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外直接投资决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生产规模及优势向少数名牌企业集中
世界范围内,家电厂商呈现出了美、欧、日、韩四足鼎立的局面。美国家电厂商中惠而浦、GE、美泰克,欧洲欧家电厂商中伊莱克斯、飞利浦。如今海尔企业的家电产品也越来越多的销往世界各地。各家电企业在国外对外直接投资中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国际消费者更愿意选择知名企业的产品。
(二)家电产品国际认可度提高
随着近几年国际地位的提升,国际消费者对某一品牌的认知度逐渐提高,据调查得知海尔成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家电品牌,随着海尔知名度的不断提升,我省家电出口量明显提高。
二、山东省家电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品牌建设模糊化,不利于品牌形象的建立
一个成功的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也是成功的,它拥有着清晰的发展方向,品牌建设呈现出集中化的效应,好的品牌建设会使人们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它会影响着企业销量与利润,也对企业的品牌形象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海外市场开拓费用高,不利于国际市场的开拓
由于企业自身因素,我省家电产业在核心技术上相对缺乏,导致品牌优势不强,市场营销能力弱等问题,随着海尔在国际市场的发展,其国际地位在不断提高,并产生较深远的影响,但在开拓成熟的市场时如日本、欧美等成熟市场时仍需要较高的费用。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利于企业完整体系的建立
山东省很多家电企业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自己的公司机构。但在家电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我省很多家电企业在产业链发展方面尚有欠缺,虽有海尔,海信,澳柯玛集团等三大国内知名的家电集团在国外建立了机构,但所需的零部件却是从广东沿海等地购进,造成了产品生产费用高,浪费人力物力,忽视了产业链的发展。
(四)产品优势性不强,不利于品牌忠诚度的建立
国际市场竞争中,我省家电企业的产品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由于产品不存在个性化差异,品牌优势性不强,不利于产品市场的开拓,也不利于品牌忠诚度的建立。
三、促进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品牌建设,增强品牌管理
在进行国际化的投资策略时,家电企业要注意品牌建设的发展,在国际上积极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要进行合理的品牌定位。品牌定位是确定目标市场,塑造品牌形象的前提,这样才能在其他领域中如鱼得水,获得长久发展。
(二)进行市场调研,降低市场开拓费用
在成熟的国际市场中由于市场结构已基本稳定,进驻该市场时需要花费较高费用,这就需要企业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根据产品特征,找准切入点,可以采取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各种策略,吸引消费者注意,研发生产与众不同的产品,降低市场开拓费用。
(三)完善产业结构,重视企业长远发展
要想在今后的国际发展中站稳脚跟,企业需要的不仅是掌握核心技术,还需要在各个环节做到严控把关,在各个环节降低成本,需要我省企业在产业链的发展方面进行完善,对于家电企业的零部件,我省需要加强研发,争取生产出企业自己的零部件,降低零部件购买环节浪费的人力物力。
一投资与否的决策
企业是通过对外投资、在国外生产的方式组织生产还是通过国内生产、对外贸易的方式来组织生产,取决于内部化收益与内部化成本的比较。建立在科斯产权定理基础上的内部化理论认为,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实质是国际市场交易的内部化过程,采取这种经营战略也是企业对内部化后所取得的收益与内部化后增加的成本进行权衡的结果。据此,该理论认为,企业在决定是否通过国际直接投资时,应综合分析由此带来的内部化收益和内部化成本。如内部化收益大于内部化成本,则可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理论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主要归结为节省市场交易成本,存在明显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但其通过成本和收益的比较来确定是否对外直投资的思路可以为中国企业在确定是否对外直接投资时所借鉴。中国企业在决定是通过对外投资方式组织生产还是通过国内生产方式来组织生产时必须首先对对外投资所获得的净收益和净成本进行比较。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可以通过对外投资来组织生产。需要强调的是净收益和净成本不仅仅是指内部化收益与内部化成本,具体地讲,净收益与净成本包括两个大的部分:一是可以在会计帐本上反映出来的净收益与净成本(即内部化成本与收益);二是会计帐本上反映不出来的净收益与净成本,包括由于生产技术、专利、管理方法、销售市场等优势的得到或失去所带来的净收益与净成本。会计帐本上反映不出来的净收益与净成本往往被国内许多企业和个人所忽略。这可从国内对海尔公司收购意大利冰箱厂一事的评价中看出。国内普遍认为海尔公司收购意大利冰箱厂是一种划不来的行为,但美国《商业周刊》却认为:“……企业图的并非是那些过时的设备,而是获得打开当地市场至关重要的───对销售网络与当地市场的认识。”一步之举可以获得市场、专利、技术。同样,一步之举又可以失去市场、专利、技术。因此,中国企业在决定是否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要特别注意对这种会计帐本上反映不出来的净收益与净成本进行比较。另外,企业必须注意对对外投资时的风险与收益进行全面的衡量,力求实现资产与风险的最优组合。
二投资行业的决策
企业在对外投资时应投资于哪种行业、生产哪一类产品,是影响对外直接投资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结合有关理论和中国的实际,我们认为,中国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决策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以行业的相对优势为基本原则
俗语云“强龙难压地头蛇”,一个强龙要想压住地头蛇,其本身必须强于地头蛇许多。同样,一个投资于国外的企业,如果要想立足于当地市场,其本身必须具备强过于那些当地企业的实力。从这个角度上说,企业在进行行业决策时应选择那些本企业或本国相对于东道国具有相对优势的行业。国际经验也证实了此点,如西方国家往往在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相对优势,因此,其主要对技术密集型产业进行投资,这一点应为中国企业所借鉴。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相对优势不仅包括生产技术上的、组织管理上的、财务融资上的优势,还包括企业供应的便利性与企业的市场优势。
2.以循序渐进为基本过程
一般而言,企业原来所在的行业是企业具有相对优势的行业之一,因为企业在其生产过程中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并占有了一定的市场,这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定的相对优势。因此,企业在选择所投资的行业时应优先考虑企业原来所在的行业。结合国际经验,我们认为,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时应该走一条从原有行业入手,稍后向相关行业发展,最后跨行业经营的循序渐进式的发展道路,这样,既可充分利用现有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现有市场上的优势,又可减少投资时所面临的经营风险,提高投资的成功率,同时,还可以积累投资经验、提高投资水平。
3.以见缝插针为必要的辅助手段
市场是千变万化的,市场的每一变化,往往会带来一些有利的投资机会,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尚不能得到满足或根本还没有厂商去满足的市场需求。理性的投资者应擅于发现这些市场需求并能及时对这些市场需求的相关行业投资。所谓的见缝插针,就是指积极发现海外的尚未得到满足的市场需求并及时对海外相关行业投资的过程。一般而言,对这些行业的投资的回报甚为丰厚,往往会收到一本百利的效果。总之,企业在行业决策时应立足于企业原来的行业,以相对优势为准则,相机决策。就相对优势而言,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拥有了一批在国际上具有相对优势的行业,如纺织业、服装业、食品加工业、日常用品、初级加工业、机械加工业、机械制造业等。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时可优先考虑这些行业。
三投资的区位决策
投资于哪一个国家或哪一个地区,对投资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很难想象,一个投资于政局动荡,经济衰退的国家的企业能够成功。为了阐述的需要,在这里先引出区位优势概念。英国学者邓宁首先提出了区位优势这一概念。他认为,区位优势指跨国公司选择的投资区位所具有的特定的禀赋优势,包括东道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廉价的劳动力,较大的市场规模,限制进口的贸易壁垒等。区位优势不仅是吸引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其投资类型。在邓宁的基础上,Howells等进一步拓展,认为区位优势也包括东道国与本国文化背景的类似性、生活习惯的类似性。企业在衡量各投资区位的优势时,必先分析影响区位优势的各种因素,影响区位优势的因素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非制度性因素和制度性因素。
其中非制度性因素包括:当地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政局的稳定性、资源禀赋状况、技术和管理水平、劳动力素质和价格、产品销售的市场、市场的激烈程度、投资国与东道国之间关系等;制度性因素包括国际经济制度、法律制度、东道国的法律制度、税收制度、优惠的政策等。企业只有在综合地,仔细地分析了影响区位优势的因素之后,才能找到真正的区位优势,进而得到最优的投资区位。我们认为,在确定最优化区位时应遵循如下四条原则。
1.就同性原则
所谓就同性原则,是指对文化背景相同,生活习惯相似的国家和地区优先投资。其原因是因为文化背景相同,生活习惯相似,企业可以轻而易举的立足于东道国,占领产品市场,同时,地头蛇的威胁也相对较少。
2.就近性原则
所谓就近性原则,是指对与我国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优先投资。其理由是:第一,由于邻近,便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直接控制;第二,由于邻近,能及时掌握东道国的经济形势,从而及时地适应市场;第三,由于邻近,易于实现产业的梯度转移。
3.就亲性原则
就亲性原则是指优先对与我国关系亲密,与我国签有经济合作条约的国家和地区投资。理由在于,由于国与国的关系好,可以减少政治风险,同时便于享受东道国的国民待遇与有关优惠政策。
4.渐进性原则
企业的投资首先应在符合上述三原则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投资水平的提高,逐步向发达国家投资,从而体现出对外投资的地区渐进性,这一原则的主要目的是确保稳中求胜。当然,不能笼统地说,某一地区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最优区位,每一个企业应根据它所投资的行业特点等来分析地区和国家的区位优势,进而找到最优的投资区位。
四投资方式的决策
企业在做出投资项目决策、投资区位决策以后,必须选择以何种方式进入东道国。投资方式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是否新建企业来分,对外直接投资可分为新建企业和收购企业两种方式。新建企业的优点在于:第一,新建企业不易受东道国舆论的制约;第二,可享受优惠政策。其缺点在于:第一,新建企业的周期长,速度慢;第二,产品的上市时间滞后于市场的需求。购买海外企业的优点有:第一,可以充分利用东道国原有企业的资源、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同时缩短了项目的建设周期;第二,可以较快地进入目标市场;其缺点表现在:第一,受原有契约和传统关系的束缚,易于出现经营管理上的障碍;第二,受东道国有关法律、舆论的限制。一般而言,当企业刚开始对外投资时,由于投资经验缺乏,投资水平不高,应采用收购的方式。
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程度来看,可分为独资与合资两种方式。独资方式优点有:第一,有利于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第二,经营效率高,能保证产品的质量,维护企业的商誉。其缺点在于:第一,所需资金多;第二,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难以迅速占领市场;第三,受东道国有关法律、舆论的限制。合资方式的优点在于:第一,有利于跨国企业减少政治风险;第二,有利于迅速占领东道国市场;第三,容易得到东道国法律和舆论的认同。其缺点在于合营伙伴之间的目标很难一致,经营决策协调比较困难。一般而言,当企业资金较少时,应采用合资的方式。企业以何种方式进入东道国市场,应由企业所处的阶段和自身的特点以及东道国的有关法律政策来确定。现阶段,我国的企业尚处于投资的初期,其经济实力不高,投资经验不足,投资水平不高。根据这一状况,我们认为,我国企业可以主要采用购买与合资相结合的方式进入东道国市场。
五经营管理决策
近年来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中国最大海外投资企业的主要投资额都集中于资源开发和制造加工业。与全球跨国投资总额和世界主要投资国相比,首先是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企业规模较小。其次,我国海外投资基础薄弱,经验缺乏。管理人才、营销网络与对目标市场的了解不够充分等原因给我国的企业造成了主要的投资障碍。这是由于我国对外投资的准备不够充分。另外“缺乏懂外语的员工”这一项反应出我们的有一部分企业对外投资水平还很幼稚,尚不能满足对外投资的基础条件。
二、制度风险是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瓶颈
1.管理制度风险:海外投资宏观管理尚处于无章、无序状态
我国海外企业散布在世界各地,海外投资大多是根据各种渠道的非系统化信息进行的,致使海外企业在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分布等方面,充满着无序性和随机性。海外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体化程度低,缺少跨国经营风险管理的基本常识,而只是在海外进行孤立、单一和分割式的经营。由于宏观管理的无章、无序,造成资本投入失控,使我国海外企业先天不足的弱点更加暴露出来。
2.投资决策风险:海外投资主体结构失衡
我国海外直接投资集中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则尚未顾及。对外投资过份集中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使我国大多数企业面临的投资成本高和投入资金少的矛盾更加突出,成为海外企业经营失败的导火索和风险因素。发达国家的投资成本往往是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而对外投资规模小和实力上的先天不足,是我国大多数企业不可回避的现实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海外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盲目进入发达国家和地区,一开始就势必处于弱势,面临更大的竞争风险。
3.投资体制风险:海外投资新旧体制错位
我国海外投资在体制上仍然带有浓厚的部门和地方所有的行政隶属关系的色彩。我国海外投资按纵向投资区分,可分为中央和地方的投资;按横向投资区分,又分为各自不同部门投资兴办的海外企业。而且国内跨国集团的上级主管部门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仍保持高度控制。现行投资体制的局限,决定了投资审批方法及程序的不规范,并产生投资决策风险。从体制上分析,试图用政府的外部行为来取代企业的内在要求,即企图通过政府层层审核的办法,来推动企业在海外投资决策中加强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风险预测,其效果往往并不理想。一是由于上级审核部门很难拥有如此广博的知识储备来把握项目投资的风险与机遇;二是没有进行高质量审核的动力。
4.投资主体风险:海外投资主体结构失调
从世界范围看,海外直接投资活动通常是以私人企业作为主要投资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大型国有企业在众多跨国公司中的数量相当有限。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有关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数据库资料显示,在580家有相关数据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子公司中,私人企业占企业总数的64.7%;国有企业占20.3%;混合企业占15%。
三、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管理创新
1.司法制度创新
为加强对海外企业的宏观管理,当务之急要尽快建立全国性的专管机构,进一步完善管理法规。在对我国跨国经营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外跨国经营的经验,逐步形成并完善海外企业法。当前,应围绕加入WTO后的新形势,以创新的思路,修改并起草一个指导性的条例,着重就财政政策、投资政策、经营范围、审批程序、管理体制、利润分配及其再投资、人才管理、双重征税等问题,做出一些原则性的规定,进而形成较具体的实条例,以逐步完备和形成一部管理海外企业的国内立法。
2.经营机制创新
要加快建立适应国际化经营的经营机制,赋予跨国经营企业充分的外贸自和必要的外汇支配权、海外投资权、融资权、承包国际工程和劳务出口的契约权,以及出国人员审批权等。经营决策制度是海外企业管理制度的核心。在海外企业享有一定的自主经营权限的条件下,可根据企业规模和行业特点,实行分级决策授权。这种公司形式为我国境外企业发展跨国经营提供基本的组织保证。
3.企业组建模式创新
从企业组建方式上看,我国现已存在的国际化经营企业,大多是以集团形式组建的。主要有两种类型,即以工业企业为龙头组建的国际化经营企业集团和以外贸企业为龙头组建的国际化经营企业集团。我国目前以集团形式组建国际化经营企业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在新的形势下,必须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经营企业组建模式。组建我国国际化经营企业应选择的模式有:(1)规模生产型企业集团。即建立以某类标准化产品的大、中型规模生产和新技术开发为重点的企业群,主要任务是推出国际竞争力强的批量生产产品,以获得规模生产效率。(2)出口合作商社。这是一种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体形成的企业集团,其目的是把一个地区或某一行业有外向经营潜力但难以独立进行对外经营的中小型企业,根据一定的合作原则和利益关系组合起来,加强必要管理、监督和服务,形成具有多种相对经营优势的企业群。(3)贸易型企业集团。这是以从事对外贸易、开拓国外市场为目的市场开发型企业集团,其主要经营功能有:国际贸易、海外宣传与资料搜集、外贸对策研究与咨询、外贸投资信贷和出口商品组织等。(4)海外微型企业集团。即以行会和协会牵头,按地区和行业组成的海外微型企业的松散组织形式。当然,该类企业集团的管理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在管理模式上力求创新,必须将其提到海外直接投资的战略地位来认识。
[关键词]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机会;模糊综合评价;投资环境
[DOI] 10.13939/ki.zgsc.2015.03.025
1 引言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市场在全球产业链布局中承担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根据中国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日益庞大,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878亿美元,超过2007年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规模,同比增长17.6%(如图1所示)。尽管如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曾经出现因未综合考虑对外投资环境而导致投资失败的情况,例如华为未能收购摩托罗拉,丧失开拓海外市场的投资机会,不是因为公司自身实力的问题,而是由于东道国的政府干预和社会文化冲突所致。由此可见,要成功地实现对外直接投资,抓住投资机会,就要综合考虑跨国公司的自身实力和东道国的投资环境,从而决定是否对东道国进行投资,以减少不必要的对外直接投资损失。本文将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通过对目标国A国投资环境的综合评价,使公司管理者进行合理的投资区位决策。
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简介
由于评价因素的复杂性、评价对象的层次性、评价标准中存在的模糊性以及评价影响因素的模糊性或不确定性、定性指标难以定量化等一系列问题,使得人们难以用绝对的“非此即彼”来准确的描述客观现实,经常存在着“亦此亦彼”的模糊现象,其描述也多用自然语言来表达,而自然语言最大的特点是它的模糊性,而这种模糊性很难用经典数学模型加以统一量度。因此,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应运而生。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运用模糊集合理论对某被评价对象系统进行综合评标的方法。该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它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它从多个指标对被评价事物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判,把被评判事物的变化区间做出划分,一方面可以顾及对象的层次性,使得评价标准、影响因素的模糊性得以体现;另一方面在评价中又可以充分发挥人的经验,使评价结果更客观,符合实际情况。模糊综合评判可以做到定性和定量因素相结合,扩大信息量,使评价数度得以提高,评价结论可信。
传统的研究对对外投资机会所涉及的环境因素的评价方法也有很多,比如冷热图表法,等级尺度法,多因素评估法,关键因素评估法等,但是它们存在着普遍性强,忽视特殊性,没有考虑决策的群体性等不足之处,而模糊综合评价法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性原则,灵活性原则,群体性原则较好的克服了这方面的问题。因此,本文选择能通过精确的数字手段处理模糊的评价对象,能对蕴藏信息呈现模糊性的资料做出比较科学、合理、贴近实际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影响投资机会的投资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3.4 模糊评价模型结果分析
通过赋值计算的结果显示,跨国公司管理者对A国投资环境综合评价等级表现为“好”的程度为(0.31304),“较好”的程度为(0.251072)“一般”的程度为(0.23412),“较差”的程度为(0.147864),“差”的程度为(0.053904)。按最大隶属原则,得出的结论是该跨国公司管理者们认为就该项投资项目而言 国的投资机会为“好”。所以跨国公司可以根据这一评价结果对 国进行直接投资,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最终实现对外直接投资收益。
4 对外直接投资机会评价结语
通过对对外直接投资机会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得出了如何综合跨国公司自身实力与目标国投资环境这两级不同指标的指标体系。公司管理层可以根据已经构建的指标体系,根据公司现实经营情况和目标国的实际投资环境进行赋值,计算出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决策所属的综合评价等级,根据所计算出来的等级决定能否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参考文献:
[1]孙倩,宫姝琳.对外直接投资机会模糊综合评价[J].商场现代化,2007(509).
[2]吴国蔚,任延忠.对外直接投资环境评价指标的模糊综合分析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8(24).
[3]杨桂元,黄己立.数学建模[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4]邱立成,于李娜.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南开大学学报,2005(2).
[5]李敏,付晓静.中国直接对外投资研究[J].知识经济,2013(7).
[6]张承惠,朱明方.李建更.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3).
[7] 付建华,李银才.促进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对外投资扶持政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3(11).
一、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一)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从1979年第一家境外合资企业“京和股份有限公司”至今,中国内地企业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合作,境外中资企业已超过1.7万家。“十一五”时期,随着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和“走出去”战略加快推进,对外投资合作取得跨越式发展。规模和速度快速增长,业务遍布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年均增长均超过30%(见表1)。
截至2011年底,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3220亿美元。去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达到1034亿美元,连续两年居世界首位。2012年上半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354亿美元,同比增加了48%。商务部表示未来五年,中国对外投资合作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行业和领域进一步多元化,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在全球范围内运用生产要素的能力继续增强,一批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初具规模,对外直接投资2015年达到1500亿美元。
(二)投资领域聚集度高、投资区域广泛 从投资额来看,截止到2010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第三产业投资占到76.5%,第二产业投资额仅为22.7%,第一产业投资不足1%。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主要分布在第三产业,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而且可以看出这样的行业投资结构几年来变化不大。
注:数据来源于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注:根据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整理得来
从国家看,香港依旧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首选地区,流量达385.05亿美元,占2010年流量的56%,行业则涵盖上述主要海外投资行业。其次是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卢森堡、澳大利亚、瑞典、美国、加拿大、新加坡。
从地区看,对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的投资增长速度依旧很快,2010年对非洲的投资增长幅度较大,较2009年增长40%。而亚洲、拉丁美洲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最为集中的地区,大洋洲和欧洲是存量增幅最大的地区。而从国内看,地方对外投资活跃,浙江、辽宁、山东省名列前茅。西部地区增幅较大。
数据来源:商务部经济合作司。
(三)投资主体多元化 中国对外投资者很大程度上是具有雄厚实力的名企,这其中大型国有企业包括央企在内担当了海外投资的先行者和主力军(见表4)。而近年来,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也在不断增多。在江苏、辽宁等一些地区,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占据半壁江山;在一些重要领域,民营企业也已成为对外投资的重要力量。与不断高涨的海外投资热情相对应的是,许多民营企业面临融资难、信息不透明等难题。外部环境的多变性增加了中国对外投资的难度和风险,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受到的约束过多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风险
(一)政治、政策及法律风险 由于中国的社会体制的特殊性,使得资本主义国家总是在政治上防范我国,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也容易带有色眼镜,经常以安全为由干预我国企业的正常商业投资行为。当前在非洲、拉美、亚洲等我国企业已进行境外投资的地区均存在政治动乱风险,东道国参与的任何战争或者在东道国内发生的革命、颠覆、、罢工、内乱、破坏和恐怖活动以及地方武装的冲击等事件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东道国政策、法律不连续也会限制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发展空间和利润。最近几年,在拉美地区,从委内瑞拉到玻利维亚,再到厄瓜多尔,拉丁美洲国家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国有化运动不断涌现,这些对我国境外投资企业都形成了巨大的政策与法律风险。
(二)缺乏健全的投资风险防范体系 我国海外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尽合理,财务预算制度尚未建立,投资决策不科学,财务报告制度、分析制度及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民营企业决策易粗糙草率;国有企业主要是决策程序、考核激励、监督是否健全适当、到位的情形。如2004年中航油在新加坡亏损5.5亿美元的案例以及2008年中信泰富亏损146.32亿港元的案例,充分说明我国有些企业的内部运营管理存在问题。另一方面,政府未发挥应有作用,我国尚无有效的投资风险预警机制、监督机制和保障机制。第三,风险防范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立法层次低,形式散乱,工作上缺乏系统性。
(三)文化差异风险 文化差异风险是一不可忽视的风险,因为各国总是要存在着语言上的差异、上的差异、民俗习惯上的差异等文化差异,而文化背后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它是历史的沉淀,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如果海外投资企业不注重文化差异,一意孤行,就会“水土不服”陷入文化差异的泥潭中,很难实施经营策略,此方面的案例各国都有,教训非常深刻。
其实文化风险也包括企业道德风险,某些企业采取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社会责任意识差,其后果是引起东道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不满,最终引发风险造成损失。而这种损失是整个中国海外投资企业形象都受损,无形损失不可估量。
除了以上几点差异外,还存在许多的企业经营风险,比如市场变动、财务风险、营运风险、人事风险、技术风险、法律诉讼等,还有企业国际化人才矛盾日渐突出,缺少有效的中介力量支持,信息不对称问题等各方面风险。其中任何一种风险都有可能使企业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
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防范策略
(一)加强政府宏观引导与调控 具体有:
(1)完善政策促进体系。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引导和监管。健全对外投资合作领域法律法规,研究管理制度和政策创新,推动对外投资合作便利化,利用各类政策杠杆加强对企业和项目的监管,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完善外汇管理和服务,拓宽企业和项目融资渠道,完善融资担保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充分发挥政策性和商业性保险的保障作用。提高相关部门办事效率,注重服务引导,便利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2)健全服务保障体系。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完善对外投资合作信息服务系统,更新各类国别产业指导性文件,发展与对外投资合作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加强行业商(协)会组织建设,有序发展境外中资企业商(协)会,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强化行业自律规章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企业境外经营秩序。
(3)构建风险防控体系。应推进对外投资合作安全权益保护体系,健全境外安全风险预警和信息通报制度,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都设有国家风险与研究分析机构,由具有显著社会背景的部门负责组织并提供“国家风险报告”。要完善境外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大外交支持力度。加强安全信息收集评估,强化对外投资合作金融风险管理。
(二)加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观念。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经验还不够丰富,存在很多问题。投资速度虽然快,覆盖面广,但缺乏拔尖企业较少,在高端技术上的竞争力还不够强。2004年至2010年的7年时间里,中国海外投资净收益有5年为负。截止2011年底,中国海外净资产高达到1.77万亿美元,但2011年中国海外投资净收益为负268亿美元。所以中国企业首先要转变观念,在跨国发展中要保持理性,避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不能认为买到了技术品牌就买到了核心竞争力,提升核心能力必须靠中国企业自身克服困难,加大研发力度,改善经营,修炼好“内功”。
(2)强化风险防控管理。首先,企业应三思而后行,投资前要进行完备的可行性研究和投资分析评估,不可盲目跟风。其次,要加强海外投资企业的财务监督并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对海外投资的重要信息进行监测,及时对各种风险的变化做出反映;确定恰当的预警指标体系从而形成预警机制中的识别系统,并对各种信息进行鉴别、筛选、去伪存真。借助财务指标的变化,判断是否出现警兆,参照事先设立的警度评价指标,分析并寻找警源,从而进行预控。
同时,应建立海外投资企业的绩效监测体系,对海外投资的安全进行监控,审计并评价其绩效,测度其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还应建立健全企业风险转移机制,深化与国家部门、驻外使领馆和地方主管机构的沟通联系,充分利用外交资源。
(3)完善公司治理,强化内部控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否从容地应对各种风险,从根本上取决于公司治理水平。只有加强公司治理,才能更巧妙、稳健地处理各方关系和利益,在共赢的前提条件下走得更长远更健康。因此,企业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正确区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的职责界面,使其各司其职相互配合;要强化企业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尤其是央企,要严格实施问责制,以防重大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受损。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采用预算控制、会计系统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科学的管理控制方法,及时发现、分析并化解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预防为主,查处为辅。
(三)重视文化交流与沟通 从某种角度讲,文化风险是企业最不好解决的风险,它带来的损失最不好估量。因为文化是一种思想的、意识领域的沉淀,代表着群体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是最不好更改的。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与国外政府、机构、其他群体和企业内部中的外国员工之间的文化上的交流与沟通。
在对外直接投资前要对东道国的文化进行调研,识别文化差异,企业管理尽量做到“本土化”,将生产、管理、营销、人事等经营的各个方面融入到异国的经济中去,尤其要尊重东道国的民俗礼仪。不要妄想把本国的精英文化理念强加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那样只会适得其反,要做到企业文化和当地文化兼容,然后再不断摸索形成适合企业自身的独特的带有异国风情的企业文化,助推企业前进的步伐。
(四)加强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培养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资源,这一点毋庸置疑。而我国目前缺少的正是具有国际化经营能力的人才,加强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培养任重道远。要企业要结合实际做好“人才储备”,建立健全人才成长通道,完善人才引进、选拔、用人机制。由于对外直接投资的涉外性,要不断推进“人才国际化,用工本土化”。要建立薪酬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使英雄有用武之地,这样才能改善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培养状况和局面。
总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企业的积极、科学的努力下,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许惠、胡曲应、许家林:《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防范与监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2]李新锋:《中国公司海外投资经营风险及应对探讨》,《河北企业》2009年第11期。
[3]李洪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及未来趋势》,《商业研究》2004年第5期。
[4]孙丽:《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5]颜晓晖、聂名华:《企业境外投资的政治风险及应对策略》,《国际经济合作》2007年第7期。
[6]聂名华:《试论中国发展境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财贸经济》2001年第1期。
[7]白天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防范对策研究》,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