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

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

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民间文化;传承保护

不可否认的是,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及保护始终是与农村文化建设相辅相成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新农村文化建设促动了民间艺术的保护、发展、继承、挖掘。也正因为如此,如何正确梳理并认识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优点及发展现状,如何精准锁定并分析其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如何有效提升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及保护成效等,不仅直接回影响到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生产和发展,还将直接影响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效。

1常态下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的基本途径

近些年来尽管我国极为重视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但是依然存在很多地区因为对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的重视度不高,传承和保护的技巧、专业人士不足、传承保护环境恶化等导致的传承和保护成效有限的问题。以上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缺乏法律依据,缺乏社会舆论及资金等的支持。基于此,建议如下:1.1逐步完善法律条款,做好民间文化保护名录。建议立足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萌发起点,结合其发展及传承方式以及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实际保护和创新需要,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以便做到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农村民间文化艺术成果有法可依,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可被有效展开等。具体而言,建议在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文物保护法》等的已有框架下,结合各个区域实际农村建设中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利于当地实际情况的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及传承法律,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加大沟通力度,有的放矢的设计和制定方法、计划及措施,并保障监督和执行效率等。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名录可作为辅助各层级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统一管理的基础。同样需要相关部门自下而上的逐层级调查、归纳、论证、补充、撰写等。分层级的归纳和调研工作可同时展开,建议广调研,精准审核,准确评估,及时对外公布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名录。在此过程中,农民的力量需要被调动起来,可发动民众的力量成立农村明见研究会、文艺协会等,鼓励各基层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献计献策,提供资金支持等。当然,各层级政府的力量和优势必须良好利用起来,为挖掘、保护、整理农村民间文化艺术提供基本保障。1.2培养自觉传承和保护意识,建设传承保护队伍。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其关键点就在于保持传承者的专业性及不竭性。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意识及传承人队伍建设,对于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极为重要。从现有的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现状及问题来看,因为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继承者日渐缺失,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不得不出现断层进而导致很多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形式流失的情况并不少见,以故宫修复为例,纪录片《故宫》中有多集曾提到因为民间老艺人的自然死亡,后继无人,导致很多传统技艺流失甚至消亡,再次依靠传统工艺修复故宫已经很难被期待了。正因为如此,如何通过宣传来提升民众自觉承担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继承、发扬、创新的责任,如何自觉创造和运用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就应该成为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中的重点。对此,建议培养农民群众的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开放性意识,加大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宣传推广力度,使之认识到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此外,还需要将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培养与利润挂钩,使其成为可以为广大农民带来切实利润值的重要元素,如绣品、民族舞蹈、与农村旅游密切挂钩的各类农村民间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等。当农民群众看到并感知到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创新和实用为自己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之后,自然愿意打造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精品,提升农村民间文化艺术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这也是不断丰富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内容,提升民众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2新农村建设要求下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的补充途径

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作为民间文化运作机制的重要构成,需要以继承为前提,以发展为必然要求。对于农民民间文化的自身发展而言,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创新是内在要求,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继承和传播的过程中都需要贯穿文化创新精神。从根本而言,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创新和传承是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之一,同样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故而,作为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辅助,在新农村建设要求下,建议补充途径如下:2.1强化民族记忆,创建各类民间群艺团体。植根于农村的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伴随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不断吸纳广大农村群众的智慧和喜怒哀乐,民间文化艺术的动态发展与传统文化建设糅合起来,创造出符合各个时代审美特征的民间艺术及传统文化。农民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服务对象,其中的文化能人和民间艺术人均可被树为典型,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组合形式,现身说法并展示其精湛的技艺,用实际效果来感染民众,提升农民愿意参与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创新、传承、发扬,甚至使之进入国际市场中与国外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竞争。此种充分发挥文化能人及民间艺术作用的形式,很有可能造就并培育出一大批来自民间的艺术能人,此过程也是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农民创办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的重要过程。具体可借鉴河南汝南县新农村文化建设和民间文化传统优势融合,保护、引导、培育当地民间文化能人,创建群众乐意参与,又符合当地特色和文艺爱好者喜好的民间群艺团体,如乐队、合唱团、曲艺、豫剧群众性团体等的案例。2.2丰富农民民间文化艺术内涵,创建各类民间文化产业。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并非完全保持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一成不变性,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是需要保持其新鲜性和生命力的。建议继续开发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潜能,如借助民间文艺队伍开发群众身边熟识的文化典型,虽然部分民间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如河南淮阳泥泥狗、洛阳的皮影戏和泥娃娃、朱仙镇的木版年画等,以及卢氏木猴和虞城的泥砚,都可以伴随民间艺术的创新及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逐步被提上文化产业的创建议程上。为推进创建各类民间文化产业的发展,可建立起多元化投资融资体制,逐步拓展融资渠道,运用资本市场融资、金融信贷、投资控股以等方式,并逐步改善依靠文化企业积累扩大再生产及政府财政投入等方式,促动并加快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产业文化投资公司、基金组织及资本市场融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东,李月云.民间艺术传承保护与大学文化建设———以桥马戏、泗州戏的传承保护和宿州学院大学文化建设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3(6):1-4+93.

[2]邢海玲.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民间艺术传承路径探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52-155.

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范文第2篇

近年来一些人士对我国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群众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探究。而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不但可以从根本促进群众文化的进程,同时还对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群众文化

群众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要素,群众文化建设的进程是加速社会文化传播及发展的主要路径,同时对群众的精神文化也能够有较大的促进。特别是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在传承环节其自身具有显著的民族历史文化特性,合理的与当代群众文化建设相结合,能够推动我国文化特色全面进程,可以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

一、群众文化建设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基本功能

目前群众文化建设的全面进程已获得广大群众的认可,群众文化本身就是对以往文化艺术的传承,不管在文化艺术的构架以及类型上,都能够利用群众活动去全面开展,进而去完成创新。从国内现阶段一些以常规形式传承的传统文化活动我们可以观察到,就算经过一定时间,一些文化活动在特性依然没有改变以往的风貌,比如国内一些地方所开展的赛龙舟就是典型的文化承递。同时还有一些民族传统佳节在历史过程中已变成被大众所接纳的一种传统,这种传统不但可以体现我国的历史文化,同时还向全世界彰显了华夏文明丰盈的文化底蕴。就用户县农民画为例子,其发展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户县农民画结合了传统美术的一些艺术形式,让农民画焕然一新,在国际上也享有盛名,同时被一些学者所赞扬。因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艺术中包含的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精神全面的展现给世人,不仅要进行传承及保护,同时还要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要将它融入到中华民族复兴的一个环节之中。从群众文化特性视角来看,其有较为显著的唯一性、区域性以及民族性,这种特性在持续的发展中表现的非常明显。物质文化可以为群众活动的构建奠定路基,而制度文化被视为两者间的介质,可以把群众的相关规范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行有机的结合。在历史文化的持续发展的浪潮,群众文化构建活动只有和常规的传统民族文化适应,才能够得以长久的生存及发展,在传承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时代背景,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确保与当下的社会背景相适应。

二、民族文化的传承是群众文化建设的必经之路

若想剖析传统民族文化艺术,先要分析文化的基本理念,我们将文化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可以把社会经济构架及政治构建全面的体现出来,所以一个民族的发展要全面合理的运用文化功能。而有着显著时代特色的民族文化具备十分鲜明的民族色彩,其时代特点以及民族特点显而易见。一些民族文化在历史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可能其生命周期十分短暂,同时也有一些民族文化会出现形式上的变更。不过这种民族文化出现过,那么其必然存在一定的意义,且对社会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特别是可以传承至今的历史文化,这些至今仍被沿用的历史文化已经从根本影响了华夏文化艺术的进程。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数之不尽,且华夏文明文化具有较深的文化底蕴,这些与广大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的支持密不可分。换一种说法,即精神财富的构建与广大群众是不可分割的。不过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在世界文化背景的全面入侵下,仅保护传承传统民族文化艺术已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要侧重于对我国各民族间的多样文化予以结合并持续完善,使其顺应时代的脚步。而想要促进传统民族文化艺术发展我们就要借助于群众文化活动,对现阶段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上所提出的抢救为先,保护为主这一口号来看,对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是重中之重。只有进行有效的传承及保护,才能够在群众文化构建中结合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进而全面深化我国的文化建设。

三、群众文化发展要依附于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及创新

群众文化的构建具有显著的历史性,上文提及群众文化在以物质文化为核心的基础上,其内质也有一定的独立性,就算是传统经济被瓦解,依然不会遏制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所以群众文化发展环节我们要重视民族历史,以防文化与历史之间出现断层的情况。在实际继承文化遗产过程中,不但涵盖民族文化艺术,同时还包含民族文化艺术表现机制。换一个角度分析群众文化发展内容,不难发现其中包含了对劳动者的歌颂以及对真爱的赞誉,在未来的传承活动我们要对此类内容进行全面的深化。针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一些民族文化艺术结合了古代诗词以及戏曲等,这些均为群众艺术的产物,就算是传承到今天也没有在相关记载中发生显著的变化。而且一些群众文化形式也保持着以往原汁原味的风貌。不过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民族文化遗产中也掺杂着一些负面的内容,比如迷信等,要对此类传统民族文化予以正确的传承。推动群众文化需要在继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革新。可以进行创新形式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让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变得多元化。所以,在创新的潮流中要将继承作为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予以创新,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全面促进群众文化长久的发展。

综上所述,群众文化构建一定要依附于传统民族文化艺术,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无论在继承或是创新上都要和现阶段的社会背景相结合。在继承的过程中要规避其中的糟粕,将经典再升华,同时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去完善传统民族文化艺术,在其表现形式上予以全面且持续的革新,长此以往能够从根本充实群众文化活动,进而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作者:顾秋玲 单位:南京市江宁区社保局

参考文献:

[1]姚培娟.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的思考——以凯里舟溪镇为例[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07):66-68.

[2]张波.以人为本,努力实现群众文化与农民群众的紧密结合——浅议广东省东莞市中堂镇探索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方式[J].网络财富,2013(01):42-45.

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范文第3篇

(一)视觉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教材与课程的乡土化

视觉文化艺术素质教育最先需要变革的是以地方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教材编订和课程设置。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途径的乡土教材及乡土教育,通过对地方乡土文化社会的实践调查,以当地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民族状况等为主要内容,与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相贴合,让学生从自身生活的人文、自然与社会的环境中建构自己的地方性知识,使其产生浓厚的乡土意识、乡土情感和乡土责任。但在当前,大量乡村社会人口向城镇快速流动,乡土社会凋敝,乡土教材逐步退出基础教育,乡土意识培植的场域不断被压缩,导致人们对自身的传统文化环境缺乏应有的自觉意识,乡土记忆、族群记忆相对模糊,具体表现在对地方传统文化的日益陌生化、对地方文化发展传承的责任感、义务感及主体意识缺失。因此,结合乡土教育的近百年经验,视觉文化艺术素质教育可设置相关地方文化的系列课程,其教材至少应有两种以上编订形式,先编撰文本教材,然后收集整理与文本教材相应的影像资料。其内容应包括自然与人文两方面要素:一是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生态环境;二是聚落建筑、经济活动、饮食服饰等显性文化及语言、习俗、文艺等隐性文化。以地方传统的优秀文化艺术为主体内容的教材编订,能使学生的乡土知识与文化自觉得以回归与重塑,从而实现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高校可借助本地优势,设置相关专业和课程。以广西为例,壮族织锦与山歌、苗族蜡染、侗族芦笙等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均可成为地方视觉文化艺术素质教育课程的内容。

(二)视觉文化艺术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层级化

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模式强调,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引导,创设师生、生生之间彼此交换、分享视觉影像及艺术作品的情境,实现师生共同讨论、双向互动。视觉影像的欣赏与剖析应先将影像的意义层级化,第一层是影像显性意义(包括是谁、什么、怎么被呈现在作品中),第二层是影像由表象传达何种意义与价值等隐含意义。[3]因此,视觉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也应相应层级化,具体表现在:第一,教师选择学生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念来源的地方文化视觉影像或艺术作品,并对其艺术形态、风格和创作表现手法等学科知识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对影像艺术作品中所呈现的显性意义进行初步考察、理解与分享,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形成积极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情趣。第二,教师介绍各理论流派分析视觉文化的不同视角,引导学生进入具体情境,剖析影像作品的表达方式,审视作品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文化隐喻意义,讨论艺术作品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关联。将文化艺术视为复杂系统,要重视其审美价值,更要引导学生对文化艺术作品及影像做出批判性的解读,引导学生通过对地方性知识的欣赏与认知,形成对本土传统文化艺术的认同。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是以文化艺术形式为载体的,教师的教学步骤应该为:先解读艺术的审美特性和审美价值,继而引导学生以批判的视角深入了解文化艺术符号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对作品所蕴含或表达的价值观、权力关系、信仰等社会意义进行剖析,由此达到对社会的理解和批判,并实现自我意义的建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进行文化艺术作品的创作,并在创作过程中思考、理解、厘清和表达自己的价值、观点与信仰,最后通过创作和作品进行分享和交流。

(三)视觉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实践教学

视觉文化艺术教育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中,应推广双向结合,校内教师与校外文化名人、文化传承人或民间艺人等共同参与的实践教学动态模式。与课堂层级化教学相结合,由校内教师完成传统文化艺术多样化形态的理论讲授,形成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形态的初始印象,完成初步的审美体验。然后,重点选取最具地方性、民族性的文化艺术形态,筛选相应的文化名人或民间艺人进行现场展演和体验,从而把民间艺人的展演实践与学校的文化学术传承相融合,通过演出展示、技艺培训、实践参与等环节构成动态模式。其具体操作步骤是:先在学校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获知当地学生对地方文化艺术资源的了解程度和学习意愿。再安排课程教学、艺人展演、参与演出、学术讨论等,并进行课堂观察与课后访谈,获得这一文化实践活动的一手资料。最后,进行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探寻该模式的实践效果,并形成新的改良方案。这一动态模式弥补了以往艺术教育单一模式的缺陷。一方面,通过民间艺人或文化传承人对地方民间文化的文化展演让学生获得直观的地方文化常识;另一方面,通过学校的相关学术梳理深化学生前期的浅层记忆,培养学习、守护和传承地方文化的兴趣热情,从而培植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氛围,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性。这一模式的推广也有利于降低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成本,并形成地方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长效机制。

(四)推广视觉文化艺术素质教育与校园周边社区常态化展演的模式

视觉文化艺术素质教育与乡土教育均强调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紧密关联,在文化艺术与日常生活边界模糊化的背景下,高校的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地理边界不应过度清晰,而应该是校内、校外的一体化。学校并非独立于社会之外,校园周边的文化传统背景影响甚至决定了校园文化的“底色”,是当地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交互影响的重要中介。文化艺术素质教育应内在地、逻辑地包含高校周边社区的文化建设。因此,高校文化艺术素质教育应与校园周边社区的文化建设相融合。通过校园周边社区化教育打造传统文化艺术的校外教育环境。具体可先从校园周边社区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挖掘与整理入手,确定其文化艺术的类型与特色,然后在校园周边社区与地方的合力下加大投入,建设一部分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项目或举办相关的地方文化艺术活动,营造学生校外文化活动的有利环境。以地方戏剧为例,高校可与周边的村社、居民小区及单位社区等进行常态化的联系,与社区共同出资或通过社区文化精英发动民众自筹资金,组建村社文艺队或文艺工作小组,让学生、社区民众共同参与,利用闲暇时间自娱自乐,形成小型社区常态化、日常化的文化艺术娱乐方式和交流空间。校园周边不同社区间还可利用地方民俗节庆或日常闲暇相互交流、学习,以日常性的娱乐休闲方式,拉近地方文化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以休闲娱乐的方式实现地方文化艺术的教育学习,由此培养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横向传播的有利氛围。[4]学校可利用周边社区的公共空间,对当地多种文化艺术形态予以收集整理和展出,让学生在兴趣观摩、参与互动中了解和学习地方传统文化艺术。多重社区力量共同介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各种艺术展演及各种相关活动的举办,强化文化艺术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经常性的接触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营造和培育出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所必需的文化氛围和文化主体的文化自觉意识。这样,将学校周边社区文化艺术活动与学校场域内的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相结合,可以共同打造双向多元的文化艺术素质教育途径。

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范文第4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弘扬;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278-02

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造就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她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对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提高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素质,推进我国文化发展和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传承中华传统美术文化,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为青少年一代的精神素质,使他们热爱优秀传统文化、景仰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具有鉴别和创造先进文化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新课程标准对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是传承民间艺术文化的最主要阵地,学生是传承民间艺术文化的最佳主体,教师是传承民间艺术文化的主力军,而教学是传承民间艺术文化的最佳渠道和方式。因此中小学的美术课程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更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对此,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和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想法。

一、美术教学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美术活动和美术作品的视觉化与直观性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人类对外界所获得的信息80%以上来自于视觉,而美术活动、美术作品都是视觉化的艺术,对于传统文化而言,绝大部分文化要传承和发展通常先进行视觉化,然后再进行传播。而在进行视觉化的转换过程中,美术活动的介入可以极大地丰富文化视觉,并使得较抽象的文化内涵变得更加具体和易懂。如《三字经》在传承时,用文字进行记载,而早期传承用书法的形式进行记录,现代化的传承进行图书化,加入插图的创作,使之图文并茂,这都需用美术的表现形式,才能使其更易于传播和传承。

美术介入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得传统文化变得更加喜闻乐见,更易于引入专业课堂。比如在上《看花灯》一课时,除了讲述元宵节看花灯习俗的起源和历史传说,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外,还可以从美术的角度去欣赏分析各地区花灯的造型及色彩的特点,引导学生讨论花灯的设计和制作方法,并进行创意设计和工艺制作,这样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内涵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形式各异的花灯代表着人们在新年里不同的愿望,学生除了设计传统的兔子灯、荷花灯等,有的还设计了喜洋洋、小熊维尼等可爱的新造型,在材料的选用上,除了运用纸、竹、绸缎等是很常见的传统素材,还融入了塑胶、玻璃纸、皱纹低、铁丝、压克力废弃纸盒、铝罐等各式现代材料,表现出花灯的透光性,充满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对传统花灯有更进一步理解,同时也让传统文化在他们心中打下烙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还可以将绘制的花灯布置起来,开展师生共赏花灯猜灯迷系列活动。

二、美术教育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

在传统文化中,唐诗宋词等文学作品与书法、国画等艺术相结合,使得其文化内涵与外在表现形式相得益彰,把先人的文化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二者的结合,更加相互提升文化品位,而美术作品中的诗情画意的源泉来自于传统文化,并使其升华和物化为视觉形象,创造为有中华文化意境的艺术品,文化艺术品的广泛传播和雅俗共赏的特点也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创新。如在上《水墨画变体画》一课时,首先学习水墨画的基本知识,然后再带着学生欣赏中国传统的汉代画像石、木版年画以及国内外名作,从中了解名画的创作背景、内涵及绘画方式等,并利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工具和水墨技法,在艺术家的原有作品中加进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画出耳目一新的作品。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学习了传统国画方面的知识,而且让学生学以致用。将名作进行二次创作,既巩固了传统水墨知识,又进行了绘画方法、理念上的创新。

三、美术教学开辟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途径

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范文第5篇

一、存在的问题主要

一是观念淡薄。从民间文化艺术创作的渊源上看,一开始就带有自发性,不管它起源于宗教祭祀还是劳动之余的享乐,这种自发性都会存在,正因为民间艺术具有这种自发性,所以难免出现艺术水准低下,艺术制作程序不规范等现象,社会发展到现在,往往还有许多人鄙视这种艺术的存在,认为它不登大雅之堂。

二是怕担责任。从民间文化艺术创作功能上看,作为自发的民间艺术家或民间艺术团队自娱自乐是其最主要的特征。在自娱自乐的过程中,要或多或少地折射出政治、经济的功能,比如数十个表演演员,吸引的是上千的观众,治安问题谁来负责,不出问题则罢,一出事情直接领导责无旁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而对民间艺术敬而远之。久而久之便束之高阁,到最后更是无人问津,无人重视。

三是经济困难。近年来,我镇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国家的要求和实际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单从经费来源方面来看,乡镇文化站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开展活动也是靠打报告一事一要,在缺乏经济支持的情况下保护继承和弘扬这些传统民间艺术就是举步艰难,结合我镇实际来看,我镇王圩村的推剧团、平圩村的锣鼓队、李圩村的花鼓灯艺术团等,演员的表演基础相当好,热情与积极性也很高,存在的问题也是一个问题――经费紧张,演出服已是千疮百孔,靠爱好者出资已无能为力了,因此有必要探索其经济来源的途径。

四是队伍不健全。乡镇虽然设立专门的文化工作机构,有文化干部但是也存在身兼数职,投入文化的精力很少的现象,同时乡镇文化站整个机构就仅有一名干部是既当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人员的缺失导致绝大多数的文化站常年没有活动或很少开展文化活动,对待发掘整理农村民间文化并加以传承保护这项工作,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民间艺术的发掘和保护,有待于在今后工作中引起重视和解决。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

1.加强领导,形成网络

各级领导部门要把农村民间文化发掘与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建立完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工作机构和机制,形成民族民间艺术保护有效运行的工作网络,从而更有效地开展工作。要做到组织力量、制订规划、加强管理、加大投入、加强信息沟通,从而为民间艺术保护工程提供有力保障。

2.扩大宣传,营造氛围

民间艺术也是一种物质,它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任何一种物质产品需要宣传后才得以让大多数的人认识,民间艺术也是如此。它蕴藏在民间艺人的口里,手中乃至脑子中,民间艺术不宣传不行,而经常性的展示活动就是一种宣传,把优秀的民间艺术产品深藏在家中自得其乐,只有通过经常的展示,鉴于以上认识我镇有意举办“平圩农民文化艺术节”,在这个固定的节日里将我镇不同形式的民间艺术展示出来,同时在市区各类文体活动中积极参与,通过各类活动的开展,使广大群众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从而慢慢的接受、喜爱。可以成立“平圩艺术团”,在有需求的场合组织他们有偿演出,这样不仅达到了宣传、保护民间文化艺术的效果,更有效的解决了经费的紧张的问题。公众认识了该产品(作品)的优秀程度后,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不言而喻的。

3.抓住重点,突出特色