训机构往往需要取得合法的资格证才能形成正规的组织,才能够实施培训组织并进行管理工作。然而,当下只依靠自然人或者是其它不合规矩的组织来进行组织管理培训仍然存在,从而就导致了相关培训的质量降低,甚至是认证资格的来源的合法性都很难得到保证。

(二)师资素养方面

师资素养从一定角度来说,是由其自身岗位的技能和意识所构成的,而从目前所反馈的信息上来看,问题的突出表现在岗位意识上面,问题的根源实际上并不是在师资力量上的职业道德问题,而是出在对于员工的绩效管理上。诸如之前提前结束的岗位培训,或者是培训时只是简单转述了考纲、考点等问题,这些现象都是因为缺乏严格的跟踪监管机制所造成的,因此只能够依靠严格的绩效管理体系中的激励机制来进行规避。

(三)过程监管方面

在教育经济管理中的认证培训多是滥竽充数,如何保证好本单位的管理质量,不仅仅关系到了社会责任的履行,也关系到了自身培训品牌的成功建立与否。为此,建立一个严格过程的监管机制就成为了一个必须要有的管理办法。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激励机制实施的过程监管制度在形式上已经逐渐具备,但是却还是很难保证整体的师资力量去自觉维护好这一系列的品牌效应。

二、具体情况下的激励机制的定位

(一)目标导向定位

就目标管理方面来看,激励机制的目标应该包含于学校所开展的培训总目标。因此,总目标中所涵盖了的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从而,激励机制目标的实则就在于要通过实施积极的激励活动来实现,进而促进了教师能够认真履行好自己的培训任务,使它不仅能够维护好单位的声誉,还能够切实满足被培训对象能够获得认证资格的迫切愿望。

(二)手段实施定位

激励内容和手段的选择,以及激励内容等环节的设定在教育经济管理中具有着重要作用,针对一般情况而言,参与培训的教师都会根据课时的多少来进行薪酬分配,但是这并不能构成激励的全部内容。因此,还应该在薪酬的基础上,额外地从物质、精神两个方面去给予补充。而关于激励内容的细化问题,则只能够依靠精简的形式来确定,并伴随着动态的及时调整机制来履行。

(三)评价机制定位

如何来确保激励机制在实施过程中的公平原则,这是关系到激励机制是否有效实行的关键,而这一切的有效实施都依赖于严格的评价机制。首要就要从弹性的评价方面来进行严格控制,因为培训的效果会受到不同生源个体的差异的影响,不能仅仅从单向的度对教师进行考核;而且在体系构建方面,应该将各种考核制度的要素纳入到其中,并且在可观察的前提下进行量化。

三、实践中的激励机制构建

(一)构建健全的高校教育科研激励机制

健全的教育科研激励机制,离不开领导对其的高度重视,只有领导重视起科研在教育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并加强对取得了科研成就的教师进行宣传,将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结合在一起,进而来提高教育科研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荣誉感。因此我们要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教育经济管理体系,构建起科学严谨的考核机制,从制度上根本性地给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奖励保证,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育经济管理氛围。

(二)加大经费投入与完善成果奖励制度

由于科研工作耗时又耗力,还离不开巨大的经费支持,除了政府的相关部门会拨给经费以外,高校也会加大其科研经费的投入。衡量一个教育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关键在于其是否创新,如果没有了创新,激励机制的设定也就变得毫无意义了,我们必须要加大对研究成果的奖励力度,对于一些创造了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教师,一定要给予经济重奖,让教师在物质方面获得一定的奖励,肯定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从而提高教育科研水平的上升。

(三)要构建精神鼓励机制

对于教育经济管理工作者的激励在注重经济激励的同时,还要考虑科研工作者在精神层面的需求。而且从事科研工作的高校教师最需要的就是在精神层面上的满足,高校可以对获得了科研成果的教师给予精神上奖励,精神奖励方法可以是给优秀教师授予年度科研工作先进工作者的称号或职称、优先选拔晋升等精神方面的激励等,这些荣誉上的授予,会使具有突出贡献的科研工作者得到社会上认可,获得更大上的心理满足。

四、结语

总而言之,教育经济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性的工作,它需要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以及学校主管部门的共同参与、管理,并根据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来加强对教育经济管理的整体性调整,才能够激发出教育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科研能力,确保科研的质量,进而扩大我国教育的的社会影响力。参考文献:

[1]姜彩丽.高校教育科研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研究黑龙江教育,2006,(5):64-65.

科研经费管理培训范文第3篇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131-02

近年来,随着中央巡视组与审计署、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关于高校财务管理、科研经费、票据使用等方面查处力度的加大,一些高校经费管理混乱、票据使用违规、科研经费存在腐败现象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有的甚至触目惊心,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声誉。2012年以来,仅教育部就公布了通过审计署移送的14起高校教师利用假发票、假单据,贪污、挪用科研经费的特大腐败案件,其中7人被移送司法机关。

目前我国已进入了经济新常态,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各项经费收入将会面临增加放缓的局面。在新的形势面前,作为高校财会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以及国家颁发的各项票据管理规定,进一步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与票据内部管理制度,做到专人管理,严格执行发放、领用、结存和核销手续,杜绝一切可能发生的风险。

一、杜绝发生腐败的有效防线――加强高校票据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高校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高校为了更好地发展,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的发展格局,各种经济成分也越来越多。涉及到各种经济活动、经济往来的收费项目逐渐增多,收费管理已成为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进一步加强高校票据管理,对于防范财务风险、杜绝发生腐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票据管理是做好高校各项财务管理的坚实基础。高校的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与票据相关,无论是学校的基建工程、车辆仪器设备购置,抑或是每一位学生的学杂费、住宿费等等,都离不开票据。因此,只有将错综复杂的一份份、一本本票据认真、细致地保管好、填写对,依据资金的不同来源,不同类别,分门别类地做细、做实、做好,才能为日后的财务管理夯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票据管理是规范高校收费行为、杜绝乱收费的重要屏障。“阳光收费”、透明收费,是规范高校各种收费行为的重要方法,也是保障广大教职员工与学生基本权益的有效途径。只有严格票据管理,“不越雷池一步”,才能更好地规范收费行为,杜绝“小金库”。

第三,票据管理是全面落实国家各项收费政策,认真执行收报批制度和许可证制度,切实做到依法收费,严格按照规定收费的“防盗门”。学校的收费项目、种类繁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特别是对于广大的学生来说,更是“牵一发动全身”,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因此,在票据管理问题上坚持“严格、准确、到位”的基本原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杜绝随意转接票据、开人情票问题的发生,对于预防和遏制腐败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些高校在票据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人们常说,不要忘了为什么而出发。但是在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中往往有人总会将原始的目标遗忘。在一些高校票据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对票据管理工作缺乏重视。据笔者了解,截至目前为止,一些学校尚未建立严格的票据管理制度,票据存放、管理随意而混乱,相关领导没有意识到票据管理的重要性、严肃性,也没有上升到维护国家、人民和高校自己利益的层面去对待票据管理,结果导致一些部门随意发放票据,不能及时进行报账、结算,有的是票据开出了收入却对不上账;有的甚至发生了票据损毁、混用、遗失、被盗等问题,给学校财务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2.使用票据不规范,书写不认真。一些高校票据使用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缺乏基本常识,书写票据十分随意。有的就像是在写“天书”,龙飞凤舞,不要说别人难以辨认,就连开票据的本人,过些日子后也搞不清自己到底是写了些啥。有的是字迹模糊不清,究竟是当时发生的问题还是在保管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谁也说不清。财务部门也没有及时组织票据使用人员认真学习《票据法》、《税务法》和对如何规范书写票据进行培训,导致一些使用人员在开票据时,缺乏应有的知识和原则,随意涂改、转接票据,甚至上下联不一致、开人情票据等等,一个部门出现多种票据抑或是一般往来与经营性收入混用、串用的问题比较多。

3.票据的“购、领、缴、存、销”等环节上存在着漏洞。高校的任何票据都有“购、领、缴、存、销”等环节,但由于各岗位之间都是老同事、老领导,面子上拉不下来,再加上少数票据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没有认识到票据管理的重要性和严肃性,结果出现了:一是没有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票据领用制度,购票、核销时间、数量、内容记录不全,有的甚至是空白。二是专人负责票据领用、管理、核销、数量不清,也没有设立专柜存放,票据和存根胡乱堆放,有的甚至发生了霉变。三是不能及时回收使用后的相关票据和催缴款项,同时对损毁、遗失、混用票据问题没有严格的惩罚措施。四是票据领用人升职、调离、退休后,没有相关人员及时办理移交手续,导致时间一长,当事人责任模糊不清。

4.缺乏现代化的票据管理手段。随着广州票据管理圣手、天财高校财务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等电算化、现代化技术手段的产生,凭证电子档案、财务票据管理、银校互联平台、校内统一支付等软件为高校财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带来了飞速发展。但是,在一些高校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手工记录方式,特别是在票据的领用、发放、使用或者是核销、查询等环节,一些领导还是认为使用传统的票据管理模式“看得见”、“摸得着”,宁可让票据管理人员进行工作量大、效率低、重复性的繁杂劳动,也不愿意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5.票据稽核力度不够。为了确保各种票款“完璧归赵”,预防贪污、挪用、侵吞等问题的发生,经常性地开展票据检查、稽核是有力的武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高校却对开展票据稽核认识不够,缺乏动力,也没有专人或部门负责定期、不定期地对票据使用情况开展检查与复核。因此,导致大量的隐患存在,有的学校还出现了不合理、不合法、本来就不能报销的票据流于指尖。从而导致侵吞收入、私设小金库、假票报销等问题屡禁不止。

三、“达摩克利斯剑高悬”――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校票据管理,有效地防范风险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当前,“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正在全国各行各业持续走向深入。我们要借此东风,进一步加强高校票据管理,有效地防范风险,杜绝一切可能发生腐败的漏洞,切实做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把严和实落到实处。笔者认为,高校财务管理部门与财务工作人员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建立与完善高校票据管理制度,认真执行国家的各项收费政策。只有全面加强票据管理,建立健全科学、规范、严谨的管理制度,才能切实将票据管理落到实处。因此,一方面要建立与完善各种票据管理制度,比如收费人员与票据管理人员的工作制度、收费员缴款制度、票据缴存与核销制度以及票据领取、使用办法等等;另一方面要明确指派由学校财务部门全面负责各种票据的管理,同时确定其管理职责与管理权限,设立票据专管员岗位,从票据的计划、购买、领取、保管以及稽核、检查、回收、销毁等多个环节逐一落实,并在责权利各方面进行完善;由纪检、审计、监察、科研等部门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监督,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使用票据,保证票据管理步入良性运行轨道。

2.加大票据管理重要性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师生掌握和了解税务与票据知识。票据使用贯穿于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和各个部门,并且涉及到每一位教职员工与广大的学生。因此,要充分利用学校和财务处网站、校报、宣传窗以及微信、微博等新型媒介,广泛宣传税务与票据知识,宣传学校的收费政策,哪些费用需要收取,哪些费用不能收取,哪些费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减免,等等。让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都能够了解依法使用票据的知识,提高纳税意识,并且能够充分运用法律和票据知识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开展票据知识专题讲座,提升票据管理与使用人员的整体素质。学校财务处与相关处室要组织二级学院、部门、科室的财务、收费人员参加票据管理培训讲座,也可以是短期培训班,有针对性地举办票据使用知识讲座,主要宣讲以下知识:(1)所用票据必须是财政局购买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据抑或是税务局购买的税务发票,不得以其他收据代替。(2)票据必须由专人负责购买、保管,领用人在票据用完后,交回保管员,每年年底,保管员将用完票据连号整理后交档案室存档,不得擅自销毁。保管员要核查原始凭证的签名手续。(3)开具的票据应按规定做到按号码顺序填开,填写应项目齐全、内容真实、字迹清楚,大小写金额符合规定,全部联一次复写开具,内容完全一致。(4)开错的票据应在票据上加盖“作废”章,重新开具票据,不得在开错的票据上涂改。(5)不得重复开票据,对丢失的票据联,只能出书面证明,证明中注明开票日期、收据名称、对方单位名称、内容、金额、票据编号。(6)票据存根联必须保持完整,开错的“作废”票据必须粘附在票据本中全部保存,不得私自处理。(7)不得自行扩大收费范围,增加收费项目。各种票据不得混淆使用,不能随意拆开票据本使用,更不能随意转借、转让、代开票据,两种收据不得混淆使用。(8)收费人员必须两人以上同时在岗,保证一人开票,一人收费。所开具的票据必须加盖单位公章与收费人员名章。由开票人填写收入汇总缴款书、收费人复核后,共同办理上缴手续。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提高票据管理、使用人员的整体素质,从而确保科学、规范地使用票据。

4.推进高校票据管理电算化、银校互联平台,实行现代化的财务票据管理。在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建设日新月异,计算机办公设备得到了广泛普及。在这样的前提下,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将财务票据的所有环节纳入计算机管理,既安全又快捷,既降低成本又提高效率。比如,票据的入库、领取、发放、查询、汇总、核销等功能都可以通过软件进行程序控制,为财务部门处理会计业务提供准确的依据。同时,也可以为银行、科研、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进行相关核查实时提供信息。不但有利于确保高校收费票据管理的严密性,而且还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出现差错。目前市场上已经有非常成熟的相关软件,比如票据管理圣手、金财软件系列、天财高校财务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等等。相对于“看得见”、“摸得着”的传统的票据管理模式,不但减轻了工作人员大量的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了重复性的繁杂劳动,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提高了票据管理的准确性、及时性、科学性,以电算化、智能化、电子化改变了传统的落后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高校票据的管理水平。

5.加强高校票据的检查、稽核力度,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随着高校经济活动的日益增多,票据管理中由于相关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形式主义严重等造成的问题和矛盾大量增加。因此,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纪检、监察、审计、科研等部门开展票据检查、稽核工作。其一是核查票据书写是否正确,有无上下联不一致、金额大小不一致等问题,有无人为造成字迹不清、填写无序的现象;其二是核查票据汇总金额是否准确、是否全额上缴,有无扣留、挪用现金的问题;其三是核查票据的“购、领、用、存、销”数量是否一致,有无残缺抑或是存根号码不一致,是否定期装订成册,是否按照有关规定保存5年,有无私自销毁等问题;其四是核查有无违反政府关于非税收入票据管理办法的行为,是否存在转让、出借等行为,等等。对于检查出的违纪违规问题,必须严肃处理。根据当事人情节轻重,及时进行纪律处分,并调离财务部门;情节严重者及时移送司法机关。

科研经费管理培训范文第4篇

医院最主要的任务,是满足患者需求、治疗疾病。除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医院各专科的诊疗能力永远都代表着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为此,江苏省兴化市人民医院作为一家县级市的二级甲等医院,将发展重点放在了创建有特色的重点专科上。早在2007年,医院就提出“兴化病人兴化治,疑难杂症不出市”的奋斗目标,强化学科建设,早于其他很多县级医院,率先发力推动临床专科化,提升医院综合诊治能力,履行好县级龙头医院在本地区的教学、科研、疑难危重症患者的综合诊治的职能。其前瞻性的发展战略与2009年新医改的目标不谋而合。

专科细分与整合

2007年是兴化市人民医院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在新的管理层成立后,通过与职工的交流讨论,医院设立了全院一致的发展目标,在管理流程和制度落实上进行改进,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在此基础上,医院若想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必然要主抓专科建设,将专科精细化,以做强做精。2007年,医院门诊量达433343人次,收治住院患者15673人次,在客观上已达到进一步细化专科的规模。

为此,医院将普外科细化为肝胆胰外科、胃肠外科、甲乳外科、肛肠科、小儿外科、烧伤整形科;将内科细化为心内科、肾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血液科、风湿免疫科、内分泌科、呼吸内科、肿瘤内科、感染科以及重症医学科。并引入人才,创建了放射介入科和手外科,从而使医院临床专科达到31个。

在专科细化的过程中,医院也面临着来自各学科带头人的很大阻力。但在严格推行的两年后,无论在患者还是同行眼中,医院的专科技术都树立起知名度,在医疗技术上发生了质变,医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找到了发展目标,患者也得到了更好的技术服务。

目前医院心血管内科、神经外科、普外科、肿瘤科、骨科、泌尿外科、妇科为泰州市重点专科;儿科、胸外科、口腔科、肾内科、呼吸内科为兴化市优势专科;微创外科、介入放射科等具有地域优势的新重点专科已经基本形成。

未来的一两年内,医院还计划推出建设一个省级重点专科,并对重点专科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包括增加科研经费、减少会议人数限制、增加数量、优先购买设备、提供更多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等。

另一方面,临床的专科化不仅指专科的细化,还包括专科间的整合。专科细分与整合的依据,是患者需求和医学发展。

以骨科为例,脊柱病、关节病、创伤等都拥有较大的患者群,而人员配备和病区分配为骨科的细化提供了可能性。因此,骨科还可再细化为脊柱、关节、手外科、创伤等4个组。

而在整合方面,普外科与消化科要实现在内镜诊疗技术领域的全面优化整合,在微创技术领域将推进普外科、胸心外科、泌尿外科、妇科等全面合作,搭建高水平的微创技术平台。由于介入治疗的发展,对心脏病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判断,需要心脏内科与心胸外科合作。

医院的学科战略贯彻,是一项全面立体的工程。医院在建设新大楼时,将原来分散设立的心内科与心胸外科、儿外科与儿内科、神经内科与神经外科、消化内科与胃肠外科等相关专科比邻而设。这种病区分配也是专科整合的体现,合理利用了空间和人力资源,为下一步各诊疗中心的建立打好了基础。

学科建设与人才建设并行

临床专科化,离不开人才建设。县级医院引进人才仍面临着一定难度。为此,医院采取了“引进来,走出去”的思路。

在引进上,医院通过参加高校人才洽谈会,利用网络招聘信息等各种渠道,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和成熟技术。2007年,医院只有3名硕士,现已发展到硕士生导师11人、硕士研究生78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3人,泰州“311”工程培养对象13人,兴化市“313工程”培养对象17人,形成了相对合理的人才梯队,为部分强势专科进一步细分打下基础。

在走出去上,医院与北京协和医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山医院、红房子医院、瑞金医院、长海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同时邀请各位国内顶尖专家到医院义诊讲学、定期坐诊。通过讲解和长时间的接触渗透,医院医护人员得以学到更加规范的技术动作,以及学科的各种外延知识,使学科建设更加规范。

在人才建设中,更为根本的则是规划好、培养好、使用好现有的人才队伍,严格规范化培训、鼓励在职继续教育、加强“三基三严”培训、定期组织管理培训。医院打破了过去只能在省内或上海进修的规定,放眼全国,到各个顶级专科进修学习。

在护理方面,医院也下大力度,将大批护士送去进修、参加专科护士培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开阔眼界。

除此之外,医院还组织应急预案、急救技能演练,利用开展理论及操作竞赛等各种形式,促进全员素质的整体提升。

人才建设不仅体现在技术上,管理也应与之同步。医院注重完善科主任和医师的考评体系,突出教学与科研得分的权重,将考核结果直接与职称晋升挂钩,与职务升迁挂钩,与年度评先评优挂钩。加强临床教学管理,形成“科主任-主诊医师-二级诊疗医师-实习医生及护士”一对一互动教学为主的带教网络,并以“师带徒”的模式促进低年资专业技术人员的成长。

另外,医院通过先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方式,在全院推行绩效管理,将管理中的难点通过调整考核权重的方式进行科学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其经验与做法先后在国家级、地市级医院管理论坛上交流。2013年,医院在本地区率先开发了“阳光用药”监管平台软件,短期内实现了全院药占比、抗菌药物使用率、处方平均金额、不规范处方数、用药不适宜处方数、超常处方数的全面下降,得到省、市纪委的高度好评,并将该做法全面推广。

科研经费管理培训范文第5篇

一、快速发展的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

对于高校的分类方法,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笔者参考学者马陆亭[1]的的研究成果,即以学术水平作为高校的层次分类标准,并具体分解为博士学位授予数、科研经费获取数、硕士学位授予数、国外及全国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四个指标,将中国高等学校分为以下4类: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高等职业学校和社区学院。从上述分类可以看出,医药高职院校应当界定为高等职业院校,其主要任务是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样的划分是静态的划分,定位明确的高校可以依据学校人才优势、学科优势、财力优势等,科学合理的完成三大任务。

对于快速发展的高职院校来讲,上述分类方法已然不能准确界定学校的办学定位。这类快速发展的高职院校就是将办学目标定位在本科层次,所有的教科研工作都是为将来升格为本科院校做准备的。对于这类高职院校,其教研科研工作必然颇受重视,为了提高自身的教科研水平,必然在人、财、物上大力支持。那么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教科研管理经验的不足,必然会遇到各类问题。笔者就此类高校在教科研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

二、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特点

无论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的要去,还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的新要求,每年都会有一部分学校从中职院校升格为地方高职院校,或者从地方高职院校升格为地方本科院校,且不论科学与否,这是既定事实。由于学校升格指标的稀缺,导致众多学校为了升格办学层次,动用八方资源,不仅加强、加快学校特色建设、内涵建设,更是大手笔的支持学校教研和科研工作。此类高职院校,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特点。

1.强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校的科研影响力,每年都会面向社会、面向知名高校引进大量人才,其中不乏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这些人才大都有一定的科研经历,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这些人才的引进有力推动了高职院校教研和科研水平的提升。总得来说就是引进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大幅增加。笔者所在单位近10年来累积引进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教师累计达210余人。这些引进的人才,在学校教科研水平提升上发挥了重大的、积极的作用。

2.教学与科研并重

从高职院校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此类院校是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工作的。由于其快速发展的特点及其锁定的目标是若干年后升办本科专业,必然导致其同时高度重视学校科研工作。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学校设有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工作;同时还设有科研专项资金,用于资助科技、社科类项目的的研究。为了吸引高学历人才,还专门设立了博士基金项目,主要用于资助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开展研究工作。

三、快速发展的高职院校的教研、科研管理特点

分为两个阶段,管理模式的改变随着教师队伍的扩展和教科研活动的增加二变化。

第一阶段:科技处统管教研和科研工作,实行以教师为直接服务、管理对象的垂直管理。

对于升办专科层次后办学时间较短的高职院校,多采用的是科技处统管教研和科研,并直接对一线教师进行垂直管理,其管理路线是:学校科技处――教师。由于师资队伍的快速壮大,以及教师申报教科研项目数量的增加,科技处的工作量骤然增加,管理人员的缺乏以及管理经验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发展。此类管理模式的优点是终端化,执行效率高,缺点是科技处工作任务重。

第二阶段:按行政归属划分,实行校系(院)二级管理,兼管教研和科研。

随着高职院校教研和科研规的模不断扩大,以及科研活动的增多,科技处一级管理结构体系已完全不能满足需求,普遍采用校院二级管理体系:(1)教研工作:多是在教务处设立二级科室即教研科,对口管理各系部的教研秘书;(2)科研工作:即在学校科技处领导下,各个院系设置科研管理部门并配备专职人员进行科研管理。这种二级管理体系有效地解决了高校教学工作与高校教科研工作发展的矛盾。此类管理模式的路线是:教研处――二级系部(学院)――教师;科技处――二级系部(学院)――教师;特点是精细化管理、逐层推进,多头开展工作,执行效率与系部的工作效率密切相关。

进入第二阶段,一定程度上表明:快速发展的高职院校的教研、科研管理水平日趋成熟,但依然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管理问题。

四、快速发展的高职院校教研、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校的申报本科的远大目标的实现需要每位教师的努力和拼搏,学校教研和科研规划的实施最终需要每个教师去完成。在实现学校快速发展过程中如何提高管理水平,发挥每位教师的最大工作效率是每一个管理者必须考虑的问题。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快速发展的高职院校的教研、科研管理工作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一线教师的科研素质需要提高

多数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从事教研和科研工作的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1、教科研意识不强。没有养成关注教育、科研公告的习惯,导致错过申报时间。有甚者,申报工作结束一个多月了才咨询管理部门。2、标书撰写不规范;3、缺少研究基础。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对一线教师着重培养三种科研素质:科研意识、科研方法、科研精神,由此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具体方法可以通过学术交流、专题报告等方式进行。引导青年教师正确看待教研和科研的关系;凝炼研究方向,注重研究积累,紧跟研究热点,结合学校实际,积极开展教研、科研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素养水平。

2.系部在教研和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科研管理人员不足

对于定位在升格本科办学的高职院校来讲,高层次人才的大量引进,使得学校的科研工作取得很大的成绩。学校的教研、科研氛围逐渐浓厚,教研、科研项目数量也不断增多,参与教研、科研工作教师的增多,使得科研管理并不仅仅是高校教研处、科技处的工作,高职院校的中各个系部也需要参与至科研管理工作中。教研、科研管理模式逐渐由校管理部门全权管理转变为各个系部为管理主体的模式。然而,系部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并未及时跟上,基本是由教学秘书兼任科研秘书。这种管理人员的缺失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效率。

2.2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工作缺乏规范性

系部虽然承担了二级管理角色,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其管理作用多停留在文件精神传达,材料报送等,相应地考核、管理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不具备系统的管理规范和管理制度,其对教研和科研工作的管理是被动的,是被教研处和科技处推动进行的。这不仅使教师不能准确理解、定位、践行,也容易造成系部科研管理工作无章可循,致使工作不具规范性。

2.3过度依赖考核制度管人,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制度

近年来,针对高校的各类评估工作愈加频繁。学校总会遇到如学科建设、学科评估、领导调研等类似的工作,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科研项目、成果信息等统计工作,涉及到各类材料原始材料的整理、报送等工作,这对于既有科研任务又有教研任务的教师来讲不堪其扰,部分教师也不乐意积极配合,致使科研管理工作效率降低。系部为了完成各类评估任务,只得依靠绩效考核来督促教师完成各类材料的报送。高职院校的教师完成教学、教研及科研任务,这本身就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再额外增加各类评估任务,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师身心疲惫,遂产生负面情绪,直接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影响了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及二级系部在制定各类教科研任务时应做到以人为本,充分考虑教师的时间成本和脑力成本。

3.科技管理部门存在的问题

3.1人员少、任务重,重使用,轻培养

因快速发展的高职院校的教科研活动范围的扩大,要求从事教研、科研管理人员的数量和素质都得与之相匹配。然而,现实情况是此类院校的科技管理人员并未增加,其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并未提高,多是停留在通知的下发,材料的报送,数据的统计等工作。此外,对科研管理人员任用中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的不良倾向,缺乏必要的奖励机制、绩效考核和监督机制对科研管理人员进行评估,致使科研管理人员主动性不高、管理队伍不稳定。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除管理人员少之外,培训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可以讲,从未进行过系统的管理培训。

3.2管理程序化,工作理念有待创新

当前高职院校教研、科研管理部门不同程度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重制约轻激励、重结果轻过程、重开发轻成果转化的陈旧观念。科研管理部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行政部门,科研管理人员作为办事员,充当着“传话筒”的作用,发表格、盖公章、送报告,并没有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使科研管理工作始终处于一种完全被动服务的状态,极大的限制了科研管理工作的开展。

3.3价值导向偏颇,失守学术道德

快速发展的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体制常常忽视了对教师科研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将科研工作单纯简化为拿到科研项目的数量、项目的级别与经费、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及等级等进行量化计算,而对成果数量的考核与研究者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如:职称评定、职位晋级、项目申报。这种现象极其类似我国拿单纯的GDP数字考量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严重忽视了可持续性。特别是每年项目、成果的数量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增加,这严重违背了科学研究自身的发展规律。本来,高校教师不必人人搞科研,也不是人人都适合搞科研,结果却渐渐发展为人人搞科研,为研究而研究的情况十分普遍、屡见不鲜。在这样的科研管理体制下,科研人员面临激烈的竞争,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的科研价值观偏颇,部分科研人员偏执于对各种名利的追逐,从而丧失了应有的学术道德,存在大量剿窃、篡改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严重背离了科学研究求真创新的本质。

五、应对策略

笔者以为,针对快发展的高职院校的特点,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更好的服务学校教研、科研工作的发展。

1.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适量增加管理人员,加强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管理水平。根据学校教研和科研活动的规模,适量增加管理人员数量,保证工作有序开展。每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一个人承担过多工作必然会忙中出错,影响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加强对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可以通过外派学习、到兄弟院校交流培训等方法提高管理水平,使管理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学校实际情况。

2.在做好调研的基础上,健全、完善各项教研、科研管理制度;尊重科研规律,合理指导教研、科研任务,努力做到不宜数字论英雄。制定的各项管理办法必须考虑教师的时间成本和脑力成本。

3.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增加良性互动,提高教师教科研积极性。

虽然各级教研、科研管理工作者更多时间发挥着“上传下达”桥梁枢纽的作用,但并非仅仅做一个“传话筒”,而应依据学校教科研形势的发展,发挥积极的能动性,以人为本、以服务为核心,探索出科学、高效的工作方式,积极为教师开展教研、科研工作做好相关辅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编写项目、成果申报指南,增加导向性,提醒教师注重研究方向的凝练、团队的建设、材料的准备等;可以开展项目、成果申报宣教会议;可以利用QQ群、微信群,及时解答教师在项目和成果申报及研究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