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少儿科普小知识

少儿科普小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少儿科普小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少儿科普小知识

少儿科普小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少儿科普 传播方式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这得益于“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科学要从娃娃抓起,因此出版少儿科普图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出版界人士的重视。然而,在出书品种日益多样化的今天,为何少儿科普图书市场亮点不多,温而不火呢?笔者认为这是诸多方面综合影响的结果。

一、科普是什么

一谈到科普,很多人立即主观上把“科”定义为自然科学,这一下子就把科普的内容狭隘化了。其实“科”里面不仅包括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和介于二者之间的“交叉科学”,以及蕴含其中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如果当今的少年儿童仅仅了解科学知识,而没有培养起科学精神,不具备科学思想,不会用科学方法处理问题,那么他们很可能会被伪科学迷惑,被封建迷信左右学习和生活。

这就涉及如何“普”了。很长时间以来,孩子们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科学知识的位置。很多科普图书对于少儿来讲就是“填鸭式的灌输”,根本没有使他们进入主动参与的角色。其实,现在国外已经开始推行一种更为科学的说法来取代传统意义的科普概念,那就是“公众科技传播”。“普及”给人一种单向被动接受的感觉,而“传播”则实现了双向互动的特点。据调查,绝大多数孩子不愿意阅读强加给他们的、摆出一副权威姿态的知识类书籍。

出版社只有充分认识大科普概念,引入“科技传播”、体现平等互动的先进理念,才能使科普图书迈上新台阶。

二、国内创作的少儿科普图书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作者资源匮乏,原创科普图书少有精品。

1. 科普图书的作家老龄化明显,市场上有限的原创科普书都是些“老经典”,比如湖北少儿出版社今年1月出版的《中外少儿科普精品书系》,选编的是建国60年以来已经出版的中外科普名篇。据调查,由于激励性不够,现在大多数科学家和科研人员认为写科普书,尤其少儿科普书太小儿科,容易受同行鄙视,稿费也得不到多少,这种“坏了名声还赔本”的事情他们不愿意做。何况写少儿科普书花的心思丝毫不亚于写科技论著。

2. 写少儿科普书需要作家的专业知识水平和驾驭语言的能力都很高,哪一方面薄弱都不会创作出好作品,于是市场上罕见优秀的原创少儿科普书,这使得原创少儿科普书市场惨淡,也因此更鲜有人愿意从事该领域的创作。

想改变当前的局面,需要国家的扶持,比如增加对科普资金的投入,对于获奖的优秀科普作品,除了有奖励基金,还应该有一定的政策,比如将其列为科研成果等等,这样才能激发科技专家从事科普创作的热情。

出版社还应该培养自己的作者队伍,定期举办年轻科普作品创作者的文学素养培训班,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使其文字能够贴近少儿。另外,出版社还应培养少儿科普图书阅读推广人。

(二)少儿科普图书的内容老套,形式呆板。

1. 有些原创少儿科普图书内容陈旧。尽管都是传世佳作,但社会飞速发展几十年,书中的图文表现形式已不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

2.选题雷同重复现象严重。像《十万个为什么》目前市场上就有上千个品种;而各类少儿科普百科更是层出不穷,像《中国儿童百科全书》、《21世纪少年儿童百科》、《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等等。这些书部头大,知识面相当广泛,但趣味性差,孩子拿起来就有抵触心理,难以卒读。

3. 还有些少儿科普图书文字量大,专业术语堆积,语言晦涩难懂,图片不丰富,这些都给少儿阅读制造了障碍。

因此,出版社要想在内容和形式上抓住读者,首先应该认识到面对少年儿童这样的读者群,纸介质的科普图书的竞争对手很多,像电视科教片或动画片以及网络媒体可谓赏心悦目,容易拉近孩子们和科学的距离。因此少儿科普图书一定要能够超越竞争对手才能为孩子们所接受。那么什么样的少儿科普图书才能俘获少年儿童的心呢?

笔者认为优秀的少儿科普书一定具备下面几个特点:

1. 能够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

如果一个人能够充满好奇心、兴味盎然地去探索知识,那么这种积极的情绪会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今年,接力出版社从法国伽利玛出版社引进出版了《第一次发现》丛书。这套丛书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运用解剖学原理,采用透明胶片双面印刷,激发了孩子们亲身体验探索的热情,也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注重趣味性和通俗性。

简单的文字、少儿化的语言、幽默的风格,这些可以减轻少儿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疲劳感”,增加他们的阅读兴奋点,提高阅读效率。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妙趣科学立体翻翻书》系列具有很强的互动和趣味性,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参与其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像《地球》含有世界地图拼图游戏,《宇宙》含有星空转盘等等。该套丛书还幽默地回答了孩子们各种各样的问题,颇受孩子们喜欢。

2002年,新蕾出版社从美国引进出版了《神奇的科学实验》丛书,含《光和声》、《力和运动》、《电和磁》。孩子们在动手的同时体会到了科学的玄妙,深受小读者喜爱,仅半年就重印三次,达1.3万套。2004年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引进出版了《可怕的科学》系列丛书,该丛书将幽默与科学知识完美结合,可谓少儿科普书的旗帜性出版物,获得了世界最著名的科普图书大奖安万特奖,一进入市场就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

事实证明,优秀的少儿科普读物在使孩子们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熏陶,这将使他们受益终身。

出版社应该具备传播科学知识的决心和信心,然而在传播的方式上也要不断创新。出版人一定要致力于发掘读者潜在阅读需求和兴趣点,只有这样科普图书才会不断地向着精品迈进,从而使我们迎来少儿科普图书的绚丽春天。

参考文献:

少儿科普小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少儿科普节目 “科教兴国”战略

我国少儿电视节目起步不算晚。自1958年9月北京电视台(央视前身)正式设立《少年儿童节目》专栏至今,少儿电视节目的创作播出已经走过了53年。尽管曾经历1966年至1979年期间的创作停滞期,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少儿电视节目创作便得到了快速发展。

2002年我国以南方少儿频道的出现为肇始,我国少儿电视节目走上了专业化、频道化发展之路。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发出的《关于开办少儿频道的通知》,更是让我国少儿电视节目走入了频道化发展的快车道,全国各地共办有34个少儿频道和4个动画频道,这些以青少年和儿童为收视对象的频道,每天平均播出时长约17个小时。

青少儿频道的激增以及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引爆了我国少儿电视节目创作的高潮,涌现出不少优秀的少儿电视节目。然而,从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的少儿频道电视节目播出现状看来,动漫剧等各类虚构情节、故事节目占据了少儿节目的大半壁江山,而国外少儿电视界非常重视的少儿科普类节目却成为了我国少儿电视节目的软肋,不仅数量少、原创性弱,节目质量也不乐观,没有突出少儿节目特性,因此也无法吸引青少年和儿童观众的收看,无法达到普及科普知识、引领青少年探索科学、认识世界的目的。

一、少儿科普类节目数量少,占总比小

笔者对北京、上海、广州这三个中国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城市中的8个青少儿频道中播放的少儿科普电视节目进行了统计,统计时间为期一周(2011年6月27日-7月3日),统计的频道有:北京地区的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北京电视台青少频道;上海地区的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少儿频道(哈哈少儿频道)、炫动卡通;广东地区的广东电视台嘉佳卡通频道、南方电视台的南方少儿频道、广州广播电视台的广州少儿频道以及深圳广播电视台的深圳少儿频道。

从表1可以看到,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共8个青少儿频道(其中2个为卡通频道),在6月27日-7月3日一周的播出电视栏目中,只有12个泛科普栏目(之所以称其为“泛科普栏目”,是因为有些栏目只是一个大栏目中的一部分,比如央视少儿频道的“科学泡泡”,只是其杂志型大栏目“智慧树”中的一个小部分,而“智慧树”栏目的其他部分则跟科普无关)。这些科普栏目播出时长按照每天首播一次、重播一次计算,为962分钟,约为16个小时。而8个青少儿频道,按照每个频道平均每天播出节目时长为17个小时(06:00-23:00)计算,总共播出时长为136个小时。科普栏目一天的播出时间只占少儿频道总播出时长的约12%。这还不包括不同少儿频道所播的相同内容。比如《十万个为什么》等少儿科普栏目,不少少儿频道均购买了,播放时重复率比较高。

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是我国文化、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根据经济发达程度与媒体发达程度紧密相关的媒介生态原理,上述三大城市少儿科普电视节目的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我国少儿科普电视节目发展的现状。因此,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知道,我国少儿科普电视栏目总量少,占少儿类节目的总比非常小。

二、少儿科普节目形态创新性差,缺乏特色

我国原创的少儿科普节目的形态比较老化,缺乏创新性,也没有特色。以央视少儿频道播出时长为25分钟/期的科普青少儿栏目《芝麻开门》为例。

《芝麻开门》是针对7-14岁青少年推出的一档科普节目,隶属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全年播出的节目分日常节目和特别节目两大类。日常节目每期25分钟,全年共104期,每周一至周五17:30首播,9:30、13:00重播。特别节目的时长根据节目具体内容和形式来定,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特别编排时段播出,集中在每年的寒暑假和五一、十一等假期。

在节目形态上,《芝麻开门》采取的是真人主持+智力挑战+微型情景剧的节目形态。这种节目形态事实上已经非常老化。首先用真人主持回答同学们各种古怪问题,与我们传统的学校上课模式类似,尽管互动性会比学校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强,也弱化了“填鸭式”灌输的意味,但他并没有从根本上脱出这种模式。主持人在某种意义上,是学校老师的化身。其次,智力竞赛式的挑战模式,尽管能够激发好胜心强的青少年的挑战欲望,但这种模式却泛滥在各类的节目中,甚至包括一些成人类的竞技节目中,并无创新之处。微型情景剧的模式,虽然将科学知识融入故事中,以系列故事的形式推出,但却缺少了互动性,依然是“强喂式”的科普,而不是引领青少年自己动手探索世界奥妙的快乐科普。

同样的竞技节目形态也出现在央视少儿频道另一档大型青少年科普节目《异想天开》中。尽管《异想天开》标榜自己是档科普节目,但在其推出的《我是发明家》节目中,在宣传中的表述却是“一档具有独特品质的大众娱乐性节目”、“发明竞赛类真人秀节目”。《我是发明家》由中央电视台、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发明协会联合推出。在这档节目中,糅进了当下最时髦的真人秀、全民海选、晋级等等元素,但事实上,科普已经成为配菜,热闹、娱乐才是主角。如此本末颠倒,让人叹为观止。

在青少儿科普节目形态创新方面,国外显然走在了前面。日本TBS电视台播放的少儿科普电视节目《飞翔吧!科学君》,在电视节目的基础上,又推出了对应的动作游戏《飞翔吧!科学君 地球大探险!挑战神秘的稀有生物》。让少儿通过游戏的方式去探索宇宙生物的奥秘,科普知识也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少儿心。这种电视节目与游戏联动的模式,目前在我国少儿电视节目中笔者还未发现。

而美国芝麻街工作室继享誉世界的少儿科普类节目《芝麻街》之后,又推出少儿科普节目《大鸟看世界》,并于今年3月通过上海广播电视台哈哈少儿频道播出。《大鸟看世界》面向3-7岁的儿童,每集11分钟。这部儿童科普系列片,每一集的展开都围绕着一个问题,这些问题都是角色在对周围世界的观察过程中产生的。这种紧密结合现实生活的科普知识,不仅拓展了孩子们的科学视野,还会鼓励儿童自己动手参与探究和学习,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主题集中、短小精悍、贴近生活、个性鲜明的节目特色,由于符合目标年龄段受众的收视特征,因此备受儿童观众欢迎。

三、少儿科普节目创作力不足,无法满足需求

从上面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8大青少儿频道播出的少儿科普类节目状况来看,我国在少儿科普节目上的创作力非常不足。虽然从数量来看,12档节目中,电视台原创的占到一半强(7个),但是,单央视少儿频道就占据了4个,北京地区占到6个,剩下1个在广州,而且还是新创办的,因为《科学乐园》今年3月份才在广东电视台嘉佳卡通频道开播。泱泱中国,约4亿青少年儿童,在国家极力倡导“科教兴国”战略的大环境背景下,少儿科普类电视节目的创作播出状况却是如此不堪。甚至在2007年-2010年由国家广电总局评选出来的全国优秀少儿电视节目中,也鲜见少儿科普类节目入选(央视少儿频道的《异想天开》是唯一一档在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获得一等奖的少儿科普类电视栏目)。

目前,在我国少儿频道播出的少儿科普电视节目来源主要有三大类:一类是电视台制作;一类是引进国外的;一类是由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目前,以电视台自己制播出为主,比如央视少儿频道的《异想天开》、《芝麻开门》、《科学泡泡》等。但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电视台与有关科技部门合作的节目制作模式。比如中央电视台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发明协会联合推出的《异想天开之我是发明家》;广东电视台与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省科普信息中心打造的青少年科学教育栏目《科学乐园》等。这种模式集合了电视与科技的优势力量,值得探索和鼓励。

除了电视台原创,市场上的节目制作公司在少儿科普电视节目创作力严重不足,原因多样,但资金、市场、创作人才等是制约其关键所在。因为科普节目与娱乐类节目相比,不仅制作难度大,创作要求高,收视率方面也明显难敌娱乐类节目,很难吸引到广告商的青睐。费心费力却很难轻易见效果,使市场对少儿科普电视节目创作动力不足。

在国家“制播分离”的电视发展大方针下,要改变少儿科普电视节目目前的疲弱状态,针对少儿科普电视节目这种独特的节目类型,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对少儿科普电视节目创作予以倾斜和支持,对一些大型的、富有重要意义的少儿科普电视节目项目,应该予以一定的资金扶持。

少儿科普小知识范文第3篇

Abstract: Science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children's education in the modern society. Science fairy tales can create a world in which science and imagination walk hand in hand. Through the wonderful stories, the science fairy tales can help children know the mysteries of science, and raise their interest in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form their good habit of reading. The combination of plots and science makes children's reading become more interesting and meaningful. Science fairy tales perform distinguishing informative and educational functions. The presence of fairy-tale elements in science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it might be especially attractive to younger readers.

关键词: 科学童话;特点;影响

Key words: science fairy tales;features;influences

中图分类号:I28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269-04

0 引言

文学把情感注入孩子的灵魂,而科学则把理性融入孩子的心智。科学童话是文学与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与童话的“联姻”[1]。在文学的花园中,它是一朵美丽的奇葩;在科学的绿地里,它又是一丛葱郁的异草。

科学童话是科学时代的文学。它的产生以科技发展为前提。随着19世纪人类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意义的科学童话也就应运而生了。科学童话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作家有意识地运用科学童话的题材,因为他们已经无法回避科学技术发展的事实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由于当今少儿的眼光和思考日趋高远,他们不仅关注着自身的发展,也关注着社会和自然万物,关注着世界的合理性。也正是因为少儿读者的视野改变,科学童话的创作和研究才变得更有意义,且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1 科学童话与一般童话的关系

1.1 科学童话与一般童话的共性 科学童话首先是童话。童话是文学的重要体裁。它主要面向少年儿童,具有浓厚的幻想色彩,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等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现实生活,抑恶扬善,对少儿进行思想教育。童话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童话的故事情节常常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人的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作为有语言行动、有性格习性的人物出现在童话中。另外,一些产生于人的想像,只存在于魔幻世界的人物形象,比如精灵、妖怪、神仙等,也可进入童话。但不管选取什么去充当童话的角色,反映的都是人类的现实生活,它们身上具有的也是各种各样人物的社会性格。当然,童话中常常少不了人。而且,在一些童话中,普通人和超自然人,拟人化的各种生物、非生物的形象可以同时出现,彼此交往,共同活动在作者构建的童话环境中。因其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和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童话这种文学形式很适合少儿的接受能力和审美情趣。

1.2 科学童话与一般童话的区别 科学童话是童话中的一个特殊品种,又称知识童话、科普童话,是科学文艺的一个分支,它在文学性方面具备一般童话的各种特点。但是,与一般童话相比,科学童话重视知识性、强调科学性,它是以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所表现的主题也与科学紧密相关。比如,《小松鼠找花生》这篇童话的主题是让学生知道“花生果不是结在枝上的,而是埋在土里的”这一植物学常识。科学童话与一般文学童话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把科学内涵和童话构思结合起来,即把科学的理性概念化作为幻想的感性形象,既富于科学的启迪,又具有艺术的美感。科学童话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一般较为简单,它并不能从完全意义上担当起普及科学的重任,但确实能培养读者对科学的兴趣,启迪少儿的智慧。[2]它的优势在于普及科学理性,而科普的根本意义也正在于普及科学理性,因为科学理性是科学的根本和灵魂所在。少儿读者是科普的主要对象,他们天性喜欢求知、新鲜、有趣、幻想,科学童话形象地普及浅显的科学知识,最能迎合他们的趣味。例如杨楠的《胖子学校》、《五兄弟闯关》就是属于此类童话。科学童话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作家在这块园地上辛勤耕耘。科学童话中的科学成分,让受众获得知识和启示,引导受众热爱科学、探索科学。

科学童话的科学性与科幻文学的科学性也是有区别的。科学童话强调所包含科学知识的已知性和准确性。它与科学知识的发展相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科幻文学中的科学内涵则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包含着较多的幻想成分,在已知的科学知识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假设和突破。[1]

科学文学中童话元素的呈现对少儿读者有着独特的吸引力。虽然科学童话故事不能从完全意义上担负起科学普及的重任,但它是一种趣味性强、传播面广、影响时间久的科普教育资源,它既符合科学特质又具有普及性特点。这种既符合科学又体现少儿文学特点的童话故事容易在广大少儿读者群内传阅,便于所承载科学知识的传播,在培养和提高广大少儿的科学意识方面将产生明显的影响。比如,老少皆知的《小蝌蚪找妈妈》借助拟人的手法,通过天真、淳朴、清新以及温馨的幽默,使小读者感知了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安徒生的《癞蛤蟆》介绍了植物生长与阳光的关系以及青蛙与蟾蜍的关系。

1.3 科学童话的分类 科学童话的类别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划分。从内容上划分,科学童话可以分为自然科学童话和社会科学童话。从形式上划分,则可以分为短篇、中篇和长篇科学童话。目前国内的科学童话作品多属自然科学童话和短篇科学童话。社会科学童话和中、长篇科学童话还较欠缺。

2 科学童话的特点

2.1 科学童话的一般特点

2.1.1 幻想性 首先,科学童话具有普通童话的特点。丰富奇妙的幻想色彩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在童话中,幻想是主体,是核心。童话的人物是幻想世界里的人物。童话主要描绘虚拟的事物和境界,出现于其中的“人物”是假想的形象,所讲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童话中的种种幻想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光。童话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手法,并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去开展离奇的情节,造成浓烈的幻想氛围以及超越时空制约,亦虚亦实,似幻犹真的境界。此外,它也常常采用象征手法塑造幻想形象以影射、概括现实中的各种关系。

幻想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反映现实。美学家王朝闻曾指出:“艺术幻想,是作家不满足于模仿现实固有的形态,而按自己新的需要从而虚构形象的创作方式。”[3]童话作者正是利用这一方式去反映生活,使自己所描绘的对象比真实情况下的更活跃、更富色彩,并且达到一种升华。[4]这是童话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独特的美学特征。优秀的童话作家都善于将幻想和现实巧妙地联系起来,反映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2.1.2 荒诞性 在科学创作领域,人们追求的是一种真实感,而童话则恰恰相反。童话注重的是神奇的幻想色彩。奇异与荒诞是幻想的童话王国中重要的审美指标。作者的想象越奇异、越荒诞、越陌生,就越能激发小读者的阅读欲。《格利佛游记》、《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木偶奇遇记》、《假话国历险记》等名著都是以出色的奇异荒诞之魅力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的少儿读者。这里所指的“荒诞”概念是一种美学意义上的宽泛的荒诞感,与现实生活中所指的“荒诞”一词是有区别的。它涵盖幻想、奇异、怪异、稀奇、善变、可笑、不可能、难以置信等多种含义。正是这种宽泛意义上的荒诞性,才能使童话产生趣味盎然的美学效果。[5]

2.1.3 逻辑性 童话的逻辑性是指童话中的幻想成分与其所反映的现实成分相结合的规律。童话无一不是虚构的,但有的让读者觉得合乎情理,而有的却让读者觉得牵强附会,原因就在于前者的逻辑性好,而后者的逻辑性差。童话的逻辑性建构在假定之上,作者从这一假定的前提出发,使幻想的故事情节按照自己的逻辑发展下去,使假想的人物在假定的生活意境中,合理地自然地活动。[5]

童话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手段。但夸张要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夸张是为了表现幻想,同时,它又是幻想的产物。运用夸张可以突出童话形象的特征,给少儿读者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还能增强作品的幽默感和趣味性,使小读者获得美的享受。童话就是将现实生活逻辑中绝对不可能有的事情,依照“幻想逻辑”写成的故事。童话的逻辑性能使虚构的故事得到合乎逻辑的发展,使作品获得明显的艺术真实性。但是,这种幻想的逻辑并不能改变童话本身纯虚构的性质,不能让读者真去相信种种假想的故事,相反,它只能突出童话虚构的性质和作用。[5]童话将想像与现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对读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以“幻”为特征的童话和以“真”为特征的科学是一对奇特的伴侣。科学童话尤其要注意童话的逻辑性。科学童话将童话故事和科技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孩子们在阅读故事的同时增长科学知识,增强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感受自然界的神奇和奥秘,感受科学知识的力量。童话和科学就像拼图游戏一样,因为彼此不同而彼此适合。世界文学宝库中,有些杰作的灵感正是来自科学界的奇迹。科学童话可以激发少儿的科学想象力和对科学探索的向往。它以传播科学知识、激发科学兴趣、培养创造能力、满足好奇心、丰富想象力为目标。科学童话故事由诸多元素组成,除了科技成分外,还有玄幻成分、魔幻成分、科幻成分、文化成分、社会成分等。

2.1.4 现实性 首先,童话具有现实性。虽然童话最明显的特征是幻想,但无论怎样神奇莫测地变幻,无论幻想的意境如何脱离现实世界之外,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童话中的幻想情节、幻想形象,不论看起来多么荒诞怪异,但仔细琢磨思量,仍不难找出现实世界的痕迹。比如,武玉桂的《蓝色的皮鞋》中,乔利穿上用驴皮做的皮鞋就见什么踢什么,这荒诞的幻想情节离不开现实世界中毛驴踢人的真实特征。

童话虽然具有幻想和夸张的特点,有些童话的内容甚至远远超越了现实,但童话创作是源于现实生活的。透过表象看本质,童话中的人、动植物、无生命的物体都是孩子们熟悉的,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奇异的童话世界中处处充溢着现实生活的物质、哲理、思想和情感。童话是想象和现实的一种巧妙结合。童话源于现实,但又不是现实的复写和翻版,它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将原型进行艺术加工而创造出的现实的影子。

无论是安徒生《海的女儿》里所创造的海底“人鱼世界”,还是张天翼《大林和小林》里的“唧唧王国”,或是郑渊洁《魔方大厦》里所畅想的“魔方城”,都具有很深刻的现实寓意。变化多端的“魔方城”表现了现实中孩子们对自由快乐的游戏精神的倾心向往和追求。这些富有想象力的描写都极其自然地构成了这些童话的意蕴焦点,使童话中所传达的人情与哲理都更加真实化了。[5]

2.2 科学童话的突出特点 除了具有童话的普遍特点外,科学童话的知识性和教育性特点更为突出。少儿的许多知识是从童话中获得的。他们可以从童话中了解自然万物的特点,了解森林中的各种动物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性,了解水中的鱼儿如何呼吸和游动,了解季节的交替和风云的变换。他们也可以从童话中了解社会生活中简单的人际关系,学会初步分辨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许多童话以象征和隐喻的方式把人类生活中某些宝贵的价值以及可能出现的欺骗、践踏、侵犯行为告诉了少儿,并教给少儿应对某种邪恶行为的办法。[6]

比如,《爸爸当保姆》这个故事让小读者知道了企鹅如何生育下一代,企鹅与人类的不同,并让孩子从中体会到父母生养孩子的艰辛,教育孩子们懂得感恩与珍惜。《我的爸爸在哪里?》这个故事让孩子们认识螳螂的生态:为了延续下一代,雄性螳螂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通过读此故事孩子们会更懂得生命传承的可贵。《小兵的故事》可让孩子们认识蚂蚁的群居生活以及生活型态,也可让孩子们了解蚂蚁的辛勤工作态度,并了解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小壁虎借尾巴》借助拟人的手法,通过小壁虎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的故事,讲述了几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和功能。故事生动有趣,深入浅出,把小动物的礼貌和真诚表述得栩栩如生,使孩子们既学习了科学知识,又受到了教育。故事《小时候的相本》展现了大自然中生命的神奇,让小读者们知道了毛毛虫是如何变成美丽蝴蝶的。通过读此故事,小读者们也懂得了一个道理:美好的事物需要经过一番努力。故事《四个胖子》告诉小读者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外在条件,教育小读者们学会尊重别人,并且保持乐观知足的生活态度。[7]

尽管童话的内容常常是离奇的,但主题往往是鲜明而积极的。由于作者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幽默风趣的语言往童话中输入了严肃的思想、分明的是非观念和强烈的爱憎情感,读者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8]

3 科学童话对少儿读者的影响

3.1 科学童话的一般作用

3.1.1 培养阅读兴趣 少儿的认知过程带有具象性和情趣性,即他们对一些具体的、感兴趣和喜爱的事物比较容易认知。快乐是少儿的共同需求,而童话的幻想、夸张、拟人等都是促进快乐的因素。少儿的想象力在童话境界中的大胆自由驰骋,更加强了快乐的感受。而且,丰富多彩的童话内容可以使小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艺术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9]

3.1.2 促进感知能力 童话中的形象角色是相当广泛的,上自日月星辰,下至鸟兽鱼虫,花草木石,无论是有生命还是无生命的,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具体物质还是抽象概念,他们都通过“人格化”作为有语言行动、有思想性格的人物出现在童话故事中。少儿对这些角色的特点和属性十分感兴趣,他们渴望了解在故事中读到的知识,在童话内容的诱导下,他们甚至会到大自然中亲自去观察日月星辰、鸟兽鱼虫、花草树木、山水沙石的特点,记住它们的表象,思索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到真实环境中观察和了解某些人群的生活方式。这一过程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是童话的内容促进了少儿对现实的理解;另一方面,对自然与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也会加深他们对童话所蕴涵意义的理解。[9]

尤为重要的是,童话是激发少儿想象和幻想能力的最好文学形式。童话的基本特征是幻想,而且是最丰富、最神奇的幻想。幻想本是少儿的一种天赋和本能,幻想的成长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幻想力是创造力的基础。

科学童话在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对于人类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有过精辟的论述:“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10]读童话、讲童话、表演童话等活动,可以使少儿的想象力和行动力得到充分发展。科学童话对少儿的感知、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能力,有着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

3.1.3 促进情感发展 童话有利于少儿积极情感的发展、消极情感的疏导和缓解。少儿时期是情感培养的最佳期,童话在少儿情感培养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欣赏童话的过程中,由于少儿享有充分的自由,没有任何来自外界的压力和强迫,也由于童话所反映的是少儿最感兴趣的事物,因此少儿处在情感真挚、情绪愉快的良好状态。比如,安徒生的《一年的故事》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更替,用五彩缤纷的画面展现了各个季节的特点,这无疑有利于小读者在阅读中得到愉悦。[11]由于少儿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由地抒感,因此他们的一些不愉快的、消极的情绪如郁闷、厌烦、紧张、愤怒、恐惧等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疏导和缓解。而且,童话的结局往往是快乐圆满的,体现着对未来的美好展望,有利于孩子们乐观情绪的培养。

童话可以丰富和深化少儿的情感,培养少儿的道德感和审美情趣。例如,在以动物为主角的童话故事里,作家按照各种动物的形态习性,相应地赋予各类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通过它们的语言、行动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象征性地反映出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愿望。在这些动物形象中,有的是作家歌颂与赞美的对象,有的是作家批判与谴责的对象,小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受作者情感的引导。童话中美丽或奇异的景色,善良或勇敢的人物,感人或怪诞的故事情节,都能引发小读者愉快的体验和活跃的思考。即便是童话中存有反面的人物形象,充满着惊险,但故事的结局往往是令人愉快的:正义战胜了邪恶,有情人终成眷属,超人的力量力挽狂澜、化险为夷,等等。

3.2 科学童话的独特作用 丰富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质是科学童话对少儿读者的突出作用。少年儿童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常爱向大人提问各种问题。科学童话以讲故事形式向少儿读者介绍科学知识,可以启发少儿读者思考问题,其重要功能之一是激发少儿读者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12]科学童话可以引导小读者逐渐接受、理解和运用科学,或许会成为无数少儿走向科研之途的启蒙者和引路者。

首先,科学童话无疑有助于读者增长科学知识。这里所说的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科学童话寓纷繁复杂的知识于简洁生动的故事之中,既贴近少儿情趣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欣赏童话的过程中,少儿能够认识物体的性质、特点和关系,获得初步的科学知识;还可以通过对童话中人物关系的理解,逐渐了解、感悟社会生活中各种浅显的社会关系和各种人物的行为价值。

科学童话作为少儿喜爱的文学样式,对少儿的学习和成长有着持久而深广的影响。如孙寅贵先生的《动物天堂》,故事以环保主义、道德诚信、爱与付出、自我认同为主题,讲述了一群可喜可爱的小动物。它们以天为屋顶,以地为床铺,风雨是它们的朋友,相互帮扶和团结是它们生存的必要条件。[13]

科学童话有助于激发少儿对科学的兴趣,向他们传播科技知识,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播下探索科学的种子。比如,安徒生的《海蟒》把海底电缆描绘成了海蟒,借海底生物看到海蟒时的惊慌和惊奇的神情,赞美了人类神奇的科学发明,激发了小读者探索科学的兴趣。科学童话把科学的理性与想象的浪漫结合在一起,巧妙地使读者的理性思维和感性认知相交融,有助于培养少儿读者的探索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4 结论

少儿读者由于其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特别喜欢童话这种富于幻想的文学形式。童话的拟人化手法和幻想的艺术手段,特别符合少儿好奇、好幻想的心理特征,他们总是把一些非生命的事物或有生命的动植物想像成有言语能力的、有感情、有知觉的人。少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因此,开发少儿智力,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家的高度重视。在开发智力的过程中,对少儿进行科技教育尤为重要。科学童话是对少儿进行科技教育的好形式,它通过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传载科学知识;它将神奇的科学世界用童话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引起孩子们的浓厚兴趣和遐想。科学童话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可以不断扩大少儿的科学视野,丰富少儿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粗浅的科学知识,培养少儿认识社会和自然的兴趣,激发少儿的求知欲望,发展少儿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景行.略谈科普童话的创作.《写作》,1996年第08期.第9页.

[2]童话的概念及分类.惠童幼儿教育网..

[9]童话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惠童幼儿教育网.http://

/zqyd_detail.asp?keyno=3366.

[10]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大江晚报》.2009年6月22日. http://.cn/djwb/html/2009-06/22/content_37438930.htm.

[11]林庆扬.安徒生科学童话的魅力.《莆田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第55页.

少儿科普小知识范文第4篇

    我国被公认是世界上天文观象最丰富、最精确的观测者、保存者和保护者,在世界天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在许多方面,至今仍受到国际上的重视。新中国成立后许多领导人非常重视天文科学的普及和发展,特别是对少儿的天文普及工作坚持从“娃娃抓起”,几十年来坚持开展一系列天文普及活动。这表明,我国已把对少儿的天文科学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有关资料分析,在我国中小学中,有关天文科学教育的课程比重虽已不断上升,但由于考试招生等因素的影响。“教师讲天文、学生听天文、读天文、到头来不懂天文、不会用天文”的现象并不少见。一、目前少儿天文科学教育的现状抽取小学中高年级500名少儿,对少儿学天文、爱天文、讲天文、用天文的表现统计如下:(一)少儿获取天文信息的途径、数量,少儿在学习天文知识和天文观测活动中进行探索的现状1. 关于中外天文学家的名字:能说出1~2个占50%,5~6个占20%,说出6个以上占25%,还有5%的少儿一个也说不出。2. 知道最新天文成果:55%的少儿一个都说不出,25%的少儿能说出1~3个,20%的少儿能说出3~5个。3. 平均每人每年看天文科普知识的课外书籍:25%看2本以下,45%的看3本左右,看4本以上者仅占30%。4. 了解天文信息的途径:72%用2种途径以下,23%用3种途径,5%的少儿用4种途径。绝大多数少儿是在收看电视或看书中顺便了解到天文知识的,而通过听专题报告会、参观天文展览、观看科技影片或大众科技媒介获取的相关信息却是极少数,通过最新天文观测得到的则更少。5. 在天文活动中学会探索的情况:60%的少儿能参加各种天文兴趣活动,但活动内容欠丰富,一般是听天文故事、开展一些天文星图、天文七巧板、模型火箭、画太空画、光学小制作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运用科学方法、科学思维进行有意识地探索的、能力强的少儿占10%,40%的少儿处于一般和较差的层次;动手操作方面有84%的少儿没有明显的提高。这说明对少儿的探索能力的培养既没有重视意识,又缺乏计划性。(二)少儿对天文知识的情感、意志、态度及合作性、独创性除了兴趣方面有35%少儿属于较强,其余几项内容80%以上少儿属于“一般”,创造性方面处于较差的少儿数比例高于其它几项一倍。(三)少儿在生活中应用天文知识及方法的情况1.意识方面:能提出加强天文教育占50%,没有提出或提不出的占50%。2.在生活中宣传、传播天文知识的仅占总数的15%,没宣传的占40%。宣传的内容面窄,仅限于天文发展简史、太阳、月亮、九大行星、彗星、天文故事和科幻故事等。3.寒暑假能自觉参加天文提高班的大多数是男生,女生数量不多。4.在生活中能用天文知识和观测研究方法解决问题的人数只占10%,不用的占90%。我们又抽取11所小学部分自然课教师对目前小学开展天文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在对天文教育的认识上,60%教师认为没有真正重视;在对天文教育的培养目标的了解程度上,70%教师认为不明确或不知道;在培养方法上,缺乏目的性、计划性,随意性较大;在对如何评价少儿的天文科学素质上,没有合理评价标准,只能是分数。总之,从目前少儿开展天文教育现状的调查结果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1.从对少儿开展天文教育的现状看,社会、国家决策部门的决定重视是人所皆知。但对天文教育的重视,还远未达到应有的程度,天文教育还未在所有少儿中真正摆到一定位置上来。因此在少儿中表现出来意志不强、认识模糊。2.从少儿天文教育的培养目标看,虽然安排了一些内容,也仅限于书本中的天文知识传授。3.从天文教育培养的组织形式看,目前的天文教育存在着随意性、盲目性和片面性,只重视学科教学,轻天文活动课、天文小组校外活动等;手段方法和实践仪器设备更新不够,天文系列活动少。以上现状不利于少儿天文素质的形成。4.少儿天文教育缺乏检查、督促,导致天文教育时冷时热,不能按计划进行。二、提高对少儿天文教育的认识当务之急鉴于以上现状,我们感到提高对少儿天文教育的认识,探索少儿天文教育的目标及评价标准,构建合理少儿天文教育的组织形成、科学的指导模式以及丰富的系列活动,对培养少儿的科学素质不仅十分重要,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我从事天文教育二十多年的实践经验,以及收集分析国内外天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资料,从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得出以下结果。(一)少儿天文教育的含义1.“少儿天文教育”是指在少儿年龄阶段,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对少儿进行天文知识、天文观测研究方法以及天文科学精神的教育,形成学天文、看天文、讲天文、用天文的良好风尚,为提高全体少儿的天文科学素质打下基础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1)天文教育是少儿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与其它教育目的上是一致的,相互促进的。少儿天文教育主要作用是启蒙、普及,为人一生的天文科学素质提高打基础。因此,它是面向全体少儿的教育。(2)少儿天文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开放式、动态式的、是校内、校外教育机构共同围绕的培养目标对少和进行的天文教育。(3)少儿天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少儿开展天文活动,可以从小养成不断发展。最基本而且终身起作用的是科学素质和心理品质。因此,少儿天文教育应为各层次的少儿在不同发展水平基础上得到认识情境、行为等几方面都得到提高。

少儿科普小知识范文第5篇

1、中国儿童报,它是全国少年先锋队队报,以小学中低年级学生为主要读者对象。

2、我们爱科学,创刊于1960年,是我国最早创刊的少儿科普期刊,也是唯一一家国家级少儿科普期刊。由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主办。

3、小哥白尼,系列杂志创刊于1997年,由陕西省出版印刷公司主管、主办,以传播科学知识、服务科技教育、激发创新思维为办刊宗旨,以“图解科学、启迪智慧”为编辑理念,是面向国内外6-15岁少年儿童公开发行的少儿科普杂志。

4、目前小学语文教育通常在一、二年级主攻识字,多数孩子在这个阶段完成了千字以上的识字量。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