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能源管理系统必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山东省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现状
2009年以来,山东省部分重点用能企业探索建立能源管理中心,通过对能源的自动化控制提高能源保用效率。
(一)国家激励政策促进作用明显。
200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开始在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建设企业能源管理中心,下发了《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示范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工业领域开展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示范项目给予财政奖励。山东省部分重点用能企业根据办法规定,积极建设能源管理中心,目前已有65家企业开展了项目建设工作,其中济南钢铁集团、莱芜钢铁集团等12家企业获得了国家财政支持。
(二)示范项目节能效果显著。在国家支持建设的企业能源管理中心中,济南钢铁集团示范项目已于2010年12月建成投入使用,莱芜钢铁集团、祥光铜业、成山集团示范项目正组织建设。其中,济南钢铁集团能源管理项目总投资1.23亿元,年可节电20亿千瓦时,水3298万吨,高炉煤气2.5亿立方米,焦炉煤气4291万立方米,合计年节能量8.4万吨标准煤,年综合经济效益1亿元。莱芜钢铁集团项目计划总投资18116万元,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800万元,预计实现年节能量24.4万吨标准煤,产生年经济效益6750万元。
(三)部分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基础夯实。
在国家重点管理的万家企业中,山东省有1188家重点用能企业,这些企业的自动化管理程度比较高,具备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的基础条件,其中有68家企业建立了能源管理体系,各项能源管理基础工作比较扎实。如山东山水集团,实行“母子公司、两级管理”模式,集团所有水泥生产线全部采用新型干法生产工艺,自动化水平高,所属的24家子公司均拥有自己独立的局域网、专业机房、应用系统服务器,集团总部建立核心局域网,与子公司通过网络连接,实现全集团虚拟局域网模式的无缝联接,为能源管理中心建设搭建了较好的网络软硬件基础。
(四)省内能源管理中心技术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强大的能源调度、分析、平衡功能是实现企业能源系统优化的必要手段,目前,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MOX中国自动化公司等企业具备较强的能源管理控制技术能力,在宝钢集团、天津钢铁、湖北兴发化工、湖南华菱湘钢等企业建设了能源管理中心项目,节能效果十分明显。山东省能源管理中心技术支持企业起步较晚,但是借助广阔的省内市场,企业成长迅速,山东积成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高校软控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发挥自身技术优势,积极开拓市场,已经成功实施了成山集团、东方汽轮机、莱钢、潍柴动力等企业能源管理中心项目。积成电子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系统于2009年3月通过了山东省级技术成果鉴定,认定“iES-E1000企业能源实时监测与管理中心系统技术先进,运行稳定可靠,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二、企业能源管理中心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企业在加强能源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企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在能源管理中心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部分企业能源管理控制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能源管理中心项目对企业生产现场的自动化程度要求较高,从目前全省重点用能企业来看,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调查的156户企业中,63%的企业生产现场尚不能满足能源管理中心项目建设要求,能源供应、使用和产出的计量没有实现自动采集和汇总,存在企业节能管理基础薄弱、自动采集系统不完善、能源信息技术落后等问题,难以满足企业深入开展节能降耗工作的需要。
(二)已建成的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功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在已经建成的企业能源管理中心项目中,部分能源管理中心不够完善。调查企业中,有8家企业对生产现场改造不完备,部分生产环节的能源数据不能实现即时的采集上传。6家企业能源的控制调度功能不完备,虽然对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和集成自动化控制改造,实施DCS、PLC、QIS等工业过程控制系统和相应的生产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但是在能源的单独控制、调度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三)企业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部分企业对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对通过能源的生产、输送、分配和使用优化实现节能的认识不到位。大部分企业只注重扩大生产规模或改造生产工艺,缺少对各个生产环节能源供需的平衡,根据生产环节用能的平均值或峰值供应能源,不能动态控制调节,造成某段时间或部分环节能源供应时供大于求,降低能源利用效率。
(四)激励政策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009年国家出台了对能源管理中心项目建设的扶持政策,对钢铁行业的示范项目给予奖励,2010年后,又陆续增加了有色、建材、化工等行业,支持范围进一步扩大。但省级以下的各级政府还没有建立相关激励政策,仅依靠国家政策支持,很难覆盖到中小型企业,不利于能源管理中心的普及。
三、推进山东省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的途径
(一)统一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标准。
尽管部分企业建立了能源管理中心,但是建设内容和功能还不完善,不能很好的发挥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的作用。要探索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标准模式,充分发挥能源调度优化作用。
能源管理中心应包括“三个系统”,即现场控制系统改造、数据采集系统建设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实现能源计划、能源计量管理、能源监控、能耗分析、数据报送、重点设备能耗管理等功能。一是现场控制系统改造。现场控制系统是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的基础。主要是通过企业对能源输送、生产、应用控制系统进行改造,为能源管理中心的采集、传输、调控提供用能现场数据支撑。包括能源输送控制系统改造、能源生产控制系统改造和关键生产环节现场改造等。二是数据采集系统建设。数据采集系统是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的保障。企业各能源介质存在于工业现场的不同环境中,因性质不同,计量设备的计量方式差异较大,针对不同介质和不同计量方式,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采用不同采集方式建设数据系统。包括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定期检定计量仪表和健全能源计量管理制度等。三是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信息管理系统是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的核心。通过基础软件、控制系统、基础硬件、现场视频监控和能源管理中心大厅建设,实现企业能源管理的集中控制。包括基础软件建设、控制系统建设、基础硬件建设、现场视频监控建设和能源管理中心大厅建设等。
(二)加快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
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综合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全省重点用能企业中建设能源管理中心,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相互融合,推动重点企业能源利用由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化管理转变。坚持“三个结合”的原则推进建设进度,即坚持整体部署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坚持重点推进与全面实施相结合,坚持企业实施与政府引导相结合。通过建设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实现企业能源管理的“三个转变”,即由条块分割的能源管理向以远程综合监控为基础的扁平化、高效率的运行管理模式转变;由分散的能源管理向以集中管控为核心的一体化能源管理模式转变;由传统的能源管理向以建立能源系统评价和考核体系为宗旨的价值管理模式转变。“十二五”期间,以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煤炭、纺织、造纸等行业为重点,争取建成100个省级能源管理中心示范项目,实现年节约标准煤120万吨以上。
(三)加强政策扶持和技术研发。
一是企业利用好资金扶持政策。建设能源管理中心的企业要积极争取国家节能奖励资金,享受国家财政补贴。同时,积极争取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资金支持,推进项目建设。二是拓宽能源管理中心项目建设渠道。通过合同能源管理财政补贴政策,鼓励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组织项目实施,通过节能效益分享型、融资租赁型等多种形式进行合作。利用各类金融机构开辟的绿色通道和直通车,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三是完善激励约束政策。各级财政应通过奖励、补贴、贴息等不同形式加强对企业的资金扶持。各级节能主管部门应加强管理,对建设能源管理中心示范项目的企业,可列入各级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四是加强技术研发。企业要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及有关专业服务机构的合作,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和适用于能源管理中心要求的软件系统,不断拓展能源管理中心功能,优化系统配置,充分发挥能源管理中心可监测、可分析、可调控作用,为企业合理使用能源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同时,要不断提高生产现场自动化程度,培养能源管理中心应用专业人才,熟练操控管理系统,根据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变化情况,及时调整优化,实现能源管理中心对企业生产的全覆盖。
关键词:公共建筑;节能设计;必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建筑节能是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大力开展建筑节能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及先进适用成套技术的研发、攻关,同时加速建筑节能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为建筑节能的通用化、配套化、系统化提供技术支持,逐步推进节能建筑专业化、标准化的设计、施工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必要性
通过相关数据查询了解到,公共建筑虽然在整体建筑中所占的面积比例并不大,但从能耗结构上来讲,其耗能是相当大的,另一方面,由于公共建筑有区别一般单户建筑的整体规模优势,如果采用合适的节能设计措施,公共建筑的节能潜力是非常大的。从公共设施的能源结构上来看,空调和热水系统所消耗的能源量占整体能源消耗量的比重非常大,而当今关于空调与热水系统的节能技术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因此,进行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时,从空调和热水系统的节能入手是非常有效且有必要的。此外,从我国整体的能源消耗结构上来看,建筑行业一直是一个耗能大户,所以,如果可以采取合适的节能设计来减少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耗,不仅可以节约能源,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可以优化能源配置结构,提高我国经济的运行效率,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具体措施
1、 合理的建筑体型设计
在建筑设计中,应对建筑的体型以及建筑群体组合进行合理的设计,以适应四季不同的气候环境。首先要控制体型系数,体型系数是建筑物外包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之比,体型系数过小,将影响建筑造型、平面布局、采光通风等; 体型系数过大,则建筑物的外表面积大,导致护结构的传热损失大,直接影响建筑能耗。一般来说,条形建筑的体型系数应不大于0.35,点式建筑的体型系数应不大于0.40。也可以加大建筑的体量,即加大建筑的地基面积,加大建筑物的长度和深度。其次尽量减少建筑的凹凸变化,尽可能让外形变化减至最低限度,尽量提高建筑的层数,然后对于体型不易控制的点式建筑,可采用群楼连接多个点式的组合体形式。
2、合理选择空调系统冷热源
冷热源装置提供空调系统需要的冷热量,设计方案应选用合理的冷热源形式,按照“高质高用”的原则完成能源转换,在消耗同样品质和数量的能源条件下尽可能多输出热量和能量,同时应采用高效制冷机及锅炉或其他冷热源设备。实际工程中,公共建筑冷热源选择普遍存在制冷机容量过大的现象,因此在负荷计算时应采用动态负荷计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已明确规定并作为强制性条文提出,施工图设计阶段,必须进行热负荷和逐项逐时的冷负荷计算。根据实际负荷及特点选择合适的冷热源,设备选型时不应考虑设计工况,应注意系统运行工况和部分负荷下的系统性能。因此空调系统实际上绝大部分时间处在部分负荷状态下运行,系统冷热源及其主要设备在部分负荷下的性对系统节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3、 合理选择生活热水系统热源
生活热水加热应避免直接电热或天然气热水锅炉等“高质低用”的热源方式,同时鼓励高效回收排水中的热量以及利用余热废热作为预热,选用高效热源设备,降低热源能耗。此外,对于电锅炉的选用《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已作了明确的规定并作为强制性条文提出,只有该地区电力确实充足且电价优惠或者利用如太阳能,风能等装置发电的建筑,才可以使用电锅炉。
4、 加强空调系统运行管理
施工调试过程必须由专业人员严格按照规范标准执行。系统运行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负荷对冷量、水量、风量进行必要的调整,及时清洗和更新系统中的设备。对空调系统设置自动控制系统和能源管理系统。据国外资料介绍,在一个典型的房间对风机盘管装自控和不装自控的效果进行比较,前者可节能38%,而能源管理系统有助于对建筑物的能耗进行诊断、评估,并承担建筑物的能源管理。
5、严格控制外墙维护结构的传热
首先是外墙砌块要有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外墙设计采用火山渣空心砌块,火山渣是火山爆发喷溢而成,是开发生产新型墙体材料的理想原料,但由于产量较少,目前实际运用不多。另外最重要的是外墙需要外贴一层高效保温材料,我们在建筑物的外墙面采用120厚的岩棉板作为墙体的保温材料,岩棉板是一种岩棉制品,是以优质的玄武岩为主要原料,加入适量的酚醛树脂,经高温溶融固化加工而成,具有不燃、导热系数低、隔音、化学稳定性好等特点,设计采用的岩棉板导热系数为0.045W/(m・K),导热系数计算值为0.054W/(m・K)。综合计算后,外墙的平均传热系数值为0.33W/(m2・K),小于标准规定的传热系数值0.5W/(m2・K)。此外,建筑物的热桥部位和保温不利部位也进行了充分的节能设计。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外挑楼板采用100 厚岩棉板保温,平均传热系数为0.48W/(m2・K);凡外露混凝土构件等热桥部位(如女儿墙)均采用30 厚挤塑聚苯板保温处理,导热系数计算值为0.036W/(m2・K);室外地坪以下两米范围内增设挤塑聚苯保温层,保温层室外地坪下1 米范围内为2×50 厚,室外地坪下1 米-2 米范围内为50 厚。平均热阻值为3.17(m2・K)/W,大于标准规定的热阻值1.8(m2・K);主楼两侧三角形玻璃体对应的主体墙面外部采用30 厚胶粉聚苯颗粒保温,以尽量减少主体向大空间的热量损耗。
6、 外窗及透明幕墙的保温遮阳
一是窗的热工性能影响到冬季采暖、夏季空调室内外温差传热;二是窗和幕墙的透明材料受太阳辐射影响而造成的建筑室内的得热。与非透明的外墙相比,在可接受的造价范围内,透明幕墙的热工性能相差得较多,因此,不宜在建筑立面上大面积应用玻璃幕墙,如果希望建筑的立面有玻璃的质感,提倡使用非透明的玻璃幕墙,即玻璃的后面仍然是保温隔热材料和普通墙体。
7、电气节能
照明节能采用高效灯具和高效光源,从而达到既能满足办公室对照度值的要求,又能实现对功率密度值的控制,高效光源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T5 高效节能荧光灯,它主要的特点是寿命长、显色度高,比普通荧光灯亮度提高30%,高光效、高亮度,省电80%;寿命长至普通白炽灯的6 倍,性能更稳定,再配以功耗低、发热少的T5 系列电子镇流器,真正做到既环保,又节能。空调电负荷的节能主要是通过采用数码变容量多联中央空调的形式来实现的。它主要的特点是机组为数字化无能量调节,调节范围宽,机组启停次数少,启动电流小,机组在进行容量调节时的变换损耗小,卸载期功率消耗仅为满载功率的10%。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空调采暖要求增长快,建筑能耗持续上升,因此严格实施节能设计标准,不仅减轻了我国能源压力,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 马良,肖坤友.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的实践和探索[J].建设科技, 2009, (05).
[2] 张涛,邹明 .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在设计工作中的应用[J]. 科技致富向导. 2011(05)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市场运作为导向,以降低既有建筑采暖和空调能耗为重点,以激励政策和供热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建立和完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融资和技术服务体系为依托,因楼制宜,分类指导,创新工作思路,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目标任务。
二、基本原则
(一)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精选一批业主改造意愿强,有一定经济承受能力、居住舒适度差的既有居住建筑作为示范项目进行改造,探索和积累改造技术及政策经验,加强示范宣传,以点带面,逐步推进。
(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完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政策法规,明确不同既有建筑改造的技术路线、激励政策和财政资金支持方式,促进供热企业加强节能管理和进行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进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鼓励和支持有经济能力的单位和节能改造要求的业主进行节能改造,提高业主、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和全社会参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积极性,促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化机制的形成。
(三)科学决策,统筹规划。制定全市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统一规划,分阶段、分批次对全市进行节能改造的既有居住建筑实行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节能减排规划协调一致,有序推进此项工作。
(四)坚持“技术优、投资省、扰民少、效果好”的原则。将节能潜力大、资金回收快的项目或小区优先列为改造对象。尽可能以热源或热力站为单元,对其所覆盖区域内非节能住宅建筑及供热系统实施整片统一改造。
三、总体任务及年度计划
2008年底,我市既有建筑存量约为10820万平方米,其中民用建筑总量为8500万平方米(住宅建筑48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3700万平方米)。需要进行节能改造的约490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21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2800万平方米)。按照省建设厅分配下达给我市的改造任务,“十一五”期间,全市应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130万平方米(其中供热系统节能改造124万平方米,综合节能改造6万平方米),2008年已完成供热系统节能改造70万平方米。
根据我市具体情况,为利于争取国家奖励资金,力争于2009年底完成全部改造任务,即完成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6万平方米,完成供热系统节能改造60万平方米。
四、改造范围、内容和方式
(一)改造范围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范围为:(1)2000年前竣工验收,且能继续正常使用25年以上的非节能民用建筑。(2)不属于城市拆迁范围的民用建筑。(3)按《既有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GJCI29——2000/J682001)的规定进行判定,达不到该标准要求的居住建筑。
(二)改造内容
1.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包括外墙保温改造、建筑外门窗节能改造、屋面及地面(含架空地面和带地下室地面)节能改造、分户门的节能改造。
2.室内供热系统计量及温度调控改造。包括安装热计量表、温控阀,实现分楼(户)计量、分室控温的目标。
3.热源及供热管网热平衡改造。主要指热源燃烧系统、循环系统和输送系统的智能控制改造,实现室外温度补偿、风煤联动和变频自控运行及水力自动平衡,提高供热效率。
以上三项改造内容既可以在一个项目上综合实施,也可选择一至两项进行单项改造。
(三)改造方式
1.供热计量系统。(1)分户热计量改造。对已按分户双管系统设计、建设的小区,采取在小区供热管网和单元回水系统加装热平衡阀、温度调节阀及热计量装置。对单管顺流系统非节能建筑(既有建筑)的小区,采取单元(楼栋)热计量,用户实行热分配方法改造,在小区供热管网和单元回水系统加装热平衡阀。(2)供热系统改造。对热源加装变频装置,对热源设备和循环系统进行自动化、节能改造。按照变频流量自行控制运行的要求,在供热主、支线管网和用户单元回水系统改造安装温度调节阀,使整个供热区域温度趋于均衡状态。对热源综合改造,提高锅炉热效率。应用无机传热技术将锅炉排放的余热回收,增加炉膛温度。(3)创建GPRS热网和用户远程监控系统。通过单元控制器(带传输模块)和移动公司GPRS网络,实现热换站(锅炉房)和用户热计量管理系统的遥控、遥测功能。对实时参数进行采集储存,建立数据库,实现历史数据查询,全面了解供热系统运行和用户用热情况,为供热部门提供准确、科学、有效的数据,实现供、用热系统的自动化控制。
2.建筑围护结构。建筑围护结构改造优先顺序:外门窗、外门窗缝隙、屋面、单元门、封闭阳台、楼梯间内隔墙、外墙面、地面。
五、资金筹措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资金投入较大,应以市场化运作方式为主,采取多种筹资方式,逐步建立由政府、产权单位和居民、社会力量参与的稳定的投资机制。
(一)主要筹资方式
1.各级政府财政设立建筑节能改造专项资金,列入财政年度预算。
2.积极申请国家和省上的奖励资金。
3.单位和居民自筹资金,居民可提取一定数额住房公积金投入节能改造。
4.通过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的办法,吸引社会资金投资
(二)围护结构改造筹资方式
国家财政奖励补贴27元,占改造资金的13%(造价以210元/平方米计算,以下同);按照隶属财政供养关系,由同级财政给予20%的奖励性补贴(即中央在兰单位、省属、市属、县区属分别补助);产权人承担30%;不足部分由市财政动用墙改专项基金给予补助。
(三)供热系统改造筹资方式
国家财政奖励补贴18元(占改造资金的40%,供热节能改造造价以44元/㎡为基数计算,以下同);按照隶属财政供养关系,由同级财政给予40%的奖励性补贴,即每平方米18元(市级以下补贴市和县区财政各承担一半);产权人(单位或住户个人)和供热单位各承担10%,即每平方米8元。
2007年12月财政部印发了《北方采暖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7〕957号),对北方采暖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给予每平方米45元的奖励资金,起步阶段按照6元/平方米标准予拨,用于热计量装置补助。
六、实施步骤
第一步,选择具有典型的宣传和推广意义的建筑进行试点。通过试点,总结经验,制定技术标准和政策措施,为节能改造工作全面展开奠定基础。同时,组织开展既有建筑调查统计工作,对既有建筑的数量、性质、建筑结构、能耗状况、使用年限等进行比较详细的调研统计,形成数据库,为制定政策和计划提供可靠依据。
第二步,选择经济能力好、节能意识强、产权相对单一、节能改造容易达成共识的项目单位,作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突破口进行先期改造。
第三步,集中力量对产权分散、经济承受能力差、改造难度大的项目进行改造,全面完成改造任务。
七、奖励资金的核定
中央和各级财政奖励资金的核定以改造工作量和节能效果为基本依据,具体办法按建设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科〔2008〕95号)执行。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策调控,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建立民用建筑能耗动态监测、能源审计、能耗公示、能耗限额等制度。加快推进供热市场化和供热计量收费改革,对节能改造后的既有建筑实行热计量收费制度,形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二)严格执行程序,实施全过程监管。市既有节能建筑改造项目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和法规,通过公开招投标选择实力强的单位承担项目施工任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专业管理单位要加强对工程设计、施工、验收全过程监管,对项目改造后的节能效果要进行严格考核评价。项目申报单位要与技术支撑单位共同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改造方案,改造方案须经市建设、财政部门组织专家会论证通过后,方可组织实施;项目完成后由市建设、财政部门组织验收通过后,方可进行资金清算划拨。市级有关部门在项目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质监等方面应给予积极支持和费用优惠,共同推进节能改造项目的实施。
(三)探索运作模式,不断拓宽投资融资渠道。积极创造条件,大胆创新实践,探索实行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运作模式,鼓励和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参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快推进供热行业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建立热计量价格体系,制定建筑能耗标准和监测管理体系,为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运作方式创造必要条件。应尽快创造条件,率先在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中试行市场化运作模式。在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中试行政府适当补贴奖励,产权人、供热单位等各受益方合理出资,合同能源公司等社会投资单位进行商业化运作的准市场化方式。逐步建立适应各类房屋特点,以政府为主导,以产权单位为主体,以市场化运作为支撑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体制,确保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能够可持续并高效地开展下去。
(四)完善技术标准,提高节能改造技术水平。一是加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研究。通过试点示范和改造前后的能耗跟踪测试,优化不同建筑类型改造技术和设计方案,为今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提供技术指南。制定和及时修订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有关的技术标准,规范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市场。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建设厅的相关技术标准及规程。二是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对在试点示范工程中证明效果良好的新型墙体材料、屋面保温材料、节能门窗、热计量与温控设备、新型高效采暖方式、供热系统节能技术等向社会公示并加大推广力度。
(五)加强宣传动员,提高全社会对建筑节能的意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既是一项耗资大、周期长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工程,更是一项生态工程和惠民工程。因此,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有关单位要大力开展宣传动员工作,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支持此项工作的积极性,为顺利实施项目创造有利的条件。
(六)加大协调力度,确保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规范有序进行。进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能会出现施工扰民、工程质量、利益冲突等各种矛盾和问题。市有关部门和各县区政府要加强协调和管理力度,组织相关单位和人员开展专门的技术、安全、文明施工的培训,加强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建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协调应急机制,制定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的应急预案,公布专门服务和举报电话,保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
九、组织领导
为确保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的顺利实施,市政府成立*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方案、政策的拟定和协调、指导、监督,办公室设在市建管委。
Abstract: The basic situation in China is to create a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and hydropower management and repair work of university logistics department is an important work, which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students' daily work and life, but also the first problem faced by creating a conservation-oriented campus.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stablish a perfect management system of hydropower repair in university logistics department.
关键词:信息化;后勤;水电;修缮
Key words: informatization;logistics;hydropower;repair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4-0013-02
1 高校后勤部门水电修缮管理的意义
修缮就是指修理、改善的意思。在如今信息化的时代下,高校后勤部门对于水电设备的修缮:一是在水电系统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为学校的教学活动和师生的日常生活提供保障;二是当水电设备出现问题或发现不足时,对其进行改善、检修,使达到节约的目的。目前,对高校后勤水电设备修缮建立一套完善系统,不但可以促使校园的正常运行,还可以提高学校的经济效益,从而增强师生的节能意识。因此,高校应积极广泛地推动水电修缮的应用工作,开展意义重大、深远。
2 高校后勤部门水电修缮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都会面临后勤部门水电管理中,不管是修缮理念还是修缮设备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这问题直接影响了水电管理系统的完善。因此,下面就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进行详细谈论。
2.1 修缮理念陈旧,资金投入不高
通过高校用水电的特点建立适合高校水电管理修缮技术应用。现如今,很多高校仍对生活用水和绿化用水没实现分质和进行污水处理,校内的所有用水都为同一水质,生活污水都直接排放流失,造成了水资源浪费还有环境的污染。因此,高校应循环利用水资源的方式,实施中水回用系统,把生活用水经处理后用于建筑用水、绿化用水、厕所冲洗和汽车洗涤,从而代替了用自来水清洁的方式。这样不仅节约经济成本,还改善了环境。以上表明,彻底改变传统的修缮理念,高校后勤部门不能只以满足校内水电的正常供应为目标,还要以环保和卫生作为重要的考虑范围。“修缮”不仅是修,还要“缮”,即翻新,就是对原有的水电设备进行改善和进化。但很多高校为了节约成本,在没有建立数据采集的智能平台下,仅用普通设备将其替换,没有成本核算和科学的定额管理,更没有技术手段建立精确的数据,造成了水电利用率还浪费巨大,虽然这些现象表面看为后勤部门节约的资金,但从水电修缮工作的长远计划来说是不可取的,相关人员需引起高度注意。
2.2 水电计量基础设施的修缮程度薄弱
构建高校后勤部门水电管理系统中的水电计量设施是水电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显示,大多数高校后勤部门都忽略了水电修缮系统构建这部分内容,造成了能源统计不完善,使定额管理难以实施。
目前,全国高校对水电消费数据采集都是靠后勤人员简单的抄报水表、电表的工作来完成的,从而揭示了高校后勤水电方面仍处于无约束用能和松散的管理方式。由于学校没有建立基础的可供采集的能源计量系统、检测系统以及安装改造节水节电设施进行水电节能。计量工作不到位,便无法开展相应的数据能耗和能效分析工作,使学校水电能源浪费现象无法查询和追究责任人。以上问题充分说明了高校后勤部门在水电计量基础设施方面的修缮工作仍处于薄弱环节,需采取合格的措施进行改进。
2.3 现有修缮技术落后,新型技术推广发力
修缮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落实在实际维修中,技术方面,高校水电修缮管理工作也缺乏完善。据调耍很多高校设施老化、陈旧,无法达到高校用水、用电的标准要求,还有专项资金配套情况使用堪忧。近几年来,部分高校建立了新校区和分校区,使校园基础设施有了长远的发展,但有部分老校区由于修建时代久远,供水、供设施也早已老化、陈旧,加上当时修建的技术、工艺和装备都较落后,对水电资源的利用率低,浪费现象也较严重,设备落后、管道老化又面临资金受限,造成了难以更新设备,长期的短修短补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推广新技术对高校水电修缮管理系统的建立起了关键性作用,在目前看来大对数高校对水电设备修缮的新技术产品只限于宣传,缺乏对节能新技术实施和采用,造成了新的修缮技术得不到广泛推广。
3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水电修缮管理系统建立对策
目前,高校后勤部门在水电设施修缮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为了是高校师生很够安全、卫生使用水电,同时达到节能目的,应采取正对性的措施,建立与社会化相符合的水电修缮管理系统。
3.1 转变水电修缮思路、加大技术投入
从水电修缮技术的方向来转变修缮思路,各高校严格按“安全、卫生、技能”的原则进行修缮管理,正常情况下的水电修缮系统应分三个阶段其进行实施:首先,完成水电设备的资料收集和人员岗位培训工作,相关人员必须要取得相关技术管理方面的从业资质;其次,完成组织机构、建设制度管理;最后,利用技术改造对用能数据实现准确、详细的采集,通过对能源管理系统的完成,促使提高体系建设和文化建设发展目标。目前,结合高校后勤部门的实际情况对水电修缮系统的构建提出了一个全新逆向的解决思路,将修缮技术作为突破口,以点带面,按计划、进度、主次的推进技术进行校园建设;以前后的对比数据计算出投入产出比,从而计算出横向纵向的经济效益;以数据的对比向高校抉择层阐明进行水电设备修缮的必要性,认识到深入了解水电设备的修缮不但可以提高师生教学还有生活方面的质量,还能从长远发展的方向为高校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3.2 建立计量统计系统确定修缮任务
高校后勤部门缺乏相关的计量统计,在信息化影响下建立计量统计系统是高校后勤部门在水电修缮管理中的重要实施工作,从两方面具体说明:
①数据的采集安装具有水电能耗计量设备,按国家规定高校的节能任务和设计规范严格落实能耗分项计量设施。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能耗计量、采集数据,并安装带有互联网装置的新计量,实现可视化和自动化的电子设备。改变以往传统靠人力来完成的登记、记录等做法,大大节约了时间还有人力,使统计结果更精确。高校安装新科的计量设备和数据平台充分利用新技术对校内的水电设备进行管理,实际上也就是为水电修缮管理工作做好充足的资料储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②完善数据分析和核算成本,直接提供能源消耗数据还有成本核算分析,充分了解到高校水电设备的开支状况,清楚地知道高消耗的能源消耗点,让高层领导引起足够的重视,意识到改善设备的重要性。掌握各部门、各系统、各设备的用能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和成本核算实行定额管理,为高校的不同区域和部门设定科学合理的水电使用额度和费用的重要依据。
4 推广应用新型水电修缮技术和设备
构建高校后勤水电修缮系统的前期工作就是改变修缮理念和完善计量统计,实际运用维修技术与改善技术。进行高校后勤水电修缮系统的重要手段就是采用现代化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大力宣传、及时引进节能的新技术,优化设备,安装新型的节能产品,实行科学化节能。高校可以利用有基础和自然条件尝试替代水电能源的新型能源,如安装太阳能光伏设备、太阳能发电装置和利用太阳能热利用设备、集中太阳能热水装置系统以及其他可再生的资源设备,包括地热、风能、生物质等。校内建立污水处理再利用和中水利用系统,实现生活用水、绿化用水进行分质,在雨量多的季节实行雨水收集系统。在构建高校后勤水电修缮管理的系统中,应转变旧理念,注重信息的采集,及时更新设备、加强技术技能,充分利用先进的设备进行水电修缮工作,实现高校后勤水电修缮管理的建设目标。
5 总结
本文阐述了在信息化的时代下,如何构建高校后勤部门水电修缮的重要性,还有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和可实施性解决方案,希望对研究高校后勤部门水电设备修缮管理提高有用的Σ吆涂刹僮餍缘耐揪叮期待高校水电修缮管理工作取得很好的改善。
参考文献:
[1]陈立.加强高校水电管理改革[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6):42-43.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研究
1 建筑工程造价信息管理概念和实施的必要性
信息化管理是一个现代化企业实现其目标的前提,它为经营与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或指令。管理活动中的信息不会自动流向管理者,所以对原始的数据和信号进行采集、整理加工、保存、传送和应用,是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必备内容,即信息化管理。其本质就是依据信息自身的特点,有目的的组织信息共享,使决策者能准确和及时的掌握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完成正确决策。为了达到此目的,就要熟悉信息管理的所有环节,并做到一下几点:了解并掌握信息的来源,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掌握并正确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熟悉信息流程的所有环节,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1]。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造价的信息化管理已成为必然趋势。当前,IT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企业管理经营得到中广泛的应用,这给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带来众多新的机遇[2]。
2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工程造价管理不断深入的改革,在整个市场竞争中工程造价机制已经走向完善,工程造价管理需要适应市场发展的方向。经过近些年的努力,可以说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框架已经建立起来,工程造价系列的软件也逐步丰富多样,为工程相关活动、造价管理所提供的服务和信息的网站数量也不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目前,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有了一定的理论根基,但是同时也有了很多一些不可小看的的问题[3]。
2.1 基础设施不能够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现有的基础设施没有根据工程造价、当前业务的可预见性发展对信息的收集、储备和运用,但是构建与采购因为网络通讯、信息构造、软件支柱以及数据库之类而构成的运用环境,工程的造价讯息有效运作以及参加到社会经济市场的竞争根本条件满足不了需求。
2.2 工程造价系统的管理人员讯息互质无法适应信息化的需求
工程造价系统的管理人员讯息理念通常比较落后,工程造价系统的讯息资源的收集,加工处理类的方法滞后,没有主动掌握讯息的积极性。这一切都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甚远,严重阻挠了工程造价系统讯息能源化以及信息化的进步。
2.3 工程造价系统讯息资源采集和处理手段落后
工程造价系统讯息资源收集水平依旧保持在最原始的时候,采集到讯息数量比较少的时候,且讯息的分类规范并不统一,数据的格式以及存取方法不同,对信息能源的加工处理相对来说就变得比较困难,讯息能源的基本质量无法提高,讯息的维护和更新速度就很慢。
2.4 工程造价系统讯息采集系统还没有成立
工程造价系统的管理人员内部讯息的共享体系,包括和业务伙伴或者用户之间的讯息互换、和外部联系的讯息体系都没有真正的形成,因此,大范围内的讯息共享更难以实现。
2.5 工程造价系统讯息资源管理没有统一规范
因为没有工程造价系统讯息能源管理的统一规范,不能确保讯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便不能确保新讯息有序和快速的流通[3]。
3 推进工程造价系统管理信息化的政策
根据当前工程造价系统管理讯息化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工程造价的管理人员应该重点去创造对工程造价管理讯息化构建有利的环境,创建与改善相对应的工作体系,以创新改革为动力,环绕增强工程造价的管理技术与整体的竞争为基本目标,从实际的角度出发,统一规划发展、突出侧重点、分步进行实施、务求实际效果,从以下几点来进行相应的改善。
3.1 量身定制工程造价管理的讯息化总体规划 工程造价体系管理讯息化构建顺应市场经济体制下信息的发展和进步,是构建领域信息化的重点。定制工程造价体系管理讯息化的总体规划以及最终目的,统筹规划,加快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备,完善 联网项目。在实现规划时期应改明确的工程造价体系管理讯息化构建的主要系统,包含了技术目标、讯息收集目标、维护目标以及人才培训的目标等,方便分解和落实。
3.2 充分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意识水平
工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是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信息意识。工程造价管理人员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引导,工程造价的管理部门需要利用信息进行造价调控。管理部门可以使用多种手段和媒介合作,宣传信息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进一步工作质量。
3.3 充实工程造价体系讯息能源资料库
新的工程造价讯息资料库已经在造价领域建立,通过数量和质量上看来,并未真正的成为工程造价讯息产业。所以,应该不断的扩大工程造价系统专业领域建筑造价体系讯息能源的基础上,将视线延伸至构建领域的有关讯息能源,提高建筑造价讯息资料库的容量,来填充整个建筑造价讯息资料库的,与此同时也要提升建筑工程造价讯息能源的管理水平,来更好地达到各个阶层的建筑工程造价讯息客户的要求。
3.4 完善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体系和政策环境
已经建立完成的众多的工程造价信息网络,在还没有建立一致的标准体系和工程造价信息编码分类体系的情行下,横向和纵向联系比较少 ,还达不到实现工程造价信息共享的目的。所以,应该尽快制定包括工程造价电子商务、软件、知识产权与工程造价信息资源保护等方面 的政策法规,并和建设领域信息政策环境进行衔接,对照相关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建立权威、统一和规范标准的工程造价信息体系,保 障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的健康有序发展。
3.5 加大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在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和建设过程中,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并制定优惠的政策,在资金短缺上需要充分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于此同时,还要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为实现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和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
3.6 大力发展建设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
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和任何其它工作都一样,最终均需要取决于人力资源。为了实现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就迫切需要造就培养一大 批既懂工程造价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要制定对应的政策,采用各种有效的形式,培养大批的多层次的适应工程造价管理信 息化发展需要的人才,成立一支能力强大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团队,来满足实现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的需要。
3.7 建设工程造价信息市场体系
工程造价信息事业的存在、进步及繁荣的基础是工程造价信息市场,其也是工程造价信息提供者、生产者、需求者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场所更是进一步实现工程造价信息的重要场所。所以,需要建设工程造价信息市场体系,同时开发工程造价的信息服务,提高工程造价信息的服务手段和服务领域。与此同时,工程造价信息服务的社会化、企业化快速发展,有利于促进工程造价产品的产业化和商品化。
4 结论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需要意识教育、组织建设、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作为保障,同时也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作为其经济基础。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研究也是工程造价领域的最基本的建设。所以,只有我们工作者吸取教训,提高业务水平,加大发展的力度,这样才能推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的管理。
参考文献
[1]金雅明.浅谈信息技术与工程造价管理的整合[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