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希腊文学艺术

古希腊文学艺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希腊文学艺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希腊文学艺术范文第1篇

1、雅典三位伟大的古典派哲学家分别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理斯多德,被称之为“希腊三贤”。

2、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们三人在古希腊文学、艺术、哲学领域做出的非凡贡献至今影响着世界范围内的文学艺术发展方向。

(来源:文章屋网 )

古希腊文学艺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希腊神话;英美文学;影响

神话是关于神及神奇的故事,是远古人类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和社会所作的拟人化的叙述和想象,是对于事物的起源、远古生物与神们的行为,以及他们和人类的关系的生动的叙述和记录。希腊神话则是古希腊人最初的意识活动的成果,是古希腊人关于神的故事英雄传说的总汇,它艺术地概括了他们自然和社会的认识,集中了他们的经验和理想。作为西方文学源头的希腊神话。表现出了难以估量的艺术性意义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恒久地照耀在文学的星空。浸洗着一代又一代文人的心灵。

一、希腊神话的文学性特征

希腊神话作为一种初始性文学,有着独具的艺术魅力,在艺术表现、故事情节和审美特征都具有后世文学所无法模仿的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希腊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神话。也就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就是希腊艺术的题材。”

1、独具一格的艺术表现手法

在艺术表现的手法上,希腊神话聚集了很多的浪漫主义元素,比如在奥林帕斯神系中,这些神的形象个性鲜明,甚至具有与人一样的爱、恨、情、愁的七情六欲。他们充满着善良友好,也充满着仇恨、容忍和斗争,这些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人间生活的共性。神话中所运用的夸张、想象、浪漫的艺术手法,将每个神都描绘成一个丰富而独特的人的形象。宙斯是个残暴和花心的形象:普罗米修斯是个反对专制、坚强不屈为人类谋幸福的勇士:赫拉外表端庄但是充满嫉妒心;阿伽门农勇猛十足但是刚愎自用;雅典娜则是个美丽且有智慧的英雄美女。希腊神话中的神和其他比较发达的宗教中的神不同,他们和世俗生活很接近。希腊神话里的神很像氏族中的贵族,他们爱享乐,很任性,嫉妒心、虚荣心和复仇心都很强,好争权夺利,甚至贪图美色。

2、富于哲理的故事情节

在故事情节上。希腊神话既富于哲理又十分的唯美。这些故事包括了关于开天辟地、神的产生、神的谱系、人类的起源、天上的改朝换代和神的日常活动甚至情感和伦理故事。有的故事充满了仇恨和暴力,有的故事充满了正直和善良,有的故事则充满了忍耐和退让,这些故事情节生动鲜明,委婉曲折,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水平。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将众神的巨大情感体验转变成栩栩如生的具体形象。

3、和谐统一的审美特征

在审美特征上,希腊人对美有着极大的热情,以美为重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热爱生活、追求艺术的美学观在神话文学中表露无疑。可以说,希腊神话兼具精神与物质、人与自然、世俗与神圣、感性与理性、幻想与现实的统一所实现的和谐之美。希腊神话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众神混乱、恐怖、凶暴、邪恶的一面,也展示了自然界庄严美妙的一面。在民主自由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希腊人不仅发现、孕育和创造了美,而且也创造了神。在希腊人的心目中最完美的人就是神。因此希腊人尊重人。把人提高到神的高度加以肯定,神和人是同形同性。希腊神话也因此而具备着独具一格的中和之美,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境界,成为人类文化中最为值得珍视的遗产。

二、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西方人“言必称希腊”,西方文化的摇篮是希腊的文化,而希腊文化的摇篮就是希腊神话。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希腊神话绚丽古朴纯美的艺术风格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以说,希腊神话是人类文学发展的源头之一。尤其是欧洲文学发展的基础,对英美文学的发展和进步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1、为英美文学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希腊神话是人类文学发展的源头之一,也是欧洲文学的发展的根基之一,希腊神话中故事不断出现在后来的荷马史诗及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及戏剧作家阿里斯托芬、中世纪诗人但丁、近代的欧洲的大批著名作家的作品中;赫西奥德的《神谱》是以长诗的形式系统叙述希腊神话的最初尝试;诗人品达罗斯等人和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叙述了神话故事。亚历山大里亚时代以后出现了一批编写和叙述神话的作家,产生了研究民间创作的兴趣。在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伟人的论著中也经常看到希腊神话的影子。

2、为英美文学家提供独特的思维方式

希腊神话所崇拜的、所赞美的,不是无所不能、严以律己的万能者,而是各具个性的众神,希腊神话创造出来的神或英雄形象常常包含着深刻的哲理,闪烁着思想的光辉。比如尤利乌斯潜入特洛伊军营杀死色雷斯国王瑞索斯,他使阿喀琉斯与阿伽门农重新和好。尤其是后来献计木马,使希腊联军取得了特洛伊战争的胜利,在故事中,他的每一个重要行为中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希腊神话这种注重个性的写作手法深深的影响到英美文学的风格。欧洲文学中的热爱现实生活,积极追求自然和人性美,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力量等思想,以及不断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注重个人情感的渲泄。都能在希腊神话中找到它们的源头。

3、为英美文学作品提供丰富的故事来源

希腊神话中的人本精神,以动人的故事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讴歌爱情、称颂善与恶的斗争、赞美神奇美丽的大自然。颂扬英雄品质、刻画个人的痛苦与斗争,一直以来吸引了广大读者,发出惊人的力量,令人百读不厌,成为英美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源泉。甚至有很多英美文学家们都纷纷用神话故事为创作题材。

三、结语

希腊神话是希腊社会发展早期阶段的产物,是因为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而未能形成文字的一种口头文学艺术。对于英美文学而言,自文艺复兴以来,希腊神话受到英美文学家的普遍关注,作品中常常会出现希腊神话中的神、英雄和典故,不仅如此,希腊神话更影响甚至涤荡了一些作家的心灵,激发了他们的灵感,培育了他们的自由意志和自我意识,从而在作品中得以更奔放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以丰富的哲理和曲折的剧情在文学史上划下了绚烂的符号。

作为英语专业的教学人员。笔者发现学生在欣赏英美文学作品时,往往会产生语言和文化障碍。而要真正理解和欣赏英美文学,就需要深刻地了解希腊神话。提高文化素养。因此,在英美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希腊神话背景,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英美语言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郑敬高,欧洲文化的奥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刘城淮,世界神话集[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古希腊文学艺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希腊文化 英美文学 意义重大 艺术性意义

希腊神话的文学性特征希腊神话作为一种初始性文学,有着独具的艺术魅力,在艺术表现、故事情节和审美特征都具有后世文学所无法模仿的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

希腊神话独具一格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艺术表现的手法上,希腊神话聚集了很多的浪漫主义元素,比如在奥林帕斯神系中,这些神的形象个性鲜明,甚至具有与人一样的爱、恨、情、愁的七情六欲。他们充满着善良友好,也充满着仇恨、容忍和斗争,这些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人间生活的共性。神话中所运用的夸张、想象、浪漫的艺术手法,将每个神都描绘成一个丰富而独特的人的形象。宙斯是个残暴和花心的形象:普罗米修斯是个反对专制、坚强不屈为人类谋幸福的勇士:赫拉外表端庄但是充满嫉妒心;阿伽门农勇猛十足但是刚愎自用;雅典娜则是个美丽且有智慧的英雄美女。希腊神话中的神和其他比较发达的宗教中的神不同,他们和世俗生活很接近。希腊神话里的神很像氏族中的贵族,他们爱享乐,很任性,嫉妒心、虚荣心和复仇心都很强,好争权夺利,甚至贪图美色。

富于哲理的故事情节在故事情节上。希腊神话既富于哲理又十分的唯美。

这些故事包括了关于开天辟地、神的产生、神的谱系、人类的起源、天上的改朝换代和神的日常活动甚至情感和伦理故事。有的故事充满了仇恨和暴力,有的故事充满了正直和善良,有的故事则充满了忍耐和退让,这些故事情节生动鲜明,委婉曲折,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水平。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将众神的巨大情感体验转变成栩栩如生的具体形象。

在审美特征上,希腊人对美有着极大的热情,以美为重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热爱生活、追求艺术的美学观在神话文学中表露无疑。可以说,希腊神话兼具精神与物质、人与自然、世俗与神圣、感性与理性、幻想与现实的统一所实现的谐之美。希腊神话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众神混乱、恐怖、凶暴、邪恶的一面,也展示了自然界庄严美妙的一面。在民主自由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希腊人不仅发现、孕育和创造了美,而且也创造了神。在希腊人的心目中最完美的人就是神。因此希腊人尊重人。把人提高到神的高度加以肯定,神和人是同形同性。希腊神话也因此而具备着独具一格的中和之美,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境界,成为人类文化中最为值得珍视的遗产。

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希腊神话绚丽古朴纯美的艺术风格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以说,希腊神话是人类文学发展的源头之一。尤其是欧洲文学发展的基础,对英美文学的发展和进步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希腊神话是人类文学发展的源头之一,也是欧洲文学的发展的根基之一,希腊神话中故事不断出现在后来的荷马史诗及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及戏剧作家阿里斯托芬、中世纪诗人但丁、近代的欧洲的大批著名作家的作品中;赫西奥德的《神谱》是以长诗的形式系统叙述希腊神话的最初尝试;诗人品达罗斯等人和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叙述了神话故事。亚历山大里亚时代以后出现了一批编写和叙述神话的作家,产生了研究民间创作的兴趣。在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伟人的论著中也经常看到希腊神话的影子。

希腊神话创造出来的神或英雄形象常常包含着深刻的哲理,闪烁着思想的光辉。比如尤利乌斯潜入特洛伊军营杀死色雷斯国王瑞索斯,他使阿喀琉斯与阿伽门农重新和好。尤其是后来献计木马,使希腊联军取得了特洛伊战争的胜利,在故事中,他的每一个重要行为中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希腊神话这种注重个性的写作手法深深的影响到英美文学的风格。欧洲文学中的热爱现实生活,积极追求自然和人性美,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力量等思想,以及不断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注重个人情感的渲泄。都能在希腊神话中找到它们的源头。

古希腊文学艺术范文第4篇

德性之维中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一个从早期社会发展至现代仍然风靡的世界性体育赛事,在形成之初就在古希腊时代、社会和文明体系中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奥林匹克运动会对于古希腊的意义,已经不止与一项单纯的体育赛事,而是以此为核心起点,并向文艺、公益活动领域拓展。比如古希腊著名的诗人品达就曾经为胜利的运动员谱写赞歌。这种以体育赛事为核心、整合吸纳同时代的文学艺术成员加盟的形式,构成了古希腊城邦生活中重要的文明形式。从具体的操作层面上来看,首先,奥利匹克运动会曾经是古希腊人曾经用来纪年的标志和节点。古希腊犬儒学派代表学者第欧根尼•拉尔修的在他的《名哲言行录》中用这种纪年法来记述各个时期的哲学家的生平事迹了,也暗含着体育精神与哲学家的道德示范其内在是统一的。其次,由于奥林匹克运动会逐步成为通行于古希腊各个城邦之间互通有无的跨区域、跨国界的体育赛事,各个城邦通过对它顺利举行的支持而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众所周知,古希腊城邦制是一种较为分散的政治联盟体制,在利益分配上必然会构成各个城邦之间发生战争的理由和原因,而只有奥林匹克运动会才能够让各个城邦达成停战的共识约定,从而确保运动员和观众能够安全参赛和安全观赛,这一点可以看出,奥林匹克运动会所弘扬的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的至高无上,远远超越了对利益、权力的争夺。古希腊人即便在大战前夕也仍然表现出这种对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追求和推崇。如公元前480年波斯入侵,面对着强敌压境,危在旦夕,居然能够确保奥林匹克运动会照常进行,足以见证古希腊人对体育的热爱和重视。最后,众所周知,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获胜者最终得到的奖品是橄榄冠。由橄榄枝编织而成的桂冠,却是一种象征性、荣誉性的表彰,在全体希腊人民中获得了无可置疑和不可亵渎的赞扬和推崇。这里需要阐明一个概念,德性在中国文化语境下,强调的是一种个体对社会秩序的遵从,是社会构建出来的对个体行为的一种规范,因此可以说,中国的德性是一种义务。而在古希腊文化语境下,德性则强调的是一种好的功能,是人或物自身的属性和功能能够为外界所用且达到效能,可以说是一种权利,是社会对个体功能的一种认可。因此古希腊语境下的德性之维,彰显体育精神的有用性,能够训练健壮、灵活、勇敢和坚强的英雄运动员,便是最大的德性。作为古希腊体育文明的标志,奥林匹克运动会又反向激励了古希腊体育精神乃至整个古希腊文明,将古希腊对身体美、健康协调、运动能力、竞技精神、合作精神和超越信仰等理念灌注奥林匹克运动会之中,并赋予其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在体育道德的崇高精神之外,还孕育着更加市民化、大众化和世俗化的体育道德示范。这种在体育精神中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和幸福感,恰恰暗合了古希腊文明尺度下的德性。在古希腊人朴素的思想里,“幸福”并非完全的主观感受,而是有着客观的标准的,这就体现出了古希腊文明中明确的科学倾向。标准中非常明确的包括身体健康、形体俊美这些内容并占据着重要位置。寻求灵肉平衡,历来是古希腊文明的标志,而这一点即便在各个流派的哲学家思想体系中,也并不为过,都一致认为强健的体魄和完美的形体是通往崇高道德的必经之路。从而可以看出,在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集中反映下,古希腊体育精神并不显得空泛抽象,而是鲜活而极具实践性的。

德性之维视野中的古希腊体育道德哲学

神性——人性体育道德的信仰基础西方社会体系中的道德伦理有一种强烈的宗教神学情结,强调的人内在的自律,而这种自律的动力来自内心深处对神的崇拜及对神性的眷恋。可以说,由于道德伦理从属于文化,而宗教神学作为文化之源,其精神运行模式自然会影响到伦理道德的构成方式和实施原则。神性在人的道德自律中所占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具有信仰高度的,从而使得古希腊体育的道德构成系统始终强化了神性的在场。在古希腊人民的城邦生活中,呈现出的是处处有神灵、时时讲神话故事的景象。人类精神中对神灵存在的相信和信仰,将古希腊城邦生活精妙的放置到一个更为广阔的精神领域之中,使得古希腊城邦人民的始终以行为处事不触犯神灵为标准示范。同时,有形的神性不在场,也同样能够以特定方式视觉化神性的存在,如通过祭祀、入定等方式,将普通人置于一个充满神性且追求神性的空间内。当然,古希腊神话语境下的神性从现代视野来看,是具有相当浓烈的人性色彩的,这一点与东方的神的那种至高无上的抽象权威形象是截然不同的。因此,神性虽然形式上是一种超自然,但在信仰层面上,神性往往就是自然的一种人格化。这也就是为什么古希腊诸神都是操纵一种自然力的原因。因此在古希腊的奥林匹克体育赛会上,往往能够看到或繁琐或简约的祭神仪式,这也是运动员、观众群体与神能够心神相通的最普遍使用的祭祀方式。在奥林匹克体育赛会的语境下,体育通过将人的生命激情全面释放从而贡献人的生命中代表着自然与完美的神,而与此同时,在这种氛围下,体育竞技又内生出了对规则的遵守要求,从而强调了生命激情必须要符合理智的约束,从而实现公平和正义,这是古希腊的追求平衡和谐的时代精神,而奥林匹克体育赛会也强调了这种激情与理智的完美结合,因为之后这种结合才能真正反映神性,才能真正实现与所代表的自然的统一。而此刻被赋予了巨大祭坛功能的体育竞技场,古希腊人从中获得了与诸神同在的殊荣。而在竞技中获得优胜的运动员则被簇拥进入神庙,被授予橄榄冠,受到整个城邦体系人民的爱戴,这只源于获胜者更加接近于被神恩许的人。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古希腊的体育道德必然要在神性所代表的自然法则的实现和信仰上呈现出一贯的内省式和自律性。这也为整个西方体育文化乃至整个西方文化系统中的道德伦理线索奠定了最基本的思想价值模式基础,也决定了西方现代社会的体育道德及其大型体育赛事的体育伦理都深谙着强大的自觉性和信仰高度。

敬畏——体育道德的精神来源正是这种对神性所代表的自然法则的信仰,使得古希腊乃至西方文明都强调了敬畏在信仰中的地位,因而敬畏则成为了西方社会主流的内在价值取向。敬畏必然形成主体内在的自律和对规则的遵守,从而确保了公正。可以说,古希腊体育道德的公正诉求,恰恰是基于神话传统,对神的敬畏所形成的自律,而非他律,因此也可以说,古希腊体育道德是一种需要,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体育运动是一场群体社会活动,而在这个群体社会活动中维系其正常进行就必须要公正,就像正义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基础一样,而公平正义必须要以规则为前提和保证。而在古希腊城邦时代,人们设置最基本的规则一般都是以神的意志和要求,这就基于敬畏的信仰而衍生出了对规则的遵从。在体育活动中,就像人挑选纯洁无暇的牲畜进行祭祀,古希腊人也力图在竞技赛中角逐出人群中真正卓越的人来取悦神灵。他们为比赛设定规则以确保比赛的公正性,而恰恰是基于敬畏的信仰,使得规则本身与内容设定也都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在古希腊奥林匹克体育赛会的语境下,除赫拉节和极少数的节日竞赛之外,女人和奴隶都是严禁进入竞技场的,否则就会以对神不敬罪名被处以极刑。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一个母亲为了观看儿子的比赛而女扮男装进入赛场结果被发现,要处以极刑,而她的儿子过关斩将成为了全能冠军被授予橄榄冠,他的母亲也因此获得了赦免。这也说明了对神的敬畏在规则中的精神指导地位。而在具体实施中,体育赛事裁判的选定往往是集中于祭司出身或者是城邦中德高望重的神祇人员,而且在比赛前他们要向神起誓,绝对严防严禁拒绝收受贿赂、欺诈、舞弊等等不公正行为。参赛的竞技者不能有舞弊行为,不能恶意致对手于死地,否则都会被城邦以严厉的罪名惩处。这些都反映了对神的敬畏。另如前文提到的城邦战争因奥林匹克体育赛会的举行而暂时休战。这个被称为“神圣休战”的规则对于各个城邦都是有着的普遍适用性的,而这一原则由于其强大的超越性也成为了对各个城邦公平参与竞技进行了确认和保障的重要原则。“神圣休战”原则使希腊城邦之间出现了长期的和平,也确保了奥林匹亚竞技会很大程度的公正性。不过也有例外,斯巴达、伊利斯和阿卡迪亚都曾在休战期间开战,为的是争夺运动会的举办权,为城邦争取荣誉和利益。以形而上的视野来看,体育道德是对体育赛事作为一项竞技类社会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公平正义的实现确认和保证。而深谙神学和宗教情结的古希腊文明则将这种对诉求的起点建立在一种对神的全知全能和超自然视野的认同和敬畏,从而将行为规范内化为一种需要和信仰,从而形成了西方文明几千年来的内在自律特征,与东方的外在他律的道德伦理设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超越——体育道德的保障对象超越是体育竞技本身固有的精神诉求,也自然是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体育道德的内在的保障对象。可以这样说,体育道德虽然是规范体育行为,但是却是为了助力体育竞赛追求超越的优化意识系统,虽然会有对部分个体行为存在着压抑的情况,但其本意并非对通过规范来限制个体从而走上平庸、同质化的轨道,而恰恰相反,体育道德是要保障超越的。因此,其追求卓越的目标也会内化为体育道德的组成部分,5是古希腊体育道德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动力。首先,超越精神来源于对英雄的崇拜。英雄情结是诸神退位之后古希腊人民的精神支柱,代表着古希腊文明向前发展的新生代价值形象,自然也构成着古希腊体育道德的新面貌。在奥林匹克体育赛会不断演进的过程中,体育竞赛所要顶礼的对象会从诸神转向英雄,因为英雄逐渐成为了古希腊文明的主角,成为了构筑整个西方文明的鲜活形象,而英雄较之诸神则有着更加明显的人性色彩,有着人类的感情,坚强的意志,超常的勇气,以及不朽的荣誉,而从将这种人性的光芒逐步注入体育道德之中。另外,英雄所追求的正是一种卓越感,追求诸神一般的控制力和洞察力,而英雄的丰功伟绩的迷人之处就在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抗争命运,强调的是意志战胜宿命的基调,这也是体育精神与体育道德得以成长和完备的动力。可以说,奥林匹克体育赛会中的很多竞技项目都来源于英雄时代的战争经验,包括格斗、斗牛、长跑、掷铁饼等。从这个角度来讲,古希腊体育道德虽然经由从神到英雄的“大众化”转变,但是无论是神,还是英雄,都体现出了鲜明的卓越精神,即更加完美的功能和善,从而符合了德性的内在要求,从而可以说是德性之维的巅峰示范。

古希腊文学艺术范文第5篇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的伟大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的文化对应了不同的观念和审美情趣。翻译是文化信息的传递,是一种涉及不同语言和文化领域的一种文化信息传递活动,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语言的社会环境。中西文化有着众多差异,这种差异影响到我们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翻译和鉴赏。所以,我们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方面的研究时,不仅要研究语言,也要研究文学作品所诞生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文学作品反映的文化信息和思想内涵,很好地实现中西文化的对接。

一、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分析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价值观、风俗文化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

(一)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对于价值观体系,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核心。而在中国,文化是群体文化,价值观当然也是代表群体性的价值。中国人总是在关心别人在干什么,却常常忘了自己在干什么;相反,外国人却不管别人在干什么,但却能清楚地明白自己在干什么。中国老百姓往往侧重于集体利益和整体价值,识大体、顾大局,集体利益始终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应服从集体利益。而传统的西方文化非常推崇个人英雄主义,有时候甚至是牺牲他人和集体利益以谋求自身价值。个人英雄主义是西方社会文化价值观的本质。中西方在价值观上的这种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我们可以从大量英语词汇中得到验证,如“self-confidence、self-dependence、self-esteem、self-made”等。英语习语中也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等。相对而言,汉语中则有“众人拾材火焰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

(二)风俗文化差异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因此也传递着不同的民俗文化信息。在中国,红色最为普遍,除了表示物体的颜色外,还被看作是喜庆、吉祥、胜利、好运的象征。例如,“开门红”指工作一开始就取得了好的成绩;“走红运”指走好运;“大红人”指受领导器重的人;“事业红火”指事业兴隆。在文学作品中,“红”也用于指年轻女性,如“红妆”(女子盛装),“红颜”(少女)等。然而,英语中的“red”和汉语中的“红”有所不同。例如,“go into red”意为“出现赤字”、“发生亏损”,“see red”指“气得发疯”、“大发雷霆”,“paint it red”意为“把某事物描绘成骇人听闻的样子”、“把某事物弄得引人注目”。再如,在中国,“老”在汉语中可用来表达尊敬、敬仰的意思,如“老先生”、“张老”、“王老”等都是表达尊敬的称呼。而在西方,“old”一词却意味着赶不上潮流,过时等含义。

(三)思维方式的不同

由于各国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人文条件等不同,造成了中西思维方式在客观上存在着许多差异。西方民族的分析型思维方式使得西方人注重分析方法,句子结构以主语和谓语为核心,由主到次,递相叠加,形成“树形”句式结构。而东方民族的综合思维方式,使中国人注重整体和谐,句子结构以动词为中心,横向铺叙,层层推进,形成“竹形”句子结构。

二、西方文化对英美文学的渗透

西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仅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同时也深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罗马、古希腊是欧洲文学的发祥地,古希腊文明一直在影响着西方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而基督教思想则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早已深深地渗入到西方人的文化方式和价值观念之中,并以哲学、信仰和文学艺术的形式影响和促进着西方文化的发展。

(一)古希腊罗马神话与英美文学

文化的代表是文学作品。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并对其进行传播和发扬,就必须对孕育了西方文化的那一片沃土有所了解——古希腊罗马传统文化。例如,不断地涉猎一些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多了解

转贴于

一些神话传说中的神祗和历史典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家在其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寓意。英美文学和古希腊神话关系深远,其主要表现为神话故事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影响。许多西方文学艺术家们都曾从古希腊罗马神话中汲取创作的灵感和素材。如莎士比亚、雪莱、尤金奥尼尔等。 众多诗人、剧作家及小说家无一不采用古希腊罗马神话来丰富他们的题材。由此可见,希腊罗马神话极大地丰富了英美文学作品。倘若对于这些神话故事的了解不够深刻或根本就不了解,就不能更充分地欣赏和理解这些名作,因而也不能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主旨和意图,当然,对其翻译也就会感到难以下手或表达不出原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因此,了解古希腊和罗马神话的故事及其渊源,是掌握典故内在涵义的重要手段之一 。

例如:“shyness is her achilles’heel.”要想完整的翻译此句,就必须了解与之相关的一段神话故事。achilles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英雄人物,他的母亲在生他之后手握他的脚踵让他在冥河中浸了浸,除了未受到浸洗的脚踵部以外,他身体的其他部位都变的刀枪不入。结果,他却被对手用箭射中脚踵而死。因此“achilles’heel”后来就被用来代指一个人的致命弱点。所以,“shyness is her achilles’heel”这句话就可译为“害羞是她的致命弱点”。倘若不了解这些神话故事,在理解和翻译的时候就会感到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二)文化根基《圣经》与英美文学

作为西方文化根基的 《圣经》一直被人们视为生活中所遵循的道德准则。它不仅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英语语言文化也很有很大的影响。“《圣经》不仅是基督教的经典著作,同时也是一部,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学作品,它以小说、诗歌、历史、戏剧、书信等不同体裁,记述了不同人物的困惑、祈望与朝圣的心路历程。”许多英美文学作品中,源于《圣经》的典故不计其数。作者们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巧妙地引用《圣经》里的词句和典故、人物。例如,英国著名诗人弥尔顿的三部杰作《失乐园》、《复乐园》及《力士参孙》分别取材于《圣经旧约》故事中的《创世记》、《士师记》和《圣经新约》中的《路加福音》。《圣经》的语言,尤其是其中的典故和成语故事早已在各国文学作品中广泛的被引用,更有甚的是有的作品中甚至直接的对《圣经》进行整段的引用。同时,《圣经》中又有许多典故慢慢变成习语进入到英语语言之中,成为被广泛使用的英语词汇,例如“noah’s ark (挪亚方舟)”、“judah’s kiss(犹大之吻)”、“solomon (所罗门)” “the apple of the eye”(掌上明珠)等。而这些来自《圣经》的文化对英汉文学翻译者来说,往往就容易成为一个文化盲点,从而造成理解上偏差;如果对《圣经》了解的深度不够,就无法理解并翻译出英美文学作品中带有此类宗教色彩的语句。

三、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策略

近二十多年来,翻译研究逐渐转向文化间的比较。一般而言,翻译中文化的转换有两种基本的策略: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domestication)和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foreignization)。归化与异化这一对概念,最早是1995年由美国学者venuti提出的。而他的这种思想又是受德国哲学家和古典语言学家schleiermache的观点的启发,即“翻译只有两种方法,不是译者不打扰作者,尽可能让读者靠拢作者,就是译者尽量不打扰读者,让作者靠拢读者”。mona baker认为:“看一个翻译是归化还是异化,往往取决于文化形态的重构,只有在考虑到改变译入语文化的价值关系时才能得到界定。”

转贴于

 1987中国学者刘英凯的《归化——翻译的歧路》一文,拉开了对此问题的论述的序幕。其中葛校琴指出:“当前在对‘归化’问题的认识上,译界同仁应该区分归化法的两种前提:其一是忠实原则下的归化;其二是非忠实前提下的归化。前者总体上来说是规定性的,而后者则是描述性的;前者是原语中心论的,后者则是有译语和译语文化取向的。”王东风认为:“归化和异化也可看成直译和意译概念的某种延伸,但这并不完全等同于直译与意译。……直译和意译之争的靶心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而归化和异化之争的靶心则是处在意义和形式得失漩涡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利的得失问题。”但是归化和异化也不是径渭分明的两个对立面。由于文化本身的各种特性,绝对的归化和绝对的异化,即使从理论上讲也是不存在的。因为归化和异化无论从共时还是历时都是相对的,所以无论采用归化或是异化策略,其所用翻译方法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相互覆盖,因此,归化和异化从表面上看只是两种大的方向,其具体程度则是随着不同翻译方法所占的比重而各有不同,并由此延伸出策略上的不同倾向。具体来讲,归化的主要手法包括省译、替换等;而异化则主要通过音译、直译和注释等手法来实现。归化、异化并不对立,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为不同的翻译目的和读者服务。

例如,张谷若先生在译哈代作品《德伯家的苔丝》的时候,为了向译文读者介绍原语文化知识,增进他们对原文的了解,就采用了直译的方法,但同时又用脚注解释说明了许多基督教的知识和英国的风俗习惯,以帮助不熟悉该作品历史文化背景的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作。很多学者已经通过考察各类作品的不同译文,指出没有哪一部译作单纯采用一种翻译手法,而是采用了归化异化互补的多元化译法。作者还认为异化与归化在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到适度的问题。适度的归化可以增强译文的可读性,而适度的异化则可以使读者更加充分地了解原语文化,进而加强文化的交流。过分的归化和异化都会阻碍对原作的理解,多元互补才是做好文学翻译的关键。

相关期刊更多

世界电影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电影家协会

新疆有色金属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新疆有色金属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陶瓷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